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共35页文档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

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2、范畴化问题(上)(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3)基本层次概念3、范畴化问题(下)(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2)词语的多义范畴(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1)结构隐喻(2)方位隐喻(3)本体隐喻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1)Langacker的“意象”(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2)“意象图式”的界定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9、复杂性象似动因(1)形容词的“级”(2)名词的“数”(3)偏正结构10、独立性象似动因(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11、次序象似动因(1)时间顺序原则(PTS)(2)时间范围原则(PTSC)12、对称象似动因(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13、重叠象似动因(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1)“有界”与“无界”(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三、主要教学参考书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精品】转载 认知语言学 上

【精品】转载 认知语言学 上

转载认知语言学上原文地址:认知语言学(上)作者:锁麟囊硕士教学认知语言学(上)报告人:冯志娟——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基础时间:2008年12月3日星期三地点:教一107主讲人:fengzhijuanxiongwenni主持人:wangwei指导老师:锁麟囊观众评分(各类指数均为满分5分):学术指数:4分;逻辑指数:4.5分;表达指数:4分;魅力指数:4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一)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1.现代认知心理学在六、七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它的主要贡献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研究认知内部心理机制的新方法—-信息加工论,还在于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所以,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和结构,从而揭示智力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继承和发展了经验联想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一些观点,崇尚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但否定了大脑作为机器的论点.它从人的生理基础出发,认为大脑与人身不可分,提出了”身在心中,心在身中"观点,即认为大脑的认知是以自身为基础向外扩展的,大脑的思维开始于大脑所存在的、与外界发生作用的人自身。

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与经验的结果,是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

认知最基本的要素是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而基本范畴和动觉图式是通过人自身与外界发生作用而直接被理解的,其他概念和范畴是通过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模式而间接被认识的.认知具有自己动态的完整结构和模式,不是机器可以模拟的。

2。

关于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国内有些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对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区分感到迷惑,这种混淆恰恰反映了目前国内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盲目和浮躁状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内一些研究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人都不是以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为学术基础的,他们往往直接搬用西方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这就造成了研究的根基浅,越搞越糊涂的现象。

其实,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认知科学,所谓认知就是心理加工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方式.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思维的基本单位是表象、概念和语言,(引自DennisCoon《心理学导论》)因此世界的心理表象、概括事物的概念跟语言符号系统处在同等的地位,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就是利用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把表象、概念、语言三个方面整合起来,研究表象、概念跟语言结构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的基础是心理学,其主要部分来源于哲学,因而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具有哲学的思辨式特点.但是现代心理学已经跟哲学大相径庭,主要研究人的记忆、知觉、学习、人格、智力、情绪之类的行为,所以总括起来,心理学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心理语言学源于心理学视角下的语言,所以涉及语言的记忆、语音的知觉、语言学习等等内容。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过程]一研究翻译过程的必要性罗杰・贝尔(RogerT.Bell)认为翻译的概念有三层非常明显的意思:一、翻译意味着atranslation,就是说翻译可以指翻译这个行为的结果,也就是翻译后的文本;二、翻译意味着translating,即翻译在这里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是指译者是如何开展自己的行动来进行翻译这个动作,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翻译的第三层意思才指translation,亦即翻译是包括翻译过程和翻译后文本的抽象性概念。

在罗杰・贝尔看来,完整的翻译必须是既研究翻译后文本,又要研究翻译过程本身的。

但目前惯常的情况却是,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翻译后文本的研究,或只是在研究翻译后文本的过程中顺便提到了只言片语的翻译过程的话语,而翻译做为一个过程的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有的人认为这种忽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翻译过程虽然极其复杂,但其实在译者的大脑中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造成这种忽略的原因是,人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力掌握人的大脑,更不用说大脑中所发生的翻译过程了。

本文认为,一味地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是有误导性的,因为原文在经过译者的再造后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东西失去,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虽然受到人类认识的局限,但它的主要针对对象是原文如何经过译者大脑的加工形成翻译后文本的。

因此,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还是有必要和有价值的。

二翻译过程和认知翻译过程做为人大脑的一种活动是和认知分不开的。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翻译意义。

而用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意义的时候,如何做到意义不丢失,或者如果意义丢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光对翻译后文本进行研究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要深入到译者的经历和思维中去。

而认知正是探求将一种意义转化成另一种意义时人的认知心理的。

实际上,对翻译进行认知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

周红民就认为,可以通过对译者的被原文激活的心理状态进行认知原则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认知语言学(一)综述课件

语料库研究法有助于发现语言 使用的普遍性和差异性,为认 知语言学提供实证支持。
实验 法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变量来探究语言与认知关系的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会设计特定的实验任务,并通过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准确性进 行测量和分析,探究语言认知加工的过程和机制。
实验法有助于深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和机制,为认知语言学提供更加严谨和科学 的支持。
框架理 论
总结词
解释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
详细描述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中进行的,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所处 的框架。框架理论关注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情境,强调语言与文化、社会、认知等方面的
联系。
认知语法
总结词
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基础
VS
详细描述
认知语法关注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认知 基础,认为语言的语法结构与人们的认知 方式有关。认知语法强调语言的象征性和 任意性,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隐喻、转 喻等认知过程来构建的。
语言与文化研究
文化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 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概念化,揭示
文化在个体认知中的体现。
跨文化交际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 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 共性和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理
解。
文化传承与创新
认知语言学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 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通过隐 喻和意象等手段传承和发展文化
认知语义学
总结词
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过程
详细描述
认知语义学研究词汇意义和概念结构的认知 过程,认为词汇的意义不是客观存在的,而 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 认知语义学关注词汇的隐喻、转喻等意义扩 展方式,以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發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和方法,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

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發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e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认知语言学经历了由萌芽到發展的过程。

各种认知理论层出不穷,研究者的出發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1.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1.1认知语言学概念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發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

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發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1.2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

2、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

3、认知语音学。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

《认知语言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引言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与认知的紧密联系,关注语言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

二、基本概念1.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它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分,语言的结构和使用反映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

2.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同时,认知语言学也关注语言与其他认知领域的关系,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

3.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跨学科研究等。

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语言实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来验证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则主要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来构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研究则主要通过与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合作来拓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野。

三、核心理论1. 范畴化理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它是指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过程。

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中的范畴化现象,如词汇的分类、语法结构的分类等。

范畴化理论认为,语言中的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

2. 隐喻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理论主要关注隐喻的本质、功能和认知机制。

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过程,它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3. 转喻理论转喻是一种与隐喻相似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用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种事物的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康德虽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了综合,但仍属于客观主义。这种客观 主义理论,仍保留在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Frege等的理论之中。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西方哲学中两大学派的争论简史,现以“感性与 理性”之争为主线列表如下,然后依次简述:
(一)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过去哲学家解释世界物质构成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著 名的“四因说”以说明事物的构成:
Experientialism 是指20世纪末L & J等学者的新观点。倘若两个属于都 译为“经验论”,容易产生混淆,因此主张 Empiricism 译为“经验 论”,而 Experientialism 译为“新经验论”。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 & J于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理论将其核心内容总结成三条基 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
经验论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利用经验质疑权威, 结合实验中的新发现来修改理论,如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持这一 观点。达*芬奇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 在语言研究中:经验论者重视语言的差异,而唯理论者寻找语言共性。 Robinson认为:古代语言学界只对希腊和拉丁语感兴趣,几乎不涉及语言 普遍性的问题。经院派学者假设Priscian所描写和分析的拉丁语实际上代 表了所有语言的普遍性基础,并试图对这一基础加以解释和证明。文艺复 兴以后,经验论者重视具体语言各自的差异,认为应该根据观察修正范畴 和分类,而唯理论者仍在寻找存在于各种语言表面差异之下的共性。
2. 20世纪的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 (1)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广泛流 行的倡导复兴抗的哲学的流派,反对各种实用主义取向,只强调康德的 理论哲学,不重视他的实践哲学,抛弃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他的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柏格森: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创造性地用“生命冲动”和“绵延” 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生命冲动”的洪流。 (3)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影响了许多哲学家,成为20世纪哲学 研究的中心理论之一。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 比如说, 表现为存在于人身体之上并在运 动、接收信息、与人接触、生理机能、 社会规约等人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 “上”和“下”, “前”和“后”, “左” 和“右”的不对称现象。关于人身体概 念的诸多理解充当了人体的物质特点及 语言的间接环节。
• 人体表层的认知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人体表层是人的内外世界的分水岭, 而世界是需要靠某些渠道相互联系的。
• 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 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 世纪70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 逐步发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 代初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产生与当时科学理论的大背景相
符。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认知科学应运
•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对这些领域进 行研究直接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言理论 和关于语法的主要和基本的观点。形式 主义承认以上对语言研究领域的区分, 并且认为应着重研究描写领域,而功能 主义却不承认这一区分,并且认为应优 先考察第二领域。
• 认知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或以语言为窗
口研究人脑中的概念内容,而认知心理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 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领域,其一为 “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
•认 知 语 法 的 奠 基 人 和 代 表 人 物 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 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 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 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 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 另有一种说法, 将1987年视作认知语言学的 正式诞生年, 因为这一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 的两部奠基之作: 一部是莱考夫的《女人、 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 么奥秘》。此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后又多次再版。该书一问世, 马上轰动了美 国的科学界, 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 评论; 另一部是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基础》 ( 第一卷) 。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共 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 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有唯 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认为: 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任 意的。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 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相对的、因而是不真 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 般的概念就叫做“理念”,具体的物质则是理 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知论上 主张“灵魂回忆说”(Anamnesis)” ,宣传灵魂 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理念 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 识暂时忘记了,人们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 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记忆。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知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 (empiricism)或叫“经验主义”与唯理论(rationalism,又叫 “唯理主义”的争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 语言的研究中。 Lakoff(1987)、Johnson(1987)、L&J(1980,1999) 重新对 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中的主要观点冠之 以“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t view或objectivism)”,与之相对的 为“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 view或Non-objectivism)”,并认 为客观主义来源于经验论、唯理论,这在西方哲学中从前苏格 拉底时代一直到20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在 科学、法律、管理、新闻、道德、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始终 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多诸学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主义理 论是构成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认知语言学》PPT课件
•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 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的华人专长于 认知语言学。
•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分为两大领域,其一为 “认知语法”,其二为“认知语义学”。
•认 知 语 法 的 奠 基 人 和 代 表 人 物 为 Ronald Langacker(San Diego),认知语义学的 奠基人为 George Lakoff(Berkeley)。两人均为加 州大学的学者,为此有人说认知语言学与生成 语言学的争论,是美国东西海岸之争(生成语法 理论的核心人物乔姆斯基在麻省理工学院)。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1)语言研究必须同人的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联系 起来。
(2)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般的概念内容和 人对这一内容的解释(construal)。
( 3 ) 概 念 形 成 根 植 于 普 遍 的 躯 体 经 验 ( bodily experience),特别是空间经验,这一经验制约了人 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
• 另有一种说法, 将1987年视作认知语言学的 正式诞生年, 因为这一年出版了认知语言学 的两部奠基之作: 一部是莱考夫的《女人、 火和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 么奥秘》。此书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后又多次再版。该书一问世, 马上轰动了美 国的科学界, 许多重要的学术刊物纷纷发表 评论; 另一部是兰盖克的《认知语法基础》 ( 第一卷) 。
• 2、对语言范畴化诸原则的研究。
• 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 他成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比如说,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 于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麻雀; 麻雀在中国 人的认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 根据莱考夫的论述, 认知模式据其结构原则的 不同分为四种: 命题模式、意象图示模式、隐 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2)认知语言学的确立时期(1986~1995) 认知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种范式和独立学派的地位得以确立,
并在国际上得以确认。
标志:认知语言学领域基石性著作的出版。 1989年德国学者Rene Dirven 邀请Lakoff, Langacker等学者参加
Symposium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这次会议被认定为是第一届国际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够 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 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 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
语言的理据性与象似性致力于分析解码语言结构形式和人类认 知之间的重要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是绝对任意的。
认知语言学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第1~5章)
1.阐释认知语言学发展历史。 2.从分支领域等学科角度总括认知语言学的整体内容。 3.从统计学角度分析三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的论文,得出热点议题。 4.介绍贯穿整个认知语言学的普遍原则:象似性原则。 5.分析认知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在哲学假设上的分歧。
第二部分:认知语义学(第6~19)章
6.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 7.介绍对范畴研究有巨大贡献的色彩研究。 8~9.介绍范畴研究两个重要的理论: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 10.介绍框架语义学。 11~12.介绍认知语言学两个亮点: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 13.在批判吸收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整合理论及应用。 14.对第11、12、13章的综合对比。 15.关于认知语言学体验基础的热点话题:意象图式理论。 16.“理想化认知模式”对认知模式的总结和概括。 17.认知语义学核心议题:一词多义现象。 18.讨论以Talmy 为代表的空间关系理论。 19.体验性假说。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认知语言学详细课件 PPT

• 3.3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的语言
• (1)针对英语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其他语言没有得到足够 的关注。 • (2)国内论文数量在缓慢上升,以汉语语言为研究对象的 论文数量有显著增加,但与国际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主 要表现为绝大多数缺乏原创型,理论建树小。
第四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据性与象似性原则
语言的理据性与象似性致力于分析解码语言结构形式和人类认 知之间的重要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不是绝对任意的。
(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认知机制 • (2)语法是概念化 • (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 1.5 认知语言学的四位创始人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 Driven 将认知语言学划分为五大领域 Talmy 的认知语义学 • 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原型理论 词汇网络理论
4.2 象似性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概念:象似性这一术语源自符号学中象似符概念。象似性是语 言形式与意义之间更为具体的理据关系。象似性是理据性的一 种表现。语言象似性最典型实例是象声词和象形文字。如“ticktock” 表现形式:象似符可以分为影像符(“看起来”或“听起来像 意义,是对意义的简单模仿。如象声词),隐喻符和图示符 (形式与意义关系或结构相似。如“囚”)。 象似性的三条规则: ① 数量象似性:意义越多,越不易预计,越重要,形式就越多。
4.4 理据性与象似性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① 象似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夸大。 ② 理据性研究亟待系统化,规范化,象似性与理据性的概念有 待澄清,要明确其研究范围的外延。
第六章 如何阐释认知语义学
Tamly认为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概念内容及其在语言中的组 织形式的研究。 认知语义学的四个哲学假设: ① 概念结构的体验性 概念结构是我们在头脑中存在的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固的知 识体系。体验性假说认为人的身体的,认知的和社会的体验是形 成概念系统及语言系统的基础。因此,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结构 从本质讲来自人体和世界的互动,来自体验,因此概念结构具有 体验性。 ② 语义结构等同于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属于抽象层面,而语义结构属于具体层面,是概念 结构的语言形式。 ③ 语义表征的百科观 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百科全书式的,词汇 的意义只是引导我们通向和该词汇所表达的概念相关的知识领域 的一个起始点。 ④ 语义构建等同于概念化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言学习知识李福印

认知语言学习知识李福印

第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基础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孕育。

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大致分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从1975-1985前后,属于萌芽阶段;第二个十年大致时间段为1986-1995是确立阶段;第三个十年为成熟发展阶段,时间大致在1996-2006. 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分别为Ronald Langacker, Leonard Talmy, George Lakoff , Rene Dirven.认知语言学有两个首要共识分别为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前者指描述能够解释人类语言方方面面的普遍原则的共识;后者指语言的描述与我们对大脑和心智的普遍认识相一致的共识,是与其他学科以及我们自己的学科对大脑和心智的认识相一致的共识。

这两种共识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高原则,哲学共识为第二位。

此外,认知语言学有三大假设分别为1)语言不是人类大脑中独立的的认知机制;2)语法是概念化;3)语言知识来自语言的使用。

最后笔者提出一个用汉语表述的简短的定义与学者们商榷。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普遍原则和人的认知规律之间关系的语言学流派。

认知语言学家对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划分有所不同,最后以Dirven的分类最为系统全面。

他将认知语言学分为五大领域,分别为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于现象学的研究,认知语篇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和认知心理语言学。

五大领域又可细分为18个小类,本章主要介绍了后九种分支。

第一,认知诗学。

认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接口,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理论来研究文学作品。

其奠基人是Lakoff&Turner,他们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大量的诗歌实例,论证诗性思维的认知机制。

第二,衔接的认知语篇研究。

该类研究主要考察认知因素对语篇衔接的影响。

比如顺序像似性可以减少人对语篇的处理时间。

第三,认知词汇变化研究。

主要介绍了服装词汇的四种词汇变化形式,分别为语义变化,专名变化,形式变化和语境变化。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课件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意义可以通过意象图式来理解,如 “路径图式”、“容器图式”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语篇的 意象和意义。
语篇的认知模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依赖于人们的认知模型 ,如“事件框架”、“信念-愿望模型”等,有助于学生 理解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05
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
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机交互
研究如何让机器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实现更加 自然和高效的人机交互。
信息检索与推荐
探究如何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更加精准地检 索和推荐信息内容。
THANK YOU
比较不同语言的认知模式
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认知结构和表达方式,揭示语言的共 性和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语言学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背后的认知机制,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
语言与文化认同
探究语言如何塑造和反映文化认同,理解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 要角色。
认知语言学的技术应用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
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然语言处 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认知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
01
研究语言与认知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探究语言习得的机制和
过程。
认知语言学与哲学的交叉
02
探讨语言与意义、真理、知识等哲学问题的关系,深化对语言
本质的认识。
认知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
03
研究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机器对人类语言的
认知理解和生成。
认知语言学的跨文化研究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的动态性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 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发
展变化。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动态性表现在词汇、语法和 语义等方面的演变,这些演变是由 社会、文化和认知的变化所驱动的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