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中,探寻人性内在的复杂性、思想表现的多向性以及实现文学创新的理论构架在众多文学理论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个时代,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是极具启发性的一个理论。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这一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实践这一理论,从而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伍尔夫及其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之一,她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创新的思考。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对性别和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伍尔夫在《尤丽西斯》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认为作为作者,应当拥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特质,才能写出真实、丰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性别角色和限制的批判,以及对性别界限模糊性的捕捉与探索。
“双性同体”理论要求作者能够跳出自身的性别,具有男性和女性双重视角,超越性别的刻板印象和界限,去审视和创造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伍尔夫相信,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具有超越性别标签的、真正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洞察和揭示。
二、“双性同体”在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的实践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
在《至灯塔》中,她运用了内心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通过女性作家拉姆塞和纳吉尔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性别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性别对人物身份的影响。
拉姆塞和纳吉尔这两个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和完整的形象。
在《至灯塔》中,伍尔夫刻画了一系列既脆弱又坚强、既敏感又坚毅、既温柔又果敢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均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表现出“双性同体”理论要求的的双重性别视角。
伍尔夫简介
伍尔夫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原名“Virginia Woolf ”。
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生平介绍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
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
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
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
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自由流派小说的创新和独立思考,改变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
她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流畅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而闻名。
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使她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从伍尔夫的叙事风格、意识流和异形结构等方面探讨其小说的写作技巧。
一、叙事风格伍尔夫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她善于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融合在一起。
她的叙事方式是非线性的,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是通过回顾、幻想、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示人物的思维脉络。
她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以表现情感、洞悉思想以及揭示人性的本质。
比如,在《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主角克拉丽莎的回忆,展现了她曾经的爱情和现在的复杂矛盾心理。
在《暴风雨》中,通过多种叙述视角,展现了主角露西的成长和亲情、友情、爱情的复杂关系。
另外,伍尔夫的叙事风格还具有极强的联想性。
她随意跳跃,像思维一样非常流畅,将片段连接在一起,创造出意味深长的小说节奏。
这种风格充满了节奏感和情感张力,使读者更贴近人物的内心,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二、意识流伍尔夫的小说中充满了对人物内心的探索和展示,这种内省的写作方式就是意识流。
伍尔夫小说的意识流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人物的无意识思想和感受,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真实世界;二是以无序和随机的方式表达人物思维的碎片化和混沌状态。
这种写作方式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内在的世界和情感状态。
可以说,意识流是伍尔夫小说中最具有特色的写作方式。
意识流与她的非线性叙事风格相辅相成。
它可以在故事中交织出许多不同的思考和情感线索,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的人物洞察力。
此外,意识流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让伍尔夫的小说获得了强烈的现代感。
正因为如此,伍尔夫的作品一直被视为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一。
三、异形结构伍尔夫小说的异形结构以其不同寻常和美丽的特点而著称。
她的小说不拘泥于传统写作通则,而是依据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思想的交叉,创造出特殊的结构形式,使故事显得瑰丽而富有韵律感。
伍尔夫介绍
hnplbJ顺)和“生存的关键时刻”(删朋心计be吨),在这些时刻主人公突然领
悟到生活的全部意义。这一瞬间的物理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心理时间上却包
含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引发人物一系列纷乱复杂的印象、感觉、回忆和浮想o
《驱各布的房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作品通过不同场景的变换显示雅各布
言说旧更显人物生存的无助,读者也更能感受身处其中的人物的茫然心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伍尔夫的作品虽然缺乏乔伊斯创作的深广性、主题的
严峻性.但她对所熟悉的生活的反映却是真实而深刻的。
《到灯塔去》通常被视为伍尔大创作的最优秀作品。小说具有明显的自传
成分,小说的主要人物哲学家拉姆齐先生、美丽贤惠的拉姆齐夫人无疑是作者
的融合,各种各样片刻印象的描绘,它们之间的叠加汇成一条五光十色、不停
流淌的生活热流,没有间隔,不会停止下来让你冷静思考。更让人动容的是,
人物心灵感受到痛苦却难以述说清楚,更是无力摆脱这种痛苦。忧伤、茫然是
作品的基调.精神世界的揭示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中精神世界本身变换
不定的、非理性的特点更有助于表现忧伤、茫然的深度,正因其不可理响、无法
己的孤独,感到女儿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远。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
什么7忧愁、不快和抑郁好像是由彼得引起又好保不是,她找不到答案。最后
听说赛普蒂默斯自杀之时.她觉得那年轻人很像自己,因为自己也曾产生过死
亡就是幸福的念头。被得·沃尔什快乐幸福吗?也不。他感情丰富,且有点多
愁善感,这是他在社会上失败的原因。刃多岁还没有一个固定的职业,就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她
伍尔夫的诗
伍尔夫的诗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著名的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和评论家,她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伍尔夫的两首诗歌:
《墙上的斑点》:这是一首象征主义诗歌,描写墙上的一个斑点引发了诗人无尽的遐想。
诗歌通过斑点这一意象,表达了生命中的偶然事件对人们内心的触动和影响。
《奥丽芙·基特里奇》: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伍尔夫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关系的深入剖析。
诗歌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表达了家庭生活中的温馨与苦涩。
伍尔夫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但她的诗歌创作与她的文学思想和评论观点相呼应,体现了她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和贡献。
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
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一、伍尔夫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她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1.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伍尔夫的名言,它体现了读书对塑造自我的重要性。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众多的思想和观念中找到与自己契合的部分,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
2.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伍尔夫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被束缚的、静态的存在,而是要像在草原上自由舞动的韵律一样,充满活力和灵动。
读书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活力,让我们的思想在知识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3.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这一关于读书的感悟,暗示着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或者性别观念。
我们要从各种书籍中汲取不同的养分,无论是男性作家作品中的豪迈与力量,还是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细腻与温柔,都要兼收并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伟大。
4. 假如还有任何人可以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
我已失去了灵魂,却还没有丢掉躯壳。
这虽然看似有些悲观,但也反映出伍尔夫对于书籍的一种依赖感。
就好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在书中找到那个能够拯救自己迷茫灵魂的力量,书籍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即使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在生活的磨砺中迷失,书籍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最后的救赎。
5.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读书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读者,不需要为了迎合某种阅读潮流而改变自己的阅读喜好。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慢慢地塑造自己的阅读风格,进而做真实的自己。
6. 生活的充实是一种艺术,而书籍是这种艺术的源泉。
伍尔夫强调了书籍在充实生活方面的重要性。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伍尔夫小说的写作技巧引言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被公认为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伍尔夫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伍尔夫小说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分析其对作品的贡献和影响。
1. 内心独白伍尔夫的小说往往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呈现,将读者引入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思想、感受和情绪。
使用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伍尔夫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主观意识和个体体验,使读者能够更加密切地与角色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流畅的叙述技巧伍尔夫的叙述技巧非常独特,她以一种流畅而连贯的方式书写,将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交织在一起。
她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在意识流,将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以自由联想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伍尔夫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独特的魅力。
3. 对时间的把握伍尔夫善于运用时间的错综复杂来创造小说的层次感。
她在小说中使用了回忆、闪回和跳跃式叙事等手法,打破了时间的线性序列,让故事更具有深度和复杂性。
通过对时间的灵活运用,伍尔夫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读者对故事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4. 描写细腻的人物形象伍尔夫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描写。
她通过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心理和情感。
伍尔夫常常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特征、言行举止和内心感受来展现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在世界,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独特性。
5. 多重叙事视角伍尔夫经常运用多重叙事视角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通过在不同的视角之间切换,她能够展现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感受,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多重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伍尔夫的小说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读者对故事的深思和思考。
结论综上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的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和文学编辑。
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
在小说创作实践中追随英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在现代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使她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意识流”这一名称在应用于文学创作之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说“意识流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地表观的。
像‘一连串’或者‘一系列’这样的字样来表现都不合适。
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
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作家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梦幻和白日梦、象征手段等等,使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引起读者共鸣。
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小说影响很大。
其一是强调直觉的美学理论,其二是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
柏格森认为:无论理性和科学都无法把握实在。
只有作为非理性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主体和客体融而为一,只有直觉才能达到客体的本质。
因此柏格森主张从人的主观感性和心灵深处的“直觉”中去寻找艺术的原动力。
柏格森还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新说法,极大地影响了意识流小说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
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心理时间”,即“内部时间”。
伍尔夫诗歌
伍尔夫诗歌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她的创作领域以小说为主,而不是诗歌。
伍尔夫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心理学的深入探索而著名。
她的小说涉及到许多复杂的主题,如性别、人类关系、社会结构等。
然而,尽管伍尔夫大部分作品都是小说,但她也曾写过一些散文和短诗。
这些诗歌作品往往与她的小说作品相伴而行,反映了她细腻的观察力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然而,伍尔夫的诗歌作品并没有得到像她的小说那样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虽然伍尔夫的诗歌创作相对较少,但她的作品中仍然有一些著名的诗歌。
比如,她的一首名为《磨坊》(The Lighthouse)
的诗歌,是她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的一个
重要主题之一。
这首诗以其韵律和音韵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记忆和人类经验的思考。
总而言之,伍尔夫的诗歌虽然不如她的小说作品广为人知,但仍然展示出她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力。
这些诗歌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了解伍尔夫作品全貌的途径,而她的小说则更为广泛地被认为是她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
伍尔夫全集上译译者序
伍尔夫全集上译译者序
摘要:
1.伍尔夫其人及其作品
2.伍尔夫全集上译的意义
3.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内容介绍
4.对伍尔夫全集上译的评价
正文:
伍尔夫,全名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伍尔夫的作品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
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出版,对我国文学研究和伍尔夫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是因为伍尔夫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伍尔夫的小说、散文、日记、书信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伍尔夫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她的思想深度。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对社会、对自我、对生活、对文学的独特见解。
对于伍尔夫全集上译的评价,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译者的辛勤工作。
他们以精准的语言,将伍尔夫的作品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伍尔夫的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韵味,又要让读
者理解原文的深意,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的来说,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出版,为我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伍尔夫十大经典语录
伍尔夫十大经典语录1.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就像你不必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坚持做独特的你,难道不是很棒吗?比如你喜欢画画,那就尽情去画,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就放弃。
2.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可不是吗!想想看,如果你总是模仿别人,那还有什么意思呢?就像一朵花,绽放出自己的色彩才最美。
3. “当我搜索枯肠时,我发觉去做什么人的伴侣、什么人的同谋者,以及影响世界使之达到更高的境界等等,我并没有感到什么崇高可言。
我只要简短而平凡地说一句,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话说得多在理呀!就如同你努力追求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倒不如简简单单做自己,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比如你热爱音乐,那就专注于自己的音乐之路。
4. “出来找乐子的男人,碰到用情太深的女人,犹如钓鱼钓到白鲸。
”哎呀呀,这就好像你本想随便玩玩,却不小心遇到了一个极其认真的人,那可真是有点棘手呢!5. “他人的眼睛是我们的监狱,他人的思想是我们的牢笼。
”可不是嘛!如果总是在意别人怎么看怎么想,那不就像被关在监狱和牢笼里一样吗?比如你想穿一件特别的衣服,却因为担心别人的眼光而不敢穿。
6. “亲爱的,你要勇敢地面对未来,不管它是什么样的。
”这就好像你即将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虽然有点害怕,但还是要勇敢向前呀!比如你要面对新的工作挑战。
7. “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
”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只是等待命运的安排,那多无趣呀,就像你一直想做一件事,那就主动去追求呀!8. “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尝试,生命会是什么样?”就像你一直想尝试新的运动,却总是不敢迈出那一步,那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9. “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一笔属于自己的薪金,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
”这多实在呀!就好像你得有自己的空间和经济基础,才能自由自在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是吗?比如你想写小说。
10. “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伍尔夫构型
伍尔夫构型
伍尔夫构型(Wolff configuration)是一种特殊的原子或分子的电子排布方式,也称为反洪特定则。
它是由德国化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在1919年提出的。
在伍尔夫构型中,中心原子的一个价电子和一对配位电子占据同一个能级,形成能量相同的两个轨道。
这种构型可以使得中心原子与两个配位原子形成两个π键,并且这两个π键是相互垂直的。
这种构型在某些过渡金属和主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较为常见,如一氧化碳(CO)和一氧化氮(NO)等。
伍尔夫构型也可以用于解释一些分子的键合方式,例如在分子结构中出现的π键和配位键等。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想深度而著称。
在她的文学创作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双性同体”理论。
这一理论涵盖了伍尔夫对写作、文学和性别的深刻思考,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来解释一下“双性同体”这个概念。
伍尔夫提出“双性同体”不是指男女之间存在着同样的身体或者性格特质,而是指每个人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伍尔夫看来,男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女性的特质,女性的作品也可以包含男性的特质。
她认为,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性别的限制,展现出更加细腻、多样的人性。
“双性同体”理论在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都具备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他们不拘一格,既有“阴柔”的一面,又有“阳刚”的一面。
在《到灯塔去》中,主人公拉姆鼎是一个非常有女人情怀的男人,而他的妻子坎布里尔则是一个充满男性气质的女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伍尔夫对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以及对“双性同体”理论的深刻理解。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对性别的重新思考,引发了当时文学界对性别角色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她的作品中的性别角色破格的塑造,启发了后来一大批女性作家,她们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大胆地表现出女性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女性角色。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细腻和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通过将男性和女性的特质融合在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作品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伍尔夫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强烈的情感冲突和人性挣扎,这些都得益于她对“双性同体”这一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还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提出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文学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广泛地引用和解读。
她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批评家,成为了20世纪文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伍尔夫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小说出航The Voyage Out (1915年)夜与日Night and Day (1919年)雅各的房间Jacob's Room (1920年)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1925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年)奥兰多Orlando: a Biography (1928年)海浪The Waves (1931年)岁月The Years (1937年)幕间Between the Acts (1941年)鬼屋及其他The Haunted House and Others(短篇小说集)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 A Room of One's Own (1929年)普通读者一The Common Reader (1925年)普通读者二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1933年)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1938年)罗杰.弗莱传记Roger Fry: A Biography (1940年)飞蛾之死及其它The Death of the Moth and Other Essays (1942年)瞬间及其它随笔The Moment and Other Essays (1948年)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现代小说Modern Fiction (1919年)[编辑本段]相关内容1992年9月16日在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一部以基于Virginia Woolf的小说《O rlando》的同名电影上映。
因为亲密的女朋友离家出走而备感思念,为了表达思念之情,伍尔夫便以她为原型,创作了被称为“世界上最长,最动人的情书”的传奇小说《奥兰多》。
有评论家把伍尔夫的小说分为戏剧小说和实验小说两类,认为戏剧小说是其社会评论的戏剧化移植,使她能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曲折地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种种看法。
《奥兰多》当在此列。
小说突破年龄,性别的限制,追随主人公三百年间的传奇经历,在轻松幽默的表面情节下,以滑稽模仿的方式重审英国文学史,提出了将在同期出版的评论《一间自己的屋子》里将正式讨论的男女性差,妇女与文学等严肃问题。
伍尔夫为何要自杀_伍尔夫自杀成功了吗
伍尔夫为何要自杀_伍尔夫自杀成功了吗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英国伦敦肯辛顿人。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那伍尔夫为何要自杀?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伍尔夫为何自杀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伍尔夫为何要自杀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
家境殷实,年幼不幸,父母相继离世,留下一堆同父异母的哥哥,童年时期多次对她进行性侵犯,留下了很深的童年阴影。
年少时伍尔夫就多次自杀未遂,经常神志不清,精神崩溃,自小就受到了精神折磨,童年的经历也为伍尔夫夫人为何自杀买下伏笔。
1906年,伍尔夫有幸结识众多有思想有才华的文学艺术者,渐渐打开心扉,变得自信独立,坚强勇敢的面对过去,当面痛斥了哥哥当年的禽兽罪行。
勤奋好学的伍尔夫夫人发表了多本作品,获得一致好评,成为了20世纪初期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达到一个人生个人的辉煌时期。
伍尔夫夫人为何自杀的根本原因在于,伍尔夫夫人在创作作品期间,多次发病,遭受精神折磨,最长的发病时长9个月,这算是最严重的发病状况,让伍尔夫夫人的身心都饱受折磨,每次发病带来的精神创伤都是一次阴影。
虽有婚姻补足了她在爱情方面的缺失,遗憾亲情伤害太深。
何况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和二次世界大战的相继开展让英国的政治经济迅速的萧条,伍尔夫夫人作为一个爱国的艺术者,看到自己国家的毁灭,自己的两处住所也被飞机大炮炸毁,感觉到社会、亲情、个人生活都显得低沉。
伍尔夫夫人为何自杀的其余原因还有,伍尔夫夫人的丈夫伦纳德。
伦纳德就曾经建议伍尔夫自杀,痛心她被病痛所折磨,伍尔夫夫人也不行拖累伦纳德再继续照顾她,也曾约定国家沦陷夫妻双双自杀。
所以伍尔夫夫人理智的选择了自杀,逝世59岁。
伍尔夫的思想伍尔夫(佛吉尼亚伍尔芙),生于1882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名人世家。
童年父母早逝,被存留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期进行性侵犯,留下了童年阴影。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以其复杂的文学风格和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她的作品广泛涵盖小说、散文、艺术评论和日记等不同体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意义深远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家族拥有出版社和文学沙龙。
这种教育背景使她从小接触到文学和艺术,并且培养了她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伍尔夫的作品以其流畅的叙述风格和突破性的主题而引人注目。
她运用内心意识流的技巧,将读者带入主角的思维世界,探索人类意识的奥秘。
她的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人类集体的经历。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豪斯特里特》、《达洛维夫人》和《海浪》等。
伍尔夫的作品中,她对性别和社会角色的讨论尤为突出。
她有力地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将女性的内心感受置于文学的中心。
她的作品探索了女性的自由意志、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伍尔夫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为女性主义作家设定了重要的基调,影响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此外,伍尔夫还以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而著名。
她对写作和艺术的评论以及对当代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批评,展现出她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观点。
她的散文集《写作的意义》和《现代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文学评论的经典之作。
在她的一生中,伍尔夫面临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困扰。
她曾长期患有抑郁症,并在1941年投河自尽。
尽管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痛苦,但她的作品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作家和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性别的关注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她的作品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家铺平了道路,开启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
伍尔夫的作品不仅帮助女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挑战了当时所流行的权威文学观念。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开创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界,并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伍尔夫 经典句子
伍尔夫经典句子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女性主义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许多经典的句子,下面列举了一些伍尔夫的经典句子,以期展示她的才华和思想深度。
1. "人们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 这是伍尔夫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中的名言,她强调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发展和独立思考时所需的空间和自由。
2. "生活的本质在于不断地变化。
" 伍尔夫相信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人们需要适应变化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 "人类的灵魂是不可见的,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 伍尔夫相信人类的内心是一个神秘而无法触摸的领域,是创造和想象力的源泉。
4.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权利。
" 伍尔夫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而不受到社会和文化的束缚。
5.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表达,它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
" 伍尔夫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媒介,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6. "时间是相对的,我们的经历和感知决定了我们对时间的理解。
" 伍尔夫认为时间的流逝是主观的,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都是不同的。
7. "写作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 伍尔夫相信写作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写作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8. "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中应该被平等对待,她们的声音和故事应该被听到和传达。
" 伍尔夫关注女性在文学和艺术中的地位,主张女性的声音和故事应该被平等对待和传达。
9. "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 伍尔夫认为内心的自由和平静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只有拥有内心的自由,人们才能真正实现幸福和满足。
伍尔夫名言名句
伍尔夫名言名句《伍尔夫名言名句:从云端到生活的启示》说起伍尔夫,那可是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名言名句就像繁星点点,照亮了我们这些在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句话听着就倍儿有力量。
想想看,咱们每天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有时候忙得晕头转向,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
别人说这个好,咱就得跟着去做;别人觉得那个不行,咱也赶紧避开。
但伍尔夫告诉咱,嘿,别忘了你自己呀,你得成为你自己喜欢的那个样子。
就像我有个朋友,特喜欢画画,但家里人都觉得画画没出息,非得让他去考公务员。
他纠结了好久,后来想明白了,画画才是他真正喜欢的,管别人怎么说呢,现在他画得可开心了,没事还能卖点画挣点零花钱,这多好呀。
还有那句“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伍尔夫这句话简直就是给咱们这些容易着急上火的人的一颗定心丸。
咱平常总是着急忙慌地,做这做那,生怕落下了。
看到别人成功了,咱也着急,赶着去模仿。
但伍尔夫说了,别急嘛,慢慢来,做好自己就行了。
就像我减肥,看到别人一个月瘦了十几斤,我也着急,天天不吃饭,结果差点没把自己身体搞垮。
后来我就想通了,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健康地吃,适量地运动,虽然瘦得慢点,但身体也健康啊,而且心情还特别好。
伍尔夫的名言名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纠结、迷茫和挣扎。
她让我们明白,咱不用去羡慕别人的生活,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咱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她那个时代,跟她聊聊天,告诉她她的这些话给了我们多大的鼓励和启示呀。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伍尔夫的话就像一股清泉,让我们在疲惫的时候能找到一处宁静的港湾。
所以呀,不管啥时候,咱都别忘了伍尔夫的这些名言名句,时不时拿出来咂摸咂摸,说不定就能让咱在生活这条大路上走得更稳、更快乐呢!让我们一起跟着伍尔夫的智慧,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而,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中,她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在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伍尔芙选择的道路不是要斩断女性与曾经而且一直在压迫、歧视她的社会现实的联系,不是要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不像艾思泰尔那样主张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男人的生活。也不像后世法国女性主义诗学那样,仅仅从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建构女性主体。她要建立的女性主体是向社会现实、向历史开放的,当然也是向男性开放的,是紧紧与社会现实、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
1914年春天开始她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她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好在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4] 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 Voyage Out》)。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伦纳德所写的小说《Three Jews》。
写作特点:
伍尔芙一生勤奋,著述丰富,除小说创作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日记等,供后人研究的第一手材料收集得已经十分完全。伍尔芙认为写作要摒弃纷繁的物质表象,在对自然与生命本质的探求中定格人类“存在的”“有意味的”“瞬间”,通过人物的瞬间感悟揭开生活的面纱,触探生命的哲理。
伍尔芙的文学创作注重人物的精神世界。她在《论现代小说》一文中指出“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用锋利的钢刀深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印象记录下来,从而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心活动的本质。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艺和学术的中心,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集团,这里面包括了当时文化界的大批精英,包括其核心成员有:作家伦纳德?伍尔芙(弗吉记作家利顿?斯特雷奇,文学批评家德斯蒙德?麦卡锡,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画家邓肯?格兰特,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作家福斯特等。除此之外,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乔伊斯、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和奥尔都斯?赫胥黎也与布卢姆斯伯里团体过从甚密。[3] 这些“欧洲的金脑”多半是剑桥大学的优秀学子。弗吉尼亚?伍尔芙能与这样一批知识精英切磋文学和艺术,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个团体不仅给予她友谊、智慧和信心,还将自由平等的精神灌输到她的心灵深处。她的文学创作由此别开生面,更加注重精神含量。
伍尔芙:
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影响评价:
伍尔芙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现代主义文学与女性主义潮流的先锋,即使她本人并不喜欢某些现代主义作者(如乔伊斯)。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5] 她和当时的詹姆斯?乔伊斯,还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等创作意识流文学作品的作家一起,把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他们的出现成为了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水岭。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影响。
对于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认为:真实的弗吉尼亚,像其他女性作家一样,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女作家当时并不被人理解,而笔记中对詹姆士?斯特雷奇及其剑桥朋友的描写,便是例证。莱辛认为,弗吉尼亚的尖刻,也是她面对敌视女性的社会的一种反应,“后人似乎不得不使弗吉尼亚变得温柔、可敬、平和、优雅,于是便看不到那粗鲁、苛刻、声音刺耳的部分,而这些也许是创作的源泉。弗吉尼亚最终以文质彬彬的女文人告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我认为我们当中谁也没有想到扮演伍尔芙的会是一个年轻漂亮时髦的姑娘,不苟言笑,永久的蹙眉,显示证明她有许多艰深的思想,正在深思……天哪!这个女人不生病的时候享受生活;喜欢聚会,朋友,野餐,远足,短途游览。”
辉煌时期:
1921年3月霍加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或星期二》——收入《墙上的斑点》与《邱园记事》(后来的作品都由霍加斯出版)。1922年10月,出版实验性小说《雅各的房间》。1925年5月出版小说《达洛维夫人》。1927年5月小说《到灯塔去》出版。1928年4月《到灯塔去》获得法国1927-28年度的费米娜奖(Prix Femina)。1931年10月 《海浪》出版。1931年开始创作《岁月》(初名《The Pargiters》)。
1932年10月《普通读者》第二系列出版,1933年10月《爱犬富莱西》出版,拒绝曼彻斯特大学的荣誉学位。1935年1月亲友们在姐姐文尼莎画室中上演弗吉尼亚的剧本《淡水》。1937年3月完成并出版小说《岁月》。1938年6月出版长篇散文《三个基尼金币》。拒绝利物浦大学的荣誉学位。1940年7月《罗杰?弗赖伊传》(《Roger Fry: A Bibliography》)出版。1940年,弗吉尼亚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夫妇俩商量好,如果英国战败,两人即相携自尽,免受法西斯统治之辱。
伍尔芙的创作也从诗歌、音乐、绘画中得到很多启示。诗歌和音乐的意象运用充满了她的创作,印象派绘画对她的影响表现在她致力于捕捉瞬间印象,也使她的感觉更加细腻灵敏。在《夜行》、《夜幕下的苏塞克斯》、《伦敦街头历险记》等文中,她更是色调鲜明地描绘了大自然留给她的印象与感受。在《伦敦街头历险记》中,作者的如椽之笔像一只硕大的摄像机镜头,无所不知、无孔不入地给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行云流水般的画面:从伦敦街头一扇窗户里的一个沏茶女人到靴子店里买鞋的矮子,从顶楼的金箔匠转过街角碰到的犹太人,从小市民家里的小地毯到阳台上高谈阔论的首相,从旧书店到月光下奔跑的猫,直至最后飘落到一家小文具店遇到吵架的店主老夫妇。时间、地点、人物的变换如天马行空、鸟飞无痕。主题似乎越扯越远,直到最后仅有若有若无的文思把整篇文章贯穿在一起。看着那一幅幅由文字涂抹出来的明艳画面,不由人不想到称她为“印象派文学家”确是非常合乎实际的。[12]
开始创作:
1907年伍尔芙搬到菲茨罗伊广场(Fitzroy Square)29号,开始着手写第一部小说《远航》。1909年,与利顿?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有过短暂的订婚。开始为妇女的选举权努力。1912年8月10日 与作家、费边社员、社会政治评论家伦纳德?伍尔芙结婚。1913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完成。4月《远航》被出版社接受,但该书的出版由于伍尔芙的病情和一战的爆发而耽搁。1913年7月伍尔芙一次大型的精神病发作,持续了9个月。
人物生平:
早年:
1882年1月25日伍尔芙出生于英国伦敦,肯辛顿,海德公园门
22号,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父母亲在结婚前都曾有过一次婚姻,父母结合后又生下四个孩子。伍尔芙在家接受教育。幼年时全家避暑所在的康沃郡的Talland House,在伍尔芙的幻想和作品中起了重要作用。
人物思想:
女性主义:
在女权运动方面,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7世纪,艾斯泰尔就有了系统而又激进的女权思想,18世纪的著名女权主义者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写出了《女权辩护》书,成为后世女权运动的经典。
女性主义是伍尔芙思想的核心,她批评《简?爱》这类故事“总是当家庭教师,总是堕入情网”。“夏洛蒂?勃朗特没有塑造人物的力度和宽阔的视野。她不想关注人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没有察觉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她的全部动力,就在于她要自我申诉:我爱,我恨,我在受苦。”伍尔芙认为托尔斯泰是最伟大的,但是“当我们真心诚意地拜倒在他面前时,他一定会满腹狐疑地避开”。她说男评论家对难看的女作家的感受:乔治?爱略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那难看的马脸、难看的长鼻子、难看的小眼睛,总是从她的书后浮现出来,使男批评家们感到不快。她认为独立女性应该有闲暇时间,有一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她认为没有男人,女人便陷入一片黑暗,“她们只会互相轻视,互相猜疑,互相忌妒”。“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不敢断定‘一个女人读了另一个女人书之后,除了嫉妒肯定不会再有其他感想了’。”
晚年:
1941年2月完成《幕间》写作。1941年3月28日,预感另一次精神崩溃即将开始,伍尔芙担心自己永远不会再好转,在留下两封分别给丈夫和姐姐温妮莎的短信后,1941年3月28日,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她家附近的欧塞河 。终年59岁。
弗吉尼亚去世后伦纳德一直整理出版着她的遗著。1941年,遗作《幕间》出版。
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开始于小说《雅各的房间》。她比较推崇哈代、康拉德等作家,认为他们的作品更加接近于人的内心世界。哈代的作品是自然主义和宿命论的混合。她最推崇的作家当然是詹姆斯?乔伊斯。伍尔芙把乔伊斯的创作称为“精神主义”,事实上,伍尔芙的创作,就是在乔伊斯的影响下完成的。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伍尔芙在写作中逐步确立并完善了意识流小说创作技巧,使之成为意识流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也使其本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散文方面,伍尔芙以其“谁也模仿不了的英国式的优美洒脱、学识渊博”,而被誉为“英国散文大家中的最后一人”、“英国传统散文的大师”以及“新散文的首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