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3-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件:2-3-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d67a68f4700abb68a982fb84.png)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__________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表现: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 呈现出________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吸收了大量资金,反映 了资本的________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 ________手中。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例1】
(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
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
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
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 )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因果关系的能
等国家资本
主义的新变 化
( )
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 ) 历 史 配 岳 麓 书 社 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参考教案1岳麓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参考教案1岳麓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f760617ba0d4a7303763a7c.png)
《战后本钱主义经济的调整》参考教案教学方针1、熟悉发达国家国营企业的重要行业和国有经济的比重、福利国家主要福利种类,记忆战后本钱主义经济调整的法子,理解战后本钱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2、掌握“国家干预干与经济”一词的史实依据。
3、通过资料分析人民本钱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的影响。
4、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本钱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本钱主义轨制的自我完善。
重点和难点重点:当代本钱主义的新变化难点:“人民本钱主义”、“经营者革命”学习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解、点拨指导。
教具多媒体导入新课【提问】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特点: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符号着本钱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干与经济的时代讲授新课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干与【思考】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力干预干与经济浮现在哪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第一目录和“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表格回答问题)【总结】浮现:第一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大多集中在国家基础经济部门或新兴高科技产业。
第二是指定经济计划,知道经济发展,但其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指导,所以戴高乐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他们之间具有一种互补性。
第三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调节社会生产,主要是扩大公私消费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会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分析总结】第一、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第二、二战后泛起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办理超出了私人垄断本钱的承受能力。
第三、二战的特殊感化,二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办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第四、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5、16课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5、16课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34eef132580216fc700afd7d.png)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预习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重点】1.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2.国家的大力干预;福利国家出现。
【学习难点】1.经济危机的成因;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2.资本主义调整的原因与结果。
【自主探究】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这场大危机的特点有哪些?3.4.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为克服这场经济危机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6.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体现了怎样的鲜明特点?对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7.请列举凯恩斯主义产生的原因、内容、影响分别有哪些?8.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背景是什么?其具体措施有哪些?带来了怎样的影响?9.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其影响有哪些?10.什么是“经营者革命”?其影响有哪些?11.西方福利国家是如何形成的?西方的福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2.西方福利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西方的福利制度?讲授学案【合作探究】一.材料一: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使我们由后退转而前进的所需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就不可能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总统的首次就职演说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材料三:“二战”和战后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情况1.美国在1946年的工业产量超过1937年水平的50%。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_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_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3072980941ea76e59fa0473.png)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A.奉行凯恩斯主义B.实行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西欧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故A项正确。
答案:A2.今天的美国惠普公司不是惠普家族独家经营,也不是惠普家族独家拥有,它是由无数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在经营,它是藏富于民的一种手段。
这里“藏富于民”指的是()A.“经营者革命”B.“人民资本主义”C.福利制度的建立D.实现企业国有化解析:惠普公司的这种状况,实际指公司的股票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有,而是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故选B项。
答案:B3.美国股票持有者从1953年的4.2%增长到20世纪末的70%,股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的根本原因是()A.企业规模的扩大B.生产力的发展C.国家干预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解析:题干中的数字说明美国股票持有者大量上升,这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人民资本主义”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B4.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简单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却日趋复杂化。
后者出现的原因是()A.“经营者革命”B.福利国家的出现C.国有化的推行D.股票呈现分散化的趋势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的变化。
由于二战后企业经营方面出现了“经营者革命”,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A5.一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1976年前后的荷兰,没有多少荷兰人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如果你曾试着工作过,但不喜欢,也可以停止工作。
在富裕社会,人们不会因为变得更为富有而感到更幸福,与朋友和亲戚们在一起的时间才能带来幸福……而今欧洲国家正在禁止懒惰。
高二历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历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48020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44.png)
高二历史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1. 1944年6月,美、英、法、苏、中等44个国家的特使和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重新绘制战后全球经济蓝图。
会上,美国提出了“怀特计划”,英国提出了“凯恩斯计划”;与会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外全部选择了“怀特计划”。
这意味着美国A.与英国的同盟关系破裂B.取得在世界金融中的领导地位C.开始策划对苏“冷战”D.其国力不足以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领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怀特计划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其真实意图是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44个国家中除英国外全部选择了“怀特计划”而放弃了英国提出的“凯恩斯计划”,这意味着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金融的领导地位,B项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世界经济的无序恶性竞争,战后初期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积极努力。
下列各项与此无关的是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关贸总协定的签订C.世界银行的运行D.亚太经合组织的问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解答此题注意审题:“二战后初期”这一时间限制。
依据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努力”主要指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A、B、C三项都是这一体系的重要内容,而D项从时间上来说与题意无关。
所以应选D。
【考点】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3.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灾区人民遭遇严重损失,灾后重建任务艰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如果中国政府需要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应该向下列哪一国际机构提出申请()A.世界银行B.关贸总协定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世贸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世界银行的职能是向世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以便于推动该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例如为教育和修建公路可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不具有提供长期贷款的职能。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5、16课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175bee56ee06eff9aef807fb.png)
高一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5、16课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课程标准】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仔细研读文本,用时间轴梳理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过程,并说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问题销号】(对照题目逐一销号,记住的打勾,★表示选学内容)1.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有哪些?()2.罗斯福新政内容、实质、评价分别是什么?()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内容是什么?()★4.逐条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5.说出凯恩斯主义的内容和影响?()★6.什么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7.福利制度的特点、实质和评价分别是什么?()【我的知识树】(请对以下内容用时间轴进行体系构建;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学以致用】(带★为选做内容)1.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A.高度垄断 B.忽视农业 C.自由放任 D.通货膨胀2.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3. 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
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4.新政对美国政治最深刻的影响是()A.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 B.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C.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5.1946年,法国三党联合政府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b9d74e9ec3d5bbfc0a7441.png)
第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标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三十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涉及较少,有一些知识点对高一学生来说还无法深刻理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设计中,宜注意多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入手,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本课对一些重要经济政策理解起来困难较多,老师可事先找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然后让他们说说阅读障碍在哪里、较难理解的地方有哪些、读后感受如何,以便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方法】1.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及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知识结构。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1.课前上网或是图书馆查阅资料,理解相关名词,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等的含义,以便上课时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2.自主探究“福利国家的出现”一目,对教师设置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2.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特点。
3.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概况。
4.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供的材料,比较自由放任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能力,并在分析中把握事物的本质。
2.材料分析法:通过分析文字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过程。
潍坊一中学案国际学校高一历史学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潍坊一中学案国际学校高一历史学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04e6246525c52cc58bd6bead.png)
国际学校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编写:葛海霞审核:高一历史组【学习目标】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重点、难点: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实行大力干预的手段并如何评价。
如何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
课前预习案【自主梳理】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①30年代的惨痛教训,迫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的经济政策;②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③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战后,发达国家采取了利用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措施:A.国有化政策:实行,建立。
发达国家把、等基础工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等工业企业。
这就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在私有制以外出现了国有制。
这种经济被称为。
(如英法德)B.制定经济计划:制订,指导经济发展,避免生产的状态,保证经济运行。
(日本)C.财政调控:利用、以及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美国)3.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保证。
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A.背景:随着的发展和的扩大,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B.表现:股票不再为拥有,呈现的趋势。
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
C.评价:起到了和的作用,反映了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手中。
2.“经营者革命”A.背景:企业生产的增加和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才能和知识。
B.表现: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C.影响:提高了企业的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并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概况: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福利资金由、、组成。
2.特点:从单纯的发展成为,得到的保证;广;受惠多。
3.评价: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ff7a65fa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1.png)
现代史_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现代史?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知识体系】一、抓住一条发展线索: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二、紧扣两个关键词:“政府”和“市场”。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是市场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干预。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差异仅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重点解析】一、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成为有机整体,一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会迅速波及世界。
2.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对他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经济大危机给我们提供的教训和启示(1)注意内部机制和政策的调整(2)注意协调国际关系(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已)(3)经济危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迫使政府在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成为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作用1.整顿财政金融:(1)措施:成立联邦储备银行,由政府为储户提供担保;禁止交换黄金和出口黄金,增发货币,实行美元贬值。
(2)作用: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促使金融业正常运行,为经济恢复创造了条件;美元贬值有利于扩大出口。
2.调整农业:(1)措施:实行减耕减产,国家提供补贴。
(2)作用: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复兴工业:(1)措施:建立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规定,保障了工人的基本权利。
(2)作用:把工业生产置于国家监管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也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4.举办救济和“以工代赈”:(1)措施:通过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大力兴办公共工程等。
(2)作用: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环境。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3-1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ppt课件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3-16《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00f0222af90242a895e518.png)
)
②通过政府的直接
③利用税收政策抑制对某些行业的投
④制定国家的经济计划 A.①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
济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① ②③④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答案 D
5.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37 万个股东把储 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人都 是资本家。”与该广告思想相一致的是( A.“混合经济” B.“经营者革命” C.“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 )
A.公司变成工人所有 B.公司所有权的某种转变 C.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经营 D.公司变为国有企业
解析
股份制公司的发展反映了人民资本主义的特点,但是
并未改变资本家对企业的控股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有 权的某种变化。
答案 B
9.肇始于 2009 年的希腊债务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剧烈动 荡,希腊目前的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高达 12%,远远超过欧 元区设定的 3%上限。 下列与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有关的是( A.人民资本主义 C.高福利政策 B.经营者革命 D.企业国有化 )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作业 目标 作业 设计
①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措施,理解战后资 本主义经济调整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②认识战 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 限时:40 分钟 满分: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 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 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 )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
![原创一轮复习必修2: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e2174d2fbcd126fff7050ba0.png)
工业国有化
影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农支持,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列宁的逝世后,代之而起 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步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 式”。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 学事业等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层。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积极作用(经验):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 1)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太多,生产积极性不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 是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4、管理手段: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计划
特点?
1.1932年,“一五”
计划完成,苏联从农
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2.“二五”计划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内
农 业 工 业 商 容 业 分 配
新经济政策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国外有武装干涉、国内有叛乱、 国内经济困难与出 政治经济形势严峻。 现政治危机
内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商 取消商业贸易,由国家集中分 容 业配 贸易 分 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资级别制,按 配 劳分配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465b8e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4d.png)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背景和原因;(2)掌握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法,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异同;(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内在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背景和原因;(2)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内在规律;(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战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2)引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分组讨论,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异同。
3. 课堂讲解:(1)讲解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背景和原因;(2)阐述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调整的代表性国家;(2)分析这些国家经济调整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5. 课堂小结:(2)强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2. 选取一个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分析其经济调整的措施和效果;3. 思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01d5f47cd184254a353515.png)
第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案课标要求: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原因、方式和影响,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认识“ 二战” 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比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的影响,培养通过比较掌握社会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分析图片、材料、表格,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培养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开放意识,培养的探索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和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内容、影响。
教学难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实质、评价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用来书写答案的白板和书写笔。
教学方法:运用八步教学法,以学案导学为依托,采用问题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题,老师引导,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师互动,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收获成功的喜悦。
整体建构第一篇风雨过后是沧桑——调整之因第二篇为伊消得人憔悴——调整之策第三篇直挂云帆济沧海——调整之果第四篇不畏浮云遮望眼——调整之思新课导入:温故知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实质、影响?1929 ——1933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讲授新课:大屏幕展现本课的课程标准,学生齐读,神入历史。
运用历史学科的四段论规律,从经济体制调整的角度整体建构为三个篇章:风雨过后是沧桑——调整之因(背景);第二篇为伊消得人憔悴——调整之策(内容);第三篇直挂云帆济沧海——调整之果(影响),第四篇不畏浮云遮望眼——调整之思(反思)过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大屏幕展现图片,以图说史。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d51091ff00bed5b9f31d9c.png)
第16 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材整合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经济史的重要一课,涉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运行方式、发展模式,上承罗斯福新政的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下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三、学情分析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学习了必修1 政治史的内容,对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知识空白。
同时,本课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关问题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景、启发式谈话法和讨论法,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入手,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漫画等素材,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理解国有化,“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和“福利国家”的概念。
(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能概括归纳。
(3)通过对本课学习,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观看资料,懂得提取有效信息、锻炼分析能力。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西方福利制度的利弊,培养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及原因,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培养学生借鉴历史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
(2)通过对战后资本主义制度新变化的分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从而认识改革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自我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20世纪70年代的新变化1.原因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讨论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得到普遍应用。
但联邦德国重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把它作为恢复经济的主要手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对此,你有何认识?提示:经济发展模式因国家和地区情况的不同而不同,随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世界上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
1.西方国家的“国有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
( ×)2.欧美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使资本家享有更多特权。
( ×)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已经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 ×) 4.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主题一二战后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及经济变化1.国家干预经济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
材料二: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等国有化……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当代史》请分析:(1)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美英两国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各采取了什么策略。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经验。
提示:(1)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
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2)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干预。
2.企业自身调整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惊呼:“工人持有股票,意味着从被雇佣者变成了公司的主人!”请分析:结合材料和上图可以看出股票持有者发生了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提示:变化: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作用: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
这种说法不正确,企业决策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表现、实质。
提示:(1)原因:①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③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
④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
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⑤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2)表现:①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②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
③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
戴高乐说:“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提示:这句话表明戴高乐主张制定经济计划,加强对经济的规划和引导,认为这样既能弥补市场调节的弊端,又能尊重市场规律,发展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实质。
提示: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经营者革命”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其实质是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股票分散化、资本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这是不是意味着资本家已经不再掌握企业权力了?提示:不是。
首先,股份制的发展只是资本控制方式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也没有发生资本权力的真正转移。
其次,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有所分离,“经理阶层”对企业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但经理的权力是相对的,而垄断资本家的权力则是绝对的。
股票分散化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的一些必要调整,并不会导致垄断资本家对经济绝对控制权的丧失,因而也就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性质。
主题二西方福利国家的出现材料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材料二:2012年1月20日,葡萄牙政府签署了新的条例,废除原有严格的劳动保护条例,将工人的假日至少缩短了6天,将年假从原来的25天减为22天。
它还引进了美国式的法律,可以更加容易和低廉地解雇工人,允许雇主以能力低下为由解雇工人,此外还削减员工薪酬,减少加班费,雇主在需要时可以让每个雇员增加150个工作小时不算加班。
请分析:1.材料一中亚当·斯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西方国家是如何实践的?2.材料二中葡萄牙政府新的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有哪些主要内容?如果你是葡萄牙工人,你对此持什么态度?为什么?3.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1.经济发展成果要为全体民众共享。
西方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制度。
2.缩短假期,可以解雇工人,削减员工薪酬,减少加班费,延长工作时间。
反对此条例。
因为是对工人福利的削减。
3.社会福利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可靠优越的社会保障,也不能操之过急,造成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
二战后福利国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
(2)下层群众和部分政党和团体的要求。
(3)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4)缓和阶级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平稳的需要。
(5)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和压力。
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否正确?提示:不正确。
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虽然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但它更多的是给垄断资本家带来了好处,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并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如何在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提示:社会福利要根据国情量力而行,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文关怀,建立起可靠优越的社会保障,也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造成巨额财政赤字,阻碍经济发展。
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提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主动地寻求自我调节和调整的结果。
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较量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良好的经验。
这些变化有其根源,受客观规律支配,一方面使其自身有了更好地发展,提高了实力,同时,也带来与自身相否定的因素。
但这些变化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黄金时代”的出现和结束说明什么问题?提示: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三、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自我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题组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的经济理念是( D )A.计划经济 B.自由放任C.重商主义 D.国家干预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奉行计划经济,其仅仅是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错误;自由放任是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之前的政策,故B项错误;重商主义主要是工业革命之前的政策,故C项错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故D项正确。
2.二战后,发达国家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方式主要有( B )①实行国有化②制定经济计划③实行以工代赈④利用政策调节社会生产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排除含③的A、C、D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