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线粒体 mi
06第六章线粒体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 , 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 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 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 细胞的信号转导、 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线粒体的能量转化功能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线粒体的能量转化功能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以葡萄糖 为例): 为例): 一、三羧酸循环 1. 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无氧氧化过程,是各类细胞中 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无氧氧化过程, 糖分解氧化的起始。 糖分解氧化的起始。
2.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 复合物Ⅱ 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 移位体) 移位体) 组成: 辅基, 中心, 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 辅基 中心 作用:催化 低能电子 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 FAD Fe-S 辅酶Q 无 泵出) 辅酶 (无H+泵出
3.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 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 复合物Ⅲ 细胞色素bc 复合物( 移位体) 移位体) 组成:包括 组成:包括1cyt c1、1cyt b、1Fe-S蛋白 、 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 2个来自基质) 个来自基质) 个来自基质 cyt c;泵出 H+ (2个来自 , 个来自UQ, ;泵出4 个来自
第六章 线粒体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 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1. 外膜 外膜(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 ) 含孔蛋白(porin),通透性较高。 ,通透性较高。 2. 内膜(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折叠形成 内膜( ):高度不通透性 ):高度不通透性, )。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嵴(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 3. 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 膜间隙( ) 含许多可溶性酶、 及辅助因子。 及辅助因子。 4. 基质(matrix):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表达酶 基质( ) 含三羧酸循环酶系、 系等以及线粒体DNA、RNA等。 、 系等以及, 在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生理下,细胞对丙酮酸的 处理可有三条主要途径: 处理可有三条主要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乳酸发酵。 第一条途径是乳酸发酵。如在动物过度疲劳的细胞组织 中,细胞呼吸的氧气不足时,丙酮酸就被还原成乳酸。 细胞呼吸的氧气不足时,丙酮酸就被还原成乳酸。
第六章 线粒体课件PPT
2021/3/10
10
2021/3/10
镶嵌于内膜上的F0因 子疏水蛋白复合体包括a、 b、c三种亚基。来自细菌 的F0因子结构电镜资料显 示,三种亚基中,c亚基环 列形成一个12聚体的环状 结构;a亚基和b亚基各以2 聚体的形式排列在c亚基环 状多聚体外的一侧,与F1 因子的δ亚基一起组成连接 F1和F0的“定子”。
◆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 )。 ◆ 脂类 (线粒体干重的25~30% ):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 内膜主要是心磷脂,高达20%。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 水、无机盐离子(如钙、镁、锶、锰 等)
2021/3/10
13
◆ 辅酶Q(CoQ)、黄素单核苷酸(FMN)、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烟酰胺腺 嘌呤二核苷酸(NAD)等。它们作为辅酶 (或辅基)参与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过程。
◆ 基质中含有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β-氧
化、氨基酸氧化、蛋白质合成等有关的上
百种酶和其他成分, 如环状DNA、RNA、
核糖体及较大的致密颗粒,这些颗粒是含
磷酸钙的沉积物,其作用是储存钙离子,
也可结合镁离子。基质中还有许多可溶性
代谢中间物。
2021/3/10
14
2、线粒体主要酶的分布
2021/3/10
◆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 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终止于O2形成水。
◆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 (NAD+/NAD最低,H2O/O2最高)。
作用: 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 出, 2 H+ 参与形成水。
第六章线粒体
D.γ亚基中心轴每旋转120度即与不同的β亚 基接触,迫使其转变为β-排空构象
4、ATP的穿膜运输机制 ATP合成酶合成的ATP最初存在 于线粒体基质中,然而绝大部分ATP
要在细胞质溶质中发挥作用,因此
需要把合成的ATP运出线粒体。
腺苷转移酶,利用质子 梯度驱动ADP/ATP交换
磷酸转移酶
线粒体内膜上的运输体蛋白保证了氧化磷酸化产物及所需底物的穿膜运输
第六章 线粒体
能量转换细胞器
广泛存在于各类真 核细胞,通过氧化磷酸 化将质子浓度梯度转换 为ATP, 为细胞生命活
动提供能量。
半自主性细胞器 自身含有DNA,功能
活动和装配受核基因和
自身基因的共同控制。
线粒体的发现及生理活动的认识过程:
1897年Benda发现了线粒体
1912年,Kingsbury认为线粒体是氧化作用的部位。 1913年,Engelhardt 证明了磷酸化与氧的消耗是耦联在
第一节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一、形态大小
线粒体一般呈条形或椭圆形,有内伸的“嵴”, 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 形、蛇形、分支状等。
大小因细胞类型和生理状态而异,一般横切面直 径0.5~1.0μm,长2~8μm。在大鼠胰脏外分泌细胞 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大线粒体。
二、数量
辅酶Q:脂溶性醌类化合物,为递氢体和电子传递体。
细胞色素:又名细胞色素氧化酶,为电子传递体
这些呼吸链的主要成分以复合物的形式包埋在内膜中, 4种复合物Ⅰ、Ⅱ、Ⅲ、Ⅳ 。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
复合物Ⅱ:琥珀酸-CoQ-还原酶
第六章线粒体
第四节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线粒体疾病——以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缺陷为主要疾病原因的 疾病(帕金森病) 线粒体疾病的特征: 高突变率(比核DNA高10~20倍) 多质性(野生型和突变型的DNA同时存在) 母系遗传 阈值效应 线粒体与癌症的发生:mtDNA易突变,内膜缺损,mtDNA片段 游离在胞质中并整合到核基因组中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人线粒体基因组不同于核基因组的特点
1、结构紧密,基因内部不含内含子,几乎没有 非编码序列 2、mt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3、两条链的编码不对称 4、密码子的配对是不严格的 5、遗传密码与核密码有不同的编码意义
哺乳动物mtDNA的遗传密码与通用遗传 密码有以下区别
①UGA不是终止信号,而是色氨酸的密码; ②多肽内部的甲硫氨酸由AUG和AUA两个密码子 编码,起始甲硫氨酸由AUG,AUA,AUU和 AUC四个密码子编码; ③AGA,AGG不是精氨酸的密码子,而是终止密 码子,线粒体密码系统中有4个终止密码子 (UAA,UAG,AGA,AGG)。
线粒体沿着微管的迁移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两层单位膜(结构和功能不同)围成的封闭的囊性结构
结构、功能和化学组成不同的两层膜
光滑平整 5-7nm 向内突出折叠形成嵴
4.5nm
蛋白:75%
蛋白50%
多种转运蛋白形成含水的通道 10000以下的小分子自由通过
通透性小于外膜
大于150的物质不能通过 包括ATP合酶、转运蛋白、 电子传递链
基质导入序列(MTS)是输入到线粒体蛋白质都具有的一段序 列 位于N-端 包含介导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的信号
转运目的地:线粒体基质 膜间腔 外膜 内膜
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前体蛋白在胞浆中游离核糖体上合成 前体蛋白在多种分子伴侣的作用下保持非折叠状态 前体蛋白的MTS序列与线粒体膜上的受体识别并结合 非折叠的前体蛋白通过转位接触点转运到线粒体基质 中 在基质作用蛋白酶的作用下移除MTS序列 在分子伴侣的帮助下多肽链重新折叠形成活性蛋白 质
第六章 线粒体
二、电镜下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电镜下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外膜 (二)内膜 (三)嵴与基粒 嵴——增加内膜的表面积 增加内膜的表面积 头部( 因子) 头部(F1因子) 基粒 柄部(对寡霉素敏感蛋白) 柄部(对寡霉素敏感蛋白) 基片( 因子) 基片(F0因子) (四)膜间隙(外室) 膜间隙(外室) (五)内腔及基质
线
电 子 传 递 偶 联 氧 化 磷 酸 化 过 程
化 学 渗 透 假 说 示 意 图
线粒体在有氧呼吸中的主要作用
第四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一、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 线粒体DNA( DNA ) 二、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三、线粒体遗传系统与细胞遗传系统的相互关系 四、核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的线粒体转移
第三节 线粒体的功能
对能源物质的氧化,进行能量转换, 对能源物质的氧化,进行能量转换,为细胞 氧化作用提供场所 一、乙酰辅酶A的生成 乙酰辅酶 的生成 二、三羧酸循环 三、电子传递偶联氧化磷酸化 四、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机制
细胞呼吸的四个主要步骤示意图
三羧酸循环示意图
电 子 传 递 跨 膜 膜 电 分 布 传 示 意 链 图 与 递 子 内 体 粒
3-4nm 长 4.5-6nm
柄部 基片
Φ6-11.5nm 高5-6nm
第二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一、水 二、蛋白质 三、酶 外膜——单胺氧化酶 单胺氧化酶 外膜 膜间隙——腺苷酸激酶 膜间隙 腺苷酸激酶 特征酶 内膜 内膜——细胞色素 氧化酶 细胞色素C氧化酶 细胞色素 基质——苹果酸脱氢酶 基质 苹果酸脱氢酶 四、脂类 五、其他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
细 胞 核 DNA 编 码 蛋 白
DNA 转 录 和 翻 译 关 系 图 解 线 粒 体 与 质
《医学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细胞骨架-2010
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是内膜的标志酶。
3. 基质腔:有三羧酸循环酶系(琥珀酸脱氢酶除外)、脂 肪酸氧化酶系以及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等。 苹果酸脱氢酶为其标志酶。 4. 膜间隙:含少数几种酶,如腺苷酸激酶、二磷酸核苷激 酶等。 腺苷酸激酶为其标志酶。
三、Mi的功能
葡萄糖
细胞氧化的概念
光镜下显示细胞骨架:
红色显示微丝,绿色显示微管
15nm 24-26nm
一.微管(microtuble)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中空的圆柱状结构。 微管的形态结构: 横断面上看: 它是由13根原纤维纵向围绕而成。 微管的化学组成: 微 管 蛋 白 微管蛋白
(55KD 450aa)
5-9nm
Mi
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的 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Mi
精子细胞中的Mi
(二) Mi 的超微结构
外膜 内膜
膜间隙
基质腔
核糖体
DNA
嵴
ATP合成 酶颗粒
1. 外膜 (Outer membrane)
外膜
膜厚约6nm,平整,光 滑。磷钨酸负染时,外膜 有排列整齐贯穿磷脂双分 子层的桶状体,中央有小 孔,孔 径2~3nm,称为孔 蛋白(Porin)。
Twisting model
[Equivalent steps]
Alternate-sides model [Non-equivalent steps]
This electron micrograph shows microtubules in cross section with the MAP bridge. The arrows point to bridges between microtubules. The star points to a MAP bridge to the vesicle. In summary, MAPs accelerate polymerization, serve as "motors" for vesicles and granules, and essentially control cell compartmentation.
第6章线粒体
蛋白质 65-70%
可溶性
基质中的酶 膜外周蛋白
膜镶嵌蛋白 不溶性 结构蛋白
部分酶蛋白
脂类 25-30%
外膜 内膜
主要含卵磷脂 其次是磷脂酰乙醇胺 磷脂酰肌醇,胆固醇含量较少 心磷脂含量高达 20% 胆固醇含量极低
二. 线粒体的酶的定位
部位
酶的名称
部位
酶的名称
单胺氧化酶
外 NADH-细胞色素 c 还原酶
线粒体形态结构(荧光)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线粒体
线粒体形态结构(电镜)
一 线粒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
(一)形态、数 量与细胞类型和 生理状态有关
蝙蝠胰腺细胞 线粒体
管状线粒体
线粒体包 围着要被 氧化的脂 肪滴
肌细胞与精子细胞尾部的线粒体
(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一、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ATP-细胞能量的转换分子
ATP和ADP分子的相互转换 底物水平磷酸化
真核细胞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的ATP
34ATP 38ATP
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NADH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2H+=FADH2
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
外膜、内膜、膜间隙、基质和基粒
1 外膜 5-7 nm厚,1:1蛋白:脂类 运输蛋白、10 kDa
2 内膜 4.5nm厚,膜间腔(外室)、 嵴、嵴 间腔(内室)、嵴内腔 150 Da 载体蛋白; 80%蛋白质
线粒体嵴与基粒
3 转位接触点
内外膜接触点
内膜转位子:通道蛋白 外膜转位子:受体蛋白 功能:蛋白质等进出线粒体的通道
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
细胞生物学第六章线粒体
蛋白质:酶系
核酸:环状DNA分子、mRNA、tRNA
核糖体
基质颗粒:调节线粒体内的离子环境
(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
30~50nm的电子致密颗粒, 含Ca2+、Mg2+等二价阳离子和磷等无机物,多见于转运大量水和无机离子的细胞中,如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成骨细胞等。
当组织钙化时,基质颗粒显著增大,造成线粒体破裂。在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线粒体中含有细胞总钙量的90%以上,线粒体破裂导致钙释放形成钙化中心。
Lamellar cristae
Tubular cristae
Models of mitochondrial membrane structures
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又称ATP酶复合体
在内膜和嵴膜的基质面上有许多
带柄的小颗粒 。氧化磷酸化关键装置
头部:球形,含有可溶性ATP酶/偶联因子F1。功能是合
脂类含量占线粒体干重的25%~30%。以磷脂为主,其中以磷脂酰胆碱(卵磷脂)和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为主,还含有一定量的心磷脂(内膜)和较少的胆固醇(外膜)。
四、脂类
如辅酶Q、黄素单核苷酸(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以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等。这些物质均参与电子传递的氧化还原过程,它们与内膜密切关联。
01
mtDNA的复制:mtD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而且也是半保留复制,mtDNA复制在间期进行,甚至整个细胞周期都可复制。
02
编码的基因:两条链共编码37个基因,编码22种tRNA,2种rRNA,13种蛋白质。线粒体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都参与线粒体的组成或与线粒体的功能有关。
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第六章线粒体
“通用”密码与线粒体遗传密码的差 异
密码
UGA AUA CUA AGA AGG
“通用” 密码 终止
异亮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哺乳类线 粒体编码 色氨酸 蛋氨酸 亮氨酸
终止 终止
酵母线粒 体编码 色氨酸 蛋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第四节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㈡ 非自主性 ⒈ mtDNA所含信息量小,由它编码的蛋白 质仅占线粒体中蛋白质的5~10%,其余的 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人mt DNA包含16 569 bp,含有37个 基因,分别编码2种rRNA(12S和16S)、 22种tRNA和13种蛋白质(电子传递链中复 合物的亚基以及ATP合酶的亚基)。
a. 基质颗粒(matrical granule) ——位于基质中的一种较大的颗粒,能调节 线粒体内离子环境。
b. 核糖体 c. DNA
——线粒体DNA
外膜
核糖体
嵴间腔
内膜
膜间腔
基粒
嵴内 腔
DNA
基质
嵴 基质 颗粒
第二节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一.化学组成——蛋白质,脂类,水等。 ㈠ 蛋白质:占线粒体干重的65~70%,
医学细胞生物学
MEDICAL CELL BIOLOGY
第六章 线 粒 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和酶的分布 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一. 线粒体的基本性质 1894年,Altmann,生命小体(bioblast) 1897年,Benda命名线粒体(mitochondria)
内膜含量最多。 可溶性——基质中的酶,外周蛋白
(膜表面) 不溶性——膜镶嵌蛋白,结构蛋白,
酶蛋白等
线粒体
-
踏 车
微管蛋白 微管蛋白
聚合
异二聚体
首尾相连
原纤维
(13)
微管
1 13 12 11
2
3 4 5 6
10
7 9 8
F1
F1 由5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3 3 1 1 1。 交替环状排列,形 成球形头部; 形成柄部, 贯穿 于头部并形成柄的一部分。
F0 由3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 1a 1b 12c。
F0
c 亚单位形成膜上可移动的环; a 亚单位可作为质子的通道; b 亚单位嵌入脂质双层,并延伸到F1, 形成柄的一部分。
线粒体 (Mitochondria, Mi)
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内的能量转 换系统,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 为细胞生命活动 提供能量。生物体80%的ATP由Mi产生,故Mi被称为 细胞的“动力工厂”。
一、Mi的形态结构
(一) 形态、大小、数目和分布
形态:多种多样,常见为杆状或颗粒状。
Treadmilling
-
+
影响微丝聚合与解聚的特异性药物与离子:
细胞 松弛素:特异性的破坏微丝组装。
鬼笔环肽:稳定微丝、促进微丝聚合。
在含:ATP和Ca2+、高浓度的单价离子(Na+、K+ 等)溶液中G-actin F-actin
肌钙蛋白
原肌球蛋白
单体
四.微丝的功能
细胞生物学之笔记--第6章
细胞⽣物学之笔记--第6章第六章线粒体mitochondion与细胞的能量转换第⼀节线粒体的基本特征⼀、线粒体的形态、数量&结构(⼀)线粒体的形态、数量与细胞的类型和⽣理状态有关线状、粒状、杆状etc 直径0.5~1.0µm。
(⼆)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套叠⽽成的封闭性膜囊结构1.外膜是线粒体外层单位膜outer membrane5~7nm厚,50%脂类、50%蛋⽩(重量)外膜蛋⽩多为转运蛋⽩,形成跨膜⽔相通道(直径2~3µm),允许分⼦量10kD以下分⼦通过,包括⼩分⼦多肽(氨基酸平均分⼦量128D)2.内膜的内表⾯附着许多颗粒inner membrane4.5nm厚,20%脂类、80%蛋⽩内腔/基质腔(matrix space)由内膜包裹的空间外腔/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内、外膜之间的空间嵴(cristae)内膜⼤量向内腔突起性折叠形成嵴间腔(intercristae space)嵴与嵴之间的内腔部分嵴内空间(intracristae space)由于嵴向内腔突起,造成的外腔向内伸⼊的部分内膜通透性很⼩,分⼦量⼤于150D,就不能通过内膜有⾼度的选择通透性,膜上转运蛋⽩控制内外腔的物质交换内膜内表⾯附着许多颗粒,数⽬:104~105个/线粒体,称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 =A TP合酶复合体(A TP synthase complex)3.内外膜相互接近所形成的转位接触点是物质转运到线粒体的临时性结构转位接触点translocation contact site 电镜观察揭⽰内外膜有些接触点转位接触点分布有蛋⽩质等物质进出线粒体的通道蛋⽩和特异性受体,称内膜转位⼦translocon of the inner membrane, Tim; 和外膜转位⼦translocon of the outer membrane, Tom4.基质是氧化代谢的场所基质matrix 内腔中充满的电⼦密度较低的可溶性蛋⽩质和脂肪等成分基质中含各种酶:三羧酸循环、脂肪酸氧化、氨基酸分解、蛋⽩质合成基质中含有双链环状DNA、70S核糖体有1~多个DNA拷贝,有独⽴遗传物质复制、转录、翻译5.基质的化学本质是ATP合酶基粒,⼜称A TP合酶复合体,头部直径9nm,柄部长5nm,宽4nm⼆、线粒体的化学组成三、线粒体的遗传体系(⼀)线粒体DNA构成了线粒体基因组mtDNA(mitochondrial DNA) 裸露、不与组蛋⽩结合,基质内⼀个线粒体平均5~10个DNA分⼦,编码线粒体的t RNA、rRNA及⼀些线粒体蛋⽩质但⼤多数酶和蛋⽩质仍由细胞核DNA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转送到线粒体中线粒体基因组共16 569 bp,双链环状DNA,⼀条重链,⼀条轻链。
线粒体
2 蛋白质合成
哺乳动物线粒体中120 多种蛋白,只有 13 种左右由 mtDNA编码,并且已经知道线粒体中合成的蛋白都 是和内膜结合在一起的。
线粒体mRNA的转录和翻译在同一地点进行。
线粒体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对核基因有很大的 依赖性,受到核基因的控制。
6.3.3 线粒体与细胞凋亡
当线粒体接受凋亡刺激的早期细胞色素 c从线粒体向
细胞质移位,细胞色素 c 能活化与凋亡相关的酶类, 引起凋亡。
在正常情况下定位在线粒体外膜等处的Bcl-2则可阻
止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
6.3.4 线粒体与细胞中Ca2+的稳态调节
1 膜动力势引起的Ca2+流 向线粒体基质 2 通过与Na+的交换将Ca2+ 输出到细胞质中
线粒体的数量
线粒体的数目与细胞类型和细胞生理状态有关。 高等动植物一个细胞中线粒体几百个到数千个。 衣藻,红藻,鞭毛藻细胞中只有一个线粒体。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线粒体。
巨大变形虫细胞中有50万个线粒体 。
线粒体的分布
线粒体通常分布在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
线粒体具有自由运动的特性,所以能向细胞需能的 部位转移,或者固定在需能部位的附近,以便运送 ATP。
6.5.2 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
动植物细胞中均有频繁的线粒 体融合与分裂发生。 频繁的融合与分裂使细胞中的 线粒体成为一个不连续的动态 整体。 发动蛋白相关蛋白基因超家族 :Fzo,Mfn,Dnm1,Dlp1, Drp1等,编码GTPase。
间壁分离(隔膜分离)
哺乳动物和植物分生组织
收缩后分离
呼吸链蛋白, ATP酶,特异运输蛋白如:Ca2+运输蛋白
第六章 线粒体ppt课件
2021/6/2
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s)
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 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 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 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 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 为分子“伴侣”。
2021/6/2
隙,产生电化学质子梯度。ATP合成的反应也是
定向的,在电化学质子梯度推动下,H+ 由膜间隙
通过内膜上的ATP合成酶进入基质,其能量促使
2021/6/2
ADP和Pi合成ATP。
4、ATP合成酶作用机制
◆ ATP合成酶作用的“结合变化机制”假说
Binding Change Mechanism (Boyer,1979)
化学渗透假说有两个特点:
A. 强调线粒体膜结构的完整性
如果膜不完整,H+ 便能自由通过膜,则无法在内 膜两侧形成质子动力势,那么氧化磷酸化就会解 偶联。一些解偶联剂的作用就在于改变膜对H+ 的 通透性,从而使电子传递所释放的能量不能转换 合成ATP。
B. 定向化学反应
ATP水解时,H+从线粒体内膜基质侧抽提到膜间
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氧形成水 时,同时伴随ADP磷酸化形成ATP,这一过程称 为氧化磷酸化。
呼吸链中有3个部位是氧化还原释放能量与ADP 磷酸化生成ATP的偶联部位,也是呼吸链上可被 特异性抑制剂阻断的部位。
电子传递抑制剂: 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阻断电子由NADH向辅 酶Q的传递 抗霉素A:阻断电子从细胞色素b传至细胞色素c1
形态 光镜下呈短线状或颗粒状。
大小 差异较大,一般短径为0.5-1.0um左右,长径为1.5-
06 线粒体
日本科学家, nature386:300,1997.
CELL BIOLOGY ATP合酶是个可逆的偶联装置
质子驱动力除ATP合成外的其他作用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调节Ca2+
CELL BIOLOGY
C Mithchell的化学渗透假说
质子转运导致质子梯度和电化学梯度,进而将氧化与磷酸化偶联.
允许代谢分子通过包括一些利用atp磷酸化其他核苷酸酶线粒体dna核糖体cellbiology通过细胞器分裂和分级进行线粒体特殊功能的定位cellbiology线粒体代谢功能的定位外膜磷脂的合成脂肪酸的脱饱和脂肪酸的延长标志酶
CELL BIOLOGY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
CELL BIOLOGY
CELL BIOLOGY 通过细胞器分裂和分级进行线粒体特殊功能的定位
线粒体代谢功能的定位 CELL BIOLOGY 外膜 内膜
磷脂的合成 脂肪酸的脱饱和 脂肪酸的延长
标志酶:单胺氧化酶
电子传递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的运输
标志酶:细胞色素氧化酶
膜间隙
基质 丙酮酸氧化酶 三羧酸循环 脂肪的ß 氧化 DNA复制 ,RNA转录 蛋白质的翻译 标志酶:苹果酸脱氢酶
催化ATP分子末端磷酸基团转移到 AMP,生成ADP.
标志酶: 腺苷酸激酶
CELL BIOLOGY
2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CELL BIOLOGY
A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 电子传递链
CELL BIOLOGY
B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 ATP合成酶
细胞生物学线粒体
✓ 内膜的结构特点:
➢ 向内突起形成嵴(cristae)
➢内表面附着有基粒 06.1(0.e20l23ementary particle)
基质腔 (内腔)
嵴间腔 嵴内腔 膜间腔 (外腔)
8
基粒
✓ 基粒:又称ATP合酶复合体(ATP synthase plex) ,是 产生ATP的部位。形态上分三部分:
主要症状: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周期性 抽搐),共济失调,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轻 度痴呆,扩张性心肌病和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06.10.2023
29
发病机理:mtDNA8344G突变→线粒体蛋白 质合成的整体水平↓→除复合物Ⅱ以外的氧 化磷酸化成分含量降低(尤其是呼吸链酶复合 物Ⅰ和Ⅳ的含量降低)。
✓ 含有双链环状DNA、核糖体。
06.10.2023
11
化学组成成分
✓ 蛋白质:种类多。 ✓ 脂类:主要是磷脂,构成膜。 ✓ DNA:一个分子,多个拷贝。 ✓ 其它成分:水、酶、无机离子及维生素等。
06.10.2023
12
化学组成特点
✓ 蛋白质含量多:达1000多种,占干重的65~70%,多 分布在内膜和基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可溶性蛋白, 另一类是不溶性蛋白。
06.10.2023
48
06.10.2023
49
ATP合酶(ATP synthase plex)
✓ 基粒位于线粒体的内膜上,有头部、柄部和基片组成, 是生成ATP的关键部位,又称为ATP合酶复合体。
✓ 酶活性:两种酶活性。 ➢ ATP水解酶的活性:独立。 ➢ ATP合成酶的活性:内膜。
06.10.2023
14
线粒体DNA的形态结构
✓ mtDNA为双链结构。 ➢ 两条链编码不同的基因。 ➢ 根据两条链转录RNA在CsCl中密度不同,分为重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tochondria
“Power plants” of the cell
Mitochondr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optosis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 contribute to aging
教学内容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二、线粒体的功能(ATP合成) 线粒体的功能(ATP合成 合成) 三、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四、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五、线粒体的发生 六、线粒体与医学
H
34ATP +CO2+H2O
Cellular respiration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
I. 糖酵解:细胞质中进行 糖酵解:
反应过程不需要氧——无氧酵解 无氧酵解 反应过程不需要氧 产生2分子丙酮酸,2对H 产生2分子丙酮酸,2对 ,2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2ATP
II.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TAC):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
线粒体的发生
线粒体增殖
线粒体的起源
(the origin of学说
线粒体与医学
一 . 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敏感、多变, 敏感、多变,常作为组织病变的标志 mtDNA突变导致疾病 二 . mtDNA突变导致疾病 母系遗传
线粒体与医学
Leber遗传性视神经 遗传性视神经 病 (LHON) LHON是青少年 LHON是青少年 早期发病的由眼神经 炎引起的视神经萎缩, 炎引起的视神经萎缩, 表现为急性的视力减 退,眼底早期有视乳 头轻度充血, 头轻度充血,边缘不 清,此后遗留视乳头 颞侧苍白. 颞侧苍白.
丙酮酸
伴随线粒体内膜电子 高能底物水解放 传递链的氧化过程所 能,直接将高能 乙酰CoA 乙酰 进行的能量转换和 磷酸键从底物转 ATP的生成 的生成。 ATP的生成。 移到ADP ADP上 移到ADP上,使
TCA ADP磷酸化生成 ADP磷酸化生成 电子传递偶联 氧化磷酸化
ATP。 ATP。
2ATP(底物 底物 水平磷酸化) 水平磷酸化 线粒体
㈡ 非自主性 信息量小, ⒈ mtDNA信息量小,仅编码 信息量小 仅编码5~10%的蛋 的蛋 白质,其余的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白质,其余的蛋白质由核基因编码。 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核遗传系统, ⒉ 线粒体遗传系统受控于核遗传系统,
mtDNA的电镜照片 的电镜照片
线粒体: 线粒体: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数目 生理活动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 一般动物细胞中有数百个,如大鼠肝 一般动物细胞中有数百个, 细胞内有500 1400个线粒体 500—1400个线粒体; 细胞内有500 1400个线粒体;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㈡多肽链穿膜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在导肽 的引导下, 的引导下,先与线粒 体膜上受体分子相识 别并结合。 别并结合。再通过膜 上蛋白通道进入线粒 分子伴侣” 体“分子伴侣”此时 的作用是防止蛋白重 新折叠。 新折叠。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㈢蛋白进入线粒体后的 重新折叠 蛋白进入线粒体后 首先将导肽切除, 首先将导肽切除,然 后重新折叠, 后重新折叠,恢复其 原有的自然状态即可 发挥功能。 发挥功能。
Inner membrane Elementary particle
ATP合成酶复合体 ATP合成酶复合体 ATP酶 F0F1ATP酶 a) 头部 偶联因子F 催化ATP ATP合成 偶联因子F1,催化ATP合成 组分: 组分:α3β3γδε b)基部 基部 偶联因子F 连接F 偶联因子F0, 连接F1与内 膜,是质子通道 组分: 组分:a1b2c12
Inner membrane
蛋白与脂类的比例大于3:1。 蛋白与脂类的比例大于3:1。 大于3:1 高度特化,通透性小,分子量大于150的 高度特化,通透性小,分子量大于150的 150 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折叠成嵴(crista),提高ATP生产能力。 提高ATP生产能力。 折叠成嵴 提高ATP生产能力 有序排列的呼吸链组分;内表面排列基粒 有序排列的呼吸链组分;内表面排列基粒 呼吸链组分
两个腔室 基质腔(Matrix space 内腔、嵴间腔) 内腔、嵴间腔) 基质腔( 进行三羧酸循环的重要场所 基质 (Matrix ) a)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 催化三羧酸循环、 催化三羧酸循环 酸氧化、 酸氧化、核酸与蛋白质 合成的各种酶系 b) mtDNA, RNA, ribosomes(核糖体) (核糖体)
序列,富含碱性氨基酸, 序列,富含碱性氨基酸,内含定向运往线粒体的信 入线粒体的。 入线粒体的。这些转运入线粒体的蛋白质称为前体 息,称为导肽。 蛋白。 蛋白称为导肽。 。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㈠前体蛋白进入线粒 体前的去折叠 这一过程主要是在 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蛋白的 协助下完成。 协助下完成。热休克 蛋白(HSP) 蛋白(HSP)是一类 重要的“分子伴侣” 重要的“分子伴侣” 蛋白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态 线状、粒状、杆状等 线状、粒状、 光镜下可见,直径 光镜下可见,直径0.5 ~ 1.0 µm、长 、 1~4 µm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线粒体的形态、
线粒体的形态 线状、粒状、杆状等 线状、粒状、 光镜下可见,直径0.5 光镜下可见,直径 ~ 1.0 µm、长1~4 µm 、
线粒体的功能
能 源 物 质
葡萄糖 酸 酸
丙酮酸
线粒体的功能
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 : 线粒体内, 的参与下, 线粒体内,在O2的参与下,分解各种 供能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供能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由于细 胞氧化过程中,要消耗O 释放CO 胞氧化过程中,要消耗O2释放CO2和 H2O,所以又称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β δ α
α
β α
β γ ε
b
a
cc cc
两个腔室 膜间腔( 膜间腔(Intermembrane space 外腔) 外腔) 转位接触点 位于内外膜之间的封闭 间隙。在膜间腔上有内、 间隙。在膜间腔上有内、 外膜之间形成的接触点, 外膜之间形成的接触点, 称为转位接触点, 称为转位接触点,是蛋白 质出入线粒体的通道。 质出入线粒体的通道。
(intermembrane space)
Outer membrane 脂类与蛋白质 比例: 比例:1:1 光滑平整 富含转运蛋白 孔蛋白) 通透 (孔蛋白),通透 性较高
Inner membrane
蛋白与脂类的 比例大于 大于3:1 比例大于3:1 高度特化,通透 高度特化, 性小, 性小,分子量大 150的物质不 于150的物质不 能自由通过 折叠成嵴(crista), 提高ATP ATP生产能力 提高ATP生产能力
线粒体的分布 能量需求大的区域分布较多
线粒体结构
(Mitochondrial structure) )
线粒体结构
(Mitochondrial structure) )
内膜
(inner membrane)
嵴
(crista)
外膜
(outer membrane)
基质腔
(matrix space)
膜间腔
线粒体与医学
一 . 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 敏感、多变, 敏感、多变,常作为组织病变的标志 mtDNA突变导致疾病 二 . mtDNA突变导致疾病 母系遗传 mtDNA-nDNA突变交互作用引起的疾病 三 . mtDNA-nDNA突变交互作用引起的疾病
Summary
I.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II. 线粒体的功能:ATP合成 线粒体的功能: 合成 III.线粒体:半自主的细胞器 线粒体: 线粒体 IV.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的转运
nucleus
cytosol
matrix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转运
核编码蛋白质向线粒体基质转运 游离Ri合成前体蛋白 游离Ri合成前体蛋白 Ri 导肽(基质导入序列) 导肽(基质导入序列) 线粒体蛋白质除少数由mtDNA编码外, mtDNA编码外 线粒体蛋白质除少数由mtDNA编码外,大多数蛋 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70 Hsp90) 分子伴侣(热休克蛋白70或Hsp90) 前体蛋白的N 端都有一段20 80个氨基酸组成的 20~70或 前体蛋白的N-端都有一段20~80个氨基酸组成的 白质都是由核基因组编码并由胞质核糖体合成转运
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 以葡萄糖为例) (以葡萄糖为例) 1.糖酵解: 1.糖酵解: 糖酵解 在细胞质基质进行 2.三羧酸循环 2.三羧酸循环(TAC): 三羧酸循环 : 在线粒体基质进行 3.电子传递和氧化磷 3.电子传递和氧化磷 电子传递和 酸化: 酸化: 在线粒体内膜进行
葡萄糖 糖酵解 细胞质基质 2ATP (底物水平 底物水平 磷酸化) 磷酸化
Inner membrane Elementary particle (基粒 基粒) 基粒
嵴
基粒
Structure and ATP synthesis
Inner membrane Elementary particle(基粒) (基粒)
ATP酶 (ATP合成酶复合体、F0F1ATP酶) ATP合成酶复合体、 合成酶复合体
2分子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产生2对H 分子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产生2 CoA,产生 每次循环生成2CO 产生4 每次循环生成2CO2,产生4对H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2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2A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