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教案新人教版

7.雷电颂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内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

三、教法设计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四、课前准备提供参考书籍及相关网站,让学生走近戏剧,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

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

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雷电颂【教学思路】本文是历史剧《屈原》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正确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从而在诵读中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悟主人公的激情和斗志。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针: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的特点。

过程和方式方针: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方针:体会屈原热爱祖国,反攻暗中,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感情和性格特点。

【教学方式】朗诵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放置】一课时【课前准备】①安装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并联系课文P67的参考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③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感触感染草木飒飒的悲惨氛围,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简介历史剧《屈原》写作的时代背景。

指出《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浮现。

是全剧飞腾中最有力的一个音符。

二、整体感知:(一)课堂范读:(多媒体)指出课文在形式上并不押韵,但节奏分明,声调铿锵有力。

(二)要求学生自行朗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气势,并谈感触感染。

(三)明确本文是屈原的内心独白,在语言表达上要感情澎湃,气势雄浑。

(四)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暗中、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暗中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暗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4doc初中语文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忆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郭沫假设面对如此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烈火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明白得。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观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讲话多维交流。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这一风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郭沫假设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正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呼吁风、雨、电的伟大诗人屈原,了解他内心世界期盼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观赏郭沫假设的«雷电颂»




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明白得。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观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讲话多维交流。




同学们,有如此一个人,他身材高大,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凝聚着万般的忧愁,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屈原»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庞大的阻碍。专门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的掌声所埋住。那个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禁演。

八年级语文下册 7《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7《雷电颂》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7雷电颂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3.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4.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5.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培养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6.品味语言的抒情效果,理解作品内蕴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的雄伟气势和浓厚的抒情意味.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学易混点:象征、比喻手法的区别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展标(2分钟)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就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 <<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板书文题,作者.展标)二、自学释疑(15分钟)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通字词.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污秽(huì):不干净(的东西).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í)首播弄:摆布.驰骋(chí chĕng):(骑马)奔驰.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鞭挞(tà):鞭打.比喻抨击.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结合提示内容,理解剧情,体会文章的气势.(1)第五幕的剧情和情节结构:三、训练操作(15分钟)1屈原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思想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结构层次方面是怎样的?课文表达了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柢的两方面的思想内容.第一层次:(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第二层次:(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2.学生配乐朗读,以精练概括的语句,谈出自己的诵读感受.文中的屈原借呼风唤雷抒发自己的满腔义愤,突出体现了诗人痛恨黑暗、礼赞光明的伟大情怀.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课文的语言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撼人心魄.是诗人心灵之声的喷涌和迸发.文中的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融合,想象奇特,气势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四、反馈矫正(3—5分钟)1.学生听写字词.,并解释。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学设计 (

7、雷电颂课时两课时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睥睨、污秽、犀利、驰骋、鞭挞”等词语;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3.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情感与价值目标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目标1、3难点目标3教学准备指导学生利用书籍,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教学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言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能洗得直臣冤了。

”(唐"文秀《端午》)同学们,每年阴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预习自学(一)掌握字词睥睨(pì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踌躇:犹豫。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迸(bèng)射眩(xuàn)目稽(qǐ)首摆弄:摆布。

驰骋(chíchěng):(骑马)奔驰。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鞭挞(tà):鞭打。

比喻抨击。

咆哮(xiào) 波澜(lán) 雷霆:雷暴;霹雳。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niè):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二)介绍话剧《屈原》在《屈原》一剧里作者始终把屈原这个人物放到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进行刻画,用不断激化的戏剧冲突,把人物一步步推上矛盾的顶峰,使人物性格在矛盾高潮时得到最鲜明、最强烈的展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精品导学案新人教版

《雷电颂》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使用的修辞和象征的手法。

【自主预习案】1.课前谈话,拉近距离1、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注音)。

睥睨污秽犀利迸射播弄虐待雷霆踌躇鞭挞罪孽拖泥带水稽首2、说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2)电!你这宇宙最犀利的剑呀!()(3)你,你这土偶木梗,你这没心肝的,没灵魂的,我要把你烧毁,烧毁。

()(4)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5)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6)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7)虽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样,你抽掉了,它又合拢了来。

()(8)哭,哭有什么用?眼泪,眼泪有什么用?() 3、用最激越的情感,大声朗读课文。

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课内探究案】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喜欢吃粽子吗?有没有人向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呢?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前导读,抓住“独白”解释引入“舞台说明”,让学生齐读并概说形象。

一.如此激昂的独白,这样一幅囚徒形象的屈原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请看课后“参考资料一”。

看后请简洁的语言概述一下屈原的遭遇。

4、学生简说剧情。

二、初读课文,体会情感。

1、屈原一心为国为民却遭受奸人陷害被楚怀王囚禁于牢笼,那么此景此时的他将会在反复地召唤风雷电中抒发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文下注释自由地大声读课文。

2、师询问有无朗读上的字词障碍。

3、主人公屈原在反复地呼唤风雷电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幻灯片)——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对黑暗的痛斥和摧毁黑暗的热望。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学习目的:1.体会作者瑰丽奇特的想象。

2.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写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要点点拨: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以风、雷、电等自然事和一些神灵等作为象征对象,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文体感悟】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

1944年写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

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

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7雷电颂学案新人教版

7、《雷电颂》教师寄语:即便在逆风当中,你也决不该畏缩,要在时期骇浪中搏击,要向万丈峻岭攀登!学习目标1.朗诵课文,在朗诵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3.体会屈原酷爱祖国,抨击黑暗,烈火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

学习进程一、介绍时期背景,写作用意及全剧梗概。

1、请学生介绍作者情形。

2、《屈原》创作的时期背景和写作用意。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时期,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而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戮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假设面对如此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此我把这时期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期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期来象征咱们那时的时期。

”郭沫假设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猛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3、全剧内容和〈〈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正大光明”的高贵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份。

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过量少爱国人士的共鸣。

这段闻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歌颂和向往。

屈原和雷电同化了,而郭沫假设又和屈原同化了。

人们能够在那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期精神。

周恩来同志称赞说:“屈原并无写过如此的诗词,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假设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屈原》的创作在那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大大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日的斗争意志,有力抨击了蒋介石集团的法西斯暴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雷电颂》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重要字词,并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1.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且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2.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文学部分,统称为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3.象征的手法: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一、字词积累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睥睨波澜鞺鞺鞳鞳祈祷污秽稽首迸射罪孽脚镣咆哮眩目伫立驰骋郢2.测测你的写字速度雷tíng()pái huái()chàn()悔()待nüè2.解词稽首:睥睨:祈祷:污秽:拖泥带水:踌躇:3.连词小短文(自选不少于三个词语)二、文学常识(1.作者2.屈原3.文章体裁及特点4.结合助读了解背景--书上批注)三、整体感知:1. 大声、激情朗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

2.文章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我的疑问:探究案:(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思索)1.请大声、激情朗读课文并概括文章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3.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屈原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有什么习俗呢?对,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是的,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灵魂和高潮──《雷电颂》,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1. 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 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像,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 体会本文用象征手法表现时代的重大思想主题。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某某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 雷电颂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7课 雷电颂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7课雷电颂【导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佩陆离长剑,头戴切云高冠,身穿雪白的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

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雷电颂》,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字难词(1)字音脚镣.(liào) 睥睨..(pì nì) 咆哮..(páo xiào)波澜.(lán) 雷霆.(tínɡ) 污秽.(huì)眩.目(xuàn) 罪孽.(niè) 伫.立(zhù)木梗.(ɡěnɡ) 稽.首(qǐ) 虐.待(nüè)鞺鞳..(tānɡ tà) 迸.射(bènɡ)播.弄(bō)玄.衣(xuán) 犀.利(xī) 踌躇..(chóu chú)鞭挞.(tà) 祈祷.(dǎo) 忏.悔(chàn)徘徊..(chí chěnɡ)..(pái huái) 驰骋(2)词义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睥睨 ( .. 污秽 ( . 脚镣 ( . 木梗 ( . 徘徊 ( .. ) ( ) ) ) ) ( )波澜 ( . 稽 首( . 眩 目( . 虐 待( . )忏 悔( . ) 发泄 ( . ) 迸 射( . ) 伫 立( . ) 雷霆 ( . ) 郢 ( . )鞺鞺 鞳鞈 ( . . ) 罪孽 ( . )咆哮 ( .. )驰骋 ..( ) ) ( ) ) ( ) ( ) ) )
③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 ,你们高坐 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把你的收获、不足和疑问写在左旁空栏里。
3.认真读课文三遍,选出你喜欢的一段进行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并完成下列作业。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内心独白。 ②理清本文结构,并概括第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到第自 9 然段):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 往。 第二部分(第 10 自然段到第自 14 然段): 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 权者。 我的问题 来。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请把你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
3.了解背景:认真阅读教材第67页,完成下面试题。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是正是 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 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以鞭挞 全剧分为“ ” “ ” “ 的相持阶 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 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 ,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 “ ” “ ”五幕。
⑵ 通过 前面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第7课《雷电颂》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6doc初中语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责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吁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概括: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如何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3、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觉,课文中作者将专门多事物都给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怎么讲给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专门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4、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概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4、仿照朗读:依照刚刚所听到的录音,认真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5.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6、结合课文背景,依照你的明白得,谈谈课文的要紧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第一层〔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责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吁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7 《雷电颂》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习文中运用修辞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4.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高效课堂】
一、导入新课
二、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比赛的同学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

2.再次朗读,探究人物内心情感
本文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朗读,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四、细读探究
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2.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3.联系写作背景谈谈《屈原》的创作主旨。

4.《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5.正文前那一小段文字在剧本中属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五、拓展延伸
1.在国家危难之时,《雷电颂》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

你还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
2.在我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视祖国安危、人民祸福高于自己生命的英雄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二例吧!
1。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雷电颂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雷电颂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7雷电颂【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多媒体出示目标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标注拼音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10分钟后谁先完成,请举手示意。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污秽( ) 犀利( ) 稽首( ) 驰骋( )虐待( ) 罪孽()四.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认真思考下列问题,若不能独立解决,可小组交流,10分钟后抽生展示)1.你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再读课文,理清思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答案:1、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追问:雷电颂其实是作者在颂谁?板书明确:屈原颂2、《雷电颂》这段独白,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当权者。

3.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五.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感悟文章主旨自学指导: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并分析屈原这一人物形象。

5分钟后抽生展示1.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无形的长剑:“土偶木梗”的群像:2.归纳屈原的人物形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7 雷电颂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雷电颂》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学法指导:1、学习本文,道德要掌握相关的戏剧知识,了解此文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

3、本文中含义深的语言要加强小组间的合作、研讨。

教学准备:学生:1、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郭沫若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三读:一读要求学生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二读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为强烈的感受;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以备课堂上交流。

教师:1、屈原和郭沫若的有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板书课题、作者:雷电颂郭沫若3、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4、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有关资料: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第7课《雷电颂》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第7课《雷电颂》教案

7.雷电颂郭沫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一—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诵读,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

情感目标:理解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1.听——读——赏——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

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

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朗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1.在我的想象中,一直有着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那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的屈原又是怎样一个形象呢?2.请同学们讲述你们查找资料后所了解的屈原、郭沫若及《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大致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象、图片)明确: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雷电颂》(学案)文本导读名师引领【学习纪要】学习目的:1.体会作者瑰丽奇特的想象。

2.理解作者运用象征的写法。

3.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要点点拨: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以风、雷、电等自然事和一些神灵等作为象征对象,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文体感悟】走进作者郭沫若(1892─1978)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郭沫若,原名郭开桢,笔名沫若(取家乡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四川乐山人。

在十月革命影响之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至1920年,写下了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与郁达夫、成仿吾组织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1927年3月,发表著名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了蒋介石虚伪、残忍的反革命面目。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于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有名的著作是《甲骨文字研究》。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下《裳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六个历史剧。

《屈原》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他的长篇回忆录《洪波曲》,写出了他前期的经历和思想。

1944年写了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论文《甲申三百年祭》。

新中国成立后,写出了不少成功作品,诗集有《新华颂》《百花齐放》等,历史剧《武则天》《蔡文姬》等。

郭沫若晚年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严峻考验。

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党偷袭共产党新四军,致使新四军7000多人惨遭遇难,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写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句。

为此,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屈原》,说他要“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恨。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

作品人物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提纲挈领】文章主旨这篇散文诗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满腔义愤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内容结构本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从“风!你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第二层:借指斥神鬼偶象来愤怒诅咒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感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者愤怒、慷慨、激昂写作特点1.语言节奏汹涌构成这一大段抒情独白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以语言的节奏造成汹涌的气势,表现自然雄伟壮阔的气魄,展示人物心中潜在的复杂的变化着的情思,显示出感情的起伏,从而使这段独白充满了活力。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思念那长江,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这两节中“洞庭湖、长江、东海”的重复,强化了感情色彩。

前一节是因狂风而起的联想,后一节以承接、重复来表达随着联想而跃进的对祖国对人民的无尽的思念。

身处囹圄,而心驰于江河湖海、人民中间:舒缓的节奏,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绵绵情爱的映照。

2.修辞灵活多变。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

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其次,运用了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方法,也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课文的朗读?明确:愤怒、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

(2)初读课文,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甲声:我认为文章用词激烈,毫不隐讳。

文中用了“暗无天日”“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来形容社会的黑暗与顽固,反映出黑暗势力的强大和与黑暗进行斗争的艰巨。

乙生:我从文中读出了屈原对祖国的满腔申请。

他所思念的洞庭湖、长江和东海,就是他心目中的祖国。

丙生:诗人的抒情独白,震天撼地的呼喊,达到了最强烈的抒情效果。

可以说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雄伟的散文诗。

2、局部突破(1)文中的风雷电,洞庭湖、东海、长江,有形、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等物象象征了什么?运用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是什么?文中的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则象征人民群众;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则类似于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孙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甲生:我从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中,仿佛看见了闷热的夜空,一道道闪电正在尽情地撕裂着寂静的天幕,沉闷的雷声在天宇间滚动,间或爆发出震耳欲聋的炸裂声,狂风呼啸,仿佛要卷走沉寂的夜空,带来绚丽的黎明。

乙生:我爱屈原,他是奋斗在黑夜里不屈的斗士,他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人们。

丙生:我从屈原对洞庭湖的深情思念中,仿佛听见了湖水轻轻拍击沙滩的微响,那是诗人在自由的天幕下合着音乐的节拍舞蹈。

积累运用拓展演练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 ) 劈.开( ) 稽.首( ) 驰骋.( ) 虐.待( ) 犀.利( )2、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时而伫立睥睨..()(2)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二、课内阅读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

我知道,你的本身就是火,你,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两个“你”具体指的对象分别是谁?A 你.的本身就是火。

()B 你.就是我的生命。

()2.“你的本身就是火”,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能否改成“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炸裂呀!”3.这两段礼赞的对象是谁?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这两段文字选自《屈原》的第五幕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

5.试将“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改成陈述句。

比较以下,看看效果有没有变化?三、类文阅读国歌曾有情(1)一个有国籍的人,对本国的国歌定不会陌生。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里,往往听到国歌国人就有一种心灵的震撼和力量的涌动、精神的昂扬和情感的倾泻。

(2)但你能一字不差地唱完国歌吗?我说,我不能,你也未必就能。

如果不是经历一次不应有的尴尬,我不会想到关于国歌的话题。

(3)前不久,我为远在澳大利亚的朋友一家送行。

在首都机场人头攒动的候机大厅里,引发了我对国歌的思索、理解和作为中国人的愧疚。

朋友一家三口均系澳大利亚籍华人,7年前朋友留学澳洲,随后妻儿举家同迁墨尔本。

朋友出国之初,他儿子仅仅降生3个月,还不会说话时就已随母亲赴国外陪读,直接受之于英语的启蒙。

这次朋友带7岁的儿子第一次回国探亲,儿子却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自然是其父母的刻意传授。

朋友说,为了母语不至于在儿子身上失传,为了中国的文化不至于在儿子身上脱节,他们对外说英语,家里一概说汉语,叫他的中文名字:小华。

(4)小华和我玩了一会儿游戏之后,突然提出要和我一起唱歌。

我问唱什么歌,他不假思索地说:“唱国歌。

”(5)我说:“你们澳大利亚的国歌我不会唱,中国的国歌你又不会唱,怎么办好?”(6)他闪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说:“我说的就是唱中国的国歌,国歌是我唱得最好的一首歌。

”(7)我颇感意外和怀疑,一个在还不会说话时就出国在外的孩子,能唱这支融中华民族之魂、民族之气、民族之神的大歌?然而,随着童声的响起,我不得不信。

“叔叔,我们一起唱。

”在小华的邀请下,我们开始了二人小合唱。

我小声地唱了3句之后,嘴里竟冒不出原来十分熟悉的词儿来,不得不合着节拍转为哼唱那雄劲、激昂的悠悠浮在脑际的旋律。

小华不断地将我的军:“叔叔,唱词儿,唱词儿呀!”他从头到尾唱完了国歌,而我在旋律中偶尔掺进两句还没忘尽的歌词,不是错了,就是混了。

(8)我羞愧难当。

曾经唱过不下百遍,听过不止千遍的国歌,竟然曲儿在嘴边打转,词儿却记不全。

你可以不会唱任何歌,但不能不会唱国歌;你五音可以不全,你调儿可以不准,但词儿你不可以忘,否则真是无颜以中国人自居了。

(9)我惊异于小华能把国歌唱得如此熟练而且情绪饱满。

我从朋友口中得知,在别的孩子学儿歌的时候,小华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小华在澳洲上幼儿园后,有一次,幼儿园要举行歌唱比赛,规定曲目是3首澳大利亚儿童歌曲。

小华喜欢唱歌,嗓子有歌唱家的雏形,如唱规定的曲目获奖希望极大。

但小华在父母的支持下却一再要求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幼儿园的阿姨既惊讶又惋惜,说唱中国国歌大家听不懂,是获不了奖的。

而小华一口坚决:“不获奖也要唱!”比赛之前,父母帮他做了认真的排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