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精)

合集下载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ping was the essential lifeline for the nation’s economy. Ninety-nine per cent of the trade in and out of the country went by ship- and over half of it in British ships. Shipping was also a significant British success story. It earned over £1,000 million a year in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without the merchant fleet,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would be permanently in deficit, despite North Sea oil. Now it was greatly threatened by other countries. ※ Today Britain has discovered 50 oil fields in the North Sea, with a reserve of 2.2 billion tons. Production beg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75 and went up gradually. In 1976 production of crude oil reached 52.8 million tons. It was estimated that by 1980 production rose to about 110 million tons. And if so, Britain was selfsufficient in oil.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

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英国社会和国际关系,也对全球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时期欧美国家的一次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化浪潮,包括石油、电力、钢铁和化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分别从英国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影响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1. 背景与特点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后期,历时约100年,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

16-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

(2)科技创新和机械化的兴起。

工业革命的中心是纺织业,其核心技术是纺织机械的发明和应用,这一技术的突破成为了工业革命的动力源泉。

(3)海外贸易的扩大。

18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廉价原料和外销市场的出现为英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英国工业革命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

工业革命期间,许多中小企业家和手工业者逐步走向破产,而垄断了大量资本和雇佣了数以万计工人的新工业资本家阶级则越来越强大。

(2)劳动力的转移和生产大规模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也得到了发展。

(3)铁路和蒸汽机的运用。

工业革命后期,铁路和蒸汽机的运用成为了英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极大地促进了资本积累和商品流通。

英国工业革命的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贸易政策。

18世纪中期,英国逐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取消了某些保护主义措施,促进了外贸的开放和发展,也使得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市场不断扩大。

(2)专利保护制度。

18世纪后期,英国实施了专利保护制度,通过授予发明人专利权,保护了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工业生产的发展。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英语国家概况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帝国 )第六章 英国经济

第六章英国经济英国是世界上最老的工业国,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一个世纪前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广"。

英国生产出许多商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

那时的英国经济属世界强国之林,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欧洲邻国。

但是今非昔比。

二战后不久,英国不仅失去经济霸权,而且其工业领导地位也丢失大部分。

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00年被美国超过,1950年被法国和德国超过,1960年被意大利超过。

1950年至1973年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产率为3.0%,低于其大多数贸易伙伴。

经济发展受阻于长期收支差额赤字。

一个国家的收支差额是指出口所挣的货币与进口所花货币之间的差额。

当一个国家花在进口上的总货币量超过它在出口上得到的总货币量时,这个国家就遭受收支差额的赤字。

几十年来英国一直存在收支差额赤字。

在增长率上英国再也不能与其他工业国匹敌。

现在常用"英国病"这个词来概括英国经济衰退的特征。

I.二战后英国经济的演变二战后英国经济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15年代和60年代的稳定发展二战蹂躏了欧洲。

战争使英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但它所受的直接战争损失比其他欧洲国家和日本要小。

美国的援助使英国经济很快恢复。

被战争抑制的消费需求很快成了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到1947年底英国经济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0年英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及外贸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人均收入列世界第三位。

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的特点是发展缓慢但很稳定,失业少,物质的极度繁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像所有西方国家一样,英国把充分就业问题看作是战后经济的突出问题,它所奉行的经济政策以约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

他提出,政府在利用物价和收入政策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同时,应该利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微调社会的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

这种以高消费和低投资为特点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是劳动力费用昂贵,这反过来又导致英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

1战后英国的经济特征 2

1战后英国的经济特征 2

1战后英国的经济特征:长期患有英国病,失业率一步步升高,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相当发达,240年代,英国经济恢复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占的主战场不在英国,战争对英国的生产力破坏小,B战时为了迎得战争而增加的军事开资取得的科技成果,催生了一系列工业部门,,C 长期战争所抑制的国民消费需求在战后发,极大的刺激了生产的发展,第四,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英国进行了大量的济经济援助3英国70年代经济治胀的原因,深受石油危机的影响,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停止了对包括在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石油输出,原油价格大福度上升,经济危机,B长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高消费低投资,西生发展来保持低通货膨胀,危机和膨胀,交织,扩大信贷就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收缩又会加危机4现阶段英国的经济特点A 经济相当发达,保持持续增长态势,B 能源资源相当丰富,非能源资源缺FAC产业部门齐全,D 布局合理的经济特区,5 英国经济特区:康沃尔,默西塞德,南约克郡,西威尔士,及谷地的欠发达地区,第二类,高地和海倒等人姻稀少地区,第三类,包括,英格兰部分地区,的企业区,第四类,北爱尔兰地区问答,1 英国经济发的阶段,战后,A20世纪40年代的经济迅速,恢复阶段性B 20 世纪5060年人的经济低速稳步增加阶段,C 20世纪70年代经济治胀,阶段D 80年代经济,复苏阶段E 1990 年至1997 年由衰退转入复苏阶段,F1997年以来的经济繁荣阶段性撒切尔夫人,A实行国企改革,大力推行私有化,推行,人民资本主义,,精简政府机构,减少对国有企业,资助,大力地实行私有化,约束财政,资金,投入,使企业提高效率,第二,引入私人资本,让职工购买股份,扩大董事会的权力,B 调整财政策,推行货币主义,紧缩货B,抵制货币发行和流通,压缩公共开资,C 改革税收政策,鼓励私人投资D 改革劳资关系,,E 控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福利国家年成功走上的经济复苏的道路布来尔,A 重视科技,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奖知识,向实用技术,转化二努力促进企业界的联合,第三,制定,,法规,规范市场,四,政府内部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五吸引风险投资,六加强,与国外研究力量的合作,七重视海外投资,B 鼓励竞争,发展高新的技术,企业,C 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保经济平衡健康发展1英国的产业部门‘农业,工业,服务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于业,工业有,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自来水,服务业,商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邮电,科研,2农业,种种植业,谷类作物,小卖大卖,燕麦,油料作物,油菜亚麻块茎作物,马铃薯,园艺作物,输菜,水果和花卉,畜牧业,养牛业,猪业,羊业,养禽业,饮料业,渔业,林业3工业部门能愿业,制造业,建筑业,能源有,煤炭工业,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工业,制造业,钢铁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制造,工业,,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纺织工业,制药业,和生物技术工业,化学工业,信息技术,建筑业,4 服务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电,和电讯业,金融保险,国际贸易,房产,文化创意业,问答题,海洋渔业,发达,,海AN线漫长,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架面积48。

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

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

世界当代史作业论文题目: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姓名:杨吉磊学号:09070132班级:09史(1)指导教师:张文伟论文大纲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缔造和影响(艾德礼工党时期)。

1、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形成的背景和形成的条件)。

2、福利制度的具体实施情况及特点。

①、福利制度的内容。

②、福利制度的特点。

3、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影响。

①福利制度的利。

②福利制度的弊。

二、英国福利制度的改革(撒切尔政府时期)。

1、改革背景。

2、改革措施。

3、改革特点。

三、总述。

正文:论战后英国的福利制度杨吉磊(上饶师院·文旅学院 09070132)摘要:二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在英国大力推行福利政策,这迎合了战后英国人的需要。

但这种福利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到撒切尔时代对福利政策进行了改革,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工党政府;福利政策;撒切尔;改革;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上台执政的英国工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实施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建立起了较发达的福利制度。

这种福利制度的建设,发展了国民经济,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进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随着时代发展,该制度已不适应英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产生了消极影响。

到撒切尔政府时期,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希望在福利国家与经济发展中寻求到一个积极的平衡与稳定,其改革有利于英国福利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良后果。

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缔造和影响(一)战后英国福利制度的形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状况一直不佳,因而政局动荡不安。

1930年3月,英国失业人数已达160万,1931年春则高达260万。

①严重的危机终于导致了第二届工党政府的垮台。

在英国历史上,因经济危机而引起政府垮台,尚属首次。

事态的发展引起了各阶层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探寻摆脱危机的道路,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庇古(1877—1959)就发表了《福利经济学》一书,他提出,如果政府一方面征收累进所得税、遗产税等,一方面增加社会福利,将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给穷人一些,就可以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社会满足的总量增加。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

【人类经济万年史—221】英国二战时期经济广告英国史:1914-1945作者:【英】A.J.P·泰勒著徐志军邹佳茹译当当英国二战时期经济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1939年9 月上旬,英国正式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期间,英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立刻建立了战时内阁和经济管制机构。

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干预和控制。

垄断资本家不仅操纵战时内阁,而且控制了经济管制机构。

在战时内阁中,垄断资本家分别担任了财政、生产、供应、粮食等部门的大臣。

此外,有2500多个垄断组织的董事长或总裁在经济管制机构中担任要职,控制国家的管制机构。

战争年代,英国政府为了扩军备战,发展军工生产,每年同垄断组织签订价值5 亿英镑的军事订货。

垄断组织乘机扩大投资,建立军工企业,扩大垄断公司,加强垄断组织,攫取垄断利润。

2.战时工业生产的发展战争期间,因英国实行战时经济,制止了1937~1938年经济危机的发展,并促进了工业生产,特别是军事工业生产的发展。

战时英国工业生产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业生产增长。

战时英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获得了较大的增长。

例如,1944年英国工业生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它超过了1939年的25%左右。

工业生产增长主要是通过发展军工生产和重工业,减少消费品生产来实现的。

但从1945年春起,工业生产又下降了。

第二、民用工业生产锐减。

在战争期间,英国大幅度缩减消费品生产。

例如1945年的毛织品产量从1937年的290 百万米下降为177 百万米;食糖产量从59万吨缩减为44万吨。

其它棉纱、棉布、靴鞋等消费品生产都大量锐减。

结果导致了消费品匮乏,物价暴涨,外贸出口额暴跌。

第三、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

战时经济年代,英国政府为了保证战争所需军火和垄断组织的高额利润,对工人实行军事管制,强制工人进行超时生产,从而使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5%以上。

由于战时实行主要食品配给制,加之军事苦役,工人生活非常艰苦。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主要是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

美国的主要政策就是《马歇尔计划》。

经济模式的特征:由以前的国家过多干预向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重新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已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确立: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迅速发展。

到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二战结束后初期到50年代末):①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②确立: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占绝对优势,它通过1944年确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成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开始实施的“马歇尔计划”等确立了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3)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多极化:70年代初,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各种原料输出国和生产国组织起来,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脱颖而出。

英国具有典型的公私混合型经济体制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工党主政期间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分别在1945年7月至1951年10月和1975年3 月至1979年5月,掀起两次国有化高潮,国有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据统计,1970年国有企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8.1%,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1.1%,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

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地位显著上升。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5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6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 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报告
(2)福利国家的建立
7
8
2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3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 梅纳德 ·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 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4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每日一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每日一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每日一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材料一1979年,撒切尔当选为首相,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撒切尔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取消石油等领域垄断,废除了多项限制经济活动的规定。

大量削减福利开支,扩大公共品市场化。

英国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

但由于大量国有企业倒闭,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此后逐渐有所下降。

1984—1985年,撒切尔政府关闭非盈利煤矿、停止对煤矿工业的政府补贴,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

在她第3任期内,英国政府自50年代以来的财政赤字终于转为盈余。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等材料二1978到1984年,城市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扩权让利,使企业拥有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突破把计划同市场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

”1984到1988年,国家指令性计划工业产品品种由1123种减至50种。

1983年后,私营经济成批出现。

1988年,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1990年,资产超百万元的私营企业已经达到453万个。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王玉茹《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改革措施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各自的历史背景。

(17分) 【解析】本题考查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的影响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正确认知历史知识的能力。

难度中等。

(1)材料一“大量削减福利开支”表明缩减了政府开支。

减轻了财政负担;根据材料一“经济增长从1982年的-2.2%回升至1988年的5.9%”可知,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增长;根据材料“通货膨胀率从1980年的18%回落至1986年的3.4%”得出,降低了英国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根据材料一“失业率由1979年的4.9%上升为1983年的11.7%”可知,英国社会失业率不断上涨;根据材料一“煤矿工会发动了362天的罢工”可知,英国社会矛盾一度激化。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专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专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下表所示为葡萄牙人早期在大西洋开展的航海活动。

这些活动()时间活动1446年商船蜂拥前往北纬9度附近的几内亚,带回了大量黄金1472年越过几内亚以南的贝宁湾,西非的一些著名海岸如象牙海岸、黄金海岸等在此时得名1475年到达南纬4度的西非加蓬洛佩斯角A.说明大西洋成为欧洲贸易中心B.论证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C.为迪亚士的远洋航行积累经验D.开启了欧非之间的直接联系2.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创设地理研究院,网罗各地学者,包括地理学者、制图学者、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及会各种语言的专家。

这些人里,有基督教、犹太人和穆斯林。

他的这种做法()A.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B.深受地理大发现的影响C.直接促成环球航行开展D.增加葡萄牙的贸易机会3.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新世界的市场增长十分缓慢:在1660年代,近一半的英国货物出口到地中海,只有10%左右的货物出口到美洲和印度。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新世界()A.小农经济的抵制B.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C.消费主体是移民D.市场购买力非常有限4.为争夺繁荣的亚洲贸易,诸多贸易公司纷纷成立,彼此相互竞争而无法一致对外,荷兰共和国有鉴于此,在1602年强迫它们合并成一个商业组织,荷属东印度公司由此诞生。

荷属东印度公司掌握贸易垄断权,凡是未加入该公司的企业,均不得在亚洲做买卖。

据此可知,东印度公司()A.是荷兰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B.利用资本输出实现海外扩张C.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5.下图是英国漫画家托马斯罗曼森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

画面左边“英国自由”代表正义繁荣和稳定,而右侧的“法国自由”则意味着苦难、不公和毁灭。

漫画发表后,英国政府大量复制宣传,其主要意图是()图:托马斯罗曼森漫画:对比之下何者为佳?A.否定资产阶级民主道路B.积极争夺欧洲的霸权C.攫取反法同盟领导地位D.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6.16世纪晚期,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与中国的贸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其主要表现为西班牙等国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白银购买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等商品,这被称为“丝银对流”。

高二化学第四章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高二化学第四章 第二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嘴哆市安排阳光实验学校高二化学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过渡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章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过渡二. 重点、难点:1. 重点:美、德、英、法、俄、日等国向过渡。

2. 难点:美、德、英、法、俄、日等国的特征。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过渡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但是,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

第二,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过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征。

第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中,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造成了国家之间的新的政治经济的不平衡。

第四,列强对世界的瓜分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19世纪最后30年代中,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将近两倍。

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不同的。

美、德、日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迅速,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却相对缓慢,俄国资本主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显著地表现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产量比重中地位的变化。

1870年,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居第一位,占32%,占23%,德国占13%,法国占10%。

19世纪80年代,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则降为7%。

20世纪最初,德国又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二位,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俄国和发展的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英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英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英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英国是个浪漫又崇尚历史的地方,英国建筑不同于中国,他们的建筑多是古老的建筑,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英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历史发展阶段简介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是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以及一系列附属岛屿共同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除了英国本土之外,还包括十四个海外领地。

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政体,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是历史上记载的面积最大的国家。

英国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英帝国解体,超级大国领导地位被美国和苏联取代,不过,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强国。

英国为英联邦元首国、欧洲联盟成员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创始会员国、G8成员国之一,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否决权。

1、早期文明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13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2、罗马时期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到409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文章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文章

二战后的英国经济旅英二班程潘10080402049二战后的英国经济The British Economy After World War II英国曾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

但是20世纪后,英国却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二战后,英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在那时,英国依赖美国的援助来恢复发展经济。

在摆脱美国控制之后,英国经济又进入自我发展时期。

England was a leader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world’s development . But after the 20th century, Britain has lost its glory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British economy suffered serious wounds.At that time, Britain restored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depending on America.After being out of America’s control ,British economy began to go into a period that it developed its economy by itself.(一)1945-1979年的30多年是英国经济深受殖民帝国瓦解和“英国病”的长期困扰而发展十分迟缓的时期(I)The 30 years between 1945 to 1975 was a slow period that the British economy was troubled deeply by colonial empire dissolves and "British disease"50-60年代英国的经济发展平稳。

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缓慢而持续增长,失业率低,物质丰富,人民消费水平不断增长。

英国福利制度发展史分析

英国福利制度发展史分析

2021/8/2
9
❖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撒切尔夫人为 首的保守党政府和以布莱尔为首的工党政府 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虽然具体措施不同, 但是其本质上都是强调国家和个人的共同责 任,都要求实现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的 协调发展。
2021/8/2
10
(四)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构成
❖ 1、社会福利项目
❖ 撒切尔政府把削减公共开支当成最重要的目标。首先,在社 会福利制度改革方面,撒切尔政府的基本思路是用“选择性 原则”代替“普遍性原则”,让社会福利真正起到帮助穷人 的作用,而不是平均分配。其次,撒切尔政府对英国社会福 利项目进行了私有化改革,在这方面取得最大成效的住房私 有化改革,它有效地降低了政府在这方面的公共开支。
❖ 3、建立与发展阶段
❖ 1)自由党执政前的社会保障政策
❖ 1905年英国政府通过了类似“以工代赈”的《个人失业法》,由于资金问题, 随后贝弗里奇提出建立劳动交换所与事业保险结合,解决失业者就业与救济失业。
❖ 2)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1906年,自由党执政,新自由助于正式成为英国官方政策的重要基础。失业
2021/8/2
3
(二)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1、建立背景
❖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社会矛盾突出:政府举办的济贫活动杯水车薪,民间 互助使的广大贫民付不起互助金,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
❖ 2、思想基础
❖ 新自由主义思想(强调有限的自由,提供自由的共享性);集体主义思潮 (关注公共利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费边主义
2021/8/2
21
❖ 1997年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以后,将“第三条 道路”作为自己的施政意识形态,工党政府提出了新 福利制度的8原则:围绕“工作观念”重塑福利国家; 公私福利合作;提高高质量的教育、保健和住房公共 服务;扶助残疾人;减少儿童贫困;帮助极度贫困者; 消除社会保险中的欺诈行为;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发 放福利津贴转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使现代福利制 度灵活、高效、便民。

试析战后英国_福利国家_的困境

试析战后英国_福利国家_的困境

试析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困境黄 群 超 “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英国,也是最早着手构筑“福利国家”制度的国家之一。

经过十九世纪的一系列社会立法和本世纪初劳合・乔治自由党政府的全面社会改革,英国在二战以前就已经确立了“福利国家”的基本框架。

当然,“福利国家”作为一种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紧密结合”①的国家制度确立还是在二战之后,其中包含着一个不断调整、完善的进程。

它的形成和发展也确实起到了降低贫困人口比重、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积极作用。

但是到七十年代中期以后,“福利国家”逐渐暴露其弊端和局限性,陷入了步履艰难、难以为继的困境之中。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日益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使得政府赤字攀升,债台高筑,出现了巨大的“财政黑洞”。

自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以来,每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已由6517亿英镑攀升至615亿英镑,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必然导致高额的财政赤字。

1951年至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达1209亿英镑,年平均赤字为3415亿英镑。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有发行巨额公债来弥补,其后果则是:人们得到的工资收入和各种津贴、补助均相应减少。

于是,人们愈发要求增加社会福利,提高保险津贴标准。

如此重复循环,英国政府把自己引入了一条只能进不能退的死胡同,纵然财政赤字累累,也只能把社会保障措施实行下去。

其次,充分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支出难以兼顾。

作为典型的“福利国家”,英国以充分就业和实行全民普遍的社会保障而自我标榜。

保障支出的持续扩大,依赖于建立在税收基础上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高税收必然限制企业的利润收益,挫伤企业主进一步投资的积极性,减少劳动者就业的机会。

而要维持高额的社会保障支出又不能减税,因此,充分就业和扩大保障支出这两个目标在增税和减税的取舍上恰相抵触,不能兼得。

再次,高额累进税制带来不良后果。

成就与危机:英国福利制度的演变

成就与危机:英国福利制度的演变

2、饲养条件
2、饲养条件
英国宠物动物福利制度对饲养条件也有严格的要求。例如,对于犬类和猫类, 制度规定了它们的饮食、住所、运动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制度还要求宠物主人 要对宠物进行必要的训练和社交化,以确保宠物能够适应人类社会的环境。
3、动物医疗保障
3、动物医疗保障
英国宠物动物福利制度高度重视宠物医疗保障。制度规定,所有宠物都必须 定期接受兽医检查,以确保它们的健康状况良好。此外,对于需要治疗的宠物, 制度还提供了相应的医疗保障措施,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3、发展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和 人才培养
3、发展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和人才培养
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和人才是提高宠物动物医疗保障水平的关键。我国应该 大力发展专业的宠物医疗机构,同时加强兽医人才培养,提高兽医行业的整体水 平。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可以加强与国际宠物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借鉴英国等国家的经验, 不断完善我国的宠物动物福利制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宠物动物福利 事业的发展。
谢谢观看
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与转型
面对这些挑战,英国福利国家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其中,政策调整和制度创 新成为转型的关键。政策调整主要包括降低福利水平、提高退休年龄、改革养老 金制度等措施,以减轻财政压力。而制度创新则着眼于提高福利制度的灵活性, 例如推行工作福利制、鼓励社会参与福利体系建设等。
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与转型
英国福利国家的危机与转型
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英国福利国家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果。财政负担得到缓 解,社会公平状况得到改善。展望未来,英国福利国家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公 平与可持续性的结合,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灵活的福利体系,以适应国家和社 会的长远发展需要。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演变
2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 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何在, 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其经济理论的。他以20世纪30 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对社会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是由何 种因素决定的,以及严重失业、“富裕中的贫困” 的矛盾现 象做出解释,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5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量排他性和反对变革的“分利集团”,它们阻 碍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了 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并导致了严重的机构僵化 症。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 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认同“借助 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 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他敢于打 破旧的思想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首次提出国 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具有极大的贡献。
3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4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变迁(上)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变迁(上)

战后英国社会保障思想的变迁(上)摘要: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其思想理念所推动的,战后英国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来源不同。

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是在争论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战后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凯恩斯主义和《贝弗里奇报告》为两大理论基石,在其以后的发展中贯穿着新左派和新右派的争论,第三条道路的福利思想则是其最新发展。

任何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变革都需要为自己寻找行动合理性的思想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生成与扩展本身是一种渐进式的社会变革,它同样需要一种理论的支持。

纵观战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英国战后不同时期社会保障思想来源不同。

社会保障思想的发展变化是制约英国福利制度发展方向及改革的重要因素。

一、理论基石(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国家干预思想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推理。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一书中,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及相应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国家应该采取主动措施,甚至通过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度提高生活福利,包括提高工资标准和扩大社会福利,即采取“普遍福利”政策,抑制经济危机。

这就是英国等西方国家,把凯恩斯主义作为执行“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基础的主要原因。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控制着整个经济学领域,支配着英国等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

但是,70年代之后石油危机所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性的经济滞胀困境,又开始打破了这一新教条。

随之,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约而同地走上了调整改革之路。

(二)《贝弗里奇报告》中的福利国家思想在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史上,《贝弗里奇报告》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文献,它所提出的建立“福利国家”的基本思想不仅决定了战后英国社会发展方向,同时影响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轨迹。

战后英国正是在这一报告的思想基础上率先建立起一整套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福利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 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何在, 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其经济理论的。他以20世纪30 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对社会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是由何 种因素决定的,以及严重失业、“富裕中的贫困” 的矛盾现 象做出解释,并寻求解决的对策。
7
2、贫困理论的发展变化 3、劳合·乔治的社会改革政策 4、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建立
(1)贝弗里奇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 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认同“借助 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 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他敢于打 破旧的思想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首次提出国 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具有极大的贡献。
3
2、福利政策
3、对英国民主社会主义的定位
(1)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福利制 度的结合物。
(2)评价
4
三、英国经济发展的特有现象——“英国病”
1、表现形式
所谓“英国病”,是经济学界对20世纪以来 英国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综合国力持续哀落 现象的概括性称谓。“英国病”的症状表现 为:“走走停停”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一一失 业并发症与国际收支危机的交织、收入分配与经 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 分权主义日益严重的趋势。
二战后英国经济的缓慢发展及其福利政策的 演变
一、二战后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
1、政治状况 2、经济状况
1
二、二战后英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1、“国有化运动”
约翰·梅纳德 ·凯恩斯(1883--1946), 生于英国剑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 经济学家之一。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 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 “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 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 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 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 -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 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 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5
2、原因
综上所述,“英国病”的根源在于:长期 的国防交全、社会稳定和组织自由,产生了大 量排他性和反对变革的“分利集团”,它们阻 碍了英国的技术革新和资源自由流动,降低了 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并导致了严重的机构僵化 症。
6
四、英国福利政策的起源与发展—从济贫到福利 1、前工业社会的济贫政策
(1)《济贫法》 (2)《斯宾汉姆莱法》 (3)《新济贫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