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课走班背景下高中教师教学转变及其应对

在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鼓励并促进学生自由选择和优势发展,是新高考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促进新高考改革顺利落地,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印发,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改革高考科目设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由统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成绩以及三门纳入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选考的三门科目可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实际、学习兴趣、学习特长,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自主选择,学生有20种或者35种选择科目的组合。很显然,行政班教学难以满足选科的需要,选课走班教学成为必然选择。然而对于已经习惯于行政班教学的教师来说,适应选课走班这一“新鲜”的教学组织形式,无疑是一项从心理到能力的巨大挑战。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各方面的转变要求进行剖析,并寻求应对策略,以期能为教师更好地适应选课走班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教学的转变

选课走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虽然并非新事物,但随着新一轮考试制度的改革,它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暗含了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时代需求,契合了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未来发展的新特点,进而倒逼教师教学发生改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将不得不与具有多种背景、需要、期望、动机和志向的学生建立关系。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扮演不同的角色,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种角色要求。

1.学科教学者固然重要,学科教育者更要体现

学科教学是教学历史上最古老、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教学类型。发展至今天,不仅关于学科教学自身的价值功能、性质特点、组织结构、实施途径、评价策略等都为教师所熟知并为公众所认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多环节紧紧相扣、多要素紧密配合的运作机制。可以说,学科教学在人们的认知中是成熟、成功且可以信赖的。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学科教学者的代言人。在漫长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影响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皆将分数看作是学科教学与学科学习成就高低的风向标,教师也逐渐淡忘了教学所具有的教育性,其教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但却忽视了“育”学生的“初心”。而正是因为认识了现行教育的弊端以及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重要影响,高考制度一直致力于转变以分数、升学论学生的发展倾向,力图引导教师教学的转变。新高考政策的不分文理科、学生自主选科,可谓是颠覆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从理念到实践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灌输知识,而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帮助学生彰显自身的生命价值。这一要求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科发展学生的认识属性,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科教学中还要兼顾学生的德育、美育等。也即是说,教师要从一个“单纯”的学科教学者走向融各种职责于一身的学科教育者。

2.学习指导者天经地义,全面管理者崭新要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被人们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在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对教师的指导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不同于在行政班教学的境况下学生只需做好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准备,其课程、教学、学习都有固定的“轨迹”可寻,选课走班背景下的学生不得不在提前做好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以及高中学习生活规划的基础上,慎重作出选科的决定,这对于身心发展并不完全健全的高中学生来说,是难以做到完全清晰与笃定的。其次,在学生选科之后,便开始了没有班主任、没有三年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的日子,“一人一表”的生活状态倒逼着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自主、主动起来,但这对习惯于“被安排”的学生来说压力很大,他们极有可能会处于充满失落感、无力感、盲目感的恐慌当中。为此,大多数试行学校所认可的方法是建立学生导师制,来指导

学生适应学习上的转变。在内容上,一位导师负责十几名同学的选课、学习、生活、管理、评价、德育等方面工作。学生导师从集合型的办公室中走出来,以学科教室为办公室,在与学生沟通方式上,也体现出全面、方便、快捷的特征,不论是QQ群、微信群还是其他网络平台都成为导师与学生间作业布置、解答疑难、生活交流的重要媒介。很明显,选课走班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将会更加饱满,而以往仅仅作为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已远远不够,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面管理者则是崭新的要求。

3.课程执行者名正言顺,课程建设者尤为关键

选课走班制的实施,让学生除了拥有选择纳入高考总成绩的学科科目的权利外,还获得了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选择其他选修课的机会。但这有一个前提性条件,即学校应该“开好课”,这样学生才能“选好课”。因此,一方面大部分试行学校并没有将眼光仅仅停留在“高考科目”的课程发展上,而是通过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同时推动学校走上特色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实施新高考后,报考相同专业的学生,所选考的科目可以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绩就不能像现在一样将各个科目的高考成绩直接相加,部分地区采取将学生高考成绩进行换算的做法:首先将考生的成绩按照实际得分进行排队,然后划定百分比,如前1%得满分等,如此做法,学生的高考总成绩就会决定于学生在群体中的位次。这样一来,学生的高考成绩就会呈现出扁平化、区分度不高的情况,而此时如果学生的高考成绩相同,部分高校的录取就会根据学生的相关选修课成绩以及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定夺。以上两方面的现实要求均使学校不得不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校的课程建设最为合适的人选则是教师,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使教师已经不能仅仅作为既有课程的执行者,还必须承担起学校课程建设者的重任。

(二)教师结构的变化

1.从静态安排到动态生成,体现随机性

在选课走班背景下,教师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决定,学生的选课是动态的,教师的安排也会体现随机性,但这会产生一定“隐患”。比如,会导致部分学科教师比较紧缺,有些学科教师则比较富余的情况。这在物理学科体现较为明显。众所周知,物理跨越很多自然学科,它不仅能解答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对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都大有益处。但是,物理学科难度较大,在文理分科时,物理就是让不少学生“头疼”的科目,一旦可以自由选择,很多同学会青睐于难度较小、易得高分的科目,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高考“弃物理”现象。如2017年浙江省高考有29.13万考生,但是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在上海,实行新高考改革的第一年,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这样一来,物理教师相对于其他科目的教师来说,很可能面临较少人选择甚至是没人选择的窘境;无独有偶,地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较高,也是让众多文科生“犯难”的科目,学生拥有选择权后,地理科目很有可能落入跟物理学科一样的境地。一言以蔽之,在动态的选课走班面前,既定性的教师结构已不适应现实需求,走向随机性的“按需分配”是必然路径。

2.经验型教师“火热”,新手型教师被“冷落”,体现等级性

在不少实施选课走班教学的地区,学生不仅具备自选科目的权利,还有选择教师的权利。习惯了“被分配”的学生和家长们,一旦拥有这种权利,他们的第一反应则是选择教龄较长、年纪较长的经验型教师,访谈中发现,他们认为这样就能保障孩子“得高分”。这导致经验型教师变得异常“火热”,而部分新手型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如何,都有可能被冷落。不仅如此,部分实施分层教学的学校,将选考某一科目的学生,分成A、B、C三层进行教学,而任教于A层教学班的教师往往是历届高考尖子班的教师,也即经验型的教师,而处于C 层的往往是比较年轻的新手型教师,这样很容易致使这些教师产生自己“不被重视,技不如人”的心理。久而久之,教师结构的等级性会越来越明显。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教师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