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港口发展历程及高桩码头建设

浅析我国港口发展历程及高桩码头建设

浅析我国港口发展历程及高桩码头建设作者:冯海亮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增加了进出口贸易量,航运业也迎来来中国做好的发展阶段。

港口是航运业的基础设施,它的好坏、运输速度及吞吐量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港口对当地及地区性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我国有着许多天然性优良港口,这对推动我国水运、航运业有着比较大的优势。

梳理我国港口的发展历程,只在解放后,我国港口发展于管理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迎来中国人自己管理、开发本国港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港口建设迎来了另一大的发展机遇,在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推动我国港口的发展。

笔者基于船舶航海专业角度看待我国港口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比较感兴趣的高桩码头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港口发展全面提升船舶航海高桩码头一、我国港口的发展历程解放前,我国港口建设与运营权大多数被国外掌握,发展比较畸形。

解放后,新中国接受了我国的港口管理权,对我国的港口进行彻底性的改造。

改革开放后,为面对飞速的经济增长,吸纳巨大的航运吞吐量,政府及企业加强对我国港口的建设与管理,如今,我国的港口发展正处于历史以来的最好水平。

梳理我国的港口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四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恢复发展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抗日战争、解解放战争,我国绝大数港口遭到严重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港口的主要任务就是尽量恢复这些港口的正常功能。

全国港口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建立了“集中统一、分级管理、政企合一”的水运管理体制,由国家为主导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和管理港口,使中国港口获得了新生。

第二阶段是起步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这一阶段以大力建设新码头、努力提高港口吞吐能力为主要特征。

当时,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港口的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

港口的发展历程

港口的发展历程

港口的发展历程港口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力量的象征,其发展历程往往能够标志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港口的发展历程。

港口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使用港口作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这些古代港口通常位于河流或海洋沿岸,因为这些地方具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当时,港口主要以木制船只为主,无法承载大量货物。

因此,贸易规模较小,港口的作用也相对有限。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港口的发展逐渐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18世纪末,随着蒸汽船的发明和使用,船只的载货能力大大增加,贸易规模也大幅扩大。

这使得港口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

在这一时期,伦敦、纽约和孟买等港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全球化,港口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港口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航运设施和便捷的交通网络,还需要有完善的物流和运输体系。

化学工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港口需要提供更多种类的处理设备,以满足货物进出口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世界贸易的重心向东方转移,亚洲港口开始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等港口成为了亚洲的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的船只和货物。

此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港口也在逐渐转型,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以降低港口运营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港口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智能物流系统、无人驾驶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正逐渐应用于港口运营和管理中。

这些新技术将极大地提高港口的运输效率和货物安全,并为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港口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港口的兴盛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贸易的不断扩大,我们相信未来的港口将会更加发达和智能化,为世界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海港发展历程

上海港发展历程

上海港发展历程上海港自19世纪末开始发展,经历了漫长而繁杂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港不断扩建和改进,逐渐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最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个事件——南京条约的签订。

根据该条约,上海被开放为外国商船进出的通商口岸。

这为上海港的港区建设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推移,上海港区逐渐扩大,港口设施不断完善。

1862年,沪东新港开工建设,成为上海港的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港口。

此后,上海港的港区不断扩展,包括修建了外滩码头、新船闸等设施。

特别是在20世纪初,在外国租界的引导和投资下,上海港的规模和设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上海港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的内战和受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停顿。

此后,上海市政府逐步恢复和发展了港口的功能。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上海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港再度蓬勃发展,港口设施不断升级和扩展。

1980年代,上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包括引进外资和加大对外贸易。

这使得上海港业务量迅速增长,并在国际港口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上海港逐渐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港口设施规模不断扩大,集装箱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上海港成为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上海港还不断推进港口设施和服务的升级。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使得上海港可以容纳超大型集装箱船只,并且继续提高港口效率和运输能力。

目前,上海港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它不仅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撑,同时也为国际贸易和物流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

上海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港口在全球经济中的崛起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趋势。

天津港发展历程

天津港发展历程

天津港发展历程
天津港位于中国北方沿海,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9世纪末,天津港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的主要港口之一开始发展。

当时,天津港主要用于进出口贸易,通过天津港可以方便地与北京等内陆城市进行货物的交流。

20世纪初,天津港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在此期间,港
口的装卸能力得到提升,新的码头和航道被建设出来,使得港口能够应对越来越多的货物需求。

同时,天津港还开始发展成为工业港区,吸引了许多重要的工业企业进驻。

在20世纪中叶,天津港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中国的
改革开放政策使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对港口的需求大大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天津港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建和改造,包括建设新的码头、航道和仓储设施。

港口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天津港的装卸能力大幅提升,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

21世纪以来,天津港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港口的业
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传统的货物贸易外,还包括了液体化学品、液化气体等特殊商品的贸易。

与此同时,天津港的国际航运网络进一步得到完善,与世界各地的港口建立了更多的航线和合作关系。

总之,天津港发展至今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港口不断适应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作为中
国的重要港口之一,天津港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关于大连港口历史及发展的几个问题

关于大连港口历史及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大连港口的历史分期1.古代天然港口(远古至1840年)距今约7000年,大连地区出现原始港口雏形。

从岸边采贝、垂钓到海中捕捞,是大连原始港口逐渐形成的过程。

距今约4000年,大连与山东半岛海上航线相当成熟,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频仍。

距今约3000年青铜时代,大连交通海外,成为中国稻作、青铜等技术文化东传朝鲜、日本的口岸。

海上航路的产生,标志着大连已成为通航港口。

从维持生计的沿岸捕捞到丰富生活的跨海交流,是大连原始港口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进步。

2.近代军港(1840—1898年)大连海防缘起倭祸。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定旅顺水军巡海制度,万历三十年(1602年)于旅顺港、黄骨岛堡正式设置水军。

清康熙年间,旅顺水师营建成并出海巡哨。

巡哨范围西北至兴城菊花岛,南至庙岛群岛隍城岛,东至鸭绿江口。

旅顺水师营从兵制、设备、巡查、训练、操验诸方面都有定制,初具近代军港形态。

3.现代商港(1899年—)①沙俄租借时期(1899—1905年)。

1898年沙俄以《旅大租地条约》及《续约》,获取了大连港口和东北铁路等权益。

同年6月3日确定大连湾西南岸青泥洼一带为商港港址。

关于港口和城市名称,不用“大连湾”,命名“达里尼”。

1899年8月11日,俄皇尼古拉发布设立自由港达里尼(大连)敕令,标志大连开港并实行自由港制度。

同年9月28日商港开工兴建,至1903年一期工程基本完成,由一码头、二码头和甲码头组成港区,具备船舶停靠、货物装卸、旅客上下和水陆联运功能。

②日本统治时期(1905—1945年)。

1904年日本占领大连港。

1906年开放大连港与各国通商,实行自由港制度。

1907年大连港由日本满铁经营,设大连埠头事务所经营码头业务,筑港事务所经营港口建设,福昌公司承揽装卸作业。

至1942年建成项目主要有:寺儿沟码头、大连码头(大港区)、甘井子码头、黑嘴子码头及香炉礁码头一部分。

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达1330万t。

1934年货物吞吐量超过1000万t。

上海港

上海港

上海港口物流发展有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现代港口物流作业过程环节复 杂,信息量大,对技术需求高,各种物流信息有不确定性、难 以捕捉的特点。因此现代港口物流企业属于人才密集型企业, 而中国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而且普遍缺乏现代物流 意识,这同时导致了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 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上海港发展历程
唐代—清代
民国时期 解放后
上海港于唐代—清代的发展状况




自古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对外交通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早在公 元746年的唐天宝年间,唐朝政府就在这控江襟海处设立镇治,即青龙 镇(今青浦区东北,苏州河南岸),发展港口,供船舶往来停靠。 进入宋代后,青龙镇有“江南第一贸易港”的称号。公元1111年, 北宋政府在此设市舶提举司,征收关税,管理航运。此后,长江每年 大量泥沙迳流而下,使长三角海岸线不断向东伸延,陆域不断增加, 河道变迁,约1265年港口易址于上海镇。 1404年开拓形成黄浦江后,上海港凭借黄浦江的优良航道而日益 壮大。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上海港 于1843年11月17日被迫对外开放。之后,一批外国冒险家蜂拥而至, 他们任命外籍港务长、划定“洋船停迫界”、设立殖民武装力量、瓜 分港口岸线、建筑码头仓库、走私鸦片、贩卖人口。 1853年起,上海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 19世纪70年代后,上海港成为全国的航运中心。黄浦江和苏州河 两岸逐渐形成了近代工业聚集区。
9 8 7 6 5 4 3 2 1 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货物吞吐量 (单位:亿吨)
上海港发展现状

上海港口发展史

上海港口发展史

上海港口发展史上海港口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当时上海地区是吴国的一个渔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回答您的问题。

1. 起源:上海港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

当时上海地区是一个沿海渔村,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上海渐渐成为了吴国的一个重要港口。

2.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上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市镇。

明朝时,上海港口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主要是因为明朝政府在河道疏浚、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了一定的资源。

清朝时期,上海港口迎来了更大规模的发展,成为一个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 近代发展:19世纪初,随着上海与外国的贸易交流逐渐增加,上海港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1842年,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港口,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港口之一。

随后,上海港口的航运业和贸易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4. 近现代发展:20世纪初,上海港口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上海租界的控制下,上海港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港口设施不断完善。

上海成为一个重要的亚洲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

5.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口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上海港口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上海港口不断扩大和升级,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如今,上海港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航运、贸易、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

总结:上海港口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起初是一个渔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明清时期和近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近现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港口更加壮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通过不断的扩大和升级,上海港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港口,为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港口的历史

港口的历史

港口的历史最原始的港口是天然港口,有天然掩护的海湾、水湾、河口等场所供船舶停泊。

在西方,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古代重要港口。

今希腊克里特岛南岸就有文化时期梅萨拉港的遗址。

腓尼基人约于公元前2700年在地中海东岸兴建了西顿港和提尔港(在今黎巴嫩)。

此后,在非洲北岸建了著名的迦太基港(在今突尼斯)。

古希腊时代在摩尼契亚半岛西侧兴建了比雷克斯港。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2年在埃及北岸兴建了亚历山大港。

罗马时代在台伯河口兴建了奥斯蒂亚港(在今意大利)。

随着商业和航运业的发展,天然港口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须兴建具有码头、防波堤和装卸机具设备的人工港口,这是港口工程建设的开端。

产业革命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

19世纪初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船舶,于是船舶的吨位、尺度和吃水日益增大,为建造人工深水港池和进港航道需要采用挖泥机具以后,现代港口工程建设才发展起来。

陆上交通尤其是铁路运输将大量货物运抵和运离港口,大大促进了港口建设的发展。

中国在汉代建立了广州港,同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通商。

后来,建立了杭州港、温州港、泉州港和登州港等对外贸易港口。

到唐代,还有明州港(今宁波港)和扬州港。

由明州港可渡海直达日本;扬州港处于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点,为当时水陆交通枢纽,出长江东通日本,或经南海西达阿拉伯。

宋元时期,又建立了福州港、厦门港和上海港等对外贸易港口。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为通商港口。

此后帝国主义者强迫清政府开辟的通商港口有天津、青岛、汉口等港。

他们在各自占据的租界区内修建码头,夺取在中国的筑港权以至港口管理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港口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

50年代初,建成有万吨级泊位的湛江港和有近代化煤码头的裕溪口港。

70年代中期以来,在大连港建成万吨级石油码头,在宁波北仑港建成万吨级矿石码头。

天津、上海、黄埔等港的集装箱码头也已建成投产。

天津港发展历程

天津港发展历程

天津港发展历程天津港是中国最早的港口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

明朝时期,天津港作为一个小渔村,主要用于沿海贸易。

随着清朝的统治,天津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港。

19世纪末,天津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商业城市,港口的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随着外资的涌入,天津港开始引进先进的航运技术和设施,并且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

当时,天津港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然而,天津港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

在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爆发,天津港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后,国共内战爆发,天津港的发展进一步受到了影响。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港得到了重建和发展的机会。

1952年,天津港被国家列为“一类港口”,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

随后的几十年里,天津港经历了快速的扩建和现代化设施的引进。

特别是在1984年,天津港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的口岸,这标志着天津港成为了一个国际贸易港。

此后,天津港迅速崛起为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港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进出口港。

大量的国际航线被引入天津港,使得其货物吞吐量和航运能力不断提高。

2019年,天津港的货物吞吐量已经超过5亿吨,成为全球第四大港口。

除了传统的航运业务外,天津港还积极发展多种港口附加服务业。

该港正逐渐形成集航运、仓储、物流、保税、加工制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物流中心。

同时,天津港还积极开展航运技术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提高港口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天津港将继续加大对港口设施的改造和升级,进一步提高船吨位和航运能力。

港区周边的发展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建设更加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同时,天津港还将深化港口与城市、港口与产业的融合,促进港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天津港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奋斗与辉煌。

从一个小渔村到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天津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未来,天津港将继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一流港口。

中国古代的港口城市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港口城市有哪些

港口城市的重要性
交通枢纽:连接内陆与海外, 促进贸易往来
经济中心:带动周边地区经济 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文化交流:促进不同地区文 化交流,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军事要塞:保卫国家领土安全, 抵御外敌入侵
3
中国古代港口城市举例
章节副标题
广州
历史背景:始建于公元 前214年,历史悠久
地理位置:位于珠江三 角洲,是中国南部的重 要港口城市
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国 古代港口城市是文化交流 的重要场所,促进了中外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吸收外来文化:中国古代港口城 市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中
华文化的内涵和形式。
传播中华文化:中国古代港口城 市通过贸易、人员往来等方式,
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促进文化创新:中国古代港 口城市在文化交流中,不断 吸收、融合和创新,推动了
4
中国古代港口城市的特点
章节副标题
地理位置优越
港口城市位于沿海地区, 交通便利
港口城市通常拥有优良的 港湾,便于船只停靠和货
物装卸
港口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 经济地位,是贸易和文化
交流的中心
港口城市通常具有丰富的 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古
代中国的繁荣和开放
经济繁荣
港口城市是贸易中心,商业活动频繁 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港口城市是税收的重要来源,为国家财政做出了贡献
秦汉时期:港口城市进一步发展,如广 州、泉州等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隋唐时期:港口城市达到鼎盛,如扬州、 长安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宋元时期:港口城市继续发展,如泉州、 广州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
明清时期:港口城市逐渐衰落,但广州、 厦门等仍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大连港口_精品文档

大连港口_精品文档

大连港口引言大连港位于中国辽东半岛的黄海之滨,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之一,大连港口在国内外贸易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大连港口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港口设施和功能、经济影响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一、历史背景大连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由于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外国势力纷纷将目光投向该地区。

1895年,大连一带被日本占领,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统治期间,大连港口得到了大力发展,作为日本殖民地的门户港口,大连港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连港口归还给中国。

从那时起,大连港口开始恢复和发展。

二、地理位置大连港位于辽宁省大连市,东临日本海,西濒黄海。

作为中国东北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大连港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它靠近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距离首都北京也很近,交通非常便利。

此外,大连港口还距离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非常近,与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有直航航线,具有极大的区位优势。

三、港口设施和功能大连港口是一个现代化、综合性的港口。

它拥有多个码头和船坞,能够容纳各种类型和尺寸的船舶。

大连港口有专门的散货码头、集装箱码头、煤炭码头、石油码头等。

同时,大连港口还有大型的仓储设施,能够处理大量的货物。

除了货运功能外,大连港口还具有港口加工、国际贸易、旅游和航运服务等多项功能。

四、经济影响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之一,大连港口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连港口是北方地区的进出口大门,承担着大量的国际贸易任务。

每年大连港口的吞吐量超过千万吨,贸易额也达到数十亿美元。

大连港口不仅为中国的外贸提供了快捷便利的通道,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物流支持。

此外,大连港口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相关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五、未来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连港口的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港口和航运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促进港口经济的发展。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国港口发展历程和竞争趋势分析

我国港口发展历程和竞争趋势分析

我国港口发展历程和竞争趋势分析讯:内容提要: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一些传统的港口开始对用户提供与装卸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业或商业服务,如在港区内进行货物包装,加置标志、货物转移等工业活动,并允许在港区内建立工业设施,于是港口也随着工业活动进入内地。

随着港口投资的进一步放开,港口进入壁垒减弱,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进入港口。

枢纽港和支线港的分离,促使一些港口致力发展港口设施,扩大港口规模。

港口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而对利润的追求必然造成对港口的生产对象——货物和运输船舶的竞争。

2012-2016年中国港口建设市场深度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港口仅仅是陆地运输和海洋运输货物的交接点,除货物装卸和储存外,港区内通常不再进行其它活动。

这种活动的局限性使港口陷入组织上的隔离,即:港口与运输和贸易活动隔离;港口组织与周围市区隔离;港口内部的不同活动的不协调。

此时的港口是进入壁垒大的垄断行业,很少有人重视港口竞争行为。

进入20 世纪60 年代,一些传统的港口开始对用户提供与装卸活动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业或商业服务,如在港区内进行货物包装,加置标志、货物转移等工业活动,并允许在港区内建立工业设施,于是港口也随着工业活动进入内地。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港口视为国际生产和分销网络中的枢纽。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然会选择一条成本最低的运输链,目标是追求货物全程运输成本最低和优质运输质量,并使两者相协调。

港口只有通过促进贸易和运输活动,实行港区一体化和集团化经营等措施,才能产生新的创收和增值,此时的港口成为国际贸易的物流中心。

随着港口投资的进一步放开,港口进入壁垒减弱,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进入港口。

枢纽港和支线港的分离,促使一些港口致力发展港口设施,扩大港口规模。

港口竞争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而对利润的追求必然造成对港口的生产对象——货物和运输船舶的竞争。

研究表明,混合腹地的存在是引发港口之间相互竞争的根源,尤其当多个港口服务于同一腹地时,港口客户往往把一个港口作为同另一个港口谈判时的筹码,未来港口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第一章古代港口的兴起和演变

第一章古代港口的兴起和演变

第一章古代港口的兴起和演变合浦自秦汉始便是我国对外贸易口岸,是中国古老港口之一,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1年)设合浦县算起,至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由古代合浦港到近代北海港,约历二千年。

古代合浦港口主要由廉州、乾体、大观港(大风江)、冠头岭内(今北海港)、北湾(今北海港)、白龙港、永安港(今铁山港)等处组成。

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抵港船舶吨位的增大,以及受海岸地势上升的影响。

港口主要位置由南流江河口南移到水深的海岸,由乾体移至今北海港一带。

第一节宋代以前港口的形成和发展古代合浦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地区,自秦代开凿灵渠和马援率师修凿桂门关后,商贾可以从中原溯湘江,过灵渠,沿桂江,经浔江、北流河,再过桂门关,沿南流江抵合浦出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上交通和贸易来往。

这是古代中国一条沟通南北,利用南海,联系海外的天然水道。

“合浦”的含义,就是江河汇集于人海口之处。

先秦时期,合浦一带已有了航海活动。

两汉时,合浦成为中国对外通商口岸。

东汉初,合浦郡治从徐闻迁至合浦县,隶属交州刺史部。

合浦县不但一度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重镇,而且是南海市舶要冲。

宋朝以前,合浦县沿海的永安港(今铁山港)、海门(今乾体至冠头岭一带水域)和大观港(今大风江港),是船舶主要寄碇之所,曾成为中国对外通商的主要港口之一。

一、原始港口的出现从北海市地貌特征来看,为沉降海盆地质结构,属第四纪更新冲积层。

远在寒武纪(五六亿年前),这里原是一片汪洋。

在三叠纪末期(一亿八千万年前),我国西南和印支半岛发生一次强烈地壳活动。

受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影响,北部湾盆地北部边缘间歇性地回升,北海市一带上升为陆地。

受地壳间歇性上升的影响,形成北海市口岸四至五级海蚀阶地及海蚀崖的海岸地貌观。

其中,以北海港、铁山港和涠洲岛的海岸最为明显。

进入新生代(7000万年前)以后,由于地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有过海浸。

铁山港口南部至营盘镇黄稍、白龙一带,西村至大冠沙、银滩一带,都沉积了滨海砂堤沙地。

上海港口_精品文档

上海港口_精品文档

上海港口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上海港口是中国重要海上门户,位于中国上海市。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枢纽和珠江三角洲的核心港口,上海港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上海港口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发展历程上海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国时期。

在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大约300年间,上海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然而,真正的爆发性发展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上海港口成为中国第一个进行现代化改革的港口之一。

政府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同时也引进了海外先进的港口技术和管理经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港口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二、港口特点上海港口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特点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上海港口位于长江口,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上海港口拥有深水良港和良好的水运交通条件。

其次,上海市地处中国的东海岸,与世界各大港口相距不远,便于与全球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再者,上海市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较大的进出口贸易和物流需求,这为上海港口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上海港口对中国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上海港口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

上海港口不仅与亚洲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还与欧洲、北美等地区保持着紧密的贸易联系。

其次,上海港口是中国进口关键资源和原材料的重要进口港口之一。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对能源、矿产等资源的需求极大,上海港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上海港口还为周边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和分销服务,促进了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上海港口也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上海港口是许多国际货运的枢纽。

大量的货物从上海港口进出口,连接着全球各大洲的贸易网络。

其次,上海港口也吸引了众多国际航运公司和物流企业的进驻,成为全球物流业的中心之一。

中国铁矿石码头的发展历程

中国铁矿石码头的发展历程

中国铁矿石码头的发展历程
中国铁矿石码头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是我国铁矿石进口量相对较少,港口设施相对落后,装卸效率较低的时期。

当时我国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进口量较小,港口设施比较简陋,装卸方式主要是通过抓斗船和皮带机进行装卸。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这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需求大幅增加,我国港口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

同时,港口装卸设备和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升级,装卸效率大幅提高。

这个阶段我国铁矿石主要通过散货船运输,港口开始建设散货码头和堆场,装卸方式主要是通过抓斗船和装载机进行装卸。

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这个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需求持续增加,港口建设和设备升级也不断加速。

同时,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在港口装卸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这个阶段我国铁矿石主要通过大型散货船运输,港口开始建设大型散货码头和堆场,装卸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动化装卸设备进行装卸。

总体来看,中国铁矿石码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现代
化和智能化的过程,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铁矿石码头的发展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展 发 挥 了重 要
作用 。
1 我 国沿海港 口建 设发展 历程 回顾
14 年 新 中 国成 立 时 ,我 国沿 海 港 口共有 7 99 5 个泊 位 ,码 头 总长 度 l 0 1 0m,水 深 3 9m,其 9 - 中 。万 吨 级泊 位 3 个 、长 度 610m。 除个 别 装 1 4
我 国拥 有 约 l 0 m 的大 陆海 岸 线 和 65 0 84 0k 0 多 个沿 海 岛屿 .总 岸线 长 度达 3 0 m。我 国的 2 0k 0 沿 海 岸 线 资源 丰 富 ,经 济 繁 荣 ,是我 国生 产 力 最 集 中发 达 的地 区 ,为 我 国港 口建 设 和水 运 事 业 的 发展 提 供 了 良好 的 自然条 件 和 优 越 的社 会 人 文 环 境。 建 国以来 ,尤 其是 近 l 0年来 。随 着 国 民经 济
水运 工程
Pot & W ae wa En ne rn r tr y gi e i g
S .2 06 ep 0 NO Se ilNo .9 ra .39 3


合 ・
我 国沿海 港 口建 设发 展 历 程 回顾
胡 明 .袁 永华
(. 1 交通部 水运 司 ,北 京 10 3 ;2 中 交水 运规 划设 计 院 ,北 京 1o o ) 076 . o o 7
y a s nd s e r,a umm a ie h o sr to nd d v lp e to p ca ie o t i rt r i as c a e i a s r d i rz st e c n tuci n a e eo m n f e ilz d c n ane e m n l, o ltr n l,c u e ol s m t r n l n r e m i asi o sa o t,t ec n tuc in de eo me ta e h i a n o a i n o o y r u i e mi asa d o et r n l n c a tlp rs h o sr to , v l p n nd tc n c li n v to fp r h d a lc t sr c u e , swe la e eo m e ta n o a in o o o sr c in t c n q e a d e ui me t tu t r s a l sd v l p n nd i n v to fp r c n tu to e h i u n q p n ,whih i dia e h t c n c tst e

中国港口的发展史

中国港口的发展史

中国港口的发展史一、古代港口的兴起中国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商朝和周朝时期,一些重要的水域交通枢纽已经形成。

例如,长江下游的吴越地区就是当时重要的港口之一。

这些港口的兴起,促进了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为后来的港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繁荣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港口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

这些时期,中国港口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大幅增长。

其中最著名的港口之一是明代的广州。

广州港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外国商船。

此外,杭州、福州、南京等地的港口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近代港口的崛起近代以来,中国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扩张,中国港口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港开始崛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上海港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投资。

此外,天津港、青岛港等港口也相继崛起,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海上门户。

四、现代港口的腾飞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港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港口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港口经济。

中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逐年攀升,多个港口连续多年位列世界前列。

例如,上海港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宁波港、深圳港等港口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五、未来港口的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港口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港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港口建设的投资,提升港口设施和服务水平。

同时,港口智能化、绿色环保等方面也将成为未来港口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结语中国港口的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

古代港口的兴起为后来的港口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元明清时期的繁荣使中国港口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近代港口的崛起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港口的腾飞更是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港口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
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
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在“六五”(1981-1985)计划中将港口列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

港口进入第二次建设高潮。

港口建设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六五”期间共建成54个深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1亿吨。

经过五年建设,中国拥有万吨级泊位的港口由1980年11个增加到1985年的15个,1985年完成吞吐量3.17亿吨。

“七五”期间是沿海港口建设40年发展最快的五年,共建成泊位186个,新增吞吐能力1.5亿吨。

其中深水泊位96个,比建国后30年建成的总和还多,共建成煤炭泊位18个,集装箱码头3个以及矿石、化
肥等具有当今世界水平的大型装卸泊位。

拥有深水泊位的港口已发展到20多个。

年吞吐量超过1 000万吨的港口有9个。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四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以及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变化,中国开始注重泊位深水化、专业化建设。

特别是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后,通过了中国十年发展纲要和“八五”计划纲要,明确了交通运输是基础产业。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出现了第三次建港高潮。

建设重点是处于中国海上主通道的枢纽港及煤炭、集装箱、客货滚装船等三大运输系统的码头。

至1997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拥有中级以上泊位1 446个,其中深水泊位553个,吞吐能力9.58亿吨,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

完成吞吐量由1980年的3.17亿吨增长到1997年9.68亿吨。

基本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二十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的适当发展的分层次布局框架。

与此同时,与港、航相配套的各种设施、集疏运系统、修造船工业、航务工程、通信导航、船舶检验、救助打捞系统基本齐备,还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水运科研设计机构、水运院校和出版部门,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运营运、管理、建设和科研体系。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五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一体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也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

现代化的港口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货物交换场所,而是国际物流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

为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国各大港口都在积极开展港口发展战略研究,开发建设港口信息系统,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深水化、专业化泊位建设,掀起了又一轮港口建设高潮。

截至2003年底,全国沿海港口共有生产性泊位4 27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约748个,综合通过能力16.7亿吨,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0.64亿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