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工作方式
单片机 io口工作方式
单片机IO口的使用对所有单片机玩家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你真的了解IO口吗?你真的能按你的需要配置IO口吗?一、准双向口输出准双向口输出类型可用作输出和输入功能而不需重新配置口线输出状态。
这是因为当口线输出为1时驱动能力很弱,允许外部装置将其拉低。
当引脚输出为低时,它的驱动能力很强,可吸收相当大的电流。
(准双向口有3个上拉晶体管适应不同的需要)准双向口读外部状态前,要先锁存为‘1’,才可读到外部正确的状态.二、强推挽输出推挽输出配置的下拉结构与开漏输出以及准双向口的下拉结构相同,但当锁存器为1时提供持续的强上拉。
推挽模式一般用于需要更大驱动电流的情况。
三、仅为输入(高阻)输入口带有一个施密特触发输入以及一个干扰抑制电路。
四、开漏输出配置(若外加上拉电阻,也可读)当口线锁存器为0时,开漏输出关闭所有上拉晶体管。
当作为一个逻辑输出时,这种配置方式必须有外部上拉,一般通过电阻外接到Vcc。
如果外部有上拉电阻,开漏的I/O口还可读外部状态,即此时被配置为开漏模式的I/O口还可作为输入I/O口。
这种方式的下拉与准双向口相同。
开漏端口带有一个施密特触发输入以及一个干扰抑制电路。
关于I/O口应用注意事项:1.有些是I/O口由低变高读外部状态时,读不对,实际没有损坏,软件处理一下即可。
因为1T的8051单片机速度太快了,软件执行由低变高指令后立即读外部状态,此时由于实际输出还没有变高,就有可能读不对,正确的方法是在软件设置由低变高后加1到2个空操作指令延时,再读就对了.有些实际没有损坏,加上拉电阻就OK了有些是外围接的是NPN三极管,没有加上拉电阻,其实基极串多大电阻,I/O口就应该上拉多大的电阻,或者将该I/O口设置为强推挽输出.2.驱动LED发光二极管没有加限流电阻,建议加1K以上的限流电阻,至少也要加470欧姆以上做行列矩阵按键扫描电路时,实际工作时没有加限流电阻,实际工作时可能出现2个I/O 口均输出为低,并且在按键按下时,短接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CMOS电路的2个输出脚不应该直接短接在一起,按键扫描电路中,此时一个口为了读另外一个口的状态,必须先置高才能读另外一个口的状态,而8051单?片机的弱上拉口在由0变为1时,会有2时钟的强推挽高输出电流输出到另外一个输出为低的I/O口,就有可能造成I/O口损坏.建议在其中的一侧加1K限流电阻,或者在软件处理上,不要出现按键两端的I/O口同时为低.一种典型三极管控制电路:如果用弱上拉控制,建议加上拉电阻R1(3.3K~10K),如果不加上拉电阻R1(3.3K~10K),建议R2的值在15K以上,或用强推挽输出。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了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定时计数器等功
能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指令执行、数据处理和外设控制三个方面。
首先,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指令执行。
单片机内部包含了一个微处理器核心,它能够解码并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
当单片机上电后,微处理器核心会按照程序计数器指向的地址读取指令,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
这些指令可以是算术逻辑运算、数据传输、控制转移等,通过这些指令的执行,单片机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控制任务。
其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数据处理。
单片机内部包含了存储器单元,
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
当单片机执行指令时,它会从存储器中读取所需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处理。
这些数据可以是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也可以是外部设备传输的控制命令,单片机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处理,能够实现各种功能和应用。
最后,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还包括外设控制。
单片机通常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交互,比如LED显示屏、数码管、键盘、鼠标、传感器等。
它通过输入输出接口和
定时计数器来控制这些外部设备的工作。
比如,当单片机需要向LED显示屏显示
数据时,它会通过输出接口将数据发送到显示屏,然后通过定时计数器来控制
LED的亮灭和刷新频率,从而实现数据的显示。
总的来说,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作过程,它涉及到指
令执行、数据处理和外设控制三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单片机,设计和开发出更加高效、稳定的电子产品和系统。
单片机并行通讯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并行通讯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并行通讯是一种采用并行通讯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具有高效、快速、可靠的特点。
其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步,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
在单片机并行通讯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线路互相连接。
在发送端,数据被存储在一个称为数据寄存器的位置,数据寄存器将数据转换为并行传输的格式,然后将其发送到数据总线上。
同时,发送端还需要向控制寄存器中写入指令,指示接收端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第二步,接收端接收数据。
在接收端,数据被接收到数据总线上。
接收端需要读取控制寄存器中的指令,然后根据指令处理数据。
处理完后,接收端需要将响应信号发送回发送端,告诉发送端已经接收到数据。
第三步,发送端接收响应信号。
通过读取数据总线上的响应信号,发送端可以确定接收端是否已经成功接收数据。
如果接收端成功接收数据,发送端就可以进行下一次数据传输;如果接收端没有成功接收数据,发送端需要重新发送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单片机并行通讯需要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相同的传输协议,即需要标准化数据传输的格式和控制指令,以保证通讯的稳定和可靠。
总之,单片机并行通讯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数据传输方式,应用范围广泛。
掌握单片机并行通讯的工作原理,可以为我们的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提供更高效、更可靠的数据传输方案,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单片机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实现方法
单片机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实现方法本文介绍了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四种工作方式的实现方法,包括初始化、定时器计数器结构的详细说明以及定时时间的计算公式。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单片机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实现方法》,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单片机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实现方法》篇1一、引言单片机定时计数器是单片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用于测量时间、控制程序流程等。
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有多种,每种工作方式都有不同的计数器结构和计时精度,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定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和四种工作方式的实现方法。
二、定时计数器工作原理单片机定时计数器通常由一个或多个计数器和一些控制寄存器组成。
计数器用于计数外部时钟脉冲的数量,控制寄存器用于设置计数器的工作方式和初始值等。
定时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如下:1. 初始化:在使用定时计数器之前,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包括设置工作方式、计数器初始值和开启中断等。
2. 计时:定时计数器根据外部时钟脉冲的频率和计数器的位数计算时间,通常使用二进制计数法,计数器的每一位代表一个时间单位。
3. 中断:定时计数器可以根据计数器的溢出情况产生中断,中断服务程序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时间处理和控制。
三、定时计数器工作方式实现方法单片机定时计数器有四种工作方式,分别为工作方式 0、工作方式 1、工作方式 2 和工作方式 3,每种工作方式都有不同的计数器结构和计时精度。
1. 工作方式 0:13 位定时器/计数器工作方式 0 是 13 位计数结构的工作方式,其计数器由 TH 的全部 8 位和 TL 的低 5 位构成,TL 的高 3 位没有使用。
以定时器0 为例,当 C/0 时,多路开关接通振荡脉冲的 12 分频输出,13 位计数器以此进行计数,这就是定时工作方式。
当 C/1 时,多路开关接通计数引脚(T0),外部计数脉冲由引脚 T0 输入,当计数脉冲发生负跳变时,计数器加 1,这就是计数工作方式。
2004单片机(PIC) 2 单片机工作方式
第二章 单片机结构和流水线指令工作方式
2.1 2.2 2.3 2.4 2.5 PIC单片机的哈佛结构及引脚说明 PIC单片机的哈佛结构及引脚说明 流水线指令结构 程序储存器 寄存器结构和寻址方式 CPU内部寄存器 CPU内部寄存器
2.1 PIC单片机的哈佛结构及引脚说明 PIC单片机的哈佛结构及引脚说明
程 序 存 储 器
14 13 8
CPU
8
2.2 流水线指令结构
周期 从地址N 从地址N中读 取第n 取第n条指令 周期 执行第n 执行第n条 指令
从地址N+1读取 从地址N+1读取 第n+1条指令
周期
周期
执行第N+1条 执行第N+1条 指令
从地址N+2 从地址N+2 读取第n 读取第n条指令
执行第n 执行第n+2条 指令
从地址N 从地址N+3读 பைடு நூலகம்第n 取第n+3条指令
2.3 程序存储器
• PIC16f87x 有1个13位宽的程序计数器PC, 13位宽的程序计数器PC,
其最大寻址范围为:2 其最大寻址范围为:213=8K;(8k×14) (8k× • 系统复位时,PC自动指向0x0000; 系统复位时,PC自动指向0x0000; ORG 0H • 程序结构:
MOVF 0,0
FSR间接寻址
STATUS
位助记符
位
Bit0 Bit1 Bit2 Bit3 Bit4 Bit5 Bit6
说明
进位/ 进位/借位标志 辅助进位/ 辅助进位/借位标志 零标志位 降耗标志位 超时标志位 RAM数据存储器体选位,用于直接寻址 RAM数据存储器体选位,用于直接寻址
RP0 0 0 1 1 RP1 0 1 0 1 说明 选中体0 选中体0 选中体1 选中体1 选中体2 选中体2 选中体3 选中体3
51单片机串口工作方式0和1
ACALL DELAY
CLR TI
; 手动清中断标志
RR A ; 循环位移
; 80H、40H、20H、10H、08H …
CLR P1.0
; CD4094 输出并口关闭
MOV SBUF,A ; 数据传出,产生中断
RETI
END
注: 延时子程序 DELAY 未给出
2021/5/15
方式 0 用于扩展并行 I/O口
=
/32
9600bps 1200bps
=
/12/计次/16
计1次 计3次 计3次 计6次 计12次 计24次
9.6kbit/s 实际10.416 = 6MHz/12/计次/16 1
0
2
FDH
1.2kbit/s 实际1.302 = 6MHz/12/计次/32 0
0
2
F4H
时钟振荡频率为6MHz或12 MHz时,产生的比特率偏差较大,
写入SBUF后自动开始发 送
2021/5/15
图5-1
请求中断
CPU响应中断后:CLR TI
5.2 用AT89C51的串行口扩展并行口
5.2.2 用74LS164扩展并行输出口
74LS164:8位串入并出移位寄存器。
图是利用74LS164扩展二个8位并行输出口的接口电路。
每当新数据写入SBUF,即把SBUF中的8位数据以串行移
• 数据区
发送数据区首址 20H,接收数据区首址 40H
• 主频选用
fosc = 6MHz
• T1 设置
,同时RI=0)时,串行口即开始接收数据。RXD为数据输入端
,TXD为移位脉冲信号输出端,也以fosc/12的固定比特率,
单片机的4种工作方式介绍
单片机的4种工作方式介绍单片机共有复位、程序执行、低功耗和编程与加密四种工作方式,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复位方式(1)为什么要复位大家知道,单片机执行程序时总是从地址0000H 开始的,所以在进入系统时必须对CPU 进行复位,也叫初始化;另外由于程序运行中的错误或操作失误使系统处于死锁状态时,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也需要进行复位,就象电脑死机了要重新启动一样。
(2)复位的原理单片机复位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在RST 引脚(9 脚)上加一个持续时间为24 个振荡周期(即两个机器周期)的高电平就可以了。
如果晶振为12M,计算一下这个持续脉冲需要多长时间?(3)如何进行复位复位操作有上电自动复位、按键复位和外部脉冲复位3 种方法,上电自动复位是通过外部复位电路的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当电源刚接通时电容C 对下拉电阻开始充电,由于电容两边的电压不能突变,所以RTS 端维持高电平,只要这个充电时间不超过1ms,就可以实现对单片机的自动上电复位,即接通电源就完成了系统的初始化,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都采用这种复位方式;按键复位的电路如图2 所示,它其实就是在上电复位的基础上加了R2 和SA,这种电路一般用在需要经常复位的系统中;外部脉冲复位的电路如图3 所示,外部复位通常用于要求比较高的系统,比如希望系统死锁后能自动复位。
外部复位是由专门的集成电路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看门狗”电路,这种电路有很多,它们不但能完成对单片机的自动复位功能,而且还有管理电源、用作外部存储器等功能,比如X25045,MAX813L 等等就是比较常用的此类芯片。
(4)复位后的状态这就是单片机复位后内部系统的状态。
2.程序执行方式程序执行是单片机的基本工作方式,由于复位后PC=0000 ,所以程序就从地址0000H 开始执行,此时单片机就根据指令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操作控制,比如前面讲的让LED 灯闪烁起来,不过在实际使用中,程序并不会从0000H 开始执行,而总是安排一条跳转指令,比如LJMP START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我们讲到中断时再来解释。
51单片机串行口的工作方式
hgfedcba
a
fg b
e
c
dh
共阳极
累加器 A hgfedcba
0C0H = “0”
0B0H = “3”
例:利用串行口工作方式0扩展出8位并行I/O 口,驱动共阳LED数码管显示0—9。
VCC TxD RxD
☞方式2的波特率 = fosc 2SMOD/64 即: fosc 1/32 或 fosc 1/64 两种
☞奇偶校验是检验串行通信双方传输的数据正确与 否的一个措施,并不能保证通信数据的传输一定正 确。
换言之:如果奇偶校验发生错误,表明数据传输 一定出错了;如果奇偶校验没有出错,绝不等于数 据传输完全正确。
☞ REN:串行口接收允许位。 REN=1 允许接收
☞ TB8,RB8,TI,RI等位由运行中间的情况 决定,可先写成 “0”
三、工作方式2: 9位UART(1+8+1+1位)两种波特率
☞由于波特率固定,常用于单片机间通讯。 数据由8+1位组成,通常附加的一位 (TB8/RB8)用于“奇偶校验”。
☞ 溢出率:T1溢出的频繁程度 即:T1溢出一次所需时间的倒数。
☞ 波特率 =
2SMOD fosc 32 12(2n - X)
其中:X 是定时器初值
☞ 初值 X = 2n -
2SMOD fosc 32 波特率 12
常用波特率和T1初值查表
☞表格有多种, 晶振也不止一种
串口波特率 (方式1,3)
74LS164
hgfedcba
A B
CLK
CLR
74LS164
51单片机串口工作方式0和1解析
RXD
7.1.1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ON b7 b6 b5 b4 b3 b2 b1 TI b0 RI
SM0 SM1 SM2 REN TB8 RB8
9FH 9EH 9DH 9CH 9BH 9AH 99H 98H
SM0、SM1 —— 串行接口工作方式定义位
• SM0、SM1 = 00 —— 方式 0,8位同步移位寄存器 • SM0、SM1 = 01 —— 方式 1,10 位异步接收发送 • SM0、SM1 = 10 —— 方式 2,11 位异步接收发送 • SM0、SM1 = 11 —— 方式 3,11 位异步接收发送 注意: 方式 0 的特点,方式 2、方式 3 的差异
寄存器 SCON、PCON、SBUF
寄存器 IE、IP
• MCS-51 单片机串Fra bibliotek接口工作方式 方式 0 方式 2 方式 1 方式 3
有两个数据缓冲寄存器 SBUF,一个输入移位寄存器,一个 串行控制寄存器SCON和一个特殊功能寄存器PCON等组成。 8 位SBUF是全双工串行接口寄存器, 它是特殊功能寄存器, 地址为 99H,不可位寻址;串行输出时为发送数据缓冲器,发送
时钟振荡频率为6MHz或12 MHz时,产生的比特率偏差较大, 故用到串口通信时通常选用11.0592MHZ晶体振荡器。
串行口的结构
• MCS-51 单片机串行接口的硬件
P3.0 位的第二功能 —— 收端 RXD P3.1 位的第二功能 —— 发端 TXD
• MCS-51 单片机串行接口的控制
比特率 比特率
= /12
P.110
=
/32 计1次 计3次 计3次 计6次 计12次 计24次
=
/12/计次/16
单片机定时器方式2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定时器方式2的工作原理
单片机定时器方式2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定时器方式2中,定时器/计数器被配置为一个16位的定时器模式。
当定时器/计数器的计数达到最大值(对于8051单片机,最大值为65535)时,计数器会自动回滚到0,并产生一个溢出事件。
当定时器/计数器溢出时,定时器/计数器的输出比较寄存器将被立即加载到输出比较寄存器中。
这意味着在溢出发生后,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将立即被复制到输出比较寄存器中,并产生一个中断请求。
在定时器方式2中,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可以通过编程来设置。
当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被设置后,定时器/计数器的当前计数值将与输出比较寄存器的
值进行比较。
如果定时器/计数器的计数值小于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则定
时器/计数器的计数值将递增,直到定时器/计数器的计数值等于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
当定时器/计数器的计数值等于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时,输出比较寄存器的
值将被复制到输出比较寄存器中,并产生一个中断请求。
此时,定时器/计
数器的计数值将被清零,并重新开始计数。
因此,通过设置输出比较寄存器的值,可以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计数值何时达到溢出值,从而控制定时器的定时时间。
单片机工作原理
单片机工作原理标题:单片机工作原理引言概述:单片机是一种集成为了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定时器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型计算机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系统、工业控制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一、单片机的基本组成1.1 微处理器:单片机的核心部份,负责执行指令和控制整个系统。
1.2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包括ROM(只读存储器)和RAM (随机存储器)。
1.3 输入/输出接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包括通用输入输出引脚、串行通信接口等。
二、单片机的工作流程2.1 程序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被微处理器读取并执行。
2.2 微处理器根据程序指令控制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通信。
2.3 微处理器根据程序指令的逻辑和算术运算来处理数据。
三、单片机的时钟系统3.1 单片机内部集成为了时钟电路,用于产生时钟信号来控制微处理器的工作节奏。
3.2 时钟信号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运行速度。
3.3 时钟信号还用于控制定时器和计数器等功能模块的工作。
四、单片机的中断系统4.1 中断是单片机响应外部事件的一种机制,可以暂停当前程序执行,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4.2 中断可以分为外部中断和内部中断,外部中断是由外部设备触发,内部中断是由单片机内部模块触发。
4.3 中断可以提高单片机的响应速度和系统的实时性。
五、单片机的编程方法5.1 单片机的程序通常使用汇编语言或者高级语言(如C语言)编写。
5.2 程序编写包括程序设计、调试和下载等步骤。
5.3 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后,可以通过调试工具进行调试和运行。
总结:单片机作为一种集成为了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定时器等功能于一体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在各种电子设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和应用电子产品。
描述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描述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51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它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领域。
该单片机基于哈佛架构,由CPU核心、内存、外设等多个模块构成,其中CPU核心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方式包括:
1.指令执行方式:51单片机的CPU通过从存储器中取指令来执行程序。
它采用的是典型的冯·诺伊曼体系结构,也就是说程序和数据存储在同一存储器中。
这种方式可以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
2.存储器访问方式:51单片机的存储器分为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分别对应程序和数据的存储。
程序存储器为ROM,数据存储器为RAM。
在运行程序时,CPU需要从程序存储器中取出指令,然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存储器中。
3.外设控制方式:51单片机具有多种外设,如定时器、串口、ADC等。
它们可以通过CPU来控制。
CPU对每个外设进行初始化并配置其功能,然后通过向其发送指令来控制其操作。
4.中断处理方式:51单片机具有中断处理机制。
当某个外设或条件发生变化时,CPU会立即停止当前任务,转而执行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服务程序结束后,CPU会继续执行原来的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程序的响应速度。
总之,51单片机是一种常见的微控制器,具有多种工作方式。
了解这些工作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从而更有效地应用它。
单片机51省电工作方式
AT89C51省电工作方式AT89C51有两种可用软件来选择的省电方式——空闲工作方式和掉电工作方式。
这两个方式是由专用寄存器PCON(电源控制寄存器)中PD(PCON.1)和IDL(PCON.0)位来控制的。
PD是掉电方式,当PD=1时,激活掉电工作方式,IDL是空闲方式位,当IDL=1时,激活空闲工作方式。
若PD和IDL同时为1,则先激活掉电方式。
1、空闲工作方式执行完一条IDL(PCON.0)置1的指令后,单片机就进入空闲方式,该指令是CPU执行的最后一条指令,这条指令执行完以后CPU停止工作。
在空闲方式下.CPU处于睡眠状态,但片内的其他部件仍然工作,而且片内RAM的内容和所有专用寄存器的内容在空闲方式期间都被保留起来。
有两条途经可以终止空闲方式。
一个方法是激活任何一个被允许的中断,IDL(PCON.0)将被硬件清除,结束空闲工作方式,中断得到响应后,进入中断服务子程序,紧跟在RET1之后,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将是使单片机进入空闲方式那条指令的后面一条指令。
终止空闲方式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硬件复位。
要注意的是,当空闲方式是靠硬件复位来结束时,CPU通常都是从激活空闲方式那条指令的下一条指令开始继续执行。
但要完成内部复位操作,硬件复位信号要保持2个机器周期(24个振荡器周期)有效。
在此情况下,片内的硬件禁止CPU访问内部RAM,但不禁止其访问端口引脚。
当空闲方式是通过硬件复位来结束时,为了排除对端口引脚产生意外写入的可能性,激活空闲方式那条指令的下一条指令就不应该是一条对一个端口引脚或对外部存储器写入的指令。
2.掉电工作方式执行完一条把PD(PCON.1)置1的指令后.单片机就进入掉电方式。
激活掉电方式的那条指令是CPU执行的最后一条指令,这条指令执行完以后,CPU停止工作。
在掉电方式下,片内振荡器停止工作。
由于时钟被“冻结”,一切功能都停止。
片内RAM的内容和专用寄存器中的内容一直保持到掉电方式结束为止。
单片机按键工作原理
单片机按键工作原理
单片机按键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按键的接线:按键通常由两个引脚组成,一个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某个I/O口(一般被配置为输入模式),另一个引脚与
单片机的地(GND)相连。
2. 按键的触发方式:按下按键时,按键与地(GND)短接,
形成一个低电平信号。
松开按键时,按键与地(GND)断开,形成一个高电平信号。
3. 单片机的读取:单片机通过I/O口读取按键状态。
在读取之前,需要对I/O口进行配置,以确定其作为输入模式。
4. 按键的消抖处理:由于按键的物理性质,松开按键时可能会出现抖动(也就是开关接通和断开之间多次切换),这会使单片机读取到多个状态变化。
为了避免误操作,需要对按键进行消抖处理。
有多种消抖方法,如软件消抖(通过延时)和硬件消抖(使用电容、电阻等元件)。
5. 单片机的判断:单片机读取到按键状态后,可以进行相应的判断,例如检测按键是否按下,并执行相应的操作,例如触发某个事件、修改某个参数等。
6. 可选的外部电路:根据具体需求,还可以在按键与单片机之间添加外部电路,例如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滤波电容等,以提供更稳定的按键信号和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总结起来,单片机按键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按键的触发方式和单片机的输入读取能力,通过配置I/O口、消抖等操作,将按键状态转换为单片机可识别的信号,并在单片机内部进行相应的判断和处理。
单片机工作原理
单片机工作原理单片机是一种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功能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家电、汽车、医疗设备等。
那么,单片机是如何工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单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让我们从单片机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开始说起。
微处理器是单片机的大脑,它负责执行各种指令和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在单片机中,微处理器通常由中央处理器(CPU)、时钟电路和控制器组成。
CPU负责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时钟电路则提供CPU运行的时钟信号,控制器则协调各个部件的工作。
除了微处理器,单片机还包括存储器和输入输出功能。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其中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
ROM用于存储单片机的固件程序和常量数据,而RAM则用于临时存储程序和数据。
输入输出功能包括各种接口和通信模块,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接收输入信号、执行程序、输出结果。
当外部设备向单片机发送输入信号时,单片机通过输入输出功能接收并处理这些信号,然后根据预先编写的程序进行计算和控制,最终通过输出功能将结果返回给外部设备。
这个过程涉及到微处理器的运行、存储器的读写、输入输出功能的控制等多个方面的工作。
在单片机的工作过程中,时钟信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钟信号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不同的单片机可以有不同的时钟频率。
时钟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也会直接影响到单片机的工作效果。
因此,在设计单片机系统时,需要充分考虑时钟电路的设计和时钟信号的稳定性。
此外,单片机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各种外设和接口的设计和应用。
单片机通常需要与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显示器、通信模块等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和通信。
这就需要设计合理的接口电路和通信协议,以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总的来说,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微处理器的运行、存储器的读写、输入输出功能的控制、时钟信号的生成和外设接口的设计等多个方面。
单片机工作原理
单片机工作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了微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的微型计算机系统,是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家电、汽车、医疗设备等,其工作原理是整个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的基础。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片机通过内部的时钟信号来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
时钟信号是单片机内部的一个重要信号,它能够精确地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节奏,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时钟信号的频率决定了单片机的运行速度,不同的单片机有不同的时钟频率,一般在几十兆赫到几百兆赫之间。
其次,单片机通过内部的存储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
存储器是单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程序存储器用来存储单片机的程序代码,而数据存储器用来存储程序运行过程中的临时数据。
单片机的程序和数据都是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通过时钟信号来读写存储器中的数据。
此外,单片机通过各种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单片机的输入输出接口可以连接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显示器等外部设备,通过这些接口,单片机可以接收外部设备的输入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和通信。
最后,单片机通过内部的微处理器来执行程序。
微处理器是单片机的核心部件,它能够解析存储器中的程序代码,执行各种运算和逻辑操作,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实现单片机的各种功能。
单片机的微处理器一般采用精简指令集(RISC)架构,能够高效地执行各种指令,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总的来说,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时钟信号控制各个部件的工作,通过存储器存储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输出接口与外部设备通信,通过微处理器执行程序,实现单片机的各种功能。
单片机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件之间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单片机的工作原理也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为各种电子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单片机工作原理
单片机工作原理标题:单片机工作原理引言概述: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微处理器核心、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和定时器等功能。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如家电、汽车电子、医疗设备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执行、存储器管理、输入输出控制等方面。
一、指令执行1.1 指令译码:单片机通过指令译码器将存储器中的指令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码,以便处理器核心执行。
1.2 指令执行过程:单片机按照指令的不同类型,执行相应的操作,如算术运算、逻辑运算、数据传输等。
1.3 指令周期:单片机的工作以指令周期为单位,每个指令周期包括取指、译码、执行、访存等阶段。
二、存储器管理2.1 寄存器:单片机内部包含多个寄存器,用于存储临时数据、地址等信息,如通用寄存器、程序计数器、状态寄存器等。
2.2 内部存储器:单片机内部集成了存储器,包括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ROM(只读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等。
2.3 外部存储器:单片机还可以通过外部接口连接外部存储器,扩展存储容量,如闪存、EEPROM等。
三、输入输出控制3.1 输入控制:单片机通过引脚接口接收外部信号,如按键、传感器等,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供处理器核心处理。
3.2 输出控制:单片机通过引脚接口输出数字信号,控制外部设备的工作,如LED灯、电机等。
3.3 中断控制:单片机支持中断功能,当外部事件发生时,可以中断当前的程序执行,处理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四、时钟控制4.1 系统时钟:单片机内部有一个时钟发生器,用于提供系统时钟信号,控制单片机的工作频率。
4.2 定时器:单片机内部集成了定时器,可以用于实现定时、计数等功能,如延时控制、PWM输出等。
4.3 外部时钟:单片机还可以通过外部接口连接外部时钟源,提供更高的时钟频率。
五、中央处理器核心5.1 ALU(算术逻辑单元):单片机的核心部分是ALU,负责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
5.2 控制单元:单片机的控制单元负责指令的执行和控制,包括指令译码、时序控制等。
描述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描述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方式51单片机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它以其稳定可靠的性能和丰富的功能而受到广大工程师和爱好者的青睐。
本文将详细描述51单片机的主要工作方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技术。
1. 总体概述51单片机由中央处理器单元(CPU)、存储器、输入/输出(I/O)端口和时钟电路等组成。
它采用哈弗代表法的指令集结构,支持多种应用。
2. 存储器51单片机的存储器包括程序存储器(ROM)和数据存储器(RAM)。
ROM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它将代码写入其中,以供CPU执行。
RAM用于存储数据和临时结果,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3. 输入/输出51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口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它可以通过输入口接收外部信号,并通过输出口向外部设备发送信号。
这种交互方式使得单片机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有效地通信。
4. 中央处理器单元(CPU)51单片机的CPU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执行指令、处理数据和控制各个部件的操作。
它具有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等组成部分,通过时钟信号进行同步工作。
5. 时钟电路51单片机的时钟电路用于提供CPU的时钟信号,以保证各部件的同步工作。
它可以通过外部晶振或者内部时钟源来实现,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6. 主要工作方式51单片机主要通过中断和程序两种方式来工作。
(1) 中断方式:中断是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根据系统需要暂时中止主程序转去执行其他任务,待任务完成后再返回主程序继续执行。
51单片机具有多种中断类型,包括外部中断、定时器中断和串口中断等。
外部中断是通过外部中断引脚触发的,当外部事件发生时,单片机会立即停止当前任务转去处理中断请求,并将中断优先级高的任务放在队列的前面。
这种方式常用于实时互动的应用中,如按键响应、传感器信号监测等。
定时器中断是通过定时器/计数器模块触发的,它可以周期性地生成一个中断请求。
这种方式常用于定时检测、定时控制等应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节电工作方式 节电方式是一种能减少单片机功耗的工作方 式,通常可以分为空闲(等待)方式和掉电(停 机)方式两种,只有CHMOS型器件才有这种 工作方式。CHMOS型单片机是一种低功耗 器件,正带工作时消耗11-20mA电流,空闲 状态时为1.7-5mA电流,掉电方式为5-50微 安。因此,CHMOS型单片机特别适用于低 功耗应用场合。
单步执行方式是利用单片机外部中断功能实现的。 单步执行键相当于外部中断的中断源,当它被按下 时相应电路就产生一个负脉冲(即中断请求信号)送 到单片机的 引脚。MCS-51单片机在负脉冲作用下 便能自动执行预先安排在中断的服务程序。
2.连续执行方式 连续执行方式是所有单片机都需要的一种工作方 式,被执行程序可以放在片内或片外ROM中。由 于单片机复位后程序计数器PC=0000H.因此机器 在加电或按钮复位后总是到0000H处执行设序,这 就可以预先在0000H处放一条转移指令,以便跳转 到0000H—FFFFH中的任何地方执行程序。
单片机对复位信号的要求:一是复位信号为高电 平,二是复位信号有效持续时间不少于24个振荡 脉冲(两个机器周期)以上,例如:若MCS— 51单片机时钟频率为12MHz,则复位脉冲宽度 至少应为2微秒。复位信号由单片机的RST引脚 输入,复位操作有上电自动复位、按键复位和外 部脉冲复位三种方式。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 目前有些单片机内部带有看门狗电路,当程序进 行出错或进入了无休止循环时,看门狗电路将利 用软件强行使系统复位。
二、MCS—51指令的取指/执行时序
单片机执行任何一条指令时都可以分为取指令 阶段和执行指令阶段。取指令阶段简称取指阶段 ,单片机在这个阶段里可以把程序计数器PC中 地址送到程序存储器,并从中取出需要执行指令 的操作码和操作数。指令执行阶段可以对指令操 作码进行译码,以产生一系列控制信号完成指令 的执行。图是MCS—51指令的取指/执行时序 (P41)。
③ 在S3和S4P1时P SEN 有效,选中片外ROM工 作,并根据P2口和地址锁存器输出地址读出 MOVC指令的指令码,经P0口送到CPU的指 令寄存器IR。 ④8051对指令寄存器IR中MOVC指令码译码 ,产生执行该指令所需的一系列控制信号。 ⑤在S4P2时,CPU先把累加器A中地址偏移 量和DPTR中地址相加,然后把“和地址”的高8 位送到P2口和低8位送到P0口,其中P0口地 址由ALE的第二个下降沿锁存到片外地址特定功能所需的时间,通 常有若干时钟周期T构成。因此,微型计算机的 机器周期常常按其功能来命名,且不同机器周期 所包含的时钟周期的个数也不相同。 MCS-51的机器周期没有采用上述方案,它的 机器周期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均由12个时钟周 期T组成,每个机器周期包含六个状态(S1—S6) 、每个状态又分为P1和P2两拍。因此,一个机 器周期中的12个振荡周期可以表示为S1P1, S1P2,S2P1,S2P2,S6P2,如图。
从图中可见,ALE引脚上出现的信号是周期性 的,每个机器周期内出现两次高电平,出现时 刻为S1P2和S2P1,S4P2和S5P1。ALE信号 每出现一次,CPU就进行一次取指操作,但由 于不同指令的字节数和机器周期数不同,因此 取指令操作也随指令不同而有小的差异。
按照指令字节数和机器周期数,8051的111条指 令可分为六类,分别对应于六种基本时序。这六 类指令是:单字节单周期指令、单字节双周期指 令、单字节四周期指令、双字节单周期指令、双 字节双周期指令和三字节双周期指令。为了弄清 楚这些基本时序的特点,现将几种主要时序作一 简述。
80C31复位以后SFR重新被初始化,但RAM中内 容保持不变。因此,若要使得80C31在掉电后继 续执行掉电前的程序,那就必须在掉电前预先把 SFR中内容保护到片内RAM,并在掉电方式退出 后为SFR恢复掉电前的状态。
2.空闲方式 80C31执行如下指令可以进入空闲方式: MOV PCON, #01H ; 进入空闲方式后,CPU停止工作,但中断、串行口 和定时器/计数器可以继续工作。此时,CPU现场 (即SP、PC、PSW和ACC等)、片内RAM和SFR中 其他寄存器内容均维持不变,ALE和 P SEN 变为高电 平等等。总之,CPU进入空闲状态后是不工作的, 但各功能部件保持进入空闲状态前的内容,且消耗 功耗很少。因此,在程序执行过程中,用户在CPU 无事可做或不希望它执行有用程序时应使它进入空 闲状态,一旦需要继续工作就让它退出空闲状态。
寄存器名称
PC ACC
复位状态
0000H 00H
寄存器名称
TCON TL0
复位状态
0 ╳000000B 00H
B
PSW SP
00H
00H 07H
╳ ╳000000B
TH0
TL1 TH1
00H
00H 00H
TMOD
DPTR P0-P3
PCON
SBUF SCON
0 ╳╳╳0000B
不定 00H
0000H FFH
1.单字节单周期指令时序
这类指令的指令码只有一个字节(如INC A指令 ),存放在程序存储器ROM中,机器从取出指令 码到完成指令执行仅需一个机器周期。 机器在ALE第一次有效(S2P1)时从ROM中读 出指令码,把它送到指令寄存器IR,接着开始执 行。在执行期间,CPU一方面在ALE第二次有效 (S4P2)时封锁PC加“1”,使第二次读操作无效; 另一方面在S6P2时完成指令执行。
一、机器周期和指令周期
为了对CPU时序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为它定 义一种能够度量各时序信号出现时间的尺度。 这个尺度常常称为时钟周期、机器周期和指令 周期。
1.时钟周期 时钟周期T又称为振荡周期,由单片机片内振荡 电路OSC产生,常定义为时钟脉冲频率的倒数 ,是时序中最小的时间单位。例如:若某单片机 时钟频率为1MHz,则它的时钟周期T应为1微秒 。因此,时钟周期的时间尺度不是绝对的,而是 一个随时钟脉冲频率而变化的参量。但时钟脉冲 毕竟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脉冲,它控制着计算机 的工作节奏,使计算机的每一步工作都统一到它 的步调上来。因此,采用时钟周期作为时序中最 小时间单位是绝无仅有的。
CHMOS型器件退出空闲状态有两种方法。一种 是让被允许中断的中断源发出中断请求(例如: 定时器T0定时ms时间已到),中断系统收到这个 中断请求后片内硬件电路会自动使IDL=0,从 而退出空闲状态。另一种使CPU退出空闲状态 的方法是硬件复位,即在80C31的RST引脚上 送一个脉宽大于24个时钟周期的脉冲。此时, PCON中的IDL被硬件自动清零,CPU便可继续 执行进入空闲方式前的用户程序。
1.掉电方式 单片机在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掉电,片内 RAM和SFR中的信息将会丢失。为防止信息 丢失,可把备用电源加到RST/VPD,当VCC 上的电压低于VPD上的电压时,备用电源通 过VPD端,以低功耗保持内部RAM和SFR中 的数据。当执行如下指令时,即可进入掉电 工作方式: MOV PCON,#02H
第二章 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
2.4 MCS-51单片机工作方式 单片机的工作方式是进行系统设计的基础,也 是单片机应用工作者必须熟悉的问题。通常, MCS—51单片机的工作方式包括:复位方式、 程序执行方式、节电方式以及EPROM的编程 和校验方式等四种。
一、复位方式 复位操作是单片机的初始化操作,单片机在进 入运行前和在运行过程中程序出错或操作失误 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需要进行复位操作。 复位操作后,程序将从0000H开始重新执行, 复位时特殊功能寄存器的状态如表所示。除此 之外,复位操作还使单片机的ALE和PSEN引 脚信号在复位期间变为无效状态。
2.双字节单周期指令时序 8051在执行这类指令时需要分两次从ROM中 读出指令码。ALE在第一次有效时读出指令操 作码,CPU对它译码后便知道是双字节指令, 故使程序计数器PC加“1”,并在ALE第二次有 效时读出指令的第二字节,最后在S6P2时完 成指令的执行。
3.单字节双周期指令时序 这类指令执行时,CPU在第一机器周期S1期间 从程序存储器ROM中读出指令操作码,经译码 后便知道是单字节双周期指令,故控制器自动封 锁后面的连续三次读操作,并在第二机器周期的 S6P2时完成指令的执行。
2.5 MCS-51单片机时序 单片机时序就是CPU在执行指令时所需控制信号 的时间顺序。因此,微型计算机中的CPU实质上 就是一个复杂的同步时序电路,这个时序电路是 在时钟脉冲推动下工作的。在执行指令时,CPU 首先要到程序存储器中取出需要执行指令的指令 码,然后对指令码译码,并由时序部件产生一系 列控制信号去完成指令的执行。这些控制信号在 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就是CPU时序。
在掉电方式下,内部RAM的00H~7FH中的数 据保存下来,不会丢失,ALE和 P SEN 的输出为 逻辑低电平。在掉电期间,电源VCC可以降 到2V,内部RAM耗电电流为50微安。当电源 电压恢复到5V后,硬件复位10ms可以使单片 机推出掉电方式。退出掉电状态的唯一方法 是硬件复位,即给RST引脚加一个足够宽的 复位正脉冲。
3.指令周期
指令周期是时序中的最大时间单位,定义为执 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由于机器执行不同指 令所需时间也不同,因此不同指令所包含的机 器周期数也不相同。通常,包含一个机器周期 的指令称为单周期指令,包含两个机器周期的 指令称为双周期指令,等等。
指令的运算速度和指令所包含的机器周期数有关 ,机器周期数越少的指令执行速度越快。MCS51单片机通常可以分为单周期指令、双周期指令 和四周期指令等三种。四周期指令只有乘法和除 法指令两条,其余均为单周期和双周期指令。
三、访问片外ROM/RAM的指令程序 8051专门有两类可以访问片外存储器的 指令。一类是读片外ROM指令,另一类是 访问片外RAM指令。这两类指令执行时所 产生的时序除涉及ALE引脚外,还和P SEN 、 P0、P2和 RD 等信号有关。
1.读片外ROM指令时序 8051执行如下指令时 MOVC A, @A+DP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