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3aed4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5.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方案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指导。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1. 头孢菌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大多数手术部位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等药物较为常用。
2. 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药物较为常用。
3.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适用于皮肤、软组织、泌尿道和妇科手术。
其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药物较为常用。
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1. 术前给药:术前给药应在手术开始前30-60分钟内给予,以达到手术部位较高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术后给药:术后给药应在手术结束后开始,通常给予一次负荷剂量,随后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状况给予维持剂量。
术后给药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进行调整。
三、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1. 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2. β-内酰胺类:通常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体重给予常规剂量。
对于体重较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对于体重较重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四、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1. 静脉给药:对于大多数手术患者,静脉给药是首选的给药途径,因为它可以快速达到手术部位的药物浓度,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2. 口服给药:对于部分轻症手术患者,口服给药可以作为备选的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的优点是方便、安全,但药物浓度较静脉给药低,可能需要较长的给药时间。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1. 监测:在围手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药物浓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51fb80fc81c758f5f61f6740.png)
泌尿外科肾上腺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腹腔镜手术:1. 应用头孢一、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2. 手术时间超过1.5小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可延至96小时(经验用药)。
3. 老年患者,术前有肺部疾病患者抗菌药物在上述情况下延至48小时。
4. 发热病人应查找原因,验血常规以及病原学检查,依具体情况用药。
二、开放手术(含腹腔镜改为开放手术)1. 应用头孢一、二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为72小时(经验用药)。
2. 其它同一项2、3、4泌尿外科病人泌尿系结石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推荐根据治疗前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
2. 一般推荐治疗7-14天,有时需要延长至21天(均为静脉用药)。
3. 尿路结石相关的复杂性尿路感染需要彻底清除结石,同时给予足够的抗菌药物治疗。
如果不能完全清除结石,则应该考虑长期的抗菌药物治疗。
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泌尿系结石及存在尿路梗阻是特殊危险因素。
合并感染的尿路结石,术前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直至达到标准。
5. URL、PCNL、输尿管切开取石、肾盂切开取石均为清洁-污染手术,而感染性结石手术为污染手术。
6. 预防用药时间为24-48小时。
污染手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依据临床实际情况,考虑5天左右比较合适(经验用药)。
7. 对于URS、PCNL、输尿管下段结石切开取石,不伴有其它危险因素者,推荐术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二代)抗生素。
单次用药即可。
8. 对于输尿管中上段碎石、嵌顿性结石、感染性结石、合并感染、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者,术前用药基础上维持用药需要达72小时。
推荐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二代)抗生素。
女性泌尿外科手术的抗生素应用尿道手术:包括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和感染手术。
1. 清洁-污染手术中,例如尿道肉阜,尿道外口囊肿等,经尿道膀胱颈切开等,属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菌谱应该覆盖以大肠埃希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并覆盖常见阳性球菌,可以应用可选用头孢一代,二代以及喹诺酮类,术前30分钟开始给药,如果手术超过3小时,术中应用第二剂,并持续应用至术后48小时,可加用甲硝唑。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849ee056bd97f192279e95a.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 1-1 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1. 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28a4dd7cf46527d3240ce057.png)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一、适应症
1、预防性应用,多用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最佳时机为手术开始前2小时内,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应于手术过程中加用一剂。
2、非特异性感染感染,明确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3、严重污染性损伤、开放性损伤。
4特异性感染
二、药物的选择
1、根据临床经验用药,根据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局部情况,初步判断感染细菌,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
2、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药。
3、根据药物的代谢途径、在组织中的分布能力选择药物。
4、预防性用药应选择抗菌谱广、安全、廉价的抗菌药物,首选一、二代头孢菌素。
三、疗程
1、清洁手术(如精索静脉曲张手术、疝手术、精索鞘膜积液手术、隐睾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
2、若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或使用人工植入物预防性用药为24-48小时。
3、已发生感染者应持续用药。
四、给药途径
1、外用,不提倡,无确切效果,易诱导高耐药性
2、口服、肌注,适用于一般感染
3、静脉滴注,适用于严重感染或围手术期用药。
五、联合应用
病原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需较长期用药,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联合用药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得以减少
其他-加用易于渗入某些组织的药物,以更好控制感染,如泌尿道手术加用经肾脏以原形排泄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六、药占比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优质文档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优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1826321240c844768eaeedf.png)
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
清洁-污染切口—7% 用药。
6
手术切口分类
类别
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
化及泌尿生 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
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
切口
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
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7
Ⅲ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 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 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11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 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 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12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 适应症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 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 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严重污染-感染切口—40% 与那些没有接收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感染率是相似的。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发病率高;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6c7044c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3.png)
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什么是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即在进行外科手术过程中对机体内细菌进行预防和治疗的药物。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普及和外科手术的发展,抗生素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外科手术后,机体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易受细菌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预防和治疗。
手术前的预防手术前的预防目的在于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细菌死亡和感染,预防细菌通过手术入侵机体造成感染。
通常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一般持续数天。
手术中的治疗手术中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抗菌效果,可预防术区感染,减少手术后的感染发生率。
根据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
手术中的药物首剂通常大于之后的剂量。
手术后的预防和治疗手术后的预防和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减少细菌死亡和感染的风险。
治疗期间的药物剂量通常较手术前和手术中的要少。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治疗效果。
应用前的药敏试验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用于确定感染菌株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以便针对感染菌株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进行选择。
合理选药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手术区的细菌感染。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考虑药物的种类、剂量、时间和疗程等因素,以确保其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药物抗性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神经毒性等。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调整剂量和时机,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治疗方法,但其应用方式和原则需要慎重考虑。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精品文档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7d17b25227916888486d741.png)
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包括切口感染以及切口以下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
约占外科病人医院感染的35%40%
SSI诊断标准
手术部位感染(SSI)
切口浅部感染 切口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胆囊切除术 2 100.0 0
0
不同种类手术的SSI类别
手术类别
SSI类别(%) SSI数 切口浅部 切口深部 器官/腔隙
小肠手术
66
52.3
35.4
12.3
大肠手术 子宫切除术 骨折开放复位 截肢术 人工髋关节 人工膝关节
691
58.4
172
78.8
123
79.7
190
69.0
830
73.6
259
切口浅部感染
术后30天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细菌 3.具有下列症状体征之一:疼痛或压痛、肿胀、红 热,因而医师将切口开放者(如培养阴性不算感染)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SSI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不同种类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感染
头颅、脊柱:脑脓肿、脑膜炎、脑室炎、脊髓脓肿 胸部:乳腺脓肿、乳腺炎、纵隔炎、肺脓肿、脓胸、 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腹部:腹腔内感染(腹膜炎、腹腔脓肿) 生殖道:子宫内膜炎 骨关节:骨髓炎、关节或滑囊感染、椎间隙感染、鞘 套感染 血管:静脉或动脉感染
SSI发生率
1284 190 26781 830 13352 259
14.8 3.1 1.9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4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4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66e949f01dc281e53af0dd.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一)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细菌污染机会和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为人体洁净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手术切口类别切口类别定义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注: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泌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d36b7a3ac281e53a5802ff67.png)
二、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一)重症肌无力加重
所有氟喹诺酮类药品都有神经肌肉阻断活性并可能加剧 重症肌无力患者肌无力症状。
(二)可能不可逆转的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品治疗后很快就会发生,通常在 几天之内,一些患者尽管已经停用氟喹诺酮类药品,症状却可以持续一年 之久。
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2.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每日限定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
左氧氟沙星 0.5g
+ +
头孢哌酮 他唑巴坦 4g
+ +
伏立康唑 0.4g
=
?
左氧氟沙星 1 DDD
头孢哌酮 他唑巴坦 1DDD
伏立康唑 1DDD
= 3DDD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100人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1.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住院患者使用抗 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100% 菌药物百分率 同期总出院人数
释义 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此项是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 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
当t>MIC占给药间隔50%~60%时,杀菌效果最 佳
提示
已达有效治疗浓度,进一步增加剂量不一定能提 高疗效。 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提高疗效。
例:头孢呋辛 t1/2 80min
用法:0.75~1.5g ivgtt tid 头孢曲松t1/2 6~8h 用法:1~2g ivgtt qd
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eb01c2f7ec4afe04a1dfbb.png)
容易导致SSI的危险因素 患者因素
高龄(大于70岁)、营养不良、糖尿病、免疫低下等。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 中华外科杂志,2006,23:1594-1596
案案例:例
20
术前处理
术前住院时间过长、用剃刀剃毛、剃毛过早、手术野卫生状况差(术前未很好沐浴)、对有用药 指征者未用抗菌药物预防等。
2009卫计委征求意见稿
案例患者有无预防用药的适应症?
• 患者此次入院的目的是治疗胆囊炎,入院时,患 者感染的症状较局限,血常规、体温均正常,腹 部B超提示胆囊功能尚可,根据2011年《急性胆道 系统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该患者为急性胆囊 炎(轻度),可不考虑药物治疗。
• 手术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为I类切口,根据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 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I类切 口原则上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仅在特殊情况 下可考虑预防用药,如:存在高危因素。
6
•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 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 • 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 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 •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
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 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15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 中华外科杂志,2006,23:1594-1596
切口深部感染
术后30天内(若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 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 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从 切 口 深 部 流 出 脓 液 。 ➢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 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348例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患者348例抗菌药物应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350a9e6529647d27285256.png)
2 7 4 2
Jo u r n a l o f Cl i n i c a l Me d i c a l Li t e r a t ur e
2 0 1 5 年 5月 B 第 2卷 第 1 4期
Ma y . B 2 0 1 5Wo 1 . 2No .1 4
泌 尿 外 科 围手 术 期 患者 3 4 8例 抗 菌 药 物 应 用 分 析
胡 本康
( 黑龙江 省伊 春市林 业中心 医院泌尿外科 ,黑龙江 伊春 1 5 3 0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 究泌尿外科 围手术期 患者在抗 茵药物使 用上的情况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 方法 选取 2 0 1 2 年 5月~2 0 1 4 年 7月本院收治的 3 4 8例泌尿 外科 围手术期 患者作 为研 究对 象, 对 患者使 用抗 菌药物 的情 况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结果 所 有患者都使用过抗 菌药物 ,平 均使用时间达到 1 0 . 5 6天 ,在抗 茵药物 的使 用上 ,主要 以硝咪 唑类药
物 及 头 孢 菌 素 类 药 物 为主 ,在 药物 使 用 次 数 方 面 ,其 比 例 由低 到 高 分 别 为 :2 9例 ( 8 . 3 3 % ) 患者 使 用 头 孢 美
唑钠 药物 、 4 9 例( 1 4 . 0 8 %) 患者使 用头孢 甲肟 药物 、 6 2 例( 1 7 . 8 2 %) 患者使 用头孢孟 多酯钠药物和 9 7 例( 2 7 . 8 7 %) 患者 使用硫 酸依替米星 氯化钠药物。结论 泌尿外科 围手术期 患者合理使 用抗 菌药物 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菌感 染,提升疗 效,但必须提升 药物使 用效率 。 【 关键 词 】 泌尿 外科 ;围 手 术期 ;抗 茵 药物 ;应 用 分析 【 中图分类号】R 9 6 9 . 3 ;R 6 9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5 . 0 5 . 2 7 4 2 . 0 1 随着医疗领域 的不 断发展 ,最新医疗技术手段及新药物 天,在 抗菌药物 的使用上 ,主要 以硝咪 唑类药物及头孢菌素 在疾病 临床 治疗及护理 中的广泛应用 ,作为防止手术后感染 的抗 菌药物 ,其在 患者 的病菌防止 中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抗 菌药物虽然有着 良好 的防感染效果 ,但其不合理 的使用 ,也 会 引 发严 重 问题 ,一 是 抗 菌 药 物 价 格 昂贵 ,不 合 理 的 使 用 会 类药物为主 , 在药物使用次数方面 , 其 比例 由低到高分别为: 2 9例 ( 8 . 3 3 % )患 者使 用 头 孢 美 唑钠 药物 、4 9例 ( 1 4 . 0 8 %) 患 者 使 用 头 孢 甲肟 药 物 、6 2例 ( 1 7 . 8 2 % ) 患 者 使 用 头 孢 孟 多 酯 钠 药物 和 9 7 例 ( 2 7 . 8 7 %) 患者 使 用 硫 酸 依 替 米 星 氯 化 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抗菌药物 的不合理使用会增 钠 药 物 。药 物 使 用 方 式 一 般 采 用 静 脉 的 方 式 进 行 滴 注 ,部 分 加病菌 的耐药性 。因而加 大 U I 抗菌 药物合理使用 的研 究, 患者采取 口服 的形式 。 有着积极意义。下文将选取 本院收治的 3 4 8例泌尿外科 围手 3 讨 论 术期患者作为研究对 象,对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的情况进行 回 随 着 临 床 手 术 种 类 的 越 来 越 多 , 术 后 的 抗 病 菌 感 染 也 顾 性 分析 ,现 将 结果 报 告 如 下 。 成 为 当 前 医 疗 领 域 关 注 的热 点 ,抗 菌 药 物 的 使 用 能 够 有 效 1 资料与 方法 的防治病 菌 的感 染 ,然 而不 合理 的使用 ,甚至滥 用也会 导 致 十分 严重 的后果 ,由于抗 菌药物 价格 昂贵 ,加 之会 导致 选取2 0 1 2年 5月 ~ 2 0 1 4年 7月本 院 收 治 的 3 4 8 例 泌 病 菌 的耐药性 ,因此 不合理 使用抗 菌药 物不仅 造成 不必要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8065725915f804d2b16c1d4.png)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四: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几点注意事项1.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清洁一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治疗已存在的感染。
2.应用抗菌药物只是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一部分,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术后全面的护理都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部分。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应掌握正确的给药时机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后决定给药方案。
4.某些危险因素会影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5-7。
(二)常见泌尿外科手术的分类按照1999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感染预防指南中对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将常见泌尿外科手术分为4类,参见表15-8。
(三)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苟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
清洁手术(理论上讲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异物植入手术;高龄、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或清洁•污染手术推荐应用一代头孢菌素,污染手术推荐应用二代头孢菌素。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1500ml),需要手术中给予第2剂。
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一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关于医院围手术期合理运用抗菌药物规定
![关于医院围手术期合理运用抗菌药物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7ba263d0aeaad1f346933faa.png)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475218eba0d4a7303763a16.png)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 孢曲松
心脏大血管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乳腺手术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发病率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
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13
Ⅰ类(清洁)切口预防用药的选择
1.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 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 的抗菌药物。
手术种类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手术特点
预防用药
无损伤,无炎症,手术无破坏 一般不用,仅用于高危
性,不涉及呼吸、消化、泌尿、 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器管
病人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 Ⅲ类切口:污染
经胃肠道或呼吸道、但无明显 溢出,阑尾切除、经口咽、阴 道、尿路、胆道等,该处无感 染,或微小操作失误
自胃肠道较大量溢出,新鲜创 伤,感染入侵途径为尿路或胆 道,或有重大操作失误
14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抗菌药物选择
手术名称
抗菌药物选择
颅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 曲松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 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 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
大手术
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 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 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
巴坦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4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程度 有关。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清洁切口、Ⅱ类可能污染 的切口及Ⅲ类污染切口。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 情况 ,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Ⅱ类+Ⅲ类相当于 原来的Ⅱ类)。
文档:第四篇: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
![文档:第四篇: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b04e8d05727a5e9846a613d.png)
第四篇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指南第一部分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应用包括妊娠期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糖尿病患者在发生尿路感染时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
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妊娠期由于膀胱受子宫压迫、输尿管扩张、肾脏增大充血、尿路平滑肌松弛、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残余尿增多等解剖和生理变化,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增高。
主要表现为无症状菌尿、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三种类型。
妊娠期尿路感染使得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
1.各型妊娠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和药物治疗(1)无症状菌尿妊娠期无症状菌尿的发生率为4-7%[2],其中20-40%会进展为肾盂肾炎,及时的治疗会减低此风险[3,4]。
美国感染疾病协会推荐在妊娠早期行尿培养检查,若结果阳性应及时治疗[5]。
推荐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5-7天抗菌药物治疗[5],治疗后1-4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2)急性膀胱炎妊娠期有症状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急性膀胱炎。
推荐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7天抗菌药物治疗[1],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给予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6]、或阿莫西林[1]、或呋喃妥因[1]、或磷霉素[6]治疗。
治疗后1周应再行尿培养检查了解治疗效果。
若反复发作急性膀胱炎推荐每日睡前口服头孢呋辛125-250mg或呋喃妥因50mg直至产褥期,以预防复发[1]。
(3)急性肾盂肾炎妊娠期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生率为1-4%[7],多发生于妊娠后期。
推荐首先根据尿培养或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静脉输液治疗,如果来不及等待药敏试验结果可选择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素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BLI)治疗[1]。
症状好转后应继续口服抗菌药物至少14天[7]。
2.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8]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四:
泌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时间:2014-02-27
(一)几点注意事项
1.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预防清洁一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以及治疗已存在的感染。
2.应用抗菌药物只是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一部分,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及术后全面的护理都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部分。
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应掌握正确的给药时机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后决定给药方案。
4.某些危险因素会影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参见表15-7。
(二)常见泌尿外科手术的分类
按照1999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外科手术感染预防指南中对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将常见泌尿外科手术分为4类,参见表15-8。
(三)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
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苟球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
清洁手术(理论上讲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异物植入手术;高龄、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或清洁•污染手术推荐应用一代头孢菌素,污染手术推荐应用二代头孢菌素。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 >1500ml),需要手术中给予第2剂。
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接受清洁一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四)常用有创性诊断操作的抗菌药物应用
1.尿动力学检查通常情况下在尿动为学检查前后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在患者有菌尿、留置尿管、近期曾发生尿路感染、大量残余尿、脊髓损伤等危险因素存在时,推荐在检查后24小时内给予单次日服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或复方磺胺甲噁唑。
2.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多数研究采用至少用药3天的方案。
推荐在穿刺前2小时口服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500mg qd),穿刺后继续服用,总用药时间不超过72小时。
如果穿刺前有菌尿等危险因素存在,可延长用药时间至96小时。
考虑到存在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也可应用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
穿刺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高热时应及时行血培养及尿培养,并根据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3.膀胱镜检查推荐在检查前1小时单次口服氟喹诺酮类、或二代头孢菌素、或复方磺胺甲噁唑,如果存在以上列举的危险因素应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但不超过72小时。
(五)ESWL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对不存在表15-7中危险因素的非复杂性肾或输尿管结石患者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存在以上危险因素者,推荐ESWL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素加BLI或复方磺胺甲噁唑作为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症状性尿路感染或菌皿症表现应进一步治疗,否则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对ESWL前存在尿路感染者应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治疗。
(六)腔内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1.TURP推荐在术前30分钟静脉输注青霉素类、或氨基青霉素加BLI、或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当对以上药物过敏时可换用氨基糖苷类,术后继续应用,总用药时间不超过72小时。
2.TURBt推荐在手术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青霉素类、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或氨基青霉素加BLI、或氟喹诺酮类、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当有下尿路梗阻、糖尿病、免疫抑制、肿瘤较大伴坏死、肿瘤切除时间长、残留肿瘤等危险因素时,可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至72小时。
3.输尿管镜和经皮肾镜手术对单纯输尿管镜检查、输尿管下段碎石术或经皮肾镜手术,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存在者,考虑到手术难度不大,手术时间较短,推荐在术前30-60分钟静脉输注氟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或氨基青霉素加BLI、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单次用药即可。
对输尿管中上段碎石术、嵌顿性结石、感染性结石,手术难度大、时间长,或
合并下尿踣梗阻、糖尿病、免疫抑制、残野结石或肿瘤等危险因素者,应在术前首次用药后维持用药达72小时。
对于术前有明展尿路感染、菌尿的患者,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给予充分抗感染治疗后再行手术。
存在结石梗阻合并肾积脓或脓毒血症者,应行肾穿刺造瘘置管引流,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治疗后再行二期手术治疗。
(七)开放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
应用开放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表15-8对手术的分类而定。
1.清洁手术者不推荐常规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下可考虑应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异物植入手术;高龄、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推荐在术前30-60分钟给予青霉素类或一代头孢菌素,总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
2.清洁-污染手术者推荐在术前30~60分钟给予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加BLI、或氨基青霉素加BLI、或复方磺胺甲噁唑、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并维持用药达48-72小时。
3.污染手术者推荐在术前30-60分钟给予二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加BLI、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并维持用药达72-96小时。
涉及肠道手术者应加用甲硝唑,并在术前24小时口服新霉素加甲硝唑。
4.感染手术者应尽早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并根据感染灶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八)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腹腔镜手术的分类可参考表15-8,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与相应的开放手术类似。
对清洁手术者,不推荐常规预防用抗菌药物;对高危人群推荐术前30分钟单次给予一代头孢菌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即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可加用一次。
对清洁·污染手术者,推荐术前30分钟给予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或青霉素加BLI,手术时每3-4小时加用一次,维持用药时间不超过72小时。
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特制定出版了《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版)》。
本指南的制定原则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同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是循证医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结合。
本期小编奉上《2014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