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期研究_1954_2004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

中国经济增长周期

1981
-10
-20
4. 谷位 改革开放之前, 改革开放之前,低谷经常为负增长 改革开放之后,每次低谷均为正增长, 改革开放之后,每次低谷均为正增长,只是增 速减缓 在第10轮周期中,2009年回落到 10轮周期中 年回落到8 在第10轮周期中,2009年回落到8.7%
1961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波动(1950 ~ 2010年) 2010年 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波动(
% 30
1
1950 20
2
1958
3
4
5
6
7
8
9
10
11
1964
1970 1984 1992 1987 2010 1986 2009
1953 10 1975
2007
1978
1999 1990
1957 0
1972 1976 1962 1968
3.8
2009年 2009年 7月: 2009年10月 2009年10月:
2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

关于中国经济周期的问题研究【摘要】文章通过H-P滤波分离出实际GDP的趋势项和波动项,计算实际GDP的波动率,并依据波动率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如下特征:一是高位平稳运行,波动幅度减小、周期加长;二是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是稳定且衰减的阶梯波动;三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来源于内部传导。

【关键词】H-P 滤波经济周期波动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划分经济周期、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大部分是基于增长率分析的,然而基于增长率分析经济波动有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增长率变换对原数据中的周期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减少了相对较长的周期波动的波幅,同时加大了数据中随机或不规则成分的波幅。

二是无法分离出经济指标中所包含的趋势项和波动项,因而,不能反映经济变量围绕其长期趋势的上下波动。

一、潜在产出的估计及波动率的测量1、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若以y为实际产出,y*为潜在产出,yvar为实际产出对潜在产出的偏离。

则有:y=y*+yvar。

其中,yvar就是我们要最终得到的波动分量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对潜在产出的定义是:在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中期的总产出水平,即潜在产出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一致的产出水平。

在这个定义下,可以认为潜在产出近似为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

本文中将实际产出的长期趋势值看作潜在产出。

估计潜在产出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是H- P滤波法。

H- P滤波法把样本点的趋势值当作潜在产出,通过最小化实际产出和样本点的趋势值,来估算出潜在产出。

H- P滤波法用公式表示为:其中,Yt是t期的总产出,Xt是Yt序列中的趋势成分,λ是对趋势成分Xt波动的惩罚因子。

λ=0时,满足最小化问题的趋势成分Xt等于Yt;λ增加时,估计趋势中的变化总数相对于序列中的变化减少,即λ越大,估计趋势越光滑,λ趋于无穷大时,估计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

H- P滤波方法实际存在着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成分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光滑度之间作一个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

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内容摘要: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对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做出总结,并研究了经济周期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特点我国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

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一课题才得以展开,我国经济周期的讨论才热烈地开展起来。

改革开放,尤其是1985年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兴趣大增,取得了很多成果。

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济超高速增长之后,开始出现滑坡,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最早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了出来。

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经济周期。

同时,杜辉也发表了论证前苏联社会经济增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的论文。

宫着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为我国建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我国的经济波动。

这场始于1985年的理论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研究经济周期,首先要明确我国从建国到现在经历了几个经济周期。

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划分基本上是相同的。

施发启(20XX)用转折点检验和自相关系数检验的方法对经过平滑的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得出的结果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率确实存在周期性波动,而且周期长度主要为四到五年。

根据从波谷到波谷可以将我国GDP增长率划分为九个周期: 1953 —1957年 ,1958 —1961年,1962—1968年,1969—1972年,1973—1976年,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1999年。

刘树成(20XX)的划分除了最后一个周期是1991—1998年外,其余的与施发启完全相同。

刘恒和陈述云(20XX)完全采纳了上述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中国古代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启示

中国古代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启示

图 1 《易经》的经济周期原始模型
(二)《道德经》中的自然主义及其周期转化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另一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的经典著作 , 产生于春秋时期(约前 571 年 - 前 471 年)。 此书不仅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 而且 还被后人奉为道教 的基本典籍之一 。《道德 经》以 “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 认为“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 生三 , 三生万物” , “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因而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 自然规律 ,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 周行而不殆”的永 恒意义 。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 主张 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 例如 :“故有无相生 , 难易 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倾 , 音声相合 , 前后相随 , 恒 也 。”(《道德经》第二章)在《道德经》中 , 万事万物不 仅是对立的 , 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 ,“正复为奇 , 善复 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 , 福兮祸之所伏” , 揭示了事物 互相对立 、依存又互相转化的规律 。 在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中 , “繁荣” 与“萧条” 是 一对相反的矛盾 , “衰退” 与“复苏”是另一对相反的 矛盾 。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能长期保 持 , 到达某个临界点之后必然会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演进 。当由繁荣到衰退到萧条再到复苏完成一个循 环之后 , 会接着向下一个循环发展演进 。 这同老子 《道德经》里的观点有近似之处 。
— 144 —
是一本“卜筮”之书 。“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 进行预测 , 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的理 论 。经济周期概念虽然没有进入古人的视野 , 但事 实上 , 经济周期作为一种规律性极强的社会现象 , 的 确可以在《易经》中找到相应的描述和解释 。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

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

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

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

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比如G DP增长率由6%上升到10%,或者由9%下降为4%。

根据这种定义,衰退不一定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的下降,只要其增长率下降,即使其数值不是负数,也可以称为衰退。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

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

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

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季节。

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

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

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

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

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A-B为衰退, B-C为萧条, C-D为复苏,D-E为繁荣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衰退指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下降。

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

应当看到,经济周期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寻找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减缓经济波动的幅度。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极高的速度,而这种速度增长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其中,经济周期的波动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经济周期是指价格、产出、就业、利率、物价等经济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涨跌变化。

在经济周期中,经济活动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繁荣和增长,然后又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放缓和衰退。

经济周期的周期性和波动性非常明显,下面是经济周期主要的四个阶段:( 1)繁荣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得到加速和拓展的时期,包括GDP 的增长、产出的增加、失业率的下降、物价的上涨等。

( 2)收缩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开始出现放缓和下滑的时期,包括GDP 的下降、产量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下跌等。

( 3)萧条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处于萎靡状态的时期,包括GDP 的下降、产量的减少、失业率的上升、物价的下跌等。

(4)复苏期:该时期是指经济活动重新开始增长和拓展的时期,包括GDP 的增长、产量的增加、失业率的下降、物价的上涨等。

二、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 1)历史周期方面的研究中国在1949 年成立新中国后,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时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也逐步开始。

1949 年至近几年间的中国经济周期研究可以分为多个阶段。

20 世纪50 年代,中国的经济周期主要由计划和政策驱动,周期长短不统一。

60 年代到80 年代的调控周期研究,在时间维度上更具规律,主要涉及国库券发行、存款准备金率、货币发行量等政策措施。

90 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大和结构的复杂,周期研究开始从单一的商业周期向全局周期研究拓展,人民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影响逐步明显。

( 2)中国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经济周期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国内经济、国际经济和政策因素。

在国内经济方面,物价、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变化是引起经济周期的关键原因。

同时,国际货币和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报告前言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周期研究是了解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报告旨在分析中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启示。

1. 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点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波动变化。

它由扩张期、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组成,形成周期性循环。

中国经济周期具有以下特点:•由于政府干预的影响,周期波动相对较为平稳。

•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5-7年。

•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较大,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周期波动的振幅在过去几十年有所缩小。

2. 中国经济周期的演变2.1 早期阶段(1949年-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建政初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由自然灾害和农业收成变化所引起。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周期短且波动较为剧烈。

2.2 改革开放后(1978年-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经济周期的波动逐渐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周期波动的振幅有所减小。

2.3 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逐渐与国际经济周期同步,并受到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的深刻影响。

3. 影响中国经济周期的因素3.1 国内因素•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政府政策和市场改革3.2 国际因素•全球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市场变化•贸易政策和国际关系4. 启示和建议4.1 精确预测和管理经济周期•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提高对经济周期波动的预测能力。

•制定相应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稳定和调控经济周期的波动。

4.2 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加大对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4.3 加强国际合作和风险防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共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挑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经济波动分析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陈乐一李良发布时间:2014-09-26内容摘要:本文以GDP增长率为指标,按照谷-谷法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划分为11个周期,并从经济史角度对每一次经济波动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对于政府今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避免经济剧烈波动,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经济波动,GDP增长率,宏观调控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经济的波动,剧烈的经济波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进行分析并找出经济波动的客观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问题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陈乐一(2007)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2次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投资的扩张和压缩是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原因。

金浩、李延军、高素英(2005)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5个周期,第二产业的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大。

李天锋(201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经济经历了5次波动,通过分析得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以及政府收支增长的波动和经济波动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划分本文采用GDP增长率作为划分经济周期的指标。

测定经济周期的方法最常用的有3种:速度法、移动平均法和一阶对数差分法。

速度法是直接用GDP增长率来划分经济周期,比较直观。

移动平均法是对GDP增长率进行数年移动平均处理来划分经济周期,但这种方法存在缺陷,处理数据中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移动年份过长也会导致数据的缺失。

一阶对数差分法是以产出水平的一阶差分值为指标测定经济周期(陈乐一,2007)。

本文采用比较常用的速度法来划分经济周期。

本文分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但由于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在这期间,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经济,真正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于1953年。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经典周期特征研究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经典周期特征研究
3 % O OO 2 % O O0 1 % O OO OO 0%

随 之 的 经 济 下 降 也 仅 停 留 在 18 9 6年 这 一 年 。进 入 九 十 年 代 以来 的 两 轮 经 济 周 期 波 动 都 分 别 呈 现 出 与 以 往 任 何 一 个 周 期 完 全 不 同 的 波 动 态 势 , 适 度 的 高 位 保 持 连 续 的 经 济 在
波 幅为 6 2 . 6个 百 分 点 , 幅 的 标 准 差 仅 为 1 3 , 波 .8 比改 革
J 引 言
经 济 周 期 波 动 的 问 题 是 宏 观 经 济 学 领 域 一 个 古 老 而 又
44 活 跃 的话 题 。一 国 经 济 的 波 动 不 仅 会 影 响 到 本 国 经 济 的 健 开 放 前 的下 降 了 1 . 5个 百 分 点 。 在 波 动 的 峰 位 和 谷 位 上 看 , 革 开放 以 后 的各 轮 经 济 周 期 的 波 动 峰 位 相 对 稳 定 , 改 其 康 正 常 运 行 , 会 影 响世 界 经 济 的 稳 定 与 发 展 , 其 对 于 当 还 尤 前 国际 问 合 作 不 断 加 强 、 际 贸 易 往 来 日趋 频 繁 的 时 代 , 国 各 国的 政 治 经 济 关 系 从 未 像 今 天 这 样 的 紧 密 , 造 成 的 影 响 其 及对其研究 的意义也 更加深远 。
的 经 典 周 期 波 动 特 征 进 行 一般 性 的剖 析 , 并做 进 一 步 地 对 比 分 析 。
关键 词 : 济 周 期 ; 型 周 期 ; 析 经 典 分
中 图 分 类 号 :2 F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0 0 —0 30 1 7 —1 8 2 1 ) 90 5—2 变 动 明 显 较 为缓 和 , 大 的 波 幅 也 只 有 7 8个 百 分 点 , 均 最 . 平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

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

二、 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周期不 同特征的制度因素分 统 计数 据 的 可得 性 ,本 文 选 取 的 时间 段 为 15 至 2 0 , 9 3年 07年 选 用 的 G P指 数是 按 照 可 比价 格 汁算 得 出 的 ,已经消 除 了物 析 D
价 因素 的 干扰 。根 据这 一 时 间段 的 G P指数 , D 绘制 的 G P增 D 新 制 度 经济 学 认 为 , 度 是 为 了决 定人 们 的 相互 关 系 而人 制 长 率 波 动 图如 下 : 为 设 定 的一 套涉 及 社会 政 治 、 经济 的行 为 准则 , 旨在 约束 追 求 主 体福 利 或 效用 最 大化 的个 人行 为 。 制 度 安排 则是 管束 特 定
1 . 15一源自、建 国以来 中国经济周 期波动形态概述
由于 G DP能 够 比较 全 面 反映 总 体经 济 活 动水 平 ,本 文 主
要 采用 GD P增 长 率来 描 述 建 国 以来 中 国经 济 增长 的波动 。选 从 总体 上 来看 ,除第 9个 周期 和 尚未完 成 的 第 1 周期 0个 用 GD P增长 率 指 标最 显 著 的优 点 就 是直 观 明 了 ,若经 济 波 动 平 过 程 中 出现 了 负 的 G P增 长 率 ,则 该年 经 济 总量 出现 了绝 对 之 外 ,中 国 的经济 周期 主 要是 基 钦 周 期 , 均 周 期长 度 约 为 4 D 年 , 第 9 周 期长 度 为 8 , 而 个 年 尚未 完成 的第 1 O个周 期 的 扩张 量 的下 降, 一波 动 属 于 古典 型 波 动 , G P增长 率 仍 为正 , 这 若 D 这 即经 济 总 量 的绝 对 量 仍然 上 升 , 与 往 年相 比 , 增长 的速 度 期 也 已达 到 了 8年 , 两个 周 期都 已初步 具 有 了 朱格 拉 周 期 的 但 其 特 征 , 这是 否 意味 着 以后 中国 的经 济 周 期将 由基钦 周 期 向朱 但 开 始下 降, 这 一 波动 属 于 增长 型 波动 。当然这 一 指标 的主要 则 格 拉 周期 转 变 , 只从 这 两 个 阶段 尚不 能得 出结 论 。 缺 点在 于 其 不 能 消 除 可 能 的 随机 干 扰 因 素 。鉴 于 统 计 年 鉴上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的分析

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周期的分析

内容及过程
三、经济复苏
1962-1963年, 由于政府在全面危 机压迫下改革‘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统治经济为‘队为基础’的村落经济,放 松了政府对农村基层的全面控制,允许农 民搞‘三自一包(这种以放为特征的经济 改革15年后再次重演,只是改名叫大包干 或者叫联产承包责任制了)’,因此,农业 生产全面恢复,农产品供给连年增长,农业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也由8%上升到 22%,财政形势有所好转。
我国建国以来 经济周期的分析
01 经济周期的概述
02 第一个经济周期 1958-1968
C ONTENT
03 第二个经济周期 1978-1986
06 经济周期的预测
04 第三个经济周期 1988-1994
05 第四个经济周期 1994-1995
01 经济危机概述
定义
特征
阶段
经济周期概述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这有利于迅速治理经济危机,结 束地方不理性竞争的状态,但是客观 上也强化了集中的经济体制。
四是调整农村政策,确定人民 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 组织形式
把核算单位从大队改为小队,小 队规模一般是十几户到几十户,规模 不大,有较强的监督机制。解散公共 食堂,基本废除供给制。对“五风” 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退赔。
衰退
过度阶段 开始从顶峰下降 但未到达谷底 。。。
02
第一次经济周期
1958-
1968
内容及过程
一、危机发生
1958-1960年,政府财政赤字 1958年约为60亿,1960年达到100亿, 占当年收入的比例从5.6%增长到 14.3%,三年赤字总额达到200亿元,而 当时的财政收入最高才600亿左右,高 额赤字挤占了财政用于扩大再生产, 增加就业机会的开支。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实证研究内容摘要: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现代机器大工业建立以后的市场经济更是出现了有规律的周期性波动。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波动情况(以GDP实际增长率代表)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长度规则、峰位下降、谷位上升、振幅减小”的周期性波动。

这种波动特征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得到初步完善,但同时在今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中应该:必须尊重经济波动周期性的规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第三个经济周期学习和借鉴宏观调控经验。

关键词:市场经济经济周期朱格拉周期实证研究问题的提出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取得了之前任何一个阶段或时期根本无法比拟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方面。

但早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时期人们就发现,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而是普遍存在着经济扩张和收缩交替运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宏观总量总是围绕着其自身稳定的增长趋势呈现出循环往复的起伏波动。

后来人们一般将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运行所表现出的重复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上下起伏变化谓之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

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研究短期经济波动的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更大发展,它与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增长理论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两个核心,近一二十年来,两个研究领域又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我国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我国现有的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如“对我国经济周期长度研究和类型的研究虽已开始,但众说不一”之类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具体国情、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既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难题”。

而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需要敢于实践的勇气,更需要指导实践的理论。

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特点分析摘要:研究了195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情况,认为中国的经济周期已经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古典型周期向改革开放以后的增长型周期转变,经济增长率波动呈现高位平稳的特点。

同时,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在不断延长,波动幅度不断缩小,波峰位置在逐渐下降,波谷位置在逐渐升高。

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渐增强,抗衰退能力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古典型周期,增长型周期经济的周期性运动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

在中国六十年经济建设的历程中,经济发展有时发展得十分顺利,有时又会出现比较大的滑坡。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市场机制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受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影响日益加深。

研究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特点,认清中国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对于我们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经济周期的描述经济周期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研究。

在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的经济危机,自那时起,类似的危机大约每隔十年就会爆发一次,这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1977年,卢卡斯在《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一文中对经济周期作了如下描述:“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长期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

在二战以前的大部分时间里,由于经济周期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经济总产量绝对值的变动过程,古典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绝对值的扩张与收缩。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总产量绝对值下降的情况已经较少出现,现代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描述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对长期均衡值偏离情况的周期性变化,对经济周期的考察主要体现为对年度经济增长率周期变化的研究。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其中,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阶段构成了一个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而经济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则构成了经济周期中的收缩期。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上)2003-7-11内容提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存货投资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短周期和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相对应,当前我国GDP增长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

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而且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政府仍应采取中性宏观经济政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美国经济学家密切尔(W·C·Mitchell)和波恩斯(A·F·Burns)将经济周期定义为: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那些国家中所看到的总体活动的波动形态,是一种多个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时间发生的扩张、收缩、衰退、复苏的循环过程。

陈宝森等著《美国经济周期研究》第5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

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等四种类型。

这四类周期的性质或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不同的,但又存在密切内在联系。

短周期又称为商业周期或基钦周期,主要与存货投资的变化有关,平均波长为3~4年;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主要与设备投资有关,平均波长在7~8年;中长周期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有关,平均波长在15~25年;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60年。

即虽然引致四类周期波动的因素不同,但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波长是依次倍增的,一个长周期约为2个中长周期、4个中周期和8个短周期。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们已对1953~1999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其原因作出过较为深入的探讨(参见李建伟、米建国:《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及发展趋势》,《经济纵横》2001年第5期),现结合近几年经济运行的情况,再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特征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的分析

Company Logo
第六个周期(2010~至今) 在国家有利的宏观调控下,经济仍 然获得平稳较快增长。据国家统计 局数据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GDP 增长10.9%,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为 11.1%,第三季度GDP增长率为 10.6%,2010年GDP增长率为10.1%, 同比上涨1.4%。

Company Logo
LOGO

Conclus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经历了6个周期。 从周期波动的特征来看,实现了波动幅度的缩小、峰 位下降、谷位上升,经济波动处在较高位稳定的状态, 经济周期的扩张时期将不断延长。在后金融危机阶段。 根据前面的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 析,为了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地增长,遏制经济的下滑, 在宏观调控政策上应该继续致力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力争实现消费投资 出口的均衡发展
第五个周期(2002~2009年)。2002年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新一轮的增长,GDP 增长率开始缓缓上升,2003年以来, GDP增长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 2007年经济增长进入顶峰,峰值为 11.9%.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下滑到9.0%,2009年经济增长 8.7%,比国家期望的8%高出0.7个百分 点。
Company Logo
一般来说,从GDP增长率入手,根据传统的“谷-谷”划 分法可以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运行时段划分为六个时 段:1977-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1年,2002-2009年,2010-至今(图1)


Company Logo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古典循环周期 型。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经济周期波动运行特点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比,有着明显的 区别。 我国经济周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浅析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

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

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

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

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

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新中国建立以后,1949-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真正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是自1953年开始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仅对1953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详见表1.表1 1953—200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1953 14 1963 19731983 19931954 1964 1974 1984 19941955 1965 1975 1985 19951956 1966 1976 - 1986 19961957 1967 - 1977 198719971958 1968 - 1978 1988 19981959 1969 1979 1989 19991960 - 1970 1980 1990 20001961 - 1971 1981 19911962 - 1972 1982 199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根据表1数据,用动态曲线来表示,有如下图1附图图1 改革前后经济发展波动状态的比较从图1可以看出,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第二阶段从1977年到2000年。

试论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doc

试论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doc

试论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作者:汪海波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收稿日期】2013-06-16【作者简介】汪海波(1930—),男,安徽宣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封建社会自然条件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取向改革条件下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并展望了我国经济周期将实现从中波周期到轻波周期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周期;历史发展;趋势展望【中图分类号】F113 7/F124 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4—0112—15经济周期的历史发展,不仅是经济理论上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而且对于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周期将实现从中波周期到轻波周期的转变,也是有益的。

而实现这种转变,又正是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改革、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封建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从某种共同意义上说,即使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条件下,也周期地发生过经济危机。

当然,相对后续社会来说,这时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有其固有特点的。

其根本起因在于:这些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中内涵着统治阶级扩大和强化剥削的机制,导致社会生产的严重破坏,甚至简单再生产都难以进行。

其结果必然造成以生产绝对不足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这又往往引发社会政治危机,导致同一社会制度下的朝代更迭。

朝代更迭尽管在长短不同的时期内可以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上述机制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加强,又会引起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由于这时社会生产力不发展,农业在社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因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局限于农业领域。

在封建社会政治上也存在周期律。

它同上述经济周期律是互为因果的,但后者起决定作用。

当然,其终极根源还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不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以美国为例1.美国经济周期实现了从强波周期到中波周期的演变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比这方面发展最早的英国晚了约半个世纪。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2004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2004

作者: 殷剑峰[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科院金融所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5-14页
主题词: 总需求;非农就业;经济周期
摘要: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1954—1975年、1976~2004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尽管自1954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就表现出显著的共同周期现象,但是,1976年以后的周期与以往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经济周期因而表现为高度同步的GDP周期、投资周期和劳动力转移周期。

这种现象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4年、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

摘要: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1954 ̄1975年、1976 ̄2004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尽管自1954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就表现出显著的共同周期现象,但是,1976年以后的周期与以往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经济周期因而表现为高度同步的GDP周期、投资周期和劳动力转移周期。

这种现象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关键词:总需求非农就业经济周期一、引言:相关研究的回顾从19世纪后半叶西方学者(如杰文斯、穆尔等)开始研究农业周期算起,国外关于经济周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形成了系统性的实证分析方法和完整的理论框架。

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是识别经济周期,即测度主要经济变量的振幅、持续期等指标,并据此划分出周期的衰退、紧缩、复苏和扩张等4个阶段。

在这方面,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早在上个世纪初即已经开始研究。

其次,依据各种变量的波动情况区分经济周期的类型,这包括:古老的农业周期(或称蛛网周期),较短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中等长度的固定投资周期(朱格拉周期),取决于人口因素的建筑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对周期的识别和分类仅仅是研究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解释主要经济变量彼此关系的理论框架。

由此,不仅可以对变量的实际表现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而且,还将为政策建议定下基调。

在凯恩斯以前,除了很快就没落的农业周期理论外,主要盛行的就是长周期或长波理论。

关于长周期现象,最早可能是由俄罗斯学者瓦斯(Parvus)于1896年发现的,1925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正式提出了长波周期理论,而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则为长周期理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阐释。

尽管长周期理论对于理解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背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至少由于两个原因,主流经济学很快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第一,1929年发生了经济大萧条;第二,如凯恩斯所言———长期我们都将死去,经济当事人和宏观政策当局更加关心几年、至多十几年的事务,而且,由重大技术变革推动的长周期已经渗透到现实经济的每个毛孔中,不可能为现实经济当事人所左右。

从凯恩斯以后直至今日,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手段和分析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从理论渊源、分析架构和政策建议上看,依然可以清晰地区分出两大流派!":第一,继承凯恩斯思想的新凯恩斯主义;第二,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RBC)为核心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从核心理念、理论架构和政策建议上看,两个流派差异极大:RBC基于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 ̄2004*□殷剑峰5--自由的市场经济理念,在市场完美的情况下,真实经济变量的变化,即真实经济周期非常重要,由于供给方冲击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所谓经济的波动轨迹就是持续移动的充分就业均衡,相应地,政府反周期的政策干预自然多余了;而新凯恩斯主义关注市场的不完美,由于价格粘性或刚性,名义变量的变化,即货币经济周期更加重要,相应地,总需求冲击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在遇到冲击时、尤其是遇到大的冲击时需及时进行政策干预。

虽然两个流派在当初曾经彼此视同水火,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步放弃了对实体经济(例如航空业)和金融业的过多行政管制,更加自由的美国经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运行态势,由此,RBC和凯恩斯似乎开始融合了。

在新古典宏观学派方面,其主要代表人物Lucas(1994)认为,RBC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解释美国经济周期,恰恰是因为反周期政策运用得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事实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的频繁干预政策,他们赞同的是“粗调”而非“细调”。

例如,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曼丘(Mankiw,N.G.)在被问及是否是凯恩斯主义者时回答到(斯诺登和温纳齐克,1999):“不错。

但一提到‘凯恩斯主义’这个词我就犯怵,因为对不同的人来说这个词的含义不一样。

”他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将不完全性看成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将频繁的微调经济奉为圭臬。

主流理论的融合自然会影响到政策实践,这突出表现为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了强调经济自主发展机制、同时关注金融稳定的中性政策。

对于中国经济周期问题,国内学者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例如,刘树成等(2002,2003)通过持续的跟踪研究发现,自20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GDP增长率已经历了9个周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改进,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的周期特征显著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起大落”和“短起短落”。

在刘树成研究的基础上,刘金全和刘志刚(2005)通过对产出以及产出主要成分进行了计量检验后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周期的拉长和波动性的降低主要源于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趋稳。

对于50年代以来的经济周期,李建伟(2003)还试图从基钦周期和朱格拉周期的角度进行识别,并大致划分了13个表现为存货投资波动的短周期和5个以上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波动的中周期。

对比国内外关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可以看到,尽管国内学者对周期的识别(如主要经济变量波动的长度、幅度等)和计量已经有了大量的分析,但是,迄今依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不仅导致研究中的一些主要发现———例如我国经济周期主要表现为投资的周期性波动———得不到深入的理论解释,也使得这些研究的关键性结论———利用以市场化改革和减少行政干预为核心的供给面政策来熨平经济周期———得不到强大的理论支持,以至于经济“过热”或者“过冷”时还是习惯于搬弄总需求政策,而且,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这些政策也只能是“行政性”的手段。

为此,本文尝试从中国的禀赋特征———农村劳动力极其富裕这个角度来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显然,考虑到发展经济和转型经济的特点,这里的理论框架不可能照搬RBC或者新凯恩斯主义这样的西方主流理论。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发现,只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还是会显示出其一般的适用性。

本文以下将做这样的安排:第二节在对1978年以来总需求的3个构成进行刻画后,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在第三和第四节中,根据主要经济变量的变化,对1954年以来的经济周期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实证分析;最后一节是本文的政策建议。

二、中国的经济周期:现象和理论框架在持续增长的现代经济中,衡量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最终指标就是人均GDP增长率的变化,而研究人均GDP增长率波动的原因又有供给和需求两种角度。

由于统计GDP的支出法易于理解,特别是由于长期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因此,在分析、研究经济周期的过程中,GDP的需求分解,即3大需求———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成为关注的对象。

具体说,人们常常不仅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周期性变化看成是经济周期的主要表现,而且,还将它们直接当作经济周期所以发生的原因。

毋庸置疑,从总需求角度看,GDP确实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构成,但是,要真正理解经济周期,还需要从总供给角6--度来研究GDP,此时,它等于由技术、资本和劳动力决定的生产函数。

综合考虑供求两个方面,我们方能理解技术、资本和劳动力等3大增长动力变化的原因,从而对消费、投资、净出口乃至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作出解释。

研究经济周期的供求两种角度可以由下式得到直观的说明:F(A,K,L)=GDP=C+I+(X-M)(1)上式中,左边是技术、资本和劳动等3大增长动力决定的生产函数,右边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3大需求动力决定的总需求。

对于这个衡等式,当今两大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具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以RBC为核心的新古典宏观学派坚持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1)式要从左往右看:在具有自主增长机制的市场经济中,总需求会自发调整,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经济的波动主要源于供给方发生的技术冲击,所谓的经济波动轨迹就是持续移动的充分就业均衡。

与新古典宏观学派相反,新、旧凯恩斯主义都否定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认为(1)式要从右往左看,甚至根本就不需要看左边:由于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刚性”或者“粘性”,需求无法自发调整以适应供给的变化,非自愿失业是常见的现象,因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源自需求冲击,特别是投资需求的变化。

考虑到处于转型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国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新古典宏观学派关于经济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假说实在令人难以接受,为此,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3大总需求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

(一)从右往左看(1)式:GDP的需求分解!"凯恩斯认为,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倾向会逐渐降低,因此,投资在总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同时,由于投资受到“动物精神”的困扰,投资的剧烈波动就成了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

凯恩斯的这两个结论:消费相对于收入下降、投资周期与GDP周期同步,在中国似乎也成立。

由图1可以看到,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在总消费中,无论是政府消费,还是居民消费,其占GDP的比重都呈现长期下滑的态势,这使得全部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81年的67.5%减少到目前的不到54%。

事实上,消费还呈现出反周期的特点:经济增长加快,消费占比减少;反之,经济增长放缓,消费占比上升。

以比重大得多的居民消费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前5年的经济景气上升阶段,居民消费率由1989年的近52%大幅度减少至1994年的不到45%。

在经济“软着陆”,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居民消费率却一路上升到2000年的48%。

在2001年迄今的新一轮经济景气上升阶段,居民消费率再次直线下降,2004年已经不到42%。

这种反周期的消费变化似乎不合逻辑,但是,如果从储蓄的角度来解读,可能就非常自然了:储蓄占比上升,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放慢,储蓄占比减少。

另外,如果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通货紧缩,居民消费率可能是相对平稳的。

不过,即使如此,也说明了一个观点:居民的消费决策主要依赖于恒久收入,消费同经济周期并无太大关系。

在消费率长期下降并呈现一定反周期现象的同时,总需求的另外一个部分———投资,显然是极度顺周期的。

在20世纪80年代人均GDP增长率由低到高、再到低的一波周期,资本形成率也形成图3进出口占GDP比重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6420-2-4-6图2中国人均GDP增速(右轴)和资本形成率(左轴)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464442403836343230464442403836343230资本形成率人均GDP增速图1居民消费(左轴)和政府消费(右轴)占GDP比重居民消费率政府消费率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5452504846444240161514131211107--了一个完整的周期;在1990 ̄2000年间,人均GDP增长率同资本形成率更加体现出高度的同步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