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角度看互联网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研究
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看互联网思维
解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结构主义学术研讨会上, 作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嬉戏》的著名讲演, 从此宣告了解构主义的开始。
解构主义是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结构主义的质疑和抨击,解构的意思就是消解与解释。
解释性就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阐释与说明;消解性就是指反抗或打破事物现存的体制或结构。
解构主义是一种反传统、反理性、反权威的怀疑主义思潮。
此次思潮席卷了人文、社会哲学、思想等诸多领域, 引发了一场思想上的变革。
解构主义一方面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抗的狭义思维,尊重差异,尊重多元,尊重异质性。
而这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
互联网一个网状结构,是没有中心节点的,它不是一个层级结构。
虽然不同的点有不同的权重,但没有一个点是绝对的权威。
所以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决定了它内在的精神,是去中心化,是分布式,是平等。
互联网的兴起,在政治、经济和传媒三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官本位的扭转:网络政治、网络民主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了政府信息及时公开、政务透明、直面问题。
“表哥杨达才事件”就是网络舆论监督倒逼政府做出反应的典型,网友通过对官员杨达才的在陕西特大交通事故面带笑容的声讨,一步步发掘出他在不同场合佩戴着名表的
照片,进而揭露出他贪腐的罪恶面目,网络舆论推动党和政府对杨达才调查、惩处。
网络一改过去“政府—民众”二元对立,政府是中心的格局。
经济——用户地位的提高:用户至上,体验为王。
打破了以往商家只为付费的客户服务的二维经济关系。
消费者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空前提高。
小米手机为何能成功?雷军曾将互联网思维浓缩为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质优价廉的产品是重点,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保障,以用户为核心是关键。
用户的体验决定了商家的行动,过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被互联网缓解了。
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商家—顾客”二元对立的,商家是中心的格局。
传媒——自媒体的发展: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传博。
主流媒体的声音被削弱,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使“媒体”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
”“秦火火事件”曾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一个在地铁微博求粉的草根为何会成为呼风唤雨网络大v,“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秦火火故意编造、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谣言,挑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几乎在一夜之间,秦火火的粉丝量大增,他个人微博的社会影响力对政府形象构成了挑战。
网络使得过去“大众传媒—受众”二元对立格局,大众传媒为中心的时代一去不返。
解构主义另一方面反对语音中心主义,德里达认为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并用他自创的术语“延异”和“播散”做了相应解释。
所谓“播散”,即对一个事物的各种理解就像播撒的种子,没有重点和主次。
所有的种子都是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对该事物理解的各个方面。
马云曾评价互联网思维应该是“九字诀”——跨界、大数据、简捷、整合。
人民日报则堪文认为,互联网时代赋予的“平等、公开、包容、监督、互动、快
速、主动”等内涵都应该囊括在互联网思维之中。
通过以上两种观点,我们不难看出,马云对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是通过商业层面,可以说是“淘宝思维”,人民日报对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是通过社会层面,更加宏观全面。
由此可知,不同人,不同语境下,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定义是不同的。
究竟如何为互联网思维下一个准确而具体的定义,我们不得而知。
所谓“延异”,即延缓的踪迹,它与代表着稳定的语言--思想对应关系的逻格斯中心主义针锋相对,代表着意义的不断消解。
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来看,Web1.0是过去时,web2.0 是现在时, web3.0是将来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总是令人瞠目结舌。
Web1.0是“阅读式互联网”。
网站提供给用户的内容是网站编辑进行编辑处理后提供的,用户阅读网站提供的内容。
这个过程是网站到用户的单向行为。
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
加强了网站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网站内容基于用户提供,网站的诸多功能也由用户参与建设,实现了网站与用户双向的交流与参与。
web3.0是“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个性时代”。
每个用户都将拥有自己个性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性格、知识等组合单元,构建出一个个性化的信息平台。
由此可知,互联网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在人类所探索的互联网的特征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侧面。
也就是说,在不同时间阶段下,人们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从点击时代到触摸时代,再到人网一体时代,互联网迎来了加速度裂变式的新一轮革命,它使社会各方面发生了许多颠覆性变化,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
一方面,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反对二元对立和等级制与互联网思维不谋而合;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互联
网思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我们现在所认识也只是它的一个侧面。
我们小组之所以用德里达的结构主义作为理论,一方面是解构主义的确为现阶段互联网所引发的人的思维变化的某些特点提供了支撑,另一方面他探讨了语言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语言学和结构主义密不可分,互联网思维作为一个词语,一种语言符号,它的意义决定了它到底是否存在。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高速发展的技术,与后现代哲学的兴起时间基本一致,后现代哲学的理论似乎更适合解释它。
我们也不必非要纠结于互联网思维是否存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互联网确实引起了人类思维的某些变化,但这些变化还不能盖棺定论地总结出来,既是与时俱进的,也是见仁见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