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溯源性

合集下载

计量溯源性程序

计量溯源性程序

1 目的对测量设备、参考物质通过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试结果与适当的参考对象相关联,建立并保持测量结果的满足量值溯源性要求。

2 范围适用于对检测结果准确性或测量不确定度有影响的测量设备、参考物质。

3 定义3.1 校准:在规定的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其测量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的关系的一组操作。

3.2 检定:查明和确定测量仪器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4 职责4.1 设备管理员负责《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表》的编制、组织实施并对期间核查实施监督管理。

4.2 检测人员配合检定校准工作。

4.3 技术负责人组织对相关测试设备校准/检定报告的适用性确认。

4.4 主任负责测量设备的《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表》的审批。

5 程序5.1计量溯源要求5.1.1 用于测试的设备,其量值溯源应符合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

5.1.2 综合组按《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控制程序》的要求, 选择有资质的校准实验室,并应按照年度检定校准计划及时安排检定或校准,保证量值的溯源性。

5.1.3 用于测量的标准物质应是国家有证标准物质,选择具备能力的标准物质生产者提供,并声明计量溯源至SI单位的有证标准物质的标准值。

5.1.4 对于技术上不可能计量溯源到SI单位的测量设备,检测中心可以通过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参考测试程序、规定的测试方法或描述清晰地的协议标准,证实其测量结果满足预期用途,也可通过实验室之间适当的对比予以保证。

5.2测量设备计量方案的拟定5.2.1 设备使用人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方法、仪器设备自身特点及使用状况,制定测量设备的校准周期,同时确定需要校准的参数、测量范围、准确度或不确定度要求等信息提供给设备管理员。

5.2.2 设备管理员按计划对需要校准的测量设备,以及需要满足的技术参数信息,列入到校准方案计划,以便送检时提出明确的、针对性的需求。

测量的溯源性

测量的溯源性

映的信息,应与有关的法规、规程或规范的要求相一致。 对持有某一等级测量仪器的部门或企业,至少应按溯源等级图提供其上一等
级测量标准特性的有关信息,以便实现其向国家基准溯源。
三、检定系统表
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 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 性,称为溯源性。
× × 国家基准

(实现/复现的量的范围)

(不确定度)


检定方法
× 等标准 ××
(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或允许误差)



检定方法
工作标准× × (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或允许误差)
检定方法


计 (名称)(测量 量 范围)(不确定度 器 或允许误差) 具
(名称)(测量 范围)(不确定度 或允许误差)
诊断器具的导则(Directive 98/79/EC),该导则的一项关键内容是对体外诊断器具 的溯源性要求,“其校准物质和/或质控物质定值的溯源性必须通过已有的高一级 的参考方法和/或参考物质予以保证”。欧洲导则是法律文件,生效后各成员国必 须实行。欧洲体外诊断器具导则的签署意味着体外诊断器具的量值溯源问题在欧 洲已上升到了法律高度。虽然该导则只是欧洲导则,而且主要针对体外诊断器具 的生产,但在目前国际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其深远的国际影响是显而易 见的,作为体外诊断器具的使用者,实验室的量值溯源也将成为检验医学的重要 课题。
检定的依据,是按照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我国《计量法》规 定:“计量检定必须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进行。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由国务 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计量检定必须执行计量检定规程。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由国 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没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省、 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分别制定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检 定规程,并向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备案。”因此,任何企业和其他实体是无权制 定检定规程的。

临床检验医学的量值溯源

临床检验医学的量值溯源
北京九强公司
2021
2023
常规方法
参考方法
决定性方法











分级依据:IFCC根据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与精密度的不同。
三级检测方法关系图
O1
单击 添加文本
O2
单击 添加文本
O3
单击 添加文本
检测方法的分级
决定性方法(definitive method): 准确度最高,系统误差最小,用于评价参考方法和一级标准品。 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 准确度与精密度已充分证实的分析方法,干扰,系统误差小,用于鉴定常规方法和二级标准品。 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 性能指标符合临床需要,有适当分析范围,经济实用,用于临床常规标本的检测。
01
常规方法(routine method)
应用:
临床常规检验使用,常规方法在作出评定以后,经有关学术组织认可,可以作为推荐方法(recommended method ) 。
主要方法:
溴甲酚绿法、双缩脲法、J-G法等。
2
定义:
应具有足够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特异度,有适当的分析范围,经济实用,其性能指标符合临床或其它目的的需要。
临床实验室的溯源
欲使医学实验室的测量结果具有溯源性,最直接、简便的途径是进入“不间断的溯源链”
RANDOX的校准品是如何溯源的
#O1
#2022
参考物质 + 参考程序
检测体系 校准品 + 仪器 + 试剂
检测结果的比对
结果具有可比性 证明溯源性有保证
结果不具可比性 证明溯源性缺乏保证
参考体系
溯源性的验证

测量设备管理和溯源性暨期间核查

测量设备管理和溯源性暨期间核查
1.遵照工作上适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算的 基本原则选购仪器设备。(专家建议购买仪器设备前应先去准备购买的设备拥有企业考察,充分对比,再考虑购买何种,应优先购买口碑较好的设备制造商) 2.做到购置时仪器设备主机、附件配套齐全,到 货后及时安装调试、验收、投运,出现故障时及时修 复。 3.合理利用仪器设备,不保留过多剩余能力,也 不能使高性能设备长期在低档运行或存储不用。 4.做好仪器设备革新改造、更新换代工作,同时 做好引进设备的研究、消化和改进。 5.加强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 高维修和保养技术,保证备件、配件的供应。 6.开展经济核算,重视经济效益。
五、测量仪器稳定性试验方法(续) 5.4 测量系统在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 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使这一影响尽可能 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 核查标准。 5.5 若测量系统在使用中采用标称值或示值(即不加修 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小于测量系统的最大允 许误差的绝对值;如加修正值使用,则测得的稳定性应 小于该修正值的扩展不确定度(U,k=2或U95)。 5.6 只要可行,所有计量标准和用于检测的测量系统, 都必须进行稳定性考核。
测量设备术语(续1) 1.4 实物量具material measure 使用时以固定形态复现或提供具有赋值的一个或多个同类量的测量仪器。 【例】标准砝码;容积量器(提供单个或多个量值,带或不带量的标尺);标准电阻器;线纹标尺(尺);量块;标准信号发生器;有证标准物质。 【注1】实物量具的示值是其所赋的量值。 【注2】一个实物量具可以是一个测量标准。
测量设备的特性术语(续1) 2.3 分辨力resolution 引起相应示值产生可觉察到的变化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 【注】分辨力可能与诸如噪声(内部的或外部的)或摩檫有关,也可能与被测量值有关。 2.4 稳定性stability 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特性。 【注】稳定性可用几种方式量化。例如: 【例1】用计量特性变化到某个规定的量所经过的时间间隔表示; 【例2】用特性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发生的变化表示。

测量设备管理和溯源性暨期间核查课件

测量设备管理和溯源性暨期间核查课件
解决方案
对测量设备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制定设备维护保养规程,定期进行检查 和维护;对易损件进行备份,及时更换。
问题三:设备未进行定期校准导致误差较大
总结词
测量设备未进行定期校准会 导致误差较大,影响产品质
量和客户满意度。
详细描述
测量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校准 ,以确保其准确性。如果长 期未进行校准,会导致误差 较大,使产品质量下降,甚
定期校准
按照规定周期,由专业人员进行校准,确保 设备准确可靠。
误差分析
对校准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误差来源,进行 修正。
对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并保持记录
期间核查计划
制定设备期间核查计划,明确核查项目、时 间、方法等。
实施期间核查
按照计划进行期间核查,记录核查结果。
结果分析
对核查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设备是否满足使 用要求。
包括计量仪器、试验设备、检验设备 等。
测量设备管理的范围
包括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 、保养、检定、校准、报废等全过程 。
测量设备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测量设备管理的历史
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人们对测量设备的管理主要依靠 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设备越来越复杂,精度越来越 高,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
期间核查用于检查测量设备的准 确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其在两次 校准之间的性能保持稳定。
溯源性案例分析
一个例子是温度计的溯源性
温度计通过与标准温度计进行比较,得到准确的温度读数,并且通过温度计的校 准证书,可以追溯到国际温标或其他标准参考温度。
另一个例子是电子天平的溯源性
电子天平定期送至权威的校准机构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溯源性。同时, 使用标准砝码进行内部校准,以确保天平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这些措施有助于确 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

培训课件 林志国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与测量确定度要求

培训课件 林志国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与测量确定度要求

3. 定义和术语
3.1 计量溯源性 (VIM 2.41) 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 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结果的特性 ,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
CNAS-CL06 :2014
3. 定义和术语
3.2 参考物质(RM)(VIM 5.13) 又称标准物质、标准样品 用作参照对象的具有规定特性、足够均匀和 稳定的物质,其已被证实符合测量或标称特性检查 的预期用途。 3.3 有证参考物质(CRM)(VIM 5.14) 又称有证标准物质、有证标准样品 附有由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 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特 性量值的参考物质。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证书,其附件是授权 范围,附件可有三个: 授权开展的检测项目 明确属于强制检定范围 授权开展的检定项目 时,方可选择。 授权开展的校准项目
当4.3 a)和b)无法获 得,且不在强制检定范 围时,方可选择。
CNAS-CL06 :2014
4. 要求
e)当a)至d)所规定的溯源机构均无法获得 时,合格评定机构可选择能够确保计量溯源 性的其他机构的校准服务。此时,合格评定 机构应至少保留以下满足CNAS-CL01:2006 相关要求的溯源性证据:
主要变化
增加了计量溯源性、RM、CRM、NMI等的术语和 定义; 明确了CIPM MRA、ILAC MRA和法定计量机构三 个提供有效溯源服务的体系,以及其溯源证据满足 ILAC要求的措施。对CIPM MRA所涵盖的国家计量 院的溯源地位和范围做了详细的描述。明确了溯源 到法定计量机构的要求和对其检定证书应获取测量 不确定度的要求。 加强了获认可校准实验室在溯源体系中的地位; 不区分境内境外,溯源要求均一致。
2014定义和术语31计量溯源性vim241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结果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32参考物质rmvim513又称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用作参照对象的具有规定特性足够均匀和稳定的物质其已被证实符合测量或标称特性检查的预期用途

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Requirements on the Traceability of Measurement Result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计量溯源性是国际间相互承认测量结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将计量溯源性视为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基础,并确保获认可的测量活动的计量溯源性满足国际规范的要求。

本次修订主要依据ILAC-P10:2013《ILAC关于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政策》,并结合我国计量溯源体系情况,规定了CNAS对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中的“注”给出了实施的途径或必要的说明,CNAS不再另行制定本文件的实施指南。

需要时,CNAS将根据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特点,制定特定领域的量值溯源要求或指南。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化如下:●由于ISO/IEC指南99(VIM)已将“测量溯源性”术语修改为“计量溯源性”,所以本文件使用术语“计量溯源性”;●根据ILAC-P10:2013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件明确了作为有效计量溯源性证明的证书中应包含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信息;●进一步明确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RM)选用的要求;●为与ILAC-P10:2013一致,文件名称改为《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替代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CNAS在对检测实验室(含医学实验室)、校准实验室、检查机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和能力验证提供者等机构(以下统称合格评定机构)实施认可活动时涉及的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检测(含医学检验)、校准活动,也适用于检查、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和能力验证等涉及测量活动的合格评定活动。

本文件只适用于合格评定机构通过外部机构获得的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合格评定机构实施的内部校准应满足CNAS-CL31《内部校准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关于计量溯源性、校准间隔与期间核查

关于计量溯源性、校准间隔与期间核查

关于计量溯源性、校准间隔与期间核查1溯源性是计量的基本特性计量是关于测量的科学,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计量的特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准确性、一致性、溯源性和法制性四个方面。

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必然是反映测量质量(品质)的、适用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有关的、与不确定度评定联系在一起的规范化的测量。

因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应于应用目的或实际需要的不确定度或误差范围,否则,所进行的测量的质量就无从判断,量值也就不具备充分的社会实用价值。

所谓量值的准确, 即是在一定的不确定度、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的准确。

一致性是指在计量单位统一的基础上,无论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其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

也就是说,测量结果应该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

计量的一致性不仅适应国内,也适应国际,如,国际关键比对和辅助比对的结果,应在等效区间或协议区间内一致。

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计量标准的量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照这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 也就是溯源到同一计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使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

如果量值出于多源或多头,必然会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造成混乱。

假设我国和美国的测量标准没有溯源到同一国际标准,势必造成两国测量结果没有可比性,致使不能实现互认,从而给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等带来障碍。

可见量值溯源是测量数据可信性的基础。

“溯源链”应具有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

通常要求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只能占被校准测量仪器最大允许误差的1/3~1/5,具体取值随测量项目确定。

例如,一些无线电参数的测量,能达到1/2,已属不易;而时间频率的测量,往往可达到1/10。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第一、第二节)-2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第一、第二节)-2

第三章计量溯源性主要内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第二节测量标准第三节校准第四节计量检定第五节计量比对第一节计量溯源性一、有关术语及定义1、计量溯源性——通过文件规定的不间断的校准链,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特性,校准链中的每项校准均会引入测量不确定度。

1)参照对象:可以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的定义,或包括无序量测量单位的测量程序,或测量标准。

注:序量——JJF1001-3.28条款:由约定测量程序定义的量。

如洛氏硬度HRC标尺:洛氏硬度是以压头压入的深度值计量被测材料硬度值的,规定每压入0.002mm,为洛氏硬度一个单位。

HRC是总载荷为150kgf,压头为120º圆锥金刚石测试的硬度值。

2)计量溯源性要求建立校准等级序列。

3)“溯源性”有时是指“计量溯源性”,有时用于其他概念。

当有产生混淆的风险时,最好使用全称“计量溯源性”。

2、校准等级序列——从参照对象到最终测量系统之间校准的次序,其中每一等级校准的结果取决于前一等级校准的结果。

1)沿着校准的次序,测量不确定度必然逐级增加。

2)校准等级序列由一台或多台测量标准和按测量程序操作的测量系统组成。

3、计量溯源链——用于将测量结果与参照对象联系起来的测量标准和校准的次序。

简称溯源链。

1)计量溯源链是通过校准等级关系规定的。

2)计量溯源链用于建立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

4、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参照对象是实际实现的测量单位定义时的计量溯源性。

简称向单位的计量溯源性。

向测量单位的计量溯源性是计量溯源性的一种形式。

5、溯源等级图——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测量标准之间的关系。

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或给定类别的测量仪器所用比较链的一种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6、国家溯源等级图——在一个国家内,对给定量的测量仪器有效的一种溯源等级图,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或手段。

在我国,也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7、量值传递——通过对测量仪器的校准或检定,将国家测量标准所实现的单位量值通过各等级的测量标准传递到工作测量仪器(工作计量器具)的活动,以保证测量所得的量值准确一致。

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计量溯源性要求 解读(10)
上 一 级 计 量 标 准 本 单 位 计 量 器 具 被 测 对 象
检定/校准机构名称:XX市计量院 计量标准名称: 电子天平 测量单位名称/单位: 容量/mL 测量范围: (0.1~3000)mL 不确定度: U=(0.007~10)mL,k=2
设备名称: 单标线容量瓶 测量单位名称/单位: 容量/mL 测量范围: (10~250)mL 准确度等级: A级/B级
计量溯源性要求 解读(2)
对于在测量模型中有一个以上输入
量的测量,每个输入量值本身应当是经
过 计量溯源的,并且校准等级序列可形 成一个分支结构或网络。为每个输入量
值建立计量 溯源性所作的努力应与对测
量结果的贡献相适应。
计量溯源性要求 解读(3)
U0 ≤(1/3~1/5) U1 国家计量基准 复现量的范围 不确定度 U0( k2) 一等计量基准 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 U1( k2) 二等计量基准 测量范围 不确定度 U2( k2) ZZ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 最大允差 2 U1 ≤(1/3~1/5) 2 XX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 最大允差 3 U2 ≤(1/3~1/5) 3 YY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 最大允差 1 U0 ≤(1/3~1/5) 1
实验室一定要对被校仪器设备的校准结果 进行核查、确认!包括校准结果是否符合仪器 本身的相关技术指标要求,是否满足检测标准 、方法的要求!实验室一定要检定或校准机构 提供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一定要经过技术 负责人确认,包括是否需要使用修正值或修正
因子,或停用、报废相关设备!
例1:某实验室用于监控被检测胶粘剂样品 表干时间的养护室的温湿度表 [标准要求:(20 ±2)℃;(50%RH ±5%RH )] 1、温度(MPE:±2℃) 校准结果(℃) 实际值 被校仪器读数 示值误差

谈对测量溯源性的认识

谈对测量溯源性的认识
参考 标准 和标准 物 质在 进 行 任 何调 整 时 , 调 整 前 在 和调 整后 均 应 进 行 校 准 , 记 录 其 调 整 量 , 看 其 漂 移 并 查
量 , 中分析其 长期 稳 定性 。同 时也 要 观 察 调整 量 是 否 从 显 示为过 大 , 先前 的校 准进行 必要 的复 核 。 应对 校准 实验 室应有 程 序来 安 全 处 置 、 输 、 运 储存 、 用 使
2 溯 源 中应 注意 的 四个方面
参 考标 准和标 准物质 是校 准实验 室实施 量值 溯 源 的
重要实物标准 , 具有复现、 保存 和传递量值的功能 , 在不 同的时间和空间其量值都具有均匀性和稳定性 , 能够保 证量值 的准确 可靠 , 以必 须有 计划 的对它 们进 行管 理 。 所 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和 日程对 它们进行期 间核查 , 以保持 其校准状 态 的真实 可信 。
校 准计 划还 应考 虑 不 同仪 器 应 有 不 同 的校 准周 期 。
② 溯源到本 领域 内国际公认 的测 量标 准 ;
③ 溯源到适 当的标准 物质 ;
④用 比例测 量法 或其 他公认 的方 法来 验证 ;
特性 分为 多个传 递层 次 , 层次 间用 细点划 线分开 。 各
校准用 测 量 标 准 与 被 检 测 量 标 准 的测 量 不 确 定 度
参考 标准 和标准 物质 , 防止 污染 或损 坏 , 保溯 源性 的 以 确 完好 。尤 其 当实 验室 需 要在 固定 场所 以外 使 用 它们 时 ,
2 1 校准实验室应制定溯源等级图 .
校准 实验 室在 自身 承检 项 目“ 量 范 围 ” “ 应 的 测 及 相
测 量不确 定度 ” 的基 础上 , 以清晰 的文字描 述 以及 简 明 应 的量值溯 源 图清楚 的表 明其 量 值 的可 溯 源 性 。为此 , 校

培训课件 林志国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与测量确定度要求

培训课件 林志国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与测量确定度要求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授权证书,其附件是授权 范围,附件可有三个: 授权开展的检测项目 明确属于强制检定范围 授权开展的检定项目 时,方可选择。 授权开展的校准项目
当4.3 a)和b)无法获 得,且不在强制检定范 围时,方可选择。
CNAS-CL06 :2014
4. 要求
e)当a)至d)所规定的溯源机构均无法获得 时,合格评定机构可选择能够确保计量溯源 性的其他机构的校准服务。此时,合格评定 机构应至少保留以下满足CNAS-CL01:2006 相关要求的溯源性证据:
CNAS-CL06 :2014
4. 要求
a)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或其他签署国际计 量委员会(CIPM)《国家计量基(标)准和 NMI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 (CIPM-MRA)的NMI在互认范围内提供的 校准服务。
CNAS-CL06 :2014
4. 要求
注1:NMI 的互认范围可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 对数据库(BIPM/KCDB)附件C 中查找到 (网址: /appendixC/default.asp ),其中包括测量范围和不确定度。
CNAS-CL06 :2014
3. 定义和术语
3.4 国家计量院(NMI) 本文件中的国家计量院,既包括全球 范围内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体)测 量标准的国家计量院,也包括其它指定机构 (DI)。
CNAS-CL06 :2014
4. 要求
4.1 合格评定机构应能够证明其测量结果具备 计量溯源性。 4.2合格评定机构应根据测量方法确定需要校 准的测量设备和具有测量功能的检测设备, 以及辅助测量设备。当能够证实校准带来的 贡献对测量结果总的不确定度没有显著影响 时除外,但在这种情况下,合格评定机构应 确保所用设备能够提供所需的测量不确定度。

浅谈实验室测量溯源性控制

浅谈实验室测量溯源性控制

实验室的相关检测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一定周期后,都需要经过检定、校准或者功能核查。

实验室所有检测设备的测量溯源要求,包括计量标准、标准物质以及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辅助设备(如环境监控设备)的校准、比对等。

为确保其量值能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可比性和溯源性。

因此谈谈我们实验室测量溯源性控制。

首先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设备管理员负责对校准计划的确认,并对校准仪器进行登记;技术负责人负责审核测量溯源计划及核查报告。

实验室经理负责批准测量溯源计划及核查报告;最后文控管理员负责测量溯源相关资料的保存。

具体运作内容如下:1 溯源工作的组织与管理1.1 所有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检测设备,包括辅助测量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

1.2 实验室指定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的校准管理工作。

1.3 外部校准服务机构应是能出具其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证明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通过实验室认可的校准机构。

2 溯源计划的编制2.1 技术负责人定期组织设备管理员根据检定/校准周期编制下一年度的《年实验室仪器校准计划》(校准可以溯源到SI单位的设备)、《年实验室仪器验证计划》(校准不可以溯源到SI单位的设备)。

2.2 溯源计划在经过技术负人审核和实验室经理批准后实施。

3 溯源计划的实施3.1 技术负责人应收集校准机构资格证明,可以溯源到国家计量标准,直至溯源到国际单位制。

3.2 由设备管理员在每个月末对校准计划进行确认,把需要校准的仪器登记在《实验室仪器校准登记表》中由技术负责人审核,实验室经理批准,再由质量负责人负责与外部合格校准机构联络设备送检。

3.3 设备管理员对设备校准情况进行验收。

4 无法溯源到SI单位时的处理当校准无法追溯到SI 单位或不适用时,应建立对适当测量标准的溯源来提供测量的可信度例如:4.1 追溯到有证标准物质。

4.2 追溯到约定的方法和/或协议标准。

4.3 设备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编制验证方法,报技术负责人批准使用。

5.6-2015测量的溯源性和校准

5.6-2015测量的溯源性和校准

5.6.1 目的为规范本实验室设备与标准物质的量值溯源和校准的控制管理,确保其在使用时具备规定的计量特性,使检测数据可靠、准确。

5.6.2 范围适用于本实验室检测用计量设备、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标准物质验证、期间核查;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期间核查等的管理。

5.6.3 职责设备管理员负责设备量值溯源的实施。

检验室负责标准物质验证、期间核查,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期间核查等工作。

5.6.4 要求5.6.4.1 实验室应能够证明其测量结果具备计量溯源性。

实验室应根据测量方法确定需要校准的测量设备和具有测量功能的检测设备,以及辅助测量设备。

当能够证实校准带来的贡献对测量结果总的不确定度没有显著影响时除外,但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应确保所用设备能够提供所需的测量不确定度。

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检测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检定/校准,并按《量值溯源控制程序》组织实施。

5.6.4.2 设备管理员年终制定下年度的检测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计划,包括对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和检测设备进行选择、使用、校准、核查、控制和维护的要求,以确保检定/校准结果能够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

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应根据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制订。

非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亦可结合仪器本身质量特性的可靠性、使用频率、环境条件、检测项目的重要性和生产厂的意见来制订。

5.6.4.3本实验室使用能够证明资格、校准能力和溯源性的实验室的校准服务,以保证量值溯源性。

无论哪种检定/校准方法,提供的检测结果以及相应的测量不确定度,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CNAS 承认以下机构提供校准或检定服务的计量溯源性:a)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或其他签署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家计量基(标)准和NMI 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CIPM-MRA)的NMI 在互认范围内提供的校准服务。

b)获得CNAS 认可的,或由签署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互认协议(ILACMRA)的认可机构所认可的校准实验室,在其认可范围内提供的校准服务。

溯源性与可追溯性[最新]

溯源性与可追溯性[最新]

1 溯源性与可追溯性的定义溯源性:指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连续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

可追溯性:一个过程的可追查的范围和程度。

2 可追溯性体外诊断生产实施细则中规定:“主要物料的采购资料应能够进行追溯,应当按照采购控制文件的要求保存供方的资质证明、采购合同或加工技术协议、采购发票、供方提供的产品质量证明、批进货检验(验收)报告或试样生产及检验报告。

”这里的可追溯主要是指采购物料的来源去向及物料来源的合法性。

还有如一次性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的可追溯性,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批生产记录的追溯)以及生产批号的可追溯性,规定了其可追溯的范围和程度。

3 溯源性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实施细则中规定:“外购的标准品和质控品应能证明来源和溯源性。

” 、“使用一级标准物质、二级校准物质应能够对量值进行溯源。

对检测中使用的校准品和质控品应当建立台帐及使用记录。

应记录其来源、批号、效期、溯源途径(或靶值转换方法)、主要技术指标、保存状态等信息。

”体外诊断试剂校准品、质控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规定:“3.6校准品的溯源性、互换性,定值质控品赋值的统计学处理,应提供校准品的溯源性资料,计量学溯源链的说明应始于该产品的值,止于计量上最高参考标准。

校准品如有互换性,应提供互换性研究资料---”。

计量学溯源性(溯源链等级及校准传递方案)GB/T 21415-2008/ISO 17511:2003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于2008年9月开始实施。

对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类型及如何溯源规定的比较详细。

目前,在临床实验室可测定约1500个不同的分析物,但是只有30个满足溯源性的要求,达到理想的终点。

试剂盒中通常配置的阴阳性对照品,其实严格的来说只能算是试剂盒内对照,通过阴阳性对照品的实验结果可以提示该产品的该次实验是否成功以及可信度有多少。

质控品:IFCC的定义是专门用于质量控制目的的标本或溶液,不能用于校准。

CNAS-CL-01-G002 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CNAS-CL-01-G002 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CNAS-CL01-G002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Requirements on the Metrological Traceability ofMeasurement Result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计量溯源性是国际间相互承认测量结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将计量溯源性视为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基础,并确保获认可的测量活动的计量溯源性满足国际规范的要求。

本文件规定的计量溯源性要求符合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011年共同发布的《BIPM、OIML、ILAC、ISO对计量溯源性的联合声明》,以及ILAC-P10:2013《ILAC关于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政策》。

本文件代替CNAS-CL06:2014《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本次修订主要根据CNAS-CL01:201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的变化对部分内容做了修订,对文件名称及内容做了编辑性修订,并按CNAS统一要求调整文件编号。

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CNAS在对检测实验室(含医学实验室)、校准实验室、检验机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和能力验证提供者等机构(以下统称合格评定机构)实施认可活动时涉及的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检测(含医学检验)、校准活动,也适用于检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和能力验证等涉及测量活动的合格评定活动。

本文件适用于合格评定机构通过外部机构获得的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检测实验室实施的内部校准应满足CNAS-CL01-G004《内部校准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2.1 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2.2 ILAC-P10:2013 《ILAC关于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政策》2.3 ISO/IEC指南99 《国际计量学词汇—基础和通用概念及相关术语(VIM)》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采用VIM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CNAS-CL06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Requirements on the Traceability of Measurement Result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 言计量溯源性是国际间相互承认测量结果的前提条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将计量溯源性视为测量结果有效性的基础,并确保获认可的测量活动的计量溯源性满足国际规范的要求。

本次修订主要依据ILAC-P10:2013《ILAC关于测量结果溯源性的政策》,并结合我国计量溯源体系情况,规定了CNAS对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中的“注”给出了实施的途径或必要的说明,CNAS不再另行制定本文件的实施指南。

需要时,CNAS将根据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特点,制定特定领域的量值溯源要求或指南。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化如下:●由于ISO/IEC指南99(VIM)已将“测量溯源性”术语修改为“计量溯源性”,所以本文件使用术语“计量溯源性”;●根据ILAC-P10:2013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件明确了作为有效计量溯源性证明的证书中应包含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信息;●进一步明确了标准物质/标准样品(RM)选用的要求;●为与ILAC-P10:2013一致,文件名称改为《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替代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

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CNAS在对检测实验室(含医学实验室)、校准实验室、检验机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和能力验证提供者等机构(以下统称合格评定机构)实施认可活动时涉及的测量结果的计量溯源性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检测(含医学检验)、校准活动,也适用于检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和能力验证等涉及测量活动的合格评定活动。

本文件只适用于合格评定机构通过外部机构获得的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合格评定机构实施的内部校准应满足CNAS-CL31《内部校准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测量溯源性众所周知,在许多领域中,分析测量的结果愈来愈多地用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上至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下到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都与分析测量的结果密不可分。

如:百姓每天都在关心的空气质量问题、食品的安全问题和医疗保健问题(体检的各项指标);企业家关心国际贸易结算(天然气贸易)、关系到企业存亡的污染物排放问题;科技工作者关心物质的成份和材料的特性;国家领导人关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温室效应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等;对于以上所有问题判断和决策都离不开分析测量。

分析测量涉及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很小的分析失误都可能导致产生长远影响的错误决策。

因此,分析测量的结果可靠性、有效性至关重要。

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分析测量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现有分析科技资源仅仅满足了其中的一部分。

分析测量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但是,这种稀缺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有效的利用。

在英国,每年都要进行数百万次分析测量,尽管己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仍有较大比例的分析测量“未能满足用途”要求。

美国每年用于医疗保健的消费约为1万多亿美元,约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3%,在这些开支中有超过20%是花在分析测量上。

据估计,这些测量有三分之一属于无效测量。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分析测量的科技资源更是紧缺。

但是,临床检测结果不能跨医院使用,异地测量结果可比性差等现象严重存在,分析测量稀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分析测量有效性亟待提高。

全球经济一体化己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一大潮流。

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将更快地融汇到世界经济圈中去,全球化趋势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地影响。

一国在这个资源全球化配置和世界新经济秩序的建立过程中能获得多少利益,有多少发言权,测量结果是否能够得到多边采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的国家测量能力,例如涉及TBT(贸易技术壁垒)的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建立与实施,依据的就是本国的测量技术实力。

测量能力愈来愈明显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分析测量也愈来愈多地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因此,不断提高分析测量结果的质量,提高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有效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努力实现分析测量向国际单位(SI单位)或公认单位的溯源。

1. 古代测量的溯源可比性和溯源性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时就利用了这一概念来保证测量结果的质量。

腕尺定义为法老的前臂加上手掌的长度。

用一根木棒来复现腕尺,就成了长度测量中保证可比性的第一个工作标准,在金字塔建造现场使用。

后来,埃及人又用花岗岩做成更耐用的“皇家主腕尺”作为基准。

在每个满月日,负责工作标准的人就会去“皇家主腕尺”处,将“标准尺”与这个“基准尺”比较,以确保“标准尺”的准确度。

那个时代的金字塔就是利用这种可溯源的测量保证体系建造起来的。

长度测量的一致性满足了测量目的的要求,在230米的距离上相对准确度达到了0.05%。

2. 测量溯源的定义为获得测量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比性,最根本的一点是将所有的独立测量结果都联结到一些共同的、稳定的参考或测量标准上。

测量结果可通过与其参考标准建立的联系进行比较。

这种把测量结果与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策略称为溯源性。

《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VIM)将溯源性定义为:“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注1:此概念常用形容词“可溯源的”来表述。

注2:这条不间断的比较链又称为溯源链。

根据以上定义,我们可以推衍出以下几点认识:①溯源性是人为赋予测量结果的一种特性,即测量值的特性。

因此,严格地讲,“可溯源到某一实验室”是“可溯源到那个实验室保持的一个参考值”的简略说法。

与之类似,“可溯源到国际单位”是“可溯源到公认的复现国际单位的参考值”的简略说法。

其目的是保证测量结果的有效、可靠;换言之,就是有效、可靠的测量结果须具有溯源性;②每个可溯源的测量结果应附有合理评定的不确定度。

没有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是不完整的;③要实现量值的溯源,必须具备可以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系列参考标准,通常是国家标准(标准物质)或国际标准,这些测量标准构成了国家的测量基标准体系;④要使测量结果能够与参考标准联系起来,应具有适当的比较方式作为基本比较链节,构成的比较链(溯源链)。

⑤比较链须是不间断的,没有溯源到国家测量标准的测量不应是可溯源的。

溯源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愿行为,可通过校准、比对、能力验证等形式实现。

当一个测量结果的溯源性得到确认时,它就是准确可靠的。

对于一致的有用的测量结果来说,建立对公认参考标准的比较链和建立这些比较有关的不确定度都很重要。

因此,既需要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共同努力,制定可被广泛接受的参考标准,又需要从各实验室的角度证明与这些参考标准的必要联系。

在国际和国内层面上,国家计量院(NMI)间开展的测量标准国际比对正在逐步提高各国测量体系的可比性。

为适应公开、透明和全面的计划需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国家计量体系可比性的量化信息,米制公约成员国在1999年签署了多边互认协议。

为实现对测量过程的校准和控制,每个测量和检测实验室尽其职责选择运用适当的测量和参考标准。

然而,在日益规范的环境下,实验室面临较大的压力证明其使用的测量和参考标准是适当且充分的。

在分析化学领域尤其如此。

许多用于日常化学测量的物理量由广泛、有效的校准和溯源体系支撑,使得建立其溯源性相对易于接受。

然而,化学测量中所包含的化学量值通常是从一系列不同种类和来源的标准物质和参考数据中得出,因此在选择它们时,要特别小心并准确判断。

化学测量通常还要求确认同一性并测量被测量。

另一挑战是,在测量复杂基体时,基体可能对测量对象的表观值产生影响。

另外,测量以操作方法定义的对象(有时称为经验测量,如“可萃取镉”),得出有用的化学结果也很常见。

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溯源性要求或证明已有充分的溯源性并不总是那么简单。

3. 溯源等级图溯源等级图是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基准之间的关系(VIM)。

它是对给定量或给定型号计量器具所用的比较链的一种说明,因而可以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建立溯源等级图的目的是保证所有测量在溯源到基准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测量误差,同时又能获得最大的可信度。

为实现溯源性,用等级图的方式给出不同等级标准器的选择,等级间的连接及其平行分支,并包含了有关标准器特性的最重要的信息(如测量范围,测量不确定度或极限准确度)和溯源链中比较用的装置和方法。

等级图是逐级分等的,一般用下一级的器具校准上一级的器具,同一量的标准器具必须放在一个等级图内。

在等级图中从上一级到下一级的传递途中,标准器的准确度都随之降低。

从技术角度来讲,任意两个相邻级别间的不确定度不可能完全相同。

根据所测的量,这个比率在2~10间。

对某些量,准确度提高2倍已经很可观了,但对另一些量,有时可以达到10倍。

在等级图中,应区分关于标准器复现量值的不确定度和经每一级标准测量所得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要指明不确定度是标准、合成还是扩展不确定度,当表述为扩展不确定度时必须给出包含因子k。

等级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应与有关的法规、规程、规范中所述一致。

对持有某一计量器具的部门或企业,其至少应该按溯源等级图明确其上一级标准器具特性的信息,才能实现其向国家基准的溯源。

在国家范围内对给定量的计量器具的溯源等级图称为国家溯源等级图。

国家溯源等级图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和手段,有时也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不同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溯源链(或称校准链),但这些溯源链必须有足够的文字信息,以保证不同国家所建立的溯源链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以便溯源到更高级的国家基准。

我国目前还是用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来代替国家溯源等级图。

它是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制定、批准并发布的法定技术文件。

图1.1所示为pH基准的检定系统,代号为JJG2060-1990,由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编制(pH计量基准也保存在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物质委员会(ISO/REMCO)绘制了化学分析测量溯源图(图1.2)。

如图1.2所示,标准物质在化学测量溯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使用标准物质是实现化学测量量值溯源与传递,保证测量结果准确一致的重要手段。

使用标准物质,按准确度由低至高地逐级进行量值的追溯,直至基本测量单位,这一过程常称为量值的“溯源过程”。

而通过不同等级的标准物质,依序将国际单位制中基本测量单位的量值传递到实际检测测量中去,这个准确度由高至低的测量过程,称为量值的“传递过程”。

通过量值的传递和溯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等级的标准物质和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形成了体系的层级。

溯源是在不同层级实验室间进行的,标准物质是化学测量量值传递的主要形式。

SI基本测量单位是统一标准物质量值的“标度”,它体现了测量的最高准确度,是确定标准物质量值并进行溯源与传递的基础。

图1.2还表明,具备纵向可比较性的分析测量结果(可溯源的),才具备横向的可比性。

由此,我们将人们在长期的测量科学实践中得到一个基本认识归纳为:“分析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来自于结果的可靠性;结果的可靠性来自于可比性,结果的可比性来自于分析测量的可溯源性。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溯源是分析工作者为追求高品质的、有效的化学分析测量结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实现化学分析测量结果的溯源必须在一个具备一些基本条件的较大系统中才能完成,这个系统称为化学测量溯源体系。

4. 应用范围和领域本文以《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术语》(VIM)1的定义为基础,制定了在定量化学分析中建立测量溯源性的详细指导原则。

虽然本书主要针对承担化学测量任务的测量和检测实验室,但是这些原则也可应用于从常规分析到基础研究的各个环节中。

本书也用来帮助实验室实现ISO17025规定的测量结果的溯源性要求。

需进行化学测量和能应用本书原则的一些常见领域如下:①制造业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②法规需求的测量和检测③根据协议方法(agreed method)进行的测量和检测④标准和设备的校准⑤与标准物质的研制和定值有关的测量⑥研究和开发5. 建立溯源性一个典型的化学分析通常由许多操作组成。

例如:①测量待分析样品的量(如质量)②按照一定的实验条件(如时间、温度、酸的浓度、溶剂组分等)制备样品(如溶解、消解、萃取或净化)③测量提取的制备样品量(如体积)④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校准仪器⑤测量仪器对样品提取物的响应⑥计算原始样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从以上步骤可以看出,一个典型的分析程序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如样品质量,取样体积等),同时要复现一定的实验条件(如时间、温度、样品萃取的试剂浓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