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演进轨迹从经济周期看,195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一直处于周期波动中。
如图1所示,从1953年至20145次完整左右的平30进一(一)劳动力供给下降、成本逐步上升我国正在同时经历人口结构快速变迁和经济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阶段性和趋势性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减。
我国生育率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着下降,总和生育率在1969-1971年期间的平均水平为5.7,1979-1981年期间为2.6,1992年以后急剧降至2.0以下水平,近年来已降到1.2左右,进入了超低生育率时代。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降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加速呈现"老龄化"趋势,新增劳动力减少,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如图2,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就逐步趋于下降,并将在未来15年之内持续下降,预计"十三五"时期继续减少1000万以上。
2005-2015年,我国劳动参与率在0.81-0.76,未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劳动参与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尽管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但一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已实现当地非农化,GDP需上升,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总量已经开始危及18亿亩红线,人均耕地仅1.52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水资源紧缺,全国2/3城市缺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近80%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沙化土地占18%.资源利用效率低,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单位水耗的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
雾霾天气呈现频发性、全国性态势,有1/3城市人口居住在劣于二级的空气中。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
经济周期就是指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上创造了辉煌,但也避免不了周期性循环。
近24年的经济发展,大体可以看到以10年至13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律。
一、1988年至1997年,形成1年危机、2年相对萧条、1年复苏、6年高涨。
1987年13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88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0%,但因物价上涨过猛,出现明显通货膨胀,1988年经济在高涨中出现危机。
1989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3.9%;1990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
1989年—1990年经济增长相对萧条,出现了流通不畅、产品积压增多、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降、就业压力增大、财政困难。
1991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7%。
1991年经济发展复苏,出现了结构缓慢调整,经济效益不高,财政困难加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3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1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1993年党的十四大召开,1994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1995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1996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77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1997年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1992年—1997年经济发展相对高涨,经济发展出现了投资规模偏大、货币投放过猛,运输紧张、物价上涨、基础产业和设施落后、农业发展滞后、国有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效益不好、经济结构不合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下岗职工多、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混乱、低收入居民生活困难等问题。
2024年上半年及全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在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了一些挑战。
全球经济仍然在摇摆不定,国际贸易环境复杂,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这对中国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国内需求增长也有所放缓,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调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在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略有放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8%,比2024年同期的9.6%有较大的下降。
这种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内需求增长放缓以及出口下降所致。
在全年,中国经济增长继续放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年GDP增长率为7.7%,比2024年的9.3%有所下降。
在2024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减缓。
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投资需求减少,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比2024年同期减少了0.7个百分点。
此外,2024年上半年也出现了通胀压力放缓的迹象。
由于国内需求放缓和价格上涨压力减弱,2024年上半年CPI增速为3.3%,比2024年同期的5.4%下降了2.1个百分点。
在2024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大幅放缓。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出口面临了较大的困难。
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长7.8%,比2024年同期的15.9%下降了8.1个百分点。
然而,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迹象。
内需方面,消费增长保持了较快的速度。
2024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比2024年同期增加了0.1个百分点。
此外,投资结构也有所调整,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未来经济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在全年经济形势分析方面,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仍然持续。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以及国内需求的放缓,中国经济在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其中包括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推出普惠性贷款、调整货币政策等措施。
我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
我国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一般可划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繁荣阶段,说明当前经济形势很好,但要预防经济过热;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萧条阶段,说明当前经济不景气,糟糕,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衰退阶段,则必须引起高度注意,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陷入萧条;如果经济位于周期的复苏阶段,说明经济形势好转,但也要采取适度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由复苏走向繁荣。
因此,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如果经济周期阶段判断不准确或失误,就可能误导决策者做出不合时宜甚至相反的宏观经济决策,结果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从而导致经济的过热过冷、大起大落和恶性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那么,我国经济周期目前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呢?在这里我将结合资料,主要立足于潜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价格指数这些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分析,来简要说明我国经济周期目前所处阶段的一些情况。
(一)经济增长率的新特征分析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走出1999年的低谷,逐步复苏和回升,由此开始了新的一轮经济周期。
这一轮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近10年,2000-2005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8%、7.5%、8.3%、9.5%、9.5%、9.9%,2006年上半年的GDP增长率居然高达10.9%。
从这组数据来看,这一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平稳和快速增长。
平稳和快速增长这两个特征在以前的各轮经济周期中很难出现。
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的50多年中,我国经济增长已呈现出10次周期,目前正处于第10轮周期中。
但是新一轮周期与前者相比,增长质量更高,因为增长速度更加平稳,并且实现了高速度向快速增长的转变。
就经济周期阶段来看,足以证明目前中国经济正位于周期的繁荣阶段。
目前中国的经济周期特征
目前中国的经济周期特征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总体上实现平稳运行。
那么,当前中国的经济周期特征又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进入放缓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多年来持续保持7%左右,但仍然处于高速增长之中,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所处阶段的特征之一。
其次,中国的经济结构得到改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上升,经济结构更加绿色健康,投资的再分配空间也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
再者,尽管经济增长步伐正在放缓,但中国的资本生产率还在持续提升。
通过改革创新,中国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更加迅速,服务业及其他新兴行业不断壮大,加之地方政府和企业对投资加强,使得乡村振兴战略获得了实质性进展,扩大了其经济利益。
最后,外商投资也在不断增加,避免外汇流动性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因经济环境改善,外商投资正在向更具潜力的新兴产业转移,红利有望转入内需。
总之,中国的经济周期特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兼顾到质量和可持续性,推动中国经济优化升级,从长远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仍然较为乐观。
中国的经济循环趋势分析
中国的经济循环趋势分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经济的循环趋势对全球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而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扩张期、高峰期、收缩期和低谷期。
以下是中国经济循环趋势分析的概述。
1. 扩张期
扩张期是经济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中国经济循环趋势中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迅速,就业增加,产出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货币供应增加,股票市场蓬勃发展,房地产市场稳步上升。
中国经济的扩张期通常持续四到五年,在这段时间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社会和政府投资大量增加。
2. 高峰期
经过扩张期后,中国经济逐渐进入高峰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开始放缓,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开始变得不稳定,实际利率开始上升,通货膨胀率开始降低。
政府和社会投资开始减少,债务和通货膨胀率开始上升。
3. 收缩期
在高峰期过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收缩期。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放缓,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极不稳定,失业率上升,工业生产减少,企业产生亏损。
政府收入下降,同时,政府和社会投资被迫减少,债务和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
4. 低谷期
收缩期结束标志着低谷期的开始。
在这个阶段,经济增长率持续下跌,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消费需求下降,通货紧缩出现,通货膨胀率的上升逐步减缓。
为了应对低谷期的挑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例如提高财政支出和放宽货币政策等,以刺激经济增长。
总之,中国经济的循环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可以让每个阶段的影响最小化。
我国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tèdiǎn)及发展趋势经济周期一般可划分为收缩和扩张(kuòzhāng)两个阶段,波峰(peak)和波谷trough是周期的转折点;或者划分为四个阶段:繁荣(fánróng)prosperity、衰退(shuāituì)recession、萧条(xiāotiáo)depression、复苏recovery或revival。
本文要研究的经济周期阶段就是指经济位于以上哪一个阶段phase。
经济周期阶段分析其实就是研究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其目的是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历了四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周期:1977—1981年为第一周期;1981—1986年为第二周期;1986—1990年为第三周期;1990—2002年为第四周期。
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周期。
下面以第四轮周期为例来谈一谈我国经济周期的现状和特点。
自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14.2%,达到第四轮周期的顶峰后,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速度,但近来年徘徊在7%~8%左右。
与前几轮相比,本轮周期主要有以下特点:1.波动幅度大大减小。
在前几轮周期中,有三轮表现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指标绝对下降。
从1990年到2002年的第四轮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指标都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仅表现为增长率的减缓。
现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已经开始,2003年的GDP增长率为9.1%,经济增长平缓。
2.一个短扩张(扩张期为2年),长收缩(近10年)的周期。
前几轮每当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时,随着政府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一般来说,经济都能迅速走出低谷,本轮周期的扩张时间仅仅持续了2年,在第三年就转为收缩,收缩区持续了大约10年。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力度,但收效并不明显。
2023经济周期总结
2023经济周期总结引言202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经历了不同的经济周期。
本文将对2023年的经济周期进行总结和分析。
2023年经济周期回顾2023年经济周期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增长阶段、高峰阶段和回落阶段。
下面将对每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
起步阶段2023年初,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发展周期。
受全球经济复苏和国内政策扶持的影响,初步出现了经济回暖的迹象。
国内生产总值(GDP)逐渐恢复增长,企业投资和消费需求逐渐增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包括减税降费、扩大内需、鼓励创新等,为经济复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增长阶段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2023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加快。
投资需求增加,制造业开始回暖。
消费需求逐渐释放,零售业和服务业迎来了增长机遇。
政府继续推出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拉动了经济增长。
随着信心的恢复,2019年上半年实现了较为稳定的经济增长。
高峰阶段2023年下半年,我国经济进入高峰阶段。
GDP增长稳定在较高水平,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消费市场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中小微企业也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势头。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逐渐增加。
外贸出口出现回暖迹象,对外贸易增长有所提升。
回落阶段2023年末,我国经济进入回落阶段。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贸易摩擦影响了出口形势。
国内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投资信心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政府对经济增长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对减弱,致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然而,尽管经济回落,但2023年全年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2023年经济周期总结与展望2023年经济周期总体呈现出起步、增长、高峰、回落四个阶段。
虽然在整个周期中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整体经济表现较为稳定。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2023年经济周期进行总结与展望。
政策调控的有效性2023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稳定了经济的增长。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及周期性因素分析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波动和变化,包括经济繁荣、经济衰退和经济萎缩三个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来说,了解经济周期及其周期性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中国经济的周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中国经济的视角。
一、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中国经济的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复苏阶段、繁荣阶段、滞胀阶段、衰退阶段和萎缩阶段。
复苏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后经济开始复苏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开始回落,通货膨胀率逐渐下降,投资增长率逐渐升高,经济活动开始增加。
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是在复苏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物价水平也有所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用增长,公司盈利增加。
滞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繁荣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物价水平和利率上升,货币供应量减少,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开始增长,就业市场状况也开始恶化。
衰退阶段:这个阶段是在滞胀阶段之后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GDP增速急速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财政赤字加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开始紧缩。
萎缩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经济衰退阶段之后,经济陷入非常低的水平的时期。
这时,GDP降低,通货膨胀率非常高,失业率也很高,公司的营销收入急剧下降,就业市场状况非常恶化。
二、周期性因素经济周期有一些周期性因素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周期性因素。
货币政策因素:货币政策可以被认为是周期性因素的决定因素。
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政策是放松的,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则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
这种政策的变化对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影响。
组织管理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公司的管理管理策略是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生产规模。
而在萎缩时期,公司则采取裁员、减缓生产压力等策略。
国内年左右的经济周期
国内年左右的经济周期中国的经济周期约为十年,这一现象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周期的特征、原因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周期是指中国经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经历的起伏波动。
一般来说,经济周期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这三个阶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周期的特征。
在繁荣期,国内经济蓬勃发展,GDP增长迅速,就业率上升,消费支出增加,企业利润增加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进入衰退期,GDP增长放缓,就业率下降,消费支出减少,企业利润下降等。
最后,经济进入复苏期,GDP开始重新增长,就业率回升,消费支出增加,企业利润上涨等。
那么,什么是引起中国经济周期的原因呢?首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周期的起伏往往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波动影响。
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增长时,经济就会进入繁荣期,反之则进入衰退期。
同时,经济政策的调整也对经济周期起到关键作用。
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往往会采取措施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此外,技术创新、资源价格波动、金融体系风险等因素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它对经济增长和稳定带来了挑战。
在繁荣期,经济过热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在衰退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和社会稳定问题凸显。
其次,它对企业和个人的生活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繁荣期,企业利润增加,个人收入提高,消费水平上升;而在衰退期,就业机会减少,企业利润下降,个人收入受到冲击,消费减少。
最后,经济周期还对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繁荣期,资源需求旺盛,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在衰退期,资源需求减少,产业结构转向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
为了应对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宏观调控。
政府通过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以稳定经济预期,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最新】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二、自 1998年起,中国政府实行了持续五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GDP年增幅在7%~8%之间的高速平台上运行。
但是,从1998年4月以来长达24个月的消费价格持续负增长,到2000年5月由负转正并实现16个月的正增长后,从2001年9月开始又重新陷入了负增长状态,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也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
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专家提出了“过剩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等概念来定位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就我国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来说,笔者主张将其定位为“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相交织的状况,同时还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这个定位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首先滞留在农业部门。
按照王诚1996年估算,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1.38亿人。
此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600万人,国企下岗职工 1500万人。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都是围绕着如何创造更多的二、三产业就业岗位来容纳农业和其它部门剩余劳动力的工作进行的。
(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正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致了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失业增加、价格水平持续下降及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
然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一般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最大不同之处恐怕是劳动力过剩非常严重。
”(王俭贵,2002)。
因此,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是“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三)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2002年我国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GDP增长率达7.9%。
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下滑态势。
2024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4年经济形势判断
2024年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一年,随着经济体促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全球经济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取得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下面将从2024年的经济形势入手,分析2024年的经济形势,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但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7.7%,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较2024年的7.8%有所下滑。
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增速也较上年出现下滑。
其中,对民间投资信心下降、居民消费回落、经济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024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首先,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全球需求疲软、新兴市场增长放缓等因素均对中国出口造成冲击。
其次,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制约了经济增长。
投资拉动减弱、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仍需解决。
再者,金融风险隐患增加,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将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力度,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动力。
其次,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稳定经济增长,保持通胀水平稳定。
再者,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此外,深化,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这些措施将在2024年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综上所述,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2024年,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但政府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并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因此,我对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相信中国经济将会在各种挑战面前取得更好的发展。
我国当前经济周期阶段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周期阶段分析作者:刘晓博来源:《财讯》2018年第19期根据凯恩斯理论及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期。
2010年我国正式进入经济新常态,经济增速效缓,产业结构逐步改变,经济社会中各方面矛盾凸显。
2015年12月,中央提出“三去一补一降”的策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加快。
据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向好,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取得阶段性胜利。
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
凯恩斯理论宏观调控发展阶段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经济周期被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处于繁荣期的经济,经济发展势头高涨,生产旺盛,一片繁荣景象。
而到了繁荣后期,生产者被眼前的繁荣迷惑,持续加大生产扩大投资,此时已是衰退期,直到某一点,资本边际效率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这便进入了经济萧条时期,典型代表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
当经济降至谷底,便进入了复苏期。
此时,有效需求逐渐增加,生产渐趋恢复,经济逐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逐渐又进入了繁荣期。
据此来看,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复苏期。
2008年之前,我国曾有过长达1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CDP曾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国内经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企业不断地扩大生产,人均收入逐渐增加。
这无疑是我国经济的繁荣时期,直到08年的经济到来后。
当时我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生产过剩的现象,但无论是政府还是一般的企业,都被眼前的景象所误导,被金融危机所迷惑,四万亿的大包袱砸下去后,当时看来,我国经济的确抵御住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纵观世界只探得我国“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迷雾终散,人们冷静下来之时,才猛然意识到产能过剩这个严重的问题。
据2013年数据,中国的钢产量已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早已超出了我国的有效需求的消化能力。
后来,我国提出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
据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CDP当季同比增速6.8%,CPI累计同比2.1%,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好转。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
试论中国经济发展周期及当前所处的阶段从未来展望,中国经济发展将经历几个周期和数个阶段。
首先,在长期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支撑下,中国经济发展未
来将经历“结构调整”、“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结构调整”,主要指在新一轮资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
级过程中,加快推进国内经济全面升级,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等重
大战略,全面深化,完善包括金融、行政、社会制度等领域,加快提升发
展质量和水平。
第二个阶段是“稳增长”,中国经济发展要以创新为主导,旨在促进
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市场热情和投资活力,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维
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升,借助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实现应对
经济下行压力的弹性。
第三个阶段是“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引导重点行业
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促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资金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更加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分析
一、经济周期的指标:一是先行指标,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这类指标对将来的经济提供预示性的信息。
先行指标可以对经济的高峰和低谷做出计算和分析,得出结论的时间可以比实际高峰和低谷出现时间大约提前半年。
二是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社会零售总额、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工厂订单、进出口总额、中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中国国房景气指数、存款准备金等,这类指标计算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三是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信贷。
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不预示将来的变动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制造产品单位劳动成本等。
这类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比实际晚半年。
二、我国经济当前所处周期及其理由:(一)从先行指标来看,1、货币供应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央行从2013年开始货币政策偏紧,M2增幅明显下降。
2.股票价格指数(1)沪深300指数(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沪深300指数2005-2014年图沪深300指数2014年3-10月图从2005-2014年沪深300的大趋势看,指数处于下跌状态。
近期股市有所反弹,但相比大趋势,股市反弹较小,依然改变不了整体下跌大势。
(2)上证180指数(行业代表性强)上证180指数2005-2014年图上证180指数2014年3-10月图上证180指数的走势与沪深180类似,分析同上。
(二)从同步指标来看,1. GDP根据蔡昉、陆旸发表在《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24期的《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一文预测,在“十二五”时期(2011 ~2015 年),中国平均潜在GDP 增长率约为7. 2%;“十三五”时期(2016 ~2020 年),中国平均潜在GDP 增长率进一步下降到 6. 1% 。
(图中实际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实际GDP增速下降,但仍高于潜在GDP,符合经济周期里的滞胀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李建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100010)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存货投资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短周期和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产业结构升级中周期波动的衰退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复苏期。
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特征相对应,我国G DP 增长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期、中周期波动的复苏期和中长周期波动的谷底。
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而且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波动现象,政府仍应采取中性宏观经济政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一定时期内市场经济活动不断重复从复苏、扩张、收缩到衰退这一循环过程的内在变化规律。
①经济周期理论一般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中长周期和长周期等四种类型。
这四类周期的性质或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不同的,但又存在密切内在联系。
短周期又称为商业周期或基钦周期,主要与存货投资的变化有关,平均波长为3—4年;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主要与设备投资有关,平均波长在7—8年;中长周期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主要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有关,平均波长在15—25年;长周期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主要与引致产业革命的技术进步和革新有关,平均波长在50—60年。
虽然引致四类周期波动的因素不同,但从短周期到长周期的波长是依次倍增的,一个长周期约为2个中长周期、4个中周期和8个短周期。
我们对1953—2002年我国经济运行的短周期、中周期和中长周期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短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中周期波动从复苏阶段向扩张阶段转化的时期和中长周期的谷底。
这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
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短周期波动特征短周期体现的是经济运行短期波动的内在规律,主要是由存货投资的周期性变化引致的。
这一规律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oseph K itchin )于1923年发现,因此又被称为基钦周期或商业周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长周期
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长周期2021年经济逐季走低,一季度经济增长达18. 3%,二季度快速下降到7.9%,三季度进一步下降到 4. 9%,四季度增速可能会更低。
面对这样的经济运行趋势,很多人非常悲观,不知道经济下行的底在哪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比较迷茫。
确实,过去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些重要引擎比如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都在大幅下行,目前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已经处于过去四年来的新低水平,房地产销售、房地产投资以及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水平都开始负增长,与此相关的工程机械如挖掘机、重卡等月度销售量都超过两位数负增长甚至腰斩,房地产债出现了较大范围的违约,周期股股价在四季度也出现了大幅调整。
但是从整体股市运行来看,虽然2021年全年波澜不惊,指数没有明显表现,但是新能源以及新能源车等行业股票投资机会层出不穷,宁德时代等公司市值不断上升, 目前已成为A股前五大市值企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公司比表一2021年新能源车和全部汽车销量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WIND;中航信托国家政策也支持新能源以及新能源车的快速发展,因而这些行业能较快地承担起引领新周期的重任。
〃碳达峰〃和〃碳中和〃从时间维度规划了中国的碳减排指标,事实上也规划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蓝图。
沿着这个规划路线图,未来中国的新能源和新能源车的相关产业都将会获得政策支持。
从具体的货币政策看,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创设了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该工具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三个领域。
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2021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转变〃,这表明中央对新能源的发展继续给予支持。
国内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周期
住 宅销 售价 格环 比下 降 了0 3 ,房地 产的价 格过 快 上涨 .%
的势 头得到 了明显遏 制。 无论是房地 产投 资开发 ,还是 房
地 产 业 贷 款 进 入 、销 售 的 增 长 及 新 开 工 项 目等 都 处 于 运 行
少,6 月份单 月进 出 口总额创新高 ,且 出 l恢复到 了2 0 年 q - 08
危机前水平。
数据公布后 ,对于 当前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处于什 么样的 水 平,特别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态势 会不会转变 ,市场 见仁
有所放缓?它不是实体经济增 长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而在于 统计上的基数效应。因为 ,2 0 年一季度GD 增长处于一 个 09 P 相 当的低位 ,那么今年同比增长 会较 高 ;但20 年第二季 度 09 G P D 突然反转 ,由于基数效应 ,同样的增长 ,今年第-季 度 - . 也就 显示 出增长放缓 。有 人称这种现 象为 “ t ̄ 觉”。同 统 /J -
良好的态 势下 。比如 ,2 1年 1 月份 ,全国房地 产开发 0 0 ~6 投资 同比增长为3 . %。 l 月份 房地产 流入资金 同比 增 81 ~5 长5 .% ,国内房地 产贷款 同比增长 了4 . % ,个人按 揭 72 36 贷款 同比增长 了8 . %,住房新开 工面积 同比增长 7 . % 88 24
一
o
国 内经 济仍 处 于快 速增 长周期
■ 易 宪 容
,7月l 日,国家统计局 发布 上半年宏观经济运 行数据 。数 _ 5
济增长态势并不会转变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 看,上
半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国内经济增长态势 将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因为 ,判断 当前的经济形势既要看 当前宏观经济所处的水平与态势 ,也要看这种水平与态势给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下行周期
不 可忽视 的原 因。另 外 , 还有 一个原 因是社 会 资 金 炒房 。在城 镇化 过程 中, 农 民 的利 益 没 有得 到
很好 保 护 , 政府 把土 地 收购过 来 , 给 农 民 的钱 少 ,
现在 各 级政府 把 经济 管得 具体 又 具体 , 干 涉得 多
又多, 这 是 导致 经 济 不 能很 正 常、 很 健 康 发 展 的 根本 原 因。 要相 信千 千 万万 的企 业 家 , 他 们 会 捕 捉 市场 的信 息 , 做 好 自 己的决 策 , 使 经 济得 到好
平均每个季度 回落 0 . 3 5个百分点, 此次回落持续 时
间较长 , 处 于历 史 中等水平。 与经济 回落相 对应 , 从2 O O 9年开始 , 消费物价指 数( C P I ) 和 生产 者物价 指数( P P I ) 等指标都 开始 出现 了负增长 , 即通 货 紧 缩。2 0 1 0年第 一季度 C P I 是2 . 1 , 2 0 1 3年第 二季度 是2 . 4 。在经济回落的 同时 , 与G D P相 关总需求和 总供给等经 济指标都 出现 了同步变化 , 而C P I 却保 持 了相对平稳状态 ,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 的。 此外, 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另外一个规律 , 即过
2 0 1 1 年 新兴市场 国家 C D P增速 为 9 . 3 %, 2 0 1 2年
从历史数据看 , 当前我 国经济下行 经历 了一个 小周 期, 从2 0 1 0年 一季度 的 1 2 . 1 %, 一直 回落到今 年第二季度 的7 . 5 %, 回落 总幅度 为 4 . 6个百分 点,
微调 与预 调 , 以对 冲 经济 继续 下行 的压 力。
不 同看 法 。从 中长期 角度和 全球 视 角来 看 , 目前 我 国经济运行 实际上处 于下 行周 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经济的大幅度波动是由于许多复杂的原因造成,但每次的相同点是经济的波动会同时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不难看出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
98年以来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正是找准了经济波动的中心点,重点放在币值的稳定上,因此能够有效的将货币信贷控制在平稳增长点上,稳定人民币汇率,在公开市场上保持了货币的稳定性,对当时背景下的货币市场调整还是产生了积极地、有针对性的效应。
而在这一时期,国内开始实行的货币政策调整所面临的环境与现在相比还是可以说单纯很多,国际国内,以及金融机构,居民投资消费的形式都相对比较单一,影响环境相加近几年简单很多,所以货币政策的实施更容易也取得了预期中的效果,国民经济在低通胀,高增长的稳定形势下发展。
2002-20072003--2005年的货币政策操作这段时间中央银行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体系,灵活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持基础货币的平稳增长。
2003年开始我国外汇供给持续大于需求,且每年的外汇储备持续增加(见表3)。
第二,充分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在2002年2月21日最后一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后,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开始调高利率。
同时,本着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指导思想,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第三,发挥信贷政策在经济调整中的积极作用。
第四,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外汇储备稳步增长。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汇率体制改革上不断探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措施。
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央行和外汇管理局也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外汇市场。
2003年初,针对经济中出现货币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明显加剧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保持了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具体政策措施有: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的能力;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适时对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
不难看出,通过前一时期对货币信贷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延续到这一时期,终会出现超出预期值过度增长的现象。
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要一直保持不通缩,不通胀的状态不可能,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规律。
而这一时期,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在货币经济开始超预期增长的初期,实行的保守措施。
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是比较中庸的做法,既不激进地刺激货币市场,也不消极的限制货币流通。
而在信贷增长过快的初期,依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的考虑是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事实上,也是对货币市场的稳定。
急于实行收缩的政策,可能会导致货币信贷急转发生畸形,局面更加难以控制,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难以保持。
而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适度从紧,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是在较为宽松的大环境下小小实行的适度控制,稳定货币流通。
但从之后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中提出的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看出,这一措施的采取还是没能赶上市场变化的步伐,通胀的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阻止,需要采取政策性的措施进行控制。
从这里看出,货币市场的主要调节并不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始终跟随整个金融市场的走势,而且不可避免会出现滞后的现象。
正确的制定货币政策可以增强对货币市场的预测和控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进行对货币市场的导向。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
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
今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
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
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
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
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
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
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
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
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
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
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