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是在交际过程中因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当找不到合适的、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时候,成语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篇一:尔虞我诈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因久攻不下,决定撤军。
这时,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如果在宋国的土地上建房种田,表示要长久地驻扎下去,宋国就会屈服的。
宋国得知楚军的动态后,派大臣华元前去告诉楚军主将子反:虽然我们已经到了吃孩子充饥、拿人的骨头当柴烧的地步,但绝不会听命于你们的。
最后,两国签订了盟约。
盟约中写到:楚军后退三十里,两国和平相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保证两国互不欺骗)。
诈、虞:欺骗。
这个成语形容互相欺骗。
【解释】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
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篇二:三人成虎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释义大全篇三: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篇一:不识时务东汉献帝时,政权完全操众在大臣的手中,汉室已经面临危机,作为皇帝的子孙刘备想找机会挽救汉朝的危机,可是他始终找不到好的根据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当时很有才学的隐士司马徽。
司马徽被他的诚心感动了,问明了情况后对刘备说:你之所以没有很好的机会,是因为你没有好的人才帮助你。
刘备想了一会儿,不明白地问说:帮助我的人都很有才华,糜竺和简雍两人能文,张飞和关羽能武。
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呀!司马徽笑着说:他们确实很有潜力,可惜都是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知道时事,更不明白该如何来适应时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应该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够通权达变的人,来帮助你,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解释】时务:当前的形势和潮流。
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
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历史成语典故及解释大全篇二:茕茕孑立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
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
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
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
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
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1.马首是瞻:比喻眼前的事物虽然重要,但未来的前途更广阔。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2.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疑心过重。
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4.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5.纸上谈兵:比喻只停留在纸面上讨论问题,而没有实际行动。
出自宋代刘克庄的《陈涉世家》。
6.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染,使整个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出自南朝梁·萧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
7.青红皂白:指各种颜色。
出自元代郑光祖的《十扇屏风》。
8.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
出自《庄子·外物》。
9.一马当先:比喻在前面领先。
出自《三国演义》。
10.囊萤照书:比喻用非常微弱的光亮来读书。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以上是一些典故和成语的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是汉语表达形式的闪光点之一,其言简意赅,体现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一面,大量的汉语者对成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篇一:唯命是从的故事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步强盛起来,到楚庄王在位时,就开始图谋中原,取代周王朝的统治。
有一次,楚庄王率军到达周朝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郊外,在此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向周天子炫耀楚国的武力,并向周朝大夫王孙满询问九鼎的轻重,遭到了王孙满一顿奚落。
九鼎是传国宝器,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
楚庄王问鼎,表示想要以楚代周。
到楚灵王时,仍然企图取代周朝。
有一次,楚灵王外出打猎,夜宿在外,又想起了九鼎的事。
他对晚上来求见的右尹子革说:“过去我们祖上和齐、卫、晋、鲁四国共同服侍周康王,四国都被赐予宝器,唯独我们楚国没有。
现在我想派人去周天子那里,请求把鼎作为对我们楚国的赏赐,你说周天子愿意给我们吗?” 右尹子革回答道:“当然会给您啊!当年我们的先王跋山涉水去侍奉周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来进贡。
齐、卫、晋、鲁四国的诸侯王都与周天子有点亲戚关系,所以楚国因此没有得到赏赐而他们有。
现在的情况是周朝和四国都顺服侍奉您了,不管什么事情,都会唯命是从,难道周天子还会爱惜这鼎吗?”其实右尹子革这是讨好楚灵王,九鼎最终也没有落到楚国手里。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是命令就服从,不敢有半点违抗。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精选篇二:大公无私的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表达方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成语的故事及其解释,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成语的来历和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文是“杯弓蛇影,不能自见”。
比喻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传说春秋时期,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大家都劝他不要杞人忧天。
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形容人胡思乱想,杞人忧天。
4. 画龙点睛。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原意是画龙时点上眼睛,形容最后一笔或最后一个动作使整体更加完美。
5. 掩耳盗铃。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耳盗铃。
6. 杀鸡取卵。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为一时的利益而毁掉长远的利益。
7. 守株待兔。
这是一个出自《列子》的故事,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8. 亡羊补牢。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比喻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9. 狐假虎威。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别人。
10.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条蛇,但觉得画得不够生动,于是又在蛇身上加上了腿。
有人看到后告诉他,“画蛇添足!”意思是原本已经很好了,反而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以上就是一些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内涵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学习成语的同时,也能了解其中的故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今天小编和同学们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成语典故_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以管窥天【出处】《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
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
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
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
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
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
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
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一陰一陽一交一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
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一活。
”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一胡一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
一解一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
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
”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
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
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
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特殊的成员,它们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结构定型,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篇一:居心叵测的故事战国时期,赵王派大臣出使外国谈判。
可是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
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
“赵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
”这时这位大臣装模作样的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
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
”赵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
大臣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
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时我能回赵国吗?”赵王听后,非常诚恳地对大臣说:“你放心吧,我发誓,绝不会听信任何谣言。
”大臣走后便投奔魏国去了,并赠送给魏国很贵重的礼物。
消息传来后,赵国其他大臣们纷纷议论此事,并规劝赵王要识人心。
可是赵王却执意不信,并说:“我发过誓,决不相信任何传言。
”大臣们看赵王执迷不悟,非常生气。
【出处】清·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篇二: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
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一: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二:自惭形秽的成语故事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导语: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成语典故,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 人日鸟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
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
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
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 鸟”。
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
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
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
时人引为笑谈。
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
(典见《清异录》)2 曲高和寡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
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
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
”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
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
”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
(典见宋玉《对楚王问》)3 斗酒学士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
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
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
”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
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
(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4 嘲风咏月“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很多成语。
可以说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成语言简意赅,但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
成语故事及典故大全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汇,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使用方式。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成语经常被用来表达思想、描述事物和激发想象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一、卧薪尝胆"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报复被晋国俘虏的伯乐之子,卧在薪上,用燃烧的薪木烧胸,决心报仇雪恨。
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展现了秦国重视复仇的决心和毫不妥协的精神。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
公元前532年,晋国大夫郤克在会议上画了一只蛇,将要画蛇添足时,另一位大夫鞠武提出,画蛇已经栩栩如生,不需要再添足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做一些没必要的事情或者徒劳无功的行为。
三、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出自《庄子·外篇·尹文子》。
古代有个农夫种树,不小心得到了一只撞死的野兔。
农夫认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幸运,不再努力栽种,而是整天"守株待兔",结果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依赖偶然的运气,应该努力工作。
四、杯弓蛇影"杯弓蛇影"的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故事讲述了庄子亡失了两个朋友,他去找第三个朋友诉苦,友人说他对杯中之影和射箭仿佛一样胆怯,令庄子感到羞愧。
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猜疑和主观臆想而羞愧不已。
五、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的典故出自《礼记·表记》。
古代有个叫旌摩的人,每次行动之前都认真思考三次,以免犯错或者后悔。
他的做法获得了周围人的赞扬,人们从此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习惯,用来提醒人们在行动之前,要慎重思考。
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师说》。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成语是语言历经多年锤炼而积淀下来的精华,其结构别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篇一: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蔡州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
唐宪宗派大将李愬。
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
李愬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
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
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
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
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
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
李佑告诉李愬,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
蔡州是吴元济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愬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
筹吴元济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
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押往长安。
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出处】本计语出《草庐经略》· 游失》:“伺敌之隙,乘间取胜。
”后人以顺手牵羊形象化地比喻乘敌人的小间隙,向敌人的薄弱处发展,创造和捕捉战绩的一种谋略。
【解释】字面义为: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
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
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内在义为:某个人在操作一项技能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十分娴熟的境界所以能顺手牵羊。
成语典故的出处和解释大全篇二:囊萤映雪的故事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成语典故通常是指成语的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著名的成语典故有哪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著名成语典故及解释_成语典故故事大全,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著名成语典故【1】羽毛未丰出处《战国策。
秦策—》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释义】“丰”,丰满。
比喻势力还小,或常识、阅历尚浅。
【故事】战国时洛阳人苏秦,年青时曾师从智者鬼谷子学习辩术谋略。
学习结束后,周游列国,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治国谋略能获得君王们的接纳。
秦是西方的大国。
凭借有利的地理环境,发展农业,国力逐渐强盛。
但在当时,实国尚不能与其它大国抗衡。
苏寿秦这次远游秦国,是要说动秦王,与函谷关以东的—些国家联合,同其他的国家联盟作较量。
但是秦惠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说:“我们秦国现在就像一只羽毛还没长全的小鸟,要想展翅高飞那是不行的。
先生你迢迢千里来到这里开导我,我很感激。
至于称霸争帝的事,我希望在以后的适当时机,再聆听你的高见。
”在秦国耗费了所有资财,上书十多次,但仍未说动秦王。
苏泰无奈,只得灰溜溜地离开秦国回家。
这时的苏秦,也就犹如羽毛未丰的小鸟,无法振翅飞于那动荡的政治舞台。
著名成语典故【2】草木皆兵解释: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
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
皆:都。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
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
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始终如一【成语故事】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出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解释】始:开始;终:结束。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近义词】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反义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三衅三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
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
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出处】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之于郊。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释义】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相近词】三衅三沐、郑重其事【反义词】敷衍了事【成语示列】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舍生取义【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成语典故及意思的大全
成语典故及意思的大全成语是汉语发展长河中的一朵奇葩,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沃土之中,音律和谐,形式简洁,寓意丰富,在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意思的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意思的大全篇一:曲高和寡的故事战国末年,楚国的顷襄王经常听到有人说宋玉的坏话,于是就把宋玉召来,当面问他:“先生恐怕是有一些行为不够检点的地方吧?不然,为什么各个阶层都有人对你不满呢?”聪明的宋玉一听这话,知道大事不好,灾难就要临头了,赶紧伏在地上,诚惶诚恐地说:“是的,大王说的也许都是事实。
但我还是请大王能够宽恕我的罪过,容我把话说完。
”顷襄王答应了宋玉的请求,宋玉就讲了一个故事——在先王的时代,有位歌唱家来到楚国的郢(yǐng)都,当他开始演唱通俗歌曲《下里》和《巴人》时,有几千人聚在一起随声和唱;接下来他唱起了民谣《阳阿(ē)》和《薤(xiè)露》,这时能跟着和唱的还有几百人;最后他唱起了高雅歌曲《阳春》和《白雪》,这时还能跟着哼哼的就只剩几十人了;而当这位歌唱家将五音的美妙发挥到了极致,创造出了一种悠扬婉转、令人陶醉的意境时,仍能欣赏和跟唱的就只有几个人了。
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它说明歌曲越是高雅深奥,能跟随和唱的人就会越少。
故事讲完之后,宋玉偷眼看了一下顷襄王的神情,只见他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宋玉心里有底了,于是更是放开胆子,高谈阔论起来——所以呀,在鸟类中有凤凰,在鱼类中有大鲲。
凤凰振翅高飞,可达九千里云天,那些在篱笆间跳跃的小鷃,又哪里能像凤凰一样知道天高地大呢?大鲲清晨从昆仑山脚出发,中午来到渤海湾的碣石处晒太阳,傍晚又到孟诸湖去歇息,那些只会在小水塘里打滚的小鲵,又怎么能像大鲲这样探测江阔海深呢!其实,岂止是在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大鲲,人类中不也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吗?他们美好的思想和行为都超出于一般民众之上,那些凡夫俗子们,又怎么可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
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
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一:闻鸡起舞的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二:自惭形秽的成语故事
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
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
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
于是,卫玠就跑出了家门去问问别人的看法。
当我刚刚出现在自家门口之时,门外过路之人便聚了拢来,他们水一样围住我,口中不断大叫“玉人”、“玉人”。
卫玠问侍卫何为“玉人”,侍卫说“玉人”就是用玉雕刻的人,说明你就是天下第一美男子。
当卫玠走上街时,众人看到后都立即驻足,男人们都发自出于内心的感叹,女人们更是发出“如果能嫁给此人此生无憾”的感叹。
卫玠的舅舅是王济,是朝廷的骠骑将军,长的也很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
有一次,卫玠去投奔他的舅舅王济。
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我真是太难看了!”
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
走到街上。
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
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都为卫玠的外表感到惊叹,不过他们还是有一个疑惑:虽然外表很出众,不知道学识怎么样?于是,他们让卫玠讲解一下玄理。
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
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
殊不知,卫玠小时候并没有因为自己长得英俊就不用功学了,反而更加刻苦,他不想让别人说自己是一个徒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人。
这次,亲友们让他讲解玄理,卫玠可谓是相当轻松。
人们听了卫玠的讲解,都转过来对王济说:“看来,你们三王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感慨的说:“卫玠和我站在一起就像明珠、宝玉在我身边一样,和他一起走,就好像有一颗明珠在身边闪耀发光,和他相比,我真是自惭形秽!”
【出处】出处《世说新语·容止》骡骑王武于;是卫玠之舅,隽爽有
风姿,见玠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
【解释】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有父子两人,他们同是的弟子。
父亲曾哲爱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枣。
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当然是脍炙好吃,没有哪个不爱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也都爱吃脍炙的了?那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烩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虽比不上烩炙,但却是曾哲特别爱吃的东西。
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
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后来人们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
用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尽心下》,曾哲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
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
【解释】脍:切细切薄的肉、鱼;炙:烤。
烤熟的肉。
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
现在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的好诗文。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四:程门立雪的故事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旽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
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老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遍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解释】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