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讲)-医学资料

合集下载

糖化血红蛋白患者教育讲稿-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更好控制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患者教育讲稿-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更好控制糖尿病

谢 谢
关注糖化血红蛋白,更好控制糖尿病


1.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代表那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 3. 为什么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4. 多长时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5. 查了糖化血红蛋白,还要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吗 6. 平均血糖值的估计 7.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 8. 怎样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9. 哪些因素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 10. 总结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化血红蛋白”,英文代号是HbA1c, 代表的是被糖化的血红蛋白量占总的血 红蛋白量的比例。
糖化血红蛋白原本是“血红蛋白”,生 活在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血红蛋白碰到血中的葡萄糖,与它牢牢 地绑在一起,就变成了“糖化血红蛋白 ”,这个过程就叫糖基化,简称糖化。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身体内糖基化的 状况。
糖化血红蛋白代表哪一段时间的血糖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的寿命跟红细胞的寿命 一样,从出生到死亡只有120天。 用检测仪器检查到的糖化血红蛋白水 平,实际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血糖 的平均水平。 3个月以前的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 值影响比较小。
为什么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监测的一个重要 指标,是国际公认的反映血糖长期控 制水平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的血糖波动的 影响。帮您及时发现长期血糖高的问 题,改进治疗,防止发生慢性并发症。
多长时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刚刚开始治疗,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 每3个月查一次。 已经达到控制目标,每隔6个月查一 次。 不管是早晨、还是下午,也不管是否 吃了饭、有没有用胰岛素,都可以查。
查了糖化血红蛋白,还要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吗?
怎样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呢?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要点(全文)要点1: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目前为止,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持续增长。

最新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11.2%,知晓率36.5%,治疗率32.2%,控制率49.2%。

备注:中国≥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约3550万,居世界首位,占全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1/4。

要点2: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

新指南终于将HbA1c正式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当中,以HbA1c≥6.5%作为切点,辅助糖尿病的诊断。

温馨提示: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就临床诊断而言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糖代谢状态。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中的葡萄糖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通过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糖化反应形成,其含量的多少取决于血糖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时间,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无关。

虽然我国的HbA1c检测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

因此,本指南推荐,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要点3:HbA1c个体化控制目标设定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影响HbA1c控制目标的主要因素:1.不可变因素: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合并症、并发症、对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耐受性;2.可变因素:患者主观意愿、资源及支持系统、是否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要点导读:2型糖尿病(T2DM)是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之一,血糖达标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关于中国成人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以及HbA1c达标策略,共识主要有以下推荐。

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降糖治疗强度。

4. 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以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二、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的T2DM患者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CVD病史或CVD极高危风险的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8.0%。

三、老年T2DM患者1.老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宜个体化,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对于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7.5%。

3.对于健康中度受损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8.0%。

4.对于健康状态差的老年患者,建议将HbA1c目标设定为<9.0%。

5.对于合并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四、低血糖风险较高的T2DM患者糖尿病病程>15年、曾经发生过无感知性低血糖、有严重伴发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或全天血糖波动较大并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患者,建议将HbA1c控制在7.0%~ 9.0%。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解读
关键词 :2型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InterpretationofChineseSocietyofEndocrinology(2010)— consensusstatementonHbA1 ccontroltarget inadultswithtype2 diabetesinChina. CAOMing-ming, TONGNan-wei.DivisionofEndocrinologyand Metabolism, WestChinaHospitalofSichuanUniversity, Chengdu610041, China
因此 , 我国糖尿病肾病的防治形势严峻 , 不容忽视 。 虽然糖
尿病肾病的发生发 展是多 因素共同 参与的 结果 , 但和高 血
糖的关系较为肯定 。 无论从流行病学调 查还是大规模随机
对照临床试验 均证 实 , 随着 HbA1c的 降低 , 糖 尿病 肾病 的 发生风险持续减少 。 2010年欧洲 糖尿病研 究会 (EASD)年
这组人群中有两类患 者应适 当调整 :一类 是口 服降 糖 药物未达标加用 胰岛 素 (口服药 与胰 岛素 合用 )或 改用 胰 岛素 (单用胰岛素 )的患者 , 其 血糖控制目 标值可 适当放 宽 至 HbA1c<7%, 以减少 低血 糖和体 重增 加这两 大副 反应 。 另一类是目前无需使 用降糖 药物的患 者 , 即经过一 定时 间 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 用降糖 药物 , 仅使用 生活方式 干预 血 糖控制 很好 , 其目标 值应该 更严格 (HbA1c<6%), 虽然 仍 存在低血糖风险但其 发生率 较低 , 良好血 糖控制却 能显 著 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发展 , 获益风险比明显增加 。 2.2 已有 CVD或 CVD极 高危 患 者 放 宽目 标 , 平 稳 降 糖 。 糖尿病病 史 长 , 已 患 CVD或 处于 CVD极 高危 , 推 荐 HbA1c≤ 7.5%, 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生 CVD风险明 显增 加 , 低血糖 风险 较高 , 目前 还没 有 足够 的证 据 证明 HbA1c 控制在 7%以下对 大血管 的益 处 。 大 规模 随机 对照 试验 , 如 ACCORD、VADT和 ADVANCE的结 果表 明 , 强化 降糖 5 年内并未发现大血 管受益 , ACCORD甚至显 示总死 亡风 险 反而有所增加 , 这种 与理论或预期不一致的结果 , 可能与 对 病情较重的入 组患者 (病 程大 于 8年 , 其 中 30% ~ 40%已 经患有 CVD)进 行强 化 降糖 有很 大 关系 。 尤 其 , ACCORD 中 3~ 4种降 糖药物同时应 用力求快速 达到控制目 标 (HbA1 c<6.0%), 明显增 加低血 糖的 发生 率 , 体重 也明 显 增加 , 一旦 发生低血 糖更 易诱 发 CVD, 增加 患 者的 死亡 风 险。 2.3 老年 (>65岁 )糖尿病患者 目标放宽程 度依据预 期 寿命和身体健康状况 因人而 异 , 若 患者器 官功能和 认知 能 力良好 、预期 生存 期 >15年 , 应严 格控 制 HbA1 c<7%;若 患者合并其他疾 病 、预期 存活 期 5 ~ 15年 , 可适 当放 宽 到 HbA1c<8%;若患者 既往 有严 重低 血糖 史 、合 并其 他严 重 疾病 、预期 存活期 <5年 , 推荐控制 目标可 放宽到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讲究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讲究

健康随笔糖尿病园地糖友都知道,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能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在糖尿病的管理中具有重要价值。

2020年1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内分泌学分会共同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提出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

以下简要介绍不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

1.大多数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7.0%。

近年来,有关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的循证医学研究显示,将HbA1C 降至7.0%以下,虽无显著的大血管获益,但有明显的微血管获益。

目前尚缺乏将HbA1C 进一步降低至≤6.5%会带来大血管和微血管获益的研究证据,反而有导致低血糖等不良事件增多的风险,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

因此,大多数指南推荐将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HbA1C 的控制目标定为<7.0%,可兼顾大血管、微血管获益与发生不良事件(低血糖、体重增加)风险之间的平衡。

另外,随着二甲双胍作为单药治疗首选这一理念的不断强化,以及一些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增加体重甚至可减轻体重的新型降糖药,如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 )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在不增加低血糖和体重的情况下将HbA1C 控制在7%以下。

2.年轻、病程较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6.5%研究显示,糖尿病早期进行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带来良性“代谢记忆”效应,会有远期获益。

因此,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使用的降糖药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推荐的HbA1C 控制目标为≤6.5%,甚至尽可能接近正常。

3.已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8.0%对于糖尿病病程较长、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的患者,发生或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及达标策略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
六、其他情况 1.对于合并CKD的T2DM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一方
面应防范低血糖,另一方面应避免明显高血糖导致的急性代谢紊乱、感染 及其他并发症。 2.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等情况的患者,若预期寿命<5年,HbA1C可控制在 <9.0%。若预期寿命较长,HbA1C可控制在7.5%左右。 3.对于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碍、视力减退等,Hb A1C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9.0%。 4.对于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较低、医疗保障和医疗条件较差的患者,血糖 控制目标应综合考虑,适当放宽,尽量避免严重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以 免加重病情和经济负担。
✓目前多数糖尿病指南推荐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为<7. 0%。
✓但美国内科医师学会(ACP)最近将非孕期一般成人T2DM患者的HbA 1C目标值定在7.0%~8.0%,这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成人T2DM患者HbA1C控制目标推荐
一、一般成人T2DM患者 1.对于大多数成人T2DM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7.0%。 2.对于年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长、无并发症、不合并CVD的T2DM 患者,推荐HbA1C控制目标为<6.5%甚至接近正常。 3.经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或应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降糖药治疗,且未出现药 物不良反应的T2DM患者,在HbA1C<6.5%后应维持治疗,不宜减弱 降糖治疗强度。 4.HbA1C目标值应根据患者的病程进展和病情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 维持风险与获益的最佳平衡。
年患者有中等长度的预期寿命,低血糖风险较高,跌倒风险高,HbA1C目标值可放宽至<8.0%。 ✓ 若患者正在使用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HbA1C 不宜低于7.5%。 ✓ 健康状态较差(如慢性疾病终末期、长期需要他人照护等)的老年患者预期寿命有限,治疗获益不确定,Hb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

中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目标专家共识(一)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于2011年5 月发表了《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专家共识》,建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病情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设定相对合理、因人而异的HbA1c控制目标,强调不要因为要求HbA1c达标或正常化而增加患者低血糖风险,或使超重和肥胖患者体重增加,或使患者死亡等风险增加。

虽然对住院患者的高血糖管理不可能以HbA1c为目标,而是以血糖为目标值,该共识所提出的按病情分层及个体化原则仍适用。

随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改变,住院患者越来越多,而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成人住院患者中高血糖较常见,这些患者的高血糖管理目标制定问题亟待解决。

2009 年美国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联合发布了《住院患者血糖管理共识》,针对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血糖控制目标。

2011 年美国内科医师协会(ACP)发表了《住院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管理指南》。

这些权威指南与我国住院患者情况不甚一致,如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住院患者病情轻者比例较高,甚至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也被收入医院治疗,住院期间新发现的糖尿病较多,往往为作术前准备等,因此患者病情差异很大。

实际上不论高血糖还是低血糖,都可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为了较合理地解决临床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专家对我国成人住院患者高血糖管理制定了个体化的血糖管理目标。

一、共识要点(一)证据等级参照ADA 的证据等级分级标准,标注于相应推荐后的括号中。

(二)住院高血糖诊断标准患者住院期间任意时点的血浆葡萄糖水平>7.8mmol/L(E级)。

(三)高血糖管理总体原则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情况下不必快速降糖和快速达标;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血糖不一定要达标;降糖治疗应尽量避免低血糖,尽量避免超重及肥胖患者体重增加;另一方面,不能因采用宽松血糖管理而增加感染和高血糖危象的风险。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

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对那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要点抢先看《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10大更新要点一览2021年4月19日,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编写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在万众期盼中出版。

新版指南相较上一版指南,主要有10点更新,下面让我们来抢先了解一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 要点1 ·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长依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仍在增长,升至11.2%。

其中糖尿病人群中2型糖尿病占90%以上。

糖尿病知晓率(36.5%)、治疗率(32.2%)和控制率(49.2%)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 要点2 ·糖化血红蛋白被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可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但若为妊娠(中、晚期)、或患有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艾滋病等,不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图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要点3 ·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推荐成年T2DM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定为<7%。

但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影响因素分为不可变因素以及可变因素两个大类,九个小类,提供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对于患者HbA1c的个体化管理。

图2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 要点4 ·2类降血糖新药获认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两类降血糖新药获认可。

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仍然是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建议一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采用2种或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

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或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或心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HbA1c是否达标,若无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A级证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主要内容(全文)第一章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要点提示: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2015至2017年达到11.2%,各民族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

2. 糖尿病的知晓率(36.5% )、治疗率(32.2% )和控制率(49.2% )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3. 糖尿病人群中T2DM占90%以上。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二、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三、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第二章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要点提示:1. 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

(A )2. 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1c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B)3.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T1DM. T2DM、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

(A)—、糖尿病的诊断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

若无特殊提示,本章所提到的血糖均为静脉血浆葡萄糖值。

糖代谢状态分类标准和糖尿病诊断标准见表2, 3。

表2糖代谢状态分类(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肓争脉血浆葡萄糖(mmol/L )正常血糖空腹血糖<6.1 //糖负荷后2h血糖<7.8空腹血糖受损空腹M>6.1 z <7.0//糖负荷后2h血糖v7.8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n7.8 z <11.1糖尿病空腹血糖》7.0 //糖负荷后2h血糖X 1.1表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典型糖尿病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n7.0mmol/L 或加上OGTT 2h 血糖>11.1 mmol/L 或加上HbAlcn 6.5%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二、糖尿病的分型采用WHO (1999年)的糖尿病病因学分型体系,根据病因学证据将糖尿病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T1 DM )、2型糖尿病(T2DM )、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

最新:202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文)将HbA“纳入糖尿病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HbAxn 6.5%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要个体化新增了个体化HbAi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HbAic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并将个体化目标的原则应用彩图表示。

年龄较轻、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在没有低血糖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可采取更严格的HbAy控制目标;反之,则采取相对宽松的HbA“控制目标。

降糖药物的选择和治疗流程图近几年,国内上市了多种具有新的降糖机制的药物,本版指南对这些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证据做了及时更新,并在附录中全部列入。

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仍然是本版指南中制定降糖药物治疗流程图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使用时间长、经过大型临床试验和其他循证医学硏究证明有良好疗效及安全性的药物放在优先选用的位置上。

关于糖尿病高血糖治疗流程图,分为单药治疗、二联治疗(分为口服类和注射类)、三联治疗和胰岛素多次注射。

二联治疗时可以选择多种药物,并根据有或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SCVD )及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病选择合适的药物。

指南中强调了高血糖药物治疗要点,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呱是T2DM 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T2DM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若无禁忌证,二甲双弧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冶疗要点包括:(1 )米用1种降糖药治疗而血糖不达标者,米用2 种甚至3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也可加用胰岛素治疗。

(2 ) 合并ASCVD或心血管风险高危的T2DM患者,不论其HbA〔c是否达标,只要没有禁忌证都应在二甲双肌的基础上加用具有ASCVD获益证据的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 1 receptor agonist , GLP-1RA )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 SGLT2i )。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换算
平均血糖(毫克/分升) = 28.7 × 糖化血红蛋白 − 46.7
平均血糖(毫摩尔/升) = 1.59 × 糖化血红蛋白 − 2.5
糖化血红 蛋白 估计的血糖平均值 (毫摩尔/升) 5.4 (4.2–6.7) 7.0 (5.5–8.5 ) 8.6 (6.8–10.3) 10.2 (8.1–12.1) 11.8 (9.4–13.9) 13.4 (10.7–15.7) 14.9 (12.0–17.5) 16.5 (13.3–19.3) (毫克/分升) 97 (76–120 ) 126 (100–152) 154 (123–185 183 (147–217) 212 (170–249) 240 (193–282) 269 (217–314) 298 (240–347)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 病的非老年( 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 岁
目前勿需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 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生 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 格(HbA1c<6%)。 这些患者达到目标值的过程中仍存在低血糖风 险,但其发生率较低,更严格的血糖控制能显 著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获益/ 风险比明显增加。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六)其他情况
与T2DM并存的其他疾病比较多,这些情况下血 糖控制目标目前缺乏相应的循证医学证据和共 识。比如:恶性肿瘤、老年痴呆症、癫痫等。 若患者预期寿命<5年,HbA1c不应超过9%; 预期寿命更长HbA1c可控制在7%左右。 执行治疗方案较困难的情况,如精神或智力障 碍者、视力障碍者、老年、高龄及独居者等, 其血糖的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HbA1c不应超 过9%,主要防止血糖过高引起的症状、急性代 谢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

hba1c目标值

hba1c目标值

HbA1c目标值什么是HbA1c?HbA1c,全称为糖化血红蛋白,是一种血液中的指标,用于评估一个人在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它反映了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红细胞结合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HbA1c目标值的意义HbA1c目标值是指一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理想血糖控制水平。

通过控制HbA1c水平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降低并预防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分类和相应的HbA1c目标值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分类标准,糖尿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 类型1糖尿病(T1DM)类型1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T1DM患者来说,达到较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根据ADA的建议,T1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应该保持在7.5%以下,通常在6.5-7.0%之间。

2. 类型2糖尿病(T2DM)类型2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共同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对于T2DM患者来说,血糖控制也非常重要,但相对于T1DM患者来说,目标值可以稍微宽松一些。

根据ADA的建议,大多数T2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应该保持在7%以下,通常在6.5-7%之间。

对于老年人、有其他健康问题或较长寿命预期的患者来说,可以适当放宽目标值到7.5-8%。

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血糖升高现象。

对于GDM患者来说,良好的血糖控制对母婴的健康至关重要。

根据ADA的建议,GDM患者的HbA1c目标值应该保持在6%以下,通常在5.7-6%之间。

这有助于减少妊娠期并发症的风险,并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

实现HbA1c目标值的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达到目标值的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是常见的选择。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

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注射则直接补充胰岛素,帮助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降脂治疗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
糖尿病患者 是否在服用他汀药物 否 是 继续治疗
LDL-C<100mg/dl (2.6mmol/L) 否
强 化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不了解
检查血脂
• 他汀药物禁忌证 否

禁用他汀药物
他汀药物适应证 • 心脑血管病史 • 年龄≥40岁 • 年龄<40岁,合并≥1项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 和治疗路径
要点提示
●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理的HbA1c控制目标为<7%(A);血压<130/80 mmHg; LDL-C<2.6 mmol/L(未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1.8 mmol/L(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 管疾病);BMI<24 kg/m2 ● 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 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前提是无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 相对宽松的HbA1c目标(如<8.0%)更适合于有严重低血糖史、预期寿命较短、有显著的微血管或 大血管并发症 ● 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 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是二甲双胍。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 ● 一种口服药治疗而血糖仍不达标者,采用二种,甚至三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如血糖 仍不达标,则应将治疗方案调整为多次胰岛素治疗
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合理的 HbA1c控制目标为<7%。更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
(如<6.5%,甚或尽可能接近正常)适合于病程较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

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液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对于2型糖尿病
患者,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帮助评估病情控制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国际上通常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控制在7%
以下,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这一标准是根据大量研究数据得出的,并经过多个临床指南的推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个别患者,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和并发症情况的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控制目标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个体化治疗计划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是控制在7%
以下,但具体的目标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患者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适合自己的糖尿病管理计划。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2型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 综合控制指生活方式干预,及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微量白蛋白尿的 药物治疗和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综合治疗
2型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目标应具有综合性
2型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
2型糖尿病理想的综合控制目标视患者的年龄、合并症、并发症等不同而 异。治疗未能达标不应视为治疗失败,控制指标的任何改善对患者都将有益, 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发并发症的风险,如HbA1c水平的降低与糖尿病患者 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
近期目标 消除糖尿病症状 和防止急性代谢 并发症
远期目标
预防慢性并发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的临床 表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 脂等水平的升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基于循证 医学证据的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血糖、 降血压、调节血脂、抗血小板、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 措施。降糖治疗包括控制饮食、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教 育和应用降糖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措施。
为了避免低血糖,血糖值≤5.6mmol/L时,重新评估降糖治疗, 血糖值<3.9mmol/L必须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10mmol/L启用胰岛素,血糖保持在7.8-10mmol/L,不 建议血糖控制目标<6.1mmol/L
应该避免因过度放宽控制标 准而出现急性高血糖症状或 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在治疗 调整中,可将HbA1c≥7%作为 2型糖尿病启动临床治疗或需 要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判断 标准。血糖控制应根据SMBG 的结果以及HbA1c水平综合判 断。
生活方式干预3月*
药物治疗:首选ACEI/ARB#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血糖控制是延缓糖尿病进展及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值在不同的患者究竟是多少还存在分歧。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提出了初步共识,主要建议如下:(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65 岁)患者:一般将HbA1c 控制于<6.5%;年轻、病程短、治疗后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或单用生活方式治疗者HbA1c<6%;口服药不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者HbA1c<7%;(二)伴有心血管病(CVD)或CVD 极高危患者:HbA1c≤7.5%。

(三)老年(≥65 岁)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 年,HbA1c≤7%;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 年,HbA1c<8%;特殊情况甚至放宽至HbA1c<9%。

(四)低血糖高危人群:HbA1c 不应超过9%。

(五)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前糖尿病计划妊娠者HbA1c<6.5%,用胰岛素治疗HbA1c<7%才宜妊娠;妊期血糖控制(在不发生低血糖等前提下)HbA1c<6%,毛细血管血糖餐前、睡前及夜间不超过5.4mmol/L,餐后峰值不超过7.1 mmol/L。

妊娠糖尿病毛细血管血糖餐前5.0-5.5 mmol/L,餐后1小时<7.8 mmol/L 或2 小时<6.7-7.1 mmol/L。

餐后1 小时血糖控制比2 小时更重要。

(六)其他情况:预期生存期短的恶性肿瘤、执行治疗方案有困难如智力或精神或视力障碍、独居及社会因素等都是影响设定HbA1c 目标值应考虑的重要因素,其血糖控制应相应放宽,主要是防范低血糖和较高血糖的发生。

HbA1c 的值受检测技术及Hb、红细胞寿命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且部分地区尚不能开展HbA1c 的检测,因此推广困难。

HbA1c 不能全面反应血糖控制情况,必须结合血糖监测等情况综合判断血糖水平。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

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成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中国专家指导建议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成人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基础胰岛素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规范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胰岛素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制定了指导建议,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药物使用方针。

一、糖尿病患者选择标准:1. 血糖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一直无法达到预期治疗目标,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持续超过目标水平,应考虑使用基础胰岛素。

2. 胰岛素维持: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如口服降糖药物)已无明显效果,或者因为服药过程中的低血糖风险而不适合继续使用时,应转用基础胰岛素。

二、基础胰岛素的起始剂量:1. 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以0.1-0.2单位/千克体重/天的剂量开始,分为1-2次注射。

2. 已药物治疗的耐药患者:以替代剂量的形式进行,通常为0.2-0.3单位/千克体重/天,分为1-2次注射。

三、基础胰岛素的调整原则:1. 血糖监测:病人应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剂量。

通常,达到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后,应每周增加2-4单位的剂量,直到稳定在目标范围内。

2. 补充胰岛素:如在晚餐后血糖仍不够理想,可以考虑增加晚餐前或睡前基础胰岛素的剂量。

3. 治疗期间其他情况的调整:如发生生病、进行剧烈体力活动、饮食改变等情况,患者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胰岛素的调整。

四、监测与管理:1. 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应定期进行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2. 培训患者:医生应向患者提供有关特定的基础胰岛素使用指导,并确保其正确理解和操作。

3. 定期复诊:医生和患者需要定期复诊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结论:成人2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基础胰岛素作为核心治疗药物,在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血糖控制水平 的公认指标,但它应该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标 值究竟是多少还存在争议。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的非老年 (<65岁)患者 已有CVD或CVD极高危患者 老年糖尿病患者 低血糖高危险人群 妊娠期高血糖 其他情况


自我血糖监测(SMBG)在我国开展不普遍,因 此防范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必须放在首位, HbA1c目标的制定应统筹考虑安全性、可行性 和科学性。我们不主张笼统推荐成人2型糖尿 病(T2DM)的HbA1c控制目标,而是根据病情 分层和社会因素的差异建议相对较合理的 HbA1c值,力争做到安全达标。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 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
共识
摘自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9年5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王瑞锋
定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 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 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 天左右。 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糖化血红 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 控制情况。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二)已有CVD或CVD极高危患者
对伴CVD或CVD极高危患者血糖控制目标要适当 放宽,治疗过程中要避免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和 发生低血糖;并且该组患者多同时服用其他干 预CVD危险因素的药物,应慎重选择降糖药物 ,注意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
中华医学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 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 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 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 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 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 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 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 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 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换算
平均血糖(毫克/分升) = 28.7 × 糖化血红蛋白 − 46.7
平均血糖(毫摩尔/升) = 1.59 × 糖化血红蛋白 − 2.59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对应关系
糖化血红 蛋白
(%)
5 6 7 8 9 10 11 12
估计的血糖平均值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二)已有CVD(心血管疾病)或 CVD极高危患者
糖尿病病史长,已患CVD或处于CVD极高危,我 们推荐HbA1c≤7.5%,因为他们发生或再次发 生CVD风险明显增加,低血糖风险较高,目前 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HbA1c控制在7%以下对 大血管的益处。
对这些年龄大、病史长、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多 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若发生低血糖可能诱发 CVD,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 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
口服降糖药物未达标加用或改用胰岛素的患者 ,其血糖控制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HbA1c <7% ,以减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这两大副作用。
调查结果和临床经验提示对应用胰岛素治疗的 患者适当放宽控制目标,也许患者受益更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三)老年糖尿病患者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 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
目前勿需使用降糖药物的患者,即经过一定时 间的降糖治疗后已经停用降糖药物,仅使用生 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很好,其目标值应该更严 格(HbA1c<6%)。
这些患者达到目标值的过程中仍存在低血糖风 险,但其发生率较低,更严格的血糖控制能显 著减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因此获益/ 风险比明显增加。
(一)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 病的非老年(<65岁)患者
一般将HbA1c控制于<6.5%,对于年轻、病程较 短、治疗后无低血糖或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发 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值应该尽量使 HbA1c<6%。
不管从病理生理还是流行病学的角度,在糖尿 病诊断时就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控制体重、血 脂、血压,抗血小板治疗,全面降低CVD危险 因素会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多数指南并未单独设定老年糖尿病患者(>65岁)的血 糖控制目标,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脏 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预期寿命差异较大,不能一概 而论。 若患者脏器功能和认知能力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 应严格控制HbA1c<7%。 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预期生存期5-15年,可适当放 宽HbA1c<8%。 若患者既往有严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预 期生存期<5年,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局推荐控制目标可 放宽到HbA1c<9%。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 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 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 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 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 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 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毫摩尔/升)
5.4 (4.2–6.7) 7.0 (5.5–8.5 ) 8.6 (6.8–10.3) 10.2 (8.1–12.1) 11.8 (9.4–13.9) 13.4 (10.7–15.7) 14.9 (12.0–17.5) 16.5 (13.3–19.3)
(毫克/分升)
97 (76–120 ) 126 (100–152) 154 (123–185 183 (147–217) 212 (170–249) 240 (193–282) 269 (217–314) 298 (240–3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