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古时候的中国史学主
要以编撰史书为主要形式,比如《史记》就是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史书。

而在唐宋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时期形成了自
己的研究方法和体系。

到了明清时期,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
为了官方重要的考试科目,被纳入到科举考试的范围内。

近代史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受到了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形
成了对中国历史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体系。

20世纪初,这种影响达到了
高峰,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反对了旧的史学观念,提
倡拥抱西方现代文化。

此后,中国史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
法也逐渐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文化革命,史学发扬光大的同时也遭到压抑和曲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史学恢复了学术自由,也与国际接轨,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
史学研究中心之一。

现代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了古代、中世纪、现代和当代四个
时期,主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除了传统的文
献研究和历史事实考证外,现代中国史学还运用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如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数字化、计算机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不断推进
着史学研究的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

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

《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宋元时代,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史学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从传统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向现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转变,使中国史学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史学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中国史学家不仅使用传统的复杂的文献材料来研究历史,而且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和技术,让历史的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刻,以此揭示历史规律,分析历史影响,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是中国史学研究开始多元化。

有考古学,种族学,宗教学,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等等,这些新兴的学科开始在历史学中发挥作用,以及日益开放的历史研究领域,例如:科学史,技术史,经济史,艺术史,政治史等等,这些新的历史课题使中国史学的发展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紧密。

三是历史与社会关联性越来越强。

在对传统历史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史学家发现,历史文献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当下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史学家们开始探究历史文献前后社会时代中的内在关联性。

他们开始认识到,历史是一个总和;历史发展是一个模式,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也让史学研究与社会研究越来越扯上关系。

四是中国史学的学术研究有了较大的改变。

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跳出历史研究的传统思维,将新的现代思想引入历史研究,探究历史与时俱进的关系,使历史的研究方法有了质的飞跃。

当前,中国史学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像传统与现代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均可并重,跨学科信息联系,社会现象与历史关系这一类型发展趋势同样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未来中国史学发展一定会走向更加新颖、更加深刻,使得历史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1、文字产生以前(殷商以前)(1)记事方式: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符号图画(2)特点: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混淆在一起2、商周时期——史学萌芽和产生(1)条件:文字的产生;历法的制定使用;专职记事的官员的设置(2)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古代传统史学——近代新史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①古代传统史学的代表人物:司马迁(西汉)、班固(东汉)、刘知幾(ji)(唐)、司马光(宋)、章学诚(清)等②近代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夏曾佑、吕思勉、钱穆、悬鹘、王国维、顾颉刚、陈垣(yuan)、陈寅恪等③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3)古代传统史学的主要体例及其代表人物①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司马迁《史记》和班固的《汉书》②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孔子的《春秋》;司马光《资治通鉴》③叙事体(叙述体)(以事件为中心:希罗多德的《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二、中国古代传统史学1、司马迁与《史记》(1)成书条件:①师从名师,学问精湛;②阅历丰富,博览群书;③意志坚定(2)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体例:纪传体史书(4)内容:①五个部分: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重要人物的传记、表:采用表格形式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志):专记典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社会经济等附:“陈涉世家”:他只是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但司马迁将其列在“世家”中的原因:A、赞扬他反对秦的暴政,司马迁认为汉替秦是必然趋势B、给统治者提供警示,要放松统治,不要实行暴政②时间:黄帝——汉武帝,共3000多年历史,属于通史(5)特点:《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且叙事生动,言语简练。

(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地位:司马迁被誉为“中国史学之父”,开创了纪传体的史书体例。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苗伟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

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

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

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

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

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

《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

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

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

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

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

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

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中国历史悠久,历史研究也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也逐渐走向多元、学科交叉、开放的格局。

本文将从史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探讨我国史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史学研究的现状1. 传统史学的发展中国的传统史学主要以编纂正史为主要特征,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这些正史对我国历史的整理和编纂做出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代,清史学的兴起也推动了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

传统史学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2. 新东方史学的兴起在科举制度废除后,一批年轻的历史学家在新的学术环境中探索中国历史。

1920年代至1930年代间,新型号召史学家们开始关注“史事”的真相,他们主张历史研究应当是科学研究,而不是传统的道德评价。

新东方史学的兴起,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发展趋势在解放后得到又一次扩张。

3. 全球化的历史研究如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历史研究的联系日益紧密,历史研究也更加跨学科、跨领域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越国界进行思维交流的历史研究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开放性。

4.原始社会研究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原始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石器时代后的贺州文化、丹江口文化、仙人洞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文化代表,都成为原始社会研究的重要资料。

此外,考古学发掘和考古文化遗产保护都进一步丰富了原始社会研究课题。

二、史学研究的趋势1. 历史研究的多元化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历史研究的多元化趋势也非常明显,历史研究也将越来越关注多元文化的研究和基于跨学科的学术交流。

2. 史学研究将与社会实践更加紧密不同于过去的纯学术研究,《史记》中代表着“言志”的一面,历史研究如今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历史研究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探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问题。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为要告诉我们哪条路是更好的。

3. 新技术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历史研究愈发普及和竞争的趋势也促进了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表现形式,使其前所未有的丰富。

古代史学历史发展

古代史学历史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史学重要转折点。统 治者完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 总结性的著作出现,刘知几的《史通》 总结性的著作出现,刘知几的《史通》、 杜佑《通典》 杜佑《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元时期,尤其是两宋,史学发达,民族 史、域外史、学术史、史学批评方面也取 得了重要成果,另外方志也大量出现。
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 《魏书》(北齐·魏收)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
高帝纪第一上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 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 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 为泗上亭长,延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 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时饮醉卧,武 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高祖每酤留饮, 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 弃责。
《通典》序 通典》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新五代史》(宋· 《宋史》(元·脱脱等)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 《金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 《元史》(明·宋濂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五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 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 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 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 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 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

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其历史演变与学派脉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尝试分析和介绍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和学派脉络。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著名的历史著作包括《春秋》、《尚书》等。

在这些历史著作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记述和记载,这些记述和记载往往具有一定的史实性和史料价值。

进入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历史成为了重要的政治工具和文化资源。

不同朝代的皇帝和贵族借助历史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同时,一些著名的历史家和编纂家也陆续出现,包括司马迁、范晔、欧阳修等。

到了明清两代,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

当时的史学主要包括古代文史、经史、国术和方志等。

人们开始注重史实和考证,并将对历史的研究与真理和道德联系起来。

同时,随着文化自觉的抬头,一些文人开始对历史进行批判和反思,并倡导“史学革命”。

二、中国史学发展的主要学派1. 史学经学派史学经学派是中国史学的一大传统流派,主要包括经史学派和史家学派。

这两个学派都重视古代的经典和史书,认为其中的史实和思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其中,经史学派注重对经学和史学的继承和发扬,侧重于对古代经典和史书的注释和研究;而史家学派则注重对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的分析和推演,重视考证和总结。

2. 学院派学院派是中国史学在明清时期的一种主要流派。

学院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钱谦益、王阳明和黄宗羲等。

这些学者早年曾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但是后来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潮的冲击。

他们倡导学术独立、批判和革新,力求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点。

3. 民族主义派民族主义派是中国近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胡适、马叙伦和梁启超等。

这些学者在西方的启示下,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需要进行改革和革新。

同时,他们也关注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绪。

4. 马克思主义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是中国现代史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奠基人物包括梅兰芳、茅盾、李约瑟和贺麟等。

中国史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点整理1. 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史学是指关于历史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编年史和史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研究历史的学科,包括史学理论、史料学、历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

2. 古代中国的编史传统中国古代编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史书《尚书》和《春秋》,但最早的正式编年史是东周的《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

秦朝统一后,开始编写大事记和国别志,形成了一部分的官方编年史。

到了汉朝,史学进入了繁荣时期,编写了《史记》、《汉书》等经典史书。

3. 唐宋以后的史学发展唐代以后,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少著名的史学家,如韩愈、司马光等,他们在史学理论和方法上都有很大创新。

宋代出现了史料学的理论体系,其中最著名的是刘知几的《史通》,清代的黄宗羲、钱大昕更是为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现代史学20世纪初,欧美各国开始了西方史学的发展,并逐渐对中国的史学研究产生影响。

其中,邹韬奋、吕思清等人成立了中国史学会和史学研究所,推动了史学的现代化进程。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的教育和研究逐渐完善,形成了中国史学的新格局。

今天,中国的史学在国际上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5. 变法运动与史学发展1901年,康有为和梁启超提出了变法主张,意在改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中涉及到了史学的改革。

他们认为古代官方编史受制于朝廷,不能体现历史的全貌,应该重视地方志、家谱等非官方资料。

6. 史家与文人古代的史学家大多是文人,他们不仅要求史书的客观和史实的真实性,还要注重史书的文学价值。

这种文史结合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十分明显,使得史学融合了文学、哲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史学传统。

7. 史诗与史传中国古代史书按照内容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史诗和史传两大类,分别以《诗经》、《离骚》、《国语》、《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史诗和以《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为代表的史传。

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悠久而丰富,历经千年的变迁,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历史因为它可以让人对过去和未来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拥有了诸多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也衍生出了中国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发展入手,探讨中国史学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一、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史学主要是帝王史、封建史、宗教史、地方志等,这些都是以官方史料为主要史料来源,而且这些史学只研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几方面的历史,是一种宣扬政治权力的历史记录方式。

唐朝时期出现了编年史、官修史等史学流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官修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等。

这些官方编撰的史书在体裁、文字和内容的完备性上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后世的中国史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朝时期,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如司马光、张载、欧阳修等。

这些历史学家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观点和研究方法,从而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宋朝时期最著名的历史书籍是《资治通鉴》。

这本书是司马光领导编纂的,综合了前代的史书和史料,以年代为序,讲述了中国从夏商周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史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对日本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的发展的重要时期。

明代的严复编著了《太史公三传》、《太史公书证》等书籍,阐述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历史观点,并引入了科学方法、文字学、考据学等理论,推动了史学发展的进程。

而清代的黄宗羲和钱大昕则提出了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他们开展了文献考证、地方志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为中国史学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贡献。

二、历史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历史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历史教育以封建式的教育为主,目的是为了培养忠诚于王朝的基层官员和士人。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传入,中国开始了面向全民公众的现代历史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有关历史教育的相应法规,规定历史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

中国史学史知识整理中国史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研究中国历史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使中国史学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悠久和细致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史学的起源、演变以及传统派别等方面进行整理和探讨。

一、中国史学的起源中国史学可追溯至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事件的搜集和记载。

《左传》等史书是先秦时期较为著名的作品,为后世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史学的演变1. 儒家史学儒家史学是中国史学的主流派别,儒家经典中积累的大量历史思想,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儒家史学强调礼、乐、政治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对于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理论支持。

2. 民族史学民族史学强调了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研究。

在民族史学的指导下,历史学家开始研究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史学的内容。

3. 文化史学文化史学强调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例如宗教、艺术、科学等方面。

文化史学的兴起拓宽了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对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史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

4. 社会史学社会史学注重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变迁的研究。

它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演变提供了深入的探讨。

三、中国史学的传统派别1. 实证派实证派注重对历史事实的收集和归纳,并通过数据的分析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实证派在探索中国史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理论派理论派强调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因的思考,以及对历史潮流和历史进程的理解。

理论派在历史理论的建构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对理解历史的本质及其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评价派评价派注重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并深入研究历史人物的意志和个性。

评价派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中国史学的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科的发展,中国史学逐渐从传统的研究方法和主题转变为更加综合和多元的学科。

知识点。新史学

知识点。新史学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史学的特点,是史学家对民族危机的突出的时代感。
龚自珍和魏源,作为史学家,首先表示出这种时代感。龚自珍主要着眼于国内封 建统治的腐败,他的著作猛烈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魏源则不仅仅如此 ,还着眼于外侮的严重性,发愤撰写了当时中国和东方仅有的世界史地巨著《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史学样式,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虽然以资产阶级改良派 (如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者(如章太炎、刘师 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整个 资产阶级学术阵营。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学术的基础。如果没有“新史学”,马克思主 义史学就要直接面对封建旧史学,就会付出更多艰苦的工作。有了“新 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就可以直接超越封建旧史学,在资产阶级所建 立的学术与思想起点上,实现更高程度的超越。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近代史学的前期: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兴起前 第二阶段 从太平天国兴起到戊戌变法 第三阶段 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夜。 中国近代史学的后期: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 194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为其后期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 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初期以龚自珍、魏源、徐继 畲为代表,中期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为代表,最后于20世纪初年 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

中国早期史学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史学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史学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史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纪传体史书、卜辞和古代历史记录。

这些记录了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事迹,如《春秋》、《史记》等。

这些早期的史书主要侧重于官方史料的记载,强调统治者的功绩和德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史学逐渐发展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秦汉时期,随着帝国统一的建立,历史记载更加系统化。

刘向的《战国策》等书籍开始强调文化和思想的发展,赋予历史更多的教育和启示作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开始注重文献批判和史料的整理。

邓析的《论史》提出了分类史书的方法,并倡导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发展了历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历史学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综合了古代的史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纵贯全史的编年体通史,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欧阳修等人的著作为历史学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历史学进一步发展,开始注重地方史和社会历史的研究。

明代的史学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出了虚实辩证法,强调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信度。

清代经学家顾炎武进一步发展了地方志和实地考察,为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早期史学发展历程呈现出从官修史到学术史的
转变。

从强调统治者功绩的纪传体史书,到注重历史事件分析和解释的历史研究,再到对史料整理和文献批判的发展,中国古代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方法。

这一发展历程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可能写出信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观念社会变革历史观念的变革上帝创世物种进化政治半殖民地社会开始半殖民地社会形成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中华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进入黄金时代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社会习俗的变迁如剪发辫女权等重伦理纲常的旧礼俗社会习俗补充板书
• 组织长编:即依据丛目,将所有材料检出,错综诠 次,择优采录,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 字附注考异,总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之繁, 勿失于略”,以保证定稿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
• 笔削定稿:即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 统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编。由主编司马光一 人负责。如唐纪部分长编草卷,长达2000余丈。司 马光每三日删一卷,共用四五年时间,删定为81卷。 故全书虽由集体编成,而义例一贯,文风统一,浑 然如出一手。
相同点; 都是巨著通史 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 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重视史料考证 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都属 于传统史学
补充板书:不同点
史书体裁: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编撰宗旨: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编撰方法:
新史学的宣言书
1901年、1902年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
提出一种迥异传统史学的崭新历史观念,对中国 传统史学作了激烈的批评
《孟子·尽心下》:“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 间必有名世者。”
《孟子·公孙丑下》:“由尧舜至于汤,五百 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 文王至孔子,五百有余岁。”
历史循环论
3、地位与体裁: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本纪、世家、 列传、表、书

7:中国传统史学

7:中国传统史学

3、求实直书、书法不隐
据实直书,不隐恶,不溢美;君主不观当代国史
4、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刘知几:才、学、识 章学诚:才、学、识、德
4、隋唐:转折 数量、官修史书制度 正史、史学理论著作、典志体 5、宋元:繁荣发达 正史、 总论性通史:资治通鉴、通志、文献通考 纪事本末体、金石学
6、明清:深化与嬗变 私修盛行 类书、丛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考据学 方志 史评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 2、最系统完整地记载了中国传统文化 3、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 4、为文学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表、书 (后为“志”)
史学价值:首创纪传体通史体例
进步的大历史观和大民族观 真实记录中华民族历史 爱憎分明的写作态度
文学价值:浓郁的抒情色彩
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如生 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十四史
《史记》、《汉书》(汉) 《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 《魏书》(魏晋南北朝) 《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 书》、《隋书》、《南史》、《北史》(隋唐) 《旧唐书》(五代十国) 《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 《宋史》、《辽史》、《金史》(元) 《元史》(明) 《明史》(清) (与《清史稿》、《新元史》合称二十六史)
中国传统史学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
1、先秦:萌芽 历史传说 甲骨文、金文 尚书、诗经 编年体与记言体史书:春秋 战国策
2、秦汉:正史奠基成型 纪传体:史记 通史与断代史: 史记 汉书 3、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 数量:较前增加40余倍 种类:新增人物传记、史译史注、地理方志等 摆脱附庸地位:“史学”、史部
三、传统史学的巨大成就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第三章中国古代史学史学是研究和阐述⼈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时代顺序,运⽤具体历史事实,阐明⼈类社会⾃⾝运动的进程及其规律。

在⽂化⼤系统中,这⼀以事实为基础的逻辑思维科学,⼜是⼈类从⾃发的实践活动⾛向⾃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史学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涌现出众多的史学家和史学著作。

中国历史记载的完整性在世界上是⽆与伦⽐的。

世界上不少国家的历史是依靠中国⽂献才得以有完整的了解,这是中国⽂化对世界历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

第⼀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先秦: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我国是世界上史学发达最早的国度之⼀。

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注意积累租保存以往的经验,那时没有⽂字,⼈们⽤脑记⼝说和结绳刻⽊等⽅法记事,记载⼈类童年时期的实践活动。

⼈类学家从⾄今还没有⽂字的民族那⾥知道有结绳、刻⽊这种⽅法,但这种记录却⽆法保存永久,⼝头传说有的却⼀代⼀代流传下来,并且被后⼈⽤⽂字记载下来,这些古代的传说,就是我们知道的最早的历史,如“⼥娲补天”、“后羿射⽇”、“黄帝战蚩尤”、“鲧禹治⽔”等。

中国有⼤量的有关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这些历史传说还不能称为史学作品,但已经包含着史学的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史学的源头。

夏商时期,⽂字的出现和历法的产⽣并不断成熟,为史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史学开始萌芽。

有意识地历史记载逐渐成为统治者经常性的活动和国家的⼤事。

《尚书·多⼠》说:“惟殷先⼈,有册有典”。

“册”是由多⽚⽵简编成的书籍,也就是历史⽂献。

“典”是放在架⼦上的⽵简。

这时也有了起草⽂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的史官。

商代甲⾻⼘辞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史”是负责记事兼有巫官⾝份的⼈,《说⽂》:“史,记事者也”;据王国维考证,“作册”等于“内史”。

“尹”是掌管⽂献者。

甲⾻⽂中还有“册六”、“编六”等字样,说明商代编纂⽂献的规模很⼤。

商代还设左学、右学,让贵族“学于古训”,也就是学习历史。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中国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学科。

在近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变革,逐渐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领域。

本文将概述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领域及未来展望,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学科的内涵与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史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研究改变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主的研究倾向,逐渐向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元领域拓展。

据统计,近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界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增长了数十倍,研究领域也日益广泛。

在中国历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方面,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考古学通过对遗址、文物等的研究,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文明成就和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古文字学则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解读了古代文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民族学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研究,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地理学则通过对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研究,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近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考古学领域,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文明起源理论;在古文字学领域,成功释读了数批殷墟甲骨文,推动了古文字学的发展;在民族学领域,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深入展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在历史地理学领域,通过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之近五十年来中国历史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学科建设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缺乏原创性理论构建、跨学科研究方法需进一步完善、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更加紧密结合等。

展望未来,中国历史学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将更加重视,这将为历史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支持。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入推进,未来历史学研究将会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和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

中国古代各时期史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各时期史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各时期史学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史学指先秦时期至鸦片战争(1840 年)以前的中国史学。

1起源编辑中国古代史学追本溯源,萌发于古代先民对于远古英雄人物的传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秦汉时期1、秦汉时期是中国正史的创立和新史学的产生时期,史学在大一统和先秦史学积累条件下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在史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有通史、皇朝史、学术史、风俗史、历史评论、起居注等等,在内容和撰述形式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2、作为中国史学奠基作的通史巨著《史记》和作为正史格局形成标志的断代史巨著《汉书》的出现,把反映中华民族历史面貌和反映皇朝历史面貌结合起来,形成庞大的史学规模。

在正史创立的基础上,《东观汉记》和《汉纪》也各有成就。

3、王充等唯物思想家的出现,以及他们对“天人感应”、“谶讳神学”的抨击,在秦汉时期历史思想的发展上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与理论价值。

这表明中国史学在大一统的历史形势下,已经摆脱了稚嫩的面貌,开始走向成熟。

唐朝时期1、唐朝是中国古代史学的转折与繁荣时期,史书数量有了更大发展,其数量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且正史编撰成绩斐然,被列为正史的二十四部史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在这个时期修成的,如唐代修的八部正史《梁书》《北齐书》《南史》《北史》等。

2、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逐步摆脱经学而独立地被社会认可,历史意识、史学意识和史家主体意识也得到加强,如这一时期的史家信念、良史标准与价值观念、修史制度的反省和史学批评的理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

3、官修史书制度正式确立,并设立史馆为专门修史机构,完善相应的史官制度,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扼制。

这一做法为后世各朝所效法,影响深远。

4、出现了史学理论专著和史学三长论,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更加自觉的阶段。

如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5、出现了典制体史书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典制体通史,表明制度史受到重视,也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史学传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的演进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史学传统。

这一传统的演变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今天的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史学传统的初兴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对历史的记录和推理多有涉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史学思想的开创者,左丘明、司马迁和司马光等。

左丘明所著《左传》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其重要性在于,对编史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打下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司马迁则是中国古代历史学最伟大的代表之一,其所著《史记》采取了纪传体的叙述方式,将人物与事件进行系统的汇编,对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光则是用他的通识渊博与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度赞扬史官精神,并发表了《资治通鉴》,对后世的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史学发展的分叉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是中国史学传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朱熹学派和王阳明学派。

朱熹所创立的“心学”,是一种以“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认为所有的现象都可以归于一个无所不包的“理”,其所讲述的历史是“始于义,成于利”,强调治学的道德意义和人文精神;而王阳明则提倡“致良知”,即追求内心的道德感悟,其史学观点强调对历史背景的全面解构和历史事件的综合评价。

三、史学传统的现代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中国现代化派的兴起,中国史学传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也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

中国史学家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之外还不断重拾传统精髓,形成了一种新的史学取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胡适和许纯美。

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提出了“历史的相对性”、“历史的民族化”和“历史的人文化”等新的历史研究观念,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其历史悠久而深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深入了解。

但是,中国史学体系的发展与演变却是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程。

史学起源之初史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是具有历史价值的记事本纪,后衍生出各类编年史书。

到了汉初,前人所写历史批判的时候因缺少考证方法而留下不少水分。

如《史记》中的《吕氏春秋》等就留下了许多“强权史”的影响。

张衡推崇“上古虽奥,可参考于今之政,喻之于今民多有取益”,强调了以“考据实证之法,使古今之事各有所立”。

宋代以后史学的进一步成长到了宋代以后,一派“经学派”和“逻辑派”分别主导了经史研究和其方法论。

然而在宋代末年,出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大大推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及思想的开放。

在元朝时期,王莽的专制统治迫使官员和学者开始对历史了解和研究的深入。

寇准致力于把各种历史学术集于一身,《通志》中讲述了政治、天文、医学等各种方面的知识。

清朝史学的发展清朝时期,各类的私塾、书院、乡村学堂等,构成了一条令人眼花缭乱的读书路。

草堂、木香楼等一批史乡大家孜孜不倦,珍藏和整理了诸多历史文献,推出了列传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元史》在清朝官方机构授予的情况下编辑,在文献丰富,情况详尽的情况下,大力草草而成。

近代的历史研究作为近代史学成就最具代表的一位,唐学量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史学不断完善,热衷于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应用,理论体系更为完善。

总之,史学始终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自己所擅长的“历史事实发掘”,到对“历史社会模式阐述、历史数据分析处理”、再到对“历史人文社会的多元解读”等层面。

今天的史学研究,依靠大量的史料、应用先进的研究方法和资讯,是前人所不具备的。

然而,研究过程中为墨守成规、批判不足、统计数据和细节的考量不周等问题,在研究中依然存在。

因此,我们应立足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究研究方法,推进研究,从而使得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知幾认为,史学人才需要有才、学、识三方面的擅长: 才,是编撰史书、叙述史事的能力; 学,是丰富的史料、渊博的知识; 识,是独到的见解和秉笔直书的精神
“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 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 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 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 这三方面的擅长,得一不易,兼有更难,所以世上多文士而 少良史。” 对于史识的内涵,刘知幾说“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 贼臣所以知惧”
补充板书:《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巨著通史 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 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重视史料考证 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都属 于传统史学
补充板书:不同点
史书体裁: 《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 编撰宗旨: 《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编撰方法: 司马迁实地探访为《史记》撰写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司马光占有大量史料并谨慎考辨取舍
上帝创世
物种进化
补充板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
政治半殖民地社会开始 帝国(大清帝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 进一步解体 思想 传统儒家思想 外交 朝贡贸易 社会 重伦理纲常 习俗 的旧礼俗
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共和国(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 进入黄金时代 民主、科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朝贡贸易体系崩溃 社会习俗的变迁 如剪发辫、女权等
历史叙 述体
以人物为 中心
以事件为 中心
《史记》 司马迁
《历史》 希罗多德
知识巩固: 1、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窥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 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 A.实地调查 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考古发掘 2、司马迁说他《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 稽其成 败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其主要目的是( ) A.搜罗天下异闻 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成一家之言 D.考查研究古今兴亡成败原因
——(美)列文森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梁启超与“新史学”
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转型, 传统史学也发生了激烈变动,历史学经历 了一场全面的改革,实现了由传统史学向 现代史学的转变 新史学的宣言书 1901年、1902年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
提出一种迥异传统史学的崭新历史观念,对中国

《孟尝君列传》: 吾尝过薛,其俗 闾里多暴桀子弟, 与邹、鲁殊。问 其故,曰:孟尝 君招致天下任侠 奸人入薛中,盖 六万余家矣。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 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 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 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 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 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 有悔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史学之父”)
1、时代背景个人经历:①自幼受到史官父亲的教育,师从董仲舒 (汉儒大家) ②周游南北各地,考察社会风俗,寻访历史古迹— —取材 丰富 ③受命继任太史令,得以饱览宫廷藏书。 2、取材标准与治史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参考:教材第七册98页——103页
考纲要求
• 司马迁与《史记》 B B A C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刘知幾(几)与章学诚 • 梁启超与“新史学”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中国史学之父”)
1、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分析:阅读教材99页——得出取材 标准与治史目的 2、地位与体裁: 3、内容:
2、章的著作:《文史通义》及时代背景分析 内容: 史学观点:
四、梁启超与“新史学”(现代史学的开端) 1、背景: 时代与个人分析
2、出现标志及地位分析
3、史观及影响的因素 4、治史目的:注意与传统史学的区别 5、服务对象:同上 6、评价:利弊及分析
练习

《孔子世家》:余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 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 祗廻留之,不能去云。 《蒙恬列传》:吾适北边, 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 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 湮谷,通直道,固轻百 姓力矣。
5、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提出史家“三长”说。司马迁在《史记》中 不仅把农民领袖陈胜列入“世家”,还为匈奴列传,这主要反映了 他的( ) A.史德 B.史才 C.史学 D.史识
6、史家不离事而言,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在描写 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 A.事件发生的时地 B.事件的前因后果 C.事件的历史意义 D.事件的是非评价 7、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编年体史书 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年月顺序,记 载了上起战国,下迄北宋建国前1300多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 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 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两司马”
西汉(前145——87年)
中 国 史 学 双 璧
北宋(1019——1086年)
内容范围: 《史记》记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 的历史 《资治通鉴》记载战国至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
编撰机构: 《史记》由司马迁一人完成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同完成
史书规模: 《史记》130篇,50余万字 《资治通鉴》290余卷,300余万字。
传统史学的理论总结: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 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 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 率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 纪》。又编次同类,不求年月……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通· 二体》
材料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者也
——梁启超《新史学》
历史进化论
传统史学的特点
1、历史观念: 补 复古、循环、儒家伦理纲常
近代新史学特点
2、历史重心: 皇族、王朝、英雄人物 3、研究内容、治史目的:
政治、军事、外交 为帝王个人提供借鉴
充 板 书
社会进化论的观点 以国民群体为历史重心
历史是什么?
1. 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 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 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梁启超
2.过去发生事情的痕迹(史料)。
3.研究过去事情的学术或科学(史学)——传承、借鉴 功能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史学的发展
一、发展分段:文字产生前载体、流传方式保留了对历史 的记忆与认识 文字产生后(前两时段时间及特征) 二、具体史实: 1、两司马和刘、章之区分 2、两司马的共性与个性 ,各自时代因素的考虑 3、刘、章的观点区分,各自时代因素的考虑 4、新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 5、传统史学(代表人物)和新史学(代表人物)的区别
章学诚,清乾隆、嘉庆年间人。 写成《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 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
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 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
他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基础 上,又提出“史德”;认为史家 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 不可能写出信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观念 *社会变革——历史观念的变革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 · ·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
黄帝
3000多年的历史
他(司马迁)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 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 汇编。所以他撰写的这部史书与其说是一部有独创 性的著作,不如说是一部所有他能接触到的史料的 汇编。只是在撰述他所处时代的各种事件和人物时, 他才表达个人的看法,写出有独到见解的历史。正 如他谦虚地解释的,“我的叙述仅仅是使过去传下 来的材料系统化。因而,不是创作,只是如实地表 述”。
中国自古以来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索中国历史 发展规律,探究中国未来发展道 路 实事求是、疑中求信、独立 思考的科学精神
4、研究方法: 史料考证、重在叙史
5、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借鉴其他学科不多
借鉴其他学科
体例
特点 以年代为 中心
史书
史学家
历史编 年体
《资治 通鉴》
司马光
历史传 记体
4、治史精神与方法:
5、特点: 6、评价:
二、司马光(时代特征)与《资治通鉴》 1、治史目的:
2、取材标准:
3、地位与体裁: 4、内容: 5、治史精神与方法: 6、特点:
7、评价:
两司马不同比较
三、刘知幾(唐代)与章学诚(清)—— 史学理论家 1、刘的著作: 《史通》及时代背景分析 内容:
史学观点:
3、中国古代的史书编撰体例呈多样化,出现比较早的的是以年 代为中心的体例。其中有一部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 时期1300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以年代为中心的史著巅峰之作, 它是( ) A.《春秋》 B.《史记》 C.《史通》 D.《资治通鉴》
4、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系和选 材原则的是( )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