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气扩散

第三章 大气扩散
第三章 大气扩散

第三章大气扩散

§1 大气层结构和气象要素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要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的估计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大气层结构

大气层的结构是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这里主要对气温的垂直分布情况简要介绍一下。大气共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二、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况和能见度等。这些气象要素,都是从观测直接获得的。

1、气温

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气压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毫巴(mb),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是

1atm=10132Pa=1013.26mb=760mmHg

3、空气湿度

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力、相对湿度、饱和气压、露点等。

4、风向和风速

气象上把水平方向上的空气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风向是指风的方向。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风向北吹称南风。风向可用8个或16个方位表示。也可用角度表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或km/s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的平均值。有时也需要测定瞬时

风向、风速。

5、云

云是大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它是漂浮在空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构成的。云的生成,外形特征。量的多少,分布及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大气的运动状态,而且预示着天气演变的趋势。

云量是指云遮住天空的成数。我国将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分。例如碧空无云,云量为零;阴天云量为10。国外将天空分为8等分,云遮蔽了几分,云量就是几。两者的换算关系为:

国外云量×1.25=我国云量

6、能见度

能见度是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的目标物最大水平距离,单位用m或km表示。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透明度或浑浊的程度。

§2 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一、温度直减率

γ来表示,简称温度直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可以用气温垂直递减率Z

T?

=/

-?

减率。它是指单位(通常取100m)高差气温变化率的负值。若气温随高度增加是递减的,γ为正值,反之,γ为负值。

如果有一小块空气作快速垂直运动,来不及和周围的空气进行充分的热交换,而外界的压力变化却很大,则可认为该空气块的运动为绝热运动。实际上多数情况的大气过程都可视为绝热过程,它的气温变化完全是由外界压力变化引起的。

当一空气块从地面绝热上升时,将因其周围气压的减小而膨胀,一部分内能用于反抗外压力而作膨胀功,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增大,外压力对它作压缩功,转化为它的内能,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上升。

二、气温的垂直分布

气温沿铅直高度的分布,可用坐标图上的曲线表示,如图所示。这种曲线称为

温度层结曲线

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四种类型: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即γ>0,称为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2、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γ=γd ,称为中性层结;3、气温不随高度变化,即γ=0,称为等温层结;4、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即γ<0,称为气温逆转,简称逆温。

三、烟流形状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烟流扩散的形状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的关系,如图示5中烟流的形状。

1、波浪型 这种烟流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好,发生在全层不稳定大气中,即0>-d λλ时。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烟囱较近,浓度较大。

2、锥型 这种烟流呈圆锥型、发生在中性条件下,即0≈-d λλ。垂直扩散比平展型好,比波浪型差。

3、平展型 这种烟流垂直方向扩散很小,象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从上面看,烟流成扇形展开。它发生在烟囱出口处,于逆温层中,即该层大气1-<-d λλ。污染情况随烟囱高度不同而异。当烟囱很高时,近处地面上不会造成污染,在远方会造成污染;烟囱很低时,会造成近处地面上的严重污染。

4、爬升型(屋脊型) 这种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一般在日落前后出现,地面由于有效辐射的放热,低层形成逆温,而高空仍保持递减层结。它持续时间较短,对近处地面污染较小。

5、漫烟型(熏蒸型) 对于辐射逆温,日出后由于地面增温,低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烟流便发生了向下的强烈扩散,而上边缘处仍处于逆温层中,漫烟型便发生了。这时烟流下部0>-d λλ,上部1-<-d λλ。这种烟流多发生在上午8—10点种,持续时间很短。

对于上述五种典型烟流,这里只从温度层结和大气静力稳定度的角度作了粗略分析。实际的烟流要复杂的多,影响因素也复杂得多。例如,还应考虑动力因素的影响,在近地层主要考虑风和地面粗糙度的影响。这五种烟型可以作为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一种依据。

四、逆温

辐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也向空中辐射能量,这种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短波辐射的能力很弱,而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却极强。因此,在大气边界层特别是近地层内,空气温度的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近地层空气温度,随着地面温度的增高而增高,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增高;反之,空气温度随着地表温度降低而降低,亦是自上而下的降低。大气温度层结一般是0>λ,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但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发生

0=λ或0<λ的现象,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不变或增加。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根据前面对大气稳定度的分析,当发生等温或逆温时,大气是稳定的,所以逆温层的存在大大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将逆温层称为阻挡层。若逆温层存在于空中某高度,由于上升的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积聚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现象。事实表明,有许多大气污染事件多发生在有逆温及静风的气象条件下,所以在研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时必须对逆温给予足够的重视。

逆温可发生在近地层中,也可能发生在较高气层(自由大气)中。根据逆温生成过程,可将逆温分为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锋面逆温及湍流逆温等五种。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当风速较小(<3m/s )时,地面因强烈的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近地面气层冷却最为强烈,较高的气层冷却较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的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辐射逆温在日落前1小时开始形成,随着地面辐射的增强,地面迅速冷却,逆温逐渐向上发展,黎明时达到最强,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逐渐增温,空气也随之自上而下的增温,逆温便自下而上的逐渐消失,大约在上午10点钟左右逆温层全部消失。

辐射逆温在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最强。在中纬度地区的冬季,辐射逆温层厚度可达200—300m ,有时可达400m 左右。冬季晴朗无云和微风的白天,由于地面辐射超过太阳辐射,也会形成逆温层。辐射逆温与大气污染的关系最为密切。

2、下沉逆温

由于空气下沉受到压缩增温而形成的逆温层称为下沉逆温。下沉逆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下降或上升运动中做功,导致某一层的大气温度比它下层的大气温度高,从而形成逆温,原因很复杂,这里不再一一讲解。

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区内,范围很广,厚度也很大,一般可达数百米。下沉气流一般达到某一高度就停止了,所以下沉逆温多发生在高空大气中。

3、平流逆温

由暖空气平流到冷地表面上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这是由于低层空气受地表面影响大、降温多,上层空气降温少所形成的。暖空气与地面之间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当冬季中纬度沿海地区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及暖空气平流到低地、盆地内积聚的冷空气上面时,皆可形成平流逆温。

4、湍流逆温

低层空气湍流混合形成的逆温称为湍流逆温。实际空气的运动都是一种湍流运

动,其结果将使大气中包含的热量、水分和动量以及污染物质得以充分的交换和混合,这种因湍流运动引起的属性混合称为湍流混合。

湍流逆温的形成主要是在对流层中的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时,暖空气因其密度小就会爬升到冷空气上面去,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称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也可以出现逆温,这种逆温称为锋面逆温。锋面逆温仅在冷空气一边可以看到。

§3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大气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上的力,有气压梯度力、重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即粘滞力)和惯性离心力。这些力之间的不同结合,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大气运动和风。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

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中受到的作用力,称为气压梯度力。这一力可分解为垂直和水平方向两个分量。垂直气压梯度力虽大,但由于有空气质量与之平衡,所以空气在垂直方向所受作用力并不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虽小,但却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只要水平方向上存在着气压差,就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在大气上,使大气由高压侧向低压侧加速运动,直到有其它力与之平衡为止。

二、地转偏向力

大气在转动的地球上运动时,由于地球转动而产生的使运动偏离气压梯度方向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只有大气相对地面运动时,地转偏向力才产生,它只能改变大气运动的方向,而不能改变运动的速度。

三、惯性离心力

当大气作曲线运动时,将受到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其方向与大气运动方向垂直,由曲线路径的曲率中心指向外;其大小与大气运动的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成反比。实际上,由于大气运动的曲率半径一般很大,所以惯性离心力通常很小。

四、摩擦力

运动速度不同的相邻两层大气之间以及近地面运动的大气和地表之间,皆会产生阻碍大气运动的阻力,即摩擦力。它的方向与大气运动方向相反,它的大小随大气高度不同而异,在近地层中最为显著,高度越高,作用越弱,在1—2km高度,摩擦力始终存在。所以一般把1—2km以下的大气层称为摩擦层,把这以上的大气层称为自由层。

总而言之,这些力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不同又造成了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的不同。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时通常是希望污染物能够尽快的扩散,避免在一个小范围内达到一定浓度,因此在设计建设工厂(污染源)时,就一定要考虑到污染物的扩散稀释问题,所以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厂址的选择问题

§4 厂址选择

厂址选择是个复杂的综合性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国家在建国初期的二三十年中所建的大型工业企业都没有进行一系列的环境影响评价,没有足够考虑建大型工业企业会对环境带来多大的危害,因此,才使得目前我国的大气质量越来越差。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化,往往要求每一个拟建企业对环境质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事先作出预评价,其中包括大气污染的预评价。在不同的地区,由于风向、风速、温度层结及地形等的影响,大气对空气污染物的传播扩散能力相差很大。在同一地区,当具有污染源的工厂的位置与周围居民区、作物区等的布局不同时,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可能相差很大。因此厂址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厂址选择中所需要的气候资料

这里指的气候资料是指常年统计形式。

1、风向和风速的气候资料

为了一目了然,风的资料通常都画成风玫瑰图,即在8个或16个方位上给出风向或风速的相对频率或绝对值,用线的长短表示,然后连接各端点即成。

风玫瑰图可以按多年的平均值作,也可以按某月或某季的多年平均值作。山区地形复杂,风向和风速随地点和高度有很大变化,则可以作出不同测点和不同高度的玫瑰图。

在大气污染分析中,常常把静风(风速小于1m/s)和微风(风速在1~2m/s之间)的情况进行单独分析。因为这时的大气通风条件很差,容易引起高的污染浓度。此时,不但应统计出现静风的频率,有条件的还要统计静风的持续时间,并绘出静风持续时间图。

2、大气稳定度的气候资料

一般气象台没有近地层大气温度层结的详细资料,但可以根据帕斯奎尔-特纳尔方法,对某地的大气稳定度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个稳定度级别所占的相对频率,并画出相应的图表。还应特别注意要统计逆温资料,如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的

高度、平均厚度及逆温强度等。

3、混合层厚度的确定

混合层厚度是影响污染物铅直扩散的重要气象参数。由于温度层结的昼夜变化,混合层厚度也随时间改变。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午混合层厚度最大,表征了一天最大的铅直扩散能力。

在求算混合层高度对城市热岛效应进行订正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面积、人口)、下垫面性质等特点进行。若在预建厂附近没有气象台站,收集不到上述气候资料,或在预建厂附近有医院、疗养院等重点环境保护单位时,都要进行现场观测,以便获得有关气象资料。

二、厂址平均浓度计算

1、按风向方位计算的长期平均浓度

2、利用叠加方法计算长期平均值

三、厂址选择

从防止大气污染的角度考虑,理想的建厂位置是污染物背静浓度小,大气扩散稀释能力强,排放的污染物被输送到城市或居民区的可能性最小的地方。这里仅有利于烟云扩散的角度介绍厂址选择中的有关问题。

1、背景浓度

背景浓度是指该地区已有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它是由当地其他污染源和远距离输送来的污染物造成的。厂址选择要首先收集到或实测到此项资料。显然,在背静浓度已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地区不宜建厂。有时背静浓度没有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但再加上拟建厂造成的污染物浓度以后,若超过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短期内又无法克服的,也不宜建厂。总之,应选择背景浓度小的地区建厂。

2、对风的考虑

选择厂址时要考虑工厂与环境(包括居住区、作物区和其他企业单位)的相对位置及关系。所以要考虑风向。一般是按风向频率玫瑰图考虑,其规则是:(1)污染源相对居住区来说应设在最小频率风向的上侧,使居住区受害时间最少。

(2)应尽量减少各工厂的重复污染,不宜把各污染源配置在与最大频率风向一致的直线上。

(3)烟囱及无组织排放量大或废气毒性大的工厂,应使其与居住区的距离更远些。

(4)污染源应位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抗害能力最弱的生长季节的主导风向的下侧。各种作物对不同有害气体的抗性不同,可合理调整工厂附近作物区的布局,以

减少损失。

仅仅考虑风向频率是不够的,它只能说明污染的时间而不能说明污染的严重程度。设想某一风向出现的频率虽然很小,但吹这种风时常伴随有不利于扩散源稀释的条件,也会造成污染物浓度很高。因此,只按风向频率决定污染源的位置不一定是最佳方案。风速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应把风向、风速综合起来考虑。

厂址选择中另一项指标是静风出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全年静风频率很高(例如超过40%)或静风持续时间长的地区,可能引起严重污染,则不宜建厂。对强的热源及山区要作出具体分析。

3、对温度层结的考虑

离地面几百米以内的大气温度层结对污染物的扩散速率影响很大,在选择厂址时必须搜集当地的文牍层结资料。最不利于扩散的是近地层逆温(主要是辐射逆温)和上部逆温。因此,应搜集逆温的强度、厚度、出现频率及持续时间,以及上部逆温底的高度等项资料,特别应当注意逆温伴随有静风或微风的情况时,注意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逆温对高架源和近地面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逆温对高架源污染影响比较复杂,可以粗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架源出口位于逆温层之中,由于逆温铅直湍流微弱,铅直扩散慢,所以源附近的地面浓度反而低。但远距离的地面浓度比没有逆温影响时候要高,高浓度的范围也大。在近地层逆温破坏时将产生漫烟型扩散,造成高浓度,但时间很短,30~60min。高浓度的大小和出现距离随源高而变化。当高架源高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烟云在漫长的路径中可能发生水平弯曲和偏转,从而增加了水平扩散,不一定产生高浓度。另一种情况是高架源排烟口高于逆温层,此时产生的屋脊型扩散,这种情况最为有利。

逆温对近地面源影响很大,往往在近距离内造成很高的污染物浓度。工厂常有跑、冒、滴、漏等无组织排放,逆温时地面风速很小,扩散稀释速率很慢,结果在厂区内及附近造成高浓度污染。

中小型工厂的低矮污染源污染范围在几千米以内,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上部逆温对这类污染源扩散的影响不大。但是对强而高的源来说,上部逆温的高度常常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因素。在有上部逆温时,企图用增加烟囱高度来减小地面污染物浓度的做法往往收效甚微。

4、对大气降水作用的考虑

大气降水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体,如雨、雪、雹等。由于降水的产生必须要有充分的水汽和空气的上升运动等条件;所以,以成云致雨过程中的各种化学物理作用都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到迁移和转化,如气态污染物可能溶于水中,

雨滴在降落过程中对污染物(如SO2和粉尘)的淋洗净化作用等,都能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减轻了大气的污染程度。降水多的南方空气往往比较清洁,降水少的北方空气比较混浊。

5、对地形的考虑

(1)山谷较深,走向与主导风向交角为450~1350,谷内风速通常很小,不利于扩散稀释。若烟囱有效高度不可能超过经常出现静风及微风的高度时,则不宜建厂。

(2)烟囱的有效高度不可能超过下坡风厚度及背风坡湍流区的地方,不造合建厂。

(3)谷地四周山坡上有居民区及农田,烟囱有效高度不能超过山的高度时,不宜建厂。

(4)四周很高的深谷地不宜建厂。

(5)烟云虽然能过山,仍应考虑是否会造成背风面的污染。不应把居住区设在背风面的污染区。

(6)在水陆风(或海陆风)较稳定的大型水域与山地交界的靠山地段不宜建厂。必建厂时,应使厂区和居住区的连线与岸平行,以减少水陆风(或海陆风)造成的污染。

地形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十分复杂。上述几点中只是最基本的考虑,对具体情况必须作具体分析。在地形复杂的地方建厂,一般应进行专门的气象观测和现场示踪剂试验,进而可进行风洞模拟试验,以便对当地的扩散稀释条件作出确切的评价,确定必要的对策或防护距离。对工厂合理布局,厂址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证措施。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后答案 (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一章 概 论 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 29.1%1001 97.2894 .3900934.0%=???=Ar ,%05.0%100197.2801 .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1)ρ(g/m 3 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 1.4 成人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平均为500cm 3,假若每分钟呼吸15次,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200g μ/m 3,试计算每小时沉积于肺泡内的颗粒物质量。已知该颗粒物在肺泡中的沉降系数为0.12。 解: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0.12g μ=10.8g μ 1.5 设人体肺中的气体含CO 为2.2×10-4,平均含氧量为19.5%。如果这种浓度保持不变,求COHb 浓度最终将达到饱和水平的百分率。 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高斯扩散模型.

大气污染扩散 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 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 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 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根据大气温度在 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 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 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受 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 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 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 扩散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 逆温气象条件。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

大气污染课后答案-4章

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4.1 污染源的东侧为峭壁,其高度比污染源高得多。设有效源高为H ,污染源到峭壁的距离为L ,峭壁对烟流扩散起全反射作用。试推导吹南风时高架连续点源的扩散模式。当吹北风时,这一模式又变成何种形式? 解: 吹南风时以风向为x 轴,y 轴指向峭壁,原点为点源在地面上的投影。若不存在峭壁,则有 ]}2)(exp[]2)(){exp[2exp(2),,,(2 2 2222' z z y z y H z H z y u Q H z y x σσσσσπρ+-+---= 现存在峭壁,可考虑ρ为实源与虚源在所关心点贡献之和。 实源]}2)(exp[]2)(){exp[2exp(22 2 22221z z y z y H z H z y u Q σσσσσπρ+-+---= 虚源]}2)(exp[]2)(]{exp[2)2(exp[222 222 22z z y z y H z H z y L u Q σσσσσπρ+-+----= 因此]}2)(exp[]2)(){exp[2exp(22 2 2222z z y z y H z H z y u Q σσσσσπρ+-+---=+ ]}2)(exp[]2)(]{exp[2)2(exp[22 2 2222z z y z y H z H z y L u Q σσσσσπ+-+---- =]}2)(exp[]2)(]}{exp[2)2(exp[)2{exp(22 2 222222z z y y z y H z H z y L y u Q σσσσσσπ+-+----+- 刮北风时,坐标系建立不变,则结果仍为上式。 4.2 某发电厂烟囱高度120m ,内径5m ,排放速度13.5m/s ,烟气温度为418K 。大气温度288K ,大气为中性层结,源高处的平均风速为4m/s 。试用霍兰德、布里格斯(x<=10H s )、国家标准GB/T13201-91中的公式计算烟气抬升高度。 解: 霍兰德公式 m D T T T u D v H s a s s 16.96)5418 288 4187.25.1(455.13)7 .25.1(=?-?+?=-+= ?。 布里格斯公式 kW kW D v T T T Q s s a s H 210002952155.1341828841810 6.9 7.2106.97.22 3 23>=??-??=-??= --且x<=10Hs 。此时 3/23/213/11 3 /23/180.2429521362.0362.0x x u x Q H H =??==?--。

大气污染扩散模型

第一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一、湍流与湍流扩散理论 1. 湍流 低层大气中的风向是不断地变化,上下左右出现摆动;同时,风速也是时强时弱,形成迅速的阵风起伏。风的这种强度与方向随时间不规则的变化形成的空气运动称为大气湍流。湍流运动是由无数结构紧密的流体微团——湍涡组成,其特征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具有随机性,但它们的统计平均值仍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大气湍流的流动特征尺度一般取离地面的高度,比流体在管道内流动时要大得多,湍涡的大小及其发展基本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在较小的平均风速下就能有很高的雷诺数,从而达到湍流状态。所以近地层的大气始终处于湍流状态,尤其在大气边界层内,气流受下垫面影响,湍流运动更为剧烈。大气湍流造成流场各部分强烈混合,能使局部的污染气体或微粒迅速扩散。烟团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下,由湍涡不断把烟气推向周围空气中,同时又将周围的空气卷入烟团,从而形成烟气的快速扩散稀释过程。 烟气在大气中的扩散特征取决于是否存在 湍流以及湍涡的尺度(直径),如图5-7所示。 图5-7(a)为无湍流时,烟团仅仅依靠分子 扩散使烟团长大,烟团的扩散速率非常缓慢, 其扩散速率比湍流扩散小5~6个数量级;图5 -7(b)为烟团在远小于其尺度的湍涡中扩散, 由于烟团边缘受到小湍涡的扰动,逐渐与周边 空气混合而缓慢膨胀,浓度逐渐降低,烟流几乎呈直线向下风运动;图5-7(c)为烟团在与其尺度接近的湍涡中扩散,在湍涡的切入卷出作用下烟团被迅速撕裂,大幅度变形,横截面快速膨胀,因而扩散较快,烟流呈小摆幅曲线向下风运动;图5-7(d)为烟团在远大于其尺度的湍涡中扩散,烟团受大湍涡的卷吸扰动影响较弱,其本身膨胀有限,烟团在大湍涡的夹带下作较大摆幅的蛇形曲线运动。实际上烟云的扩散过程通常不是仅由上述单一情况所完成,因为大气中同时并存的湍涡具有各种不同的尺度。 根据湍流的形成与发展趋势,大气湍流可分为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两种形式。机械湍流是因地面的摩擦力使风在垂直方向产生速度梯度,或者由于地面障碍物(如山丘、树木与建筑物等)导致风向与风速的突然改变而造成的。热力湍流主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匀,或因大气温度层结不稳定,在垂直方向产生温度梯度而造成的。一般近地面的大气湍流总是机械湍流和热力湍流的共同作用,其发展、结构特征及强弱决定于风速的大小、地面障碍物形成的粗糙度和低层大气的温度层结状况。 2. 湍流扩散与正态分布的基本理论 气体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面随大气整体飘移,同时由于湍流混合,使污染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稀释,其扩散程度取决于大气湍流的强度。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其危害程度在于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持续时间,大气扩散理论就是用数理方法来模拟各种大气污染源在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

第四章 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一节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一 湍流 1.定义: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风速的脉动 风向的摆动 2.类型: 按形成原因 热力湍流: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引起,取决于大气稳定度 机械湍流: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引起 3.扩散的要素 风:平流输送为主,风大则湍流大 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 二 湍流扩散理论(主要阐述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 1.梯度输送理论 通过与菲克扩散理论类比建立起来的(菲克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断面上的物质的数量与浓度梯 度呈正比) 类比于分子扩散,污染物的扩散速率与负浓度梯度成正比 x C k F ??-= 式中,F — 污染物的输送通量 k — 湍流扩散系数 C — 污染物的浓度 X — 与扩散截面垂直的空间坐标(扩散过程的长度) x C ??— 浓度梯度 要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2.湍流统计理论 泰勒首先将统计理论应用在湍流扩散上 图4-1显示:从原点O 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 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粒子的位置用y 表示,则结论为: ①y 随时间变化,但其变化的平均值为零 ②若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 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席分布以x 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 萨顿实用模式:解决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实用模式 高斯模式:应用湍流统计理论得出正态分布假设下的扩散模式 3.相似理论 第二节 高斯扩散模式 一 坐标系的建立—右手坐标系

1.原点O :无界点源或地面源,O 为污染物的排放点 高架源,O 为污染物的排放点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补充:点源 高架源 连续源 固定源 线源 地面源 间歇源 流动源 面源 2.x 轴:正向为平均风向,烟流中心线与x 轴重合 3.y 轴:垂直于x 轴 4.z 轴:垂直于xoy 平面 二 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 1.污染物浓度在y 、z 轴上的分布为正态分布; )2exp(21 )(22 y y y y f σπ σ-= )2exp(21 )(22 z z z z f σπ σ-= y σ,z σ— 分别为污染物在y 和z 方向上分布的标准差,m 2.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即风速u 为常数; 3.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源强Q 为定值; 4.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即烟云在扩散过程中没有沉降、化合、分解及地面吸收、吸附作用发生; 0=??t C 5.在x 方向上,输送作用远远大于扩散作用,即 )(x C k x x C u x ????>>??; 6.地面足够平坦。

扩散系数计算

7.2.2扩散系数 费克定律中的扩散系数D代表单位浓度梯度下的扩散通量,它表达某个组分在介质中扩散的快慢,是物质的一种传递性质。 一、气体中的扩散系数 气体中的扩散系数与系统、温度和压力有关,其量级为5 2 10/m s -。通常对于二元气体A、B 的相互扩散,A在B 中的扩散系数和B 在A 中的扩散系数相等,因此可略去下标而用同一符号D表示,即AB BA D D D ==。 表7-1给出了某些二元气体在常压下(5 1.01310Pa ?)的扩散系数。 对于二元气体扩散系数的估算,通常用较简单的由富勒(Fuller )等提出的公式: 1/31/32 [()()]A B D P v v = +∑∑ (7-19) 式中,D -A、B 二元气体的扩散系数,2 /m s ; P -气体的总压,Pa ; T -气体的温度,K; A M 、 B M -组分A、B 的摩尔质量,/kg kmol ; A v ∑、B v ∑-组分A、B 分子扩散体积,3 /cm mol 。 一般有机化合物可按分子式由表7-2查相应的原子扩散体积加和得到,某些简单物质则在表7-2种直接列出。 5

式7-19的相对误差一般小于10%。 二、液体中的扩散系数 由于液体中的分子要比气体中的分子密集得多,因此也体的扩散系数要比气体的小得多,其量级为9 2 10/m s -。表7-3给出了某些溶质在液体溶剂中的扩散系数。 对于很稀的非电解质溶液(溶质A+溶剂B),其扩散系数常用Wilke-Chang 公式估算: 15 0.6()7.410 T B AB A M T D V -φ=?μ 2/m s (7-21) 式中,AB D -溶质A在溶剂B中的扩散系数(也称无限稀释扩散系数),2 /m s ; T -溶液的温度,K; μ-溶剂B的粘度,.Pa s ; B M -溶剂B的摩尔质量,/kg kmol ; φ-溶剂的缔合参数,具体值为:水2.6;甲醇1.9;乙醇1.5;苯、乙醚等不缔合的溶剂 为1.0; A V -溶质A 在正常沸点下的分子体积,3/cm mol ,由正常沸点下的液体密度来计 算。若缺乏此密度数据,则可采用Tyn-Calus 方法估算: 1.048 0.285c V V =,其中c V 为物质的

污染物扩散模型-深圳数学建模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填写): 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C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12位数字全国统一编号): 参赛学校(完整的学校全称,不含院系名):温州医科大学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章成俊 2. 杨超 3. 谢锦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填写): 2015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号专用页 送全国评阅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填写): 全国评阅随机编号(由全国组委会填写):

对垃圾处理厂污染的动态监控及居民补偿 摘要 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目前垃圾焚烧正逐步成为中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本论文构根据题目设置的垃圾处理厂规模,建立了环境动态监控体系,并根据潜在污染风险对周围居民进行了合理经济补偿的设计。 对于问题(1),为了实现对垃圾焚烧厂烟气排放及相关环境影响状况的动态监控,本论文在高斯烟羽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引入温度、降雨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污染物扩散模型。本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风雨影响指数M,用来衡量风向、降雨对颗粒物扩散的影响。本论文将抽象的污染物含量形象化,利用空气污染指数API描述具体的污染程度及其给周围居民带来的影响。并且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模型检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 对于问题(1)具体赔偿方案的制定,在综合考虑了不同方位风向频率、受污染时间、受污染程度的基础上,本论文使用了层次分析法,并且进行了一致性检验,使得赔偿方案具有说服力。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出当政府和垃圾处理厂共支付风险赔偿金为N时,得出居住地的每位居民应得的赔偿金额计算公式。对于监测点的设置,经计算共需21个,具体布置情况见后文。 对于问题(2),在题目所述的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对污染物的具体含量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与假设。模拟出酸性物质与颗粒物的影响范围,并根据具体的污染程度设置不同的污染区。对每个污染区的不同情况设置更改监测点的设置,并且在问题(1)的基础上对居民的经济补偿进行合理修改。 关键词:高斯烟羽模型,层次分析法,空气污染指数,烟气抬升公式 一、问题重述 “垃圾围城”是世界性难题,在今天的中国显得尤为突出。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问题,垃圾堆放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因此,垃圾焚烧正逐步成为中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政府监管不力、投资者目光短浅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前些年各地建设的垃圾焚烧电厂在运营中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给垃圾焚烧技术在我国的推广造成了很大阻力,许多城市的新建垃圾焚烧厂选址都出现因居民反对而难以落地的局面。在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方面,目前主要是在垃圾焚烧厂内进行测量监控,缺少从周边环境视角出发的外围动态监控,因而难以形成为民众所信服的全方位垃圾焚烧厂环境监控体系。 深圳市某地点计划建立一个中型的垃圾焚烧厂,计划处理垃圾量1950吨/天(设置三台可处理垃圾650吨/天的焚烧炉,排烟口高度80米,每天24小时运转)。从构建环境动态监控体系、并根据潜在污染风险对周围居民进行合理经济补偿的需求出发,有关部门希望能综合考虑垃圾焚烧厂对周围带来环境污染以及其他危害的多种因素(例如,焚烧炉的污染物排放量、居住点离开垃圾焚烧厂的距离、风力和风向及降雨等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以及建筑物的遮挡程度等等),在进行科学定量分析的基础

大气污染物扩散高斯模型模拟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模型模拟:可视化模拟点源大气污染的扩散Gaussia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大气污染扩散进行模拟和分析,有利于减小事故的危害,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高斯扩散模型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使用于重气云扩散模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非重气云扩散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斯扩散模型是描述大气对有害气体的输移、扩散和稀释作用的物理或数学模型,是进行灾害预测和救援指挥的有力手段之一。 高斯扩散模型 高斯模型又分为高斯烟团模型和高斯烟羽模型。大气污染物泄漏分为瞬时泄漏和连续泄漏,瞬时泄漏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相对于污染物扩散的时间较短如突发泄漏等的情形,连续泄漏则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较长的情形。瞬时泄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而连续泄漏采用高斯模型烟羽模型模拟。高斯模型适用于非重气云气体,包括轻气云和中性气云气体。要求气体在扩散过程中,风速均匀稳定。 在高斯烟团模型中,选择风向建立坐标系统,即取泄漏源为坐标原点,x轴指向风向,y轴表示在水平面内与风向垂直的方向,z轴则指向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具体公式见式: (mg/s); x、y、z轴上的扩散系数,需根据大气稳定度选择参数计算得到(m);x、y、z表示x、y、z上的坐标值(m);u 表示平均风速(m/s);t表示扩散时间(s);H 表示泄漏源的高度(m)。 同理,高斯烟羽模型的表达式如: 技术方法 若用高斯模型算出空间每一个点在一个时刻的污染浓度,这个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所设计的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先进行图层网格化,由高斯模型计算出有限个网格点的上的污染物浓度,在进行空间内插得到面上每一个点的污染物浓度,并由此得到污染物浓度的等值线。整个过程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污染空气的扩散模型

放射性气体扩散的预估模型 摘要:由于放射性气体泄漏造成惨重损失的报道在国际屡见不鲜,近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气体的泄漏事件更让我们关注放射性气体泄漏时在环境中的浓度问题,为了今后事故发生后提供积极的补救措施, 所以对放射性气体的扩散作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高斯烟羽模型、线性拟合,以及微分方程模型,运用MA TLAB软件,分析了泄漏源强度、风速、大气稳定度参数、地面粗糙度参数和计算精确度等的因素对放射性气体扩散的影响,预测了放射性气体浓度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浓度变化,并且本文模型中的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而加以改变,因而使本文的应用范围大大增加,可以适用于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文章首先在第一问中利用MA 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线性拟合,采用微分方程模型得到核电站周边放射性气体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浓度变化,得出随着离泄漏源距离的延伸,最终放射性物质的浓度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即当L趋向无穷是,C(x,y,z,t)趋向于零;当时间趋于无穷时,C(x,y,z,t)也趋于无穷。问题二,问题三中,建立以核电站周边不同地区得距离以及风速为因变量,设置各个主要因素的参考数据,同时,利用高斯烟羽模型对核电站周边地区的浓度进行预测,然后,利用MATLAB软件,将相关数据代入程序,我们得到核电站周边地区的浓度分布的等高曲线。问题四中,通过实际收集数据,集合核电站周边地区的浓度等高曲线,可以直观的看出日本福岛核电站对我国东海岸以及美国西海岸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1.1背景的介绍 目前,核电的发展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核电正常运行以及发生泄露时不可避免的会有气载放射性核素排出,这样就给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的测出大气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在环境检测以及安全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1.2需要解决的问题 的放射性气体以匀速排出,设有一座核电站遇自然灾害发生泄漏,浓度为p 速度为m kg/s,在无风的情况下,匀速在大气中向四周扩散, 速度为s m/s. (1)请你建立一个描述核电站周边不同距离地区、不同时段放射性物质浓度的预测模型。 (2)当风速为k m/s时,给出核电站周边放射性物质浓度的变化情况。 (3)当风速为k m/s时,分别给出上风和下风L公里处,放射性物质浓度的预测模型。

数学建模高斯扩散模型培训资料

数学建模高斯扩散模 型

§4-2高斯扩散模式 ū —平均风速; Q—源强是指污染物排放速率。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成正比,它是研究空气污染问题的基础数据。通常: (ⅰ)瞬时点源的源强以一次释放的总量表示; (ⅱ)连续点源以单位时间的释放量表示; (ⅲ)连续线源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排放量表示; (ⅳ)连续面源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排放量表示。 δy—侧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y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y的函数,m; δz—竖向扩散参数,污染物在z方向分布的标准偏差,是距离z的函数,m; 未知量—浓度c、待定函数A(x)、待定系数a、b; 式①、②、③、④组成一方程组,四个方程式有四个未知数,故方程式可解。 二、高斯扩散模式 (一)连续点源的扩散 连续点源一般指排放大量污染物的烟囱、放散管、通风口等。排放口安置在地面的称为地面点源,处于高空位置的称为高架点源。 1. 大空间点源扩散 高斯扩散公式的建立有如下假设:①风的平均流场稳定,风速均匀,风向平直;②污染物的浓度在y、z轴方向符合正态分布;③污染物在输送扩散中质量守恒; ④污染源的源强均匀、连续。 图5-9所示为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示意图。有效源位于坐标原点o处,平均风向与x轴平行,并与x轴正向同向。假设点源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自由空间扩散,不考虑下垫面的存在。大气中的扩散是具有y与z两个坐标方向的二维正态分布,当两坐

标方向的随机变量独立时,分布密度为每个坐标方向的一维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乘积。由正态分布的假设条件②,参照正态分布函数的基本形式式(5-15),取μ=0,则在点源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函数为: (5-16)式中 C—空间点(x,y,z)的污染物的浓度,mg/m3; A(x)—待定函数; σy、σz—分别为水平、垂直方向的标准差,即y、x方向的扩散参数,m。 由守恒和连续假设条件③和④,在任一垂直于x轴的烟流截面上有: (5-17) 式中 q—源强,即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污染物,μg/s; u—平均风速,m/s。 将式(5-16)代入式(5-17), 由风速稳定假设条件①,A与y、z无关,考虑到③和④,积分可得待定函数A(x): (5-18) 将式(5-18)代入式(5-16),得大空间连续点源的高斯扩散模式 (5-19) 式中,扩散系数σy、σz与大气稳定度和水平距离x有关,并随x的增大而增加。当y=0,z=0时,A(x)=C(x,0,0),即A(x)为x轴上的浓度,也是垂直于x轴截面上污染物的最大浓度点C max。当x→∞,σy及σz→∞,则C→0,表明污染物以在大气中得以完全扩散。 2.高架点源扩散

第三章 大气扩散

第三章大气扩散 §1 大气层结构和气象要素 为了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除需要采取安装净化装置等各种技术措施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能力。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于排放源本身的特性,气象条件、地面特征和周围地区建筑物分布等因素有关。本章主要对这些因素特别是气象条件、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的估计以及厂址选择和烟囱设计等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大气层结构 大气层的结构是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况,如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直分布等。这里主要对气温的垂直分布情况简要介绍一下。大气共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二、气象要素 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风向、风速、云况和能见度等。这些气象要素,都是从观测直接获得的。 1、气温 气象上讲的地面气温一般是指距地面1.5m高处在百叶箱中观测到的空气温度。 2、气压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气象上常用的气压单位是毫巴(mb),与其它气压单位的关系是 1atm=10132Pa=1013.26mb=760mmHg 3、空气湿度 空气的湿度简称气湿,反映了大气中水汽的含量的多少和空气的潮湿程度。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汽压力、相对湿度、饱和气压、露点等。 4、风向和风速 气象上把水平方向上的空气运动称为风。风是一个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风向是指风的方向。例如,风从东方来称东风;风向北吹称南风。风向可用8个或16个方位表示。也可用角度表示。 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运动的距离,单位用m/s或km/s表示。通常气象台站所测定的风向、风速,都是指一定时间的平均值。有时也需要测定瞬时

点污染源空气污染扩散模型

8点、中午12点、晚上9点都没有排放气体,该怎么算,是不是需要找到一个关于时间t的函数,来计算多长时间之后污染还剩下多少 c=Q./(2*pi*sigy.*sigz*u+eps)*exp(-0.5*(y.A2)./((sigy+eps).A2)).*(exp(-0.5*(z-H).A2./((sigz+eps).A2))+exp(-0.5*(z+H).A2./((sigz+ eps)A2))); 这个函数对吗?该调用什么函数? 问题: 建立单污染源空气污染扩散模型,描述其对周围空气污染的动态影响规律。 现有河北境内某一工厂废气排放烟囱高50m,主要排放物为氮氧化物。早上9点至下午 3点期间的排放浓度为406.92mg/m3,排放速度为1200m3 /h;晚上10点-凌晨4点期间 的排放浓度为1160mg/m3,排放速度为5700m3 /h;通过你的扩散模型求解该工厂方圆51 公里分别在早上浓度8点、中午12点、晚上9点空气污染分布和空气质量等级。 源代码 clear all clc [x,y]=meshgrid(0:20:5100,0:20:5100); Q=135.64; z=1.5; H=50; u=1.94; sigy=0.3914238*x.A0.865014; sigz=0.0757182*x.A1.00770; c=Q./(2*pi*sigy.*sigz*u+eps).*exp(-0.5*(y.A2)./((sigy+eps).A2)).*(exp(-0.5*(z-H).A2./((sigz+eps).A2))+exp(-0.5*(z+H).A2./((sigz+ eps)A2))); mesh(x,y,c); xlabel('X'),ylabel('Y'),zlabel(C), clear all clc [x,y]=meshgrid(-5100:20:5100,-5100:20:5100); Q=1836.7; z=1.5; H=50; u=1.7; sigy=0.3914238*x.A0.865014; sigz=0.0757182*x.A1.00770; c=Q./(2*pi*sigy.*sigz*u+eps).*exp(-0.5*(y.A2)./((sigy+eps).A2)).*(exp(-0.5*(z-H).A2./((sigz+eps).A2))+exp(-0.5*(z+H).A2./((sigz+ eps)A2))); mesh(x,y,c); xlabel('X'),ylabel('Y'),zlabel(C), 分享到: 2015-05-29 16:32 提问者采纳 clear all [x,y]=meshgrid(-51000:100:51000,-51000:100:51000); Q=135.64; z=1.5; H=50; u=1.94; sigy=0.3914238*x.A0.865014;

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模型模拟

9.2.2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高斯模型模拟:可视化模拟点源大气污染的扩散 9.2.2 Gaussian Atmospheric Dispersion Model 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对大气污染扩散进行模拟和分析,有利于减小事故的危害,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高斯扩散模型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使用于重气云扩散模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非重气云扩散的应用日益广泛。高斯扩散模型是描述大气对有害气体的输移、扩散和稀释作用的物理或数学模型,是进行灾害预测和救援指挥的有力手段之一。 9.2.2.1高斯扩散模型 高斯模型又分为高斯烟团模型和高斯烟羽模型。大气污染物泄漏分为瞬时泄漏和连续泄漏,瞬时泄漏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相对于污染物扩散的时间较短如突发泄漏等的情形,连续泄漏则是指污染物泄放的时间较长的情形。瞬时泄漏采用高斯烟团模型模拟,而连续泄漏采用高斯模型烟羽模型模拟。高斯模型适用于非重气云气体,包括轻气云和中性气云气体。要求气体在扩散过程中,风速均匀稳定。 在高斯烟团模型中,选择风向建立坐标系统,即取泄漏源为坐标原点,x 轴指向风向,y 轴表示在水平面内与风向垂直的方向,z 轴则指向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具体公式见式(9.1): 22222()()()22223/2(,,,)()(2)y x z z y x ut z H z H x y z Q C x y z t e e e e σσσσπσσσ--+----=???+?…………(9.1) 其中:(,,,)C x y z t 为泄漏介质在某位置某时刻的浓度值;Q 为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x σ、y σ、z σ分别x 、y 、z 轴上的扩散系数,需根据大气稳定度选择参数计算得到(m);x 、y 、z 表示x 、y 、z 上的坐标值(m);u 表示平均风速(m/s);t 表示扩散时间(s);H 表示泄漏源的高度(m)。 同理,高斯烟羽模型的表达式如: 22222()()222(,,,)()2y z z y z H z H y z Q C x y z t e e e u σσσπσσ-+---=??+………………………(9.2) 9.2.2.2 技术方法 若用高斯模型算出空间每一个点在一个时刻的污染浓度,这个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所设计的系统一般都是采用先进行图层网格化,由高斯模型计算出有限个网格点的上的污染物浓度,在进行空间内插得到面上每一个点的污染物浓度,并由此得到污染物浓度的等值线。整个过程的示意图如图9.2.1所示

大气扩散CALPUFF模型技术综述

?专论与综述? 大气扩散CALP UFF 模型技术综述 伯鑫1,2 ,丁峰2 ,徐鹤1 ,李时蓓 2 (1.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2.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 摘 要:介绍了CALP UFF 模式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应用尺度、适用范围、气象与地形预处理、特殊计算功能模块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综述了其模式验证及在国内的应用情况,提出了模型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 关键词:CALP UFF;C AL M ET;大气扩散模型 中图分类号:X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09(2009)03-0009-05 Rev i ew of A t m ospher i c D i ffusi on Spersi on M odel CAL PUFF Technology BO Xing 1,2 ,D ING Feng 2 ,XU He 1 ,L I Shi 2bei 2 (1.N ankai U niversity,College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 and Eng ineering,Tianjin 300071,China;2.The S ta te Environm enta l P rotection M inistry,Environm en tal Engineering A ssess m ent Center ,B eijing 100012,China ) Abstract:The CALP UFF model syste m was described in theoretical knowledge,as well as its app lied scale,scope of app licati on,weather and terrain p re 2p r ocessing,s pecial functi on modules such as co mputing fea 2tures and advantages .I n this revie w,verificati on and app licati on of the model in China were su mmarized and the li m itati on in app lying the model was p r oposed . Key words:CALP UFF;CALMET;A t m os pheric diffusi on model 收稿日期:2008-10-12;修订日期:2009-03-20 作者简介:伯鑫(1983—),男,山东烟台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环境质量模拟及应用。 CALP UFF 为三维非稳态拉格朗日扩散模式系统,与传统的稳态高斯扩散模式相比,能更好地处理长距离污染物运输(50k m 以上的距离范围)。CALP UFF 由西格玛研究公司(Sig ma Research Cor 2porati on )开发,是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 A )长期支 持开发的法规导则模型,也是我国环境保护部颁布 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导则》(修订版)推荐的模式之一,其最新版本为Versi on 6.0。 CALP UFF 具有下列优势和特点:①能模拟从 几十米到几百公里中等尺度范围;②能模拟一些非 稳态情况(静小风、熏烟、环流、地形和海岸效应),也能评估二次污染颗粒浓度,而以高斯理论为基础的模式则不具备 [1] ;③气象模型包括陆上和水上 边界层模型,可利用小时MM4或MM5网格风场作为观测数据,或作为初始猜测风场;④采用地形动力学、坡面流参数方法对初始猜测风场分析,适合于粗糙、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模拟;⑤加入了处理针对面源(森林火灾)浮力抬升和扩散的功能模块 [2] 。 CALP UFF 模型系统包括3部分———CALMET (Calif ornia Meteor ol ogical Model )、CALP UFF 、CAL 2P OST,以及一系列对常规气象、地理数据作预处理 的程序。CAL MET 是气象模型,用于在三维网格模 型区域生成小时风场和温度场;CALP UFF °是非稳态三维拉格朗日烟团输送模型,利用CAL MET 生成的风场和温度场文件,输送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烟团,模拟扩散和转化过程;CALP OST 通过°处理CALP UFF °输出的文件,生成所需浓度文件用于后处理。 1 风场参数计算方法 CAL MET 为CALP UFF 烟团扩散模型提供必要 的三维气象场,包括诊断风场模块和微气象模块。诊断风场模块对初始猜测风场(MM4或MM5网格风场、常规监测的地面与高空气象数据)进行地形 — 9—第21卷 第3期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年6月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 课后答案 (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一章概论

3 解:1) (g/m 3N ) 1.50 10 4 154 22.4 10 1.031g/m N 1.1干结空气中 2、O 2、Ar 和C0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 故n N2=0.781mol, n °2=0.209mol .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 。质量百分数为 0.781 28.01 100% 75.51%,02% 0.209 32.00 100% 23.08% ; 28.97 1 28.97 1 1.2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 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 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 0.15mg/m 3,NO2 : 0.12mg/m 3,CO :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 1m 3干空气计算,其 1 103 摩尔数为1 -------- 44.643mol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22.4 SO 2 : 0.15 10 3 0.12 10 3 0.052ppm , NO 2: 0.058ppm 64 44.643 46 44.643 CO : 3 4.00 10 3 —a 3.20 ppm 。 28 44.643 1.3 CC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 1.50X 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 10m 3N 、/s ,试确定:1) 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 (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 Ar% 0.00934 39.94 28.97 1 1.29%,CO 2% 0.00033 44.01 28.97 1 0.05%。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汇总情况

1120663班大气题 一、填空: 1 气态污染物总体上可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 2常用的除尘器可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 3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其中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 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三种 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操作变量) 5根据气温在垂直于下垫面方向上的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二、名词解释: 1 温室效应 2 燃烧 3 可吸入颗粒物 4二次污染物 5空燃比 答案 1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元素如加完,一氧化二氮,臭

氧,氟氯烃,水蒸汽等,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的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 3 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4 指有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5单位质量燃料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四、简答题 1.除尘过程的机理? 答:将含尘气体引入具有一种或几种力作用的除尘器,是颗粒相对其运载气流产生一定的位移,并从气流中分离出来,最后沉淀在捕系表面上。 2、简述燃料中硫的氧化过程 答:煤受热后,煤中有机硫与无机硫也挥发出来,松散结合的有机硫在低温(小于700K)下分解。紧密结合的有机硫在高温(800K)下分解释出。 3、简述高斯扩散模式的假定及其扩散种类? 答:(1)污染物浓度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