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
宋朝的司法制度
宋朝的司法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司法制度相对完善的一个朝代。
在宋朝的司法制度中,法律逐渐体现出儒家的思想,注重理性与公正,给人民带来了相对稳定和公平的司法环境。
本文将从司法组织、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以及司法改革等方面介绍宋朝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组织在宋朝,司法权力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行使。
中央设立了大官府、中书省和审刑院等机构来负责重要的司法事务。
地方上设立了监察司和刑狱司等机构来管理地方的刑事案件和狱讼。
此外,还有知府、知州等地方官员具备一定的司法权限。
二、刑事案件宋朝的刑事案件主要包括盗窃、谋杀、伤害等违法行为。
对于这些刑事犯罪行为,宋朝采用了严厉的刑罚手段。
如盗窃罪,根据盗窃财物价值的不同,判处盗贼不同的刑罚,从轻者一般可以处以笞刑,重者则可能处以绞刑。
而对于重大的谋杀案件,司法机构会进行严密的调查,确保判决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同时,宋朝还实行了东京律令和地方律令作为刑事法规,规范了刑罚的适用。
三、民事案件宋朝对于民事案件也有相应的处理机制。
民事案件主要包括财产纠纷、家庭纠纷等。
对于这类案件,采用的主要是诉讼制度和调解制度。
当事人可以通过起诉书等形式向有关司法机构提起诉讼,也可以选择向地方官员请求调解。
同时,宋朝还注重保护妇女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对于涉及到这些群体的案件更加关注。
四、司法改革尽管宋朝的司法制度相对健全,但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针对这些问题,宋朝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司法改革。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建立了成文法制。
在此之前,刑事案件主要依据的是以往判案的经验和法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通过建立成文法制,将一些刑事犯罪行为及其相应刑罚形式进行明确规定,更为客观和公正。
此外,宋朝还注重司法人员的选拔与培养,确保司法人员的素质。
司法机构还会组织一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总结起来,宋朝的司法制度相对完善,在其历史时期内得以有效实施。
宋朝的刑法与司法制度
宋朝的刑法与司法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刑法与司法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刑法与司法制度两个方面,探讨宋朝的相关情况。
一、刑法制度宋朝的刑法制度主要体现在民法和刑法两个方面。
在刑法方面,宋朝实行的是正法刑,并以律为主要制度。
宋代吸收了唐代、北宋初期隋唐时期的刑法内容,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刑法体系。
1. 刑律的修订与发展北宋初期,官方权威的《大明律》成为主要的刑法规定。
这部律法在后来的历史中多次经过修改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宣和律》、《大观律》等版本。
《宣和律》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所修订的,对于刑法定罪量刑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
《大观律》是南宋时期(1131年-1162年)所修订的,奠定了后世刑法制度的基本格局。
2. 刑罚的分类与执行宋朝的刑罚主要分为五种,即死、杖、徒、罚、杀。
其中死是最严重的刑罚,而杀则是执行死刑之前的折磨。
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宋朝注重司法程序的规范,提倡证据确凿、公正公平的原则。
在审判中,采用举白、神草等方式来确认犯罪嫌疑人的罪行。
同时,也注重运用刑讯逼供和酷刑等手段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词。
二、司法制度宋朝的司法制度主要体现在官员任命与审判程序两个方面。
刑法是司法制度的一部分,但由于广义的司法还包括其他方面,所以本文将分别进行讨论。
1. 官员任命宋朝的司法制度注重选人用人的公正性和能力。
官员的任命是通过科举制度和官僚体制来进行的。
科举制度是宋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来评判人才。
官僚体制是一种等级制度,官员按照官职的等级来进行任免。
司法方面主要由刑部和各级审判机构负责。
2. 审判程序宋朝的审判程序注重程序正义和公正审判。
在犯罪案件的审判中,由刺史和知府等官员担任审判官,进行刑事审判。
审判程序一般包括抓捕、拘留、传讯、立案、证据搜集、审理以及判决等环节。
宋朝还注重审判记录的保存,建立了完善的案卷和记录系统。
第八章宋朝法律制度
第八章宋朝法律制度(公元960年—1279年)重点、难点:一、《宋刑统》及编敕、编例的立法特点;二、宋朝刑事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三、宋朝民事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四、宋朝司法制度的主要特点;唐朝灭亡后,中国社会又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状态。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
1127年,北宋被金政权灭亡,康王赵构继而即位,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1279年被元朝所灭。
北宋统治前后,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先后建立政权,并长期与两宋王朝对峙。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
1125年,辽被金国所灭。
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
它先后与北宋、辽及南宋对峙而立,1227年被蒙古军灭亡。
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达建立金国,并先后灭掉辽及北宋。
1234年,金被蒙古军与南宋联军灭亡。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1279年,元朝结束了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分裂并立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
1368年,元朝被元末农民起义推翻。
宋辽金元时期持续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多元法制并存的时期。
由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社会问题相当尖锐复杂,其法律制度的时代特色最为鲜明。
宋朝吸取唐末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加强统一,防止分裂,高度强化中央集权,因而立法活跃,法律形式多样,重法惩治“盗贼”犯罪,注重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诉讼审判制度有重大发展,皇帝对司法的控制更为严密。
辽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法制日趋汉化,但又大量保留原有的民族习惯,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统治特征。
一、宋朝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1、加强控制,集权君主北宋政权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宋初统治者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恢复政治经济秩序,建立统一的高度中央集权国家作为基本国策,采取了一系列专制主义集权措施,将兵权、政权、财权、司法权统归中央,集权于君主。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1)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1)【摘要】学术界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司法制度是一个薄弱环节。
宋代时期的司法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有着相当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宋代司法制度的研究,虽发表了一些有见解的文章,作了某些专题的探讨,但却未成体系,难窥全貌。
本文通过《宋史•刑法志》中对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的阐述,详细记述了宋代的司法制度,反映出宋代的司法特色,给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带来了很大启示。
【关键词】宋史;刑法志;宋代;司法制度【正文】一、《宋史·刑法志》的写作背景及内容概述《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
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1]《宋史·刑法志》是《宋史》中有关宋朝法律制度、刑事立法及司法活动描述最为详细的一部分。
《宋史·刑法志》共有三部分,即《宋史·刑法一》、《宋史·刑法二》和《宋史·刑法三》。
《刑法一》共有五十五段。
第一、二段是《宋史·刑法志》的序言。
首先沿用历代刑法志的传统体例,论述封建礼教和刑罚的相互作用。
接着,对宋初、神宗以后和南宋的法制,极简单地作了总的评述。
第三至五十五段的内容概括起来,共有下列四点:1.说明两宋三百余年的立法经过。
宋初自建隆重定刑统和编敕以来,后继君主陆续编敕,敕律并行。
神宗变法,以敕代律,划清敕、令、格式的界限,并创设统编敕令格式的体例;孝宗又创编条法事类,便利法规的运用。
此外,南宋时,断例和指挥也取得法律的地位,有时它们的效力竟超过敕令格式。
2.明宋代司法行政方面集权中央的措施。
新增考点八:宋代的司法制度解析
新增考点八:宋代的司法制度宋代的司法制度(2012‐综‐40)1、中央司法机关中央仍没大理寺,掌管中央司法审判大权,负责审理地方上报的刑事案件以及京师与中央百官犯罪案件,也参与审判皇帝直接交办的重大刑事案件。
刑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刑狱政令,复核:大理寺详断的全国死刑案件,以及官员犯罪除免、经赦叙用、定夺昭雪等事。
御史台只具有部分司法审判职能,其主要官员大都参与司法审判,主要是处理命官犯罪大案、司法官受贿案、地方官府不能决断的疑难案件以及地方重大案件等。
宋初为强化对中央司法机关的控制,另立审刑院。
凡须奏报皇帝的各种案件,经大理寺断谳后,报审刑院复核,由知院事和详议官拟出定案文稿,经中书省奏报皇帝论决。
审刑院权势显赫,大过大理寺和刑部,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
创设于太宗淳化二年(991年),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裁撤后,职权复归大理寺与刑部。
此外,宋初还增设制勘院和推勘院等临时性机构,负责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
2、鞫谳分司制宋朝从州到大理寺,都实行审、判分离的鞫谳分司制,即“审”与“判”分为两事,分别由不同的官员担当,审问案情的官员无权量刑,检法量刑之事别由其他官员负责。
前者称“鞫司”(又称“推司”、“狱司”),后者称“谳司”(又称“法司”)。
鞫谳分司制是宋朝审判制度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司法官因缘为奸,保证审判质量。
3、翻异别推制翻异别推制是宋朝为防止冤假错案而建立的复审制度,即在发生犯人推翻原有口供,而且“所翻情节,实碍重罪”时,案件须重新审理,应将该案改交另外司法官或司法机构重新审理。
按照宋朝法律规定,犯人翻异次数不得过三。
如故意诬告称冤者,查证属实,罪加一等处罚。
增加:改换法官审理称之为“别推”,改换司法机关审理,称为“别移”。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古人立法从两宋的法律制度谈起
古人立法从两宋的法律制度谈起两宋的法律制度——立法概况在唐代“律令格式”体系和唐末以来的“刑法统类”的基础上,宋代的法律体系比较特殊。
首先,它有一部《宋刑统》,是相当于唐代《律疏》的正式刑法典。
宋代史籍中称“律”者,多指《宋刑统》。
但“律所不载者”,则依编敕,后者的法律地位高于前者。
编敕与令、格、式一起,形成了宋代独特的“敕令格式”体系。
至南宋,又有“条法事类”,它以适用范围(即所谓“事类”)为基准分门别类,把敕、令、格、式等不同性质的法规编纂于一体。
此外,还有“例”、“申明”、“指挥”等法律形式。
一、《宋刑统》(建隆《重详定刑统》)1、《宋刑统》的制定宋初沿用前代的法规,刑法方面主要是后周《显德刑统》。
建隆三年(962年),乡贡明法张自牧提出《显德刑统》已不适应于新形势,决定制定本朝刑统,命工部尚书窦仪主持其事,苏晓等人参与编订,次年告成。
《宋史·艺文志》录为窦仪撰《重详定刑统》,史称《宋刑统》,由于大理寺刻板印刷,颁行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2、《宋刑统》的体例《宋刑统》共计十二篇,律五百零二条及其疏议,二百一十三门,连目录三十一卷。
十二篇篇目和五百零二条律文及其疏议,除了个别避讳字外,与现存《唐律疏议》几乎完全一样,只是没有《唐律疏议》每篇篇首的篇名沿革简史。
“门”,意为“门类”,始创于《大中刑法统类》,《宋刑统》把五百零二条律文和所收敕、制、令、格、式、起请条分类归入相应的二百一十三个“门”中。
所收敕、制、令、格、式,不仅有本朝所颁的,也有前朝遗留的,最早的为唐开元二年(714年),最晚的是宋建隆三年(962年),时间跨度约二百五十年,多为补律、疏之未周备者。
“门”一般兼收律、敕、制、令、格、式、起请条,但也有个别例外。
“一部律内余条准此条”门,这是《宋刑统》中一个特殊的门。
一律条就某概念所作的定义(限制),适用于其他条律中出现的同一概念,即所谓“余条准此”。
宋代法律案件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在宋代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宋代法律案件的总结,展现宋代法律制度的特色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宋代法律案件的特点1. 法律体系完善宋代法律体系完善,包括《宋刑统》、《唐律疏议》、《宋会要》等。
这些法律条文详细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及其处罚,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刑罚严酷宋代刑罚严酷,以维护社会秩序为首要任务。
对于重大犯罪,如谋反、杀人等,刑罚往往极为严厉,甚至包括斩首、流放等。
3. 司法制度严格宋代司法制度严格,分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等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约。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官员回避制度,以防止司法腐败。
4. 法律实践丰富宋代法律实践丰富,涉及各类案件,如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婚姻案件等。
这些案件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也体现了宋代法律制度的特色。
三、宋代法律案件类型及案例分析1. 刑事案件(1)谋反案案例:赵构谋反案案件背景:赵构,北宋末年的一位贵族,因不满朝廷腐败,企图谋反。
案件处理:赵构被判处斩首,全家被抄没。
案例分析:此案体现了宋代对谋反罪的严厉打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稳定秩序的重视。
(2)杀人案案例:陈抟杀人案案件背景:陈抟,北宋末年的一位富商,因家产纠纷,杀害了自己的亲戚。
案件处理:陈抟被判处斩首,家产被没收。
案例分析:此案反映了宋代对杀人罪的严厉打击,体现了法律对生命的尊重。
2. 民事案件(1)借贷纠纷案案例:王安石借贷纠纷案案件背景:王安石,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因借贷纠纷,被债主告上法庭。
案件处理:王安石败诉,需归还借款。
案例分析:此案反映了宋代对借贷纠纷的处理,体现了法律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2)婚姻案件案例:苏轼婚姻案件案件背景:苏轼,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因家庭矛盾,与妻子离婚。
案件处理:苏轼胜诉,获得离婚。
案例分析:此案反映了宋代对婚姻案件的处理,体现了法律对个人自由的尊重。
南宋的刑罚与司法制度
南宋的刑罚与司法制度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刑罚与司法制度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社会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南宋的刑罚种类、刑罚执行方式、司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刑罚种类在南宋时期,刑罚种类相对丰富,并且根据罪行的轻重进行了细致的区分。
如慎刑、轻刑、重刑等。
其中,慎刑主要适用于轻微罪行,如剃髮罚、罚跪等;轻刑适用于一般罪行,如笞杖、徒刑等;重刑多用于严重罪行,如流刑、死刑等。
这种分类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执行刑罚的依据,使得刑罚更具灵活性与针对性。
二、刑罚执行方式南宋时期,刑罚执行方式主要包括公审、刑场行刑、牢狱关押等。
公审是南宋司法制度的重要环节,通过公开审理使得判决结果被大众知晓,也起到了警示作用。
刑场行刑则是高度集中的刑罚执行方式,常常在人口密集区域进行,以示威慑。
牢狱关押则是对犯罪嫌疑人或判决执行的被告人进行临时关押和审讯,确保刑罚执行的正当性。
三、司法制度南宋时期的司法制度相对完善,主要由官员选拔、审案机构、刑罚审判等构成。
官员选拔方面,南宋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进入官场。
审案机构则分为吏部、计署、曹官等,各司其职,以确保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刑罚审判方面,则需经过多个审判阶段,如抄录、判责、记录等,以保障判决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四、刑罚与社会影响南宋的刑罚执行对于社会的影响深远。
一方面,刑罚的严厉执行增加了犯罪行为的风险,起到了警示和威慑作用,促使人们遵纪守法。
另一方面,司法制度的健全使得判决结果更为公正,增强了人们对司法机关的信任,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总结起来,南宋的刑罚与司法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刑罚种类丰富,执行方式灵活多样;司法制度健全,确保了判决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南宋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朝刑事法律制度
法制史:宋朝刑事法律内容(一)刑罚制度的变化1.创立折杖之法宋朝的刑罚制度,基本沿用隋唐以来的五刑制度。
但鉴于唐末五代刑罚过于苛重,不利于新政权的稳定,建隆四年(963年),吏部尚书张昭等奉诏创立了一种变相减轻刑罚的折杖法,列入《宋刑统》中。
折杖法作为一种代用刑,是将五刑中的笞、杖、徒、流四种刑罚折成相应的臀杖或脊杖,使“流罪得免远徙,徒罪得免役年,笞杖得减决数”。
《宋刑统·名例律·五刑门》规定了折杖法的具体内容,其中加役流决脊杖二十,配役三年;流三千里至二千里,分别决脊杖二十、十八、十七,均配役一年;徒三年至一年,分别决脊杖二十、十八、十七、十五、十三,杖后释放;杖一百至六十,分别决臀杖二十、十八、十七、十五、十三;笞五十决臀杖十,笞四十与笞三十决臀杖八,笞二十与笞十决臀杖七。
折杖法是一种“折减”性质的新刑制,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具有一定作用。
但其适用范围有限,死刑及反逆、强盗等重罪不适用此法。
因此,折杖法的创立并未改变宋朝刑罚不断加重的趋势。
2.滥用野蛮酷刑北宋初年,为宽贷死罪,开始使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创立的刺配刑,对某些重犯实行“决杖,黥面,配役”的惩罚。
这名义上是宽贷死罪的轻刑措施,实质是古代肉刑的复活,而且将杖背、刺面、配役三刑施于一人之身。
刺配在宋初并不是法定常用刑种,《宋刑统》也没有此项规定,而是以皇帝诏敕形式,对某些人临时发布施用。
起初是对死罪的宽贷,但后来却逐渐突破其限制,被广泛使用起来。
太祖时就有黥面、流配的诏敕,太宗时刺配刑已滥加施用;仁宗以后,有关刺配的诏敕逐渐增多,并被列入编敕,上升为正式制度。
至南宋时,刺配人犯已多达十余万人之众。
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因荆湖(今湖北江陵)地区杀人祭鬼,开始沿用五代时期的凌迟酷刑。
凌迟亦称陵迟,俗称千刀万剐,是以利刃零割碎剐肌肤肢体,使受刑者在极端痛苦中慢慢死去的一种刑罚。
神宗以后,凌迟的使用逐渐增多,主要用于镇压危害特别严重的犯罪。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样的
宋朝的司法制度是怎样的刑事制度:1.审讯制度:在宋朝,审讯是刑事制度的核心。
宋朝实行了审讯区分原则,即根据案情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将审讯区分为中级和地方审讯。
中级审讯由中央政府的相关法官负责。
地方审讯则由地方政府的官员负责。
2.审讯程序:宋朝实行了严格的审讯程序。
在开始审讯之前,必须先进行预审,以确保案件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审讯过程中,被告人拥有自由辩解的权利。
同时,审讯过程中也保护了被告人的权益,例如禁止拷打和虐待等。
此外,审讯的结果必须经过上级法院的核准,方可生效。
3.刑罚的适用:宋朝对不同犯罪行为采取了不同的刑罚措施。
刑罚包括极刑(死刑)、徒刑(流放)、笞刑(鞭打)、杖刑(体刑)、缓刑(暂缓执行刑罚)等多种形式。
挑剔的论断逐渐形成,在宋代的早期只有大案会定义,慢慢以适应其他小比大庭验证。
随着审判程序的发展,监察制度也有所改进,从而保护了冤狱诉讼的权益。
法律制度:1.《大宋律疏》:此书是宋朝法律制度的重要法典,是基于唐代的《大唐律疏》修订而成。
《大宋律疏》规定了宋朝的各种罪行和相关刑罚,为宋朝的司法制度提供了明确的规范。
2.司法机构:宋朝设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例如刑部和刑狱两司,负责管理刑事案件的审判和执行。
刑部的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地方刑狱官员则由地方政府任命。
3.审判团队: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宋朝在审判过程中设立了多人审判制度。
对于重大案件,通常由多位律师和专业官员组成的审判团队共同参与审判。
这种制度有助于减少个人的主观偏见,保证了司法结果的客观公正。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宋朝的司法制度在它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对后来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虽然审讯程序进行了一些改进,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合法的审判和不公正的判决。
此外,受到政治、财富和势力的影响,穷人和底层人民在司法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总的来说,宋朝的司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重要的创新,对中国现代司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试论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
试论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摘要:宋代在司法机构、审判制度、监察等方面表现出很有个性的“自立一王之法”。
中央司法机构建立了审刑院,地方有了专门的司法职务和司法人员;审判上建立独具特色的鞫(审)谳(判)分司制度与翻异别勘制度,打开了越诉之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察机制。
关键词:宋代;司法制度;特点宋朝在中国封建发展史上,是一个私有制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发达,科学文化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内外矛盾突出,社会关系激剧变化的朝代。
宋朝既是我国封建统治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法制成就的高峰。
徐道邻先生说:“中国的传统法律,到了宋朝,才发达到最高峰。
”本人认为宋代司法制度的发展表现在司法机构、审判制度、监察制度等方面,因此本文在这些方面论述宋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构宋代司法机构有中央司法机构和地方司法机构之分。
中央司法机构包括刑部、大理寺、审刑院。
宋代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构,主要负责评断全国务州县报请复审的刑事案件。
审刑院是神宗前为加强皇帝对司法的控制而增设的中央审判机关,后并人刑部。
刑部的职能主要是复核大理寺所评断的全国死刑已决案件及官员叙复、昭雪等事。
刑部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和侍郎。
审刑院是皇帝为了厉行封建中央集权制而设置的。
这是不同于以往的,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司法机构。
宋太宗于淳化二年(公元992年)以“慎刑”为目的设置审刑院于禁中。
北宋王朝是在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史称:五代乱世,本无刑章,“藩镇跋扈,专杀为威,朝廷姑息,率置不问,刑部按复之职废矣。
”北宋王朝建立后,“时天下甫定,刑典废弛,吏不明习律令,牧守又多武人,率意用法。
”在这种情况下,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大力整饬司法审判秩序,建隆三年以后凡大辟一律要报请刑部复查。
宋太宗即位后,要求诸州长吏“每五日一虑囚”,又制“听狱之限”,限期审结案件,以防拖延。
雍熙元年,令诸州十日一具囚帐及所犯罪名。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
宋代司法制度研究篇一:宋代司法制度特点宋代司法制度特点摘要:宋代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成熟时期,不仅重视立法,而且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司法制度,以保证严格执行法律。
尽管由于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难以实现“有法必依”的要求,但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安定方面,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的司法制度的特点揭示宋代贵族、官僚、地主在司法上的特权,及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司法隶属于行政,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对司法的危害,刑讯逼供、刑罚残酷、胥吏卖法等司法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宋代在防止司法官员舞弊、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效率、防止刑狱淹延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显示出宋代司法制度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司法中央集权封建法制一、诉讼意识的觉醒一定程度反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民事立法和诉讼法的增多。
中国古代立法的一个总体趋向是重视刑法和实体法,却忽视了民法和程序法,甚至民、刑混淆。
但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谓虚市、药市、草市等十分兴旺,甚至土地买卖也实行了合法化,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明显增多。
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有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因此,在宋代的编敕中,较多地制定出了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
在田宅交易上,由于宋朝法律允许土地买卖,以至出现了“贫富无定式、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且这类买卖均以契约的形式出现,民事纠纷自然增多。
整个宋朝又不断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人口迁移、田宅易主频繁。
其他如典当、赎屋、抵押、赁屋、立继、归宗、遗嘱等方面的民事活动在宋朝也尤为活跃。
随着这类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官中条令,惟交易一事最为详备”①,其中主要涉及到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方面的规定。
如在诉讼时效方面,宋朝即明确规定“应交易田宅过三年而论有利债负准折,官司并不得受理”,“诸理诉田宅,而契要不明,过二十年,钱主或业主死者,不得受理”。
宋代司法制度特点
宋代司法制度特点摘要:宋代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成熟时期,不仅重视立法,而且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司法制度,以保证严格执行法律。
尽管由于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限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难以实现“有法必依”的要求,但在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安定方面,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宋代的司法制度的特点揭示宋代贵族、官僚、地主在司法上的特权,及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司法隶属于行政,皇帝掌握最高司法权对司法的危害,刑讯逼供、刑罚残酷、胥吏卖法等司法活动中的各种问题。
同时宋代在防止司法官员舞弊、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效率、防止刑狱淹延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显示出宋代司法制度的特色。
关键词:宋代司法中央集权封建法制一、诉讼意识的觉醒一定程度反映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民事立法和诉讼法的增多。
中国古代立法的一个总体趋向是重视刑法和实体法,却忽视了民法和程序法,甚至民、刑混淆。
但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所谓虚市、药市、草市等十分兴旺,甚至土地买卖也实行了合法化,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交往明显增多。
与此相适应的是必须有法律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民事关系。
因此,在宋代的编敕中,较多地制定出了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
在田宅交易上,由于宋朝法律允许土地买卖,以至出现了“贫富无定式、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且这类买卖均以契约的形式出现,民事纠纷自然增多。
整个宋朝又不断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人口迁移、田宅易主频繁。
其他如典当、赎屋、抵押、赁屋、立继、归宗、遗嘱等方面的民事活动在宋朝也尤为活跃。
随着这类民事关系的增多,有关调整这类关系的立法也相继出台,“官中条令,惟交易一事最为详备”①,其中主要涉及到断案准则、诉讼程序和诉讼时效诸方面的规定。
如在诉讼时效方面,宋朝即明确规定“应交易田宅过三年而论有利债负准折,官司并不得受理”,“诸理诉田宅,而契要不明,过二十年,钱主或业主死者,不得受理”。
②除此之外,宋代在诉讼制度的其他方面如起诉、越诉、上诉、死刑复审与覆核、诉讼管辖等方面均有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对宋朝司法制度的理解
对宋朝司法制度的理解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司法制度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宋朝的司法制度主要包括官员选拔、审判程序、刑罚制度等方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一下我对宋朝司法制度的理解。
首先,宋朝的官员选拔非常严格,这也是其司法制度得以得到有效实
施的重要保障。
宋朝的官员选拔主要采用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来选
拔官员。
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官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
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监督
官员的行为,防止官员滥用职权,这也是宋朝司法制度得以得到有效
实施的重要保障。
其次,宋朝的审判程序也非常严格,主要包括诉讼、调查、审判等环节。
宋朝的诉讼程序非常注重证据,只有充分的证据才能够作为判决
的依据。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律师制度,即被告人可以聘请律师为其
辩护,这也是宋朝司法制度得以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最后,宋朝的刑罚制度也非常严格,主要包括死刑、流刑、徒刑等。
宋朝的刑罚制度非常注重人道主义,即在判决时要考虑到被告人的人
权和尊严,尽量避免采用残酷的刑罚。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赎罪制度,即被告人可以通过赎罪来减轻刑罚,这也是宋朝司法制度得以得到有
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宋朝的司法制度非常严格,注重公正、人道和效率,这也是其得以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虽然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进步,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宋朝的司法制度中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的改进和进步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宋代的司法制度
宋代的司法制度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文明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司法制度在多个方面都有显著的特点。
以下主要探讨宋代的审刑制度和律治制度。
一、审刑制度
1.复审制度
宋代的司法制度中,案件经过州县初审后,需逐级上报,由州县、路一级和中央司法机关进行复审。
这种复审制度确保了案件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2.审判原则
宋代审判注重事实和证据,强调“鞫谳分司”原则,即审讯与判决分离,以确保审判公正。
此外,宋代还强调“疑狱留决”原则,即对存在疑点的案件进行重审,以确保无冤案。
3.回避制度
宋代实行“回避制”,司法官员在审理案件时,若与涉案人员有亲戚、故旧等关系,必须回避,以确保审判公正。
二、律治制度
1.法律体系
宋代建立了庞大的法律体系,包括《宋刑统》、《编敕》、《条法事类》等,这些法律规范了刑事、民事、经济等多种领域的行为。
2.刑罚制度
宋代的刑罚制度以五刑为主,包括笞、杖、徒、流、死五种。
同时,宋代还规定了赎刑和宥刑作为补充。
赎刑主要适用于轻微犯罪者,
可通过缴纳罚金来赎罪;宥刑则主要适用于疑案或特定情形下的从轻处理。
3.法律适用
宋代在法律适用上强调“以时为序,以法为绳”的原则。
根据犯罪的时空背景和社会环境,灵活运用法律来惩治犯罪。
同时,宋代还强调对特定人群如老幼、残疾人、妇女的保护,他们在犯罪时往往受到宽大处理。
总之,宋代的司法制度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地位,其审刑制度和律治制度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这些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体现了宋代政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司法考试法制史名师讲义:宋代刑罚的变化
司法考试法制史名师讲义:宋代刑罚的变化
1、折杖法。
《宋史。
刑法志》说:“太祖受禅,始定折杖之制。
”建隆四年颁⾏“折杖法”,意在笼络⼈⼼,改变五代以来刑罚严苛的弊端。
新的“折杖法”规定:除死刑外,其他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折杖法对缓和社会⽭盾曾有⼀定作⽤。
但对反逆、强盗等重罪不予适⽤。
2、配役。
配役刑渊源于隋唐的流配刑。
推⾏折杖法之后,原有的流刑实际上便称为配役。
为补死刑和折杖后的诸刑刑差太⼤,有轻重失平之弊,朝廷遂增加配役刑的种类和⼀些附加刑,使配役刑成为⼀种⾮常复杂的刑名。
配役刑在两宋多为刺配,刺是刺字,即古代黥刑的复活;配指流刑的配役。
刺配对后世刑罚制度影响极坏,是刑罚制度上的⼀种倒退,在宋代和后世都曾颇遭⾮议。
3、凌迟。
作为死刑的⼀种,凌迟始于五代时的西辽。
是⼀种碎⽽割之,使被刑者极端痛苦,慢慢致⼈死亡的⼀种酷刑。
仁宗时使⽤凌迟刑,神宗熙宁以后成为常刑。
⾄南宋,在《庆元条法事类》中,正式作为法定死刑的⼀种。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刑事法律规范_13026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刑事法律规范======================================================================【出处】《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摘要】历朝历代的《刑法志》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史料,也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的重要篇章。
《刑法志》对各个朝代立法、司法、法制建设及法律思想的记载和阐释,不啻为各封建王朝关于法的理论和历史的官方史料,其观点获得封建统治集团的认可、采用,并作为他们施政和实行法制的指导。
可是学界对《刑法志》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宋史•刑法志》。
根据《宋史•刑法志》的记载,宋代强化了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记述了宋代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反映出了宋代独具特色的刑事法律制度。
【英文摘要】Chapters of Criminal Law during the past dynasties are necessary materials for researching Chinese legal history. These important chapters were amended by officials during Chinese past dynasties. The legislation, judicature, legal system and legal thoughts during the past dynasties are recorded and expounded in Chapters of Criminal Law. They are official theory and the history of law. And the views of chapters of criminal law are recognized, accepted, adopted and applied by feudal ruling clique at that time and they are regarded as guiding lines for administration and legal system. But there is rarely the research and interpretation on chapter of criminal law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Chapter of Criminal Law in 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strengthens the legislative ideas of centralization, expounds the judicial system of Song Dynasty in detail and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iminal laws in Song Dynasty.【关键词】宋史;刑法志;宋代;刑事法律【英文关键词】the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Chapters of Criminal Law; the Song Dynasty; Criminal Law【写作年份】2010年【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献编号】1672-3910(2011)02-0100-04【正文】一、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立法思想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社会正统法学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宋初统治集团对此也十分重视,并在实际操作时更加注重“刑辅”这一手,而且,比较强调对一般犯罪的宽恕与轻刑,对谋叛、谋反及贼盗等危害到统治阶级之根本利益的犯罪的严惩不贷。
宋代刑罚制度
宋代刑罚--在唐律基础上的发展有人说:“在中国法律史上,宋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它没有自己的法典,有的只是一部抄袭《唐律》的《宋刑统》”。
但是三百多年的历史变迁,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假如照抄《唐律》,显然不能够适应宋朝当时的社会需要。
因此《宋刑统》在《唐律》延续的基础上必然也有改变和创新的地方。
宋初“慎刑”是刑罚立法的直到思想,折杖法、刺配制度的本意都是慎刑思想的体现。
仁宗后期,社会矛盾激化,“重法地”法应运而生,也是“刑乱世用重典”思想的体现。
一、《宋刑统》对唐律的延续由于唐律完备化所具有的封建法典的楷模地位,唐宋两个朝代相隔很近,经历五代十国法律上的延续,以及宋代君臣立法者的模式思维,使得《宋刑统》“贯彼旧章”十分明显。
《宋刑统》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典,“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在内容上沿袭《唐律疏议》,但在体例上取法于唐末五代的《大中刑律统类》和《大周刑统》。
(一)《宋刑统》的主体构成是《唐律疏议》《宋刑统》在结构上,沿用《唐律疏议》采用法律条文、疏议、问、答的形式,用疏议、问、答的形式对法律条文进行解读。
“刑律之书,自汉、魏、六朝至隋,因革损益繁矣。
及唐律出,后世咸以为最善。
宋因唐律法,故刑统于唐律引用无疑。
”唐律是中国法律史上影响很大的一部法典,关于刑律的法典从汉、魏、六朝到隋朝,变革非常的频繁,唐律的出现改变了频繁变更法典的现象,后代都认为唐律是最完备的法典,宋代立法者显然延续了唐律,在立法上保持了法律的稳定与延续。
(二)《宋刑统》书名、体例来自《大周刑统》从汉代的九章律开始,历代刑书都称作“律”,而后周、北宋刑书命名及体例却发生巨大变革,这可以溯及唐末立法的创先。
唐宣宗时,对法律按照类别区分开来,把相近的法律归纳到一起,并且附以格敕,为《大中刑律统类》,诏刑部颁行。
之后,五代后唐《同光刑律统类》、后周《大周刑统》都以综合性刑统模式编纂,律疏令式通行。
《大中刑律统类》和《大周刑统》本身又是以《唐律疏议》为基础,《宋刑统》在书名体例上又延续了《大周刑统》。
试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试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试论宋代法律制度的特点摘要: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较前代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宋代的法律制度中均有了新的反映,使得宋代的法律制度较前代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浩繁,以敕代律;皇帝直接加强了对法律的干预;民事立法增多,初步改变了中华法重刑法轻民法的特点;重视证据,对口供的采信度加强了制约。
本文就其特点作一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立法;干预; 证据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辉煌,表现在法律制度上的立法、诉讼和审判均较前代呈现出新的特点,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完善和丰富了中华法系。
一、立法浩繁,以敕代律成为宋朝立法的显著特点宋初,在立法中居正统地位的当属《宋刑统》,它是宋初宋太祖鉴于五代法纪紊乱而命窦仪等人仿《唐律》而制定的。
但在司法实践中,《宋刑统》越来越不能满足统治者的需要,也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故在宋太祖时,就不断颁布敕令以满足新的需要。
以后历朝历代均有大量的敕、令、格、式颁布。
所谓敕、令、格、式,据《宋史·刑法志》解释,“禁于已然之谓敕,禁于未然之谓令,设于此以待彼之谓格,使彼效之之谓式”。
据《宋史·艺文志》所载的刑书共221 部,7955 卷,而以敕、令、格、式颁布而集成的刑书就占了146 部。
大量的敕、令、格、式的出现,使宋朝的立法出现了空前的浩繁现象。
“宋法制因唐敕、令、格、式而随时损益因有编敕,一司一路一州一县又别有敕”①。
而编敕的大量出现,严重冲击了《宋刑统》的正统地位,宋朝廷对此大光其火,一再三令五申,“律所不载然后用敕”,以维护《宋刑统》的正统地位,但官吏仍能利用《宋刑统》与敕的出入舞弊“轻重出入,惟吏所欲”、“欲入罪,即引重条;欲出罪,即引轻条”②以至官民皆“重敕轻律”。
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设置详定编敕所,简称敕局,掌将历年所颁敕、令统一整理,删编成册,使之成为正式法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
《宋史刑法志》是《宋史》中的一部分,详细记载了宋代的司法制度。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司法制度包括刑罚、司法程序、法官和监察等
多个方面。
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分析宋代的司法制度。
首先是刑罚。
宋代的刑罚分为五种类别:钦便、死刑、杖刑、禁闭和
缙绅反贼,其中死刑又分为多种形式,如凌迟、斩首、碎尸等。
钦便是一
种私刑,由地方官员和地方豪强进行,严重侵犯人权。
而杖刑则是一种主
要针对寻衅滋事、盗窃和负担未当等轻微犯罪的体罚,是宋代刑罚中较为
常见的一种形式。
其次是司法程序。
宋代的司法程序主要分为两个环节:侦查和审判。
侦查包括报案、侦察、审讯等,以搜集案情和证据;而审判则由审判官根
据案情和证据进行判决。
宋代的司法程序注重事实和证据的核实,依法进
行审理。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审判制度,如巡按御史审案制度,地方巡
按御史会同当地官员一起审查案件,以确保司法公正。
第三是法官。
宋代的法官由两部门担任,刑官和刑部侍郎。
前者主要
负责一般案件的审判,后者则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判。
宋代的法官要求具有
一定的学识和经验,以确保审判的准确性。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专门的监
察官来监督和检查法官的行为,以防止法官滥用职权。
最后是监察制度。
宋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包括御史监察和观察使监察两
种形式。
御史监察是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地方官员的行为;而
观察使监察则是地方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和民众的行为。
这些监
察机构的设立和运作,起到了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作用,保障了司法的
公正性和廉庄性。
总的来说,宋代的司法制度在刑罚、司法程序、法官和监察等方面都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社会
的稳定。
然而,宋代的司法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钦便和私刑的存在,以及地方豪强和地方官员的勾结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
正和法治的实施。
综上所述,从《宋史刑法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的司法制度是一
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刑罚、司法程序、法官和监察等多个方面。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为后来的司法制
度奠定了基础。
然而,也要认识到这些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的
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