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案案例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
1.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 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激活学生的前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2. 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和方法。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3篇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一《地球的圈层》习者水平分析: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洁,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同学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同学在学校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
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学问讲清讲透,由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讨论,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所以,在详细的教学中,首先把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依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
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
依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亲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具体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
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进展,为人类造福。
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进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进展。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B、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初步培育同学的整体意识,熟悉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B、初步培育同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争论法教学过程老师行为同学行为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探究地球内部圈层活动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
高中地理教案(10篇)
高中地理教案(10篇)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篇一教学预备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分,初步熟悉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缘由二、力量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学问、提取重点和找出学问间内在联系的自学力量。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索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猎取学问的力量。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留意识别和抵抗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缘由教学工具地球仪、地球的。
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X月貌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连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讨论范围还只是地球外表,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对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学问。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究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头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展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觉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觉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全部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争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常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耀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
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5篇2022最新完整版高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世界与中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加以说明。
②了解水资源在数量、质量上对经济活动规模、效益的影响,理解科技进步促进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③理解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过程与方法①立足水资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问题,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注重激励发展性评价。
②重视地理素养培养,联系社会实际与乡土地理,突出地理图象与案例的讨论分析研究,合作探究水资源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及人文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③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形成科学的资源观。
③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关爱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按学习小组分7人一组,共10组。
2、利用网络、杂志和书籍等搜集关于水资源的内容,对水资源的概念、作用、分布有大概的了解。
3、预习教材内容,明确课本活动和案例的要求,准备以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试得出答案。
4、搜集城市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
5、准备好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导入新课以中国正在发生的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说明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带出新课: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水资源及其分布1、设问,引发思考。
我们知道,从宇宙中拍摄的地球照片是蔚蓝色的,因为水体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1%。
从这一点上看,水,似乎是“使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呢?2、了解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高中地理教学教育教案
高中地理教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科的主要概念和知识体系;2.掌握地理信息的表达和获取方法;3.能够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4.培养运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通过以下教学内容来达成上述目标:1.地理学科的概述和知识体系结构;2.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表达方法;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4.地理思维分析方式;5.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述地理学科的概述、知识体系结构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表达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获得相关知识;2.组织探究: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3.互动交流: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4.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实地调查、地理信息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1.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自学,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导入新课通过引入问题、插入视频、出示图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地理学科的概述和知识体系结构。
3.正式讲解教师对地理学科的概述和知识体系做详细讲解,重点介绍了地理学科的体系构建、包含的学科门类、地理信息的获得和表达方法等内容,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组织探究通过小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互动交流通过提问、回答和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
6.组织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实地调查、地理信息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估。
7.课堂作业下课后,教师安排课堂作业,督促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学生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出勤率、听课态度、表现努力程度等;2.学生课业表现评估: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的成绩表现等;3.学生实践能力评估:包括实地调查活动的完成情况、地理信息分析能力等;4.教学效果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反馈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总结、改进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高中地理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地理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高中地理教学法的认识,丰富教学方法;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3. 通过课堂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模块为例,进行集体备课。
(2)备课流程:①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提出教学难点、重点;②针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教学策略探讨;③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备课教案。
2. 课堂观摩(1)观摩内容:由教研组长或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教学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模块。
(2)观摩流程:①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包括导入、新课讲解、课堂活动、课堂小结等环节;②观摩教师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③教研组长进行总结,强调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3. 教学反思(1)反思内容:教师针对观摩课进行教学反思,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面。
(2)反思流程:①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分析观摩课中的亮点和不足;②教研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③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实施1. 时间安排: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共计2周时间。
2. 参与人员: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
3. 活动组织:(1)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教研活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2)备课组长负责组织集体备课,确保备课质量;(3)教师积极参与课堂观摩和教学反思,认真撰写教学反思。
五、活动效果1.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更加丰富;2. 教学设计更加优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教研氛围浓厚;4. 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播放青藏铁路视频』新课导入:“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师: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铁路运输。
师:对,铁路运输。
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生: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投影展示图片』(注:不要把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混淆。
)师: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广州打工的人特别多。
现在我们假设今年暑假你要到广州与父母团聚,从西充出发,你会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1:铁路运输。
生2:公路运输。
生3:航空运输。
师:看来,从西充到广州我们有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而我们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师: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结论: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高中地理探究性教案模板
课题:《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2.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探究可持续发展策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地图、相关案例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收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提出疑问。
二、探究活动1. 小组合作探究: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
- 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有何联系?- 小组汇报:展示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
2.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小组讨论:列举该地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
- 小组汇报:展示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2. 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探究活动1.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小组讨论:列举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
- 小组汇报:展示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探究可持续发展策略。
- 小组讨论:针对上述案例,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 小组汇报:展示策略,讨论其可行性和效果。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5篇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过,初高中都学过!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讨论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略。
(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
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一)高中地理优秀教案教案一:地理学科简介•教学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研究内容和学科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内涵。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学科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
3.探讨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如综合性和实践性等。
4.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二: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各个地理区域。
2.解释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
3.探讨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分析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4.总结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重点:掌握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的组成要素。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2.讲解大气圈的功能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解释地球的水圈的组成和循环过程。
4.探讨水圈的功能和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教案四:地球的陆地与海洋•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的特点与分布。
•教学重点:掌握各洲的位置和海洋的分布特点。
•教学步骤:1.介绍地球的主要陆地,如亚洲、非洲和欧洲等。
2.解释各洲的位置和地理特征。
3.讲解世界五大洋的分布和特点。
4.总结陆地和海洋对地球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辅助材料:无以上只是部分教案示例,如需更多优秀的高中地理教案,请参考《高中地理优秀教案50篇》。
教案五: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应用领域。
•教学重点: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1.引入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3.探讨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高一地理教研计划汇总5篇
高一地理教研方案汇总5篇为提高学生学习的,提高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做好方案是少不得的。
今天在这给大家带来教研方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必修ⅱ两章: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开展》,必修ⅲ三章: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开展》、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重点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开展的知识,难点是能运用地理根本原理和根本知识应用于某个具体区域中,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开展,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方法、纪律)学生对地理根本原理和根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比较差,地理不很适当,读图、析图、提取信息、概括归纳和语言文字表述等能力较差,文科班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比理科班的学生好一些。
三、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组成以及主要特点,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开展的知识;能运用地理根本原理和根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掌握必要的地理观察、学习、调查、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等根本方法和技能;能够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获得对终身开展有用的地理根底知识;增强爱国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的实施,教会学生地理学习方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现代地理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校内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合理评价学生的学习。
五、教学进度周次课、章、节教学内容备注1第三章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2第一节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3第三节第四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类型4第四节第四章第一节布局及其对区域开展的影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第二节第三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6第三节第四节可持续开展的根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模块考试7必修ⅲ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区域的根本含义、区域开展阶段8第三节第四节区域开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9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0期中考试11第三节第四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开展12第五节第六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开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13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14第三节第四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数字地球、模块考试15会考16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开展的21世纪祖国建立的接班人。
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教案5篇
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教案5篇高中地理课的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举事例、运用数据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部分同学能准确表述人和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2.使学生都能具有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并能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在生活中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大自然管理员。
教学难点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学法:扮演角色、探索发现(课内外结合)。
教学媒体投影片、学生制作的简报。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学习本章前几节内容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五组,其中四组选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中的一类资源,搜集资料,办一期简报,以反映自然资源开采利用中的问题;一组编排反映环境问题的小话剧。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发现这些与我们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现在我就请几位同学向大家介绍这些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请大家探讨一下会造成什么后果各小组代表展示简报,通过事例、数据、图片说明:(1)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多,爱惜保护不够,造成耕地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2)用水量大量增加,水资源遭到污染,浪费水现象严重。
(3)对森林滥砍滥伐,使地球上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失去调节作用,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对矿产资源乱采乱弃,即浪费矿产资源,又破坏环境。
【概括总结】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合理开采和利用,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资源短缺,而且还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
我们来看一组资料,它会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出示投影片1】小资料:地球一天中的环境灾难。
【启发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永久健康地发展吗请同学们先观看一个小话剧《寂静的春天》。
话剧大意是:春暖花开时节,一群小鸟快乐地飞回久别的家乡。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教案5篇
中学地理教化教学教案5篇中学地理教化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2)驾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2.实力目标:通过学习,培育学生推断、推理、分析问题的实力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育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爱护资源的可持续进展观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教学难点:1.巡游价值2.市场距离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教学方法:案例法、探讨比较法教学手段:电化教学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讲授新课][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进展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意丢废弃物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板书]1、环境污染[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回答,总结:略[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点击课件]展示材料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回答,总结:略[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回答,总结:略[过渡承转]略[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1、巡游价值[提问]从巡游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
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②杨村小世界(3)地域组合状况。
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②北京雍和宫[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需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点击课件]展示材料探讨: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师总结:略。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3篇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3篇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1【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教案
中学地理优秀教学教案中学地理优秀教学教案篇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学问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相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长到其他外力作用。
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实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育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视察分析、综合概括实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实力。
总之,运用敏捷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得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驾驭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化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驾驭流水积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积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积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缘由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实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缘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实力。
(4)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探讨和试验探讨,让学生快乐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胜利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
(2)进一步培育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学习实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看法。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重点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化过程。
2、流水积累地貌类型及形成缘由。
难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化过程。
2、河流演化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积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
分析河流积累地貌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现在请大家推断下面那个图片分别属于河流侵蚀还是积累地貌?多媒体图片展示,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说清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学生回答】学过,初高中都学过!【老师讲解】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
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
它是讨论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老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
【老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加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学生讨论回答】略。
【老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老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
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
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
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
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全都,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
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
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
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
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阐述略)【板书】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老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可参考教参)【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
各个要素的进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进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进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全都,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局部小气候水土流失连年战争,大兴土木森林被破坏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进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课堂小结】略。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生物循环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高中地理教研教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
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
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全都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