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腔静脉系名词解释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一)1、胸骨角:胸骨柄和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称胸骨角,侧方连结第二肋。
2、2、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3、上消化道: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
4、咽淋巴环:围绕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具有防御功能。
5、齿状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行线称为齿状线(或称肛皮线)。
肝门:肝脏面有H形三条沟,其中横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6、胆囊三角:肝总管、胆囊管其上方的肝下面之间共同围成一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
三角内有胆囊动脉通过。
7、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延续,在左、右两肺周围分别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胸膜腔。
胸膜腔内成负压,只有少许浆液。
8、支气管肺段: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叶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并在肺内成树枝状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9、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0、喉口:喉的入口称为喉口。
朝向后上方,由会厌软骨上缘、勺状会厌襞和勺间切迹等围成11、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结绨组织的总称12、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部位,称为肾们。
13、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14、膀胱三角: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此处由于无粘膜下组织,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古无论在膀胱充盈或空虚时,均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肿瘤好发部位。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1.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
中央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共23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
2.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3.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成“H”型缝,称为翼区(翼点),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
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型的沟,其中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
5.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
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
6.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位。
声门裂前3/5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2/5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
7.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
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
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8.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
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
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归纳骨髓:充填与骨髓腔和松质的间隙内,包括红骨髓和黄骨髓。
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
五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椎管:椎体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从上到下依次续贯称为椎管,内容纳脊髓。
钩椎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导致压迫脊神经。
椎间孔: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骶管裂孔:骶管下端的开口由第4、5骶椎椎弓缺如形成,是临床骶管麻醉注射的部位。
骶角: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在骶管裂孔的两侧有各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为标志。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横嵴,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翼点:在额、顶、颞、蝶骨四块骨汇合处形成H形的缝,称为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分支通过。
此处最为薄弱,在受到外力打击时,易破裂引起颅内出血。
关节腔:为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面上的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呈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起重要的作用。
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两部分构成,中央部为髓核,外周为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椎间盘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允许脊柱做各个方向的运动。
黄韧带:连接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力纤维构成。
将一系列叠瓦状椎弓板连为一体,协助围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肋弓: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不直接与胸骨相连,而依次与上位肋软骨形成软骨间关节,在剑突的两侧各形成一个肋弓。
腱膜:阔肌的腱性部分均呈薄片状,称腱膜。
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的管,分纤维层和滑膜层两层,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
如腕、踝等处,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可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下腔静脉基的名词解释
下腔静脉基的名词解释
下腔静脉基是人体解剖学中的术语,它指的是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进入心脏的部位。
下腔静脉是一条主要的大型静脉,是将全身下半部分的静脉血液输送至心脏的主要通道之一。
下腔静脉基通常指下腔静脉进入心脏的那个位置,具体位于心脏的右心房(Right Atrium)部分。
它是下腔静脉最后与心脏连接的地方,在心脏的解剖学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腔静脉基与心脏的连接是静脉血液回流至心脏的关键部位之一。
下腔静脉负责将来自身体下半部分的静脉血液输送至右心房,进而进入心脏的肺循环以完成氧合。
在解剖学上,下腔静脉基的位置对于心脏手术、导管手术或其他相关临床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下腔静脉基的准确定位和了解有助于医学工作者进行相关手术或治疗。
解剖学静脉
静
脉
脉
大隐静脉 (属支)
小隐静脉
浅静脉(起止、行程及注入部位)
大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 →沿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 →穿深筋膜 →注入股静脉
小隐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外侧 →沿小腿后面皮下上行 →穿深筋膜 →注入腘静脉
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
下肢静脉曲张
2、盆部的静脉:
伴行于同名A 分别由髂内V、髂外V→髂总V
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 股静脉 髂外静脉 向下途径
腹壁下静脉 髂外静脉 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
门静脉高压
尚德济世 博学笃行
Common iliac V.
Internal lilac V.
IMV
Rectal venous plexus
•再 见
结构配布上的特点
1、管腔大,管壁薄,数量多,流速慢,压力低,容量大。 2、有浅、深静脉之分。
浅静脉(皮下静脉)—— 临床常用。 深静脉(伴行静脉)—— 动脉越细,伴行数量越多。
浅静脉 —— 静脉网
3、吻合多 深静脉 —— 静脉丛
浅V之间、深V之间和浅 、深V之间 —— 交通支
4、有静脉瓣 —— 防止血液逆流
向下 腹壁浅v→大隐V→股V→髂外V→髂总V→下腔 V 腹壁下v
侧支循环途径有三条
1、食管静脉丛:
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支食管静脉丛 食管静脉奇静脉 上腔静脉
2、脐周静脉网:门静脉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静脉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向上途径
腹壁上静脉胸廓内静脉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2)不成对脏器的静脉:
伴行于同名A
→ 汇合成肝门V →入肝. 反复分支 →与肝固有A的分支共同汇合
于肝血窦 (毛细血管) →汇合成肝V (2-3条) →注入下腔V
解剖学名词解释(考试必背)
1、器官:几种不同组织合成具有一定形态、功能的结构。
2、系统:形态不同、共同完成一种连续的功能的器官组合在一起称为系统3、内脏:呼吸、消化、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腹、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统称为内脏4、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下垂,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5、椎孔:椎体与椎弓构成椎孔,所有椎孔连成椎管,内容纳脊髓6、椎间孔:相邻两椎弓根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椎间孔内有脊神经通过。
7、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
是骶管麻醉的定位标志8、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联合上缘围成,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9、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推体之间,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后外侧纤维环薄弱,易引起椎间盘突出10、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借骨连接连接而成,具有参与呼吸运动,保护胸腹腔器官的功能1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角称胸骨角,两侧与第二肋软骨相连,是计数肋骨序数的标志。
12、胸骨下角:两侧肋弓之间的夹角称胸骨下角,内有剑突13、肋弓:第8~10对肋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下缘形成肋弓14、翼点:位于颅侧面的颞窝内,是额、顶、颞、蝶四骨之间相交的区域,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15、前囟:位于颅顶矢状缝前端充填的纤维组织膜,呈菱形,新生儿多于生后1岁半闭合。
16、鼻旁窦:位于同名颅骨内,并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由骨性鼻旁窦内衬黏膜构成;包括上颌窦、蝶窦、筛窦、额窦各一对17、桡神经沟:肱骨中段的后上方从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内有桡神经通过18、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浅沟,内有尺神经经过19、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在伸肘180°时呈一直线,当肘关节前屈90°时呈一等腰三角形,这种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提示有肘关节脱位20、耻骨下角:两侧耻骨下支、坐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所成的夹角称耻骨下角21、足号:跗骨和跖骨借骨连接而形成凸向上的弓形结构称为足弓,具有缓冲震荡,保护脑和内脏器官等作用22、腹般沟韧带:腹外斜肌膜下缘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形。
解剖期末考试复习要点2024
期末考试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是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胸骨角:胸骨柄和体相接处,形成一个稍向前凸的钝角,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
3.翼点(pterion):额、顶、颞、蝶四骨邻接处常构成H形缝,称翼点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受外力打击可造成颅内出血。
4.胆囊三角(calot):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区域称为胆囊三角,其内有胆囊动脉通过,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5.麦氏点(McBurney):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为标志,此点在临床上称为麦氏点。
6.咽峡:由腭垂、腭帆的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区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7.咽淋巴环:由咽扁桃体、腭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构成,对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防御功能。
8.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 ):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区域,无论膀胱膨胀或收缩时也无粘膜皱襞,此处缺乏黏膜下层,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9.白质:在中枢部,由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而色泽白亮而得名。
10.灰质:在中枢部,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的集聚部位称为灰质。
11.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板。
水平切面上呈“V ”字形,分为前肢、膝和后肢3部。
12.大脑动脉环(Willis):由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共同组成。
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可以起到血液代偿的作用。
13.卵圆窝:在右心房房间隔右侧面的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称卵圆窝,为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
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也是心导管穿刺时由右心房进入左心房的理想部位。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及大题(含答案)1.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
如过度增生,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为颈椎病的病因之一。
2.椎体钩:为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突起。
3.岬(骶骨):骶骨底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4.骶角: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骨角,是骶管麻醉时的骨性标志。
5.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6.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称翼腭窝。
此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通眶,向内通鼻腔,向后通颅中窝,向下经腭大管、腭大孔通口腔。
7.前囟: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呈菱形,较大,生后1—2岁闭合。
8.关节盂:肩胛骨外侧角的梨形浅窝,与肱骨头构成肩关节。
9.桡神经沟: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经过。
10.尺神经沟:肱骨内上髁后方的一浅沟,称尺神经沟,有尺神经经过。
11.桡骨粗隆:桡骨颈内下侧的突起,为肱二头肌抵止处。
12.髂前上棘:髂嵴的前端称为髂前上棘。
1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14.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其上方有耻骨上韧带,下方有耻骨弓状韧带加强。
15.跗横关节(Chopart关节):由跟骰关节和距跟舟关节联合构成的横过跗骨中部的横位的“S”形关节,临床上可沿此线进行足的离断。
16.腱鞘:指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多位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又称腱纤维鞘;滑膜层位于腱纤维鞘内,其内层包在肌腱表面称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称为壁层。
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可减少肌腱运动时的摩擦。
17.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8.胸腰筋膜:被覆于竖脊肌周围的筋膜特别发达,称胸腰筋膜。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
《系统解剖学》知识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标准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position):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身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
2.翼点(pterion):颅骨侧面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形成“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胸骨角(sternalangel):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两侧接第二肋软骨,是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四胸椎体下缘。
4.关节(joint):全称为滑膜关节,是骨连接的最高分化形式,想对骨面间有滑液腔隙,充以滑液,因而一般具有较大活动性,骨面间相互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连接。
5.斜角肌间隙(scalenefissure):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形成一呈三角形的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6.腹股沟韧带(inguinalligament):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形成腹股沟管的下壁。
7.角切迹(angularincisure):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转折处,是胃体和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界。
8.肝门(portahepatic):肝脏面近似“H”形的横沟,它是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以及神经和淋巴管出入的部位。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及肝脏脏面三者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三角内常有胆囊动脉通过,该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10.膀胱三角(trigoneof bladder):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此区粘膜与基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
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黏膜都保持平滑状态。
此三角是结核、肿瘤、炎症的好发部位。
11.尿道球(bulbof urethra):是尿道海绵体后端的膨大,位于两阴茎脚中间,固定于尿生殖膈的下面。
系统解剖学11-4静脉(医学PPT课件)
16
腹壁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
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 足背静脉网 足背静脉弓
肝静脉
2.腹盆部静脉
(1)髂外静脉
(2)髂内静脉 (3)髂总静脉 右肾静脉
右睾丸静脉
(4)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
1)壁支
2)脏支
右髂总静脉
睾丸静脉
蔓状静脉丛
卵巢静脉
直肠
肾静脉
肾上腺静脉
肝静脉
17
下腔静脉
肾上腺静脉 左肾静脉 左睾丸静脉 输尿管 左髂总静脉 右髂内静脉 左髂外静脉
23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大、小隐静脉的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2. 头静脉与贵要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3. 肝门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4. 奇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5. 面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难点: 椎静脉丛、 肝门静脉、 面静脉
24
2.上肢静脉
(1)上肢浅静脉 1)头静脉 2)贵要静脉 3)肘正中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
头静脉
肘正中静脉 前臂正中静脉
(2)上肢深静脉 (同名动脉伴行) 腋静脉
12
贵要静脉
3.胸部静脉 (1)头臂静脉
(2)上腔静脉
右颈外静脉
(3)奇静脉 (4)半奇静脉 (5)副半奇静脉
右锁骨下静脉 右头臂静脉
奇静脉
上腔静脉
右半食 侧奇管 胸静静 壁脉脉 静、、 脉副支 血半气
奇管 静静 脉脉
胸导管 奇静脉
13
左颈外静脉 左锁骨下静脉
左头臂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6)脊柱静脉
椎外静脉丛 椎内静脉丛 脊柱静脉丛
椎内后静脉丛
椎外后静脉丛
椎内前静脉丛 椎外前静脉丛
(第二版)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连贯分布之处,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灰质。
2.皮质:在大脑、小脑的表面形成的灰质称皮质。
3.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因多数纤维具有髓鞘而成白色,称白质4.髓质: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称髓质。
5.神经核: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其胞体聚集在一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称神经核,6.神经节: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其胞体聚集在一起,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称神经节。
7.纤维束(神经传导束):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一束纤维,称为纤维束8.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形成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束,称神经。
9.脊髓节段:脊髓连接31对脊神经,将每队脊神经对应的那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10.边缘叶:是位于胼胝体周围的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的总称,包括隔区(胼胝体下区和中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边缘叶及其邻近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成边缘系统。
11.基底核:为半球髓质深方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核杏仁体。
12.大脑半球的髓质:由皮质深方的神经纤维聚集形成,包括联络纤维、联合纤维、投射纤维。
13.内囊:绝大部分投射纤维集中在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通过,形成了宽厚的白质纤维板,称为内囊。
是联络大脑皮质与皮质下中枢和脊髓间的上、下投射纤维。
内囊在大脑水平切面上,左右略称“><”状,分三个部分:内囊前肢:位于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主要有丘脑前辐射和下行的额桥束通过;内囊后肢:位于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视辐射、顶枕颞桥束、听辐射和视辐射通过;内囊膝:位于前、后肢的交角处,有皮质核束经此下行。
内囊是投射纤维高度集中的区域,该部位的小动脉破裂或栓塞时,内囊膝和后肢长受累及,可导致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对侧肢体随意运动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偏盲的“三偏综合征”。
14.语言区:左侧半球被认为是语言区的优势半球,包括说话中枢、听话中枢、书写中枢、阅读中枢四部分。
医学解剖学名词解释
1 椎间孔:相邻椎骨上下切迹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动过2 骶管裂孔: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突出骶角,骶管麻醉以骶角为标志。
3 骶角:骶管上通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为标志4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平对第2肋、胸4下缘,记肋标志。
5 翼点额顶颞蝶会和形成的H形疯,内有脑膜中动脉,骨质薄,易骨折致颅内出血。
6 鼻旁窦位置: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与鼻腔相通的含气空腔,内衬粘膜,与鼻粘膜相续,有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4对,可减轻颅骨重量,产生共鸣。
开口:上颌窦、额窦、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晒隐窝临床意义:鼻腔粘膜与鼻旁窦粘膜相延续,易引起发炎;上颌窦开口高于窦底,引流不畅;窦底邻近上颌磨牙牙根、易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7 颞下窝上颌骨、颧骨后方的不规则空腔、容纳咀嚼肌、血管神经。
此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通翼腭窝。
8 翼腭窝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间隙。
此窝向外颞下窝,经眶下裂通眶,经蝶腭孔通鼻腔,经圆孔通颅中窝,经腭大孔通口腔,经翼管通颅底外面。
①颈椎:椎体椭圆形,有横突孔,棘突短平而分叉(C1、C7除外)。
②胸椎:椎体心形,有上、下肋凹,棘突长而倾斜。
③腰椎:椎体粗壮肾形,棘突宽短、呈板状。
9 关节腔关节软囊滑膜层、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少量滑液、腔内负压、对维持关节稳固有一定作用。
10 关节盘关节腔内纤维软骨、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附着于关节囊,呈圆盘状,中间稍薄。
关节盘可调整关节面更为适配,减少外力冲击震荡,增加关节运动范围。
11 椎间盘相邻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为髓核,周围为纤维环同心圆排列,富于韧性,可缓冲外力对脊柱震动,也增加脊柱运动幅度。
14 浅筋膜:位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含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淋巴结等15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致密结缔组织。
(完整版)解剖名词解释
(完整版)解剖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 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与躯干两侧,下肢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 骨膜( periosteum )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面除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韧;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骨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3. 骨髓 ( bone marrow ) 红骨髓(red bonemarrow ) :存在于骨髓腔( 6 岁以前)与骨松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人的骨髓腔内4. 椎间孔( intervertebral foramina )相邻椎骨的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和小血管通过。
5. 椎孔(vertebral foramen) 由椎体和椎弓围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6. 胸骨角(sternal angle)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 肋,是计数肋间隙的标志。
7. 翼点( pterion )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呈“ H” ,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导致严重后果。
8. 椎间盘(interverbral disc) 连结相邻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9. 骨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 骶骨岬、耻骨联合上缘及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骨盆的分界线。
10. 咽峡(Fauces isthmusof) 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部位,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
11. 十二指肠悬肌 ( Treitz 韧带) 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膈脚之间,是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构,是临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解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0秋护专作业答案,谁要谁进来啊Post By:2010-11-16 20:05:00解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题:1.胸骨角:是指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形成微向前凸的横行隆起,位于皮下,活体易摸到,其两侧与第2肋软骨相连。
此角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2.骶角:为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是骶管裂定位的标志。
3.翼点:在颞窝的底壁上,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即翼点,此区的骨质较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此处骨折时,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4.椎间盘: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有缓冲震荡的作用,成人的椎间盘共有23块。
5.关节腔:是由关节囊的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的腔隙,腔内为负压,对维持关节的稳固性有一定作用,腔内有少量滑液。
6.脊柱:为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韧带和关节连接而的柱状结构。
脊柱有向前的颈曲和腰曲、凸向后的胸曲和骶曲,其意义是增加弹性,缓冲震荡,维持身体重心稳定,增加胸、盆腔容积。
7.骨盆:由两侧髋骨、骶骨和尾骨借骨连结连结而成,为盆腔的基本支架结构。
骨盆通过界线可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方为大骨盆,下方为小骨盆。
与男性骨盆相比,女性骨盆有其特点:外形宽而短;骨盆入口呈椭圆形;骨盆腔内圆桶形;耻骨弓角度较大,为90°~100°。
8.腹股沟管:为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由外上向内下的肌肉、腱膜间的裂隙,长4—5厘米。
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9.斜角肌间隙:是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之间围成的三角形间隙,其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经锁骨上大窝进入腋窝。
10.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下面构成,胆囊动脉常行走于此三角内。
11.咽峡:由腭帆后缘,两侧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既是口腔与咽的交通窄道,又是口腔与咽的分界标志。
12.麦氏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解剖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1.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正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2. 内侧和外侧----是描写人体各局部或器官与人体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大小而言的术语,距正中面近者为内侧,反之为外侧。
3. 骺线----成年后,长骨体与骺之间的骺软骨骨化后的遗迹。
4. 板障----颅骨顶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含有丰富的板障静脉。
5. 椎管----各锥孔贯通,构成容纳骨髓及其被膜等的管道。
6.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其间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7. 隆椎----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体表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8. 胸骨角Sternal angle ----胸骨体与胸骨柄交界处向前微突的横嵴,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常作为计数肋的标志。
9. 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而形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10.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与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的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11. 颅囟----新生儿颅顶骨的骨缝间较大的未骨化的膜性部位,主要有前(额)囟和后(枕)囟。
12. 翼点Pterion ----为颅侧面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的H形交界处,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13. 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 ---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体间的间隙,内有蝶窦的开口。
14. 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和蝶骨以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15. Luschka关节----即钩椎关节,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为椎体钩,椎体沟与上位椎体下面两侧的唇缘相连接而成。
如果过度增生肥大,可致椎间孔狭窄而压迫脊神经。
16. 腕骨沟----8块腕骨弧形排列而形成的掌面凹陷的浅沟,参与腕管的构成。
17. 桡神经沟----肱骨中部后面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经过。
《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3.胸膜隐窝 在有些部位壁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腔,即 使在深呼吸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这些部位的 胸膜腔称为胸膜隐窝。
14.肋膈隐窝 位于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自剑突向后下 至脊柱两侧,呈半环形,后部较深,是最大的胸 膜隐窝,也是胸膜腔最低处,胸膜腔积液首先积 聚于此处。
15.肋纵隔隐窝 位于胸骨左侧第4~5肋间隙后方,心包前方, 肺的心切迹内侧。在肋胸膜与纵隔胸膜前缘转折 处下部,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左侧较明显。 16.肺门 为肺纵隔面中部的凹陷,有主支气管,肺 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肺丛等 出入,又称第一肺门。
20.静脉角 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处 向上外开放的角,称为静脉角。
名词解释
1.颈静脉切迹 为胸骨柄上缘的切迹,平对第2、3胸椎之间。 临床常以此切迹检查气 管是否偏移。 2.胸骨角
是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稍向前突。其两侧 连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的标志。后平第4胸椎下缘。
3.锁骨下窝
名词解释
1.颈动脉结节 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在环状软骨弓与胸 锁乳突肌之间,向后可触及其前方的颈总动脉 博动,并可作为头部出血时的临时压迫止血点。 2.锁骨上大窝 是锁骨中1/3上方的凹陷,窝底可扪到锁骨下 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锁骨上臂丛阻滞麻醉 在此窝内进行,一般在锁骨中点上方1~1.5cm处 进针。
7.颈静脉弓 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的吻合支, 称为颈静脉弓。 8.颈动脉鞘 颈筋膜中层向两侧包饶颈总动脉、颈内动 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颈动脉鞘。
9.椎前筋膜 即颈筋膜深层或椎前层,位于椎前肌及斜角 肌前面,上起自颅底,下续前纵韧带及胸内筋膜, 向后覆盖颈后肌并附着于项韧带。
10.颈腋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腔静脉系名词解释解剖学
下腔静脉系是指从下肢及盆腔收集血液的静脉系统,包括以下部分:
1.下肢静脉:分为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位于肌肉组织内,负责收集大部分下肢的深部血液;浅静脉则位于皮下组织内,主要收集皮肤和浅部肌肉的血液。
2.股静脉:位于盆腔内,是下肢静脉汇合的起点。
3.髂静脉:股静脉汇入后形成的静脉,经过髂骨前方进入腹腔。
4.下腔静脉:髂静脉汇入后形成的静脉,是下腔静脉系的最大静脉,负责收集腹部和盆腔的深层血液。
5.肝静脉:下腔静脉进入肝脏后分成左、中、右三支肝静脉,将血液输送至肝脏。
6.上腔静脉:收集颈部、头部、上肢和胸部的深层血液,汇入右心房。
理解下腔静脉系的结构和分支对于了解人体循环系统及疾病的
发生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