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合集下载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宋新宁陈岳(整理lujun154)目录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第二节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第三节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ppt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ppt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 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四,冷战后时期。
一、国际政治体系及其形成
国际政治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 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 是同步形成的,但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和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首先 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再次,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 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 特征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客观历史条件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 国际政治体系发展演变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的主要形式 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3.不平等性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用 (4)在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
特征
四、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1、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旳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旳基础 (2)不同国家旳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旳构成部
分 (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旳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
体系旳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旳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旳发
主义生产方式旳产物。 (2)国际体系旳形成具有一定旳客观历史条件: ➢ 两次科技革命旳推动是主要原因 ➢ 垄断旳产生和发展是又一主要原因 ➢ 殖民政策旳出现是决定性条件
三次科技革命
3、国际体系形成旳主要标志 (1)国际分工旳完毕 (2)世界市场旳出现 (3)殖民体系旳建立 4、国际体系旳构成 (1)世界生产体系——以国际分工为基础 (2)世界贸易体系——以不平等互换为基础 (3)世界金融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 (4)世界殖民体系——以统治剥削为基础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旳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旳主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旳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旳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旳“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暴发核 战争
二、国际体系旳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1、形成之后旳四大时期 (1)单一旳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到
1923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旳时期(1917
至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旳经济制度在一种统
一旳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旳时期(1945 至上世纪90年代初) (4)冷战后时期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2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课件第2章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系统与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目录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第二节 征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
第三节 单元
国际政治系统与互动
3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政治学系列教材
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二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
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四是多极化与多元化发展时期。
2.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日起就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演变速度更
7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四版)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编21世纪
政治学系列教材 国际体系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形成
1.国际体系产生的的历标史志条件
国际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1.国际政治系统是单元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一国的政治发展对国际社会的依赖日益加重,国际政治系统就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
环境因 素,制约着国家政治的发展方向、方式和水平。不仅如此,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发生 变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和进程也会发生变化。
2.国际政治系统的结构决定着单元的地位 在一定格局中国家的排位和次序是由结构所确定的,在单极格局中,处于霸权地位的大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

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第二章:国际关系行为体名词解释: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两大类。

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对国际事务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其影响是: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事务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可被概括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

狭义:指在三个以上国家活动、拥有两个以上国家成员、在两个以上国家筹资的非政府组织。

广义:指除了狭义上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外,还包括了具有国际性的所有非政府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各种活动主要表现为:①从事信息咨询活动;②游说各国政府和国际政府间组织,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③在全球问题和其他许多重大问题上,影响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决策,并对主权国家和国际政府间组织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但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既难以拥有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程度的政治权利和权威,也缺乏大型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物质力量,其拥有的影响力更多来自其所具有的到的权威。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许多意愿和目标只有借助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

思考题: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基本特征和类型1.基本特征:①拥有较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形式。

(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超国家的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国际组织、政党和宗教组织,但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形式)②拥有区别于其他实体的独特利益。

(国际社会中的各个行为体都具有自己的、与其他的行为体相区别的特殊利益。

特殊利益决定了不同行为体在国际社会追求的目标各自不同,制约着个行为体之间的冲突、矛盾、妥协与合作)③具有一定的对外行为能力,并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

第二章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

国际政治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 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由此可见,国际政治体系主要由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 系和以统治剥削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所组成,它使世界上各民族国家 “在经济上处在‘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在政治上‘处在国家体系的范 围内’”,它打破了民族壁垒,完全把世界联结成一体。
第二章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与秩序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节 国际政治体系及其特征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 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 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国际体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我们从宏观上认识和研究国际政治学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视 角。
二、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
1.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演变
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 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 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四,冷战后时期。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 展密切相关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迭,呈现出过渡性 特征
本章重点问题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四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形成与结构
1、含 义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
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
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
成的有机整体,是国际社会的基本表现形式。
2、形 成 (1)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2)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4、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均势”系统 “松散的两极”系统
“牢固的两极”系统
“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等级制”系统
“单位否决”系统
(2)K.J.霍尔斯蒂四种类型的格局
等级制模式 分散型模式
分散的集团模式
两极模式
(3)教材上的分类——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
单极格局 两极格局
多级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的发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的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爆发核
战争
西安开放防空洞供市民乘凉
3、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1)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2)对外政策又有自身特殊性,与对内政策相区别
(3)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
4、国内政治国际化与国际政治国内化及表现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行为体不接受现行的国际规则(朝鲜、 伊朗不接受NPT条约规定,美发动伊 拉克战争)。
维护国际体系秩序的方法
理想主义-建立世界政府(一战后的国 际联盟)
现实主义-实力均衡(欧洲协调、冷战) 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
第三世界的依附地位) 自由主义-建立国际制度(联合国)
(三)国际格局对行为体的影响
1、相同格局,不同等级地位的国家受 约束不同(在一超多强格局里,美国 受到的约束小于中国。中国从世界第 8上升到第2,同一格局对其影响发生 变化。)
2、不同格局,相同等级地位的国家受 约束不同(超级大国在两极格局中受 约束大于一极格局。第三世界在冷战 后的难以运用不结盟的策略。)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 国家间交往是自然过程,在无人为 约束的情况下也是无秩序的。
国际无政府性源于各国之间缺乏一 个国际权威能够垄断军事暴力手段。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体系差别是 有无政府。内战的国家的社会体系 是无政府性质。
“中心-边缘”体系
无政府 性质
(二)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
国际货币基金(欧洲是总裁, 中国10年特别提款权3.72%, 第6位)
以文化为基础的西周五服体系
(三)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区别
性质 等级依据 行为准则 法律效率 军事暴力 安全保障
认同感
国际社会 无政府 实力 从林法
缺乏强制力 无垄断 自助
无全球认同
国内社会 有政府 权力 契约法
强制实施 垄断于中央政府
基本形态间的变异(Hybrid)则受战略关系 影响。
一超多强(冷战后),多强分散为一极,但 如果多强结盟为一方则为两级
两超多强(齐楚争霸)两极/三极 无超多强(战国七强)两极/多极 有超无强(西周)一极/两极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

国际政治学概论要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第二,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观点,主要四点: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在形成金融资本的依附和连词的国际网方面所起的作用,垄断资本对世界的分割。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各自由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

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第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三,第三世界的崛起;第四,垄断资本的两重性。

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简言之,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国际政治格局的类型:一元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第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第二,总是同世界降级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三,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第四,在其演进过程中,总是新旧交替,呈现出过渡性特征。

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第一,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第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第三,区域化的趋势将有所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

它的四个基本特征: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加李少军版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与发展☺理论渊源:哲学(人性论);政治学;世界史学;国际法学;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阶段:创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冷战后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范式:行为主义(在分析经验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假设或理论,必须要用普遍适用的方法加以检验或证实)与传统主义(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类似)与后实证主义(反对经验观察,强调真理相对性);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学科方法:案例法、定量法、形式模型、诠释法第二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时代观:以对不同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阶级关系的分析为基础,采用生产方式与世界革命形势相结合的时代划分方法,提出了时代发展阶段性、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时代发展的曲折性的观点;☺世界体系理论:建立在其对国际分工、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产阶级及其历史地位的分析的基础上,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带来政治结构的变化,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构成自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马恩);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式垄断形成、垄断组织建立,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列宁);☺民族殖民地理论:殖民体系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结构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提出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认为殖民地对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提出民族自觉性原则,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史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殖民主义对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具有双重影响,马恩从社会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分析入手,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应用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战争与和平理论: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正义与非正义取决于是哪一个阶级进行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必须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根除产生战争的土壤第三节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自由主义:早期为古典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认为个体理性的力量通过“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的共同的善得到实现;在经济上相信自由贸易促进和平,在政治上相信共和制国家可以实现和平,不强调对国际事务进行外部干预。

国际政治 北大

国际政治 北大
邱震海:《美欧中三足鼎立:未来国际格局新走向?》,凤凰网 /home/news/review/200405/11/254464.html
附:美国在世界新秩序中的角色
当今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
• 首先,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组成的既得利益集 团,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并利用现行 各种国际规则,保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 其次,美国是这个既得利益国家集团中影响力 最大、也是最咄咄逼人的力量,同时,欧洲作 为一个整体的实力也在急剧提升。 第三,在确立和实施国际规则的方式上,明显 带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开始呈现出北 美、欧洲并立和亚洲加速组合之势。 最后,尽管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建立更合理的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个别 领域占有优势地位,但总体来看,它们大都是 现行不公平国际规则和由发达国家设定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接受者,而且它们之间受益 或受损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在形成集体 行动以谋求共同利益方面,还存在重重障碍, 尚需要下大力气加深合作。 •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欧 洲 殖 民 体 系
两极的国际政治格局
• 冷战阵营的对抗
1945-1960
1960-1991
单极的国际政治格局
• 1989年美国在海外的驻军状况

2003年美国在海外的驻军状况
Relative Military Spending by the nations of the world, ca. 2003

理解国际格局
• • 国际格局指的是,世界上各国或国家集团在合作与竞争中、在实力上 和利益上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 对国际格局的理解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角度:
– 1. 从历史或动态的角度看,力求回答“国际格局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 人们常说的“时代问题”就与此密切相关。 – 2. 也可以从时代的横断面或静态的角度观察,即透过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或汤因比所用的器物、制度、观念三个 层面,来对现今的世界加以描述。 – 3. 也可以用成本收益方法,即通过比较各国家或国家集团,也可以将其统 称为各种力量,在既定或未来格局下的获益和受损程度,来理解和把握世 界格局脉络。 – 4. 还可以从世界主要力量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的此消彼涨中,从其构造世 界秩序的理念和意志力中,来对国际格局进行分析。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

庆祝停战
板门店谈判
两次“柏林危机”
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德国分 裂图
古巴导弹危机 (1962)
• 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 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 • 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 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
美国U-2飞机拍 摄到的苏联向古 巴运送导弹的船 只
越南战争(1968-1976)

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 期
欧洲共同体建立
• 西方阵营分化
戴高乐主义
新东方政策
东方阵营瓦解
苏共20大
原因
莫斯科会议 联合舰队\长 波电台
中苏论战 标 志 珍宝岛事件
新兴独立国家出现
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 约时期
•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 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 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 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 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 发展贸易往来。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 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 福特、女儿苏 珊· 福特。
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 期
• 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
柏林墙被推倒
苏联解体前夕的 莫斯科红场
苏联解体后
苏联解 体前
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 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 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 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 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 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 自由的人们。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国际政治学概论重点1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学的基本理论1、乃是其最典型的的代表。

摩根索的观点认为:政治是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以权力限定利益是普遍适用的,利益直接支配着人的行动,而权力是利益得以实现的保证,一个国家能够在大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取决于自身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政策的好坏不在于它是否合乎道德,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转换为成功的政治行动;道德和政治行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对立,普遍的道德准则并不能以抽象的公式运用于国家行为,政治家也没有权利因不符合道德义务而放弃能够成功的政治行动;普遍的道义法则与特定的国家道义不能混为一谈,后者是权力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现实主义同其他学说的区别,就在于她强调政治领域的独立性,强调权力政治的作用。

在现实主义看来,权力就是一种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能力,国际政治就是一种“增强权力、维持权力、现实权力”的斗争。

2、答:古代中国是一种以“天朝礼治”为核心的朝贡关系,有“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的“华夷秩序”之说,这种“礼治主义”与中国人所尊崇的儒家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崇尚“仁政”、“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除了“仁、义、礼、智、信”之外,与其相联系的“和”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被人们称为是东方和平智慧的本质。

这种秩序的含义是多重的:一为伦理秩序,即所谓战争的“义”与“不义”,“有道”或“无道”;二是文化秩序,即是否“仁德”和符合“礼”;三是政治秩序,即是否合乎“王道”和“仁政”。

中国古代传统的和平主义观念对19世界末20世纪初中国的士大夫乃至革命者的影响都是根深蒂固的。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1第一、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第二、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三、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一、概念题1.国际秩序[中山大学2019年研]答: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它是指国际社会中主要角色围绕某种目标和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形成的运行机制,它表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和顺序,具有相对稳定性。

国际秩序,一般由主角(或大国或国家集团)安排,或以战争为手段,或以强权和法律准则为依据,追求相对稳定的共同目标和协调相互间利益均衡。

国际秩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国家,受益者也是国家,也可说是国家间秩序。

共同目标、共同规则和共同利益基础,是国际秩序建立的基本条件,实力、利益协调和对外战略运行艺术是国际秩序建立的保证。

国际秩序既是主要角色在国际体系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又使主角关系定型,并确立了国际体系中各自的最佳位置,找到了良好的汇合点。

2.国际准则答:国际准则是指各类行为体有形和无形的普遍共识、认可和自觉遵循的规章和原则。

有形表现为协议、宣言、声明和条约;无形表现为默契,主要来源于习惯,多属道德规范,如守约和信誓原则,使节不受侵犯原则,在战争中保护妇女、儿童、学者、商人和无辜生灵的原则,等等。

国际准则属于长期适用和被普遍承认的原则,既是行为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为体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

国际准则与国际法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权力均衡答:权力均衡是指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按照权力均衡理论的假定,在这样一种格局中,国家之所以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不仅因为权力的不平衡可能威胁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自主,而且因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带来体系的不稳定。

因此,只有当主要国家的权力大体均衡的时候,安全才能得到最好的保证。

由于国家权力的弱势可能导致侵略,因此防止战争的最佳途径就是防止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取得权力的优势。

4.功能主义答:功能主义是指通过加强国家间功能性的、非政治性的契约关系(联盟),可以最有效地推进世界秩序的一种思想倾向。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二)多极化格局的力量结构
具有多元化、多层次、主动性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 (1)一 (1)一“极”不能主宰世界。 (2)五大力量中心竞相发展。 (2)五大力量中心竞相发展。 (3)第三世界成一支重要力量。 (3)第三世界成一支重要力量。 (4)地区力量中心迅速发展。 (4)地区力量中心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从60年代-80年代末,欧洲、 年代- 年代末, 第二阶段, 60年代 80年代末 欧洲、 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美、 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美、欧、日 经济上的“三足鼎立” 为了共同对付苏联, 经济上的“三足鼎立”。为了共同对付苏联, 也是出于无奈,美国与西方盟国结成了伙伴 也是出于无奈,美国与西方盟国结成了伙伴 关系。 关系。
(三)多极化格局的特征
(1)大国关系日趋均衡。 (1)大国关系日趋均衡。 大国关系日趋均衡 (2)国际合作日趋加强 国际合作日趋加强。 (2)国际合作日趋加强。 如果说两极格局时是对抗多于合作,那 么在多极化时代则是合作多于对抗。 3)国际关系日趋民主 (3)国际关系日趋民主
第二、 第二、地区参与机制
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 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 欧洲联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欧洲联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由美国、加拿大、 由美国 、 加拿大 、 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 由贸易区, 由贸易区 ,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有的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
§2
国际体系的主要关系
一、东西关系 二、西西关系 三、南北关系
一、
东西关系
东西关系, 既是一个政治概念( 主要) 东西关系 , 既是一个政治概念 ( 主要 ) , 也 是 一 个 地 理 概 念 。 它 是指二战结束后至 1991年年底这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国家与本主 1991 年年底这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国家与本主 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 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为中 心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 心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 , 但最主要的 美苏关系, 是 美苏关系 , 即以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 主要角色, 以它们之间的合作、 主要角色 , 以它们之间的合作 、 冲突和争霸 为主要内容, 由有关国家( 首先是欧洲国家) 为主要内容 , 由有关国家 ( 首先是欧洲国家 ) 参加而构成的一系列互动关系。 参加而构成的一系列互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它的控制力,国家功能失效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机制的总和。 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互影响 国际格局的转换导致新的国际秩序的出现 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维也纳秩序、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4.过渡性 处在由于内部实力对比变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之中 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统一 呈现相互交错与并存现象 5.客观性 其形成不以某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形成,个体便失去
• 当天在日本驻上海领事馆外也出现小规模抗议人群,集会人群稍後被警方驱散。 • 其中四名男子在领事馆外举起一条8米长标语,上书:“钓鱼岛属于中国!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问题一:政治从其作用范围分为几类? 问题二: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有何关系?试从以上
新闻中予以分析。
的政治经济联系扩大、加深 (3)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3.形成标志: (1)国际分工的完成 (2)世界市场的出现 (3)殖民体系的建立 4.特征 (1)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特征的世界生产体系 (2)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 (3)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 (4)以统治剥削为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1.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为标准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列宁:“三类国家”论 毛泽东:“三个世界”论 2.以政治制度的差异为标准的不同类型: 封建专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 3.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为标准 二战前,松散型结构:以欧洲为中心的伞状结构、不平等性、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 路透北京/上海9月18日电---约一百名中国民众周六在日本驻华使馆前举行抗议活动,要 求日本释放其扣押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但严密的警戒和持续降雨,使得示威规模没 有进一步扩大。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3.无从属性和层次性
无最高权威和强制中心
全球 地区 亚地区
多边
4.运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形成、发展、成熟、衰落的客观规律性
到达临界点前的稳定性
5.不平等性
双边
国家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定义 1.格局:指事物内在的结构、规模或样式。 2.国际政治格局: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1)战后初期—20世纪50年代中:在雅尔塔体系基础上逐步形成两极格
局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的建立1949)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的
建立1955) (2)20世纪50年代中—7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三世界崛起(万隆会议、七十七国集团)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帝国主义阵营分化 (3)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美苏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3)多级格局:即多个国家或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 约、作用,对国际事务产生影响的态势 地区性多极格局:19世纪欧洲“五强格局” 全球性多极格局: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趋势
(4)两极多元格局:由两极向多极或多极向两极过 渡的格局形态 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
极政治格局终结 (4)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9月7日上午,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先后同日本巡 逻船两次相撞,未造成人员伤亡。8日上午,日方以涉嫌 违反《渔业法》为由逮捕中方船长,中方提出严正交涉。
据法新社9月19日消息,日本当局今日宣布延缓放回被非 法抓扣的中国渔船船长,将非法抓扣期限再延长10天, 并称此举是因为“中国渔船撞击日本渔船”所致。
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二、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三、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一、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的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问题:结合以前所学回答 要点:先有国内政治,再有国际政治,先有经济联系,再有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二、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西方学者的分类 (1)普顿•卡普兰:国际系统六模式,《国际政治
的系统与过程》 均势系统:主权国家以互相补充的方式单独行动 松散的两极系统:既有国家,又有超国家行为主 体 牢固的两极系统:整个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全球系统:行为体都受全球性政治规则的约束 等级系统:一国或国家集团的专制独裁 单位否决系统:互相威慑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 (1)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1917)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时期(1917-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经济制度共处时期(1945-20世纪
90年代初)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2.国际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3)第三世界的崛起 (4)垄断资本的两重性(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 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 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一、国际体系的定义 1.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相同或相类似的事 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2.国际体系:又称世界体系,指由国际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之 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体系和 体系单位)包括世界政治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3.国际社会:指各个人类政治共同体或国家及其成员间相互交 往关系的总和,或指因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世界共同体。 思考: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有什么关系?
据日本共同社9月24日报道,日本那霸地方检察厅24日决 定放还被其非法扣押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那霸地方 检察厅称“考虑到了对日本国民的影响以及今后的日中 关系”,因此作出放还决定。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三节 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9月25日凌晨,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前)乘中国政府包机 安全返抵福州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2)霍尔斯蒂 等级制模式:权力集中于一个单位,自上而下的 等级状态 分散型模式:权力归于各构成单位实力均衡 分散的集团模式:既有对立集团,又有不结盟角 色 两极模式:两大集团对立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 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体系形成后真正形成。 3.构成要素:国际政治力量,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发挥作
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单位。 国际政治力量与国际行为主体的区别 ➢ 国际行为对应于国际体系,国际政治力量对应于国际格局 ➢ 国际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国际政治 力量 ➢ 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通常是大国,但也有例外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