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5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
精品文档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精校WORD版)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汇总(9篇)【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浙江15年高考作文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则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如其人,还是文不如其人?文如其人,这一古老的命题一直以来都在文学评论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人认为,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反映,性情的展现。
然而,元好问却在他的《论诗绝句》中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文章未必能真实反映作者的人格。
那么,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是否一致?对此,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两者的一致性,也要认识到它们可能存在的背离。
首先,文如其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文章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必然带有作者的个人印记。
一个人的品性、修养和情感倾向都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
比如,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田园风光和淡泊宁静,正是他不慕名利、追求自然的性格写照。
而苏轼的词作,则充满了旷达与豪放的气质,这与他乐观豁达、胸怀广阔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作品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品格和性情。
然而,文不如其人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艺术创作具有高度的虚构性和表现性,作者在创作时可以超越自身的局限,营造出一种与自身真实人格不符的形象。
例如,某些作家在生活中或许平庸无趣,但在作品中却能表现出高雅、深邃的思想。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展示了人类复杂的心理和深刻的哲理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本人就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哲学家。
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作者可以通过假想、移情和创作技巧,展现出与自身实际状况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再者,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格的背离,有时甚至是创作的必然结果。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一:脉脉乡情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
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一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心中总有些悸动。
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
枝杈与土地仅有几米的距离,然而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它飞旋;任车将它压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
我问落叶,落叶不语,那该是由内散发的情愫,慢慢体会。
直到那一年,阳光融融,拂过内心小小的激动,春风暖暖,却吹过心底淡淡的苦涩,门前的柏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那一天我们举家迁往城里。
远去了清晨那晶莹的露珠,远去了熏豆茶在乡土味中蒸腾出的清韵雅志,远去了春雨下撑着伞漫步于田埂的惬意。
钻进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映衬出的古屋的倩影,记忆便尘封在这安详伫立的院落,在那渐渐远去的方向,我落泪了,止不住地落,从心底流淌出的。
远离了家乡,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
这时我仿佛能够真切得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
林语堂的一篇随笔曾给予了我深深的慰藉。
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浪屿,离海很近,他常常和父亲在海边倾听海的沉吟,他常问父亲海的那边的图景,他向往着,终于他飞过了那道海,可海的这边依然深深地萦绕在他的心底。
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这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头遥望家乡时,它是如此渺远。
”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因为乡愁是人间最美的语言。
每个生灵都有着它的根,都有着牵引着它的一根丝,流淌着人问最美丽的情感。
就在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交界处有一条的的喀喀湖,上面住着一群乌鲁人,当日月斗转过多少个春秋他依然生活在浮岛上,当印加文明渐去,当温室效应袭来,他依然坚持固守,他们说:“那是根生长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动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9篇)1.文之常识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15最新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文章和人品
2015最新浙江卷⾼考满分作⽂精选:⽂章和⼈品2015最新浙江卷⾼考满分作⽂精选:⽂章和⼈品 2015浙江卷⾼考题⽬:⽂章和⼈品 材料如下:古⼈说:“⾔为⼼声,⽂如其⼈”。
性情偏急则为⽂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品应该是⼀致的。
⾦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艺术家笔下的⽂雅不能证明其为⼈的脱俗。
2015浙江⾼考满分作⽂_第1篇:⽂之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训简易,⼆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它们,是为简易;同⼀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穷,是为变易;常识由⽣活⽽来,经久适⽤,是为不易。
故庄⼦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活,我们泰然。
⽼⼦云:“⼤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与绝对,在爱⽒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仅仅为热则却⾐寒则添⾐的⾃然反射,⽽是对⾃然存在的⽤⼼观察。
没有这⽤⼼,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之?不得⽽⾏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系因为知易⽽⾏难。
⾏难,故特以⾏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之,是顺应⾃然、顺时⽽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之。
⾄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合⼀后更⾼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进步可⾔。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与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如先学会怎样做人,一个人立于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精选,欢迎阅读。
篇一:赏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
”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
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
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
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
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
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
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
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
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
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
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我笔写我心.doc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浙江卷:我笔写我心没登过高山,任何苍茫壮阔也只是想象;没到过江南,几丝烟雨朦胧也只是照猫画虎。
心中盛满阳光的人,笔下的文字自然是纯净温暖的。
心中有感悟,我笔写我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怎样的盛世,才能孕育出如此惊世英才,是多么的不羁,才铸就一代豪放诗仙?他目无权贵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他自信豁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放如他,浪漫如他,谪仙的外表下是他火热的赤子之心。
李白为人,大多率性而为,他的诗也似带着风,呼啸而过。
秀口一吐,是万千江山,笔尖一挥,是说不尽的风流锦绣。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黑暗的年代中满是绝望,但又处处存在着希望。
在全民族陷入绝望的泥潭无法自拔时,一个战士站了起来,带来了如铁打般的希望。
医人不如医心。
思想垮了,中国就垮了。
鲁迅深知这一道理,他呕心沥血,笔尖如刀锋剑影,字字珠玑,字字诛心。
给无所适从的中国人以惊醒、以力量。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漫漫长夜,光明支撑着他,他深信黎明将至,因此笔下战场的硝烟必定不会停止。
以笔写赤心,即使路漫漫也必上下求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尔虞我诈的官场他步步为营,风云变幻的战场他一刻也不放松。
有人耻他是奸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人羡他的诗才: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乱世出英雄,而他当之无愧的一代枭雄。
世人敬他,惧他,恨他,却无人懂他。
唯有江山包容他的气魄,唯有在笔下的世界中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尽管言辞犀利,尽管老练圆滑,但他的诗里写的一直都是那个真实的自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天下的雄心;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他从不掩饰自己对人才的热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他从来坦白自己的壮志与乐观。
我笔写我心。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岁月怎样将沧桑刻在容颜里,无论时光怎样将风景刻在记忆里,心与笔尖没有距离。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8篇
【浙江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
”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
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
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
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
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
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
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
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
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
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
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
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
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
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
”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文显其品,方动人心(精选27篇)
浙江高考作文真题:文显其品,方动人心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文显其品,方动人心(精选27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文显其品,方动人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浙江高考作文真题:文显其品,方动人心 1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
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
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
且以作品论英雄_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8篇精选】
且以作品论英雄_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8篇精选】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
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本身就是的,它看重作品本身。
2015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赏析(浙江卷):遗失的童真
2015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赏析(浙江卷):遗失的童真2015高考满分及优秀作文赏析(浙江卷):遗失的童真【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60分)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
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一:遗失的童真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
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
“孩子从卖气球的人手中牵走一个心愿”,多么可爱而美好的诗句,甚至可以想象那洋溢着灿烂的笑脸。
而如今这样的笑脸在冰封冻结。
本该童真的年纪,却一脸愁苦,为学业奔波。
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何圆滑世故,我们应反省是什么造成了童真的遗失,又是什么加剧了这种遗失的势头。
反观社会,我们清醒地看到一个充满竞争意识,强调优胜劣汰的社会。
当成年人大多在为金钱名利所奔波时,当与孩子共处时的谈资均为事业发展、利润亏损时,试问一张白纸又怎能不被沾染得墨迹斑斑?与此同时,将大人的不满足强加于孩子幼小的成长历程之中,狼爸、虎妈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孩子的.童真不是被孩子淡忘,而是被一种恶性环境所扼杀。
汪增祺描写金岳霖先生时,曾有金先生拿大石榴与孩子们斗鸡,上课上到一半时,捉虱子的场景。
这些童真未泯的形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不应为虚浮名利勾心斗角忙碌终生,而应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积极的乐观情绪。
在一个鼓吹神童的媒体时代,在我心里,不是童亵渎了神,而是神亵渎了童。
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也碌如此,他能看到我们遗失的美好,他的创造、他的发问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另一面。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范文:梦想与现实,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
梦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而现实则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我们所面对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梦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我们不得不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然而,我们又是否可以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梦想,是每个人心中的火种。
它可以点燃我们内心的激情,激励我们不断地前行。
梦想可以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可以是一个微小的愿望。
无论大小,梦想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比如,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有的人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梦想。
梦想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我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正是因为有了梦想,我们才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求更好的自己。
然而,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
在现实面前,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比如,学业的压力、就业的竞争、生活的困难……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力。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去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自己的初心?其实,梦想与现实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梦想是我们心中的火种,而现实则是我们生活的土壤。
正是因为有了现实,我们的梦想才会变得更加坚实,更加真实。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去努力学习,去积累经验,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需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坚强,更加有勇气。
正是因为有了现实,我们的梦想才会变得更加珍贵,更加有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我们需要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不断地适应现实,不断地改变自己。
我们需要在坚持梦想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不断地寻找更加合适的道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种和谐,找到一种平衡。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篇本文是关于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篇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当你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为大众欢迎追捧。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3篇,欢迎阅读。
篇一:文如其人以前听说过字如其人的说法,说通过一个人的字迹便可大致看出这人的性格品质,后来又听到文如其人的这一说法,即文品大可等同于人品,一个人若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其做人的标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所谓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说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便会把你所想的东西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说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谈到文风这一问题上,所谓的文风就是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或者文章写作中某种倾向性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语言运用的综合反映。
在我认为,文风分有刚劲有力与绵柔感性两种,书面语说即豪放派与婉约派。
豪放派比如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
如果说文如其人的话,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似乎更具说服力。
李煜因国破家亡这一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后期的词风多以凄楚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远逝,内心悲苦不已,写出“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他们内心是同样的悲伤难过,所以写出的词便也传达给人这样的忧愁。
而豪放派的苏轼,站在江边仰天长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与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挠的与世俗奋战的品性不是遥相呼应吗?而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证文如其人这一观点吗?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么,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想要拥有好的文采与为世人折服的文笔,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经历要出彩呢?不管文风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古往今来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赏膜拜,只是文风与文品是不同的,文品几乎可以说是关乎一个人的自身发展状况的概述,就像一个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弃的,不会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给人以正能量,教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东西,这样文字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全文5篇)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全文5篇)第一篇: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60分品·格(59,39,48—58—60)人品之于格调,犹如花之于瓶。
花美,自玉瓶相衬。
而空得一只精致优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绝独美之花。
故有贞行高节之品,其文之格调必卓然清洁。
而虚附格调之风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绿之藻,不秀于枯河。
倾山之流,不发于涸源。
资不厚,则其惠也不博。
才不丰,则其辞也不赡。
”没有高洁的人品,犹如干涸的河道,无源的山泉,怎么可有会有华丽的水藻,不尽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性情贞洁高尚之士,其文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深邃。
那是颜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宽原磅礴,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坚定追求,是谭嗣同的激昂鲜血,是鲁迅的辛辣笔墨,这样卓然不群的格调,是铮铮风骨的再现,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调。
但竟有不凡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以为有了不俗的格调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
他们的可笑之处在于,格调的高雅与人品的清高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号。
当年乾隆皇帝盛赞赵孟頫赵体之矫健流畅,认为其字“柔中自有镔铁骨”。
郑板桥则不以为然,直言其字谄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节的汉奸中,不乏有不同于俗的文章格调。
他们纵有如此之格调,却依旧难觅半点不俗之人品。
这份不称其人的反差,犹如明镜不幸遇嫫母,良砚不幸遇俗人,宝剑不幸遇庸将。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生”、“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以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展示】且以作品论英雄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人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了解了犹太商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然后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
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他视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财。
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人的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事”呢?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他看重作品本身。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殊途同归_高考作文
2015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殊途同归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干净。
假使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测度。
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不是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
”马尔克斯如是说。
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
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风格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
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唯一的批判规范。
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风格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偷人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仍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最强烈痛苦的诗意吗?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衰败、常日饥寒全是谎话,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头虎脑,很是心爱。
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
”作品的风格趣味与人品很难到达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之常识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
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
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
行难,故特以行之。
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分天下,是刘邦知楚强汉弱而强赴鸿门。
对常识的行之,是顺应自然、顺时而动,故可避害趋利,所以才有一觉醒来的精神,才有汉朝天下。
所以对于常识,要行之。
至于对于常识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后更高的要求。
正因为常识之常,所以无形中被我们忽略、习惯,然世间万物莫不在变易中永恒,拘泥而行自己不适合,若死守既得,便永无进步可言。
故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诏》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对常识的思之,爱氏提出了相对论,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之于历史的,不正是由于对意识形态的思之与变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开放而至于今日之中华崛起?“易与天地准”,也正是凭借常识,凭借与常识同行,我们维系了一个旷古的文明,然而无论是生活还是发展,不知常识无语进步,不行常识无以趋利避患,不思常识却也无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2015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篇1: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
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
"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
""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
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
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
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
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
山巅。
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
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
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作品格调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是反其道愈见其力。
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凡·高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
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遗留中卓然于世。
卢梭在《忏悔录》中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乃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当今社会人们热捧的"雅作",却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无知,而耻于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浑不知其作品华美天成、淳朴自然。
悲哉!悲哉!而我坚信,那些枯灯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剑指连营而无畏,笔削春秋而令乱臣贼子畏惧,定会与作品一同矗立于民族之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在这急景流年的时光里,哪一杯才是真正寄余心的春醪呢?
2015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篇2: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
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芙自然流露的女权主义思想,哪怕在《墙上的斑点》中也略有体现,而古斯塔夫·福楼丁的细致与抑郁即使在这样明快的"我注定了要做诗歌风琴的手摇柄,而你要为你爱的生活而生"一阙情诗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说大先生的战斗、批判与血性。
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省,"山的那边,雷声轰鸣"。
就算是当年法国一位著名批评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挑战意识流小说,大众仍能从一个个细微之处看出他的独有风格。
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普通的一个词语,它能让人们循着气味,找到当年给你以震撼的那只燕来,无论它是否回归,熟悉之感早已汇入骨血,化为纯酿,让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改变的只是覆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农夫依然是农夫,林居者依旧是林居者,而将歌声溶入微风中的人,他依然会对着运转的星球歌唱。
"作品中深层思考就如同那个歌唱微风的人,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5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篇3:殊途同归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
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揣测。
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
"马尔克斯如是说。
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
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
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唯一的批判标准。
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
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偷人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最强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头虎脑,很是可爱。
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
"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
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
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我虽然知道这条路难找也难走,但也愿南辕北辙。
我希望有追求
引路,让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携手并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归途。
看了2015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的人还看了:
1.2016年浙江省高考零分作文
2.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精选4篇
3.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文章和人品范文4篇
4.2016高考作文
5.2016年高考新材料作文范文
6.2017浙江高考作文
7.2016年高考满分作文励志故事
8.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