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破解的萨尔浒大战,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遭遇空前摧毁-今日头条
明代的历史故事-萨尔浒大战
![明代的历史故事-萨尔浒大战](https://img.taocdn.com/s3/m/f8f9c2d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2.png)
明代的历史故事-萨尔浒⼤战 努尔哈⾚建⽴后⾦,以迅雷不及之势击退了明军,萨尔浒⼤战就是其中标志性的战役之⼀,打那以后,后⾦就成了明朝最⼤的威胁。
⼩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萨尔浒⼤战 努尔哈⾚建⽴后⾦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产,扩⼤兵⼒。
公元1618年,努尔哈⾚召集⼋旗⾸领和将⼠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恨”。
第⼀条就是明朝⽆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和⽗亲。
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朝。
第⼆天,努尔哈⾚亲⾃率领⼆万⼈马进攻抚顺。
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劝他投降。
守将李永芳⼀看后⾦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军俘获了⼈⼝、牲畜三⼗万。
明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军在半路上打垮。
努尔哈⾚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
杨镐经过⼀番紧张的调兵遣将,才集中了⼗万⼈马。
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赫图阿拉。
中路左翼是⼭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tǐng)。
为了扩⼤声势,号称四⼗七万。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旗军兵⼒,合起来不过六万多。
⼀些后⾦将⼠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怕,来找努尔哈⾚,要他拿主意。
努尔哈⾚胸有成⽵地说:“别怕,管他⼏路来,我就是⼀路去。
经过侦察,努尔哈⾚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他就集中兵⼒,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员⾝经百战的名将。
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军。
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接着分兵两路,把⼀半兵⼒留在萨尔浒扎营,⾃⼰带了另⼀部精兵攻打后,⾦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看杜松分散兵⼒,⼼⾥暗暗⾼兴,集中⼋旗的兵⼒,⼀⼝⽓攻下萨尔浒明军⼤营,截断了杜松后路。
大明朝与后金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解析
![大明朝与后金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e8ebd5ce2f0066f53322fd.png)
大明朝与后金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解析在明亡清兴这六十年中,有场战役不得不提到。
这场战役至使大明王朝摇摇欲坠。
此役明朝从关内、关外多方募兵,征集了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官兵,并邀朝鲜、叶赫军队,共调动七名总兵,近十二万人。
却三路丧败,仅一路逃回。
军事实力遭到空前的摧毁,经济方面损失也极为惨重。
不到一年,耗费军储三百多万。
覆军杀将,千古无此败衄。
明朝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来打这场战争呢?还要从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来说起。
努尔哈赤,后金朝的开国之君。
此时在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发表了著名的“七大恨”。
同年四月十五日,努尔哈赤率军迅速攻陷抚顺,东州等五百余城堡,掠夺明帝国人畜三十万,击败辽东总兵张承胤一万多援兵。
杀总兵、副将、参将等官员五十余人。
朝野为之震惊。
万历皇帝再也坐不住了,发话说“狡虏计陷边城,一切防剿事宜行,该地方官相机处。
其大举征剿之事还着九卿科道会议。
”(九卿科道是指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正卿;都察院六科绐事中及十五道监察御史)会议结果:启用杨镐为辽东经略。
杨镐,字京甫,号风筠,万历八年进士。
举荐他的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文人,又是一个军事人才,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这样一个进士出身的人何以见得有这么多的作战经验呢?其任山东参议时,曾分守辽海道,率军雪夜渡墨山,奇袭蒙古炒花帐,(炒花,又作抄花、炒哈、爪儿图、洪巴图鲁、叶赫巴图鲁、舒哈克卓哩克图鸿巴图尔等,孛儿只斤氏,明代内喀尔喀五部首领,达延汗曾孙,阿尔楚博罗特的孙子,和尔朔齐哈萨尔第五子)一击得手而大胜。
万历二十四年,奉命经略援朝军务。
挥军与日军连番血战,取得稷山大捷。
万历还任李如柏为辽东总兵,原总兵杜松负责驻守山海关,原四川总兵刘綎、蓟镇总兵王国栋等随时候命。
杨镐入辽东后并未草率行动,而是聚积粮草,集结军队,收集难民,振作士气。
此外他还派人到建州找努尔哈赤和谈以迷惑对手。
这年冬季,四方援兵集结完毕。
杨镐与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等人商议后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塞。
明朝史上的萨尔浒战役 敲响万历皇帝的丧钟
![明朝史上的萨尔浒战役 敲响万历皇帝的丧钟](https://img.taocdn.com/s3/m/99d6ca2e5a8102d276a22fc8.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史上的萨尔浒战役敲响万历皇帝的丧钟导语:女真的崛起给万历带来了夜夜的噩梦。
此时,已是万历四十六年,距离辉煌灿烂的万历三大征,已过了二十年之久了。
当年张居正改革留下的中兴余女真的崛起给万历带来了夜夜的噩梦。
此时,已是万历四十六年,距离辉煌灿烂的万历三大征,已过了二十年之久了。
当年张居正改革留下的中兴余晖已基本上消散淡去,当年那个充盈的国库,已被连年的烽火烧的所剩无几,后来再填入的,也是混杂着天下百姓痛恨咒骂的横征暴敛之帑,也有大部分被嵌进紫禁城富丽堂皇的重檐丽瓦、大明皇陵的砖石草木之中。
当年战斗力还说得过去的明军队,此时也已腐败不堪,军心不齐,力量疲软。
当年纵横漠北、远征朝鲜、扫平川黔的骁勇战将,或百战殉国,或垂垂老矣。
如果你留意过也会发现,此时距离明神宗的四十八年统治结束,也只剩下两年了。
女真的动荡,会给万历的执政生涯留下怎样的结尾呢?虽然敌人很强大,但是硬气的大明继续保持着死不低头的传统,万历回复给努尔哈赤的,是“要钱坑物,想都不要想”的果断,他也许还想像当年平哱拜一伙一样,平掉这个气焰嚣张的女真部落。
只是,努尔哈赤不是哱拜,万历也不再是万历了。
首先,最重要的主将就是一个麻烦,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么多年过去了,泱泱大明居然没有再走出一个像样的将领,这次出兵辽东,万历苦思冥想他手里能派出去的主帅,最后选定了曾经在抗日援朝战场上表现……嗯……反正表现过的,原兵部侍郎,杨镐。
虽然他上次在抗日战场上实在称不出什么才能,纯属因为运气爆棚,丰臣秀吉挂掉了,他趁机追击而成的。
不过好歹算是见过真刀真枪上过战场,再鼓励鼓励上吧。
哪怕,这个老头已经年逾古稀,哪怕他的水平一直很low。
万历是慌不择路了吗。
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萨尔浒之战简介 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原因
![明清萨尔浒之战简介 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1a12a30e2bd960590c6776f.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清萨尔浒之战简介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原因
导语: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明朝和后金之间的战役,除此之外朝鲜和叶赫部也加入了战争。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中国的历史
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明朝和后金之间的战役,除此之外朝鲜和叶赫部也加入了战争。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场战役以明朝战败告终,这样的结局有很多原因,那么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原因是什么,关于萨尔浒之战的简介还有什么呢?
明清萨尔浒之战简介
萨尔浒之战是明清于1619年打的一场战役,此战决定了明清两朝之后的命运走向。
当时的清朝还叫后金,是出身女真族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创建的政权,也就是后来的清朝。
当时的明朝日益腐朽,边防薄弱,后金政权多次对明朝发动攻击,占领抚顺一带。
萨尔浒之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明朝为了挽回局势在萨尔浒地区向后金发动的反击战。
明朝投入兵力八万余人,并与叶赫氏、朝鲜结盟,号称二十万大军集结于沈阳地区。
但因缺乏粮饷供应,将领之间互相牵制,明军主帅杨镐派人去后金求和,被努尔哈赤拒绝。
明朝财政紧张,无力供养大军,明神宗下令杨镐速战速决。
杨镐于是从延绥镇、固原镇等四处向后金发起围剿,努尔哈赤在战前就已获知情报,在战术采取集中兵力打击一路,各个击破的策略,五日内大破三路明军,歼敌五万,最终明朝溃败。
此次会战是明亡清盛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以少胜多的军事案例。
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原因
生活常识分享。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04cdc6e56294dd88d0d26b29.png)
杨镐兵败之后立即引咎辞职。明廷 仍“姑令策励供职,极力整顿以图再 举”。但旋踵之间既失开原又失铁岭, 杨镐终被拘押。此人在狱十年,不死于 万历朝,亦不死于泰昌天启朝,而于 1629年崇祯帝治下弃世。
1:明军分散兵力,明军准备不足,各路之间步调不协调, 勇者过勇、怯者过怯; 后金军战法得当,指挥有方,熟悉地形,战斗力强 。 2: 后金军的机动性远胜于明军,如果没有这个优势,努尔 哈赤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可能无法使用,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 结果。 3:杨镐战略部署失误:他未遣派搜索部队,敌情始终不明; 亦未指明左翼主攻、右翼辅助,结果造成各路军平行并进, 四路主将各不相属,战线广袤300公里;自部队出发后主帅 即失去掌握,至兵败后,杨镐才得知部队已与敌交锋。 4: 北京政局影响杨镐决心。此时万历帝已多年不临朝, 杨镐所上奏折被扣留。六部堂上官遇缺不补,内阁大学士只 有方从哲一人,此人成为众怨之尤,被攻击指摘无余力,希 望迅速图功。因此他竭力催促杨镐与后金军决战,这是杨镐 战略失误的重要原因。 5:后金将领亲临前线,他们依仗骑兵,组织简洁而优化。 不仅努尔哈赤亲率坐骑一千独当一面,而其子皇太极、大贝 勒代善、侄子阿敏、莽古尔泰等高级将领,在战场上都指挥 自如,骁勇善战。
成败的原因
萨尔浒之战的重要意义
萨尔浒战役明清之际重要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以少 胜多的典型战例。萨尔浒之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 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 折点 。 萨尔浒之战历来被看作是各个击破战术的范例,努尔哈赤在此战中 的名言“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更成为了后世兵家常常引用的对各 个击破战术的标准注解。 这次战斗对双方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仗,从此,明朝的力量大衰,它 阻碍女真各部统一发展的政策彻底失败,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防御;后金 的力量大增,它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随之增长,由防守转入了 进攻。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 赤又率领八旗大军,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此 后,后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明亡清兴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ef9865c82af90242a995e579.png)
萨尔浒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采取对自己不利的作战方式是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之一,当时的明朝在制定作战方针的时候,没有客观的考虑后金军队作战的方式,面对着后金政权八旗军力的协同作战,明朝反而选择了分散兵力,多路进攻的方式,这样就降低了自己军队对后金部队的威胁。
部队常年不训练,军队内部弥漫着一股懒散的气氛,当时因为常年的懈怠,明朝军队虽然号称是雄师,实际上却是不堪一击,更何况当时的明朝哪里有百万雄师,当时的军队不过区区10万多人,而这当中的实际作战力量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后金骑兵相比,力量的对比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的明朝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当中很多弊端已经深种,难以彻底根除,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当时社会上的官员都反对革新,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而反观女真族内部,不仅当时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多年的征战也让女真族积蓄了不少财富。
这两者之间的对比也是导致萨尔浒之战明失败原因之一。
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明朝当时为了凑足战争的费用,把很多官职明码标价来买卖,这样提拔上来的官员大多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能误事,而后金政权的官员选拔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为后金政权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加分不少。
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萨尔浒之战是在1619年,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七年发生的,敌战双方分别为明军和清军。
两军在萨尔浒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交战,这场战役明军人数多,清军人数少,但是清军却以出奇的战略打败了明军,还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明军可谓失败得彻底,那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人数到底是多少。
据满州实录记载,清宣称伤亡人数为200人,但是就大部分史学家考察,从各方面进行仔细调研后,萨尔浒之战清军伤亡人数大概至少在3000人左右。
虽然如此,但是明军伤亡总数*****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余匹,相比起来,清军的伤亡人数还是很少的,所以这场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争,后金以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和英明的策略了自己的实力。
帝国毁灭的开始影响深远的萨尔浒之战
![帝国毁灭的开始影响深远的萨尔浒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304669a202020740bf1e9b02.png)
辽东方面军为何无法重建。
明末官僚王在晋在自己写的《三 朝辽事实录》里对萨尔浒之战做过 总结,说此战明军“主客出塞官军共
88550余员名……阵亡……等官共310 余员名……阵亡军丁共45870名,阵 失马、骡、驼共28600余匹头只,今阵 回见在并召集官军共42360名”。王在
晋担任过辽东经略,对辽事有足够的 了解,而且这组数据来源于当时辽东 监军御史、山东巡按陈王庭的奏报, 大体应该可信。从他的记录中人们可
以看到,萨尔浒一战中,8万多明军阵 亡过半,仅47.8%左右人马生还,这种
战损率已经相当惊人了。 明军萨尔浒之败人员损失的惨重
金/插画,太祖率兵克辽阳,岀自《满洲实录1在萨尔浒之战后仅两月,后金就向辽东发起了全面逬攻, 先后攻克开原、铁岭。之后陆续攻破辽阳、沈阳等辽东重镇。萨尔浒之战结束两年后,整个辽东已不复
明 廷 行 政 能 力 低
得 不 加 派 赋 稅 。
94 |国家人文历史
帝国毁灭的开始 影响深远的萨尔浒之战
文I原廓
•萨尔浒之战・
/ 亠2017年上映的古装武侠电影 /«卜《绣春刀II :修罗战场》一幵
I—L亠头,主角沈炼从战败的尸山
血海中爬出来,救下了差点被敌人屠杀 的明军军官陆文昭。在尸横遍野的战 场,陆文昭感慨万千地说了这样一句 话:“几万条人命,割草一般就没了!”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献 的上 下但 为 明
忠 农, ,由 出
这 户导 使于 兵 末
些 愤致 得万 辽
最 终 推 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然 起 义 ,
其 大 扭 破
这 些 汪 力
历 怠 政 使
东 , 明 廷
朋 涌产 全得 不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萨尔浒之战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萨尔浒之战](https://img.taocdn.com/s3/m/e31f5e7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45.png)
【改变中国历史的战役】萨尔浒之战由朱元璋创⽴的明朝到了万历已经疲态尽显,国⼒越来越弱,⽽同时在中国东北由⼥真建⽴的⼤⾦则如旭⽇东升⼀般,⽓势强盛。
公元1619年,明朝与⼤⾦的萨尔浒之战后,更加决定了这⼀趋势的发展。
明万历44年,公元1616年,⼥真族努尔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史称后⾦),成为后⾦⼤汗。
努尔哈⾚雄图⼤略,建⽴⼤⾦后,兼并⼥真各部族,统领辽东,⽽且积极扩充军队,从事攻打明朝的作战准备。
公元1618年4⽉,努尔哈⾚发表“七⼤恨”,历数明朝对⼥真的七⼤罪状,随后便率领两万步骑攻打明军。
同⽉,后⾦兵临抚顺城下,明守将李永芳畏敌,开城投降。
公元1619年,明朝以杨镐为统率,分四路进伐后⾦,分别为:⼭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以杜松的军队为主⼒。
当时,后⾦的⼋旗兵⼒共约六万余⼈,与明军相⽐,处于劣势,杨镐兵分多路、分进合击的攻击策略原本⼤有可为。
然⽽到了明军原订的出兵之⽇,忽然下起⼤雪,使得明军在天时上失了先机。
明军延后出兵,出兵⽇期却⼜被努尔哈⾚打探得知,努尔哈⾚分析敌情,认为明军东、南、北三路道路险远,⽆法⽴即到达,于是采取集中兵⼒、各个击破的作战⽅针。
丧失“天时”的明军在“⼈和”上也出现问题:辽阳总兵刘綎虽然骁勇善战,但与杨镐素不和,被派往东路,孤军深⼊;另外,⼭海关总兵杜松则不依拟定恏的进攻时⽇,轻敌冒进,给了努尔哈⾚击破的机会。
杜松的军队进⾄萨尔浒时,努尔哈⾚亲率六旗兵进攻杜松主⼒。
⿊暗中杜松军点燃⽕炬以便准确炮击,后⾦则利⽤敌军的⽕光,以暗击明,⼸箭齐下。
经过激烈的战⽃,明朝军队被击溃,杜松在作战中阵亡,西路军全军覆没。
明朝主⼒部队被歼灭后,努尔哈⾚⽴即率师攻击北路的马林军,马林败战,逃回开原。
击败马林后,努尔哈⾚⽴即挥兵南下。
此时,努尔哈⾚遭遇东路刘綎军。
刘綎治军严整,⽽且炮车、⽕器齐备,装备精良。
努尔哈⾚没有和他正⾯交锋,采取诱敌设伏的战略。
萨尔浒
![萨尔浒](https://img.taocdn.com/s3/m/a9786c3c3968011ca3009152.png)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大冰新书限量兑换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704315萨尔浒战役编辑萨尔浒之战一般指萨尔浒战役萨尔浒战役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1-2]名称萨尔浒战役地点萨尔浒时间1619年三月初一至三月初五参战方明朝、朝鲜、叶赫部;后金结果后金大胜,掌握战略主动权参战方兵力明军约十万;后金六万多伤亡情况明军及附属军队死伤约5,0000主要指挥官杜松、杨镐、刘铤;努尔哈赤目录1战争背景▪后金方面▪明朝方面2战争起因3战争过程▪战前准备▪明军主力被歼▪北路明军溃败▪南路明军战败▪西路明军溃逃4战争结果5战争影响6战争评价7史书记载1战争背景编辑后金方面后金是居住在中国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朝时建立的政权。
北宋末期,女真完颜等部建立金朝,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东北。
明朝初年,这些留居东北的部落分为海西、建州、东海三大部。
1583年至1588年(万历十一年至万历十六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控制了东临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辽东都司辖区、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等广大地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确立了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八旗军制。
八旗士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开始时只分黄、白、红、蓝四色旗帜。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输的那么惨?李如柏战败自杀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输的那么惨?李如柏战败自杀](https://img.taocdn.com/s3/m/d66af851cc175527072208ec.png)
萨尔浒之战明朝为什么输的那么惨?李如柏战败自杀本文导读:虽说对方的八旗战斗力的确不弱,可当时是万历四十七年啊,明朝三大征的猛将强兵都还在,国库也还算充实,论起装备,也远胜对方。
可为何大明的军队却接连战败,努尔哈赤在短短几年之内,竟连续大胜,抢占了整个河东地区呢?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努尔哈赤打的几场大战,无一例外不是大明有人泄密,就是有人充当内应,这才让其得手。
君不见,不正是有晋商替他们传递情报,才让满清在崛起之初,就能够击败大明的?有关萨尔浒之战,有人替满清找出了无数种胜利的理由,但大多经不起推敲,或者说是理所当然。
此战中,明军主帅杨镐是援朝的重要将领,战绩不错,其手下的将领也极为熟悉辽东的局势,整体布置并无不妥。
其实最为要命的就是情报泄露,这才让满清抓住了战机。
其中嫌疑最大的就是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柏。
在大战之后,负责总指挥的杨镐只是去职,一直拖到崇祯二年,才被处死。
可是李如柏呢?当时竟然迷路了,兵败之后,又畏罪自杀了,这未免也太蹊跷了吧?你说,当头的人不死,下面的人却死了,这是什么缘由?李如柏的父亲李成梁在辽东多年,和努尔哈赤之间,过从甚密,而李如柏从小生长在辽东,根本不可能犯那种迷路的低级错误。
另外,他可是堂堂将门虎子,可为何甘愿自杀,也不愿为国效力,剿灭鞑子呢?一直都不解,直到联系到晋商的所作所为,这才明白。
商人、鞑子、边将,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严密的关系,利益的共同体。
要是鞑子真灭了,那他们李家的罪证曝光,就要灭满门了。
抛开那些替满清歌功颂德的文字,一条罪恶的利益链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晋商靠着走私发财,李成梁一类的边将也大肆捞油水,早期对努尔哈赤的纵容,实际上就是在养寇自重。
可结果呢?竟然是养虎为患,李成梁家族捞钱的时候,也留下了一屁股屎尿。
努尔哈赤手握大量边将的把柄,足以要了他们的小命,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向其通报消息。
甚至到了战场上,也不得不放水,让努尔哈赤得胜,不然明军杀到满清的老巢,罪证一旦公布于天下,他们的九族怕是都保不住了。
历史故事-明军兵败萨尔浒
![历史故事-明军兵败萨尔浒](https://img.taocdn.com/s3/m/f5eb2c46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c.png)
历史故事-明军兵败萨尔浒萨尔浒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故事-明军兵败萨尔浒吧!明军兵败萨尔浒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到公元1644年入关后建立清朝止,共用了二十八年时间,打了大大小小好多次战争,第一次大战就是努尔哈赤攻击抚顺之战。
他先派奸细扮作商人混入城中,作为内应,又在城外伏击明朝援兵,一举攻入抚顺。
消息传到京城,震动了朝野。
辽东是明朝东北方面的军事重镇,三面有敌人,几乎没有一年没有战事。
然而,明神宗为了享乐,竟派太监到这里作税使,拼命搜刮百姓,弄得军民都很穷困。
所任命的巡抚等军政大员,多数又是些没有能力的人,只晓得混日子,捞好处。
尽管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早就发出危机的警告,提出加强防卫的建议,朝廷就是不闻不问,直到整个形势达到崩溃的边缘。
明神宗震怒过后,就派出大兵围剿,企图一举将努尔哈赤消灭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公元1618年的冬天,朝廷从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调集了九万多军队,号称四十几万,汇集到辽东,准备围剿努尔哈赤。
正式进兵是第二年的农历二月。
统帅是辽东经略杨镐。
他是个老将,但在指挥明军援助朝鲜抵抗倭寇的战争中,因为指挥失误,曾导致大败。
他坐镇沈阳指挥,将大军分为四路:北路兵由总兵马林等率领,从开原出发;中路兵由总兵杜松等率领,从沈阳进军;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等率领,从清河进军;东路由总兵刘铤(tǐng)等率领。
最终目标是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
但是杨镐没有协调好四路大军的行动,而明军进攻的日期、路线,早已被努尔哈赤侦察到。
他针对明军“分进合击”的战略,正确利用时间差,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打法。
他分析,明军的主力是中路的杜松军队,杜松有勇而无谋,急躁冒进,有机会先打败他。
杜松确实是员老将,长期镇守辽东,身经百战,非常勇敢,但也有些刚愎(bi)自用,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想抢头功,于是他正好撞到努尔哈赤的枪口上。
评价明代萨尔浒之战的诗句
![评价明代萨尔浒之战的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3b62ae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f.png)
评价明代萨尔浒之战的诗句
萨尔浒之战是明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在明惠宗嘉靖年间。
这
场战役是明朝与蒙古鞑靼的一次冲突,明军在战斗中以智勇双全的表现,成功击败了蒙古鞑靼的进攻。
以下是对萨尔浒之战进行评价的诗句:
1. 血战萨尔浒,国仇家恨无边,勇士奋勇战敌,英勇悍然无言。
2. 明军智计谋,疾如奔雷霆,统帅英明决断,敌欲难逃生。
3. 拱卫家园严密,城防气象森然,数百蒙古悍勇,皆化为战尘。
4. 萧疏红尘中,龙腾虎跃乘风,勇气如炬烈九天,振衡国家名传。
5. 鲸吞河山亿万里,嘉丽英姿天方宜,破碎万军魔王帝,英魂永驻
故地。
6. 纵横驰骋勇士,云卷云舒空旷,守卫国土无尽,一片英勇前行。
7. 争战恶犬,向强攻敌无谋,落败便是唇亡齿寒,明军策勋功无数。
8. 追击敌兵如风似电,汹涌而来如猛虎,疾如闪电人付天,浩荡英气
醉人骨。
9. 城头千环埋春刀,将军睿智深思悠悠,蒙古军落荒而逃,明朝国土
保卫严严。
10. 卷土重来非易事,聚沙如山声气蓬勃,明月在天光辉万众,势不
可挡败敌战术。
以上诗句旨在表达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和胜利的喜悦之情,以及对明军统帅和士兵的赞美。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明朝国家安全和
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这些诗句也展示了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
严的高度重视和珍惜。
明帝国兵制积弊总爆发从万历三大征到折戟萨尔浒
![明帝国兵制积弊总爆发从万历三大征到折戟萨尔浒](https://img.taocdn.com/s3/m/cb9e40a9bb68a98270fefa03.png)
努尔哈赤刚完成建州女真诸部的 统一,在给朝廷的奏章中,他乞求朝 廷能赏赐给他金顶大帽服色及龙虎将 军职衔。然后他开始控诉日军扰乱边
境的暴行,并言其部落已有50多人遭
明帝国兵制积弊总爆发 从万历三大征到折戟萨尔浒
文丨周渝
—.一历二十年(1592 )夏季,东 丿一|线有战事,朝鲜已成一片
/」焦土。
远东岛国之上,刚统一日本的“天 下人”丰臣秀吉正实施着他野心勃勃 的“入唐”计划,经历战国烽火历练的 精锐日军跨海侵朝,对战承平已久的 朝鲜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势如破竹, 一路向北推进,李氏朝鲜兵败如山倒, 国王李吆遣使入明求援。这年七月, 丰臣秀吉麾下虎将,名列“贱岳七本 枪”之一的加藤清正率军至朝鲜显北 边的会宁,越过图们江,意味着日军 已从朝鲜入侵到明帝国的领土。然而 曰军刚渡江就遭遇抵抗,对手不是明 朝正规军,而是女真乌拉一部的武装 部队。这场冲突的具体情况已难考证, 日军宣称自己取得胜利,加藤清正更 是夸张地晒出斩首八千余级的战绩。 在地广人稀的东北边境,一天之内取 得这样的战果本就够匪夷所思了,更 耐人寻味的是,此役之后日军不进反 退,匆匆南撤至安边。
杨应龙与努尔哈赤这两位请缨出 征的“爱国将领”后来都成为大明帝国 的心腹大患。前者发动播州之乱,即万 历三大征最后一役,用兵数显、战争烈 度和伤亡上都远高于之前的宁夏之役 和朝鲜之役,也对明帝国造成极大内
耗。平播战争16年后,努尔哈赤决心 叛明,即大汗位于赫图阿拉城,建元天 命,国号后金。明帝国再次征调南北兵
日军杀害。紧接着笔锋一转,幵始为 国请命:日军侵朝,下一个目标就是 建州女真,为了更好地为大明朝戍边, 我努尔哈赤愿领兵三万,待冬季江水 一结冰,就跨过鸭绿江抗日去。努尔 哈赤的毛遂自荐的确一度引起了朝廷 重视,但这一消息被朝鲜人知道后, 立即引起强烈反对,大概因常年受女 真抢掠滋扰,李朝右议政尹斗寿甚至 直言,如果明朝派努尔哈赤来,那朝 鲜就彻底完了。朝鲜人的激烈反映最 终导致努尔哈赤的愿望落空。
萨尔浒之战:明帝国的滑铁卢
![萨尔浒之战:明帝国的滑铁卢](https://img.taocdn.com/s3/m/2389bd090b4e767f5acfcee1.png)
萨尔浒之战:明帝国的滑铁卢萨尔浒之战——明清两大不同民族王朝逐鹿天下的转折之战。
从此,白山黑水间一个新王朝崛起,而同时最后一个汉族人的王朝帝国——明王朝加速走向他灭亡的终点。
汉族统治中国全境的帝国时代就此终结,一去不返。
这场战役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地点是在的中国辽东。
此役是明朝与后金在辽东地区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会战。
在这次战争中,本来明军军力上是以多打少,结果却颇为荒诞的变为次次以少打多。
明朝倾全国之力,前后调兵遣将近一年多的时间,结果一共只用前后不到五天,就在萨尔浒之役中被清王朝的前身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彻底打垮。
伤亡者四万五千八百余人、文武官吏死者达三百一十人,丢失马、骡、骆驼等兽二万八千余匹,损失火器大小枪炮二万余件,精英尽失。
四路军中仅南路军能全身而退。
明朝失败的原因很多,比如将帅和不和、用人不当、师期泄漏、叛将通敌和欲速战速决的战略性错误决策,但是最关键的还是军事指挥的错误。
明朝在当时的萨尔许之战的参战兵力两倍于后金,因兵力分散,各路联系困难,反而让后金军有了各个击破的机会,以攻为守,集中兵力由以少战多,最终成就了以多战少最终取得了胜利的经典案例。
由于战术失误,明军由战略上的优势,变为实际作战的劣势。
结果四路出师,分兵未合,两双败北。
此战之后改变了辽东的战略态势,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
明朝最后失去大部分辽东都司领土,山海关以外仅余少部分土地如锦州、宁远、杏山、塔山等地的关宁锦防线及日后毛文龙率领的东江军所收复的鸭绿江口一带领土,直至甲申之变李闯陷北京,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为止。
因此萨尔浒之战可谓是明清两大不同民族王朝逐鹿天下的转折之战。
这场战役使得最后一个汉族人王朝帝国——明王朝加速走向他灭亡的终点。
在这场战役中,当时仅拥有约六万八旗子弟的后金军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凭借着他老到的战略眼光,竟将兵力二倍于他、汹汹而来的大明王师打得惨败而归。
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的原因
![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2d6b3f96767f5acfa0c7cd50.png)
萨尔浒之战明军战败的原因在萨尔浒之战之前,明军指挥杨镐对战争进行了精心的部署,还属于双方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可以说对战争是志在必得了。
当时金兵的兵力明显低于明兵,处于劣势,杨镐决定采取分兵的决策,做出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决策。
虽然明军在战前做了准备,但最终还是在战争中战败,总结明军失利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点:1.虽然战争的总指挥杨镐在战前精心地做了准备,可是还是对对方的情况一无所知,也没能对金军的作战能力做一个充分的估计。
杨镐在出师前的二十四小时,派人向后金下战书,没有充分准备就盲目行动了。
2.在和金军交战时,主力部队孤军奋战,得不到有效的补给,导致整个战局的部署被打乱,最终全军战败。
3.战争的总指挥杨镐没有统筹好大局,对战场的情形也不了解,盲目自大,在作战之初把自己的作战意图泄露给了对方。
4.在明朝晚期,中国正处于农民起义,岁辽东防务并无暇顾及,导致兵队的训练荒废,在加上政府的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其实很差。
5.和明军的总指挥不同,金军的总指挥努尔哈赤指挥有方,在战略方针上更胜一筹,扭转了战场上不利的形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萨尔浒之战的结局是让人遗憾的,但是不得不值得后人深思,在兵力远远比对方多的情况下明军输给了金兵,这其中正是应征了那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古话。
战争中兵力确实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有谋略的指挥。
萨尔浒之战,以明军的失败、后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此战之后,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铁岭,征服了叶赫部,酋长金台吉、布扬古被杀死,余部俱降建州。
朝鲜王朝的光海君于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农历五月,派遣使者去后金致谢,从此对后金与明朝采取中立政策,直至后来仁祖反正。
萨尔浒、尚间崖及牛毛寨战事失利消息传至明朝都城顺天府今北京,顺天府米价立即陡涨。
明军主帅杨镐兵败之后立即引咎辞职,后被拘押,崇祯二年1629年被处决。
杜松与刘綎已死于战场,马林也于3个月后在开原战死,明军四路主将四人已失其三,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言官弹劾。
一场仗萨尔浒之战把位列强国的中国打退几百年
![一场仗萨尔浒之战把位列强国的中国打退几百年](https://img.taocdn.com/s3/m/e39b9ab7d1f34693daef3e97.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一场仗萨尔浒之战把位列强国的中国打退几百年
导语:如果现在是套路的时代,我想几百年前也要讲究套路,特别是打仗。
众所周知,从宋朝开始,就经常看到文人指挥战场的局面,士兵们打的好,这位
如果现在是套路的时代,我想几百年前也要讲究套路,特别是打仗。
众所周知,从宋朝开始,就经常看到文人指挥战场的局面,士兵们打的好,这位文臣就能青史留名了,士兵们打的不好,那保准是非战之罪了,意思就是——不是本官打仗不行,是敌人太强了,反正就是这个锅,本官不背。
当然了,如果咱们好好研究,就会发现许多场仗,都是文官在瞎指挥了。
现在咱们梦回明朝万历年间,看一场文人指挥,结果自然崩的战役。
这场战役是很让人心痛的,因为这次败仗是让满清得到了江山、统治中国的关键战役。
这场战争的名字叫萨尔浒之战。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双方指挥官,满清这边,不对,当时叫后金,大名努尔哈赤,性格很坚毅,从奴才到开国皇帝,他的人生非常励志;而明朝这边,指挥官是杨镐,估计大家都没听过,号风筠,商丘人,万历年间进士。
这厮可谓是文臣的命,名将的心,然而指挥能力却不行,还在明朝版朝鲜战争输给了日本人,甚至谎报军情,也不知道怎么捞到经略辽东的位置,可见他打仗不行,人际关系经营的不错。
兵力方面,明军有十一万人,后金这边有六万人,但后金都是精兵。
拼一拼以兵力优势,说不定明朝还能赢。
但咱们的大明朝摊上了一个喜欢玩套路,又玩的很糟糕的指挥官。
这厮居然分兵,把十一万大军分成四路,分别是马林,李如柏,杜松,刘铤,估计在杨镐眼里,这次战斗跟剿匪差不多,属于严重高估我方,严重低估敌方,不输才怪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与蒙古萨尔浒之战的具体经过简介
![明朝与蒙古萨尔浒之战的具体经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a451ad2a1c7aa00b52acb5d.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与蒙古萨尔浒之战的具体经过简介
导语: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萨尔浒战役当中的一些情况都让大家好奇不已,尤其是对于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萨尔浒战役当中的一些情况都让大家好奇不已,尤其是对于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萨尔浒之战军力对比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
在战争之前,明朝对外一直宣称自己的部队是四十万,而实际上明朝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这么多。
即使是加上后来朝鲜出兵增援的部队,也不过十四万,这十多万的军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边境各处紧急掉转过来的,部队当中鱼龙混杂,让将士管理起来也废了很大的力气。
而在后金的部队当中,可用力量看起来似乎更少,只有不到六万人,这样以来,在萨尔浒之战军力对比当中,后金明显是非常吃亏的,但是在战争当中,一个部队是否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要看部队的战斗力。
后金部队当中的将士们常年征战在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的主要场地是在边境,和明朝的士兵比起来,后金将士普遍熟悉地形,这对于后金人来说,是一个有利条件。
而另外一个有利条件就体现在军队纪律和风气上,明朝偏安多年,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实战经验尤其不足,而相反的是,后金骑兵不但常年在外征战,加上他们从小就在马背上生长,这给了他们足够的优势在战争当中攻击敌人和保护自己,这样来看,似乎在萨尔浒之战军力对比当中,后金完全不输明朝。
萨尔浒之战经过
萨尔浒之战经过其实非常复杂,明朝方面在萨尔浒之战之前没有做生活常识分享。
这场战役的失败,就敲响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
![这场战役的失败,就敲响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https://img.taocdn.com/s3/m/476b060eb90d6c85ec3ac6bf.png)
这场战役的失败,就敲响了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本文导读:日落锦州,残阳如血,一个王朝无可奈何花落去,另一个王朝乘时而起。
1626年初,后金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宁远城。
▲努尔哈赤此前,努尔哈赤屡战屡胜,花了三十六年实现女真诸部的基本统一。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集中数万精兵,大败十余万明军,并趁明朝战败之际,先后攻取抚顺、清河、开原、铁岭等辽东重镇,占领辽西重镇广宁,迁都沈阳,几乎全据辽东。
此时明朝辽西的局面危若累卵。
高第代行辽东经略,畏敌弃地退守山海关,毁坏了督师孙承宗营建的宁锦防线。
只有袁崇焕率领不足两万明军坚守宁远。
▲袁崇焕然而孤城宁远创造了奇迹。
袁崇焕令明军坚壁清野,凭坚城用大炮,3天激战大胜轻敌的后金军。
努尔哈赤被迫撤军,悲愤交加,伤病加剧,不久饮恨而终。
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后面临内忧外患。
内忧。
后金以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强大的宗室威胁着皇太极的汗权。
努尔哈赤晚年的大肆屠杀,引发辽东汉人严重的反抗和逃亡,加之战乱和灾害,导致后金人口锐减经济恶化。
外患。
明朝崇祯帝继位,铲除阉党,重新启用袁崇焕经略辽东,加强了宁锦防线,宁锦之战中明军再次击败后金。
▲明、后金形势图在明金间奉行中立的朝鲜国王被政变推翻,新国王继位后亲明势力强大,默许明将毛文龙以皮岛为基地骚扰后金,同时,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与明朝暗通款曲,威胁后金西陲。
面对上述严重的不利局面,雄才大略的皇太极很快扭转乾坤。
他一面与明朝谈判虚与委蛇,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在此基础上大力任用汉官和明朝降将,推进政权建设,加强君主集权,发展农牧生产,缓和社会矛盾,扩建蒙汉八旗,建设火炮部队,提升了后金的国力和军力。
另一面以反间计除掉袁崇焕,多次绕过宁锦防线进攻明朝,掠夺人口财货。
同时东征朝鲜,迫使其称臣纳贡,西讨蒙古察哈尔部,巩固了对漠南蒙古的统治和笼络,北定东海女真,拓展了后金的人力和兵源。
公元1636年,经过十年励精图治,皇太极称帝改元,改国号为大清。
三年后,清朝厉兵秣马剑指锦州,准备夺取明朝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以破解的萨尔浒大战,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遭遇空前摧毁-今日头条本文作者为我们爱历史团队成员,通俗历史作家覃仕勇。
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悍然颁布“七大恨”,公开跟明朝叫板,倾巢略明。
短短数日,便攻陷抚顺,接连命下东州、马根单等五百余城堡,掠明帝国人畜三十万,编降民一千户,杀明朝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千把总等官五十余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
万历勃然大怒,决定好好收拾这个小酋长。
万历召开了一个九卿科道会议,挑出了一个牛人担任辽东经略,负责征剿努尔哈赤。
这个牛人姓杨,名镐,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
说杨镐是牛人,绝不是信口瞎说,有事实为证:杨镐任山东参议时,曾分守辽海道,率军雪夜度墨山,奇袭蒙古炒花帐,一击得手,大胜,而后垦荒田百三十余顷,岁积粟万八千余,大利边境。
另外,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本侵略朝鲜,时任右佥都御史的杨镐于次年(1597年)奉命经略援朝军务。
日军由南往北猛攻,连战连捷,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李朝实录》),汉城告急。
所幸杨镐从平壤直抵汉城,挥军与日军连番血战,终于化解城下之危,遏止了日军的北进,取得了稷山大捷。
就因为这一战,著名明清史研究家李光涛先生赞称:“稷山大捷,由丁酉倭祸言之,乃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
而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
”足见杨镐在抗日援朝战争中居功至伟。
朝鲜人也因此将杨镐视为民族大救星。
继稷山大捷之后,杨镐乘胜再战,拟将日军主力围歼于蔚山。
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连接的十数日暴雨使日军躲过了一劫,明军屡攻不下,士气渐沮,功败垂成,未能使战果进一步扩大,反被日军所败。
按理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
可是,杨镐却因此遭到了朝内大臣的激烈弹劾,指责他“贪猾丧师,酿乱欺罔”(《明神宗实录》),最后落了个革职撤回的下场。
杨镐回国之日,朝鲜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牵衣拦道,一送再送,直出郊外,大臣纷纷赠诗为别。
(事见《再造藩邦志》卷五)这还不算,朝鲜国王此后还多次上疏万历为杨镐鸣不平,并建宣武祠于汉城南郊,亲书“再造藩邦”匾额悬于祠内,供奉杨镐画像(见《李朝实录》)。
这次挂帅出征,杨镐的所遇上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
虽然明朝驻守辽东的守军尚有两万余人,但在后金八旗军压迫式战法的攻击下,军心靡溃,几成惊弓之鸟。
辽东守军只能被动地分兵驻守各个卫所,无法完成反击和进剿后金的任务。
明朝必须从全国各个防区抽调军队,组成一支在数量上、装备上压倒后金军的大军。
所以,除了由杨镐全面负责辽东事务外,万历还任李如柏为辽东总兵,原总兵杜松负责驻守山海关,原四川总兵刘綎、蓟镇总兵王国栋、副总兵柴国柱、延绥总兵官秉忠随时候命。
杨镐通晓军事,深谙兵凶战危,到了任上,并未草率采取行动,而是聚积粮草,集结军队,收集难民,振作士气。
这年冬天,四方援兵完成了集结。
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各发精骑一万,共约三万人;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处,则各发兵精骑六千,共约两万五千人;而川广、山陕、两直,各发步骑兵五七千不等,共约两万人;浙江发善战步兵四千;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全部明军共计八万八千人左右。
此外,加上同盟军海西女真叶赫部兵一万人,朝鲜兵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包括后勤、运输等等,号称四十七万。
由于四方调兵,辽东军饷随即骤增三百万两,于是循当年援朝御倭旧例,天下除贵州外每亩加派三厘五毫,共增赋银二百多万两。
这对当时财政状况不佳的明朝而言,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
基于这个原因,大学士方从哲、兵部尚书黄嘉善、兵科给事中赵兴邦等廷臣唯恐师老饷匮,不断发出兵部红色令旗,催促杨镐抓紧行动。
杨镐通过与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玉庭等人商议,定于二月十一日誓师,二十一日出塞。
杨镐大会诸将,制定了作战方案:兵分四路,分进合击。
杨镐这个做法,也许会有人存在疑问,觉得,将明军的十万人分成四路,那么平均每路只有2.5万人,而努尔哈赤有6万左右的兵力,一旦努尔哈赤集中全部兵力只对付其中任何一路,都会在军力上大占优势,怎么这么简单的数学题都不会算,还指挥官呢,狗屁!事实上,从当时的形势出发,明军调自四面八方,除了九边重镇(指的是明朝在北方边境设立的九个军镇,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中的辽东、延绥、宁夏等镇、以及四川和浙江外,其他各地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强,而且他们来自不同军区,互不隶属,无法将他们在短时间内磨合在一起,权衡之下,分头并进当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分进”并不等于分散兵力,而是一个兵力集结的过程,“合击”才是关键,各路明军分头前进,努尔哈赤无法判断哪支部队是主力,就不敢轻举妄动,如若其贸然出击,就会置后方于不顾,随时有被端掉的危险,可谓防不胜防。
这样,“分进”的风险就相对降低,而各“分进”的部队一旦指定到达地点,仍然在“合击”敌人时持有兵力上的优势。
相对而言,集中兵力以一路人马开进。
则努尔哈赤可以放弃后方,倾巢而出,对明军进行伏击和骚扰,本来,明军在林海雪原中与占据地利的敌人展开野战就没有取胜的把握,而明军从辽沈发兵攻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需要纵深两百多里进入后金腹地作战,沿路又多是山川峡谷,河流林莽,路途险要,易守难攻,合兵后的军需辎重过于庞大不说,地形又不熟悉,一旦陷于险地,缺少了前后左右的呼应,搞不好会被全军覆没。
所以,明军的口号是:“数路齐捣,旬日毕事耳”( 《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第7 册)。
这四路军分别是:左翼北路军由开原总兵官马林率领,共一万五千人,会同叶赫部的一万三千人出三岔口入浑河上游,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
左翼中路军三万人,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率领,从沈阳渡浑河出抚顺关,从西面进击赫图阿拉。
右翼中路军由辽东总兵李如柏率领,二万五千人,从清河城出鸦鹕关,从南面袭击赫图阿拉。
右翼南路军由辽阳总兵刘綎率领,会合朝鲜兵,共二万三千人,出宽甸,从东南攻向赫图阿拉。
另外,杨镐还派出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广宁,副总兵窦承武驻前屯,监视与阻击与努尔哈赤关系很好的蒙古兵。
又派总兵官秉忠、辽东部司张承基率兵驻辽阳,为机动兵力;管屯都司王绍勋总管运输粮草辎重。
自己坐镇沈阳,直接指挥四路大军。
二月二十一日天降大雪,行军困难。
杨镐不得不将出发时间改为二十五日。
二十五日,雪没有停,反而越下越大。
有人提出延期发兵,等雪晴再战。
杨镐不同意。
理由如下:一、大军已齐集于辽东,且不说朝内一催再催,一旦延期,军饷粮食接济不上,就会影响士气,对战事不利。
二、时已二月初春,经过漫长冬季的空耗,物资向来匮乏的东北女真部落也承受着巨大的后勤压力。
三、因为下雪,出兵的日子已经推了一推,现在还在下雪,是敌人疏于防守,突然发兵,正好攻其不备,一举破城。
兵者,诡道也。
用兵之术,在于虚实变幻,神鬼莫测。
四、最要命的是,先前为了麻痹对方,杨镐故意给努尔哈赤下了一道战书,说:“明国的四十七万大兵要打来了,领兵的将帅和监军的文臣都到齐了。
三月十五日乘月明之际,分路前进。
”(见《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3)杨镐的愿意是,以四十七万大军的声威先从心理上给努尔哈赤以强大震慑力,让其心生畏惧,不敢出击,一昧坚守赫图阿拉。
这样就更利于分进合击的战略部署,形成合围赫图阿拉的局面。
而故意将发兵日期说成十几日之后,是为了迷惑对方,让其在信与不信之间犹豫,摸不着头脑。
而现在,如果把出兵的日期再往后推,真成了三月十五日出兵,到时不免弄巧成拙,反成为敌军所制。
所以,考虑再三,杨镐毅然决定在二月二十五日,正式出兵。
那边,努尔哈赤接到了杨镐的战书,着实吃惊不小。
面对明朝大军的多点进攻,后金不免有些势孤力弱,寡不敌众,怎么办呢?在后金的军事会议中,后金高层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坚壁清野,各处据险而守,负隅顽抗,死拼死守,时间一久,等明军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其自然退走。
第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萨尔浒之战书碑)毫无疑问,第一种作战方案比较务实,也比较合乎战争规律。
可是,努尔哈赤却选择了第二种,笑称“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见傅国《辽广实录》卷上)。
表面上看,第二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将明军的十万人分成四路,那么平均每路只有2.5万人,而努尔哈赤有6万左右的兵力,一旦努尔哈赤集中全部兵力只对付其中任何一路,都会在军力上大占优势,赢面很大。
事实上,战场厮杀,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人数占优,只是一个有利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
影响战争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天时,比如说地利,比如说战士的士气,比如说武器装备等等。
更何况,你努尔哈赤要集中兵力对付明军的其中一路,那么哪一路是虚,哪一路是实?而且最好你还得搞清楚是哪一路最先到达,弄不好你在这边对付这一路,另一路已经摸到你的后方把你的老窝给端了,又或者,你以为你专心只对付一路,又焉知人家不是四路同时到达?那时,四路一拥而上,你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说,努尔哈赤选择的第二种作战方针,其实风险系数是很高的。
说白了吧,这是一种赌徒式的选择。
可是努尔哈赤的运气一直都很好,这次,他又押中了。
当他获悉了四路明军的领军人物,就猜出了明军的主力来自杜松所率领的左翼中路军。
杜松所率的左翼中路不仅人数较多,而且装备精良,配备有全军最好的火器。
士兵多来自宣府、大同、山西、山陕等边镇,以骑兵为主,其中有一手持刀或矛,一手持火统的“跳荡铁骑”,全是百战边兵。
努尔哈赤说:“明使我先见南路有兵者,诱我兵而南也,其由抚顺所西来者,必大兵也,急宜拒战,破此则他路不足患矣。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六)于是,只分兵五百人阻击右翼南路明军刘綎部。
另命次子代善为前敌总指挥,率八旗大军主力,开赴北线迎击左翼中路明军杜松部。
自己亲率精锐巴牙喇(近卫军)殿后。
他还派人到浑河上游筑起坝堤蓄水,单等杜松部渡河就放水泻洪。
他这个诡计又得逞了,明军被淹死很多人,并成功把杜松部一分为二:杜松率领的大部分兵马已经过河;但参将龚念遂所率的辎重营却无法过河,很多火枪大炮被阻隔在了河对岸。
杜松之所以这么急着过河,是因为他探知后金正在铁背山上的界凡城上修筑防御工事。
界凡城“形势险要,扼锁阳之咽喉”,是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战略要地。
界凡城北,临浑河东岸的吉林崖,为界凡第一险要之处,界凡城南为扎喀关,为界凡另一处险要之地,扎喀关旁苏子河对岸是萨尔浒山。
这里距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只有一百余里。
过了界凡,地势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他想尽快取下界凡。
虽然火枪大炮没能跟上,但杜松探知后金兵在界凡筑城只有少数人,便再一次分兵,留两万人在萨尔浒山麓扎营;自己率轻装一万人渡过苏子河(浑河的源头,满族的栖息地,最后流入渤海。
南岸是赫图阿拉城),抢先进攻界凡城下的吉林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