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毒理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造成伤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毒性靶器官。

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截了当思考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而提供毒理学信息2机制毒理学:经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3治理毒理学:基于描述毒理学和(或)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经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能呈现脚够低的惊险。基本目的: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幸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ED95~LD5之间的距离。

特异质反应。

用药时刻给动物用药,发觉并评价药物对动物机体潜在毒性作用,毒性表现,靶器官损伤的

致死量(LD50),初步了解多次给药时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范围。为进一步的毒性研究和(或)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依据2发觉毒性作用:发觉受试药物多次给药后,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看提供信息3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了解单次或反复给药时,药物在啥剂量范围内有效而别产生毒副反应4寻觅毒性靶器官:发觉动物浮现毒性作用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为临床用药的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辟时举行药物结构改造提供依据5推断毒性的可逆性:了解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否可恢复,及其恢复的程度和所需时刻。为新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取舍依据,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别同的种属差异,2.毒理实验动物数量有限,

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汲取、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进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2.经过对暴露、时刻依靠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3.明确重复给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对代谢酶的妨碍,4.探究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评价药物在别同性不、年龄、躯体状况的毒性反应,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举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挑选和用药方案,5.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为药物的后续评价提供信息。

除。

行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也称恒量消除),其血浆半衰期随起始浓度下落而缩短,别是固定值。而一级动力学是药物在任何时刻的消除速率与该时刻药物在体内的量成正比(即恒比衰减)。这种速率过程中,药物的半衰期(t1/2)恒定,别因染毒剂量高低而变化。许多药物在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清除能力时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当血中浓度落低到机体具有消除能力时,转为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

发生在Ⅰ带。Ⅲ带有最高浓度的生物转化酶系细胞XXX素,该区域具有最强的解毒作用,Ⅲ带肝细胞易受药物和有毒物质的伤害。

乙醇对男性性功能妨碍妨碍睾酮水平,减弱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酗酒者产生睾酮能力减

释放,酗酒者别能产生排卵所需的LH高峰。

肝细胞死亡2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损伤5肝纤维化6过敏性肝炎7肝肿

㈠肝脏毒性综合征:肝脏损伤能够是急性或慢性的,可涉及肝细胞死亡,肝血管损伤,胆汁形成和(或)流淌受损,良性或恶性肝肿瘤㈡药物肾毒性①肾小球滤过率②肾血流量③其他,如肾脏分量和尿中蛋白含量,甚至排尿量的改变也可粗略表示药物的肾毒性2形态评价3血液试验①血清白蛋白②凝血酶原时刻③血清胆红素④染料廓清试验⑤药物廓清试验⑥血清肝脏酶测定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2毒性刺激的习惯性3慢性肾功能衰竭(CRF)4常见肾脏毒XXX物(①非甾体抗炎药②氨基酸类抗生素③第一代头孢菌素④马兜铃酸肾病⑤其他)。

NSAIDs后数小时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及少尿,停药后通常可逆转。第二种事情,NSAIDs尤其是对酰氨基酚使用3年以上,刚可导致别可逆的肾毒性,称为镇痛剂肾病。第三种事情是较少见的NSAIDs肾毒性肾间质肾炎,表现为布满性间质水肿伴炎症细胞浸润。

力。

,按神经毒性靶细胞分类㈠神经无伤害1神经元凋亡,如前列腺素E2(PG2)直截了当与海马神经元接触导致神经元凋亡性死亡。2药物与神经元伤害,如阿霉素抗恶性肿瘤作用机制是它可以嵌入双链DNA中,形成稳定的复合物,妨碍DNA 功能,阻挠DNA复制和RNA转录。㈡轴索伤害,如抗恶性肿瘤药长春新碱和用于治疗痛风的药物秋水仙碱,可与微管蛋白结合,抑制蛋白质亚单位缔合成微管,导致轴索运输的障碍,从而引起身边神经病。㈢髓鞘伤害,如胺碘酮可引起身边神经轴索变性和脱髓鞘,使施万细胞浮现充满脂质的溶酶体,导致身边神经病。㈣妨碍神经递质功能,如有点药物会妨碍神经递质的释放或摄取,高兴或阻断相关受体,最后产生神经功能上的障碍。

生化检查㈤神经影像学㈥神经系统体外培养技术㈦行为学研究。

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

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

促进癌变的发生和加速。

DNA损伤修复㈣与表观遗传。

胚胎器官发生与发育,分娩,新生幼仔发育和哺乳等过程的妨碍及其规律的学科。

生期接触药物后,引起出生后永远性结构或功能畸形。

(先天性缺陷)的特性。

)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指数100为强致畸。

化的有害效应。

察到。

DNA损伤较大,在显微镜下可直截了当举行观看,染群体畸变包括细胞染XXX 体数目与结构的改变。

突变对人体基因库的妨碍①②单个突变③2体细胞突变的后果:致癌,细胞

老化,功能障碍3繁殖细胞突变的后果:遗传病,致死。

感觉该药物所产生的欣快性精神效应,或是为了幸免由于停用该药物引起的戒断症状所带来的严峻别适感。

并在精神在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延续用药的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脚或幸免别适感。

,处于习惯态的患者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这种新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忽然撤药)。将浮现戒断综合征。

体阻断剂所引起的一系列体征和症状。戒断症状常常与药物的急XXX理作用相反。

并有替代或维持后者所产生的躯体依靠状态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依靠性。

和受体后信号转导三个水平的代偿性习惯。

cAMP通路上调②Ca2+信号通路变化③MAPK通路的习惯性变化㈢转录因子CREB和△FosB的作用㈣阿片药物依靠性产生的特定脑区

、阿片受体高兴剂的替代疗法,如美沙酮;2、要紧作用于肾上腺素受体的非阿片类药物,如可乐定或洛非西定;3、阿片受体拮抗剂,如纳洛酮。

督和记录报告的实验室的组织治理、工作办法和有关条件提出的法规性文件。

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次或24

求出药物对一种和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LD50值),以初步恐怕药物对人类毒害的惊险性2阐明药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和中毒特性3研究中毒或发病及可治愈事情,为临床研究急救治疗提

供依据4

最大给药量法测定2近似致死剂量法3固定剂量法4上下法(阶梯法)5累积剂量设计法(金字塔法)。

用药1周的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周期为1个月;临床用药4周的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周期为3个月;临床用药3个月的药物,动物实验给药周期为至少半年以上。关于临床3个月内长期毒性实验必须每天给药一次,但关于3个月以上的毒性实验,每周可给药6次。每

类和非啮齿类⑵受试药物和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原则上与临床用药途径一致⑶分组给药剂量及周期性⑷观看指标⑸结果处理

血管刺激试验2体外溶血试验①常规的体外试管法②改进的体外溶血性试验法(分光光度法)③体外红细胞计数法④体内溶血试验法(红细胞计数法)3过敏性试验①全身主动过敏试验(ASA)②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③豚鼠最大化试验(GPMT)和

自然戒断试验2替代试验3督促试验4

程序2药物辨不实验3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

机体方面的因素①性不因素②年龄因素③患者的病理状况因素④个体差异

2药物方面的因素①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②用药时刻③药物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④药物的相互作用3环境因素。

害,并具有相应临床通过的疾病。

ED95~LD5(或ED99~LD1)之间的距离,该值越大越安全。

长春新碱,秋水仙碱和紫杉醇等可引起微管相关性神经毒性。紫杉醇与长春新碱别同,别促进微管解聚,而是与微管蛋白结合,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期解聚。

药理毒理学

药理毒理学 药理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副作用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的药理作用、毒副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一、药物的药理作用 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机制。药理作用可以是治疗性的,也可以是毒性的。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机制,如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等。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或非药理作用引起的对机体的损害。毒副作用可以是暂时性的,也可以是永久性的。药物的毒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如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等。药物的毒副作用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药物的毒副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药物代谢产物有些具有药理活性,有些则无活性或活性降低。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有助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的产生。

四、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连续使用时,药物之间相互影响而产生效应的变化。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药效的协同或拮抗,也可以是毒副作用的增强或减弱。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避免因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或药效降低。 五、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 特殊人群的药理毒理学是指不同年龄段、性别、生理状况等人群对药物的反应差异。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用药时特别关注这些人群的生理特点及药物反应。 六、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对药物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等方面的评估。安全性评价旨在确保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人体无害,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七、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及安全性的科学。它涉及到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目的是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之,药理毒理学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对于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药理毒理学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药物毒理学

第1章绪论 1、什么就是药物毒理学?它主要包括哪两方面得研究? 药物毒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得有害交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科学,它既研究药物对机体得有害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毒效动力学,又称药物毒效学;也研究机体对产生毒性作用得药物得处置动态变化及规律,包括产生毒性作用得药物在体内随时间发生得量与质得变化,即药物毒代动力学,又称药物毒代学。 第2章药物毒效动力学 详见教材 第3章药物毒代动力学 详见教材 第4章药物对肝脏得毒性作用 1、药物引起肝损伤得类型主要有哪些?其常见得药物就是什么? ⑴肝细胞死亡⑵脂肪肝⑶胆汁淤积⑷肝血窦损伤⑸肝纤维化与肝硬化⑹肝脏肿瘤。 常见药物:①抗微生物药:如四环素②激素类药:如性激素③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④调节血脂药:如她汀类⑤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⑥全身麻醉药:如氟烷⑦抗肿瘤药物⑧中草药及中成药。 2、药物肝脏损伤得作用机制: ①药物在肝脏得代谢(耗竭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②破坏细胞骨架③线粒体损伤④胆汁淤积⑤炎症与免疫反应。 第5章药物对肾脏得毒性作用

1、药物对肾脏毒性作用按损伤部位分有哪些类型?药源性肾损害表现有哪些临床综合征?请分别举例代表药物。 (一)按损伤部位分类:①肾小球损伤(肾小球就是肾单位中药物暴露得起始部位):如嘌呤霉素②肾小管与集合管损伤(近端小管就是药物致肾损伤得最常见损伤部位):如氨基糖苷类③肾乳头损伤:如非甾体抗炎药④肾间质损伤:如青霉素⑤肾血管损伤:如环孢素。(二)按临床表现分类:①急性肾衰竭:如氨基糖苷类②慢性肾衰竭:如非甾体抗炎药③急性间质性肾炎:如β内酰胺类④慢性间质性肾炎:如非甾体抗炎药、顺铂⑤梗阻性肾病:如磺胺⑥肾性尿崩症:如两性霉素B。 2、常见得具有潜在肾毒性得药物有哪些? ⑴抗生素类:如氨基糖苷类(新霉素得肾毒性最强,链霉素得肾毒性最低)⑵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短期服用NSAIDS停药后通常可逆转,长期服用引发以肾乳头坏死为特征得镇痛剂肾病,就是一种不可逆得病变)⑶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⑷抗肿瘤药:如顺铂⑸对比剂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⑺利尿药与脱水药⑻生物制剂⑼中药。 3、肾脏易受药物损伤得原因就是什么? ⑴药物代谢方面:肾脏就是绝大多数药物与(或)其代谢物得最主要排出途径⑵血液供应方面:血流丰富,使肾皮质成为肾毒性药物得首要靶器官⑶解剖结构及物质成分构成方面:肾小球滤过膜得蛋白成分使其容易受药物免疫机制得损伤⑷生理功能方面:肾髓质及肾乳头部

毒理复习资料

名解: 1.蓄积作用:指毒物逐次进入生物体,而在靶器官内积和/或毒物对生物体所致效应的累加现象。 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除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也就是说出现了蓄积作用。蓄积作用可以分为药物积蓄和功能性积蓄。 2.近似致死量: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al Lethal Dose,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与最 大非致死量(Maximum Non-Lethal Dose, MNLD)之间的剂量。 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示为LD10或LD5; 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指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表示为LD0。 3.染色体畸变:药物或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表现为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 畸变。 4.S9:肝脏微粒体酶。 指1经酶诱导剂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2再经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3再加上适当的缓冲液和辅助因子。/ 它主要含有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实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其缺点是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S9含有的大量亲核物质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敏感性。 选用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ip多氯联苯,500mg/kg。杀死12小时前开始禁食。诱导处理后d5断头法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肝脏,用冷KCL溶液洗涤后称重。剪碎肝脏,制备肝匀浆。肝匀浆以9000xg速度离心,取上清液分装小试管。置液氮罐内速冻,-80或-20度保存备用,此即S9上清液,简称S9。 5.微核:染色体发生畸变导致断裂,断裂的碎片在分裂间期留在子代细胞中形成的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小块物质, 又与他比普细胞核小,故称微核。 6.程序外DNA合成:S期是细胞有丝分裂正常合成DNA时期,但如果DNA受损后,DNA的修复合成可以发生在S 期以外的时期,因此叫程序外DNA合成,这是致突变的检测方法之一。 7.促长剂(promoter of carcinoma):本身并没有致癌性,但可使化学物诱发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与致癌物共同 作用or在致癌物作用之后,这类物质反复作用于细胞,具有促进癌的发生or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的间接致癌作用。常见的促癌物有佛波酯(TPA),巴豆油(croton oil),煤焦油中的酚类、卤代烃、烟草中的某些成分等。 8.完全致癌物(complete carcinogen):指同时具有引发、促长和恶性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9.致畸指数(teratogeic index):指药物对母体的LD50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指数<10者判为不致畸。10-100为致 畸,>100为强致畸。 10.交叉依赖性:有的药物可以抑制另一种药物戒断后出现的戒断症状, 并有替代或维持后者所产生的身体依赖状态的能力, 这种现象称之为交叉依赖性。 11.急性毒作用带: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急性毒性,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 12.慢性毒作用带:用药物的急性毒性最小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表示,亦可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长期毒 性。 13.中毒阈剂量:是指能使机体的某项指标发生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权重指数:权重系数是表示某一指标项在指标项系统中的重要程度,它表示在其它指标项不变的情况下,这一 指标项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对于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每个指标项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各指标项的权重系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规定。 15.间接诱变原:间接致突变物,本身不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突变作用(indirect-acting mutagen)。 16.碱基类似物:有些物质(包括药物)的化学结构与DNA链上四种天然碱基非常相似,称为碱基类似物。 17.催促戒断试验:短期内给予动物大剂量受试药物然后注射一剂受试药拮抗剂,考察是否出现戒断症状以判断药 物是否具有依赖性的实验。 18.悉生动物: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是指用与无菌动物相同的方法取得饲养(剖腹取胎,在隔离器内 饲养)、但明确的物体内所给予的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即凡含有已知的单菌、双菌、三菌或多菌的动物。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 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就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简言之,中药毒理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就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就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与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就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与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就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①毒性成分复杂 ②毒性表现多样 ③毒性可以控制 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与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就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 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殊毒性。 b、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与依赖性等。 d、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物效应。 10、毒性物质基础分为: ①有机类毒性物质a生物碱类:如含乌头碱的川乌、草乌、附子、雪山一支蒿,含士的宁的马钱子,含莨菪碱、东莨菪碱的天仙子、洋金花,含常山碱的常山,含麻黄碱的麻黄,含蒺藜碱的蒺藜,含苦楝碱的苦楝子,含秋水仙碱的山慈菇、光慈姑、野百合,含苦参碱的山豆根、广豆根等。b糖苷类,如含强心苷的万年青、八角枫、夹竹桃、无梗五加、蟾酥等,含氰苷的杏仁、桃花、枇杷仁、郁李仁、白果等,含皂苷的商陆、黄药子等,含苍术苷的苍耳子,含黄酮苷的芫花、广豆根等c二萜类,如含雷公藤二萜的雷公藤,含闹羊花毒素的闹羊花,含土荆皮二萜酸的土荆皮,含大戟二萜类的大戟、芫花、甘遂等。d毒蛋白类,如含植物毒蛋白的巴豆、苍耳子、蓖麻子、商陆、土鳖子等,含动物毒蛋白的全蝎、蜈蚣、金钱白花蛇等。e其她有机类毒性物质,例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广防己、细辛、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等,含吡咯里西啶生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 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 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 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 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 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3.1.从方法学来分 3.1.1.微观方法 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 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 3.2.1.体内试验 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 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 4.1.主要领域 4.1.1.描述毒理学 4.1.2.机制毒理学 4.1.3.管理毒理学 4.2.其他领域 4.2.1.法医毒理学 4.2.2.临床毒理学 4.2.3.环境毒理学 4.2.4.生态毒理学 4.3.毒理学分支 4.3.1.靶器官毒理学 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 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 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 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 4.3.1. 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 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 4.3.1.7.肾毒理学 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 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 4.3.2.1.分子毒理学 4.3.2.2.细胞毒理学 4.3.2.3.遗传毒理学 4.3.2.4.生化毒理学 4.3.2. 5.受体毒理学…… 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

药物毒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

第13章药物致癌作用 一、(了解)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将化学致癌物分为: 1、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指进入机体后不需经代谢活化,直接与细胞生物大分子作用而诱发细胞癌变的化学物质。如各种烷化剂和某些金属致癌物等。 2、间接致癌物:指进入机体后需经细胞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等代谢活化后才具有致癌性的化学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环孢素、硝基杂烷类等。 (直接致癌物:各种烷化剂(亲电子):内酯类、烯化环氧化物、氮芥 间接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胺类、烟草、酒精饮料、黄曲霉毒素B1) (活化前:前致癌物;活化中间:近致癌物;最后:终致癌物) 二、(了解)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殖。 (1)促癌剂(tumor promotor):具有促癌作用的物质,通过促进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而发挥致癌作用。 (2)细胞毒物:能导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通过增加细胞对内源性致癌物的敏感性而发挥致癌作用。 (3)激素及内分泌干扰剂:雌性激素和干扰内分泌器官功能的物质可引起动物肿瘤或使肿瘤形成增多。 (4)免疫抑制剂:是通过增强病毒诱导细胞恶性转化等多方面作用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常引起人和动物发生白血病或淋巴瘤。 (5)特殊固态物质:某些特殊固态物质长期接触机体,可诱发接触部位发生肿瘤。 (6)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能使啮齿类动物肝脏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的各种物质,均可诱发肝脏肿瘤,其机制可能与其引起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等有关。 第14药物的生殖和发育毒性 1、基本概念 生殖毒性(父+母) 生殖细胞的发育与成熟性交卵细胞受精受精卵发育与着床胚胎器官发生与发育分娩新生幼仔发育与哺乳 发育毒性(母)药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致畸(结构+功能) 2、药物对男性的生殖毒性 影响精子的发生和成熟 1)损伤DNA: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白消安) 2)损伤蛋白质:甲氨蝶岭、阿霉素、环磷酰胺 影响精子输送 1)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激素的调节:乙醇、普萘洛尔、利舍平 2)自主神经系统:可乐定、乙醇、氯丙嗪 3、药物对女性的生殖毒性 1. 药物对卵细胞和生殖道的毒性 1)影响卵子发育:环磷酰胺、氮芥、白消安 2)影响卵子输送:镉、吸烟 2. 药物对生殖功能激素调节的毒性 1)影响孕激素:铅 2)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吸烟、乙醇 3)影响雌激素:氯米芬、吸烟

药物毒理学归纳总结

13药学9班药物毒理学总结归纳 (选)1.(1)沙利度胺---婴儿海豹肢畸形) (2)氯碘喹---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炎 (3)心得宁---眼-皮肤-黏膜综合征 (4)异维A酸---婴儿心脏畸形 (5)替马沙星---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 (6)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肾病 (7)盐酸苯丙醇---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过敏 (8)调脂药西立伐他丁钠---横纹肌溶解 (9)非甾体抗炎药罗非昔布---心脏病、脑卒中 2.(选)(1)药物在机体发挥药理作用或产生毒理作用的组织器官可完全不同 (2)药物吸收进入机体分布于全身通常仅对其中某些部位产生损害,只有被药物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作用的靶部位,被损伤的组织器官被称为毒性靶组织或毒性靶器官 (3)同一药物可能有一个或若干个毒性靶部位,若干个药物也可能具有相同的靶部位 (4)药物对组织,器官的毒性作用有直接或间接两种,药物产生毒性作用的靶部位并不一定是其浓度最高的部位 3.(名) (1)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2)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3)最小中毒量: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药物不应出现毒性效应,只有超过了一定的阈值,才会出现药物毒性作用。出现药物中毒症状的最小剂量。 (4)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5)量反应:中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6)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7)治疗指数: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8)安全范围: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LD5(或ED99~LD1)之间的距离。该值越大越安全。

药物毒理学

药物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毒物: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涉及合成或生物类药物。 毒素: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而发生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急性毒性实验(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药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P120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故称为遗传毒性致癌物。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nongenotoxic carcinogen):少数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没有影响,其致癌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变相关基因的转录与翻译,促进细胞的过度增值,其并不直接作用于遗传物质,故称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P128致畸性:指药物等外来物引起胚胎永久性结构或功能异常或缺如(先天性缺陷)的特征P129致畸指数:指药物对母体的半数致死量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通过试验获得。 P突变(mutation):是一种遗传状态,是指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的永久性改变。P137心理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指使用某药物后能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欣快感觉,并在精神上驱使该用药者形成一种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的欲望,产生钱婆性用药行为,以获得满足或避免不适感。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反复用药后,机体调整内稳态而出现一种新的平恒状态,处于适应态的病人需要持续用药以维持这种平衡;一旦这种新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将出现戒断综合征。 微核(micronucleus)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细胞质中,末期之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包含在子细胞的胞质内,因此主核小,故称为微核 二、填空题 沙利度胺药害事件导致胎儿畸形属于遗传毒性和发育毒性 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包括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和致癌性 会判断量反应和质反应: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量,如:血压的升降。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P4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等 P药物对肝脏损伤的类型:肝细胞死亡、脂肪肝、小管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血管损伤、胆道损害、过敏性肝炎、肝肿瘤 P29微泡脂肪变性与四环素丙戊酸钠、水杨酸盐、治疗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核苷类似物有关 大泡脂肪变性与乙醇等有关 P36尿排出速率的三个过程:肾小球过滤、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 P61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按神经毒性靶器官作用类型分为:神经元损害、轴索损害、髓鞘损害和影响神经递质功能 P65药物对神经系统损害按损害部位和功能障碍可分为脑损害和精神异常、脑神经损害、脊

药物毒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毒理学 第一章 1、药物在机体发挥药理作用或产生毒理作用的组织器官可完全不同 2、靶部位、毒性靶组织(器官) 3、同一药物可能有不同的毒性靶部位,而不同的药物可能具有相同的靶部位 4、毒性作用方式:直接作用、间接作用 毒性作用靶部位并一定是其浓度最高的部位 药物的毒性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称为剂量-效应关系。 量反应:毒性效应强弱呈持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有些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TI=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ED95~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该值越大越安全。 药物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性、迟发性 2、可逆性、不可逆性 3、局部毒性、全身毒性 药物毒性作用机制 一、从给药部位到靶组织 二、终毒物与靶分子相互作用 三、细胞功能紊乱及损伤 四、修复紊乱或错误修复 第二章 (一)经消化道吸收 1、单纯扩散,脂溶性大、解离度小 2、多种因素可影响吸收:药物本身理化性质、pH值、胃肠蠕动、食物量和质 3、金属离子及盐类可与药物结合,降低溶解度而影响吸收 4、重金属及盐类可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沉淀而影响吸收 5、首过效应是影响消化道吸收的重要因素 (二)经呼吸道吸收 1、吸收迅速且完全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药物 2、易溶于水的气体药物在上呼吸道吸收,鼻粘膜可减轻水溶性气体和高反应性气体对肺部的损伤 3、水溶性较差的气体药物主要吸收部位在肺泡 4、粉状物质或气溶胶则在呼吸道表面附着,易引起毒性 4、经呼吸道吸收药物的毒性取决于其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及与血细胞结合的程度 5、呼吸道清除颗粒相对较困难,长期吸入颗粒易引起纤维样病变 (三)经皮肤吸收 1、表皮脂质屏障、附属器官 2、第一相为透过角质层,限速过程,皮肤的通透性取决于扩散力和角质层厚度 3、第二相为透过表皮层,扩散 吸道清除颗粒相对较困难,长期吸入颗粒易引起纤维样病变 4、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皮肤方面主要为角质层的厚度及含水量 药物方面主要为脂溶性和分子量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复习大纲 1. 毒理学“toxicology”的词义? u 毒理学“toxicology”的词义是指“毒物研究”。 u 现代毒物学是一门有关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而产生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u 毒理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研究毒性物质对机体有害作用发生发展表观特征和机制、最终结果及其危险因素,主要用于对外源性物质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2. “药物毒理学、毒性反应、毒代动力学、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等概念及英文翻译。 u 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地导致机体全身或局部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的科学。 u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器官)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u 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它是运用药代动力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探讨药物毒性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产生毒性作用的剂量,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定性定量地研究实验动物体内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与特点。 u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u 半数致死量(LD50):指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3. 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领域: u 描述性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通常仅直接考虑

药物毒理期末考知识点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一门研究在特定情况下,机体接触化学、生物或物理物质后呈现有害作用(毒性)的科学。 2、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一门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类在应用药物防病治病过程中,药物不可避免的导致机体局部或全身病理学改变,甚至引起不可逆损伤或致死作用,同时也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转归,毒理机制及其危险因素,因此也包括对新药上市前的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估。 3、毒性(toxicity)指物质对机体产生的任何有毒有害作用。 4、毒物(toxicant)通常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 5、毒素(toxin)一般指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6、量反应(Granded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的强弱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7、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药物的毒性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阴性或阳性等表示。 8、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能引起50%的动物或实验标本死亡的浓度或剂量。 9、安全范围(margin safety)指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用ED95~LD5或ED99~LD1的距离来表示,该值越大越安全。 10、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在符合适应症

且在常用剂量下,出现不符合药用目的的并未病人带来痛苦或不适的有害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含特殊毒性),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 11、毒物代谢动力学(toxicokinetices,TK)指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12、零级动力学(zero order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按恒定速率(单位时间消除药量)进行消除,消除速率和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也成恒量消除。 13、一级动力学(first order kinetics)药物在任何时间的消除速率与该时间药物在体内的量成正比,即恒比衰减。 14、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指血液-脑间组织液和血液-脑脊液间的屏障,有血-脑屏障、脑脊液-脑屏障和血液-脑脊液屏障三个屏障构成,是保护脑部免受血液循环中有毒物质损伤的天然屏障。 15、轴索运输(axonal transport)神经元是一种分泌细胞,除了合成蛋白质外,还需负担起包括突起在内的远距离分配物质的能力,这一过程成为轴索运输。 16、遗传毒性致癌物(genotoxic carcinogen)大多数化学致癌物进入细胞后,与DNA共价结合,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数目的改变,最终导致癌变。因其作用靶部位是机体的遗传物质,

药物毒理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造成损害的部位,才是药物毒理毒性靶器官。 描述毒理学:通常仅直接考虑药物毒性的结果,为药物安全性评价和其他常规需要而提供毒理学信息2机制毒理学:通过药物对细胞或组织产生毒性的生理生化改变研究,阐明药物对机体毒性作用的机制3管理毒理学:基于描述毒理学和(或)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并通过系统的毒性研究明确特定受试药物是否能呈现足够低的危险。基本目的:认识并掌握某种药物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避免或减轻用药过程中有毒作用的发生。 ED95~LD5之间的距离。 特异质反应。 用药时间给动物用药,发现并评价药物对动物机体潜在毒性作用,毒性表现,靶器官损伤的 致死量(LD50),初步了解多次给药时产生毒性反应的剂量范围。为进一步的毒性研究和(或)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依据2发现毒性作用:发现受试药物多次给药后,动物对药物产生的毒性作用,为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毒副作用观察提供信息3确定安全剂量范围:了解单次或反复给药时,药物在什么剂量范围内有效而不产生毒副反应4寻找毒性靶器官:发现动物出现毒性作用时,药物毒理作用所累及的器官或组织,为临床用药的毒副作用监测及新药开发时进行药物结构改造提供依据5判断毒性的可逆性:了解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是否可恢复,及其恢复的程度和所需时间。为新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取舍依据,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由于进化而产生遗传背景不同的种属差异,2.毒理实验动物数量有限, 定量的研究在毒性剂量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和特点,进而探讨药物毒性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有助于毒理学研究的设计,2.通过对暴露、时间依赖性的靶器官剂量与毒性作用关系研究,解释毒性作用机制,3.明确重复给药的动力学特征,包括对代谢酶的影响,4.探索毒性反应种属间差异的关系,评价药物在不同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的毒性反应,明确动物毒性剂量和推荐临床剂量之间的关系,支持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5.分析动物毒性表现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价值,为药物的后续评价提供信息。 除。 行消除,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也称恒量消除),其血浆半衰期随起始浓度下降而缩短,不是固定值。而一级动力学是药物在任何时间的消除速率与该时间药物在体内的量成正比(即恒比衰减)。这种速率过程中,药物的半衰期(t1/2)恒定,不因染毒剂量高低而变化。许多药物在剂量过大,超过机体清除能力时按零级消除动力学消除,当血中浓度降低到机体具有消除能力时,转为一级消除动力学消除。 是衡量一种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指标。

药理毒理概述总结

药理毒理概述总结 1. 药理学简介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药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索 药物对生物体的药效、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对生理和病理状态的影响。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药理学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制定用药方案以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理学的分类 药理学可以根据研究的药物种类、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 2.1 药物分类 根据研究的药物种类,药理学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学科,如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药物化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包括药效作用和副作用;药剂学主要研究药物的配制和制剂。 2.2 对象分类 根据研究的对象,药理学可以分为人体药理学、兽药药理学等。人体药理学主 要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反应,是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的重要基础;兽药药理学主要研究动物对药物的反应,用于动物药物的研发和合理应用。 2.3 难易程度分类 根据研究的难易程度,药理学可以分为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基础药理 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的药效与药动学;临床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中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药动学。临床药理学是基础药理学的延伸,旨在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3. 毒理学简介 毒理学是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学科。毒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评估有毒物质的危险程度、毒性机理以及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了解和评估毒物的毒性,毒理学可用于监测和评估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药物的安全性。 4. 毒物分类 毒物可以根据其毒性机制、毒性程度以及作用部位进行分类。

药物的毒理学性质及清除方式

药物的毒理学性质及清除方式药物是人们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治疗 疾病、减轻痛苦,但同时也存在着毒理学问题。毒理学指的是药 物对人体或其他生物的生理影响和副作用,包括毒性、致癌性、 致畸性等方面。因此,了解药物的毒理学性质以及清除方式对于 保障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药物的毒理学性质 毒理学性质主要包括药物毒性、剂量-反应关系、作用机制、代谢途径、毒性的表现和评估等方面。 1.药物毒性 药物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或其他生物的有害生理影响。根据毒 性的表现和效果,可以将药物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种。急性毒性指药物短期内对人体或其他生物的影响,如中毒、过敏等。而慢性毒性则是指药物长期服用造成的对人体或其他生物的 不良影响,如肝、肾等器官损伤,或造成长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 损伤。

2.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药物剂量和对生物体的反应之间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剂量和反应之间呈线性关系,即随着剂量的增加,药物的效果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当药物剂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药物会对生物体产生毒性反应。 3.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具体包括药物分子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和药物分子的代谢。具体来说,药物通过与体内的受体、酶、蛋白质等靶分子进行结合,从而对生物体产生生理影响。 4.代谢途径 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将药物转化为代谢产物,从而使药物从体内排出。药物的代谢途径通常包括肝脏、肾脏等器官。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具有毒性,在排泄不畅时可对人体造成危害。

5.毒性的表现和评估 药物毒性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溶血、肝损伤、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药物毒性的评估可通过实验、临床观察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估结果能帮助医生更好地认识药物的毒理学性质,更好地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二、药物的清除方式 药物如何在体内清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药物无法被清除,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毒性危害。药物的清除与药物的代谢途径密切相关。 1.肝脏清除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药物的代谢、分解、清除基本都是通过肝脏完成。肝脏分解药物后,将药物产生的代谢产物转化为水溶性物质,通过肾脏排泄体外。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药物毒理学重点[药物毒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药物毒理学:是一门关于研究药物对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 2. 量效关系:药物的毒性毒副作用效应在一定的范围内成比例,称为量效关系。 3. 治疗指数:通常将药物实验动物的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 物的安全性。 4. 致畸性:指生殖细胞在器官子代发生期给予某种药物后,引起的永久性结构或功能畸形,称为致畸性。 5. 急性毒性试验:指机体(实验动物)一日内一次或多次接触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引起死亡。 6.有毒:指具有产生一种未预料到或有害于健康作用的构造。 7.毒性:指理化或生物物质对机体的任何有毒作用。 8.毒物:指人工制造的毒性物质,广义上可包括药物。 9.毒素:一般指由存天然存在的毒性物质。 1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精子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用药者靶组织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11.药物的局部毒性作用:药物仅在首次接触的局部产生毒性效应。 12.全身毒性:药物被吸收进入循环分布于全身效应。 13终毒物:指与内源性靶分子起作用,并导致结构和功能的毒性作用化学物质。

二、填空题 1. 毒理学研究任务根据目的的不同可分为:(1)描述性毒理学(2)机制毒理学(3)应用毒理学 2. 从临床应用角度可将药物毒性作用分为(1)变态反应(2)毒 性反应(3)致癌性 (4)生殖毒性和幼体毒性(5)致突变理论性和遗传毒性(6)特 异质反应 3. 免疫系统根据消化系统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1)中枢免 疫系统(2)外周免疫系统 (3)免疫细胞等3个组织层次。 4. 药物对机体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可分为(1)易感性(2)过敏性(3)自身免疫性疾病。 5. 肼屈嗪、异烟肼、普鲁卡因胺三种药物具有1)自身免疫性, 表现为2)系统红斑狼疮综合征。 6. 常见的药物对肝脏损害的类型有(1)肝细胞蜕变死亡、(2) 脂肪肝、(3)胆汁淤积、(4)血管 损伤、(5)肝硬化、(6)肿瘤等。 7. 药物对神经系统毒性作用类型可分为(1)神经元损害(2)髓 鞘损害(3)轴索损害(4)影响 乙酰胆碱功能等四类。 8. 药物对肾上腺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催化作用为(1)促激素源 性萎缩(2)损伤性萎缩(3)腺体增生 9. 对胰脏产生毒性作用的典型药物胰腺的是(1)链脲佐菌素(2)四氧嘧啶

药物毒理学总结

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并分别解释其含义 (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 (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3)致癌作用 (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 (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 (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 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 (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有以下五点: 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①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 ①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①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 ①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 3.试述副作用与毒性作用的区别 (1)副作用:在正常剂量情况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一般说来,副作用比较轻微,多为可逆性机能变化,停药后通常很快消退。副作用随用药目的不同而改变,如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给药抑制腺体分泌,则术后肠胀气,尿潴留为副作用,而当阿托品用于解除胆道痉挛时,心悸、口干成为副作用 (2)毒性作用:通常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往往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是体现的危害性反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4.机体对药物损伤修复不全时可导致哪些主要后果? (1)炎症:微循环改变和炎症细胞聚集是炎症的标志。炎症时的活性化学物质和溶酶体酶损伤邻近的健康组织 (2)组织坏死:在足够大的剂量下,药物(毒物)引起损伤并抵抗修复,使损伤继续进行,导致组织坏死 (3)纤维化:是一种以异常组分在细胞外过度沉积为特征的病理状态,由于细胞损伤激发大量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生成,细胞外基质生成如果没有终止,就发展为纤维症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毒理学期末总结

药物毒理学学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促长剂:Growth promoting agent,本身并无致癌性,但可使化学物诱发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与致癌物共同作用或在致癌物作用之后,这类物质反复作用于细胞,具有促进癌的发生或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的间接致癌作用。常见的促癌物有佛波酯(TPA),巴豆油,煤焦油中的酚类、卤代烃,烟草中的某些成分等。 完全致癌物:complete carcinogen,指同时具有引发、促长和恶性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致畸指数:teratogenic index,指药物对母体的LD50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指数<10者判为不致畸,10~100为致畸,>100为强致畸。交叉依赖性:cross dependence,有的药物可以抑制另一种药物戒断后出现的戒断症状,并有替代或维持后者所产生的身体依赖状态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之为交叉依赖性。这种相互替代可以是全部的,也可以是部分的。例如中枢抑制剂之间,阿片类药物之间具有交叉依赖性,镇静催眠药与酒精之间具有部分交叉依赖性。 催促戒断试验:precipitation or withdrawal test,在较短时间里药物以较大剂量、多次递增方式对动物给药,然后以阿片类拮抗剂,催促其产生戒断反应,若出现吗啡样阶段症状,说明其与吗啡属同类型药物。催促试验戒断症状发作快,症状重且典型,持续时间短,便于观察比较。此法只适用于有竞争性受体拮抗剂的阿片类药物。常用的受体拮抗剂有纳洛酮,亦可用环丙羟丙吗啡。 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殖细胞发生、卵细胞受精、胚胎形成、妊娠、分娩和哺乳过程的损害作用及其评定-生殖毒性试验。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指药物对胚胎的选择毒性作用。在一定剂量时,仅对胚胎有毒性作用而对母体无毒性作用。通常可表现为所有对胚胎生长不利的毒性作用,如胚胎死亡,胚胎生长迟缓,畸形以及出生后功能不全。具有这些作用的物质称为胚胎毒物。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药物、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及环境化合物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