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爱莲说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此类,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
(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
《爱莲说》第二课时共享教学设计
(二)探究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1、本文重点在写莲,开头却写菊和牡丹,作者是抓住菊、牡丹的哪个特点来写的?将作者眼中这三者按品质高下排队。
菊:不与百花争奇斗艳,独自开放
牡丹:浓艳华贵
莲:出于淤泥却高于淤泥,抗争,纯洁
莲—菊—牡丹
2、菊与莲有什么异同?牡丹与莲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找出依据,并思考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在比较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
(3)联系诗歌、散文名句比较探究本文内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运用对比衬托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教师札记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在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周敦颐对莲花情有独钟,这到底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
二、比较探究。
(1)莲的生长环境分为两种,分别是什么?(污泥、清水)
(2)两种环境一好一坏,莲是怎样表现的?体现了莲花的什么特点?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自然朴质,不孤高自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由莲的出淤泥而不染,你能想到历史上哪些具有这种品质的人?
例如:屈原:“举世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文中用“莲,花之君子者也”来揭示莲的高贵品质,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7、小结:探究托物言志的散文在阅读与写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对所托之物的所托之处要进行细腻的描写。
(2)要将“物”与“志”联系起来,一般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好处:可以将想说而不能说或想说而不愿直说的感情表达得更含蓄。
出淤泥而不染——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爱莲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出淤泥而不染——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7《爱莲说》(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特点,教学目标如下:1、文化自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语言运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莲花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3、思维能力:分析文章中菊、牡丹二花的的作用,理解衬托手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4、审美创造:体会文言文意境美、含蓄美,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也该“出淤泥而不染”,理解廉洁清正之风的深远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莲--君子"的美好形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共同完成了课文的翻译,现在老师想验收一下上节课的课后作业:哪位同学想给大家说一说你找到的有关“莲"或“荷”的诗句?(预设学生回答: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我们《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了,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悟品格小组讨论:从文中可见,周敦颐在百花之中唯独爱莲。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呢?明确:1.从生长环境方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质朴2.从外在体态方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3.从香味方面:“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芳香4.从风度气质方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品行端正。
爱莲说教案两课时
爱莲说教案两课时教案标题:《爱莲说》教案(两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爱莲说》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爱莲说》的诗歌内容和意义。
2. 理解并运用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白板。
2. 《爱莲说》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荷花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见过荷花吗?对荷花有什么印象?步骤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展示《爱莲说》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3. 解释诗歌标题的含义。
步骤三:诗歌内容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诗歌原文。
2. 教师解读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诗歌韵律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释韵脚和押韵的作用。
步骤五:诗歌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解释修辞手法对诗歌意义的塑造作用。
步骤六:诗歌赏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美感和思想深度。
2. 提问:你如何理解诗中的“莲”和“我”的关系?第二课时:步骤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步骤二:诗歌朗读(10分钟)1. 学生朗读《爱莲说》。
2.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调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诗歌欣赏(15分钟)1. 播放诗歌的音乐朗诵或配以图片展示。
2. 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视觉美。
步骤四:诗歌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绘画或口头表达等方式展示。
步骤五:诗歌创作(20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7短文两篇第2课时《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7短文两篇第2课时《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爱莲说》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17短文两篇的第2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爱莲说》,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和分析文言文方面,学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此外,学生对于莲花的形象和寓意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爱莲说》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
2.理解《爱莲说》的文言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爱莲说》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爱莲说》,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对《爱莲说》所表达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学习《爱莲说》的内容。
2.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莲花的形象和寓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爱莲说》的深层含义。
3.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爱莲说》的内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爱莲说》的课文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2.准备莲花的图片或者视频,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展示。
3.准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莲花的图片或者视频,引导学生对莲花产生兴趣,并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爱莲说》。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爱莲说》的课文文本,让学生进行朗读。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爱莲说》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首先,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第2课时) 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朗读能力;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认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2.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3.理解衬托的手法;4.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大屏幕出示古今有关荷花的名句或诗歌。
同时让学生欣赏各种形态的莲花,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1.请学生回答作者对莲花形象描绘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描述。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些语句,明确: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
提问: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用联想把莲的形象与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对号入座。
提问: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志向?明确:作者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学生带着感情背诵课文。
三、合作探究,了解衬托的写作手法1.提问: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又写了菊花和牡丹呢?这对写“莲”有什么关系?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
教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联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
《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文学常识和文段背诵。
二、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纯真自然无媚态(质朴、庄重)——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芳香)——独立高洁(清高)——令人肃然起敬2、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我”爱莲花什么呢?(以原文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惋惜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讽刺6、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这有什么作用?明确:还写了菊和牡丹。
这三种花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作者采用了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7、衬托手法: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衬托手法可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
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无(突出)补充说明: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爱莲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丹东市振安区第32中学包秀杰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重难点突破: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屏幕显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探究莲花的形象象征了君子哪些品质?可以联系你所熟悉的历史文化名人来谈。
讨论、明确:莲花象征的君子品质如下:(1)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2)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攀附权贵。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可以联想到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攀附权贵”可以联想到李白“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乃酒中仙”以及刘禹锡,范仲淹、包拯,岳飞,海瑞、闻一多、邓稼先、鲁迅等。
总结:作者借描写莲花的形象赞颂君子的品质这种方法就是“托物言志”。
三、拓展延伸:(多媒体屏幕显示)赏读古诗,请用“这首诗描写了————的形象,赞颂了它————的精神。
”来赏析。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教师总结: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形象、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
2.感悟洁身自好,正直不苟的美好君子品德。
3.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找出莲与君子之间的共同点,概括出君子的高尚品德。
2.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清莲、君子、作者之间的联系,并体会作者的高尚品德。
教学过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对《爱莲说》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爱莲说》,来分析下这篇短文的内容。
一、课前检测1、解释下列标红字词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亵玩陶后鲜有闻2、解释下列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感知文意。
爱喜爱莲莲花谈谈我对莲花的喜爱说一种文体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作者却唯独喜欢莲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段,用横线划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合作讨论:作者笔下的莲花是个怎样的形象?明确:小结:短文分别从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和风度气质四个方面来描写莲的,作者笔下的莲具有纯洁、质朴、正直、清芬、端庄这样一种美好的形象。
所以作者爱的是莲的美好形象,我们应该带着一种赞美、喜爱的情感来朗读这一个长句。
(朗读长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作者爱的是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1)请同学们看到短文第二段,找出描写菊花的句子。
明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为什么“菊”是花之“隐逸者”?明确:菊是隐逸者的象征与东晋一代隐士陶渊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下列诗句中感悟。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和郭主簿》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第二课时爱莲说教案
第二课时《爱莲说》一、新课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着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听课文朗读3.多种形式的朗读3.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5.教师点拨。
(二)整体感知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交流点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莲花的品格的【交流点拨】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爱莲说教案教学思路 爱莲说教案第二课时
爱莲说教案教学思路爱莲说教案第二课时引言爱莲说教案是一套针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爱莲说》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本文将针对教案的第二课时进行详细的教学思路分析和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爱莲说》的背景与作者•学习欣赏篇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爱莲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作者与作品(10分钟)•简要介绍作者林则徐及其代表作《爱莲说》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3. 欣赏篇章讲解(15分钟)•分析《爱莲说》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篇章中的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4. 欣赏篇章的技巧与方法(15分钟)•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感受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
•分析课文中的韵律、节奏、语气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篇章的音乐性。
5. 文学鉴赏(20分钟)•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篇章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提问学生对篇章中的情景、形象和意象的感受,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文学审美情趣。
6. 写作练习(25分钟)•提供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爱莲说》中的写作技巧,展开创作。
•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莲花的认知和感受的文章。
7.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生从阅读文学作品中能够获取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对于篇章欣赏的体验和理解程度的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作品展示等方式。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爱莲说》教案第二课时
通过提问来检查和巩固学生的知识记忆。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小组来完成对老师所提问题的讨论与解答。
教
学
反
思
提问:本文共写了多少种花?明确:三种丹之人世人都爱之;我只爱莲花。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三、课堂练习
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1、准确朗读课文并展示背诵的相关知识。
2、认真听老师讲解,团结合作,积极思考和探讨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明确解答。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爱莲说》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
3.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4.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
1.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的写法,理解莲的象征意义,学习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品格。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情景导入1.问题导入:同学们喜欢花吗?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师:花点缀了世界,世界因为有了花,而变得多姿多彩。
不止我们爱花,历代文人墨客也爱花,他们不仅赏花,还用诗篇来赞美自己喜欢的花。
老师收集了不少写花的诗句,同学们来猜一猜花名,看看你能猜对几种。
2.课件展示关于花的古诗句,学生猜花名。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牡丹》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郑板桥《高山幽兰》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苏轼《月季》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不第后赋菊》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沈约《咏芙蓉诗》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李商隐《赠荷花》绿塘摇艳接星津,轧兰挠入白草。
——温庭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荷花也称莲花、水芙蓉,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十分喜爱莲花,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面对满池莲花,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3.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正衬反衬
菊——莲——牡丹托物
隐逸者——君子——富贵者言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生大声朗读第一段,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1分钟)
(6分钟)
生感情朗读课文。(2分钟)
(4分钟)
生自由发言。(5分钟)
(2分钟)
当堂训练(8分钟)
教后
札记
师: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贵;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再读课文。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出君子的高洁品格。
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托行道树,赞美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模仿例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品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因为它。
六、作业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小作文本上。
七、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世界,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章的意蕴之美。
1.菊、莲、牡丹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明确:菊(陶渊明)、莲(周敦颐)、牡丹(世人)。
2.作者以花喻人,把三种花分别比作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
爱莲说
总课时
3(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授课人
学
习
目
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2. 体会莲花的美好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学习古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重点
1.体会莲花的美好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托物言志、烘托的写法。
明确:菊花—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花—君子。
对隐逸者的惋惜,对贪慕富贵者的鄙弃,对君子的赞美。
3.托物言志
作者借莲来表达抒发自已的感情志愿,并说明道理,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托物言志。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作者借写莲说自己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作用:托物言志使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
一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运用不同句式表达不同的情感,用陈述句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用疑问句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用感叹句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惋惜、赞美、鄙弃之情,自然流露,发人深省。
二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
三表现在运用多种修辞:排比、比喻、对偶、反问。
四、主旨归纳:
思考: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文以莲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鄙弃。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1)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3分钟)
生看图片,说诗句。
(2 分钟)
学生先读句子,
再合作探究交流。
(12分钟)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
(3)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4)理解莲花形象。
4.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明确:这是衬托的方法。写菊正衬,写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形象。
师: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析文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语言之美
1.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比如,“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现出君子的高洁品格。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感受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
难点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
一、课前检查1.检查词句掌握情况。
2.课文背诵。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深入研读,赏析美文
(一)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1. 再显示莲的形象: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
。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是。
(2)本文中作者拿和与莲对比,前者是,后者是,作用是突出
。。
2. 托物言志是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请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于谦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正衬 反衬
菊 —— 莲 —— 牡丹托物
隐逸者—— 君子 —— 富贵者言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
生大声朗读第一段,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1分钟)
(6分钟)
生感情朗读课文。(2分钟)
(4分钟)
生自由发言。(5分钟)
(2分钟)
当堂训练(8分钟)
教后
札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 李白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现代 鲁迅
留得残荷听雨声。 —— 唐李商隐……
2. (1)莲花这么美,请同学们读一读作者描绘莲花的句子。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托行道树,赞美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模仿例句,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仿写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品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我爱,因为它。
六、作业 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小作文本上。
七、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世界,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师: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我们再联系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主张入世,不赞成避世。避世者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贵;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则境界更高。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再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