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介绍

合集下载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

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伍尔夫的作品介绍伍尔夫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伍尔夫的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伍尔夫的作品伍尔夫全名为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可以说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之一,也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名声也是很想响亮的,她还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也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之一,那么伍尔夫作品有哪些呢?伍尔夫作品有很多,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等。

其中小说作品有《远航》,这是她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之后还有《夜与日》、《墙上的斑点》、《雅各的房间》、《奥兰多》、《海浪》、《岁月》、《幕间》。

之后她还写了一部短篇小说集《鬼屋及其他》,伍尔夫的随笔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普通读者一》、《普通读者二》、《三个畿尼》、《罗杰·弗莱传记》、《飞蛾之死及其它》、《瞬间及其它随笔》、《存在的瞬间》和《现代小说》。

伍尔夫其实患有精神病,在她的父母去世之后,由于打击太大,她的精神意识受到了波动,1913年时她的病症持续了九个月之久,1940年一战战争持续,他们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轰炸,了解形势后,两人商量好加入英国战争失败了,他们两人便选择自尽,从而免遭法西斯统治的屈辱,1941年,她在完成《幕间》之后,就预感到自己有可能会再次复发,于是给自己的丈夫和姐姐留下了一些话之后,便用石头将自己的口袋填满,投河自尽了,此时她才59岁。

虽然伍尔夫也曾患过精神病,但是她依然创作出了这么多作品,我们不要只看到她的一面,其实她比许多正常人更有才华,从伍尔夫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

伍尔夫写作特点佛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特点的早年背景,伍尔夫的写作文笔基础在于父亲就是英国著名的学者,家里经常有学者拜访,经常高朋满座,伍尔夫深处文化大家庭中,从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

探弗吉尼亚伍尔夫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20世纪英国文学中,探寻人性内在的复杂性、思想表现的多向性以及实现文学创新的理论构架在众多文学理论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个时代,伍尔夫的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是极具启发性的一个理论。

伍尔夫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这一理论,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实践这一理论,从而对20世纪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伍尔夫及其文学创作理论“双性同体”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之一,她对文学理论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创新的思考。

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是她对性别和文学创作关系的深入思考的产物。

伍尔夫在《尤丽西斯》中提出了“双性同体”的概念。

她认为作为作者,应当拥有男性和女性两种性别特质,才能写出真实、丰满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性别角色和限制的批判,以及对性别界限模糊性的捕捉与探索。

“双性同体”理论要求作者能够跳出自身的性别,具有男性和女性双重视角,超越性别的刻板印象和界限,去审视和创造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伍尔夫相信,只有这样的作者才能写出具有超越性别标签的、真正具有个体意识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对世界进行深入的洞察和揭示。

二、“双性同体”在伍尔夫文学作品中的实践伍尔夫的文学作品深刻地体现了她提出的“双性同体”理论。

在《至灯塔》中,她运用了内心意识流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她通过女性作家拉姆塞和纳吉尔的表现,展现了不同性别对生活与创作的理解和感悟,以及性别对人物身份的影响。

拉姆塞和纳吉尔这两个角色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非常真实和完整的形象。

在《至灯塔》中,伍尔夫刻画了一系列既脆弱又坚强、既敏感又坚毅、既温柔又果敢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均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质,表现出“双性同体”理论要求的的双重性别视角。

伍尔夫简介

伍尔夫简介

伍尔夫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原名“Virginia Woolf ”。

中文译名或为“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她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生平介绍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

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

1895年母亲去世之后,她第一次精神崩溃。

后来她在自传《存在的瞬间》(Moment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异父的哥哥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

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著名的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后来以她们和几位朋友为中心创立了布卢姆茨伯里派文人团体。

她在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

1912年和雷纳德·伍尔夫(Leonard Woolf)结婚,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

对于自己的婚姻,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大犯踌躇。

她就像自己的小说《到灯塔去》里的莉丽,尽管认为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但因为必须以焚弃个性的“珍宝”为代价,因此视婚姻为“丧失自我身份的灾难”。

一个女人抱持这样悲观的看法,又是在三十岁的“高龄”上才开始构筑“二人空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伍尔夫》:一位20世纪的先锋作家和卓越女性

《伍尔夫》:一位20世纪的先锋作家和卓越女性

《伍尔夫》:一位20世纪的先锋作家和卓越女性伍尔夫的作品是文艺青年必读,她开创了意识流这个小说流派,丰富了小说的形式。

她的代表作《到灯塔去》《海浪》《奥兰多》《一间自己的房间》,都被奉为经典。

这本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由她女友维塔的儿子所作。

维塔是伍尔夫的同性恋人,出身于英伦贵族之家。

伍尔夫的《奥兰多》就是为她写的,以她的家族为背景。

书中全是对于她们个人生活的投射。

对于她的私生活和性格,传记中描绘了很多小细节,让我看到了更为生动的伍尔夫本人,她的喜和恶,她的爱和愁。

她喜欢乡间和小城镇的生活。

30年代初期,伍尔夫夫妇经常出国度假。

主要是在欧洲,她也没有走更远。

那时候应该是最好的时候。

她的书已经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出版工作也很顺利,她手头有点钱了。

她不喜欢去大城市,也不去博物馆。

她走得很慢,专门找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玩。

她喜欢“荒凉的朴素”,想要看到“新视野,新声音,新味道”。

希腊和爱尔兰的乡下给她的感觉很好。

她把看到的风景都写成了文字,如同画家给作品画一幅素描。

伍尔夫看待风景的心境,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她也追求这种与众不同。

反映到她的作品里,就是光,影,色彩,声音、和意识的结合,有很强的流动性和画面感。

她对于荣誉并不关心。

伍尔夫出名后,没有接受皇室颁布给她的荣誉勋爵称号,也拒绝了曼城斯特大学对她的讲座邀请,她不胜其烦,把这些都说成是“骗人的东西”。

她也认为去做讲座毫无必要,都是为了满足将授课人的虚荣心。

她把不必要的应酬都谢绝,和话不投机的人喝下午茶是遭罪和耽误工夫。

她整个人是非常朴实的,虽然有时候为了生计需要勉为其难,但是可以看出,她更关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而且最重要的是,她有自己的圈子——布卢姆斯伯里文人圈。

布卢姆斯伯里文人圈里,有很多我们熟识的名人,它没有一个特别成熟的理念,但是组织里的人都主张言为心声,要说实话。

思想解放,妇女平等。

比如他们支持描写同性恋的作品。

因为这就是既存的现实。

伍尔夫

伍尔夫
弗吉尼亚不幸的生活经历,使她如含羞草一般敏感,又如玻璃般的易碎,她是优雅的,又是神经质的,一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有人这样描述弗吉尼亚,准确地把握住她的精神气质:“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然而,伍尔芙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中,她虽然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但她并没有试图去营造一种纯粹的,封闭的根植于所谓女性本质的女性主义诗学理论,相反,它呈现出开放的趋势。在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伍尔芙选择的道路不是要斩断女性与曾经而且一直在压迫、歧视她的社会现实的联系,不是要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不像艾思泰尔那样主张建立妇女自己的社区,过一种摆脱男人的生活。也不像后世法国女性主义诗学那样,仅仅从语言学、心理学等理论层面建构女性主体。她要建立的女性主体是向社会现实、向历史开放的,当然也是向男性开放的,是紧紧与社会现实、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
1914年春天开始她渐渐地康复,11月时健康状况良好。1915年伍尔芙一生中最严重的一次精神病发作,持续9个月。其中有六周的时间她试图开始写婚后的第一批日记。好在患病期间,她的丈夫对她体贴入微,使她深受感动,“要不是为了他的缘故,我早开枪自杀了。”[4] 3月,她的《远航》出版(《The Voyage Out》)。1917年伍尔芙夫妇买下一架二手的印刷机,在家中的地下室建立了霍加斯(Hogarth)出版社。(该出版社后来出版了包括艾略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弗洛依德在内的作家作品,并且出版了伍尔芙的所有作品。)霍加斯第一部出版物《Two stories》出版,收入小说《墙上的斑点》及伦纳德所写的小说《Three Jews》。
写作特点:

伍尔夫:一个被净化的文学女神

伍尔夫:一个被净化的文学女神

伍尔夫:一个被净化的文学女神2019年03月31日 18:54:02来源:凤凰网文化1941年3月28日,英国伟大的作家、批评家、女权主义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去世。

七十多年过去了,伍尔夫非但没有过时,她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洞察、对父权社会和传统写作的批判更加深入人心。

或许伍尔夫自己都没想到,她的书漂洋过海,化身遥远东方女权主义者们的文艺圣经,“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成为她最有名的句子。

评论人周郎顾曲认为:伍尔夫被推崇者步步神话,但她被神化的过程,也是被误读的过程,后人呈现她的敏感和痛苦,她作为精英女作家的优雅和从容,却抹去她刻薄恶毒、尖锐粗粝的一面,当伍尔夫被语录化、偶像化,我们离真实的她也渐行渐远,而这些虚假的崇拜,才是真正应该被打破的东西。

1“诗人会死,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幸福。

”——《时时刻刻》电影《时时刻刻》,尼可·基德曼饰演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依然流行。

在世时,她是英国最潮流的作家、演说家,去世后,她对女性生存境况的洞察、对父权社会和传统写作的批判仍然深入人心。

或许伍尔夫自己都没想到,她的书漂洋过海,化身遥远东方女权主义者们的文艺圣经,“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成为她最有名的句子。

伍尔夫幻化成一个永不妥协的符号,如同一位高尚激昂的斗士,指引着异国女性的斗争。

但她被神化的过程,也是被误解的过程,后人呈现她的敏感和痛苦,她作为精英女作家的优雅和从容,却抹去她刻薄恶毒、尖锐粗粝的一面,当伍尔夫被语录化、偶像化,我们离真实的她也渐行渐远,而这些虚假的崇拜,才是真正应该被打破的东西。

1882年,伍尔夫出身于英国伦敦的文艺世家,年纪轻轻就接受了优渥的教育,但早早失去母亲(1895年5月)和父亲(1904年2月),使她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期间,她两次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死亡和疾病让她的内心时常处于不安之中,对世界充满了消极的情绪。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阅读天地0606 1754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原名弗吉尼亚·斯蒂芬,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和散文。

她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的影响在文学上经久不衰。

但是,40年代到60年代,在英国对伍尔夫的评价一直偏低。

从70年代起,英国文学研究领域却突发了对她重新研究的兴趣,甚至对她的“发疯”、相貌、癖性、爱好、私生活等等都有人进行专题研究。

弗吉尼亚·伍尔夫已成为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1882年,弗吉尼亚·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斯蒂芬爵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声望的哲学家和评论家。

弗吉尼亚自幼身体孱弱,未上学,在家跟着父亲读书。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家藏书籍的丰富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腻敏感的性格。

1904年父亲去世后,她迁居伦敦文化区布卢姆斯伯里,后来她的家就成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活动场所。

这个文学团体的成员时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反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反对文学艺术方面的清规戒律,提倡自由探索。

这个团体不仅对她本人后来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有影响,而且对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文化生活和思想生活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912年,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

1917年,夫妇俩在自己的寓所楼下创立了“霍格斯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作品,包括伍尔夫自己的一些作品、T.S.艾略特的一些早期诗集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些短篇小说。

伍尔夫自幼精神比较脆弱,精神分裂症曾多次发作。

进入30年代之后,病情日益恶化,但她仍奋力写作,经常在一本书写完之前就开始酝酿新作,但每写成一部作品总是感到不满意,情绪时常处于困惑和消沉的状态。

1941年3月,伍尔夫由于对刚完成的小说《幕间》不满意,又因为“二战”战火已燃烧到英国,更由于她确信自己的精神分裂症即将复发,便留下一纸绝命书,感谢丈夫多年对她的关怀和照顾,随后就投河自尽。

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

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

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一、伍尔夫简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她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她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伍尔夫关于读书的名言1. 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伍尔夫的名言,它体现了读书对塑造自我的重要性。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众多的思想和观念中找到与自己契合的部分,从而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

2.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

伍尔夫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语,告诉我们读书不是为了成为一个被束缚的、静态的存在,而是要像在草原上自由舞动的韵律一样,充满活力和灵动。

读书能够赋予我们这样的活力,让我们的思想在知识的草原上尽情驰骋。

3.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这一关于读书的感悟,暗示着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或者性别观念。

我们要从各种书籍中汲取不同的养分,无论是男性作家作品中的豪迈与力量,还是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细腻与温柔,都要兼收并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更加伟大。

4. 假如还有任何人可以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

我已失去了灵魂,却还没有丢掉躯壳。

这虽然看似有些悲观,但也反映出伍尔夫对于书籍的一种依赖感。

就好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在书中找到那个能够拯救自己迷茫灵魂的力量,书籍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即使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在生活的磨砺中迷失,书籍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最后的救赎。

5. 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读书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成为别人眼中优秀的读者,不需要为了迎合某种阅读潮流而改变自己的阅读喜好。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书籍中,慢慢地塑造自己的阅读风格,进而做真实的自己。

6. 生活的充实是一种艺术,而书籍是这种艺术的源泉。

伍尔夫强调了书籍在充实生活方面的重要性。

高二语文墙上的斑点

高二语文墙上的斑点
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拓展训练
意识流小说注重探索人的灵魂世 界,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 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层的奥秘。 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 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 说的这一特点,以某一事物或某一 人作为关联点,运用联想,写一篇 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
再见
;深圳办公家具厂 深圳办公家具厂 ;
现。
对斑点的推测
意识涉及的事、物
1、确定哪一天看到斑点
冬天炉火、城堡红旗、红色骑士骑马上山坡
2、好像是钉子的痕迹
贵妇人肖像画、以前房主、铁路郊外别墅
3、太大太圆,又不像钉子
生命神秘、人类无知、遗失东西、生活快速、来世
4、可能是玫瑰花瓣
特洛伊城、莎士比亚、人类保护自我形象的
本能、伦敦的周日、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5、凸出在墙上
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学者
6、像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树、树的生存
作者看来,墙上的斑点究竟是 什么毫无意义,它与一切具体事物的 联系也不重要。真正有意义或者说至 关重要的是它所激起的人的意识活动 与意识反应。这实际上是在证明,人 的精神活动比枯燥的现实更丰富、更
生动、更重要。“我” 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 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 一斑点“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 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
连成一体。 2 “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 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 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 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的意识流动。
2 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的又 一艺术特征。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 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 回流动。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 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 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批评家和文学编辑。

她终生致力于小说写作的形式与技巧的研究。

在小说创作实践中追随英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1882-1941),运用“意识流”技巧来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使她在现代西方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使她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并称为“意识流小说三杰”。

“意识流”这一名称在应用于文学创作之前,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他说“意识流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地表观的。

像‘一连串’或者‘一系列’这样的字样来表现都不合适。

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片断的衔接而是流动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对意识流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很大。

弗洛伊德提出“无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作家应努力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脑中一闪而过的感觉和印象。

特别是他关于梦幻意识的研究,给意识流作家以极大的启发,作家在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心独白、梦幻和白日梦、象征手段等等,使作品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引起读者共鸣。

法国直觉主义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两点理论对意识流小说影响很大。

其一是强调直觉的美学理论,其二是关于“心理时间”的新概念。

柏格森认为:无论理性和科学都无法把握实在。

只有作为非理性的内心体验的“直觉”才能使主体和客体融而为一,只有直觉才能达到客体的本质。

因此柏格森主张从人的主观感性和心灵深处的“直觉”中去寻找艺术的原动力。

柏格森还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新说法,极大地影响了意识流小说对于时间的处理和结构的安排。

他认为,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一种是常人理解的传统时间概念,即“外部时间”,而另一种则是“心理时间”,即“内部时间”。

伍尔夫诗歌

伍尔夫诗歌

伍尔夫诗歌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著名的英国作家,她的创作领域以小说为主,而不是诗歌。

伍尔夫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心理学的深入探索而著名。

她的小说涉及到许多复杂的主题,如性别、人类关系、社会结构等。

然而,尽管伍尔夫大部分作品都是小说,但她也曾写过一些散文和短诗。

这些诗歌作品往往与她的小说作品相伴而行,反映了她细腻的观察力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然而,伍尔夫的诗歌作品并没有得到像她的小说那样的广泛关注和评论。

虽然伍尔夫的诗歌创作相对较少,但她的作品中仍然有一些著名的诗歌。

比如,她的一首名为《磨坊》(The Lighthouse)
的诗歌,是她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的一个
重要主题之一。

这首诗以其韵律和音韵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时间、记忆和人类经验的思考。

总而言之,伍尔夫的诗歌虽然不如她的小说作品广为人知,但仍然展示出她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力。

这些诗歌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了解伍尔夫作品全貌的途径,而她的小说则更为广泛地被认为是她最重要的艺术遗产之一。

有心理疾病的女性先锋:弗吉尼亚·伍尔芙

有心理疾病的女性先锋:弗吉尼亚·伍尔芙

是丈夫伦纳德的精心照料,伍尔芙迎来了文学生命的全 面绽放,她所有的小说都是在婚后写成的。她还试图找 到女性问题的关键,她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出航》、《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等,犹如一 部“女性的心灵史”。而她的小说《达洛威夫人》中即 充满了对病态幻觉的真实生动的描绘,可以说是她的精 神写照。
她有一位全身心爱她的 丈夫,在她病发的时候一直 鼓励和照顾着她,但是这并 不能改变什么,她的精神世 界永远都是孤独的,在给伦 纳德的遗言中她这样写到: “我不能再毁掉你的生活 了。” 我这个过于性急的 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 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意 识流文学的代表者,她的一 生都在优雅和疯癫之间游走。 有人说:伍尔芙的记忆有着 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 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 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 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 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2003 年,好莱坞女影星妮可·基 德曼因主演《时时刻刻》而 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影片的原型就是伍尔 芙。” ——自豆瓣
记住我们共同度过 的岁月,记住爱,25 日,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生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门22 号。 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自幼受其父影响很深,许多作品与早年
经历有关。 1895 年,她的母亲去世,她遭遇第一次精神崩溃。 1905 年,她开始以写作为职业。 1912 年,她和雷纳德·伍尔芙 (Leonard Woolf)结婚,一位公务员/ 政治理论家。 1915 年,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 《远航》出版.其后的 作品都深受评论界和读者喜爱。 1941 年3 月28 日,她在自己的口袋里装满了石头,投河自杀。 普遍读者及评论家认为伍尔芙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 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 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 其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 识。

伍尔夫全集上译译者序

伍尔夫全集上译译者序

伍尔夫全集上译译者序
摘要:
1.伍尔夫其人及其作品
2.伍尔夫全集上译的意义
3.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内容介绍
4.对伍尔夫全集上译的评价
正文:
伍尔夫,全名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伍尔夫的作品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研究者的关注。

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出版,对我国文学研究和伍尔夫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是因为伍尔夫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也因为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英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伍尔夫的小说、散文、日记、书信等。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伍尔夫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她的思想深度。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伍尔夫对社会、对自我、对生活、对文学的独特见解。

对于伍尔夫全集上译的评价,我们首先要肯定的是译者的辛勤工作。

他们以精准的语言,将伍尔夫的作品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伍尔夫的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韵味,又要让读
者理解原文的深意,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总的来说,伍尔夫全集上译的出版,为我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外国文学鉴赏《墙上的斑点》

外国文学鉴赏《墙上的斑点》
通过对斑点的解读和思考,引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探讨。
自我认知
通过对斑点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主 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
社会批判
通过对斑点意义的探讨,隐喻性地批判了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呼 吁人们关注和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03
人物形象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
主人公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英国中 产阶级男性,他通过墙上的斑点这一 意象,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自由和 意义的思考。
结构特点
01
开放式结构
小说的结构非常开放,以墙上的斑点为起点,不断引出新的思考和回忆,
没有明确的结局或结论,使得作品具有很大的解读空间。
02 03
片段式叙述
小说由许多片段组成,每个片段都独立成章,但相互之间又有机地联系 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特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灵 活多变。
反复和循环
配角
小说中的配角包括主人公的朋友、家 人等,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故事情节, 也为主人公的思考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人物塑造手法
01
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心 理活动,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内心 世界和思想感情。
语言描写
02
03
行为描写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对话, 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 念。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 展现了人物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 式。
生命意义
通过对斑点意义的探讨, 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 探索。源自主题表现手法意识流手法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 想动态。
象征手法
通过墙上的斑点这一象征,暗示了更深层次的主题和意义。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女作家之一,她以其复杂的文学风格和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闻名。

她的作品广泛涵盖小说、散文、艺术评论和日记等不同体裁,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意义深远的主题而备受赞誉。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882年1月25日出生在英国伦敦,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家族拥有出版社和文学沙龙。

这种教育背景使她从小接触到文学和艺术,并且培养了她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伍尔夫的作品以其流畅的叙述风格和突破性的主题而引人注目。

她运用内心意识流的技巧,将读者带入主角的思维世界,探索人类意识的奥秘。

她的作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人类集体的经历。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豪斯特里特》、《达洛维夫人》和《海浪》等。

伍尔夫的作品中,她对性别和社会角色的讨论尤为突出。

她有力地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并将女性的内心感受置于文学的中心。

她的作品探索了女性的自由意志、自我认知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

伍尔夫的作品在二十世纪初为女性主义作家设定了重要的基调,影响了整个文学界的发展。

此外,伍尔夫还以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而著名。

她对写作和艺术的评论以及对当代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批评,展现出她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独到的观点。

她的散文集《写作的意义》和《现代小说》被广泛认为是文学评论的经典之作。

在她的一生中,伍尔夫面临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困扰。

她曾长期患有抑郁症,并在1941年投河自尽。

尽管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矛盾和痛苦,但她的作品却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作家和读者。

值得一提的是,伍尔夫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性别的关注和对女性解放的呼吁。

她的作品为后来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家铺平了道路,开启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

伍尔夫的作品不仅帮助女性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同时也挑战了当时所流行的权威文学观念。

总之,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开创性的作家,她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界,并对性别和社会认同问题的思考做出了重要贡献。

伍尔夫

伍尔夫

《达洛维夫人》主题
• 在对人物纷繁的意识表现中,读者能够感 觉到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即作者对当时 英国统治阶级的审视,她活灵活现地写出 了统治阶级的愚昧,充满了粗暴的男性至 上观念和对王室及帝国的盲目崇拜和效忠。 这样的一种社会氛围使一些受害者绝望自 杀,另一些寻求安逸,放弃了追求。
达洛维夫人形象
• 拥有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有时反叛着 世俗,有时又是世俗的仆人。克拉丽沙 就是在这种智慧的驱使下,度过了自己 矛盾的一生。 • 克拉丽沙虽然生活在矛盾之中,却生活 的并不痛苦,她找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平 衡点并安然生活。也许,这是一种属于 女性的智慧。周国平:男人懂得人生哲 学,女人懂得人生。
弗吉尼亚· 伍尔夫
• 除了克拉丽莎之外,作者还对彼得和在战争刺激 下精神失常而自杀的塞普蒂默斯的内心世界做了 深层次的探索。
• 通过每个人物的回忆、联想和希望、幻灭,作 者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进出于人物的内心世界。 • 作者有时停留在某个人物身上,随着人物的意 识活动在时间上任意前后跳跃; • 时而停留在时间的一点上,从一个人物跳跃到 另一个人物身上,展示出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 人物的不同活动和思想。当她的笔要从一个人 物跳跃到另外一个人物身上时,她往往用伦敦 大本钟报时的钟声先把读者带回到现实中,然 后再转到一个人的意识中。
伍尔夫
弗吉尼亚· 伍尔夫
3、弗吉尼亚· 伍尔夫, (1882—1941), 英“窗 口”、“时光流逝” 和“灯塔”三部分。 • 拉姆齐夫人 • 拉姆齐先生 • 莉丽
• 第一部的标题“窗”是一 个沟通内外的框架,它象 征拉姆齐夫人的心灵之窗。 夫人凭她敏锐的感觉,由 内向外直观地洞察人们的 思想情绪;各种人物和事 件,由外向内投射到夫人 的意识屏幕上来。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芙 《到灯塔去》
对于拉姆奇夫妇的小儿子詹姆斯来说,灯
塔在他童年时期是"一座银灰色的、神秘 的白塔,长着一只黄色的眼睛,到了 黄昏时分,那眼睛就突然温柔地睁开。
"神秘的灯塔成了小詹姆斯日夜的期盼。
但当他长大以后,真地驾船驶进灯塔 时,却发现那只是一座"僵硬笔直屹立 着的灯塔,"上面还有几扇窗户和晾晒 的衣物。
夫人是怎样和世界抗争,从而达 到内心的和谐安宁,一切井然有序
呢?
拉姆齐夫人的法宝是博爱众生, 用她女性的感性和关爱,使周围的 人快乐满足,从而抵御那个不尽如 人意的现实世界。
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
融合理性与感性的 一个具有颠覆力量的女性角色。 莉丽献身艺术,想用手中的画笔 来描绘现实与艺术之间的一道桥 梁, 但是她发现消极的躲避与推 脱是难以完成这一任务的。 谙熟理性的创作手法:在创作 中尊重色彩犹如拉姆齐先生尊重
窗户——钱钟书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 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 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到处是 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 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 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 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 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 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 子。
• 心灵接纳了成千上万个印象——琐屑的、 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深 深地铭刻在心头的印象”,
• 作家应描绘出“这种变化多端、不可名状、 难以界定、解说的内在精神”,来揭示内 心活动的本质。
• 伍尔芙的这种创作理念也决定了海洋这 一意象在《到灯塔去》中正是人物在不同 阶段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反映。
到达以后的灯塔

伍尔夫介绍

伍尔夫介绍

―Page 10―
Content
•Virginia Woolf •Early years •Personal life •Works •Death •Comments
―Page 1―
Works
Novels
The Voyage Out (1915) Night and Day (1919) Jacob's Room (1922) Mrs Dalloway (1925) To the Lighthouse (1927) Orlando (1928) The Waves (1931) The Years (1937) Between the Acts (1941)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Monday or Tuesday (1921) A Haunted House and Other Short Stories (1944) Mrs Dalloway's Party (1973) The Complete Shorter Fiction (1985)
―Page 15―
Works
Biographies
Virginia Woolf published three books to which she gave the subtitle "A Biography": Orlando: A Biography (1928)
Flush: A Biography (1933)
Death
挚爱的你, 我很确定我会再陷疯狂,我一定熬不过又 一次的煎熬,而这次我将无法康复。我开始听 到呓声也无法专心,所以我这么做似乎是最好 的。你给了我最大的幸福,你已竭尽所能为我 付出一切。我知道我毁了你的一生,没有我, 你就可以海阔天空,你会的,我知道。我连封 信也写不好,我只想说我一生的幸福都是你赋 予我的,你对我百般忍耐,也对我……体贴无 以复加。我早已一无所有,除了知道你对我的 好。我不能再拖累你的一生。再没有人能像我 们这般曾经拥有如此幸福。 弗吉尼亚

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意识流作家 弗吉尼亚伍尔芙

——疯癫下的意识流创作
• 其父是文学家兼评论家莱斯利·斯蒂芬爵士1905年2 月去世。这使她精神崩溃,并试图跳窗自杀。自幼受 其父影响很深。
• 1895 年,她的母亲去世,她遭遇第一次精神崩溃。 • 1905 年,她开始以写作为职业。 • 1912 年,她和雷纳德·伍尔芙 (Leonard Woolf)结婚,
三、时间、空间的蒙太奇
蒙太奇:原本为建筑学术语,其含义为构成、组装,在20世纪初被运用于现代电 影艺术,指把不同时间或地点的各种镜头进行剪辑、组合、穿插、并置或叠化, 以表达主题的流动性。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因为电影蒙太奇在创作中以 影像或形象进行思维,呈现出一连串不断流动着的形象画面,与人类思维规律具 有本质上的相似性。
《达洛维夫人》,开篇之处就出现一系列的自由联想。将读者直接带入 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一个晴朗的早晨,克拉丽莎打开窗户,正思考着为 晚上的聚会购买食物。美好的天气使她联想起自己逝去的青春,以及她 年轻时于皮德·沃尔士的热恋情形随后她又思考着自己嫁给可靠的达洛 维而不是捉摸不透的沃尔士是否是正确的决定,在这系列自由联想之中, 从她打开落地窗呼吸到早晨的新鲜的空气,思绪又跳入现实生活中,走 进回忆中,又回到了自我分析。
——赛普蒂默斯史密斯
战争中的替罪羊。他作为一名志愿兵参加战争,但残酷的阵 地战使他患上了弹震性精神病。战后的一天晚上,他突然失 去了感觉,便用婚姻作为避难所,他并不爱妻子卢西娅,却 跟她结了婚,他 “欺骗了她,引诱了她”,他只想在她那 寻求一种安全感。但在战争中死去的好友的亡灵不断地折磨 着他,加上当时社会的冷漠以及对人性的压抑,他子卢西
五、视角转换
视觉转化是指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直接描述,而是通过自 我的分析及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亮,家里奴仆成群、经常举办盛大宜会、可谓社交界的中,L1,达洛卫夫人是这一
中心善解人意的女主人。但她并不快乐。青年时代她在追求者被得与达洛卫
之间,由于害怕被得的激情,选择了实在乎凡的达涪卫。此时旧情人被得的来
访在她心中激起层层涟两,有对往事的回忆,向对观时生活的感受。她看到自
己的孤独,感到女儿正在离自己越来越远。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
志着英国意识流小说鼎盛时期的结束o
5、早期创作
伍尔夫早期的创作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道路,第一部作品《出航》(巩e
vo侧伊out,1915)和1919年写作刚夜与日》(KI如加d D8y),无论是其内容还
是叙述风格都属于传统小说范畴。而此时在理论方面,伍尔夫已发表了一些
阐释新观点的文学评论文章。其创作相对理论而言表现出滞后的特点。1917
往。第二天天气不好,这一允诺未能实现010年后,其问经过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拉姆齐一家故地重游,詹姆斯终于了却10年前的心愿。但时光流逝,物
是人非,拉姆齐夫人已去世,一个女儿死于难产,一个儿子捐躯疆场。在驶往
灯塔的航程中,父子之间多年的田阂和抵触逐渐消融,实现了拉姆齐夫人生前
的梦想——建立家人间的和谐完美的关系。
布的房间》(JQoob,sRM)间世。这两部作品都表现出浓郁的实验风格。它们
的实验意义首先表现在时空处理上,作者善于捕权“重要瞬间”(加加删列or
hnplbJ顺)和“生存的关键时刻”(删朋心计be吨),在这些时刻主人公突然领
悟到生活的全部意义。这一瞬间的物理时间虽然短暂.但在心理时间上却包
含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引发人物一系列纷乱复杂的印象、感觉、回忆和浮想o
不定、不断涌现的思绪,以及意识所包孕的巨大容量。这篇小说首次体现了作
者以时间和意识为叙述和构思核心的创作原则,是其小说风格的一次有益探
索与突破,预示着一种新风格的到来。
具、成熟期创作
在1兜1—1927年间,伍尔夫的创作步人成熟时期。t921年,短篇小说集
《星期一或星期二)(Monday皿TuQd聊)出版。1922年,第三部长篇小说(雅各
年写作的短笛小说《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第一篇意识流实验小说,从其整个
创作来看,它也是作者意识流风格形成的一个良好开端。
《墙上的斑点》以主人公对墙上一个小小斑点的联想开始,迅速进入主人
公由斑点引发的回忆与退想之中。至于传统小说中的环境、主人公的身份、社
会特征、个性爱好等统统都不着一字。小说中只有主人公的意识在活动:由这
界、创作界的一位名人。伍尔夫的母亲美丽、忧雅、善良.且感情丰富,对作家
的心灵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初期,女子求学还未成风气,弗吉尼亚在父
母的教导下,利用父亲的藏书和伦敦大英博物馆勤奋学习,博览群书,还自学
拉丁语和音乐。她父亲不仅才智过人.还热忱好客,交友甚广。家里经常高朋
满座,其中有亨利·滔姆斯、托马斯·哈代、乔治·悔瑞狄斯等文坛学界名流。少
她的丈夫根本无视她那本可以轻易实现的愿望。总之,在人物意识里流淌的
是各种各样的感触、回忆、联想,带着鲜明个性色彩的印象画面一曲一帧地组
合起来,表现人物模糊、难以言说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潜在的、没有间断的、泪
泅向前流淌的.它就是抑郁、忧伤与茫然。塞普蒂默斯在战场1:认识到造成这
一切的原因,导致他的疯狂,最后在自杀中寻找到心灵的安宁。只有他一个人
述,而是通过主人公和他们身边亲戚朋友的意识活动来实现的。
第二,偏重于心理时间的结构方式十分精巧。人物的意识流动、汇合不仅
成为作品的表现主体,而且还改变了作品的结构,即作品不是围绕情节描写与
人物塑造的中心展开构思,而是依据对人物意识、情感流程的展示来重新选择
组织生活,这种结构方式被人们称为“心理活动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改革与
《驱各布的房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作品通过不同场景的变换显示雅各布
的成长与活动,并且,伍尔夫注重传达场景在经验中留下的感官印象,因此人
物的心理活动更生动,内容更细致丰富。
标志着作家创作风格成熟与趋向完美的作品是《达涪卫夫人)(比Dal—
1WrI,1925)和《到灯塔去》(To■elj曲比,1927)。《达洛卫夫人)是其成名
创新,立足于作者对心理时间的丰富内容及其意义的认识上。最初这部小说
被定名为《时光》(几e HMM),就足以证明伍尔夫对时间的关注和对新的时间
观的思考。这部小说的结构特点具体表现在作家对心理时间的重视与对客观
时间和心理时间关系的准确把握上。伍尔夫运用意识流技巧,跨越特定的时
空局限,在一天之内的15个小时里展示达沼卫夫人与赛普蒂默斯的一生,并
个斑点引发的对斑点是什么的种种猜测,以及这种种猜测牵连的不同回忆、历
史、感受、思索甚至感叹。最终,她的思绪实然被喧哗声打断,从旁人的话里知
道墙亡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小说也随之夏然而止。
小说从发现斑点开始到弄清楚斑点结束,没有情节,更没有对外部客观世
界的柑述。但是,正是通过这最多不过十几分钟的物理时间,作者展示了飘忽
年伍尔夫就在他们谈文论诗中仔细聆听.受益匪浅。
1则年父亲去世,伍尔夫随同家人迁拄伦敦的文化区布鲁姆斯伯里,它
邻近大英博物馆与大学区。伍尔夫开始研究英国、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学,并
到帝王学院学习历史和语言课程。1N5年,开始为当时最具影响的《泰晤士
报文学副刊》撰写文学评论文章,发表自己关于文学与创作的新颖见解。与此
念、技巧产生很大影响的后期印象派画家罗杰·弗赖伊,有后来成为她丈夫的
政治家伦纳德·伍尔夫,还有哲学家罗索、经济学家凯思斯等。这个团体没有
明确的纲领和宣言,只是一些年轻的文人学者交流思想的一个自由松散的组
织,但影响甚大。原因之一,这一松散团体的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原因之二,
这个团体中杰出并富有才能的成员使这个团体成为了英国新思想的中心。其
己仍然爱着她,还关切克拉丽莎是否幸福。在伦敦市区的一切感受也让他的
心灵感到压抑,纪律、权势和世俗的重压时时碾过他敏感的心灵,留下的是挥
之小去的忧伤。另一条线索的两位主人公塞普蒂欺斯大妇快乐吗?也不。塞
替蒂默斯疯了,他看到人性已死,他时时刻刻准备自杀;头脑简单,对生活充满
希望的塞普蒂默斯夫人来到英国是为了获得幸福,她只要一个健康的丈夫,可
人物心灵感受到痛苦却难以述说清楚,更是无力摆脱这种痛苦。忧伤、茫然是
作品的基调.精神世界的揭示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中精神世界本身变换
不定的、非理性的特点更有助于表现忧伤、茫然的深度,正因其不可理响、无法
言说旧更显人物生存的无助,读者也更能感受身处其中的人物的茫然心境。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伍尔夫的作品虽然缺乏乔伊斯创作的深广性、主题的
实验进行得更为成功。这部小说的情节仍然依稀可辨,存在着两条情节线索。
一条是上层社会贵妇人达洛卫夫人的生活经历。另一条是中层社会青年,经
过战争残酷的教育,精神面临崩溃的赛普蒂默斯的生活经历。对两人生活经
历的展示局限在一个短暂的特定时空范围,即伦敦市区六月中旬的一天,早上
九点钟到午夜时分的十五个小时内。这种展示不是通过作者全知全能的叙
作,也是凹世纪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1四年,当伍尔夫开始写作《达
箔卫夫人》时,她己阅读过以连载形式发表的《尤利西斯>,并从中受到很大启
示。经过借鉴和思考,她终于在新作品《达洛卫夫人>中找到自己多年来一直
寻求的表现方式,拥有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第一,作品以人物变化多端的意识和感受为主要表现对象。关于时间的
使两人的生活经历、感受处于一种比照之中,共同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
的普遍心态。小说擅长利用外在的客观物理时间来切人心理时间之流。客观
时间的提示是由大本钟的钟声完成的。报时的钟声随着客观时间的流动不断
地响起,此起彼伏的钟声勾勒了清晰的客观时间背景.为容量无限丰富的内容
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并且,大本钟的钟声传迫市区的每个角落,也传
身体的健康,190年后,身体状况几乎是每况愈下。但是,伍尔夫以惊人的毅
力,凭着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勤奋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完善自己的创作风
格,写出一部又一部杰出的作品,奠定了她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地位。她的
好友,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如此评价她:“大多数作家写作时用半只眼睛紧
盯着稿费,用半只眼睛窥探批评界动向,用半只限睛巴望他的作品能造福世
能明确地说出那忧伤背后的原因,可他却承受不了压力。这种忧伤、茫然的心
理感受在不同人物的意识流程中出现、展开、变奏,它是统摄全书的灵魂。
众多人物的意识流之间的交织,人物心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刻感受
的融合,各种各样片刻印象的描绘,它们之间的叠加汇成一条五光十色、不停
流淌的生活热流,没有间隔,不会停止下来让你冷静思考。更让人动容的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她
克服病痛和女性身份的局限,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致力于文学探索与实验,对
凹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作束生手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一位不可知论哲学家、传记家
和出版家,曾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是当时英国学术
界,只剩下最后半只限瞎落在工作上;伍尔夫却全神贯注于她的工作。”1917
年,伍尔夫夫妇创办霍加斯出版社(d8Ho伊汕她),竭力扶持年轻并富有创
见的作家,曾先后出版过艾赂特、幅斯特和曼斯菲尔德等人的作品。霍加斯出
版社在推出新人,传播现代派作品,促进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做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