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

LakoffJohnson笔下的认知语言学一、本文概述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流派,旨在通过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使用机制。

本文将对Lakoff和Johnson 这两位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进行详细的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他们的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影响和地位,最后评价这些理论对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启示和贡献。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对认知语言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体会到Lakoff和Johnson的理论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应用的深远影响。

二、Lakoff & 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Lakoff和Johnson在认知语言学的领域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类思维、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详细阐述了隐喻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中的核心作用,将隐喻视为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关键工具。

他们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通过具体事物理解抽象概念的主要途径。

Lakoff和Johnson进一步指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往往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他们强调,语言并非独立于人的认知系统存在,而是与人类的认知过程紧密相连。

因此,研究语言必须考虑到人的认知因素,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

他们还提出,人类的认知系统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这种适应性也体现在语言中,使得语言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

因此,认知语言学不仅要研究语言的静态结构,还要研究语言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

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观点强调了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隐喻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观点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人类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Lakoff & Johnson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应用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及其对翻译的启示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研究语言认知与语言运用的学科。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导引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认知模型,它尝试通过将“概念向量化”与“融合概念”两种过程结合起来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与语言理解活动。

本文将重点介绍CIT理论,并探讨它对翻译的启示。

CIT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概念的形成与语言理解不是简单地将逻辑思维与概念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表达。

相反,它们是通过“概念向量化”和“融合概念”这两种过程来完成的。

所谓概念向量化,是指将概念视为独立的概率分布,每个维度表示概念的特征或属性,而且它们的权重代表了概念的相对重要性。

与此同时,融合概念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概念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概念。

在这种过程中,首先要消去原来概念不相容的部分,然后将它们合成新的结构,并创造新的构造体来支持这种合成。

CIT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它结合了康奈尔大学的格兰特·约翰逊(Mark Turner)和伯克利大学的乔治·蕾克(Gilles Fauconnier)的两种认知理论,分别是概念像素(Conceptual Pixels)和嵌套结构(Nested Structure)。

在概念像素理论中,概念被清晰地分解为许多独立的要素,这些要素被人们视为更小的单位,进而组成了较大的对象。

而在嵌套结构理论中,人们将概念和概念的关系视为嵌套结构子集之间的叠加,这些嵌套结构约束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CIT理论可以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人类能够理解语言,并产生语言理解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并且它是人类认知活动的结果。

在这一理论中,语言被视为融合概念的产物,其阐释过程依赖于概念向量化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不仅仅是表达意思的工具,而且也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反映。

那么,CIT理论对于翻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它的本质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思维过程上的转换。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认知语言学主要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的起源二、主要内容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当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学科之时,语言的认知研究便已开始。

1987年是认知语言学正式的诞生年,虽然此前已有一些零星的文章预示着一种新的语言学理论即将诞生。

但是一般认为,这一年出版的Lakoff“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和Langacke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标志着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独立语言学理论的诞生。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Jackendoff, Taylor 和Talmy等人。

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音系学、认知语义学、认知语用学等分支,研究内容广,覆盖面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范畴化与典型理论语言学在方法论和本质上都与范畴化(categorization)紧密相关。

范畴化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是“判断一个特定的事物是或不是某一具体范畴的事例”(Jackendoff , 1983∶77) 。

Labov和Rosch对范畴的研究,打破了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

“经典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

这一理论却受到了认知科学的有力挑战。

Rosch 还提出了“典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 ,认为大多数自然范畴不可能制定出必要和充分的标准,可以公认为必要的标准往往不是充分的;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典型成员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该范畴的正式成员,非典型成员则根据其与典型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正式成员地位。

例如,在“鸟”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驼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

当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会因不同的人、文化、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但一个范畴中总有典型的。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代表人物:国外--Rosch,Lakoff, Langacker,Fillmore等 国内—束定芳,熊学亮,桂诗春,袁毓林, 张 辉,张艳芳 等.
Langacker
Langacker
Ronald W. Langacker(兰艾克),北京语 言大学客座教授,博士,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认知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兰艾克博士于 1966年取得美国伊利斯诺大学语言学博士 学位,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他曾应邀在 35所大学讲学,先后担任过15个杂志的主 编或顾问,著有专著15种,论文171篇;培 养博士31人,博士后50人,参加各类学术 会议及讲学307次。 Ronald W. Langacker教授工作于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他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空间语法”,在80年代逐步发 展其学术思想,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语言学理论。
用来源指称结果,如“我们去吃火锅”(火锅指代的是火锅 里的食物)。等等。
二者的联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它建立在人
们的心理联想上。---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 建立在相依性的基础上。 联系—Radden (2000)认为隐喻和转喻组成一个 连续体,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一般认为他们 都是从出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事实上二者有时很 难区分。如“骑士队的詹姆斯是头狮子”。这个句 子可以看成是个隐喻表达即“人是动物”(不同 域)。同时如果把“人”和“动物”归入同一认知 域—“生命体”,且二者有某些相同特性如强悍、敏 捷、迅猛等,那么也可把它看成是个转喻表达。
二 学科特点
综合性(边缘性).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
叉渗透形成的新兴边缘性学科.它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神 经病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知识的根本。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康德虽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了综合,但仍属于客观主义。这种客观 主义理论,仍保留在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Frege等的理论之中。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西方哲学中两大学派的争论简史,现以“感性与 理性”之争为主线列表如下,然后依次简述:
(一)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过去哲学家解释世界物质构成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著 名的“四因说”以说明事物的构成:
Experientialism 是指20世纪末L & J等学者的新观点。倘若两个属于都 译为“经验论”,容易产生混淆,因此主张 Empiricism 译为“经验 论”,而 Experientialism 译为“新经验论”。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 & J于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理论将其核心内容总结成三条基 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
经验论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利用经验质疑权威, 结合实验中的新发现来修改理论,如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持这一 观点。达*芬奇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 在语言研究中:经验论者重视语言的差异,而唯理论者寻找语言共性。 Robinson认为:古代语言学界只对希腊和拉丁语感兴趣,几乎不涉及语言 普遍性的问题。经院派学者假设Priscian所描写和分析的拉丁语实际上代 表了所有语言的普遍性基础,并试图对这一基础加以解释和证明。文艺复 兴以后,经验论者重视具体语言各自的差异,认为应该根据观察修正范畴 和分类,而唯理论者仍在寻找存在于各种语言表面差异之下的共性。
2. 20世纪的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 (1)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广泛流 行的倡导复兴抗的哲学的流派,反对各种实用主义取向,只强调康德的 理论哲学,不重视他的实践哲学,抛弃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他的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柏格森: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创造性地用“生命冲动”和“绵延” 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生命冲动”的洪流。 (3)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影响了许多哲学家,成为20世纪哲学 研究的中心理论之一。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 力。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 倡者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Charles J. Fillmore
William Croft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 学的华人。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 知语言学的华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认知语法学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六、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 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 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 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我们来了解一下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产物,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

它研究的是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机制。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之一是语言的模糊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语言表达经常是不精确和模糊的,而不是清晰和准确的。

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而人类思维往往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价值。

这个理论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隐喻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认知语言学还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和眼动追踪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并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方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基础。

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

在语言的认知加工方面,研究人员关注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等认知过程,以揭示语言的认知基础。

在语义理解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他们关注词义、句法和语篇等语言层面的信息,以及词汇、语法和语用等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义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语用推理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根据语境和目标来推断和理解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共指理解、指代消解和推理等语用过程,以揭示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

识解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方面,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被认知、理解和产生的。

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解释说明

认知语言学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运作和理解的学科。

它的理论基础是关注语言的认知过程,即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思考、理解和表达信息。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语义(词义和句义)、句法结构(句子的组织方式)、语用(语言的使用和交流目的)、语音(声音和音调的产生和感知)以及语篇分析(文本的组织和解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认知语言学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传统的形式语言学只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而认知语言学则更注重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联系。

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我们能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世界。

此外,认知语言学还关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对于表达方式、词汇习惯和语义理解有着差异性。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语言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首先,我们将概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然后依次讨论认知语言学的三个关键要点。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些要点,并对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进行思考。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为了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跟随文章的内容和逻辑思路而设置的。

一个良好的结构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供信息,并使整篇文章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

本文采用以下结构来呈现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和要点: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认知语言学进行概述,向读者介绍其背景和基本概念。

同时,我们将给出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我们的写作意图。

2. 正文:正文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将围绕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

具体而言,我们将依次介绍三个主要要点,分别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每个要点将以独立的小节来呈现,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了解认知语言学的不同方面。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

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及其理论应用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發展和探索,认知语言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和方法,认知语言学已经在中国语言学界蔚为壮观,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产生了大批的学术成果。

根据有些学者的统计,过去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杂志上發表的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论文是转换生成语言学的10倍以上,也远超过其他任何语言学分支。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认知过程认知语言学是近年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

认知语言学初步形成,其标志是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Duisburg,Germany 1989)的召开和1990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es)的出版。

认知语言学大会每二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

认知语言学经历了由萌芽到發展的过程。

各种认知理论层出不穷,研究者的出發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功与过。

1.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1.1认知语言学概念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

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

认知语言学尚处于不断發展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学派内部也存在较大分歧。

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认识。

综合国内外学者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可区分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并认为,狭义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發点,以意义研究为中心,旨在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1.2认知语言学分支认知语言学有以下三大分支:1、认知语意学:包括了构词法及语意分析。

2、认知文法:透过对现存语言的分析及了解其背后产生的环境及习惯、隐喻等,归纳出来的文法规则,而不是透过数学的生成方程来产生的文法规则。

3、认知语音学。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_GAOQS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_GAOQS

第一章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主張1第一章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主張第一節什麼是認知語言學自然語言作為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它在本質上是人類感知、認識世界,通過心智活動將經驗到的外在現實加以概念化,並將其編碼的結果;換言之,自然語言是人類心智的產物。

同時,由於心智活動和語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也由於心智本身難以獨立地觀察到,因此自然語言又是觀察人類心智的一個重要窗口。

有鑒於語言和心智之間的密切關係,近年來,不僅以心智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越來越重視從語言入手探索心理過程及其規律,語言學家也越來越強調由人類的基本認知能力出發,通過人類在與外在現實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結構來分析、解釋語言結構。

本章要介紹的認知語言學正是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在心理學、哲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等學科對語言和認知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新興語言學流派。

若用一句話來定義,可以說認知語言學是一個以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以及我們感知這個世界並將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為基礎和依據進行語言研究的語言學學派。

我們說認知語言學是一個語言學學派(正如“生成語法”一般被看作一個學派),而不是象“社會語言學”或“神經語言學”這樣的語言學分支學科。

這是因為類似上面的學科分支不光是以語言的某個特定方面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而且也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而認知語言學雖然大致可以說研究的是語言的認知方面,但它實際上是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語言各個方面的組織原則,尤其是其核心部分,即語法系統本身。

由於它是近十幾二十年來逐^_^漸興起的一個成長中的學派,和苦心經營了四十年的生成學派相比,認知語言學還處於初創階段,缺乏整齊劃一的分析模式,尚無一個公認的學術中心,更沒有喬姆斯基式的領袖人物,甚至連它的名稱都還不是很固定。

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在探索範圍和研究手段方面較少束縛,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不過,也由於這個原因,若要準確地理解其基本思想,比較系統地瞭解其分析方法,光憑類似上面給出的簡單的定義和描述是不夠的。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探析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探析

Langacker是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表征和交流工具。

Langacker认为,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达、传递和交流意义。

语言系统是由符号组成的,符号是用来表示概念的符号。

在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中,符号分为两类:自然语言和非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非自然语言是人类用来表示概念的符号,如图形、符号、象征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还包括对应原则。

对应原则是指人类如何将概念和符号联系起来的原则。

Langacker认为,对应原则是通过语言系统中的语义结构来实现的。

语义结构描述了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概念的组成、概念的层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描述人类如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来构建、操纵和表征概念。

•概念层次:描述人类如何通过概念来构建、操纵和表征意义。

•语言层次:描述人类如何通过语言系统来表达、传递和交流意义。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包括:•概念: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理解和描述。

•符号:用于表示概念的符号,包括自然语言和非自然语言。

•意义:概念和符号之间的联系。

•对应原则:人类如何将概念和符号联系起来的原则。

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框架,揭示了语言和认知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语言系统是由符号组成的,并提出了符号的分类•提出了对应原则和语义结构,描述了概念和符号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语义网络模型和语义场理论,用于表示语义结构•提出了动态语义场理论,用于描述语言使用中的动态过程Langacker认知语法理论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言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共 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 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有唯 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认为: 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任 意的。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 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相对的、因而是不真 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 般的概念就叫做“理念”,具体的物质则是理 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知论上 主张“灵魂回忆说”(Anamnesis)” ,宣传灵魂 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理念 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 识暂时忘记了,人们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 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记忆。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知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 (empiricism)或叫“经验主义”与唯理论(rationalism,又叫 “唯理主义”的争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 语言的研究中。 Lakoff(1987)、Johnson(1987)、L&J(1980,1999) 重新对 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中的主要观点冠之 以“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t view或objectivism)”,与之相对的 为“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 view或Non-objectivism)”,并认 为客观主义来源于经验论、唯理论,这在西方哲学中从前苏格 拉底时代一直到20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在 科学、法律、管理、新闻、道德、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始终 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多诸学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主义理 论是构成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于“时间顺序原则”
上世纪80年代,戴浩一的一系列汉语研究的观点 先后被介绍到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时间顺 序原则”就是其中之一。 戴氏说:“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可以表述为 :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 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 戴浩一还说:“除非有相反的证据,PTS必须看作 汉语语法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
戴浩一说:“这条原则可以用汉语词序中 的一些现象独立论证。当两个汉语句 子由时间连接词(如“再、就、才”)连 接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中事件发生的时 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 例如: (1)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S1 S2 如果把S2排在S1之前,连接起来的句子 是不合汉语语法的。”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 2
戴浩一把物主-领有物的关系叫做整体-部 分的关系,因为物主常为整体而领有物常 为它的一部分。 他发现,如果两个名词性成分处在整体对 部分的关系,那么在语法顺序上,指整体的 名词性成分就先于指部分的名词性成分。
3.关于转喻
沈家煊认为:“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 转喻’,是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 体现,可称之为‘语法转喻 ’(grammaticalmetonymy)。” “转喻有自身的规律,转指的规律也就跟转喻的 规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以‘壶开了’为例,用壶(概念A)转喻水(概念 B),壶和水同在‘容器和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内,两者密切相关,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 念水。壶在认知上比水显著:壶是看得见的,水 在里面看不见,水开时我们看到的是壶水直冒气 、壶盖砰砰跳。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这是一 般的认型中,动结式也必须 遵循PTS。 PTS也可以说明例(2)(3)中的语序现象: (2)他念完了这本书。(3)他做成了这件工作。 123 123 从例(2)和例(3)可以看到,‘念—完—了’和‘做— 成—了’依据‘动作—结果’这种自然顺序排列。” 单就所举动结式而言,似乎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的。但是该动结式与宾语的排列又是如何呢?依“时 间顺序”当然应该是“这本书”在前,而不是“念完 了”在前(先有书才能“念”);是“这件工作”在前, 而不是“做完了”在前(先有工作才能“做”)。
转指者应该具备转指对象的全部的语 法功能。 例如,说“吃的”转指“食物”,意味 着“吃的”具有了“食物”的全部语 法功能: 做主语(吃的准备好了), 做宾语(拿吃的来), 受数量结构修饰(一碗吃的),等等
戴浩一认为语言中整体-部分原则来源于 人类感知包含、支托、接触等空间关系的 基本规则。 这些基本规则包括: 规则1 如果B是容器,A在它里面。 规则2 如果B有个支托面,A在它上面。 规则3 如果A和B在空间上彼此有关联, 它们应该是接触的。
人类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身体既是容器,又 是容器内的客体。从这种观点出发,戴浩 认为汉语表达空间关系所用的一套办法是 把感知上的容器和内含物处理成物主和领 有物。 如: (1)书在箱子的左边。 (2)书在箱子的上头。 (3)书在箱子的里头。
依时间顺序,上述例句至少可以有如下三 种排列。(以(3)为例) (3)他做成了这件工作。 (3′)他这件工作做成了。 (3″)*他做这件工作成了。 相比较而言,(3′)最符合时间顺序,(3″)次之 ,因为“工作”是先做后“成”的。(3)最 不符合时间顺序,可是例(3)能说而例(3″) 却不能说。可见就整句而言,例(2)(3)还 是同时存在着“时间顺序原则”和“非 时间顺序原则”这样两个相反的“原则 ”。甚至非时间顺序现象比重还更大。
2.关于整体-部分原则
戴浩一提出的“整体-部分”原则。 他说:“汉语里有一条把整体放在部分前面的总的线 性原则。最明显的例子是地址。” 例如: 中国,湖北,荆州,荆州区郢都路,一十八号 上例,“中国”是整体,其余是部分。(由大到小) 又如: A.我剥了橘子的皮。B.五个橘子我吃了三个。 上例的A,“橘子”是整体,“皮”是部分,这是个体的例 子;上例的B,“五个”是整体,“三个”是部分,这是群 体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