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BT串联谐振逆变器控制方法
大功率逆变器组合式IGBT过流保护方案

大功率逆变器组合式IGBT过流保护方案现代功率变换器均采用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其所能承受的电流过载能力相对于旋转变流装置要低得多,如IGBT一般只能承受几十微秒甚至几微秒的过载电流,一旦发生短路就要求保护电路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关断开关器件,切断短路电流,使开关器件不致于因过流而损坏。
但是,在短路情况下迅速关断开关器件,将导致负载电流下降过快而产生过大的di/dt。
由于引线电感和漏感的存在,过大的di/dt将产生很高的过电压,使开关器件面临过压击穿的危险。
对于IGBT,过高的电压又可能导致器件内部产生锁定效应,从而使器件失控而损坏。
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和设计功率变换器的短路保护电路,以确保电流保护的有效性。
1.IGBT的失效原因和保护方法引起IGBT失效的原因有:①过热损坏。
集电极电流过大易引起瞬时过热,如器件散热不良会使器件持续过热,当温度超过允许值时IGBT器件将损坏。
如果器件持续工作在外部负载短路状态下,大电流产生的功耗将引起温升,由于芯片的热容量小,其温度迅速上升。
若芯片温度超过硅本征温度(约250℃),器件将失去阻断能力,栅极控制就无法保护,从而导致IGBT失效。
实际运行时,一般最高允许IGBT器件的工作温度为130度左右。
②超出关断安全工作区引起锁定效应而损坏。
锁定效应分静态锁定效应和动态锁定效应,IGBT为PNPN四层结构,体内存在一个寄生晶闸管,在NPN晶体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并有一个体区扩展电阻Rs,P型体内的横向空穴电流在Rs 上会产生一定的电压降,对NPN基极来说相当于一个正向偏置电压。
在规定的集电极电流范围内,这个正向偏置电压不大,对NPN晶体管不起任何作用。
当集电极电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该正向电压足以使NPN晶体管开通,进而使NPN和PNP晶体管处于饱和状态。
于是,寄生晶闸管导通,栅极失去控制作用,形成自锁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静态锁定效应。
IGBT发生锁定效应盾,集电极电流增大,产生过高功耗,导致器件失效。
高频串联谐振型逆变器的相关参数说明

1.引言串联型固态感应加热电源凭借起动容易、易高频化的优点在高频感应加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为保证逆变器安全工作和提高工作效率,串联型逆变器一般工作在感性准谐振状态。
串联谐振逆变器采用传统的锁相环控制,虽然可以实现逆变器的感性工作状态,但负载功率因数角会随着负载大小发生变化,无法实现精确的定角控制。
所谓定角控制是指逆变器运行过程中保持功率因数角恒定,且不受负载参数变化影响,从而确保逆变电源安全、稳定、高效地工作。
本文从定角控制角度对串联型逆变器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按负载电流扰动大小实现相位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
2.锁相环控制方法2.1 锁相环控制方法分析逆变器传统控制方法一般采用锁相环(PLL)电路。
它主要由鉴相器(PD)、压控振荡器(VCO)和外接低通滤波器(LPF)组成。
锁相环是一个相位误差控制系统,它通过比较输入信号(控制信号)和压控振荡器输出信号(被控制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来调节其输出频率,从而达到锁相环路输入输出信号同频的目的。
如果鉴相器和滤波参数选择适当,锁相环还可以实现无相差锁频。
串联型逆变器传统控制采用锁相环的目的是利用锁相环频率自动跟踪功能实现对负载电压、电流的频率和相位关系的控制,使逆变器工作在感性准谐振状态。
传统控制系统框图如图1。
串联型逆变器传统控制电路的输入信号一般取代表负载谐振频率、相位的负载电流信号IH。
压控振荡器的输出信号Vf 经过死区形成电路和隔离驱动电路后,通过控制功率开关器件的开通与关断来控制负载电压的频率与相位,使负载电压的频率和相位跟随负载电流的频率和相位变化。
由于电流采样、隔离驱动、逆变功率开关器件的开通与关断都需要时间,导致锁相环输入输出信号的相位关系并不代表负载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需加入相位补偿环节,分析如图2 所示IH为主电路中负载电流波形,IH1为由电流互感器取出的负载电流信号,由于电流互感器原边与副边信号间存在延时△t1,则IH1滞后IH的时间为△t1。
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逆变控制策略

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逆变控制策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逆变控制策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是利用振荡电路调整交流电压,使负载电压平稳的功率变换设备。
有效控制逆变器的正确策略是实现可靠运行的关键,传统的逆变控制策略很多,但它们只能准确控制输出电压,不能避免发生周期性抖动。
而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采用闭环非线性控制,可以较好地抑制因此产生的抖动,利用它可以实现对输出电压的更准确控制,较好地解决因受到负载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偏差。
首先要想实现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逆变控制,就要实现以下几个步骤:1、构建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原理图。
原理图中必须包含有开关功率模块、振荡电路和控制器,它们之间通过交叉耦合,相互协同作用实现完整的逆变效果。
2、确定逆变器输出电压的目标值。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将输出电压的期望值设置为一定值,例如设置为220V,以此来实现负载的均衡调节。
3、设计控制算法。
利用PID算法或其他非线性控制策略,控制谐振振荡电路的输出以达到预设的标准值;4、构建逆变器系统模型。
构建系统模型时,根据逆变器的具体特点,将谐振电路、开关功率模块和控制器集成到一个整体系统模型中,实现完整的数学描述。
5、建立部署实验。
在实验中,先把上述所有组件部署到实体实验台上,找出对应的参数,并实现各个模块间的交叉耦合调整;6、仿真调试和实验验证。
在仿真时,可以用仿真软件对实验系统进行调试和模拟仿真,确保系统可以稳定工作,再进行实验验证。
最后,运行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通过闭环非线性控制策略,对谐振振荡电路进行控制,使其输出电压可以精确地稳定在预设的期望值,达到负载平衡调节的目的。
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逆变控制是实现可靠的运行的关键,正确的控制策略能够有效地抑制因受到负载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偏差,使负载电压精确地稳定在预设的期望值。
因此,在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逆变控制中,需要充分利用它的优点,合理设计控制策略,实现高效、可靠的逆变控制。
IGBT串联谐振

IGBT串联谐振淬火、透热、熔炼资料《二》《IGBT串联半桥逆变器吸收电路计算》来自洛阳的感应加热逆变专家技术顾问王世鑫技术支持151电379话97787半桥结构串联谐振逆变电路原理图该电源采用半桥结构串联谐振逆变电路,主电路原理如图3所示。
在大功率IGBT 谐振式逆变电路中,主电路的结构设计十分重要,由于电路中存在引线寄生电感,IGBT开关动作时在电感上激起的浪涌尖峰电压Ldi/dt不可忽视,由于本电源采用的是半桥逆变电路,相对全桥电路来说,将产生比全桥电路更大的di/dt。
正确设计过压保护即缓冲电路,对IGBT的正常工作十分重要。
如果缓冲电路设计不当,将造成缓冲电路损耗增大,会导致电路发热严重,容易损坏元件,不利于长期工作。
过程是:当VT2开通时,随着电流的上升,在线路杂散电感Lm的作用下,使得Uab下降到Vcc-Ldi/dt,此时前一工作周期以被充电到Vcc的缓冲电容C1,通过VT1的反并联二极管VD1、VT2和缓冲电阻R2放电。
在缓冲电路中,流过反并联二极管VD1的瞬时导通电流ID1为流过线路杂散电感电流IL和流过缓冲电容C1的电流IC之和。
即ID1=IL +IC,因此IL和di/dt相对于无缓冲电路要小得多。
当VT1关断时,由于线路杂散电感Lm的作用,使Uce迅速上升,并大于母线电压Vcc,这时缓冲二极管VD1正向偏置,Lm中的储能(LmI2/2)向缓冲电路转移,缓冲电路吸收了贮能,不会造成Uce的明显上升。
缓冲元件的计算与选择式中:f—开关频率;Rtr—开关电流上升时间;IO—最大开关电流;Ucep—瞬态电压峰值。
在缓冲电路的元件选择中,电容要选择耐压较高的电容,二极管最好选择高性能的快恢复二极管,电阻要用无感电阻。
一种串联谐振逆变器控制方法的探讨

一种串联谐振逆变器控制方法的探讨
0 引言
本文分析了移相PWM 控制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实现。
通过改变移相角来调节传送给负载的功率,对功率MOSFET 输出电容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控制方案以确保功率器件在各种负载条件下实现ZVS,保证全桥拓扑结构中MOSFET 的柔性切换,使开关频率紧密地跟随谐振频率,使逆变器工作在功率因数接近1 的准谐振状态。
1 移相控制串联谐振逆变器工作原理
全桥架构的串联谐振逆变器如图1 所示。
4 个开关管S1~S4,分别以50%的占空比开通,其中S1 及S4 为基准臂开关,S2 及S3 为移相臂开关,每个桥臂上的功率管以180°的相位差开通与关断,两个桥臂开关的驱动信号之间相差一个相位角φ,控制时序如图2 所示。
使输出的正负交替电压之间插入一个箝位到零点的电压值,这样只要改变相位角φ就可以相应改变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最终达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当采用移相调功方法时,电路的工作频率变化较小,具有良好的负载适应性。
特别是当负载阻抗具有较高品质因数时,其调功范围内频率变化更小[1]。
图1 串联谐振逆变器主电路
当工作频率在谐振频率之上,即负载呈现感性状态,负载电流io 落后于准方波电压vAB,如图2 所示。
要实现功率管的零电压开通,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用来抽走将要开通的开关管的输出电容上的电荷;并给同一桥臂要关断的开关管的结电容充电。
开关管输出电容放电结束后二极管续流,此时给出驱动信号,开关管将在零电压状态开通。
如果开关频率紧跟谐振点频率保持恒定,由于φ角的增大,负载电流在S3 开通前变成正相,ZVS 将不能实现。
为了防。
全数字IGBT感应加热电源使用说明书(串联型)

目录1. 全数字IGBT感应加热电源(串联型)功能简介 (6)2. 电源结构 (6)3. 使用要求 (6)4. 功能详解 (7)4.1. 实体按钮 (7)4.1.1. 实体按钮概述 (7)4.1.2. 调功电位器 (7)4.1.3. 控制方式切换开关 (7)4.1.4. 断路器操作按钮 (8)4.1.5. 整流单元操作按钮 (8)4.1.6. 逆变单元操作按钮 (8)4.1.7. 急停按钮 (8)4.2. 固定界面 (8)4.3. 主界面 (9)4.3.1. 主界面概述 (9)4.3.2. 主界面左侧电源主要运行数据 (10)4.3.2.1. 当前功率 (10)4.3.2.2. 直流电压 (10)4.3.2.3. 直流电流 (10)4.3.2.4. 逆变电流 (10)4.3.2.5. 炉体电流 (10)4.3.2.6. 当前频率 (10)4.3.2.7. 当前温度 (11)4.3.3. 调功方式切换按钮及功率给定输入框 (11)4.3.4. 数值输入键盘 (11)4.3.5. 控制方式切换按钮 (13)4.3.6. 整流单元操作按钮 (14)4.3.7. 逆变单元操作按钮 (14)4.4. 电能检测 (15)4.4.1. 三相有功功率 (15)4.4.2. 三相视在功率 (15)4.4.3. 三相功率因数 (15)4.4.4. 三相电压 (16)4.4.5. 三相电流 (16)4.4.6. 合相视在功率 (16)4.4.7. 合相视在电能 (16)4.4.8. 合相功率因数 (16)4.4.9. 合相有功功率 (16)4.4.10. 合相有功电能 (16)4.4.11. 电能清零按钮 (16)4.5. 工艺曲线 (17)4.5.1. 工艺曲线 (17)4.5.2. 工艺曲线的设置 (18)4.5.3. 运行工艺曲线 (20)4.6. 实时曲线 (21)4.6.1. 实时曲线 (21)4.6.2. 曲线历史 (22)4.7. 管理 (24)4.7.1. 修改密码 (25)4.7.2. 存储空间 (26)4.7.3. 参数设定 (27)4.7.3.1. 参数设定界面1 (27)4.7.3.2. 参数设定界面2 (29)4.7.3.3. 参数设定界面3 (30)4.7.4. 报警信息 (31)4.7.4.1. 与触摸屏通信中断 (32)4.7.4.2. 直流电压过压报警 (32)4.7.4.3. 直流电压欠压报警 (32)4.7.4.4. 直流电流过流报警 (32)4.7.4.5. 炉体电流过流报警 (33)4.7.4.6. 逆变电流过流报警 (33)4.7.4.7. 加热线圈接地报警 (33)4.7.4.8. SCR水流开关报警 (33)4.7.4.9. IGBT水流开关报警 (33)4.7.4.10. SCR温度开关报警 (34)4.7.4.11. IGBT温度开关报警 (34)4.7.4.12. 开门报警 (34)4.7.4.13. 急停报警 (34)4.7.4.14. 温度反馈断线 (34)4.7.4.15. 直流电压反馈断线 (34)4.7.4.16. 直流电流反馈断线 (34)4.7.4.17. 炉体电流反馈断线 (35)4.7.4.18. 逆变电流反馈断线 (35)4.7.4.19. 频率超上限 (35)4.7.4.20. 频率超下限 (35)4.7.4.21. 电源欠压或缺相 (35)4.7.4.22. 逆变模块X正过流报警 (35)4.7.4.23. 逆变模块X负过流报警 (35)4.7.4.24. IGBT驱动X报警 (35)4.7.4.25. 主板IGBT保护报警 (36)4.7.4.26. 主板正过流保护报警 (36)4.7.4.27. 主板负过流保护报警 (36)4.7.4.28. 主板温度流量保护报警 (36)4.7.5. 报警历史 (36)4.7.6. 状态诊断 (37)5. 通信 (40)6. 安全 (40)7. 电源注册 (41)1.全数字IGBT感应加热电源(串联型)功能简介非常感谢您使用我公司全数字IGBT感应加热电源(以下简称电源),希望我公司的电源能够为您提供更丰富的功能,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效益。
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功率和频率的控制方式

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功率和频率的控制方式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
它包括直流电压源,和由开关S1~S4组成的逆变桥及由R、L、C组成的串联谐振负载。
其中开关S1~S4可选用IGBT、SIT、MOSFET、SITH等具有自关断能力的电力半导体器件。
逆变器为单相全桥电路,其控制方法是同一桥臂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互补的,斜对角的两个开关是同时开通与关断的。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调幅控制(PAM)方法调幅控制的方法并非一种,我们可以采用调节直流电压源输出(逆变器输入)电压Ud(可以用移相调压电路的方法,也可以用斩波调压电路加电感和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来实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即逆变器的输出功率通过输入电压调节,由锁相环(PLL)完成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控制,以保证较大的功率因数输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易行,缺点是电路结构复杂,体积较大。
脉冲频率调制(PFM)方法脉冲频率调制方法是通过改变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从而改变负载输出阻抗以达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从串联谐振负载的阻抗特性可知,串联谐振负载的阻抗随着逆变器的工作频率(f)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一个恒定的输出电压,当工作频率与负载谐振频率偏差越大时,输出阻抗就越高,因此输出功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脉冲频率调制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频率在功率调节过程中不断变化,导致集肤深度也随之而改变,在某些应用场合如表面淬火等,集肤深度的变化对热处理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在要求严格的应用场合中是不允许的。
但是由于脉冲频率调制方法实现起来非常简单,故在以下情况中可以考虑使用它:1)如果负载对工作频率范围没有严格限制,这时频率必须跟踪,但相位差可以存在而不处于谐振工作状态。
2)如果负载的Q值较高,或者功率调节范围不是很大,则较小的频率偏差就可以达到调功的要求。
脉冲密度调制(PDM)方法脉冲密度调制方法就是通过控制脉冲密度,实际上就是控制向负载馈送能量的时间来控制输出功率。
串联谐振逆变器

串联谐振逆变器串联谐振逆变器是恒压源供电,为避免逆变器的上、下桥臂晶闸管同时导通,造成电源短路,换流时,必须保证先关断,后开通。
即应有一段时间(t)使所有晶闸管(其它电力电子器件)都处于关断状态。
此时的杂散电感,即从直流端到器件的引线电感上产生的感生电势,可能使器件损坏,因而需要选择合适的器件的浪涌电压吸收电路。
此外,在晶闸管关断期间,为确保负载电流连续,使晶闸管免受换流电容器上高电压的影响,必须在晶闸管两端反并联快速二极管。
为避免滤波电抗Ld上产生大的感生电势,电流必须连续。
也就是说,必须保证逆变器上、下桥臂晶闸管在换流时,是先开通后关断,也即在换流期间(tγ)内所有晶闸管都处于导通状态。
这时,虽然逆变桥臂直通,由于Ld足够大,也不会造成直流电源短路,但换流时间长,会使系统效率降低,因而需缩短tγ,即减小Lk值。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工作频率必须低于负载电路的固有振荡频率,即应确保有合适的t时间,否则会因逆变器上、下桥臂直通而导致换流的失败。
并联逆变器的工作频率必须略高于负载电路的固有振荡频率,以确保有合适的反压时间t,否则会导致晶闸管间换流失败;但若高得太多,则在换流时晶闸管承受的反向电压会太高,这是不允许的。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有二:改变直流电源电压Ud或改变晶闸管的触发频率,即改变负载功率因数cosφ。
并联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一般只能是改变直流电源电压Ud。
改变cosφ虽然也能使逆变输出电压升高和功率增大,但所允许调节范围小。
串联谐振逆变器在换流时,晶闸管是自然关断的,关断前其电流已逐渐减小到零,因而关断时间短,损耗小。
在换流时,关断的晶闸管受反压的时间(t+tγ)较长。
逆变器的输入电压恒定,输出电压为矩形波,输出电流近似正弦波,换流是在晶闸管上电流过零以后进行,因而电流总是超前电压一φ角。
从负载谐振方式划分,可以为并联逆变器和串联谐振逆变器两大类型,下面列出串联谐振逆变器和并联逆变器的主要技术特点及其比较:串联谐振逆变器和并联逆变器的差别,源于它们所用的振荡电路不同,前者是用L、R和C串联,后者是L、R和C并联。
IGBT串联使用方法

IGBT串联使用方法
通过IGBT串联,可承受更高的阻断电压,但是只有使其处于理想的静态(断态时)和动态(开关过程中)均压时,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其耐压值。
在静态情况下,影响串联均压的主要因素是阻断特性,阻断阻值比较低或者说关断漏电流比较大的IGBT承担的电压较低。
在动态情况下,影响串联均压的主要因素是开关时间不一致。
串联运行的模块中最先关断的模块以及最后开通的模块都会承受最大的电压,于是就会有比较大的开关损耗。
同时,必须保证串联运行的各模块所承受的最大电压不超过单个模块所能承受的最大耐压值。
为了得到比较理想的均压状态,常采用并联电阻法和缓冲吸收法来解决。
(1)并联电阻法
并联电阻法主要用来进行静态均压。
在IGBT模块串联使用时,为了做到比较理想的均压状态,必须并联电阻以削减阻断特性不一致的影响。
要使流过并联电限上的漏电流为IGBT漏电流的5~10倍,才能做到比较好的均压。
(2)缓冲吸收法
RC或RCD缓冲吸收电路有助于动态均压。
缓冲电路减小、平衡了器件开关时刻的dv/dt速度,但是缓冲电路增加了耐高压元器件的数目,也增加了总体的损耗。
除了上述两种比较简单的均压措施以外,还有开关时间校正、dv/dt控制、电压钳位控制以及主从驱动等措施,可参考相关资料。
IGBT串联谐振式电压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IGBT串联谐振式电压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IGBT串联谐振式电压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该电源采用半桥结构串联谐振逆变电路,主电路原理如图所示。
在大功率IGBT谐振式逆变电路中,主电路的结构对整个产品的性能十分重要,由于电路中存在引线寄生电感,IGBT开关动作时在电感上激起的浪涌尖峰电压Ldi/dt不可忽视,由于本电源采用的是半桥逆变电路,相对全桥电路来说,将产生比全桥电路更大的di/dt。
正确设计过压保护即缓冲电路,对IGBT的正常工作十分重要。
如果缓冲电路设计不当,将造成缓冲电路损耗增大,会导致电路发热严重,容易损坏元件,不利于长期工作。
为了给无功电流提供通路,ICBT必须反并联快速二极管,在电压型逆变器中,为了避免开关器件因Cd的短路电流而损坏,在开关器件换流过程中,上、下桥臂ICBT必须遵守先关断后开通原则,即应留有死区时间(T。
)。
IGBT串联谐振式电压型逆变工作过程如下:当VT2开通时,随着电流的上升,在线路杂散电感Lm的作用下,使得Uab下降到Vcc-Ldi/dt,此时前一工作周期以被充电到Vcc的缓冲电容C1,通过VT1的反并联二极管VD1、VT2和缓冲电阻R2放电。
在缓冲电路中,流过反并联二极管VD1的瞬时导通电流ID1为流过线路杂散电感电流IL和流过缓冲电容C1的电流IC之和。
即ID1=IL+IC,因此IL和di/dt相对于无缓冲电路要小得多。
当VT1关断时,由于线路杂散电感Lm的作用,使Uce迅速上升,并大于母线电压Vcc,这时缓冲二极管VD1正向偏置,Lm中的储能(LmI2/2)向缓冲电路转移,缓冲电路吸收了贮能,不会造成Uce的明显上升。
由于负载电路是采用品质因数为Q的LC串联谐振电路,因而加在三和C上的电压是逆变器输出基波电压的Q倍,负载电流则与逆变器的输出电流相同。
这样,串联谐振电路的自身成了电流源。
逆变器的输出电压与负载无关,其值等于由C。
保持恒定的电压。
因此,由于受已成电流源的负载的影响。
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常用控制方法

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常用控制方法⏹1引言●隨著可自關斷電力電子器件的發展,串聯諧振逆變電路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各種適合於串聯諧振逆變電路的控制方法不斷出現。
本文對常用的調幅控制、脈衝頻率調製、脈衝密度調製以及諧振脈衝寬度調製等控制方法進行了討論和比較。
特別對脈寬加頻率調製的控制方法進行了較詳細的分析。
●2串聯諧振逆變器基本結構串聯諧振逆變器的基本原理圖如圖1所示。
它包括直流電壓源,和由開關S1~S4組成的逆變橋及由R、L、C組成的串聯諧振負載。
其中開關S1~S4可選用IGBT、SIT、MOSFET、SITH等具有自關斷能力的電力半導體器件。
逆變器為單相全橋電路,其控制方法是同一橋臂的兩個開關管的驅動信號是互補的,斜對角的兩個開關是同時開通與關斷的。
●3串聯諧振逆變器的控制方法 3.1調幅控制(PAM)方法調幅控制方法是通過調節直流電壓源輸出(逆變器輸入)電壓Ud(可以用移相調壓電路,也可以用斬波調壓電路加電感和電容組成的濾波電路,來實現調節輸出功率的目的。
即逆變器的輸出功率通過輸入電壓調節,由鎖相環(PLL)完成電流和電壓之間的相位控制,以保證較大的功率因數輸出。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控制簡單易行,缺點是電路結構複雜,體積較大。
●3.2脈衝頻率調製(PFM)方法脈衝頻率調製方法是通過改變逆變器的工作頻率,從而改變負載輸出阻抗以達到調節輸出功率的目的。
從串聯諧振負載的阻抗特性可知,串聯諧振負載的阻抗隨著逆變器的工作頻率(f)的變化而變化。
對於一個恒定的輸出電壓,當工作頻率與負載諧振頻率偏差越大時,輸出阻抗就越高,因此輸出功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脈衝頻率調製方法的主要缺點是工作頻率在功率調節過程中不斷變化,導致集膚深度也隨之而改變,在某些應用場合如表面淬火等,集膚深度的變化對熱處理效果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在要求嚴格的應用場合中是不允許的。
但是由於脈衝頻率調製方法實現起來非常簡單,故在以下情況中可以考慮使用它: 1)如果負載對工作頻率範圍沒有嚴格限制,這時頻率必須跟蹤,但相位差可以存在而不處於諧振工作狀態。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1引言由图1可以得出逆变器的输出功率表达式(0.1),可以看出在负载一定的情况下,输出功率的大小是由Ud和φ大小决定的。
其中Ud为输入直流电压的幅值,φ为负载的功率因数角。
从而可以将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功率调节方式分为两种:图 1 串联谐振式逆变器的电路结构a.直流调功:通过调节输入的直流电压的幅值来调节输出功率。
b.逆变调功:通过调节输出电压的频率来调节负载功率因数,或调节输出电压的有效值大小(调节占空比)来调节输出功率。
2直流调功直流调功也叫调压调功,它是通过调节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的大小来调整负载功率,负载通过锁相措施保证工作在谐振或者接近谐振的工作频率处。
调节整流输出电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晶闸管三相全控桥整流进行调压;另种是采用三相不控整流后用斩波器进行调压。
2.1 晶闸管三相全控桥整流进行调压这种方式主要通过控制晶闸管(注:晶闸管是PNPN四层半导体结构,它有三个极:阳极,阴极和门极;晶闸管具有硅整流器件的特性,能在高电压、大电流条件下工作,且其工作过程可以控制、被广泛应用于可控整流、交流调压、无触点电子开关、逆变及变频等电子电路中。
)导通角来控制整流输出电压值。
这种方式电路简单成熟,控制方便。
主要缺点是在深控下网侧功率因数低,动态响应慢,换流过程中电流容易出现畸变。
晶闸管整流调功的感应加热电源拓扑结构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与逆变侧不同的是,整流部分采用六只晶闸管组成的晶闸管相控整流桥。
图 2 相控整流的感应加热单元2.2 三相不控整流加斩波器进行调压感应加热电源中的直流斩波调功方式的调功原理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
图 3 斩波调功方式的感应加热电源前端是由六只二极管组成的三相不可控整流器,输出的直流电压Ud经过电容C1滤波后送入由开关管VT、续流二极管D2、滤波电感Lo和滤波电容Cd 组成的斩波器,调节VT 的占空比,逆变器得到的电压就在0~Ud之间任意的电压值。
串联谐振电流源高频链正弦波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

2007年 4 月电工技术学报Vol.22 No.4 第22卷第4期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Apr. 2007串联谐振电流源高频链正弦波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金晓毅邬伟扬孙孝峰(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秦皇岛 066004)摘要提出一种新型的串联谐振电流源模式隔离的高频链正弦波逆变器拓扑结构,详细介绍了其工作原理。
结合该逆变器的控制难点,采用适于该逆变器拓扑运行特色的控制策略及四象限逻辑组合方式,并给出了谐振槽的参数确定方法。
在48V直流输入、220V/50Hz交流输出的1kW 实验样机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逆变器控制方案及实施方法的正确性。
同时通过周波变换器结构的变形,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拓扑簇。
关键词:串联谐振高频链逆变器电流源单级逆变中图分类号:TM462Operational Principle and Control of Series-Resonant Current-Source Mode High Frequency Link Sine-Wave InverterJin Xiaoyi Wu Weiyang Sun Xiaofeng(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Abstract An original series-resonant current-mode high frequency link(HFL)sine-wave inverter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It is constructed of full-bridge high frequency inverter, series-resonant tank, current-source mode isolated transformer, cycloconverter and capacitor filter. A design method for the resonant tank is given in the paper. It is the critical part which influences the performance of inverter.The validity of operational principle and control scheme are confirmed by testing on the fabricated prototype which has specifications as 48V DC input, 220V/50Hz output and 1kW power capability.Furthermore, via the configuration transmutation of cycloconverter, the inverter has a family suitable for some application locations.Keywords:Series-resonant, high frequency link inverter, current-source, single-stage invert1引言高频链逆变电源以其高功率密度、高效率、小型轻量等特点在不间断电源(UPS)、新能源开发利用及车载电源等中小功率逆变场合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种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控制方法

2010年7 月电工技术学报Vol.25 No. 7 第25卷第7期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Jul. 2010 一种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控制方法李宏贺昱曜王崇武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西安710072 摘要针对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谐振频率跟踪和输出功率调节问题分析了全桥负载串联谐振逆变器6种工作状态下负载阻抗角、移相角和直流母线电流的关系给出了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与逆变器工作频率、移相角、电路参数的关系式和逆变器输出功率表达式提出了基于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u的频率跟踪及功率控制方法。
由于移相角等于零时u最大值U对应于谐振频率用U作为参考信号u作为反馈信号得到逆变器谐振工作频率周期性使移相角为零实现了谐振频率跟踪由于逆变器工作于谐振频率时输出功率只与移相角有关所以用给定功率P作为参考信号输出平均功率P作为反馈信号得到逆变器的移相角实现逆变器的输出功率控制。
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负载串联谐振频率跟踪功率控制直流母线电流极性平均值中图分类号TM46 A New Method of Frequency Tracking and Output Power Control for Full Bridge Series Load Resonant Inverter Li Hong He Yuyao Wang Chongwu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 Abstract Tracking the resonant f requency and adjusting output power are the key in full-bridge series load-resonant-inverter.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frequency tracking and output power control based on the mean-value of DC bus current polarity is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C bus current load parameters phase-shifted angle and the operation frequency are analyzed in detail under six modes of inverter. The expression of the mean-value of DC bus current polarity on load parameters phase-shifted angle operation frequency and formula of output power are given also. Because the maximum mean-value of DC bus current polarity corresponded to resonant frequency when the phase-shifted angle of the inverter is equal to zero the inverter resonant frequency can be obtained by setting the phase-shift angle to zero periodically. The inverter output power varies with phase-shifted angle at the point of resonant frequency so the inverter phase-shifted angle could be regulated using PI controller by the error between the reference value and the output power mean-value.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proposed method can well achieves tracking the resonant frequency and output power control of the full-bridge seriesload-resonant-inverter. KeywordsSeries load resonant frequency tracking power control mean-value of DC bus current polarit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871080。
350kHz倍频式IGBT分时—密度复合控制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开题报告

350kHz倍频式IGBT分时—密度复合控制串联谐振逆变器
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控制和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逆变器在变频调速、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逆变器的基本作用就是将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而串联谐振逆变器在电容器电压范围较高的情况下,常常会受到谐振峰值电压的限制,因此,很难同时实现高电压和小噪声,而且导致了效率的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针对IGBT性能进行分析,采用分时-密度复合控制技术,并进行串联谐振逆变器的研究和设计,以提高系统的效率、降低噪声,并提高谐振逆变器在高电压下的性能。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 回顾了串联谐振逆变器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其缺点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分析了IGBT管的性能、特性,并介绍了IGBT的控制基本原理。
3. 采用分时-密度复合控制技术,通过调节PWM波的占空比和频率来使电路的输出电压和电流达到理想的效果。
4. 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设计了一种适用于350kHz的串联谐振逆变器。
5. 进行实验验证,测试了电路的效率、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及噪声等参数,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IGBT性能及其控制原理的研究,采用分时-密度复合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350kHz的串联谐振逆变器,实现了高电压、小噪声和高效率的目标。
该项研究对于提高逆变器的性能及其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逆变器在高电压应用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详解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常用的控制方法

详解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常用的控制方法
摘要:讨论了几种常用的串联谐振单相全桥逆变器的功率和频率控制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脉宽加频率调制的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引言
随着可自关断电力电子器件的发展,串联谐振逆变电路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各种适合于串联谐振逆变电路的控制方法不断出现。
本文对常用的调幅控制、脉冲频率调制、脉冲密度调制以及谐振脉冲宽度调制等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特别对脉宽加频率调制的控制方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
串联谐振逆变器基本结构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图包括直流电压源,和由开关S1~S4组成的
逆变桥及由R、L、C组成的串联谐振负载。
其中开关S1~S4 可选用IGBT、SIT、MOSFET、SITH等具有自关断能力的电力半导体器件。
逆变器为单相全桥电路,其控制方法是同一桥臂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互补的,斜对角的两个开关是同时开通与关断的。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1、调幅控制(PAM)方法
调幅控制方法是通过调节直流电压源输出(逆变器输入)电压Ud(可以用移相调压电路,也可以用斩波调压电路加电感和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来实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即逆变器的输出功率通过输入电压调节,由锁相环(PLL)完成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控制,以保证较大的功率因数输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易行,缺点是电路结构复杂,体积较大。
2、脉冲频率调制(PFM)方法。
一种高频串联谐振型逆变器的复合控制方法

1 前
言
串联 型固态感 应加热 电源 凭借起 动容易 、易高频化 的优点在高频 感应加热 领域得 到广泛应用 。为保证逆 变 器 安全 工作和 提高工作 效率, 串联型逆变器一 般工作在 感性 准谐 振状 态_ l , 。串联谐振逆变器采用传统 的锁相环 控 制,虽 然可 以实现逆 变器的 感性工作状 态,但 负载 功 率 因数 角会随着 负载大小发生 变化,无法 实现精确 的定 角控 制_ 。所谓定角控制是指逆变器运行过程 中保持功 3 ] 率因数角恒 定,且 不受负载参 数变化影 响,从而确保 逆 变 电源 安全 、稳定 、高效地工 作 。本文 从定角控 制角度 对串联型逆 变器控 制方法进行 了研究 ,提 出了一 种按负 载电流扰动大小实现相位补偿 的复 合控 制方法 。
Ab t a t h a e n l z s h d a t g sa dd s d a t g so t ewi ey a p id fe u n y-n ・ h s ・o k me h do s ra s n n . s r c :T ep p r ay e ea v n a e n ia v n a e f h d l p l q e c ・ d- a e- c t o f e i l e o a t n- a t e r a p l r i v re t r i g saec n r 1 T ep p r r p s s e c mp u d f q e c — n — h s —o k meh d W i ec mp u d fe u n y a d e r t a wo kn t t o to . h a e o o e n w o o n e u n y a d p a e lc t o . p a r t t o o n q e c —n . hh r p a e l c o to i u t h v re e l e v ra l— n l・ o to . S ai , d n mi s l f i lt na de p rme t r lop e h s ・ kc n r l r i t ei e r s ai di a ib e a g e c n r 1 t t o cc n t ir z n c y a c e u t o smu a i n x e r s o i n s ea s r — a
利用分时一相位控制串联谐振逆变器的研究与应用

利用分时一相位控制串联谐振逆变器的研究与应用
引言
感应加热电源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感应线圈在被加热的工件中产生涡流,对工件进行加热。
感应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效率高,温度易于控制,容易实现自动化等诸多优点,因而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感应加热技术也日趋成熟。
针对IGBT开关损耗小,通断速度快,工作频率较高,元件容量大且其成本逐渐降低等优点,选用IGBT作为功率开关管。
但是IGBT的开关损耗,尤其是拖尾电流在高频开关工作状态下引起的关断损耗很大,限制工作频率的提高。
目前IGBT的开关频率在零电流开关(ZCS)状态下可工作于100 kHz频率。
采用倍频方式逆变器输出频率可提高2倍,但需要额外的谐振电路,并且频率的提高有限,器件的换流条件也较差,采用IGBT并联分时的控制方法可以提高逆变器的开关频率。
感应加热电源的调功方法可分为两类:逆变调功和直流调功。
逆变调功的方法目前主要有:脉冲频率调制法(PFM)、脉冲密度调制法(PDM)、脉冲宽度调制法(PWM)、脉冲均匀调制(PSM)等。
直流调功通常采用直流斩波或相控整流来改变逆变器的输入直流电压的大小,从而将逆变器的功率调节转化为对直流电压的调节。
每种调功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相对这些调功方式,相位调功具有控制电路和驱动脉冲简单,稳定工作范围宽,响应速度快和适应性强等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GBT串联谐振逆变器控制方法
1.串联谐振逆变器基本结构
串联谐振逆变器的基本原理图如图1所示。
它包括直流电压源,和由开关S1~S4组成的逆变桥及由R、L、C组成的串联谐振负载。
其中开关S1~S4可选用IGBT、SIT、MOSFET、SITH等具有自关断能力的电力半导体器件。
逆变器为单相全桥电路,其控制方法是同一桥臂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是互补的,斜对角的两个开关是同时开通与关断的。
2串联谐振逆变器的控制方法
2.1 调幅控制(PAM)方法
调幅控制方法是通过调节直流电压源输出(逆变器输入)电压Ud(可以用移相调压电路,也可以用斩波调压电路加电感和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来实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即逆变器的输出功率通过输入电压调节,由锁相环(PLL)完成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控制,以保证较大的功率因数输出。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控制简单易行,缺点是电路结构复杂,体积较大。
2.2 脉冲频率调制(PFM)方法
脉冲频率调制方法是通过改变逆变器的工作频率,从而改变负载输出阻抗以达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从串联谐振负载的阻抗特性
可知,串联谐振负载的阻抗随着逆变器的工作频率(f)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一个恒定的输出电压,当工作频率与负载谐振频率偏差越大时,输出阻抗就越高,因此输出功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脉冲频率调制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工作频率在功率调节过程中不断变化,导致集肤深度也随之而改变,在某些应用场合如表面淬火等,集肤深度的变化对热处理效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在要求严格的应用场合中是不允许的。
但是由于脉冲频率调制方法实现起来非常简单,故在以下情况中可以考虑使用它:
1)如果负载对工作频率范围没有严格限制,这时频率必须跟踪,但相位差可以存在而不处于谐振工作状态。
2)如果负载的Q值较高,或者功率调节范围不是很大,则较小的频率偏差就可以达到调功的要求。
2.3脉冲密度调制(PDM)方法
脉冲密度调制方法就是通过控制脉冲密度,实际上就是控制向负载馈送能量的时间来控制输出功率。
其控制原理如图2所示。
这种控制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总共有N个调功单位,在其中M个调功单位里逆变器向负载输出功率;而剩下的N-M个单位内逆变器停止工作,负载能量以自然振荡形式逐渐衰减。
输出的脉冲密度为M/N,这样输出功率就跟脉冲密度联系起来了。
因此通过改变脉冲密度就可改变输出功率。
脉冲密度调制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输出频率基本不变,开关损耗相对较小,易于实现数字化控制,比较适合于开环工作场合。
脉冲密度调制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逆变器输出功率的频率不完全等于负载的自然谐振频率,在需要功率闭环的场合中,工作稳定性较差。
由于每次从自然衰减振荡状态恢复到输出功率状态时要重新锁定工作频率,这时系统可能会失控。
因此在功率闭环或者温度闭环的场合,工作的稳定性不好。
其另一个缺点就是功率调节特性不理想,呈有级调功方式。
2.4谐振脉冲宽度调制(PWM)方法
在图3中,谐振脉冲宽度调制是通过改变两对开关管的驱动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来改变输出电压值以达到调节功率
的目的。
即在控制电路中使原来同相的两个桥臂开关(S1,S2)、(S3,S4)的驱动信号之间错开一个相位角,使得输出的正负交替电压之间插入一个零电压值,这样只要改变相位角就可以改变输出电压的有效值,最终达到调节输出功率的目的。
这种控制方法的优点是电源始终工作在谐振状态,功率因数高。
但存在反并联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小负载问题、软开关实现问题。
3.脉宽加频率调制方法
针对上述控制方法的优缺点,一些复合型控制方法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脉宽加频率调制方法就是一种较好的控制方法。
在一般的逆变器中,常用的移相PWM方法的工作频率是固定的,不需考虑负载在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特性。
而在串联谐振感应加热电源中使用移相PWM方法时,则要求其工作频率必须始终跟踪负载的谐振频率,通常使某一桥臂的驱动脉冲信号与输出电流的相位保持一致,而另外一个桥臂的驱动脉冲信号与输出电流的相位则可以调节。
图4和图5中,S1和S4驱动信号互补,S2和S3驱动脉冲信号互补,S1驱动信号相位与负载电流的相位保持相同,而S3的驱动脉冲与S1的驱动脉冲信号之间的相位差β在0°~180°范围内可调,调节β就可以调节输出电压的占空比,即调节输出功率。
根据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不同相位关系,有2种PWM调节方式:升频式PWM和降频式PWM。
4.1升频式
在图4中,为保证滞后臂(S1,S4)触发信号前沿同电流信号同相,角频率须根据移相角β的大小改变。
即在通过调节移相角β调节功率的同时改变频率f。
在β调节过程中,在增大输出脉冲宽度的同时,将引起输出电压相对于输出电流的相位不断减小并滞后于输出电流,这说明输出频率也在不断升高,因此称这种调制方式为升频式PWM。
这时S1、S4管各导通180°,已经实现ZCS。
超前臂S2,S3在大电流下开通,D2,D3在大电流下关断因而有反向恢服。
通过在S2、S3臂上串联电感也可实现ZCS。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关断尾部电流、关断损耗占主导的双极型器件,如IGBT,SIT,MCT等。
同时应注意电路布局减小分布电感,以减小二极管反向恢复带来的电压尖峰。
角频率为
4.2降频式
在图5中,调节β在增大输出脉冲宽度的同时,将引起输出电压相对于输出电流的相位不断减小,使相位差减小,这说明输出频率在不断降低,因此称这种方式为降频式PWM。
在这种方式下,二极管D2,D3均自然过零关断,D1,D4不导通,没有二极管反向恢复所带来的问题。
S1、S4在零电流下开关(ZCS),S2、S3在大电流下关断。
通过在S2、S3上并联电容即可实现ZVS。
这种方法适和高频电源和内建反并联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比较严重的器件,如MOSFET等。
可避免二极管反向恢复所带来的电流尖峰和器件的损耗增加。
为保证超前臂触发信号前沿同电流信号同相,角频率为
由以上分析可知,无论是升频式PWM,还是降频式PWM,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调节输出电压脉宽的同时,也改变了负载的工作频率。
故称之为脉宽加频率调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