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系列】米兰·昆德拉:“遗忘”的悖论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作者:刘英梅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33期摘要: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都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位作家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并通过遗忘与记忆的故事,展开对人类存在和个体生命的相同思考。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王小波;遗忘;记忆;存在在当今的世界文坛,米兰·昆德拉无疑是享有崇高声誉的一位作家。
在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两个领域,昆德拉匠心独运、双线并举,展示了自己的小说成就和艺术价值。
对昆德拉,余中先先生这样评价,“昆德拉无疑是捷克文学乃至中欧文学、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里程碑。
”[1]290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虽被称为文坛异类,却也以一支生花妙笔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想象的艺术世界,在当代文坛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20世纪,昆德拉从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随着其作品的相继翻译出版,在中国读者中连续掀起阅读、研究的热潮。
90年代后期,随着花城出版社《时代三部曲》的出版发行,王小波风靡一时,成为当代青年的文学偶像,引起了阅读追随的热潮。
昆德拉与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抹不去的身影和冲击,影响了我们对小说艺术的已有认知。
王小波对昆德拉是熟悉的,他读过昆德拉的著作,谈论过他的小说艺术。
王小波的作品中有昆德拉的影响和神韵,是学界早已有之的认识。
就人生经历与创作而言,昆德拉与王小波不乏相似相通之处。
其中,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便是他们作品中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对象之一。
两位作家以遗忘与记忆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和探询。
一、遗忘与集体记忆遗忘在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中是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们思考社会政治历史的一个巧妙切入点。
在小说《笑忘录》和《寻找无双》中,昆德拉和王小波通过不同却类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通过遗忘抹除集体记忆进而修改未来历史的故事。
昆德拉告诉我们,遗忘是一个“政治的重大问题”[2]525。
在小说《笑忘录》的开头,昆德拉即以1948年波西米亚历史中的重要一刻为例,展开了这个话题。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悖论”现象的哲学隐喻
现了一个事实:不少记忆的痕迹逐渐减弱,最终消 失殆尽。担心与父亲的联系被彻底切断,阿涅丝 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最终,她因为精神恍惚 而导致了车祸的发生,也因此丢掉了性命。同样, 《笑忘录》中的塔米娜也在丈夫离世后,希望用记 忆的方式让他们的爱情得以延续。而遗忘彻底地 摧毁了她的念想,也让她的命运陷入了万劫不复 的境地。在《无 知》中,约 瑟 夫 深 爱 着 自 己 的 妻 子。在她离世后,“他努力让妻子的形象重现,但 是结果的 贫 乏 让 他 感 到 悲 伤。”[4]对 于 约 瑟 夫 而 言,让妻子在精神世界中复活成为了一种灵魂上 的折磨。综上所述,阿涅丝、塔米娜和约瑟夫在至 亲离世后,都因惧怕遗忘而让精神陷入到了无尽 的荒原之中,这也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了极大 地困扰。人 生 没 有 不 散 的 筵 席,“只 有 正 视 这 主 动性遗忘带来的还原的不可能,才有可能真正理 解人的生 命,在 遗 忘 造 成 的 断 裂 中 重 新 思 考 ‘我 是谁’与‘我从何处来’的问题。”[5]当人的记忆内 容经常被提取和使用,相关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就会越多,就容易产生持续性的记忆,甚至终生都 无法忘却。在《身份》中,香黛儿与前夫生的孩子 在 5岁时不幸夭折。此后,她对于孩子的记忆不 断地被思维提取,这也影响到了她的婚姻生活,导 致了她与前夫关系的破裂。在与让 -马克结婚 后,香黛儿依然无法忘记自己的孩子,她每个月都 会去墓园,与 孩 子 对 话。 “她 对 他 说,我 亲 爱 的、 我亲 爱 的,不 要 以 为 我 不 爱 你,或 是 我 没 有 爱 过 你,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要是你还活着,我就不 会变成现 在 这 个 样 子。”[6]当 大 姑 子 和 两 个 孩 子 登门到访时,香黛儿心中对于丧子的痛苦记忆被 唤醒,她 无 法 压 制 自 己 的 情 绪,将 她 们 赶 出 了 家 门。可以说,孩子是香黛儿一生中都无法忘却的 伤 痛 记 忆,她 的 人 生 都 因 为 丧 子 事 件 而 被 改 写。 记忆有时会将一些人暂时地遗忘,封存在思维中, 直至有朝一日再次相遇,再识功能便会瞬间开启。 在《无知》中,伊莱娜和约瑟夫曾经在一次聚会中 偶遇,双方都对彼此心存好感。此后,两人分别流 亡到不同的国家生活,对于对方的记忆也就此中 断。多年之后,伊莱娜在返回捷克的飞机上和约 瑟夫相遇,尘封的记忆随即被唤醒。他们回忆起 了那段青葱岁月,于是留下了各自的联系方式,并 相约在一家旅馆中私会。在《不朽》中,鲁本斯曾 在一次舞会中遇见了与众不同的阿涅丝,为她的 气质所打动,并 将 其 称 为 “诗 琴 弹 奏 者 ”。 之 后,
遗忘与记忆——轻与重
音( 尽管 嘴里 还有块蛋糕 ) 朗诵 : “ 上天向我示意 , 我今后 的生 活
会更美丽 。生活 比死亡更强 , 因为生活是 以死亡作为营养 !”
在拉弗朗克看来 , 生 的喜悦超越 了死的悲哀 , 未来 比过 去更
值得关注 , 不论是遗忘还是 释然 , 人 终究不该活在 回忆里 , 而应
该在未来寻找希望 。
参考文献 :
【 1 】 吴海霞. 遗忘 与记忆——论米兰 ・ 昆德拉的三部 曲叨. 北岳文艺出版
『 2 ] 菲利普 ・ 罗斯. 罗斯和昆德拉关于《 笑忘录》 的对话田_ 夕 国文学动态,
里》 , 昆德拉提 出遗忘就是“ 人与政权 的斗争 , ” 这里讲 的遗 个人层 面的遗 忘和
记 忆。 个人层 面的遗忘和记 忆就是存在 问题 , “ 遗 忘使 时间和过去失去意义” 。 “ 遗忘与丢失告别非我 不 自由等具有意义上的
对位性 , 而与记忆拥有 自我 自由等相对立 , 遗忘使 时间和过 去失去意义" ‘ ‘ 我们对死 亡感到恐怖的 , 不是丧失 未来 而是 丧失 过去 , 遗忘是一种与生俱 来的死亡形 式, 我们难以设想倘若人 类 自其诞 生起就全部 患上遗忘症 , 那 么历 史现在 未来便 失去 了联 系, 记忆中的过去也就不复存在 , 现 实失去根的维 系, 正是 因为人类遗忘的本性存在 , 在某种意义上 才是虚无的。”
庆祝无意义 中的人大多过 的郁郁寡欢 ,这或许是 因为他们
都是文人 , 有 着文人 的弱点 , 圈子狭 隘 , 清高却缺 乏实际行动 能 力, 如同福克纳笔下 的没落南方贵族 。 这些人一直在找“ 好心情” 却未果 ,反而是 ,一个刚刚失去情人 的中年 女人 找到了 “ 好心 情” 。这个女人就是拉弗 朗克 。 “ 你想想 , 那天早晨 他在她怀里死去 , 当天 晚上她跟几 位朋
笑忘书 米兰昆德拉 英文名句
笑忘书米兰昆德拉英文名句"笑忘书"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笑忘书》的中文译名。
米兰昆德拉是一位以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著称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涉及爱情、人性、自由等主题。
以下是一些米兰昆德拉的英文名句,展示了他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1. "The only relationship that can make both partners happy is one in which sentimentality has no place andneither partner makes any claim on the life and freedom of the other."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唯一能让两个伴侣都幸福的关系是那种不涉及感伤情绪的关系,伴侣之间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
2. "The brain appears to possess a special area whichwe might call poetic memory and which records everythingthat charms or touches us, that makes our lives beautiful." (《The Book of Laughter and Forgetting》)。
(大脑似乎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我们可以称之为诗意记忆,记录着一切让我们感动或触动心灵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丽。
)。
3. "We can never know what to want, because, living only one life, we can neither compare it with our previous lives nor perfect it in our lives to come."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米兰昆德拉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
米兰昆德拉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本文选自《巴黎评论1》人民文学出版社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享年94岁。
米兰·昆德拉,捷克裔小说家,1929年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1948年,到首都布拉格读大学。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
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的艺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
不知大家是否读过昆德拉的作品呢?对他的作品又有怎样的印象?欢迎大家在留言处写下自己的想法。
本次采访,是在一九八三年秋天,在巴黎和米兰·昆德拉几次偶遇的一个产物。
我们在他靠近蒙帕那斯区的顶楼公寓里见面,在一间昆德拉当做办公室的小屋子里工作。
屋里书架上满是哲学和音乐学的书,有一台老式打字机和一张桌子,看上去更像一间学生宿舍,而不是一位世界知名作家的书房。
其中一面墙上,两幅照片肩并肩挂着:一张是他父亲,一位钢琴家;另一张是莱奥什·亚纳切克,他非常喜爱的捷克作曲家。
......克里斯蒂安.萨蒙,一九八三年《巴黎评论》:你曾说在现代文学中,你感觉和维也纳作家罗伯特·穆齐尔与赫尔曼·布洛赫,比和其他任何作家都更接近。
布洛赫认为,和你一样,心理小说的时代已走到尽头。
相反,他信奉他称之为“博学小说”的东西。
昆德拉:穆齐尔和布洛赫给小说安上了极大的使命感,他们视之为最高的理性综合,是人类可以对世界整体表示怀疑的最后一块宝地。
他们深信小说具有巨大的综合力量,它可以将诗歌、幻想、哲学、警句和散文糅合成一体。
在信中,布洛赫对这一议题做出了一些深远的观察。
不过在我看来,布洛赫由于错误地选择了“博学小说”这个术语,因而模糊了自己的意图。
事实上,布洛赫的同胞,阿德尔伯特·斯蒂夫特,一位奥地利散文大家,他于一八五七年出版的《小阳春》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博学小说。
小说很有名:尼采认为它是德国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四部之一、今天,它难以被理解,因为充满了地质学、生物学、动物学、手工业、绘画艺术,以及建筑学的资料;但这庞大的、令人振奋的百科全书,实际却漏掉了人类及人类自己的处境。
探询被遗忘的存在 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之思
探询被遗忘的存在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之思作者:贺姗姗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贺姗姗(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摘要:米兰·昆德拉是探究“存在”的小说家,他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影响,始终致力于用小说艺术来探索“被遗忘的存在”。
米兰·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是对存在命题的具体论证,他不断提醒人们去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抵抗“存在的被遗忘”。
关键词:胡塞尔;海德格尔;存在;被遗忘的存在;生活世界;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180-02自人类走出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笛卡尔就把人升到了大自然的主人以及占有者的地位上来。
伴随着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人们一方面建立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日益为自己所创造的种种力量(科技、政治、历史)所束缚。
在这些力量面前,“存在”被抛到了被遗忘的漩涡之中,人的“生活世界”也变得毫无价值和微不足道。
1935年,晚年的胡塞尔相继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作了著名的演讲,他断言欧洲人性已出现了深重的危机,并大声呼吁人们要关注“生活世界”。
这无疑代表了胡塞尔哲学思想的一大转变,他最终认识到真正的哲学应致力于关注“存在”本身,而不是只关心与人类具体福利有关的科学真理,且所有科学的前提都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世界”中,生活世界是一个不可超越的前提,是不能再被还原的最后的“剩余”。
他的弟子海德格尔也认为古希腊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从未追问过“存在”,于是海德格尔做出“存在的被遗忘”的判断。
的确,人的存在早已被遗忘了,正如柏拉图所说:“当你们用‘存在着’(einai/to be)这一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已熟悉它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尽管存在是显现自身的过程,但人们似乎并不总是明确地理解这一意义;相反,存在的意义经常在历史和日常生活中被遮蔽、歪曲和割裂,因此需要我们去蔽、揭示和敞亮。
从遗忘中透视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遗忘三部曲”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从遗忘中透视米兰·昆德拉的存在之思——“遗忘三部曲”的主题研究的开题报告【导言】米兰·昆德拉是21世纪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文学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其作品被认为是对个人自由和人性的探索,反映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和困境。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充满了思考和启示,对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遗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使用了多种方法和手法来探讨人们为何会忘记,以及忘记的意义。
他的“遗忘三部曲”包含了《生命中的插曲》、《存在的轻ness》和《缺失的东西》,这三本小说都涉及到了遗忘的主题,并提供了对遗忘的探究和理解。
因此,本文将从这三本小说中入手,进行主题研究,探讨遗忘在三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遗忘主题,特别是在“遗忘三部曲”中的表现和意义。
具体研究目的如下:1. 研究“遗忘三部曲”中遗忘主题的表现形式和特点;2. 探讨遗忘在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3. 分析遗忘的意义,以及遗忘所涉及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文本阅读法。
首先,对米兰·昆德拉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其创作背景、文学风格、思想特点等。
然后,对“遗忘三部曲”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中的遗忘主题,以及遗忘在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最后,对遗忘在哲学思想和人性价值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
【研究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作品中遗忘主题的研究,深入了解现代社会中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进一步探究遗忘对于人的成长和生命意义的探讨,可以对读者人生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
同时,对于文学研究和文学爱好者来说,可以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回归悖论引发的伦理叩问——评米兰middot;昆德拉《无知》
回归悖论引发的伦理叩问——评米兰·昆德拉《无知》赵谦(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3)摘要:《无知》是捷克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遗忘三部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得意之作,小说以流亡法国的捷克人伊莱娜的回乡寻根之旅为主线,反映了她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中经历迷惘、失望以及寻找自我的过程。
作品中,昆德拉从回归的矛盾性出发,对传统的道德伦理提出了质疑,由此引发了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无知》;米兰·昆德拉;回归;矛盾性;道德伦理;质疑Ethical Inquiries Raised from Return Paradox:Analysis of Ignorance By Milan KunderaZhao Qian(Department of Humanity and English of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 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Anhui 241003) Abstract: Ignoranc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novels among “The Fogotten Trilogy”written by Milan Kundera. Based on the returning experiences of Elaine, readers can find a huge gap in the confusion. From the contradictions the heroin have faced in the novel, Kundera questioned the traditional ethics, thus led us to think about the deep meanings of life.Key words: Ignorance; Milan Kundera; Returning; Paradox; Ethics; Inquries创作于2000年的小说《无知》是捷克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又一力作,它与《缓慢》、《身份》一起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刘英梅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小说创作都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两位作家在小说中,都涉及到了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并通过遗忘与记忆的故事,展开对人类存在和个体生命的相同思考。
关键词:米兰·昆德拉;王小波;遗忘;记忆;存在在当今的世界文坛,米兰·昆德拉无疑是享有崇高声誉的一位作家。
在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两个领域,昆德拉匠心独运、双线并举,展示了自己的小说成就和艺术价值。
对昆德拉,余中先先生这样评价,“昆德拉无疑是捷克文学乃至中欧文学、世界文学中的一个里程碑。
”[1]290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虽被称为文坛异类,却也以一支生花妙笔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由与想象的艺术世界,在当代文坛赢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20世纪,昆德拉从80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后,随着其作品的相继翻译出版,在中国读者中连续掀起阅读、研究的热潮。
90年代后期,随着花城出版社《时代三部曲》的出版发行,王小波风靡一时,成为当代青年的文学偶像,引起了阅读追随的热潮。
昆德拉与王小波,在中国当代文坛留下了抹不去的身影和冲击,影响了我们对小说艺术的已有认知。
王小波对昆德拉是熟悉的,他读过昆德拉的著作,谈论过他的小说艺术。
王小波的作品中有昆德拉的影响和神韵,是学界早已有之的认识。
就人生经历与创作而言,昆德拉与王小波不乏相似相通之处。
其中,遗忘与记忆的文学主题,便是他们作品中共同关注和思考的对象之一。
两位作家以遗忘与记忆的故事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和探询。
一、遗忘与集体记忆遗忘在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中是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们思考社会政治历史的一个巧妙切入点。
在小说《笑忘录》和《寻找无双》中,昆德拉和王小波通过不同却类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通过遗忘抹除集体记忆进而修改未来历史的故事。
昆德拉告诉我们,遗忘是一个“政治的重大问题”[2]525。
遗忘悲歌的多重奏——读米兰·昆德拉之《笑忘录》
“ 情 小 说 ” 总 之 作 品 抹 不 去 其 政 治 性 , 发 着 作 家 色 , 散
对 极 权 政 治 的 戏 谑 。 昆 德  ̄ 2人 的 生 命 轨 迹 也 因 政 2;: 1 s 治 遭 遇 发 生 过 几 次 重 大 转 折 , 《 忘 录 》中 几 位 主 从 笑 人 公 的际遇便 可追溯 到 他与政 治 亲密过 招 的身影 。 昆德 拉 在 这 部 小 说 的 抒 写 上 一 反 惯 例 , 以 复 调
史 事 件 , 表 他 对 极 权 政 治 的 冷 嘲 热 讽 。 强 权 政 治 发 而 的 实 质 , 似 第 一 部 《 落 的 信 》中 主 人 公 米 雷 克 所 恰 失 说 :人 与政 权 的斗争 , 是记 忆 与遗 忘 的斗 争 ” ∞ “ 就 。 强权 政治 的高压 下 ,一个 国家 或一个 民族 被迫 或主
的 形 式 , 多 次 直 白地 描 述 了 改 写 捷 克 命 运 的 重 大 历
专  ̄ q: 驱 赶 出 一 百 四 十 五 名 历 史 学 家 , 进 行 3 4= N- 院 c- 1 洗 劫 , 强 行 对 本 民 族 洗 脑 — — 文 字 和 语 言 迅 速 退 向
遗 忘 的 荒 漠 , 史 一 夜 之 间 化 为 乌 有 。 个 国家 或 一 历 一 个 民 族 的 悲 哀 莫 过 于 没 有 了过 去 , 因 为 没 有 过 去 就
米兰·昆德拉:走在“遗忘”的途中
个 结论 : 昆德 拉 缺少 的 似乎 不 是实 力 。 而是 20 年 .英 国作家 比迪亚 达 尔 ・ 01 奈保 尔获
一
,
库切对 它的描写 , 既应和 了对 话和解 的时代
2 0 年 .新 一 届 诺 贝 尔 文 学 奖 颁 给 了 一 位 04
运气。
主题 , 也相承了诺贝尔的理想情 结与苦难精神 。
注政治 .常通 过作品探 讨女性的社会地 位 :用 老唱片 , “ 只是供 人们在偶 尔怀 旧时听上 一两遍 。 超 凡 的语 言 以及在 小 说 中表 现 出来 的 音 乐动 自身对遗 忘的关注 与 自身被世 界的遗忘 .就 这
感. 显示 了社会 的荒谬 以及它们使人屈服 的奇异 样构成 了一个绝大 的反讽 .一个 充满 了文化 挣
的隐喻 , 不知从何 时起 , 也成 为我们难 以摆 脱的思维怪 图 . 了某种无形 的力量束缚住 我 成 们 个性化 创新 的能 力, 因此 , 对文 学史叙述 中的“ 第二十二条 军规” 确定到 了必须破 解的 ,
时候 了。 批评是 一个连续互动 的过程 , 只有如此 , 评才可能走 向深入 。 批 本刊今年 第二 期发
表了一组关于长篇小说《 狼图腾》 的文章, 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从人性论的
高度 , 对狼性论提 出质疑 和批 评 , 对我们在 当下文化 背景中 , 重新思考文 学艺术创作 与人
性 关怀 的关系。 无疑具有 启发性 意义 宋一 苇
空
j
—
间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
昆德拉
“ 忘” 遗 芯
奖。这位 生于 中美 洲特 立尼达和 多 巴哥一个 印 女性 、 一位 诗人 : 地利 的艾 尔弗雷 德 ・ 利 内 奥 耶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名言名句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名言名句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
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
而他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及随笔集《小说的艺术》和《被背叛的遗嘱》是以法文写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1、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米兰·昆德拉《无知》2、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3、推动我们一切行动的东西却总是根本不让我们明了其意义何在。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4、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5、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这个前景是可怕的。
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6、在我们看看来只有偶然的巧合才可以表达一种信息。
凡是必然发生的事,凡是期盼的到,每日重复的事,都悄无声息。
——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7、所有从拉丁文派生出来的语言里,“同情”一词,都是由一个意为“共同”的前缀(Com)和一个意为“苦难”的词根(pasSio)结合组成(共——苦)。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8、那是对一个女孩的责备:“你对我说,在爱情里只有肉欲。
亲爱的,如果一个男人告诉你他想要的只是你的肉体,你准会逃跑的。
到时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残忍的孤独感。
”孤独。
这个词反复出现。
存在的悖论——在历史维度上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存在论解读
存在的悖论——在历史维度上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存在论解
读
陈静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9)005
【摘要】米兰·昆德拉(Milan KLintiera)凭借小说特有的言说方式,对人的"存在"进行了不懈探索.以存在主义视野观照其小说文本,认为其小说文本的实质是在历史维度上构建存在的基本境况,其中的两个焦点:政治和性,分别展现人类集体存在境况和个人存在境况.通过对这两个焦点的存在论解读,还原其小说文本的真正意义,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类存在的悖论状态.
【总页数】3页(P103-105)
【作者】陈静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小说的历史与现代人的存在历史之间的存在论关联——昆德拉小说理论切入存在问题的一个基本视点 [J], 张松
2.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悖论”现象的哲学隐喻 [J], 赵谦
3.回归悖论引发的伦理叩问——米兰·昆德拉《无知》的伦理学解读 [J], 赵谦
4.悲剧性与小说性--米兰·昆德拉小说理论解读 [J], 张淑静
5.剖析性的对位式复调小说——从情节艺术角度解读米兰·昆德拉小说 [J], 姜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忘与回忆——谈米兰·昆德拉后期作品的思想性
遗忘与回忆——谈米兰昆德拉后期作品的思想性
陈秀娟;谭泽宁
【期刊名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6(014)005
【摘要】昆德拉的作品一向以其深邃的思想性见长,他主张小说家应在其作品中"思考一个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他所思考的这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存在境况.文章主要讨论昆德拉在其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主题:遗忘与回忆,以及与之相联的认同与回归.在昆德拉看来,不可逃避的回忆和绝对的遗忘是流亡者难以摆脱的存在境况,与此同时,认同与回归又是流亡者不知疲倦的追求,纵然这种追求只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梦.【总页数】3页(P71-73)
【作者】陈秀娟;谭泽宁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河南,新乡,453002;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河南,新乡,45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14.074
【相关文献】
1.米兰·昆德拉:走在"遗忘"的途中 [J], 李凤亮
2.探询“被遗忘的存在”--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之思 [J], 贺姗姗
3.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 [J], 张楠
4.被遗忘的米兰•昆德拉 [J], 顾建平
5.拒绝遗忘和告别“天使”之笑——米兰·昆德拉《笑忘录》中双主题变奏细解 [J], 彭少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忘与记忆的变奏——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题旨隐喻
The Metaphor of Forgetting in Milan Kundera's
Fiction
作者: 李凤亮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0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6-111页
主题词: 米兰·昆德拉;小说;遗忘与记忆;隐喻
摘要:米兰·昆德拉小说中丰富的隐喻,既是特定文化语境中充满诗性智慧的叙述策略,又包含了这一诗意表达所蕴含的内容.昆德拉移民法国前后的几部作品,便集中反映出'遗忘'的隐喻题旨. <为了告别的聚会>传递的是昆德拉作为移民作家即将流亡的信息,<笑忘录>则集中反映他初居外国后的体验和心理,二者反映作者由特定历史时期的'有组织遗忘'引发出的存在思考,以及在异质语境中的文化陌生感与写作危机;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无意识遗忘',进一步显示遗忘的人类学本质.昆德拉借助于对'遗忘'的隐喻表达,探讨人类彼此确认的问题,有效阐释了一系列重要的存在主题.。
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 张楠[1]
作者机构: [1]荆楚理工学院,湖北荆门44800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233-23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遗忘与记忆;米兰·昆德拉;王小波
摘要:王小波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为我国文学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文坛中举足轻重的大文豪,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共同之处是两人都写过关于遗忘和记忆论证关系的作品,作品表达的意思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思考。
该文主要从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中探讨遗忘和记忆。
探询“被遗忘的存在”--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之思
探询“被遗忘的存在”--论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的存在之思贺姗姗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米兰·昆德拉是探究“存在”的小说家,他深受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影响,始终致力于用小说艺术来探索“被遗忘的存在”。
米兰·昆德拉的每一部小说几乎都是对存在命题的具体论证,他不断提醒人们去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以抵抗“存在的被遗忘”。
【总页数】2页(P180-181)
【作者】贺姗姗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米兰·昆德拉作品对存在的探询 [J], 许可
2.米兰·昆德拉作品对存在的探询 [J], 许可;
3.存在之思与诗性之思的双重抵达——对米兰·昆德拉《慢》的二维解读 [J], 谢中元;石了英
4.遗忘与记忆中的存在之思——米兰·昆德拉与王小波小说比较研究 [J], 张楠
5.探索被遗忘的存在——试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 [J], 杨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兰·昆德拉:“遗忘”的悖论
李凤亮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下午1点(斯德哥尔摩时间)之前,世界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会不约而同地做一个游戏——猜测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
但结果,常常在人们意料之外。
比如,拉什迪、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在读者中呼声一直不低,但始终在门外徘徊,不能登堂入室;再比如,从198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出版起,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就连年获得提名,却每每与诺贝尔奖交臂而过。
到了世纪之交这几年,他离斯德哥尔摩领奖台似乎越来越了。
1999年,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获奖。
笔者在《中华读书报》撰文《昆德拉:离诺贝尔奖有多远》,拿这两位多方面相似的作家做了一番比较,得出个结论:昆德拉缺少的似乎不是实力,而是运气。
2001年,英国作家比迪亚达尔·奈保尔获奖。
这位生于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一个印度裔家庭、少年起便学习工作生活于英国的移民作家的获奖,再次使世纪之交的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今人们对“移民文学”、“身份认同”等全球性文化话题连在了一起,也拉长了昆德拉这位移民作家与诺贝尔奖的距离。
2002年,在德国工作的匈牙利作凯尔泰斯·伊姆雷赢得殊荣,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与奥斯维辛大屠杀主题相联系,也让与当年获奖者同龄的昆德拉再一次空等。
其实,世纪之交的几位获奖者,其作品的内在基调多少都与迫害与挣扎有关,这恰是昆德拉的擅长。
有人说,昆德拉一次次错失诺贝尔奖,是因为其作品的政治色彩强了!这是个悖论——有多少获奖作品与政治话题完全不相干呢?可能是昆德拉先生没把握好那个“度”吧。
还有人说,昆德拉最佳的得奖时机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他才思敏捷,新作迭出,风头正旺;如今时过境迁,也鲜有人再去关注他的自说自话了。
唉,可怜而背运的昆德拉先生!
流亡、漂泊、身份、遗忘,是移民艺术家不老的主题。
作为移居法国近30年的一位捷克小说家,新世纪的昆德拉却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存在困:一方面,他一直延续着多年来关注的“遗忘”主题,从不同侧面反复奏响这一写作的主调;另一方面,他自身的写作却面临着被界“遗忘”的命运:不再有那么多的人聆听他充满苦涩冷笑的倾诉,他似乎成了一张旧时代的老唱片,只是供人们在偶尔怀旧时听上一两遍。
自身对遗忘的关注与自身被世界的遗忘,就这样构成了一个绝大的反讽,一个充满了文化挣扎意蕴的现代寓言。
事实上,昆德拉对“遗忘”的关注,在他小说创作之初就开始了。
他最著名的短篇《搭便车游戏》,讲述的正是一则关于遗忘与自我认同的故事。
早年的这个短篇,奠定了昆德拉几十年来创作的基本主题:灵肉冲突与调和、精神沦丧与救赎、媚俗与拒斥、异化与回归、遗忘与永恒。
这从他小说充满哲学味的标题也可以大致看得出来,如“玩笑”、“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缓慢”、“认”、“无知”等等。
90年代以后,随着对故国政治题材的淡化,以及自我“文化身份”的西方化,昆德拉
的笔调更加虚幻轻灵,其作品哲思化倾向也更为明显,被法国读书界称为“遗忘三部曲”的三本新作(《缓慢》、《认》、《无知》),正较为集中地显示了他创作上的这一新流向。
尽管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但作为健在的文坛巨擘,昆德拉每有新作,依然能引起世界文坛一阵轰动。
在西方,书脊只要打上昆德拉的名字,销量一定不会太低。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对昆德拉其人其作的钟爱,甚至已内化为不少读书人的“昆德拉情结”。
一次学术会议上,斯洛伐克学者Galik教授曾问笔者为何中国人特别钟爱昆德拉。
我想了想,原因之一是昆德拉在处理作品两大基本题材——政治与性爱时,能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之提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加以考虑,不仅完成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而且完成了对人性的批判,而如何成功把握政治与性爱这两个敏感领域正是困扰大多数中国作家的一个高难度命题;另外一个原因是昆氏以自己的创作去实践了他的艺术雄心——对小说艺术的革新、对小说使命的探求,其以“幽默”与“复调”为基本特征的小说风格不论对中国读者还是作家,无疑均有极大启迪意义。
“书籍自有自己的命运”,这是昆德拉自嘲作品被读者曲解时常说的话。
对于这样一位有着世界影响的大作家而言,误读自不可免,但有意的误读往往激起作家本人的怨恨。
世界文坛对昆德拉的误读,大致分为捷克的、西方的、第三世界的(当然包括中国)三种情形:在捷克人眼中,昆德拉是“叛徒”;西方人则把他视为“斗士”;而第三世界的人们似乎更愿意把他当成反思民族遭际的有效话语资源与参照物。
这一思想动机决定了中国知识界20年来读解与鉴取昆德拉的基本立场:认同昆德拉的反思勇气,肯定他“跳出圈子看清事”的超然批判态度。
是谁误读了昆德拉?昆德拉被中国读书界的接受,先是经历了早期译本的无情删改,再就是盗版盗印之作的层出不穷;而贯穿始终的,是思想文化界在“意图谬误”导引下的恶意追捧与盲目认同。
所缺少的,恰恰是对“昆德拉现象”的语境还原与学理反思。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作家出版社长久以来都想购买昆氏版权,但昆德拉提出了三个条件:将某些小说删改的部分全部恢复;补付我国在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之前出版作品的版税;版税率12%。
在目前状况下,昆德拉的某些条件客观上是难以满足的。
笔者因研究之需,也曾于前几年同昆德拉先生本人及负责处理其版权事务的昆夫人维拉女士有过接触,但几次书信往来,最终仍不了了之,令人感到颓唐。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文学报》以《原汁原味的昆德拉就要来了!》为题,报导上海译文出版社经昆德拉本人授权,即将编译新的昆德拉作品中文版的消息。
据该社联络此事的赵武平先生介绍,重译工作涉及昆德拉自己认可的13种作品,并且都从昆德拉认可的法文“定本”译出,译者队伍由一批知名的法文翻译家组成。
而昆德拉本人虽然写作速度不快,但每过几年仍有作品问世。
目前手上就在写《小说的艺术》的续集,听说还有一本新的小说。
据说昆德拉作品的新译本最早于2003年初可以陆续问世,对中国的昆德拉爱好者来说,又有得盼望了。
看来,在昆德拉所遭遇的全球性的“遗忘”中,他还有一个未被遗忘的读者领地,那就是中国。
中国的“昆德拉热”,又该升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