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A版选修22
人教A版选修2-2 2.3数学归纳法 学案
2.3 数学归纳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2-2明目标、知重点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2.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1.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②(归纳递推)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2.应用数学归纳法时特别注意:(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对象是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2)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中,两个基本步骤缺一不可.(3)步骤②的证明必须以“假设当n=k(k≥n0,k∈N*)时命题成立”为条件.情境导学]多米诺骨牌游戏是一种用木制、骨制或塑料制成的长方形骨牌,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保证任意两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骨牌倒下,则一定导致后一块骨牌倒下.只要推倒第一块骨牌,就必然导致第二块骨牌倒下;而第二块骨牌倒下,就必然导致第三块骨牌倒下…,最后不论有多少块骨牌都能全部倒下.请同学们思考所有的骨牌都一一倒下蕴涵怎样的原理?探究点一数学归纳法的原理思考1 多米诺骨牌游戏给你什么启示?你认为一个骨牌链能够被成功推倒,靠的是什么?答(1)第一张牌被推倒;(2)任意相邻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倒下.结论:多米诺骨牌会全部倒下.所有的骨牌都倒下,条件(2)给出了一个递推关系,条件(1)给出了骨牌倒下的基础.思考2 对于数列{a n },已知a 1=1,a n +1=a n1+a n,试写出a 1,a 2,a 3,a 4,并由此作出猜想.请问这个结论正确吗?怎样证明?答 a 1=1,a 2=12,a 3=13,a 4=14, 猜想a n =1n(n ∈N *). 以下为证明过程:(1)当n =1时,a 1=1=11,所以结论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a k =1k, 则当n =k +1时a k +1=a k 1+a k (已知) =1k 1+1k(代入假设) =1kk +1k (变形)=1k +1(目标) 即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1)(2)可得,对任意的正整数n 都有a n =1n成立. 思考3 你能否总结出上述证明方法的一般模式?答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P (n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n 0∈N *)时命题成立;(2)(归纳递推)假设当n =k (k ≥n 0,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上述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思考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 -1)=n 2,如采用下面的证法,对吗?若不对请改正.证明:(1)n =1时,左边=1,右边=12=1,等式成立.(2)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1+3+5+…+(2k -1)=k 2,则当n =k +1时,1+3+5+…+(2k +1)=(k +1)×[1+(2k +1)]2=(k +1)2等式也成立. 由(1)和(2)可知对任何n ∈N *等式都成立.答 证明方法不是数学归纳法,因为第二步证明时,未用到归纳假设.从形式上看这种证法,用的是数学归纳法,实质上不是,因为证明n =k +1正确时,未用到归纳假设,而用的是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探究点二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n 2=n (n +1)(2n +1)6(n ∈N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2=1,右边=1×(1+1)×(2×1+1)6=1, 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12+22+…+k 2=k (k +1)(2k +1)6,那么,12+22+…+k 2+(k +1)2=k (k +1)(2k +1)6+(k +1)2=k (k +1)(2k +1)+6(k +1)26=(k +1)(2k 2+7k +6)6=(k +1)(k +2)(2k +3)6=(k +1)[(k +1)+1][2(k +1)+1]6, 即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等式对任何n ∈N *都成立.反思与感悟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些等式命题,关键在于“先看项”,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等式的两边各有多少项,项的多少与n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n =k 到n =k +1时,等式的两边会增加多少项,增加怎样的项.跟踪训练1 求证:1-12+13-14+...+12n -1-12n =1n +1+1n +2+ (12)(n ∈N *). 证明 当n =1时,左边=1-12=12, 右边=12, 所以等式成立.假设n =k (k ∈N *)时,1-12+13-14+…+12k -1-12k=1k +1+1k +2+ (12)成立. 那么当n =k +1时,1-12+13-14+…+12k -1-12k +12(k +1)-1-12(k +1)=1k +1+1k +2+…+12k +12k +1-12(k +1)=1k +2+1k +3+…+12k +12k +1+1k +1-12(k +1)] =1(k +1)+1+1(k +1)+2+…+1(k +1)+k +12(k +1), 所以n =k +1时,等式也成立.综上所述,对于任何n ∈N *,等式都成立.探究点三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列问题例2 已知数列11×4,14×7,17×10,…,1(3n -2)(3n +1),…,计算S 1,S 2,S 3,S 4,根据计算结果,猜想S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解 S 1=11×4=14;S 2=14+14×7=27; S 3=27+17×10=310; S 4=310+110×13=413. 可以看出,上面表示四个结果的分数中,分子与项数n 一致,分母可用项数n 表示为3n +1.于是可以猜想S n =n 3n +1. 下面我们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个猜想.(1)当n =1时,左边=S 1=14, 右边=n 3n +1=13×1+1=14, 猜想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猜想成立,即11×4+14×7+17×10+…+1(3k -2)(3k +1)=k 3k +1, 那么,11×4+14×7+17×10+…+1(3k -2)(3k +1)+1[3(k +1)-2][3(k +1)+1]=k 3k +1+1(3k +1)(3k +4)=3k 2+4k +1(3k +1)(3k +4)=(3k +1)(k +1)(3k +1)(3k +4)=k +13(k +1)+1, 所以,当n =k +1时猜想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猜想对任何n ∈N *都成立.反思与感悟 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和完全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完全归纳”的一种科学方法,对于无穷尽的事例,常用不完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设法给予证明,这就是“归纳——猜想——证明”的基本思想.跟踪训练2 数列{a n }满足S n =2n -a n (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先计算数列的前4项,再猜想a n ,并证明.解 由a 1=2-a 1,得a 1=1;由a 1+a 2=2×2-a 2,得a 2=32; 由a 1+a 2+a 3=2×3-a 3,得a 3=74; 由a 1+a 2+a 3+a 4=2×4-a 4,得a 4=158. 猜想a n =2n -12n -1. 下面证明猜想正确:(1)当n =1时,由上面的计算可知猜想成立.(2)假设当n =k 时猜想成立,则有a k =2k -12k -1, 当n =k +1时,S k +a k +1=2(k +1)-a k +1,∴a k +1=122(k +1)-S k ] =k +1-12(2k -2k -12k -1) =2k +1-12(k +1)-1,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和(2)可知,a n =2n -12n -1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1.若命题A (n )(n ∈N *)在n =k (k ∈N *)时命题成立,则有n =k +1时命题成立.现知命题对n =n 0(n 0∈N *)时命题成立,则有( )A .命题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B .命题对小于n 0的正整数不成立,对大于或等于n 0的正整数都成立C .命题对小于n 0的正整数成立与否不能确定,对大于或等于n 0的正整数都成立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 C解析 由已知得n =n 0(n 0∈N *)时命题成立,则有n =n 0+1时命题成立;在n =n 0+1时命题成立的前提下,又可推得n =(n 0+1)+1时命题也成立,依此类推,可知选C.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a +a 2+…+a 2n +1=1-a 2n +21-a(a ≠1)”.在验证n =1时,左端计算所得项为( )A .1+aB .1+a +a 2C .1+a +a 2+a 3D .1+a +a 2+a 3+a 4 答案 C解析 将n =1代入a 2n +1得a 3,故选C.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2n -1=2n -1(n ∈N *)的过程如下:(1)当n =1时,左边=1,右边=21-1=1,等式成立.(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1+2+22+…+2k -1=2k -1,则当n =k +1时,1+2+22+…+2k -1+2k=1-2k +11-2=2k +1-1.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此可知对于任何n ∈N *,等式都成立.上述证明的错误是________.答案 未用归纳假设解析 本题在由n =k 成立,证n =k +1成立时,应用了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而未用上假设条件,这与数学归纳法的要求不符.4.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n 2≤1+12+13+…+12n ≤12+n (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式=1+12, 右式=12+1, 所以32≤1+12≤32,命题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命题成立, 即1+k 2≤1+12+13+…+12k ≤12+k , 则当n =k +1时,1+12+13+…+12k +12k +1+12k +2+…+12k +2k >1+k 2+2k ·12k +1=1+k +12. 又1+12+13+…+12k +12k +1+12k +2+…+12k +2k <12+k +2k ·12k =12+(k +1), 即当n =k +1时,命题成立.由(1)和(2)可知,命题对所有的n ∈N *都成立.呈重点、现规律]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验证是基础: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有些问题中验证的初始值不一定为1;(2)递推是关键:正确分析由n =k 到n =k +1时式子项数的变化是应用数学归纳法成功证明问题的保障;(3)利用假设是核心:在第二步证明中一定要利用归纳假设,这是数学归纳法证明的核心环节,否则这样的证明就不是数学归纳法证明.一、基础过关1.某个命题与正整数有关,如果当n =k (k ∈N *)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得n =k +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在已知当n =5时,该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导出( )A .当n =6时命题不成立B .当n =6时命题成立C .当n =4时命题不成立D .当n =4时命题成立答案 B2.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当n =2时命题成立,且由n =k 时命题成立可以推得n =k +2时命题也成立,则( )A .该命题对于n >2的自然数n 都成立B .该命题对于所有的正偶数都成立C .该命题何时成立与k 取值无关D .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 B解析 由n =k 时命题成立可以推出n =k +2时命题也成立.且n =2,故对所有的正偶数都成立.3.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 边形的对角线为12n (n -3)条时,第一步验证n 等于( ) A .1 B .2 C .3 D .0答案 C解析 因为是证凸n 边形,所以应先验证三角形,故选C.4.若f (n )=1+12+13+…+12n +1(n ∈N *),则n =1时f (n )是( ) A .1B.13 C .1+12+13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答案 C5.已知f (n )=1n +1n +1+1n +2+…+1n 2,则( ) A .f (n )中共有n 项,当n =2时,f (2)=12+13B .f (n )中共有n +1项,当n =2时,f (2)=12+13+14C .f (n )中共有n 2-n 项,当n =2时,f (2)=12+13D .f (n )中共有n 2-n +1项,当n =2时,f (2)=12+13+14答案 D解析 观察分母的首项为n ,最后一项为n 2,公差为1,∴项数为n 2-n +1.6.在数列{a n }中,a 1=2,a n +1=a n 3a n +1(n ∈N *),依次计算a 2,a 3,a 4,归纳推测出a n 的通项表达式为( )A.24n -3B.26n -5C.24n +3D.22n -1 答案 B解析 a 1=2,a 2=27,a 3=213,a 4=219,…,可推测a n =26n -5,故选B. 7.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3)(1-14)(1-15)…(1-1n +2)=2n +2(n ∈N *). 证明 (1)当n =1时,左边=1-13=23,右边=21+2=23,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1,k ∈N *)时等式成立,即(1-13)(1-14)(1-15)…(1-1k +2)=2k +2, 当n =k +1时,(1-13)(1-14)(1-15)…(1-1k +2)·(1-1k +3) =2k +2(1-1k +3)=2(k +2)(k +2)(k +3)=2k +3=2(k +1)+2, 所以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由(1)(2)可知,对于任意n ∈N *等式都成立.二、能力提升8.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n +1)(n +2)…(n +n )=2n ·1·3·…·(2n -1)(n ∈N *),从k 到k +1左端需要增乘的代数式为( )A .2k +1B .2(2k +1) C.2k +1k +1D.2k +3k +1答案 B解析 n =k +1时,左端为(k +2)(k +3)…(k +1)+(k -1)]·(k +1)+k ]·(2k +2)=(k +1)(k +2)…(k +k )·(2k +1)·2,∴应增乘2(2k +1).9.已知f (n )=1n +1+1n +2+…+13n -1(n ∈N *),则f (k +1)=________. 答案 f (k )+13k +13k +1+13k +2-1k +110.证明: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2+4+…+2k =k 2+k ,那么2+4+…+2k +2(k +1)=k 2+k +2(k +1)=(k +1)2+(k +1),即当n =k +1时等式也成立.因此对于任何n ∈N *等式都成立.以上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4+…+2n =n 2+n (n ∈N *)”的过程中的错误为________. 答案 缺少步骤归纳奠基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2-22+32-42+…+(-1)n -1·n 2=(-1)n -1·n (n +1)2.证明 (1)当n =1时,左边=1,右边=(-1)1-1×1×22=1, 结论成立.(2)假设当n =k 时,结论成立.即12-22+32-42+…+(-1)k -1k 2=(-1)k -1·k (k +1)2,那么当n =k +1时,12-22+32-42+…+(-1)k -1k 2+(-1)k (k +1)2=(-1)k -1·k (k +1)2+(-1)k (k +1)2=(-1)k ·(k +1)-k +2k +22=(-1)k ·(k +1)(k +2)2. 即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1)(2)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 都有此结论成立.12.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a 1=5且S n -1=a n (n ≥2,n ∈N *),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1)求a 2,a 3,a 4,并由此猜想a n 的表达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a n }的通项公式.(1)解 a 2=S 1=a 1=5,a 3=S 2=a 1+a 2=10, a 4=S 3=a 1+a 2+a 3=5+5+10=20, 猜想a n =⎩⎨⎧ 5 (n =1)5×2n -2, (n ≥2,n ∈N *).(2)证明 ①当n =2时,a 2=5×22-2=5,公式成立. ②假设n =k (k ≥2,k ∈N *)时成立,即a k =5×2k -2,当n =k +1时,由已知条件和假设有a k +1=S k =a 1+a 2+a 3+…+a k=5+5+10+…+5×2k -2.=5+5(1-2k -1)1-2=5×2k -1.故n =k +1时公式也成立.由①②可知,对n ≥2,n ∈N *,有a n =5×2n -2. 所以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 5 (n =1)5×2n -2 (n ≥2,n ∈N *).三、探究与拓展13.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1-na n (n ∈N *).(1)计算a 1,a 2,a 3,a 4;(2)猜想a n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解 (1)计算得a 1=12;a 2=16;a 3=112;a 4=120. (2)猜想:a n =1n (n +1).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猜想显然成立. ②假设n =k (k ∈N *)时,猜想成立,即a k =1k (k +1). 那么,当n =k +1时S k +1=1-(k +1)a k +1, 即S k +a k +1=1-(k +1)a k +1. 又S k =1-ka k =k k +1, 所以kk +1+a k +1=1-(k +1)a k +1,从而a k +1=1(k +1)(k +2)=1(k +1)[(k +1)+1]. 即n =k +1时,猜想也成立. 故由①和②,可知猜想成立.。
数学:2.3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3《数学归纳法》教案(新人教A 版选修2-2) 第一课时 2.3 数学归纳法(一)教学要求: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并能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格式书写.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 问题1: 在数列{}n a 中,*111,,()1n n n a a a n N a +==∈+,先算出a 2,a 3,a 4的值,再推测通项a n 的公式. (过程:212a =,313a =,414a =,由此得到:*1,n a n N n =∈) 2. 问题2:2()41f n n n =++,当n ∈N 时,()f n 是否都为质数?过程:(0)f =41,(1)f =43,(2)f =47,(3)f =53,(4)f =61,(5)f =71,(6)f =83,(7)f =97,(8)f =113,(9)f =131,(10)f =151,… (39)f =1 601.但是(40)f =1 681=412是合数3. 问题3:多米诺骨牌游戏. 成功的两个条件:(1)第一张牌被推倒;(2)骨牌的排列,保证前一张牌倒则后一张牌也必定倒.二、讲授新课:1. 教学数学归纳法概念:① 给出定义:归纳法:由一些特殊事例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 特点:由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根据事物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特例得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叫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把研究对象一一都考查到了而推出结论的归纳法称为完全归纳法.② 讨论:问题1中,如果n =k 猜想成立,那么n =k +1是否成立?对所有的正整数n 是否成立?③ 提出数学归纳法两大步:(i )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时命题成立;(ii )归纳递推:假设n =k (k ≥n 0, 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原因:在基础和递推关系都成立时,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 0的正整数n 0+1,n 0+2,…,命题都成立. 关键:从假设n =k 成立,证得n =k +1成立.2.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2222*(1)(21)123,6n n n n n N ++++++=∈K . 分析:第1步如何写?n =k 的假设如何写? 待证的目标式是什么?如何从假设出发?小结:证n =k +1时,需从假设出发,对比目标,分析等式两边同增的项,朝目标进行变形.② 练习:求证:2*1427310(31)(1),n n n n n N ⨯+⨯+⨯+++=+∈K . ③ 出示例2:设a n…na n <12(n +1)2. 关键:a 1k +<12(k +1)2+2212(k +1)2+(k +32)=12(k +2)2 小结:放缩法,对比目标发现放缩途径. 变式:求证a n >12n (n +1) 3. 小结:书写时必须明确写出两个步骤与一个结论,注意“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从n =k 到n =k +1时,变形方法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添拆项、配方等.三、巩固练习: 1. 练习:教材108 练习1、2题 2. 作业:教材108 B 组1、2、3题.第二课时 2.3 数学归纳法(二)教学要求: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并能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格式书写.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教学难点:经历试值、猜想、归纳、证明的过程来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练习:已知()*()13521,f n n n N =++++-∈L ,猜想()f n 的表达式,并给出证明?过程:试值(1)1f =,(2)4f =,…,→ 猜想2()f n n =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 提问: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步骤?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已知数列1111,,,,2558811(31)(32)n n ⋅⋅⋅⨯⨯⨯-⨯+,猜想n S 的表达式,并证明.分析:如何进行猜想?(试值1234,,,S S S S →猜想n S ) → 学生练习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讨论:如何直接求此题的n S ? (裂项相消法)小结:探索性问题的解决过程(试值→猜想、归纳→证明)② 练习: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得等式132435......(2)n n ⨯+⨯+⨯+++=21()6n an bn c ++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试证明你的结论.解题要点:试值n =1,2,3, → 猜想a 、b 、c → 数学归纳法证明2. 练习: ① 已知 0(1,2,,)i a i n >=L ,考察111()1i a a ⋅≥;121211()()()4ii a a a a ++≥;123123111()()()9iii a a a a a a ++++≥之后,归纳出对12,,,n a a a L 也成立的类似不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② (89年全国理科高考题)是否存在常数a 、b 、c ,使得等式 (答案:a =3,b =11,c =10) 12222(1)223.....(1)()12n n n n an bn c +⨯+⨯+++=++对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3. 小结:探索性问题的解决模式为“一试验→二归纳→三猜想→四证明”.三、巩固练习:1. 平面内有n 个圆,任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任何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求证这n 个圆将平面分成f (n )=n 2-n +2个部分.2. 是否存在正整数m ,使得f (n )=(2n +7)·3n +9对任意正整数n 都能被m 整除?若存在,求出最大的m 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m =36)3. 试证明面值为3分和5分的邮票可支付任何(7,)n n n N >∈的邮资. 证明:(1)当8,9,10n =时,由835,9333,1055=+=++=+可知命题成立;(2)假设(7,)n k k k N =>∈时,命题成立. 则当3n k =+时,由(1)及归纳假设,显然3n k =+时成立.根据(1)和(2),可知命题成立.小结:新的递推形式,即(1)验证00(),(1),,P n P n +L 0(1)P n l +-成立()l N ∈;(2)假设()P k 成立,并在此基础上,推出()P k l +成立. 根据(1)和(2),对一切自然数0()n n ≥,命题()P n 都成立.2. 作业:教材108 A 组1、2题.。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数学归纳法是数列知识的深入与拓展,是证明与正整数有关问题的有力工具,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证明方法。
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猜想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体会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创设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从猜想到证明的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数学归纳法的学习,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分析和对数学归纳法步骤的掌握。
2)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对递推思想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作为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列与推理证明,基本掌握了归纳推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的能力。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1)学生初学时容易忽视归纳奠基的验证。
(2)学生难以理解第二个步骤的作用,尤其是为什么可以根据归纳假设进行证明,以及如何利用归纳假设证明。
三、教法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应该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动手操作、交流合作,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正确的解题思路。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情境一::数列{}n a ,已知11=a ,n n n a a a +=+11(⋅⋅⋅=3,2,1n ),试求出4,32,,a a a 并求出{}n a 的通项。
生:回答并归纳通项na n 1= 师:根据前四项可以归纳结果,它对后续的项是否成立则需要证明,当n 比较小时可以逐一验证,当n 比较大或者证明n 取所有正整数都成立的命题时,逐一验证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另辟心径,寻求一种方法:通过有限个步骤的推理,证明n 取所有正整数都成立。
高中数学2.3数学归纳法课件新人教A版选修2_2
(3)正确寻求递推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递推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寻求 递推关系呢? ①在第一步验证时,不妨多计算几项,并争取正确写出来,这样对 发现递推关系是有帮助的. ②探求数列通项公式要善于观察式子或命题的变化规律,观察n 处在哪个位置. ③在书写f(k+1)时,一定要把包含f(k)的式子写出来,尤其是f(k)中 的最后一项.除此之外,多了哪些项,少了哪些项都要分析清楚.
2������+1 2������+2 1 1 D. ������������ + 2������+2 − 2������+1
Sk=
答案:C
2.数学归纳法的框图表示
1.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 剖析:数学归纳法是专门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证明分两步,其中第一步是命题成立的基础,称为“归纳奠基”;第二 步解决的是延续性问题,又称“归纳递推”.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 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在第一步中,n的初始值不一定从1开始,也不一定只取一个数 (有时需取n=n0,n0+1等),证明时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3)在第二步中,证明当n=k+1命题成立时,必须使用假设,否则就 会打破数学归纳法步骤间的严密逻辑关系,造成推理无效. (4)证明当n=k+1命题成立时,要明确求证的目标形式,一般要凑出 假设里给出的形式,以便使用假设,然后再去凑出当n=k+1时的结论, 这样就能有效减少论证的盲目性.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例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 4
1-
1 9
1-
1 16
· …· 1-
高中数学 数学归纳法2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2-2-新人教版高二选修2-2数学教案
§2.3 数学归纳法(2)[学情分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特殊的直接证明的方法,在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n取无限多个值〕有关的数学命题时,数学归纳法往往是非常有用的研究工具,它通过有限个步骤的推理,证明n取无限多个正整数的情形。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上步熟悉数学归纳法的证题原理及步骤。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的含意和本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一个结论;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归纳与推理的方法;培养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内在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对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的认识,掌握它的基本步骤(特别要注意递推步骤中归纳假设的运用和恒等变换的运用),运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有效性;递推步骤中如何利用归纳假设。
[教学过程设计]:[练习与测试]:1. 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nn n N <∈,假设不等式成立,那么n 的取值X 围是〔 〕 A. 2n ≥ B. 3n ≥ C. 4n ≥ D. 5n ≥ 答案:D解:当n 取第一个值5时,命题成立。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312111N n n n n ∈>++++++ 〞,要证明第一步时,左边的式子= 。
答案:1213413121=++。
3.当*N n ∈时,求证:3()2nn >。
证明:〔1〕当n=1时,左式=32,右式=1,312>,原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 时,原不等式成立,即3()2kk >那么当n=k+1时,左式=13333()()22222k k kk k +=>=+132,1,()12k k k k +≥∴≥+>+上式即所以n=k+1时结论成立综合〔1〕〔2〕原不等式对于任意*N n ∈均成立。
高中数学 归纳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
分析数学归纳法的实质。
教学难点
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情境一:
1财主儿子学写字的笑话。
2“小明弟兄三个,大哥叫大毛……〞的脑筋急转弯等。
情境二: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推导过程。
思考不完全归纳法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思考,形成结论
培养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练习
多媒体出示练习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2+3+…(2n+1)=(n+1)(2n+1)时,
当n=1时,左边所得项是;
当n=2时,左边所得项是;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2n-1〕= .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
通过这两个练习能看到学生对数学归纳法证题步骤的掌握情况.
这里通过类比多米诺骨牌过程,让学生发现数学归纳法的雏形,是一种再创造的发现性学习.
数学
归纳法
引导学生概括, 形成科学方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步骤如下: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 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当n=k(k∈ ,k≥ )时命题成立那么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从而由〔1〕,(2)得出结论
课题
2.3 数学归纳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数学归纳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 论证的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高二数学 第二章《2.2.3数学归纳法(2)》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高中数学 第二章《2.2.3数学归纳法(2)》教案 新人教A 版选修2-2 教学难点: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猜想问题及不等式问题,学会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学过程:6.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n 0结论正确;(2)假设当n =k (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学生探究过程:数学归纳法公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N ∈时111111111234212122n n n n n-+-+⋅⋅⋅+-=++⋅⋅⋅+-++. 数学运用例1.设*n N ∈,1()5231n n f n -=+⨯+.(1)当1,2,3,4n =时,计算()f n 的值;(2)你对()f n 的值有何感想?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解:(1)当1n =时,111(1)5231881f -=+⨯+==⨯; 当2n =时,221(2)52313284f -=+⨯+==⨯; 当3n =时,331(3)5231144818f -=+⨯+==⨯; 当4n =时,441(4)5231680885f -=+⨯+==⨯.(2)猜想:当*n N ∈时,1()5231n n f n -=+⨯+能被8整除. ①当1n =时,有111(1)52318f -=+⨯+=能被8整除,命题成立.②假设当n k =时,命题成立,即()f k 能被8整除,那么当1n k =+时,有1(1)11(1)523155631k k k k f k ++--+=+⨯+=⨯+⨯+ 111(5231)4(53)()4(53)k k k k k k f k ---=+⨯+++=++. 这里,5k 和13k -均为奇数,它们的和1(53)k k -+必为偶数,从而14(53)k k -+能被8整除.又依归纳假设,()f k 能被8整除,所以(1)f k +能被8整除.这就是说,当1n k =+时,命题也成立.根据(1)和(2),可知命题对任何*n N ∈都成立.变式:求证当n 取正奇数时,n n x y +能被x y +整除。
(新课程)高中数学《2.3.1数学归纳法》教案2 新人教A版选修22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一般步骤。
2.掌握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方法,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3.能通过“归纳-猜想-证明”处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难点:归纳→猜想→证明。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以数学归纳法原理为依据的演绎推理,它将一个无穷归纳(完全归纳)的过程,转化为一个有限步骤的演绎过程。
(递推关系)问题2: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的步骤?(1)递推奠基:当n 取第一个值n 0结论正确;(2)递推归纳:假设当n =k (k ∈N *,且k ≥n 0)时结论正确;(归纳假设)证明当n =k +1时结论也正确。
(归纳证明)由(1),(2)可知,命题对于从n 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正确。
数学归纳法是直接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应用十分广泛,主要体现在与正整数有关的恒等式、不等式;数的整除性、几何问题;探求数列的通项及前n 项和等问题。
【探索研究】问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1)71nn +-能被9整除。
法一:配凑递推假设:法二:计算f(k+1)-f(k),避免配凑。
说明:①归纳证明时,利用归纳假设创造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②注意从“n=k 到n=k+1”时项的变化。
【例题评析】例1:求证: 121(1)n n a a +-++能被21a a ++整除(n ∈N +)。
例2:数列{a n }中,1n na a +>,a 1=1且211()2()10n n n n a a a a ++--++=(1)求234,,a a a 的值;(2)猜想{a n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猜想。
说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常用方法:归纳→猜想→证明变题:(2002全国理科)设数列{a n }满足211n n n a a na +=-+,n ∈N +,(1)当a 1=2时,求234,,a a a ,并猜想{a n }的一个通项公式; (2)当a 1≥3时,证明对所有的n ≥1,有 ①a n ≥n+2 ②1211111112n a a a ++≤+++例3:平面内有n 条直线,其中任何两条不平行,任何三条直线不共点,问:这n 条直线将平面分成多少部分?变题:平面内有n 个圆,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与两点,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求证:这n 个圆把平面分成n 2+n+2个部分。
2015高中数学2.3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新人教A版选修2_2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②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③能通过“归纳、猜想”的过程得出结论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
(2)过程与方法: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归纳递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由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能熟练运用它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关系的应用。
【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说明引入数学归纳法的必要性) (情景一)问题1:大球中有5个小球,如何证明它们都是绿色的?问题2: 如果{}n a 是一个等差数列,怎样得到()11n a a n d =+-? (情境二)数学家费马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费马猜想的事例。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情境分别是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的体现,发现其结论正确性不同,而这里实际上体现了数学中的归纳思想。
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只验证几个个体成立,得到一般性结论,但结论不一定正确)”和“完全归纳法(验证每个个体都成立,得到一般性结论,其结论一定正确)”。
(情景三)问题:如何解决不完全归纳法存在的问题呢?如何保证骨牌一一倒下?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做到?二、搜索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多米诺骨牌的动画,探究多米诺骨牌如何才能全部倒下?(由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原理启发学生探索数学方法,解决情境三的问题。
)① 第一块骨牌必须要倒下 ②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倒下,则后一块也倒下相当于能推倒第一块骨牌 相当于第k 块骨牌能推倒第1k +块骨牌 三、师生合作,形成概念。
【教案】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3 数学归纳法(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归纳法,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归纳法证明的两个步骤;2、会证明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基本步骤,会用它证明一些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2、难点:(1)学生不易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具体表现在不了解第二步的作用,不易根据归纳假设作出证明;(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在“归纳递推”的步骤中发现具体问题的递推关系。
三、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呈现多米诺骨牌等生活素材辅助课堂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前面我们学习推理,并且知道由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我们来看这样的一道题目:已知数列{}n a 中,*111,()1n n na a a n N a +==∈+,试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n a = 生:分别求出12341111,,,234a a a a ====,从而猜测1n a n=。
师:那么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又该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生:方法1:从n=5逐个验证?(由于n 为正整数,为无限个,所以可行性不高)方法2:通过构造新数列{}n b ,其中1n nb a =,先求出数列{}n b 的通项公式,从而得到{}n a 的通项公式;(技巧性较高,且有时新数列{}n b 不易构造)方法3:能否通过有限个步骤的推理,证明n 取所有正整数时,通项公式都成立? 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观察一个关于多米诺骨牌游戏的视频。
(二)观看视频,动手实验观看多米诺骨牌游戏视频后,由学生来展示骨牌游戏:实验步骤:1、摆好骨牌,并由教师动手轻轻碰了第一块(并未推倒),发现实验不成功;2、由学生自己动手推倒骨牌,实验成功;3、再次摆好骨牌,教师调整最后3块的距离,发现并未全部倒下,实验失败。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3次实验,那么要使游戏成功,所需条件有哪些?生:(1)第一块骨牌要倒下;(2)相邻的两块骨牌,前一块倒下一定导致后一块也倒下;师:若将每一块骨牌相应的看成数列的1234,,,a a a a ,那么这两个条件分别相当于:(1)首项1a 要符合n a 的通项公式;(2)假设n=k 时猜想成立,则必将导致n=k+1时猜想也成立;这样一来,就可以发现由n=1成立,就有n=2成立;n=2成立,就有n=3成立;n=3成立,就有n=4成立;n=4成立,就有n=5也成立……,所以对任意的正整数n ,猜想都成立。
高中数学 2.3 3数学归纳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2013年高中数学 2.3 3数学归纳法教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演绎法与归纳法;2.理解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科学性;3.初步掌握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及证明步骤;4.体会归纳演绎推理的思想;5.感受归纳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渗透辩证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和基本步骤;2.数学归纳法原理的理解。
教学背景分析: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于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正确性的证明方法。
它的操作步骤简单、明确,教学重点应该是方法的应用。
但是我们认为不能把教学过程当作方法的灌输,技能的操练.对方法作简单的灌输,学生必然疑虑重重。
为什么必须是二步呢?于是教师反复举例,说明二步缺一不可。
你怎么知道n=k时命题成立呢?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解释,可学生仍未完全接受。
学完了数学归纳法的学生又往往有应该用时但想不起来的问题等等。
为此,我们设想强化数学归纳法产生过程的教学,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寓于对归纳法的分析、认识当中,把数学归纳法的产生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完善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归纳法产生的背景,从一开始就注意它的功能,为使用它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强化归纳思想的教学,这不仅是对中学数学中以演绎思想为主的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良机。
教学过程:一、引入:(介绍归纳法,引出课题)【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1.观察:6=3+3,8=5+3,10=3+7,12=5+7,14=3+11,16=5+11,……78=67+11,……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启发、引导,注意捕捉学生的议论)?这就是由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著明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2.教师根据成绩单,逐一核实后下结论:“全班及格”。
以上两个案例中的猜想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种下结论的方法都是由特殊到一般,这种推理方法叫归纳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案2.3数学归纳法(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教学案2.3数学归纳法(教师版)数学归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2、数学归纳法的思想实质及在归纳推理中发现具体问题的递推关系.一、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正整数n的命题的一种方法,在高等数学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因而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但要求能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现代的结论,而且加强了对于不完全归纳法应用的考查,既要求归纳发现结论,又要求能题型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例1、例1数学归纳法证明13+23+33+…+n 3=41 n2(n +1)2证明:① 当n =1时,左边=13=1,右边=()11114122=+⋅⋅,故等式成立.② 假设n =k (N ∈k ,且k ≥1)时等式成立。
即13+23+33+…+k 3+=41k 2(k +1)2成立.则当n =k +1时,13+23+33+…+k 3+(k +1)3=322)1()1(41+++k k k=[])1(4)1(4122+++k k k ()()221141++=k k ()[]221)1(141+++=k k .即当n =k +1 时等式也成立.综合①,②,对一切N ∈n ,等式都成立.题型二、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2、归纳法证明++++++312111n n n …n 31>109(n >1,且N ∈n ).证明:① n =2时,左边=201961514131=+++>109=右边,不等式成立.② 假设n =k (N ∈k , k ≥2)时不等式成立,即++++2111k k …k 31+>109成立. 则当 n =k +1时,++++3121k k …k31+131++k 331231++++k k=(++++2111k k …k 31+)+(131+k 331231++++k k -11+k )>109+(131+k 331231++++k k -11+k ) >109+(331+k 331331++++k k -11+k ) =109即当n =k +1时不等式也成立.综合①,②,对一切大于1的自然数n ,不等式都成立. 题型三、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例4.平面内有n )(*N n ∈个圆,其中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且每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求证:这n 个圆把平面分成22+-n n 个部分.题型四、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例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2n +2-8 n -9()N ∈n 能被64整除.证明:① 当n =1时,32+2-8×1-9=64 显然能被64整除,命题成立.②假设n=k( k≥1,N∈k)时命题成立.即32k+2-8k-9能被64整除.则当n=k+1时,32(k+1)+2-8(k+1)-9=9·32k+2-8 k-8-9=9(32k+2-8 k-9)+64 k+64.∵ 32k+2-8 k-9与64均能被64整除,∴ 32(k+1)+2-8( k+1)-9能被64整除.即当n=k+1时命题也成立.综合①,②,对一切N∈n,32n+2-8n-9能被64整除.题型五归纳、猜想、证明例8:是否存在常数a,b,c使等式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归纳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与实质,掌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两个步骤; ②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某些简单的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③能通过“归纳、猜想”的过程得出结论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结论。
(2)过程与方法:
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体会归纳递推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领悟数学归纳法的思想,由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具体实例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掌握它的基本步骤,能熟练运用它证明一些简单的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 【教学难点】
数学归纳法中递推关系的应用。
【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说明引入数学归纳法的必要性) (情景一)问题1:大球中有5个小球,如何证明它们都是绿色的?
问题2: 如果{}n a 是一个等差数列,怎样得到()11n a a n d =+-? (情境二)数学家费马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费马猜想的事例。
【设计意图:】以上两个情境分别是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的体现,发现其结论正确性不同,而这里实际上体现了数学中的归纳思想。
归纳法分为“不完全归纳法(只验证几个个体成立,得到一般性结论,但结论不一定正确)”和“完全归纳法(验证每个个体都成立,得到一般性结论,其结论一定正确)”。
(情景三)问题:如何解决不完全归纳法存在的问题呢?
如何保证骨牌一一倒下?需要几个步骤才能做到?
二、搜索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多米诺骨牌的动画,探究多米诺骨牌如何才能全部倒下?
(由多米诺骨牌游戏的原理启发学生探索数学方法,解决情境三的问题。
)
① 第一块骨牌必须要倒下 ②任意相邻的两块骨牌,若前一块倒下,则后一块也倒下
相当于能推倒第一块骨牌 相当于第k 块骨牌能推倒第1k +块骨牌 三、师生合作,形成概念。
一般地,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
*00 n n N ∈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
*0 , n k k n k N =≥∈时命题成立,证明当1n k =+命题也成立. 完成这两个步骤后, 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0n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 都成立。
上述这种证明方法叫做数学归纳法。
四、讲练结合,巩固概念 类型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22(1)(21)
1236
n n n n ++++++=
K
证明:(1)当1n =时,左边:2
11=,右边:
1(11)(21)
16
⨯+⨯+=,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
()n k k N =∈时等式成立,
即2222*(1)(21)
123... ()6
k k k k k N ++++++=
∈
则当()
*1 n k k N =+∈时,
左边()()()()2
2
2
2
2
2
121123116
k k k k k k ++=++++++=
++L (1)(2)(23)
=6
k k k +++=
右边
即当1n k =+时,等式也成立。
由(1),(2)得:对*n N ∀∈,等式2222(1)(21)
1236
n n n n ++++++=K 成立
【方法技巧】证明中的几个注意问题:
(1)在第一步中的初始值不一定从1取起, 证明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找准起点,奠基要稳) (2)在第二步中,证明1n k =+命题成立时,必须用到n k =命题成立这一归纳假设,否则就打破数
学归纳法步骤之间的逻辑严密关系,造成推理无效. (用上假设,递推才真) (3
)明确变形目标(写明结论,才算完整)
变式训练: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
122334(1)(1)(2)3
n n n n n ⨯+⨯+⨯+++=++L 证明: (1)当1n =时,左边122=⨯=,右边1
12323
=⨯⨯⨯=,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时,等式成立,
即()()()1
1223341123
k k k k k ⨯+⨯+⨯+++=++L , 则当1n k =+时
()()()122334112k k k k ⨯+⨯+⨯++++++L
()()()()1
12123
k k k k k =+++++ ()()11123k k k ⎛⎫
=+++ ⎪⎝⎭ ()()()1
111123
k k k =+++++⎡⎤⎡⎤⎣⎦⎣⎦ 所以1n k =+,公式成立, 由(1)(2)可知,当*n N ∈时, 公式1
122334(1)(1)(2)3
n n n n n ⨯+⨯+⨯+++=
++L 成立. 类型二 归纳——猜想——证明 例2:已知数列
()()
1111,,,,,14477103231n n ⨯⨯⨯-+L L n S 为该数列的前n 项和, 计算1234,,,S S S S ,根据计算结果,猜想n S 的表达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解:111144S =
=⨯, 2118247287
S S =+==⨯ 3212137107010S S =+
==⨯, 43131404
101310101313013
S S =+=+==⨯⨯ 根据上述结果,猜想31
n n
S n =
+. 证明:(1)当1n =时,左边114S ==
,右边113114
==⨯+,猜想成立, (2)假设当()
* n k k N =∈时猜想成立,即
()()11111447710323131
k k
S k k k =
++++=⨯⨯⨯-++L , 那么,当1n k =+时,
()()()()111111
14477103231312311k S k k k k +=
+++++
⨯⨯⨯-++-++⎡⎤⎡⎤⎣⎦⎣⎦
L
()()1313134k k k k =++++()()()()()2341341
31343134k k k k k k k k ++++==
++++ ()()()()()()13111313434311
k k k k k k k k ++++=
==+++++, 所以,1n k =+时,猜想成立,
由(1)(2)可知,对于n N ∈,猜想成立,即,*,31
n n
n N S n ∀∈=
+ 【方法技巧】 “归纳—猜想—证明”的一般环节 学生总结 课件展示 框图呈现 变式训练:设0,()ax a f x a x
>=
+,令111,(),n n a a f a n N *
+==∈, (1)写出123,,a a a ,并猜想出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五、课堂小结
1.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①找准基础,奠基要稳。
②用上假设,递推才真。
③写明结论,才算完整 3.归纳——猜想——证明 六、当堂检测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
1
2*122221()n n n N ++++++=-∈L 的过程中,在验证1n =时,左端计算
所得的项为( C )
A.1
B.12+
C.2
122++ D. 2
3
1222+++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213(21)()n n n n n n n N +++=⨯⨯⨯⨯-∈L L ,“从k 到1k +”左端增乘的代数式为
221k +()
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
(2)n n S n a n =≥,而11a =,通过计算234,,a a a ,猜想n a =( B )
A.
22(1)n + B. 2(1)n n + C. 221n
- D. 2
21
n -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锻炼实际应用能力. 拓展训练(延伸提高,课下思考)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
2 (5,)n
n n n N *
>≥∈. 2. (2014·石家庄高二检测)求证:
*1115
(2,)1236
n n N n n n +++>≥∈++L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