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两者谁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这是哲学的两大派别。
②两者有无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主张是唯我论,认为“我”的感觉是宇宙的本原。
(2)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真题精选】“他说你行,你不行也行;他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在哲学上属于(D)。
A.辩证唯物主义 B.唯物辩证法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观点、进步性、局限性)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有关哲学的基础知识
哲学的基础知识1.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某一具体的规律和奥秘联系: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就是物质与意识关系的问题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4. 什么叫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现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水、火、气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 什么叫唯心主义?基本形态是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等)6. 哲学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什么叫真正的哲学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7.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1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评,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8. 马哲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9. 哲学的任务、功能分别是什么任务: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功能:1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10. 马哲的地位、作用马哲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作用: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会组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11. 什么叫物质;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同点:1.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整个物质世界。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2.揭示的东西不同:马克思: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具体科学: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关系:A: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B:密切联系的:B1:马克思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就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B2: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不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2.运动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无脱离的物质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为主观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活动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四、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原理,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共性),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五、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产生与实践的需要;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课题,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主观见之说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它是连接主观认识和认识对象的桥梁,因而能把认识与对象对照,判定认识是否正确。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科学,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
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哲学和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他们同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信仰,而不是像宗教那样描述的是虚幻的世界。
但哲学和具体科学毕竟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他们之间是有所区别的。
首先,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物质运动形式和一定领域、一定阶段、一定层次的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它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具体指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
;哲学所研究的对像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科学以其所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则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其次,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在阐述各自的内容时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也有所不同。
具体科学所使用的概念和范畴只适用于它所研究的对象的范围,只对于它所研究的对象才具有一般的普遍的意义。
哲学因为它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最普遍的本质和规律,它所使用的范畴便具有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切领域,适用于一切科学。
再次,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主要使用观察、实验、模型和科学抽象等方法,,社会科学主要使用访问、座谈、试点、统计等方法,哲学主要使用抽象思维和理论概括的方法。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有区别的。
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的领域和方面,它揭示的是这些领域和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这些领域十分广泛,大致分为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和思维科学领域。
具体科学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科都有自己所分属的领地。
它们直接面对世界,探究世界中隐藏的各种奥秘和规律。
哲学的研究对象与具体科学相比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
正因为哲学是探究这种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所以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具体科学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具有“反思”的特性,是对具体知识的“再认识”、“再反思”。
因此,黑格尔把哲学比喻成猫头鹰,猫头鹰的特点是夜晚才起飞,比喻哲学的“反思”特性。
由于哲学命题具有概括性、一般性、抽象性,许多人把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说成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准确地说,这种说法不够准确。
例如,哲学和物理学,常有人说它们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作为并列的学科,它们并不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可以说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应该说,哲学的“研究对象”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
因此,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这个基础发生了变化,哲学也会随之变化。
与古代科学技术相适应产生的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与近代牛顿力学的成熟相适应产生的是机械唯物主义,与现代三大科学发现相适应产生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相适应的又有最新的哲学研究成果。
但是,把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其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之间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离开了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 试述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3. 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物质离不开运动,无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也离不开物质,任何运动都有物质主体,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
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
成考专升本必背160条政治基本知识点复习
成考专升本政治160条基本知识点复习1.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4.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理在事先”“绝对观念”是全部存在基础等。
5.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当代辩证唯物主义6. 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是:古代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7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19世纪上半叶的三大科学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8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的两个高度统一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性的理论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阶级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而其最主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实践性。
11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12 唯物论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认识论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人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13.把物质说成是某一种或某几种有形实体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说成是物质结构某一层次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性。
15 在五大物质运动形式中,最高级的形式是:社会运动16.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17. 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不动论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19.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劳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说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说明: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可知论的观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成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指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体系,因为它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划分哲学派别的惟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是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为人类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世界物质性原理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含义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一能动的反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主要错误在于不懂得物质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统一原理揭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答题1、什么是哲学?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可以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联系和区别来回答。
2、[无]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此题可从四个方面分析:①从研究对象上分析②从哲学史上分析③从哲学理论本身来分析④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分析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原理有何重要意义?答:先简述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①物质运动是永恒、无条件、绝对的,而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相对的。
②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
③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意义:要求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物质的运动,反对形而上学地理解它们。
5、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意义?答:①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③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是把事物区别开来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
6、什么是联系?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答:①“联系”这个哲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③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每一事物通过其自身体现其他与之相联系的事物。
7、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及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十四、简述人的价值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二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
(完整版)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5、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6、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论第二单元第四、五课1、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内涵
考点一哲学的基本内涵考纲展示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重点提醒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零散的;哲学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与方法论特别提醒 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是相互影响或相互决定的关系,方法论不能影响更不能决定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特别提醒 统一≠总和。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而非简单地堆砌罗列。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重点提醒(1)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所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的不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提示√。
2.(2017·南京学测模拟)任何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提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
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哲学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3.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提示×。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2015·江苏学测)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提示×。
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进步,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命题点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典例1(2016·江苏学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哲学必背术语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 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 事物的存在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 整体。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 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 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会对 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 部分。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 奥秘;哲学是对个别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 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哲学和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 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 数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 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 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性的基础 和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③既要尊重客观规 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2)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既要尊重客 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著作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 结合起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一词源自古希腊语philosophy,意思是爱智慧,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
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是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科学,应该是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科学就是知识。
第二,科学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识,它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还是一种建制。
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与科学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观察和体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它们所表征的乃是人的存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
科学是以试验观察为基本手段,以从相互联系的经验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根据,按照逻辑思维的方法和规则所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
哲学就是人生,是思考与行动、领悟与体验,是无穷的探索,是永不停顿的批判;哲学是思想的人生!哲学与科学两者有共同的研究范围,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哲学以科学为指导。
从人类诞生至今,先是有哲学,然后再形成了科学。
两者的发展又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其中。
哲学先提出问题,如何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科学范畴了。
而科学能解决的只是哲学中一小部分问题,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会发现更多的问题,这就促进了哲学的研究。
许多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都可以用哲学来很好的解释。
任何科学理论都包含哲学的思想,哲学对科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而哲学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吸收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两者相辅相成。
没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既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发展,具体科学以哲学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 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
“谁先谁后”、“谁决定 谁”、“何者为第一性、 注意: ①“何者为本原”的别称: 何者为第二性”。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
同学们认为这块石头在你碰到之前, 你产生痛之前存不存在?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那么在哲学研 回答是肯定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究的所有问题中有没有一个首先需要 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 回答的基本问题呢?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 物质的关系问题。 注意:
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 “形”和 形神之辩已经触及到形与神之间有何关系;谁 “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先谁后、谁决定谁。 3、“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命
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
唯物主义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世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 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 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 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难点: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 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但如何运用所 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 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 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 当的难度。另外,学生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容易产生认识误 区。 五、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 探究的教学方法。
②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③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或物质决定意识。
④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或意识决定物质。
⑤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脑子里有 猪的形象 1
2
先有猪,再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 还是先有人脑里有猪的形象,再有猪?
当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吃东西的 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 会就会有饿的感觉。 存在 思维 请问: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 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 才空空的? 再问:等我们用食物把肚子塞满了, 我们还有饿的感觉吗? 存在 思维 先有存在才有思维,存在决定思维。
阅读教材10—12页,自主学习(5分钟)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 什么?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 本问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 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 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 上了一块石头。 约翰生博士便问道: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 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 是否真的存在着?我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
王夫之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王守仁 ,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称阳明先生。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
王阳明(王守仁):眼开则花明,眼 闭则花寂。
花的苦恼
真累啊……
唯心主义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认为意识决定世界万物的存在
唯心主义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幡在动!”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仁者心动!
慧能
1.画饼充饥、心想事成。
2.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唯物主义:3、5、7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唯心主义:1、2、4、6 4.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守仁) 7.水是万物之原,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请问:上述观点中哪些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 哪些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探究一:形神之辩
形存则神存 形谢则神灭
神——精神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 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 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 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 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 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 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 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
形——身体 —— 物质存在的东西 1、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 “神”指的是什 么? —— 意识思维的东西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存在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谁为第一性)
庄周梦蝶: 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 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 把自己当做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 他疯了。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 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 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1)哲学是智慧之学(追求智慧之学)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什么(内涵)?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 哲学的发展。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