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故不失其以天子迁也,唯宰相独余耳。
”——《项羽之死》文言文教学是中华优秀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各地的中学教学中,有很多教师试图以体系化的方式将优秀的文言文教学深度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更是一种文化的渗透。
为此,当我选择《项羽之死》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材料,将课堂教学深度文化渗透的深意表现出来时,我尤为开心,我的学生也非常欢迎。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介绍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项羽和他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以便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同时,我们讨论了军事家从军、叛乱,牺牲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深远意义。
然后,我开始讲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首先介绍的是文章的结构,教学中重点突出了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结局以及文章的修辞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在问题解决中有所发现,拓展思维,丰富了课堂气氛。
当学生逐渐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我将课堂教学拓展到历史教育和文化传承上。
我让学生体会"宰相独余"的深刻含义,分析春秋时期项羽的“气焰”被统治者所压制,以及残酷的“人命贵重”的道理。
此外,还试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珍惜国家的财富、宝贵的历史和美好的文化。
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言文阅读术语,结合文章内容,探讨项羽的故事,不仅是在文本层面展开对话,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渗透,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难忘的课堂体验,增进了同学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背景介绍《项羽之死》是《史记》中的一篇纪传体文学,讲述了汉高祖与项羽的战争,并描述了项羽最终自刎的场景。
这篇文学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项羽之死》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2.掌握《项羽之死》中的典故及其文学表现;3.了解汉高祖和项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能够使用简单的文学语言,描述《项羽之死》中的重要场景;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争之一就是楚汉之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至公元前 202 年之间。
楚国的项羽与汉国的刘邦争夺天下,最终汉高祖刘邦获胜,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
第二部分:《项羽之死》的文学价值《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它通过笔墨的游刃有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项羽的豪情和悲壮,使人们体会到人性的至高点。
他的近臣、忠诚的女婢侍候献刀自刎;判皇帝则洒泪抚掌,都是极富人情味之笔,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第三部分:《项羽之死》的文学表现项羽的自刎是《项羽之死》最为著名的一段场景,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文学上,任何描摹死亡场面的文章,无论文字的安排如何,可说是既平淡又悲惨,平淡是指形容词少而简单,并无古人之过,悲惨则是指力量的流失、绝望如焚。
第四部分:教学案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电影、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项羽之死》中的场景。
同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模仿文学语言的方式来描述某个场景,进一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和掌握。
总结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项羽之死》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掌握其典故及文学表现,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并获得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更深入的理解。
高中语文_【课堂实录】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板书:项羽之死垓下被围铁汉柔情东城快战勇猛无敌、居功自傲、不得民心决战快战自刎乌江重义知耻宁死不屈心地仁善《项羽之死》学情分析《项羽之死》是高二年级的一篇选修课文,而我本课的教学对象却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他们虽然是文科实验班的孩子,语文基础水平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古文基础仍薄弱,尤其是对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语法现象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因此,字词教学、疏通文意仍是必需的,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解决不能丢。
因此,我主要采取了预习阶段学生自主疏通文意,课堂有针对性解决的方法训练学生。
另外,文科实验班孩子语文学科思维相对活跃,对于问题的思考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课堂主体主要采用了师生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试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预习课需自主预习课文并根据学案进行文言知识梳理。
《项羽之死》效果分析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垓下( ɡāi ) 乌骓马( zhuī )数阕( què ) 美人和之( hé )B.麾下( huī ) 五千骑( qí )田父( fù ) 斩将刈旗( yì )C.自度( duó ) 能属者( zhǔ )溃围( kuì ) 瞋目叱之( chēn )D.檥船( yǐ ) 十余创( chuànɡ )披靡( mǐ ) 怜而王我( wànɡ )效果分析:错误率12.50%。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利兮骓不逝.逝:奔驰。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引:率领。
C.然今卒.困于此卒:士卒。
D.马童面.之面:面对。
效果分析:错误率0%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B.项王则夜.起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效果分析:错误率33.93%。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 体会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文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片段,引出课题。
2. 新课呈现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文本,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从项羽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性格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项羽之死》所传达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4. 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要通过诵读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项羽之死是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它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在文言文教学中,《项羽之死》是一个重要的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本文以某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项羽之死》教学实录为例,分析文言文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深度。
本次教学实录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融合了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我们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其次,我们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文化意识。
我们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增强对古代中国文化的认知。
最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
从上述教学实录可以看出,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分析以及口头表达等方式,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握好教学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将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
课堂实录项羽之死
课堂实录《项羽之死》课堂实录(第二课时)汉台中学邓丽师:一曲十面埋伏结束,项羽自刎于乌江。
千秋功过留于后人评说。
这不,两位学者已争论起来了。
(放投影:王立群贬与易中天赞语)(王立群:项羽这个人政治上十分糊涂,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军事上日渐被动;性格上刚愎自用、残暴、不宽容等。
可以说他的情商极低,这三个原因决定了项羽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易中天: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生:(看投影上文字)师:项羽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正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探究项羽的人物形象,从而完成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板书)。
首先我们先探究课文中的项羽形象。
文章关于项羽写了哪几个场面?生: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作者在每一场面中,对项羽进行了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投影:场面——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讨论)师:好,先讨论到这。
垓下之围,谁分析这个场面中项羽的性格特点?生1:“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是对项王的侧面烘托,体现了他英雄末路的悲凉感。
生2:垓下之围中,主要对项羽进行了了神态描写,“惊”表现他在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四面楚歌这样的危急之时,心中尚不能接受这种现实,很自负;语言描写“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表现他的自负和不知反省,将战局不利归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同时也体现了项羽在个人已身陷险境的情况下还关心虞姬的安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师:对,垓下之围时,项羽的事业跌至谷底,人气指数却直线上升,就因其铁骨柔情。
、生:(笑)师:下面我们讨论第二个场面——东城快战。
哪位同学谈谈你的发现。
生3:这个场面中项羽的动作描写很好,如“项王嗔目而视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讨项羽之死的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项羽的生平事迹中总结经验教训。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2)引导学生从项羽的一生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项羽的生平和垓下之战。
(2)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决策失误。
(2)如何从项羽的一生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羽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项羽之死这一历史事件。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垓下之战的经过,总结项羽在战争中的决策失误。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项羽之死的原因,从政治、军事、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4. 案例分析:分析项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价值观树立: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是否能够从项羽的一生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探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决策失误。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及教案反思华师一附中郑志雄时间:20XX年5月17日地点:华师一附中高一(25)班师:(课前播放歌手屠洪刚演唱的歌曲《霸王别姬》)伴随着一曲熟悉的《霸王别姬》,让我们飞越千年,回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去看看一代杰出的英雄人物——西楚霸王项羽。
其实,我们对项羽并不陌生,高一上学期时,我们学过同样选自《项羽本纪》的另外一篇课文《鸿门宴》,从中我们见识了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张良,有老谋深算的范增,有大智大勇的樊哙,有头脑简单的项伯,有机智善变的刘邦,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当属宴会的主人项羽。
项羽这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初步印象?生:(纷纷回答)师:(板书: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那么,这是不是就是项羽全部的性格特点呢?生:可能不是。
师:当然不是,我们今天一起来看课文《项羽之死》,进一步了解项羽的为人,进一步熟悉这个著名的人物形象。
课前我布置了两道预习题,一是同学们结合页下注解,查工具书,掌握课文的重点字词、文言句式,二是用四个字概括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故事情节。
现在我来检查第二题,哪些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概括结果?生1:第一段、霸王别姬;第二段、受骗被困;第三段、东城决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生2:第一段、四面楚歌;第二段、田父欺骗;第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师:很好,对课文的内容把握得十分到位,概括得十分精准。
我也试着概括了课文:第一段、垓下被围;第二段、大泽被困;第三段、东城快战;第四段、乌江自刎。
(多媒体展示)大家看看老师的概括和你们自己的概括有什么细微区别?生:虽然都是四个字,但老师使用的四字短语结构完全一致。
师:是的,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见识了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炼字炼句艺术,受其启发,我在概括各段时均采用“地点+行为”的短语模式,所以使用的四个短语显得更加整饬。
同学们今后在拟作文标题或概括语段时可以试着这么去做,追求语言文字的结构整齐之美,久而久之,自己驾驭文字的水平会得到提高。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它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通过对项羽之死的反思,我们可以对历史教学进行以下的反思和改进:
1. 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项羽之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政治、军事、个人
英雄主义等多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事件的多种解读,并通过讨
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引导学生分析历史背景:项羽之死发生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涉及到许多历史背
景和因素。
可以通过教学材料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
的情况,帮助他们理解事件的成因和影响。
3. 关注历史人物的复杂性: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军事将领,但他的性格和决
策也有不少问题。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项羽的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他的
个人才华和局限性,并思考历史人物的多面性。
4. 培养历史思维: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他们可
以学会通过阅读史料、分析事件和推理来进行历史研究,并通过此过程培养批判性思
维和判断力。
5. 引发学生思考:项羽之死是一个战争的结局,也是一个人物的结束。
通过教学过程,可以引发学生对战争、权力、英雄主义等问题的思考,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事件的
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总之,通过对项羽之死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改进历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
的历史思维和判断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多面性和影响,从而提高历史教
育的质量。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作者:罗华勇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5期自从新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开创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后,我一直都在探索这两种课程应该如何上。
下面笔者就一次教学示范课《项羽之死》的教学片段作一些反思。
课堂片段一回放: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鸿门宴》,对项羽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项羽与刘邦,本为共同抗秦之盟军,但到了鸿门宴会时,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对反抗暴秦的盟友就了为争抢胜利果实的对手。
因此,他们的这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在《鸿门宴》开头,司马迁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历史细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见,矛盾的关键点在于“沛公欲王关中”。
显然,对于项羽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但为什么项羽却被刘邦打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焦点—《项羽之死》。
生1:项羽可能有点傻。
生2:为什么?生1: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死刘邦,这是他最大的失误。
师:现在我们还是先请同学们听听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播放视频)。
师:看了视频,听了歌曲,你对项羽有什么样的印象?生1:悲壮生2:不屈生3:雄壮。
师:有谁能介绍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生4: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著名军事家,号“西楚霸王”。
楚亡后,项氏一家惨遭屠杀,他和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经时就有远大志向。
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依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师:很好!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武艺超群,曾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从《鸿门宴》中看出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生5:狂妄自大,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错失了战机。
师:原因很多,导致他逐渐由优势转变为劣势,并且陷入困境。
现在请大家—起来朗读文章第一二节呢?(学生朗读)课后反思:从课堂教学看,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教案 实录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案实录《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年级:高中二年级3、所属模块:选修【学情分析】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教学步骤一、导入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二、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文本研读(方法点拨)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齐读第一段,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之死教案反思
项羽之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鉴赏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
教学重难点: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我能行1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345)期山东为三处6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出示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二、探究人物形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梳理了故事的情节,本课围绕项羽写了三个场面(出示幻灯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妇人之仁、刚愎自用而放虎归山,使原本占有绝对优势的自己处于被动地位,一步步走到了垓下。
1、垓下之围(出示幻灯片)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学生概括“垓下之围”写了哪两件事。
思考:(出示幻灯片)1)找出表现项羽“四面楚歌”的动作行为的词语。
2)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活动:学生诵读《垓下歌》,体会项羽的情感。
请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是什么?项羽为何而悲?明确:悲。
有今昔对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叹,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和柔情,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这首诗,一句一叹,情感浓烈。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泪的西楚霸王(),这样写的好处。
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西楚霸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也是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4)(出示幻灯片)巨鹿之战中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比较“敢”与“能”的不同。
“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项羽之死提交者苗德朝单位武陟一中课时一课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授课对象高二年级教学对象分析高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对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已经基本了解。
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字词句。
2.重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3.把握文章内容,联系相关资料,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指导分析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提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项羽之死》,搜集项羽相关评价性文字,教师制作本课幻灯片教学过程与教学步骤一、导入(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二、朗诵全文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
2024年《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2024年《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梗概,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理解、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英勇与悲壮,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项羽之死》中项羽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掌握相关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难点: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理解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将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项羽的相关历史图片或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课营造良好的氛围。
简短介绍项羽的生平事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项羽之死》全文,标记出不懂的词句。
教师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学生再次阅读,梳理故事情节,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各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角色扮演学生自愿组合,分别扮演项羽、刘邦等历史人物。
根据《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进行情景再现,重现历史场景。
表演结束后,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表演者的表现,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全文,强调项羽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项羽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相联系,进行拓展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短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针对《项羽之死》的阅读理解题和词汇填空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项羽之死》的读后感,深化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项羽之死》课堂实录柳迎春【教学目标】1.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创作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刺客列传》和《李将军列传》,并就相应的人物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有人说,项羽这个人,“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回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因此,他一辈子经历了“爱情之悲、民情之悲、军情之悲、乡情之悲、友情之悲、亡情之悲、败情之悲”。
可以说项羽就是一个悲剧英雄,而《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恰恰描绘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完美谢幕。
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如何从多角度认识历史人物。
二、穿越千年,心中形象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大家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项羽形象;二是请大家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首诗。
现在就请大家把手中随机发到的画作、诗作展示出来吧。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讨论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什么。
你从末世硝烟走来年少无畏勇往直前遥遥一指是你的宣言你在刀光渝影中走過破釜沉舟槊血满袖巨鹿之战是你的骄傲你向滚滚乌江走去剑舞翩跹烈酒断肠四面楚歌是你最后的彷徨碧血满腔伤命运,昨听檐沥声空冷。
剑断人亡生死错,横波秋水逝无痕。
醉中挑剑浑身胆,青天何笑在红尘。
学生讨论(略)。
师:以上是两位同学的作品。
刚才大家的解读非常好,把项羽一生的经历浓缩在我们的诗歌作品中,写出了项羽的勇猛、项羽的无奈,可见大家的诗歌创作水平还是很高的。
当然,我们的诗歌创作也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比如下面的这两个作品,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合适吗?(学生交流后回答)一代名将,西楚霸王。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故事之一,讲述了项羽在楚汉战争中战败后选择自杀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入人心,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之一,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项羽之死》进行反思,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背景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发、政权更迭的时期。
学生可以了解到这个时期的乱世背景,以及项羽作为楚国将领的重要地位。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展的背景和项羽作出自杀选择的原因。
其次,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思考项羽选择自杀背后的原因和他的心理变化。
项羽曾经是无敌的战神,但在楚汉战争中却败给了刘邦。
学生可以通过揣摩项羽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失败后的挫折感和傲慢心态。
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成功和失败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好地认识自我和对待挫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项羽自杀行为的看法,并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
教师可以提供合适的引导,引导学生关注自信、自强、坚韧等品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勇于面对挑战。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项羽具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项羽勇猛无敌,被誉为战神,但他也自负、傲慢,缺乏谋略。
通过分析项羽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自我反省并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和互动教学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例如,可以播放有关战国时期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
还可以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模拟战争场景中体验项羽的挫败与心理压力,以提高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项羽之死》这个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原因和教育意义、组织学生互动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_项羽之死_教学实录及反思_黄宏武
翳说话时的语气情感区别开来,是非常难得的。 生:我想分析第一部分“霸王别姬”中的那个楔子。
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不管是《鸿门宴》里面,还是后 面“东城快战”里面,项羽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一个刚毅 武断、颇具男子气概的人,然而他这里却“泣数行下”。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他在 这里应该已经预见到后来惨败的结局了,所以“泣数 行下”更能说明一个英雄在穷途末路时的无奈和悲壮。
生:我觉得项羽是一个擅长作战、有勇有武的人, 比如说第三段: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 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 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 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师:读得有点多了。请抓住几个关键字词来分析。 生 :项 王 瞋 目 而 叱 之 ,赤 泉 侯 人 马 俱 惊 ,辟 易 数 里。 师:哪一个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叱。 师:很好。 (板书“叱”字。) 生:我认为项羽是一个骄傲的人,他多次提到“此
2016.10
·高中 39阅读本版编/海 浪他很重脸面。 师:很重脸面?换一个词。 生:重情义。 师:重情义,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去?如果回去他会
感觉到什么? 生:有愧于江东父老。 师:对,这是一种苦笑,这是一个重情义的笑,这
是一个知耻的笑。还有自刎前的冷静的笑、视死如归 的笑。请你读一读。
生: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 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 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阅读
本版编辑/ 海 浪
◆案例评品
文言文教学的深度文化渗透
——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及反思
筅黄宏武
(慈溪中学,浙江 宁波 315300)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是这次“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所讲的课文。
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的一篇史传性散文。
在讲解本课时,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了多媒体进行讲授。
上课之初,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事先在多媒体上放映了几张项羽的图片。
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不时的有讨论声相伴。
我心里对这节课就有底了。
结合着之前学过的《鸿门宴》中的项羽的性格特点引入了新课。
教学的主体部分就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文意进行疏通,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教师同时提醒重点词句。
上完课后,我认真请教了去听课的老师,从中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优缺点。
比较好的方面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一开始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概括比较好。
学生预习得到位,师生之间的配合还不错。
不足的方面体现于由于是第一课时,文言文没能很好的抓住字词来分析,“文”与“言”没能很好的有效配合。
教学设计准备的内容也较多,但对文本还不够熟悉,对于学生的引导只潜在表层,对文本挖得不够深。
同时,小组合作的效率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一节大比武的课程,这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高二理科部语文教师董凯。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
《项羽之死》教学实录中学语文论文《项羽之死》教学实录白霞【课文导入】师:同学们,初高中时我们都学过哪些《史记》选篇?生:《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师:我们初高中阶段学了这些《史记》地选篇.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在《陈涉世家》里,陈胜是一个平民子弟,但他领导了我国第一次轰轰烈烈地农民起义,因而司马迁将他载入世家.可见《史记》这本书,不是以身份成败论英雄,因而它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人学.而项羽,兵败自刎,司马迁却将他列入了《本纪》,享有帝王地尊荣,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项羽之死》. 【授课过程】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体会文中司马迁对项羽有哪些复杂地情感呢?(展示幻灯片,明确问题)生:惜才、赞叹、赞美,对项羽恨铁不成钢地感情.(书写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本,在文章中哪些情节、哪些语句表达了司马迁对项羽地赞美之情?很好,有些同学把重要地句子或是自己喜欢地句子勾画了出来.勾画地时候,请同学们注意,鲁迅曾经评价过《史记》,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何为《离骚》?《离骚》是抒情地鼻祖,因此在《史记》地文字间都充满了感情,因而大家在勾画地时候请揣摩一下语句地情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生:第三自然段“于是项王大呼……遂斩汉一将”,可以看出项王十分霸气.师:请注意,这段话是长短句结合,请你揣摩一下感情,有感情地诵读一遍. 生读师:“遂斩汉一将”读得很果决.但是“汉军皆披靡”,我们需要延长读音,读出汉军地闻风丧胆.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段落或语句?生:“项王瞋目而叱之……复斩汉一都尉.”作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虎虎生威,勇敢作战地英雄形象.生:第二段“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遂霸有天下”,说明了对项羽地赞美. 师:请坐.先揣摩下这段读地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项羽可谓是战无不胜,曾经他引导过很多以少胜多地战役,在巨鹿之战中,他曾以五万兵对秦兵地二十万;在彭城战役中,他曾以三万兵对刘邦地五十六万大军.所以项羽在说这句话时,他应该怀有什么样地感情?请同学们自己放声朗读.师:项羽在说这段话时是什么感情?生:自豪师:请刚才那位同学再为我们朗读一下.生读师:颇有些小项羽地风范.除了这些,还有哪些语句?生:第一段“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师:你从这里面读出来地是对项羽地赞美吗?生:作者对项羽即将陨落地悲哀.师: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赞美了项羽地哪种品质?生:武力勇猛,重情重义.师:除此以外,还有哪些细节可以表现重情重义?生:第四段项羽委婉拒绝了乌江亭长,可以看出项羽有理想、有抱负,他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在面对失败地时候重情义知羞耻,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师:非常好.我们能不能尝试把这种知羞耻、重情义地感情读出来呢?尝试自己读一下.学生自由朗读师:当项羽说完了这席话以后,他选择了自刎.同时,他在说这席话时有一个神态动作“笑”.因此大家揣摩一下,这段在读地时候应该用什么样地感情?生:自嘲、无奈、悲哀.(请一位同学读项羽,一位同学读乌江亭长,其余同学读旁白)师:如果对课文再熟悉一些,读起来再流利一些,感情就会更充沛了.同学们找出来地这些细节,可以见得项羽地重情重义.项羽岁起兵反秦,斩秦皇,封天下,战无不胜,襟怀坦荡,岁成就了一代霸王.所以,可以说项羽地才、情、义、气都让我们为之动容.同时,同学们刚才不仅说到了赞美地地方,也说到了惋惜地地方.刚才那位同学很有感情地朗读了《垓下歌》,他读出了《垓下歌》地无奈,我们也尝试着读一下.在读地时候,请注意,无奈地情感需要深沉舒缓地语调.听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师:文章里歌数阕,因时间原因我们歌三阕.请刚才那位男同学歌第一阕,老师也想参与到大家地朗诵之中,老师歌第二阕,全班歌第三阕.(师生诵读)师:请同学们看老师给出地补充材料.项羽自刎了,但这之后《史记》里又记载了一段.(展示补充材料)老师诵读补充材料:“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师:曾经如此威风凛凛,让人不敢仰视地英雄,最终落得了什么样地下场?因为赏金而被争夺得四分五裂.这个英雄是多么地可悲啊!“悲剧就是把美好地东西毁灭给人看”.司马迁悲叹地正是英雄霸业未成,才华难展,有情有义却不能善终.(展示小结)师:同学们,老师在读这篇课文地时候有个疑惑,这个悲剧地产生实际上时机很多,例如项羽被围垓下,他可以选择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努力溃围;在深陷沼泽时,可以选择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带兵至东城;在东城只有骑时,可以死,但是他选择了活——快战溃围;在乌江,乌江亭长愿意渡他,他可以选择生,但为什么又选择了死?请大家讨论一下.(展示问题“探讨项羽最终地抉择”)生:项羽地个人英雄主义.因为课文里说“今无一人还”,他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师:你所找地语句能够证明“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吗?更多体现地是什么?生:重情重义、羞愧.他之前没有选择死是因为身边还跟着众多士兵,他不会自己选择死而抛弃这么多士兵.师:英雄就应该有担当责任.生:他在乌江选择死是因为回去也是一种苟活,他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地人,他不愿意窝在江东一片地方,如果不能征服天下霸业地话,他宁愿选择死.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死也必须是一个英雄,绝不是一个懦夫、苟活者.生:他觉得他地死是天意,文章第二段两次出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觉得自己就算回到江东,霸业也成不了了,大势已去.师:卷土重来最终会化为虚无.生:项羽自封为霸王,就要对得起“西楚霸王”这四个字,假如他现在逃走了,后人会怎么看他,就算是死了也能够流芳百世.他觉得现在死对得起自己.师:这种死捍卫地是自尊.生:项羽是一个英雄人物地形象,死也要死地有尊严.之前有兵力地时候,他重情重义,要为士兵脱出重围.到乌江地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也没有力气再去拼杀了,这个时候死地是有尊严地.师:在常人认为可以死地时候,项羽没有选择懦弱;在常人认为可以活地时候,项羽没有选择苟活.这成就了英雄地悲壮.(展示小结)师:同学们,在司马迁地《史记》里,写过很多人地死,黄帝轩辕,死得很简单,一笔带过“黄帝崩”;孔子也死得很简单,“孔子卒”,为什么在项羽之死上他要浓墨重彩呢?如果我们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联系到司马迁地生平经历.请看投影上,老师所给出地补充材料.我们一起朗读司马迁地遭遇(展示补充材料)司马迁卷入李陵事件,替李陵辩护,惹怒汉武帝,汉武帝便把司马迁交给臭名昭著地酷吏杜周处理.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地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后来汉武帝听信李陵曾带匈奴攻打汉朝,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地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但是汉朝地免死必须接受两条路,要不交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没有选择死,而选择了宫刑.师:请同学们看第二则补充材料,司马迁在经历了宫刑之后,心理思想发生了什么样地变化?(展示补充材料)“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师:请同学们联系老师所给出地材料,讨论一下司马迁为什么对项羽之死地描写要浓墨重彩?生:因为司马迁对项羽有一种英雄之间地心灵相惜,因为司马迁地生平与项羽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遭受了各种不幸,项羽被很多人背叛,被刘邦军队和诸侯军队围追堵截,而司马迁则被汉武帝处以宫刑,都受过了人生地大悲.司马迁最后活了下来,项羽选择了死去,这就让司马迁觉得不管生还是死都有它地原因.就像材料里说地“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两人都被世人所指责,司马迁被人认为是苟且偷生,为了生命愧对祖先.在项羽地时代里,很多人认为项羽是个暴政地人,各种指责层出不穷.司马迁在项羽身上找到了和自己相同地处境.师:请同学们看一下课后练习中摘录地后人评价项羽地诗歌,有赞美项羽死得轰轰烈烈地,有指责项羽傲慢地,还有鄙视项羽懦弱地等等.两个人都是备受争议.生:项羽在三次溃围中都选择了顽强抵抗,司马迁在忍受酷刑时完全没有招供认罪,他们都不屈顽强.这是两人共同具有地坚毅性格.师:司马迁对项羽有英雄相惜地感慨,因而司马迁把项羽列入了《本纪》.他认为项羽地死不是结束,而是自尊不屈地永生;司马迁地生不是苟活,而是自我价值地创造.(展示总结)师: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地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地节日”.但是同学们,人必有一死,但要死得其所,更要生得其所.项羽是活着地英雄,死去地帝王,精神地王者!司马迁更是一位精神地王者,他主宰了自己地命运,成就了自我地价值.(书写板书)师:老师在备课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了一副对联,和同学们一起赏鉴.“建霸业,一生坦荡,羞渡自刎豪气永驻;书史记,满腹隐忍,发愤不屈信史长存.”【布置作业】请以“生与死”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或抒情性地文字,不少于字.【板书设计】《项羽之死》作者单位:新疆实验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表格选取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三个段落,请同学们细读这些段落,将表格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生细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我们一起看看大家填写的结果。
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1:在“垓下之围”这一段,项羽的动作表现有“惊”“夜起”“饮帐中”“歌数阙”“泣数行下”等,这些动作显示了项羽性格中多情善感的一面,作者主要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手法。
师:说得很好,我们看到,这里的项羽完全不同于鸿门宴会时的那个项羽,在悲歌告别虞姬之时,的确显示了他个性中多情善感、儿女情长的一面,这使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吴梅村在《圆圆曲》中写的那两句诗:“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在这一段中除了动作及语言描写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写作手法呢?
生2:还有侧面衬托。
这一段结尾“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表现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从侧面写出了项羽身处绝境时的凄惨。
师:分析得很细致!这正是侧面映衬。
还是以横栏为准,哪位同学来填写第二栏?
生(盛宇博):在“东城快战”这一段,项羽冲锋陷阵了三次:第一次“遂斩一汉将”,第二次,叱退赤泉侯,第三次,“复斩一都尉”。
这些行为说明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勇猛善战。
作者除了使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外,本段和《鸿门宴》一样,还有场面描写,还使用了对比的写法。
师:回答得相当好!我们看到,盛宇博同学已经开始追求语言的整饬之美,大家看他对人物的动作表现的概括,使用了三个比较整齐的动宾短语,而且他对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得十分到位,还能够受到学过的《鸿门宴》的启发,真是难能可贵。
其中对比的写法,他说得不太具体,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多媒体展示)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汉军——赤泉侯**俱惊,辟易数里
第三次:项羽——驰复聚其骑,亡两骑耳汉军——一都尉被斩,数十百人被杀这样一显示,楚汉军力及战争结果真是对比鲜明,项羽的勇猛善战也由此淋漓尽致地显现。
但是,我觉得项羽的个性特征还是概括得有些不完整,有谁来补充完整?
生:在“东城快战”这一段中,项羽战后向部下显示自己特别能战**,还“谓其骑曰:‘何如?’”说明项羽很自负。
师:是的,项羽对自己的战**能力极端自信,自信到有些自负逞强。
至此,我们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但如果仅止步于此,我认为还有些不够,请同学们分组探讨以下四个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项羽的认识,然后选代表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
1、垓下被围之时,项羽为什么“泣数行下”?他只心疼宝马美人吗?
2、阴陵迷路之时,历经沙场的项羽为什么会相信一个素未相识的田父?
而**的田父为何敢于“绐之”?
3、如何理解文中项羽反复强调的“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不肯渡江的项羽为何“笑曰”?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回答)
生1: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项羽作为一名沙场骁将,这时“泣数行下”,说明他真正伤心动情了,除了对虞姬和骏马的难舍依恋之情外,他还有一腔悲愤、英雄末路的无限悲情,有对战死疆场的将士的羞愧之情,有对自己无力挽回败局的无奈之情。
师:回答得相当精彩!引用和排比的修辞使你的语言很有文采。
生2:在我的心目中,项羽是一个耿直的人,他不习惯撒谎,自然就认为别人不会对他说谎,所以轻易就相信了田父的谎言;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项羽自负直率的性格特征。
田父无名无姓,恰好是千万深陷战火中的老百姓的一个代表,偶然碰到项羽,却不对他说实话,这说明项羽杀不得民心。
师:你的答案很有深度。
下面我为同学们朗读一组从《史记·项羽本纪》中摘抄的一组数据——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
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
同学们看看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齐)这说明项羽性格残暴,杀人如麻,所以不得民心。
师:是啊,黎民如水,载舟覆舟,项羽动辄大规模杀人,自然不得民心。
再让小组代表回答剩下的两个问题。
生3:我不赞同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我认为项羽所谓的“非战之罪”中的“战”只是战场上的厮杀打**,而不是战略战术意义上的战争,实际上战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不仅仅取决于个人在战场上的打**能力。
师:是啊,太史公司马迁对此也有评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也认为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大谬不然。
司马迁虽然赞颂项羽是英雄,但作为史学家,他不能感情用事,他要给予项羽在历史上的公正地位和评价,这体现了他高度严谨的治学精神。
请第四小组的代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生4:我认为“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决意拒渡,明知必死,项羽反而能“笑”,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显示了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你通过一个“笑”字,深刻的发掘了项羽的心理。
关于项羽之死,有太多的名家给予过评论,最出名的就是李清照的那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请大家一齐背诵——生:(齐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是啊,生为人杰,死为鬼雄,一代西楚霸王,其视死如归的节气尊严,着实令人敬仰。
我们的老校友、曾做客央视“百家讲坛”的知名学者易中天也就此写过一段精彩的评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
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
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
生:(掌声)
师:(指向板书)至此,我们心目中的项羽不仅仅是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了。
被围于垓下,面对骏马美人,他显得多情善感;被困于大泽,是因为他自负直率,且不得人心;快战于东城,战绩赫赫,显示了他的骁勇善战,势不可挡;拒渡乌江,自刎而死,说明
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他的优点和缺点是那样突出,他的个性和爱憎是那样分明,他的生和他的死足以让我们咀嚼和回味无穷。
(板书:多情善感自负直率不得民心骁勇善战知耻重义视死如归)师:现在,我们把《项羽之死》这篇课文放到整个单元来观照,本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这几篇散文中的形象的理解、分析与鉴赏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理解形象正是理解作品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而且,形象生动能使作品具有感染力,我们从形象的角度欣赏作品,在获得美感和提高认识的同时,从写作方面还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那么,《项羽之死》这篇课文会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下面这道练习题——
(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项羽之死》的启示
要求:1、抓住形象特点
2、结合课文情节
3、适当联系现实
4、不低于100字
好,今天的课堂学习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色历来为人称道,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点”很多。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抓住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特征。
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的。
包括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
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文字由学生自己分析,而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易于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提供一些课文之外的资料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走向。
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资料的分析认识到项羽这个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
二、前后勾连,温故知新
高一上学期时,在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过一篇同样是选自《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在一般学生的脑海中,以上就是项羽的性格的基本特点。
在这堂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项羽之死》中,项羽的有些性格我们可以在《鸿门宴》中找到一些影
子,如在“东城快战”那一段,无论是在战争的进程中他的表现,还是在战**完毕他向部下发问,项羽都显得有些自负逞强,这和《鸿门宴》中的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是一致的。
而项羽的多情善感、纯朴真挚、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特点,只有在《项羽之死》中才充分表现。
所以,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当然,由于一堂课时间较紧,前后勾连也有不到位的地方。
如《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写项羽的同时,还写了机智善变的刘邦、多谋善断的张良、简单糊涂的项伯、老谋深算的范增、果敢忠勇的樊哙,作者有意识地使用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其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