东北三省1978年、1998年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变化情况.

合集下载

毛概第三章习题(1)

毛概第三章习题(1)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选题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 __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B)P54A.社会B.国家C. 集团D.个人2.国家资本主义有初级形式和__之分。

(D)P54A.初级形式B.中级形式C. 中高级形式D.高级形式3.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__社会形态。

(C)P44A.间质性B.间接性C. 过渡性D.完全性4.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__。

(D)P61A.57.6%B.60.5%C. 65.8%D.67.8%5.1957年,我国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__。

(B)P61A.40%B.45%C. 50%D.55%6.__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C)P59A.新民主义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C. 社会主义改造D.资本主义革命7.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__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A)P59A.社会主义公有制B.社会主义集体制C. 社会主义国营制D.共产主义公有制8.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说过:“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__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

”(D)P57A.适当赏罚B.精神激励C. 物质鼓励D.说服教育9.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展开。

(B)P47A.1952B.1953C. 1954D.195510.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企业的改造和对__相结合。

高三政治15年高考经济常识图表题全解

高三政治15年高考经济常识图表题全解

高三政治15年高考经济常识图表题全解重庆二十九中高2006级高考题选练(一)1.(1995年全国)(18分)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下列表格并回答问题。

表1 国家财政收入来源单位:亿元表2 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和盈亏总额单位:亿元(1)这两个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经济现象?1997年1998年国有工业城镇集体工业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城镇集体工业私营、个体工业其他61①39 11 ②32 45 12②1998年A地区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只在重点行业中占较大比重,其中在电力、通讯、自来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占80%;在化学、冶金等基础原材料产业占50%;在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占40%。

表2 A地区工业发展状况比较国有和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亿元)1998年各类经济成分创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978-1998年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产速度(%)1978年1998年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全国A地区58.5 2348.8 57 43 11.8 18.1⑴上述两表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⑵表1和表2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⑶这些经济现象与联系说明了什么问题?3.(1998年全国)某轻工企业近年来的生产经营状况、资产规模及其构成如图1、图2:注:该企业在1987年、1992年和1997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10%和25%。

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指该企业产品销售量占同类产品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

市场占有率高是企业竞争力强的表现。

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回答:(1)图1(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图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图2和图1有什么内在经济联系?(3)结合该企业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为。

4.(1992年全国)表1:我国工业总产值比例单位%年份经济类型1978年1980年1985年1989年1990年全民所有制77.4 76.0 64.9 56.1 54.6集体所有制22.6 23.5 32.1 35.7 3.6城乡个体… 1.8 4.8 4.5其它经济类型0.5 1.2 3.4 5.5数量(个)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百分比(0%)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的百分比(0%)上交国家利税占利税总额百分比(0%)1万多 2.5 45.6 60以上(1)这二个表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2)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些经济现象?5.(1997年全国)某地有两家国有大型企业,其基本情况如表1:表1注:A、B企业毗邻,分属不同的行政主管。

第五讲 统筹区域发展

第五讲 统筹区域发展

第五讲统筹区域发展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

(马凯主编:《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二、我国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在我国经济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区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前的均衡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六五”(1981-1985)和“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八五”时期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一)1949-1978年: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阶段1、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1)我国长期处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早已存在,直至新中国成立时,这种状况依然存在。

1949年,全国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足12%的东部沿海地区。

面积占国土45%的西北和内蒙古,工业产值仅占3%;面积占国土23%的四川、云南、贵州和西藏,工业产值仅占6%。

2、我国一些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内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借鉴苏联经验,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而我国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集中在内陆地区,从合理配置生产力的角度看,客观上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内地布局工业项目,使工业接近原料和燃料产区。

3、国际形势迫使我国生产力重点布局在内陆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周边战事和争端不断,这种背景下选择内陆地区为发展重点。

2、区域均衡发展评价从历史角度看,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客观上对内地经济发展带来了经济效应:1)为广大内地打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缩小了与沿海在工业发展上的差距。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同步训练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含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樟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应该是A.广州B.上海C.深圳D.珠海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C.方式是在城市和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3.下面是1978-1999年中国各类所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表(单位:%)这表明我国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B.国有制企业已失去国民经济主导地位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D.开始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4.1993年航空航天部被撤销,国家设立了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轻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被改为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199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这表明当时中国()A.单一所有制经济被打破B.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完善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5.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己经形成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C.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D.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6.1986年,国务院批复:“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高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

高中政治论文:主观题解答要注意设问“五个限定”

高中政治论文:主观题解答要注意设问“五个限定”

政治学科主观题解答要注意设问“五个限定”政治非选择题一般由背景材料及设问构成,设问一般包含着“五种限定”,即知识范围限定、主体限定、角度限定、对象限定、材料限定。

例如设问“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党为什么要重视扩大就业?”,其中“政治生活”为知识范围限定,“党”为主体限定,“为什么”为角度限定,“扩大就业”为对象限定,“结合材料”则为材料限定。

只有弄清了这些限定.才能准确分析问题,组织答案。

例题:(2004年全国文综Ⅰ卷·39题)材料四:东北曾被誉为“共和国经济的长子”。

东北是计划经济体制最早建立、影响最深的地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大中型国有企业最集中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1978年辽宁、黑龙江两省的人均GDP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到2002年辽、黑两省分别降到第9、第18位。

(5)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

(10分)(6)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

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

(10分)【答案】(5)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机制作用较小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必须大力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激发区域经济活力,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国家要给予东北老工业基地更多的政策条件和资金支持。

(6)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则。

③东北地区应自力更生,结合自身能源、基础设施、人才等优势,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和国家的扶持,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要注意设问知识范围的限定范围限定不同,需要运用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就不同。

1978_199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1978_199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西部大开发背景1978 199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1978年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元)全国379东部460.6中部310.5西部255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全国6406东部11466中部5400西部4231197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121.53%、81.9%、67.28%。

1998年东、中、西部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水平的179.04%、84.32%、66.07%;西部地区总体而言,经济发展进程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有着巨大差距。

国土面积占全国56%,人口总数占全国23%的西部地区,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5%,与1978年比较,下降1个多百分点。

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已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焦点报道西部大开发卫生专项资金,使其达到公共卫生服务最低标准,加强母婴保健工作,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育母亲产前检查、分娩服务实行免费。

政府对医院的补助应转向对贫困人口的补助,帮助西部地区重建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提倡全国医科大学学生下乡实践和城市医生短期下乡服务。

优先帮助西部地区解决农村人口饮用水问题。

3.鼓励少数民族人口计划生育,提供更为方便的公共服务。

控制人口增长是西部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人口增长率下降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

对少数民族家庭实行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建立和健全计划生育社会服务体系,加强对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知识的教育,增加国家对西部地区计划生育经费专项投入,逐步达到GDP的千分之1.5。

4.实施城乡反贫困计划,扶贫到户。

将城市反贫困行动列入 十五 计划,把扶贫到户、扶贫到村作为农村反贫困的指导原则。

鼓励生存条件差的农户移民或劳务输出,加大对非贫困县贫困人口的援助帮助返贫农户提高收入水平,对少数民族贫困户、农村老人和儿童等贫困群体予以特别援助。

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一、中央将东北确立为建设的重点地区东北作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工业的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

1949年12月中财委会议指出,东北已有的工业基础,建设两年后即能够支援关内。

毛泽东更是要求把东北建设成一个全国的工业基地,要出机器、出人才。

所以,中央在资金、人才和工业项目安排上大幅度向东北倾斜。

首先,中央投资大幅向东北倾斜。

1950年中财委提出:“重工业部门应最速发展,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国防水平,使旧日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得在民主的原则下迅速改造。

同时,更应特别注意重工业部门的恢复和发展。

如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业、煤矿、石油、电动力、机器制造和化学工业,特别是为农业发展所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肥料”。

中央将重工业作为优先投资方向,而东北原有的重工业基础,使其成为中央投资的重点地区。

1950年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3.30亿人民币的资金,占当年东北全年预算的40%,占东北全部国民经济投资的77%。

虽然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家工业建设受到一定影响,但并没有改变中央对东北投资建设的决心。

尤其是朝鲜战争中中美军事装备的巨大差别突显的是中美两国工业实力的巨大差别,使国家增大了对东北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投资建设力度。

仅1952年国家在东北地区的投资总额就达10.80亿元人民币。

从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中,国家对东北的投资累计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

“一五”计划时期,中央提出合理利用东北、上海等地已有的工业基础,发挥其作用,以加速工业建设,并且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重工业仍然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领域。

1953年9月3日,李富春明确提出,发展五金、燃料、电力、机械、基本化学、国防等工业,才能保证国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才能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保证我国在经济上的完全独立。

“一五”时期,国家对东北的工业投资达到了95.3亿元人民币,占国家全部工业投资的38.3%,远远高于同时期国家对其他地区的投资。

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 基地战略和政策

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 基地战略和政策

20 世纪50 年代,东北三省曾以占全国8% 左右的人口和地域面 积创造了全国25% 以上的工业产值。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 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 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做出过重大贡献。 1980 年,东北三省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仍高达16. 2%。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东北地区仍然没能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企 业性质和类型单一,国有经济仍占绝对主导地位,而民营经济与中小 企业发展严重不足。2000 年,东北三省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产值 中的比重下降到了9. 6%,下降幅度高达6. 6%,从而成为改革开放20 年以来经济地位下降幅度最大、最明显的地区。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 展的对策,不仅对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而且对实现全国经济改革和 发展的总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具有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的优势 与其他地区比,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具有很多优势,包括农林资源及 生态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人才优势等.农林资源、工业产品、人才都可 以通过贸易获得,而一个地区却不能通过贸易获得生态优势,而由生态 优势衍生出来的优势也是其他地区无从得到的. 所以在此将详述东北的 生态优势. 东北地区绝大部分属于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具有相对较好的生态 环境(见表1).
具体政策与效果评价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经济结构,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 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 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做优做强支柱产业。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淘汰落后,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 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 (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 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 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推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消费融资渠道。 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 (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 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

高三政治-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专练[整理] 最新

高三政治-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专练[整理] 最新

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专练一、材料一:表1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184.6% 3.4% 2.2% 2.1% 4.2% 4.8% 4.3% 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表21997年2001年2018年城镇人均纯收入5160亿元6860亿元8500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180亿元2366亿元2622亿元材料二: 今年年初,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简称“一号文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专门制定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

“一号文件”认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1)材料一反映了农民的什么问题?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2)从所学经济常识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二、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地区农民收入构成统计表1978年142.00 120.00 22.002018年5000.00 1000.00 4000.00注:其他收入为副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和个体、私营经济收入。

材料二:某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情况统计表年份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混合所有制1978年40%60%2018年25%20%20%10%15% 10%(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 温家宝总理指出,从2018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三、材料一东北三省1978、1998年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及位次变化情况注: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而现在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3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综合测试题3

专题三综合测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答案】 A【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952年、1956年”,这时中国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表格中工农业产品产量都在上升,说明B、C两项正确;钢、煤、原油的产量比粮食、棉花的产量上升比例明显要大得多,说明A项错误,D项正确。

故只有A项符合题意。

2.中共“八大”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突出反映了我国()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尖锐B.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尖锐C.社会生产力非常落后D.经济体制非常陈旧【答案】 C【解析】三大改造结束后,主要矛盾的实质就是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3.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阶级结构③主要矛盾④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支配地位;剥削阶级不复存在,被改造成了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对此中共八大有明确的叙述。

4.流行语常常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下列流行语体现了中国20世纪50年代特征的是()A.超英赶美B.效率就是生命C.摸着石头过河D.造反有理【答案】 A【解析】“超英赶美”是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流行语,“效率就是生命”“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流行语,“造反有理”是“文革”时期的流行语。

故本题选A。

5.下图为“大跃进”时期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反映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浮夸风B.高指标C.瞎指挥D.不尊重客观规律【答案】 D[解析]“大跃进”是在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的情况下,轰轰烈烈开展的,这也是其主要失误之处,故选D。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按]东北,位于我国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面积78.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07亿,约占全国人口的8.3%。

东北是片富饶的土地,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广阔的海域以及浩瀚的“林海”;这里是一亿多黑、吉、辽民众的家园,也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

20世纪80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显现,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塘等区域经济体迅速崛起,悄然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渐衰落。

2003年,党和政府审时度势、谋划全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重大决策,提出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及贡献老工业基地,主要是指在建国前以及20世纪50、60年代(部分70年代)形成的,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生产规模大、历史上对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工业基地。

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东北成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为建立独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立(一)恢复发展与布局调整阶段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开展较早。

1949年10月~1952年末,前苏联向我国提供的42个援建项目,其中有30个设于东北。

其重点是: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军事工业和铁路交通运输业。

由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有些企业由华东上海和与朝鲜接壤的丹东以及沈阳等地迁移到黑龙江与吉林两省。

产业布局的调整,对加强地区加工工业和轻工业比重,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一五”期间57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一五”时期(1953-1957年),国家确定东北为重点建设地区,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东北占57项,为全国总投资的37.3%。

其中辽宁24项,黑龙江22项,吉林11项。

这些项目大多数为新建项目,有的是依靠原有的老厂进行改建、扩建。

在重型加工工业分布上,以沈阳为中心,包括了辽宁省的大连、鞍山、本溪、抚顺、阜新;吉林省的长春、吉林、辽源、通化矿区;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鹤岗、双鸭山等,基本形成了沿哈大线几个主要城市为中心摆布重工业的地域格局。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

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东北地区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要特色的产业基地。

从“一五”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它不愧“共和国的长子”这个称号,现在老工业基地遇到后劲不足的困难,与它长期的高额付出存在必然的联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是共和国建构完整工业体系的成功典范,人民不会忘记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总结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历史贡献,从中找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可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促进了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为国家财政提供了丰厚的税收收入东北工业基地的建成,带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仅从下列几个企业的发展,就不难看出东北工业基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突出作用的典型企业。

1.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是“一五”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项目。

从1950年4月开始选址,195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从1956年3月开始,第一炉铁水、第一批铸件、第一台发动机变速箱及第一台驾驶室相继在这里诞生。

同年7月13日,一汽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辆汽车--“解放”牌汽车;10月15日,一汽正式建成投产,当年制造出“解放”牌汽车1240辆,装配吉斯150汽车420辆,中国的汽车工业自此开始起步。

到1962年,一汽已由单一品种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形成了“解放”、“红旗”、“越野”三个系列。

仅从1956-1987年,一汽就累计生产“解放”牌汽车128万多辆,占全国载重汽车保有量的50%左右。

到1985年,一汽向国家上缴利税和折旧费61.6亿元,相当于建厂投资的10倍。

中国各省1978-2010GDP排名

中国各省1978-2010GDP排名

1978上海272.81江苏249.24辽宁229.2山东225.45广东185.85四川184.81河北183.06黑龙江174.8河南162.92湖北151.00湖南146.99浙江123.72安徽113.96北京108.84山西87.99江西87.00天津82.65吉林81.98陕西81.07广西75.85重庆71.70云南69.05福建66.37甘肃64.73内蒙古58.04贵州46.62新疆39.07海南16.40青海15.54宁夏13.00西藏6.65注:当年含重庆市的四川省GDP为244.83亿,排名全国第3位。

后重庆市根据两次经济普查结果修正了1978年后的各年GDP,1978年GDP总量由67.32调增到71.70亿,因此实际上原四川省1978年GDP也应高于这个数,但具体数字已经无法考证。

1979江苏298.55上海286.43山东251.60辽宁245.0广东209.34四川205.76河北203.22 河南190.09 湖北188.46 黑龙江187.2 湖南178.01 浙江157.75 安徽127.31 北京120.10 山西106.43 江西104.15 陕西94.52 天津93.01 吉林91.12 广西84.59 重庆80.98 云南76.83 福建74.11 甘肃67.51 内蒙古64.14 贵州55.28 新疆45.63 海南青海15.96 宁夏14.36 西藏7.301980江苏319.80 上海311.89 山东292.13 辽宁281.0 广东249.56 四川229.31 河南229.16 黑龙江221.0 河北219.24 湖北199.38 湖南191.72 浙江179.92 安徽140.88 北京139.07 江西111.15 山西108.76天津103.53 吉林98.59 广西97.33 陕西94.91 重庆90.68 福建87.06 云南84.27 甘肃73.90 内蒙古68.40 贵州60.26 新疆53.24 海南青海17.79 宁夏15.96 西藏8.671981江苏350.02 山东346.57 上海324.76 广东290.36 辽宁288.6 河南249.69 四川242.32 黑龙江228.3 河北222.54 湖北219.75 湖南209.68 浙江204.86 安徽170.51 北京139.15 山西121.71 江西121.26 广西113.46 吉林111.16 天津107.96 福建105.62 陕西102.09 重庆97.20 云南94.13 内蒙古77.91 甘肃70.89 贵州67.89 新疆59.41海南青海17.49 宁夏西藏10.401982山东395.38 江苏390.17 广东339.92 上海337.07 辽宁315.1 四川275.23 河南263.30 河北251.45 黑龙江248.4 湖北241.55 浙江234.01 湖南232.52 安徽187.02 北京154.90 山西139.22 江西133.96 广西129.15 吉林121.67 福建117.81 天津114.11 陕西111.95 云南110.12 重庆108.08 内蒙古93.22 贵州79.39 甘肃76.88 新疆65.24 海南28.86 青海19.95 宁夏西藏10.211983山东459.83 江苏437.65 广东368.75 辽宁364.0 上海351.81河南327.95 四川311.00 河北283.21 黑龙江276.9 湖北262.58 湖南257.43 浙江257.09 安徽215.68 北京183.10 山西155.06 吉林150.14 江西144.13 广西134.60 福建127.76 天津123.42 陕西123.39 云南120.07 重庆120.01 内蒙古105.88 甘肃91.50贵州87.38新疆78.55海南31.12青海22.45宁夏西藏10.291984山东581.56 江苏518.85 广东458.74 辽宁438.2上海390.85 河南370.04 四川358.06 河北332.22 湖北328.22 浙江323.25 黑龙江318.3 湖南287.29 安徽265.74 北京216.60 山西197.42 吉林174.39江西169.11福建157.06广西150.27陕西149.35天津147.53重庆141.64云南139.58内蒙古128.20贵州108.27甘肃103.17新疆89.75海南37.18青海26.42宁夏西藏13.68从1980年代前期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变化:1、随着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不断实施,广东、浙江、福建三省经济总量取得明显进步,1984年广东省已经排名全国前3,浙江省排名进入全国前10位,福建省排名则比1978年提高了5位。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1952、1978、1990、1998、2010、2012年中国各省市GDP排名

1952、1978、1990、1998、2010、2012年中国各省市GDP排名
11 湖北 15806.09 0.59 26609.58 3930.80
12 福建 14357.12 0.38 37981.80 5610.72
13 北京 13777.94 0.18 76544.11 11307.20
14 安徽 12263.36 0.62 19684.37 2907.80
15 内蒙 11655.00 0.24 47766.39 7056.12
25 xj 7.91
26 北京 7.88
27 宁夏 1.73
28 青海 1.63
二、1978年中国各省市GDP
1上海 272.81
2江苏 249.24
3四川 244.83
4辽宁 229.20
5山东 225.45
6广东 184.73
7河北 183.06
8黑龙江 174.78
9河南 162.92
10湖北 151.00
21 山西 9088.06 0.36 25244.61 3729.17
22 吉林 8577.06 0.30 28590.20 4223.38
23 重庆 7894.24 0.29 27410.56 4049.13
24 云南 7220.14 0.46 15628.01 2308.59
25 新疆 5418.81 0.22 24978.38 3689.84
26、 贵州 4593.97亿 12.8%
27、 甘肃 4100亿 11.5%
28、 海南 2052.12亿 15.8%
29、 宁夏 1643亿 13.4%
30、 青海 1350.43亿 15.3%
31、 西藏 507.46亿 12.3%
五、2010年中国各省市GDP
GDP总量排名 省份 亿元 常住人口(亿) 人均GDP(元) 美元

1978-1998我国区域经济数据表(DOC 29页)

1978-1998我国区域经济数据表(DOC 29页)
10.6
244.3
237.1
7.2
69.8
16.3
32.7
105.6
100.3
104.9
108.9
2813.0
79.0
14.7
54.5
176.6
324.8
89.7
73.7
23.3
50.4
16.0
76.7
55.1
21.6
158.4
1982
337.1
13.3
249.3
240.8
8.6
74.4
17.3
29.2
372.4
2046.3
809.8
563.6
109.3
454.4
246.2
1396.4
1171.9
224.5
-159.9
地区年度数据->上海显示数据曲线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工业生产总值
建筑业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生产总值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
3.4
1987
326.8
24.3
182.6
154.5
28.1
119.9
17.7
27.2
109.6
113.8
104.8
118.4
3338.0
102.3
36.1
52.4
136.0
326.8
147.9
107.7
29.1
78.6
40.1
208.3
170.1
38.7

东北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东北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及出路前言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历史上曾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但近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企业自我发展潜力不足,产品普遍缺乏竞争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改造与发展,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提出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中央首次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世纪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要达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目的,使其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就要从区域经济战略高度研究振兴之计,以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振兴之新路。

本文运用区域经济理论,以东三省的区域发展角度,重点研究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和对策。

一是回顾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及现状,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相对衰退的主要原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二是研究了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的振兴措施,从中得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启示;三是从现状出发,从机制、体制、行政管理等方面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对策。

第二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环境分析2.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现状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

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献。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东北是全国解放较早的地区,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没收敌伪企业,初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结构。

解放后全国各省历年GDP发展状况

解放后全国各省历年GDP发展状况

解放后全国各省历年GDP发展状况排名 1952年 GDP 1978年 GDP 1990年 GDP 1998年 GDP 2006年 GDP 2007 GDP1 江苏 48.41 上海 272.81 山东 1511 广东 7919 广东 25969 广东 306732 山东 43.81 江苏 249.24 广东 1471 江苏 7180 山东 21700 山东 25887.73 四川 42.10 四川 244.83 江苏 1416 山东 7162 江苏 21548 江苏 25560.14 辽宁 41.38 辽宁 229.20 四川 1186 浙江 4987 浙江 15649 浙江 18638.45 河北 40.49 山东 225.45 辽宁 1062 河南 4356 河南 12464 河南 152206 上海 36.66 广东 185.85 河南 934 河北 4256 河北 11631 河北 13863.57 河南 36.09 河北 183.06 浙江 897 辽宁 3881 上海 10297 上海 120018 广东 29.52 黑龙江 174.78 河北 896 湖北 3704 辽宁 9257 辽宁 11021.739 湖南 27.81 河南 162.92 湖北 824 上海 3688 四川 8367 四川 10505.310 黑龙江 26.00 湖北 151.00 上海 756 四川 3580 北京 7720 福建 9160.1411 浙江 24.53 湖南 146.99 湖南 744 福建 3330 福建 7501 湖北 915012 湖北 24.51 浙江 123.72 黑龙江 715 湖南 3211 湖北 7497 湖南 914513 安徽 22.88 安徽 113.96 安徽 658 黑龙江 2832 湖南 7493 北京 9006.214 江西 18.86 北京 108.84 福建 523 安徽 2805 黑龙江 6217 黑龙江 7077.215 吉林 16.55 山西 87.99 北京 500 北京 2011 安徽 6142 安徽 7345.716 山西 16.00 江西 87 云南 451 广西 1903 广西 4802 内蒙古 6018.8117 甘肃 13.32 天津 82.65 广西 449 江西 1851 山西 4746 广西 5885.8818 陕西 12.85 吉林 81.98 山西 429 云南 1793 江西 4610 山西 5696.219 广西 12.81 陕西 81.07 吉林 425 山西 1601 内蒙古 4790 江西 546920 天津 12.80 广西 75.85 江西 419 吉林 1557 陕西 4382 陕西 5369.8521 福建 12.73 云南 69.05 陕西 404 重庆 1429 天津 4337 吉林 5226.122 内蒙古 12.16 福建 66.37 内蒙古 319 陕西 1381 吉林 4249 天津 5018.2823 云南 11.78 甘肃 64.37 天津 310 天津 1366 云南 4001 云南 4721.7724 贵州 8.55 内蒙古 58.04 新疆 274 内蒙古 1192 重庆 3840 重庆 4111.825 新疆 7.91 贵州 46.62 贵州 260 新疆 1116 新疆 3063 新疆 3494.4226 北京 7.88 新疆 39.07 甘肃 242 甘肃 870 贵州 2259 贵州 2710.2827 宁夏 1.73 青海 15.54 海南 102 贵州 842 甘肃 2246 甘肃 2699.228 青海 1.63 宁夏 13.00 青海 70 海南 439 海南 1052 海南 1229.6429 西藏西藏 6.65 宁夏 65 宁夏 227 宁夏 707 宁夏 834.1630 ____ ____ 西藏 24 青海 220 青海 641 青海 760.9631 ____ ____ ____ 西藏 91 西藏 290 西藏 342.19 1952年以来,粤沪苏浙GDP在全国排位变化对比年历广东GDP 位次上海GDP位次江苏GDP位次浙江GDP位次第一省195229.52836.66 648.41124.5311江苏195351.71353.421江苏195446.80654.70353.774辽宁195547.59753.64558.963四川195653.04663.61361.905四川195758.64669.60365.114四川195867.09695.61275.304辽宁195973.507128.49279.624辽宁196072.766158.39186.083上海196162.185101.78172.203上海196272.39484.72169.20543.0510上海196381.81390.69175.52546.6011上海196481.635100.70189.55351.7511上海196587.005113.55195.103上海196696.406124.812109.894四川196795.995110.04299.204四川196887.296123.241102.842上海196998.606142.301111.752上海1970112.076156.671129.234上海1971113.237164.861148.043上海1972118.477170.961157.312上海1973128.966185.351170.933上海1974138.205193.451171.943上海1975157.665204.121184.163上海1976156.385208.121187.973上海1977168.906230.361202.404上海1978185.856272.811249.242123.7212上海1979207.076286.433298.551江苏1980245.717311.893319.802四川1981284.246324.764350.021江苏1982331.275337.074390.172山东1983357.434351.815437.652山东1984441.814390.856518.852山东1985553.054466.756651.822山东1986637.724744.941江苏1987807.703922.331江苏19881155.3731208.851江苏19891311.6721321.851江苏19901471.84275610 1416.5038977山东19911780.562825 ?1601.3831081.754山东19922293.5412136.0231365.066广东19933225.3012998.1621909.496广东19944240.5614057.3922666.865广东19955381.7215155.2523524.795广东19966519.1416004.2124146.065广东19977315.5113360.2196680.3424638.244广东19987919.1213688.2097199.9524987.504广东19998464.3114034.967697.82 25364.894广东20009662.2314551.1588582.73 2 6036.344广东2001 10556.514950.889514.6026700.004广东。

我国东北下岗职工

我国东北下岗职工

• 沈阳市铁西区是中国工业厂矿最集中的地 带之一,这里密布著沈阳市80%以上国 有工业企业,绝对数超过1000家。保 工街、卫工街、轻工街、重工街……铁西 的大部分街道,都是以“工”命名的。这 里曾经创造了光荣和奇迹。 时代流转,当国企为改革付出代价时, 铁西尤痛。75万人口的铁西,成为中国 下岗失业者最集中的地带。“下岗职工累 计15万、失业人员5万。”这是该区劳 动局的最新统计数字。

在过去的50多年中,东北为国家累计提供了 全国近1/2的原油、1/3的木材、1/3的电站成套设 备、1/10的煤炭、1/2的铁路火车以及大量的商品 粮。 北大荒的劳动号子感染着兴安岭的林业工人。 30万采林大军肩扛人挑,在寒风刺骨的原始森林 中尽情挥洒劳动的汗水,粗壮的原木被源源不断 地送往内地。 东北的煤炭更是支撑共和国经济发展的黑色乌 金。尽管只是中国版图上的边陲小城,辽宁阜新 依然创造了整整50年的辉煌,累计生产原煤5.3亿 吨,相当于满载的60吨卡车环绕地球4.3周 。
煤矿沉陷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荒废的工厂——当年是怎样的辉煌的 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
烟囱上尴尬的记录着1963 年的字样,这一切都成了 历史的记忆
东北下岗职工残酷生活现状
由于不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东 北三省国有工业企业相继步入“寒冬”,对资 源的长期开发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采掘和原材 料工业的优势逐渐消失,制造业面对国内异常 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举步维艰。 越来越多的企业“黄摊了”,陷入破产倒闭 的结局,把大批职工彻底推向了社会。越来越 多的职工“买断了”,领取一笔一次性的补偿 金,与单位永远脱离了关系。 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没有文凭,没有 谋生技能… 这是成千上万失去工作岗位的东 北职工面临的残酷境地。

历史高一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历史高一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考查计划经济体制和“一五”计划的关系。

题干反映了我国减少住宅建设投资比重,并抑制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目的是节省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故A项正确。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原有的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因此国民经济结构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B项错误。

国家压缩的是基本建设中的住宅建设投资额,而不是整个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故C项错误。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的工业企业大多建立在市郊,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A2.1950年和196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C.工业化进程的推动D.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工人,因此吸引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人口大量增加,故选C项。

A、B、D三项与城镇人口增加无关。

答案C3.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解析材料“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再结合题干时间“1958年7月”,可知当时中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的思想,故A、B两项错误,C 项正确;1952年底,土地改革已经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