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小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认识还不够深,甚至还有些学生对此完全是不了解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连续文本素材如:地图、公交路线、产品说明书等等。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进程加速、碎片式的讯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的今天,这些能力无疑是学生们适应社会、便利生活的必备能力。而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注重这一点,社会发展和现实教育要求我们应该也必须向学生讲授更多的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知识,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而试题就如同指挥棒,非连续性文本这一题型的确立必将引起教学上的革新。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在探究如何更好地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机地整合、交叉、提升。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本研究不是孤立地去研究非连续性文本,也不是一味地去鼓吹非连续文本的优势,而是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进行融合,这将为研究文连续性文本的实际操作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2002年非连续性文本作为PISA测试的文本类型之一首次在国内受到关注。特别是在2009年上海作为第一次参赛的地区获得第一名,更是让非连续性文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根据《PISA2009阅读素养评价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上海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差异巨大——阅读连续性文本的平均得分为564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平均得分却只有539分。OECD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当今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文本类型,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对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绩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成绩相差25分之多,这表明,仅仅关注学生在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的技巧,关心学生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适应时代的阅读能力——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四)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北师大版、人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展开分析,深入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形成有学段特点、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
3.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新学习理念,研究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教学策略,形成有学段特点、系统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文献,学习关于非连续性文本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总结,以更好的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2.教学案例研究法
选取教学案例,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展开研究,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的体现度,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解决。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调、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学记》教育思想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还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教学革新提供了契机。
3.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展开多角度的研究,更深入的理解教材内容。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进行融合。这样相互迁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逐步改进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构筑学生对两种文本的阅读能力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信息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捕捉海量信息、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高效地处理问题,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而,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OECD.PISA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 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R].Paris 2009.
(一)概念界定
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阐释始终基于对连续性文本的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来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PISA)测试中对阅读素养的测试。PISA测试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2011版《课程标准》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正式引入语文视野。在“新课标”中,非连续性文本依然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但是在呈现形式和构成元素上着眼于“图文组合”和“多种材料组合”,多以数据表格、图表、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等形式出现。张年东认为“非连续”是文本“意流”在文本内部暂时的断裂,他的着重点是非连续是语义之间的联系的间断;许锦则表示只要文本存在间断性(无论篇章形式或语义逻辑)都可以称为非连续性文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标紧密联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提出,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2011版课标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使大家开始认识并且研究非连续性文本。
2.现实教育的要求
PISA测试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举办的。PISA的评价领域包含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科学能力三个方面。
2.人员保证。课题组选取学校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参与,保证了团队的研究力和执行力。
3.经费保证。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每年的预算中都有专项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进行。
4.时间保证。课题组制定定期活动的时间,专时专用,课题组成员以学科主管和组长为主,能保证研究、活动的时间。
文献综述: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非连续性文本”2009年随PISA测试进驻到中国,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非连续性文本”引入语文课程的视野以后,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题型更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也逐渐成燎原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认知、试题解析、阅读教学这三大方面。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又分为阅读策略的研究和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2011版《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目标
1.了解本校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探寻一定的方法,对非连续文本的教学进行一定的引导。
2.深度挖掘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根据学段特点形成系统,并探寻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对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产生指导性作用。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提高。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非连续性文本在实际生活中变的越来越重要。非连续性文本虽在现有小学教材中有相应的体现,但在教材中的安排却相对薄弱,加之没有专门的教学课时,往往又和连续性文本相互依存出现,很少孤立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被忽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策略地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有意识地在上课时将两种文本有机的组合。
3.调查研究法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对象,调查分析研究,挖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并进行整合,形成系统。
4.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非文本阅读教学的高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三)研究条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制度保证。本研究坚持集体讨论和资源共享,实行总负责人下的个人承担制,定期交流、研究。
四、研究手段、方法
(一)研究手段
确定课题任务的总目标及层次目标,据此将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学校专门成立课题组,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明确自主研究的目标任务,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改革管理体制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目标导向、科学评价、激励机制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激发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定期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一、课题论证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概念界定、研究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研究方法、手段、条件等。(不少于3000字,建议使用宋体,小四字号,不要在文档中添加页眉页脚)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1.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意见等诸多方面,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语文阅读需要根据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增加不同类型的文本。2011年的《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提出了修改,增加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即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能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实践意义
2011版《课程标准》将非连续性文本定位在“阅读”,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是研究重点。“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必然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因而实践层面的策略研究是重中之重。本选题正符合课标的要求。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非联系性文本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形成有效的解决之道。
二、研究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e texts)是在国际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阅读测试中出现的一种文本格式,从粗略的引介到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则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PISA测试这一宏大的框架下的这种文本格式并没有进行特别的研究。
同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不知道非连续性文本为何物,不清楚在生活中、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有哪些类型或者表现形式,不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出了什么样的目标等。因为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价值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在实践层面上的缺位,没有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没有有意识地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学内容范畴。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专著尚属空白!
从目前研究看,一些研究者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简化为答题技巧的传授,将阅读策略具化为机械的解题步骤,出现了阅读教学的“考试化”倾向。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研究,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清晰;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不够深入,缺少体系;此外,真正设计师生互动活动的策略很少。因此,从师生双边活动出发,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开发系统的教学内容,探讨具有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继续加强的地方。
4.研发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典型课例,充分展示对教材的整合效果,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非连续性文本,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本校实际和特点,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将能找到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找到教者的正确位置,更好地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服务。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是在探究如何更好地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有机地整合、交叉、提升。力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非连续性文本,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能力。本研究不是孤立地去研究非连续性文本,也不是一味地去鼓吹非连续文本的优势,而是将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进行融合,这将为研究文连续性文本的实际操作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2002年非连续性文本作为PISA测试的文本类型之一首次在国内受到关注。特别是在2009年上海作为第一次参赛的地区获得第一名,更是让非连续性文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根据《PISA2009阅读素养评价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上海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差异巨大——阅读连续性文本的平均得分为564分,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平均得分却只有539分。OECD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当今在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文本类型,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策略对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上海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绩与连续性文本阅读成绩相差25分之多,这表明,仅仅关注学生在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的技巧,关心学生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适应时代的阅读能力——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类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四)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2.调查研究北师大版、人教版等小学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展开分析,深入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形成有学段特点、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
3.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新学习理念,研究非连续性文本的课堂教学策略,形成有学段特点、系统的教学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阅读文献,学习关于非连续性文本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总结,以更好的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2.教学案例研究法
选取教学案例,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展开研究,分析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的体现度,发现课堂教学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解决。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调、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3.《学记》教育思想
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中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本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还提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为课堂教学革新提供了契机。
3.深入挖掘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对教材展开多角度的研究,更深入的理解教材内容。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进行融合。这样相互迁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逐步改进阅读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全面构筑学生对两种文本的阅读能力体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在信息丰富多元的现代社会,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捕捉海量信息、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及时高效地处理问题,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而,加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OECD.PISA2009 Assessment Framework: Key competencies in reading,mathematics and science[R].Paris 2009.
(一)概念界定
学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阐释始终基于对连续性文本的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来自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组织(Programme for PISA)测试中对阅读素养的测试。PISA测试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2011版《课程标准》将“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正式引入语文视野。在“新课标”中,非连续性文本依然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但是在呈现形式和构成元素上着眼于“图文组合”和“多种材料组合”,多以数据表格、图表、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等形式出现。张年东认为“非连续”是文本“意流”在文本内部暂时的断裂,他的着重点是非连续是语义之间的联系的间断;许锦则表示只要文本存在间断性(无论篇章形式或语义逻辑)都可以称为非连续性文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标紧密联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需要,让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提出,对语文课程的教学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2011版课标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提出,使大家开始认识并且研究非连续性文本。
2.现实教育的要求
PISA测试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举办的。PISA的评价领域包含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以及科学能力三个方面。
2.人员保证。课题组选取学校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骨干教师参与,保证了团队的研究力和执行力。
3.经费保证。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每年的预算中都有专项资金保障课题研究的进行。
4.时间保证。课题组制定定期活动的时间,专时专用,课题组成员以学科主管和组长为主,能保证研究、活动的时间。
文献综述: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非连续性文本”2009年随PISA测试进驻到中国,引起了语文教育界的关注。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非连续性文本”引入语文课程的视野以后,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新题型更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也逐渐成燎原之势。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认知、试题解析、阅读教学这三大方面。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研究又分为阅读策略的研究和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研究理论依据
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2011版《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要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目标
1.了解本校语文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探寻一定的方法,对非连续文本的教学进行一定的引导。
2.深度挖掘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根据学段特点形成系统,并探寻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对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产生指导性作用。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提高。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非连续性文本在实际生活中变的越来越重要。非连续性文本虽在现有小学教材中有相应的体现,但在教材中的安排却相对薄弱,加之没有专门的教学课时,往往又和连续性文本相互依存出现,很少孤立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被忽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策略地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有意识地在上课时将两种文本有机的组合。
3.调查研究法
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对象,调查分析研究,挖掘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并进行整合,形成系统。
4.行动研究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非文本阅读教学的高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三)研究条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制度保证。本研究坚持集体讨论和资源共享,实行总负责人下的个人承担制,定期交流、研究。
四、研究手段、方法
(一)研究手段
确定课题任务的总目标及层次目标,据此将课题分为几个子课题,学校专门成立课题组,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明确自主研究的目标任务,保证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改革管理体制为课题研究的突破口,充分发挥目标导向、科学评价、激励机制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激发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定期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一、课题论证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概念界定、研究理论依据、研究假设、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等);研究方法、手段、条件等。(不少于3000字,建议使用宋体,小四字号,不要在文档中添加页眉页脚)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1.课标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意见等诸多方面,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能力,语文阅读需要根据学习、生活的实际需求,增加不同类型的文本。2011年的《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和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提出了修改,增加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即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能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实践意义
2011版《课程标准》将非连续性文本定位在“阅读”,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是研究重点。“新课标”提出的相关要求必然要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因而实践层面的策略研究是重中之重。本选题正符合课标的要求。本课题研究有以下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非联系性文本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形成有效的解决之道。
二、研究现状
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e texts)是在国际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阅读测试中出现的一种文本格式,从粗略的引介到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则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PISA测试这一宏大的框架下的这种文本格式并没有进行特别的研究。
同时,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不知道非连续性文本为何物,不清楚在生活中、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有哪些类型或者表现形式,不了解《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出了什么样的目标等。因为缺乏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价值的认知,直接导致了在实践层面上的缺位,没有把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没有有意识地把“非连续性文本”纳入教学内容范畴。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专著尚属空白!
从目前研究看,一些研究者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简化为答题技巧的传授,将阅读策略具化为机械的解题步骤,出现了阅读教学的“考试化”倾向。关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策略的研究,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清晰;对教学内容的开发不够深入,缺少体系;此外,真正设计师生互动活动的策略很少。因此,从师生双边活动出发,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开发系统的教学内容,探讨具有学段特点的教学策略,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研究继续加强的地方。
4.研发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典型课例,充分展示对教材的整合效果,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非连续性文本,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结合本校实际和特点,提升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将能找到指导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找到教者的正确位置,更好地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