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版毒理学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 作者:
———————————————————————————————— 日期: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
排泄(Excretion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物而产生健康损害的与其频率,(统计概念),可用绝对危险度或相对危险度表示。
危险度评定包括: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assessment)、暴露评定(exposure assessment)、危险度表征(riskcharacterization)。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
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
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
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
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产生有害效应,3个阶段: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

毒理学重点笔记考点毒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毒理学概念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指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现代毒理学定义: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毒性鉴定(毒性试验),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同时可为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2、机制毒理学:研究重点是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分子机制。

研究资料的用途: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有机磷);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糖精);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反应停);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3、管理毒理学: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是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时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还需根据危险度评定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研究提供的科学信息,制定相关的卫生标准.4、毒理学其它特殊领域包括:法医毒理学、临床毒理学、环境毒理学第二节、毒理学简史1、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SS (poison)—是指较低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2、启蒙时代毒理学:Paracelsus的格言: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3、现代毒理学第三节毒理学展望毒理学是借助多个学科成长并繁荣起来的科学。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的快速扩增和现代分析技术与方法的超常发展,毒理学的研究领域、评价过程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最新整理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知识讲解

卫生毒理学考试重点第一部分毒理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以发展为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毒物: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3、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任何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了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4、二巯基丙醇(BAL)可用于治疗砷化物中毒,硝酸盐和硫代硫酸盐可用于治疗氰化物中毒,解磷定(2—PAM)可用于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

5、安全系数(SF):6、毒理学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7、根据化学物的结构、理化特性和某些生物学活性,即SAR,则可初步预测其潜在的危害性或致癌性。

8、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

9、系统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整体研究生物系统(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的一门学科。

10、系统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和应激因子对生物系统的干扰作用,检测分子表达和毒理学参数的变化,反复整合各种数据和资料以描述生物体更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性:指化学物引起毒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指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二者是有区别的: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而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2、中毒:生物体收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器等。

特点:各种更能障碍,应激能力下降,维持集体稳态能力下降,对环境中其他有害因素敏感性增高等。

3、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剂量,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

化学物的毒效应总是与一定的剂量联系在一起的的。

剂量是决定化学物毒性的根本指标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生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卫生毒理学复习整理(预防).doc

卫生毒理学复习整理(预防).doc

卫生毒理学资料整理毒理学最终考试题型及分值占比选择50*1'判断10*1'名解5*2'(有英文名解)简答5*6'理论考试占总分的60〜70%因为考试月时间实在比较紧张,个人感觉不太重要的问答题就没有整理,红色字体是我个人觉得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建议多看一看书本尤其是实验步骤,虽然说实验考到的不多但是最起码的步骤还是应该要知道的。

希望各位都能考到自己理想的成绩A"第一章绪论一、名解1、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研究所有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和生物学机制,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的科学。

3、描述毒理学:是对外源有害因素进行毒性描述、毒性鉴定和毒性表型锚定的学科。

4、机制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机制的学科二、问答1、“3R”原则:优化减少替代2、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1)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1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1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2)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②机制毒理学③管理毒理学3、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几种?4、现代毒理学的任务与目的?5、描述毒理学的、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答:描述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对外源有害因素进行毒性描述、毒性鉴定和毒性表型锚定机制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外源有害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机制管理毒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在以上两门的基础上,对外源有害因素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健康风险评估及其干预管理等。

三个研究领域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构成现代毒理学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估。

6、风险评价: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试验,并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评价评价外源有害因素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危害,并对损害作用的相关证据或风险评。

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毒理学笔记(人卫第六版)第一章绪论◎机制毒理学作用:①、评定危险度;②、排除实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③、帮助设计和生产安全的化学品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其他疾病(★第一个禁用药品:反应停);④、准确了解人和实验动物间的差异,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早起神经毒理研究,发现磷酸三甲苯酯(TOCP)、甲醇、Pb都是神经毒物。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性: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是化学物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以影响毒效应。

◎毒物: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毒效应普: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

◎毒作用分类:1、速发型和迟发型;2、全身或者局部‘3、可逆或不可逆;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

◎毒理学动物实验分类:急性毒性实验(1次或24h内多次染毒)、短期重复(≤1m重复染毒)、亚慢性(1~3m重复染毒)、慢性(3m以上重复染毒)。

◎合理利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前提:1、所研究反应由接触化学物引起;2、强度与剂量有关;3、有定量测定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手段。

◎剂量-反应关系重要意义:1、确认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者药物的毒性反应;2、确定研究群体的平均反应和易感性范围;3、其斜率给出有效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收影响对象比例的变化。

◎烷烃类的H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取代↑,毒性↑,CC l4>CHC13>CH2C12>CH3Cl。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是:对位>临位>间位,对称>不对称。

◎靶器官:外源性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

◎生物标志:暴露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标志,可评价暴露水平或建立生物阈值)、效应标志(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疾病)、易感性标志(可筛查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卫生毒理学知识要点归纳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总结卫生毒理学[考点1] 毒理学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考点2] 卫生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①对环境因子(特别是外源化学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②研究机体与环境因子有害的交互作用的规律,即中毒机制;③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卫生标准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④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

[考点3] 毒性是指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考点4] 毒物是指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破坏结构和功能甚或引起死亡的任何物质。

[考点5] 毒理学研究方法包括:①实验动物整体(体内)试验;②体外试验;③受控的人体试验;④人群流行病学研究。

[考点6] 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毒效应的具体表现。

[考点7] 速发/迟发作用:①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时间内出现的毒效应。

②迟发作用指机体接触化学物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效应。

[考点8] 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触化学物后,造成的损伤可以逐渐恢复的作用。

[考点9] 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触化学物后,损伤不能恢复,甚至进一步发展加重。

化学物的毒作用是否可逆,主要取决于所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和损伤强度。

[考点10] 构成高危险人群易感性的生物学基础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遗传因素;④营养及膳食情况;⑤疾病状况。

[考点11] 生物标志可用于:①毒性测试的指标;②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模式研究;③动物体内试验和体外试果外推至人;④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危险度评定。

[考点12]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剂量,其次是暴露特征。

[考点13] 在毒理学中,机体最常见的暴露外源化学物的途径为:经口、吸入和经皮。

[考点14] 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在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染毒;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或短于1个月的重复染毒;亚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1个月至3个月或相当于实验动物生命周期的1/10的重复染毒;慢性毒性试验是指在3个月以上的重复染毒或相当于终生染毒。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

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

人卫版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卫版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卫版药理学知识点总结人卫版药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涵盖了广泛的药理学知识。

以下是人卫版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其中包括评分最高的内容和拓展:1. 药理学的基本原则- 药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等。

- 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的分子结构、药物的口服吸收率、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排泄途径等。

-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的靶点、药物的信号传递途径、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 药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药物的过敏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 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包括药物的选择、药物的用量、药物的使用时间、药物的治疗方案等。

2. 药物的分类- 药物可以按照作用机制、药物的分类、药物的作用部位、药物的代谢途径等分类。

- 例如,药物可以按照作用机制分为神经递质类药物、离子通道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 药物可以按照药物的分类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镇痛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 药物可以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分为心脏药物、肺部药物、肝脏药物、肾脏药物等。

- 药物可以按照药物的代谢途径分为肝脏药物、肾脏药物、血液药物等。

3. 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的毒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 过敏反应包括免疫性过敏反应和非免疫性过敏反应。

- 药物的毒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蓄积性毒性等。

- 药物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药物与饮食的相互作用等。

4.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包括镇静催眠药物、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刺激性药物等。

- 镇静催眠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巴比妥类药物等。

- 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类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 抗抑郁药物包括 SSRI 类药物、SNRI 类药物等。

- 刺激性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抗精神病药物等。

5. 心血管系统药物- 心血管系统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等。

(完整版)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完整版)公卫执业医师之卫生毒理学重点

第一单元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毒理学的职能主要有二:①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②评价有害作用在特定接触条件下发生的机会。

目的:为制订防止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一、毒物、毒性和毒性作用(一)概念1.外源化学物、毒物和毒性(1)外源化学物、毒物外源化学物是存在于人类的环境中,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并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外源化学物、化学物和外源化学毒物在此具有相同的含义。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使二者之间发生互变的重要条件是剂量。

只要达到一定数量,任何物质对机体都具有毒性。

Paracelsus说:化学物质本身并非毒物,只有在一定剂量下才变成毒物。

毒性还与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途径和频率有关。

按化学物的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毒物、环境污染物、食品中有毒成分与添加剂、农用化学物、嗜好品与日用化学品、天然毒素、医用药物、军事战剂、放射性核素等。

(2)毒性是物质对机体造成损害的能力。

(3)中毒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

2.有害作用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又称为毒效应或损害作用,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损害作用具有下列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

(2)机体功能容量降低或机体对外加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下降。

(4)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

(二)研究方法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毒理学,这门研究外源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科学,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为您详细总结毒理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理学中的“毒”并非单纯指有毒物质,而是泛指各种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因素。

毒物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剂量是毒理学中一个关键概念。

剂量反应关系描述了生物体接触不同剂量的毒物后产生的反应程度变化。

阈值则是指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最低剂量。

二、毒物的分类毒物的分类方式多样。

按照来源,可分为天然毒物和人工合成毒物;根据作用靶器官,有肝脏毒物、肾脏毒物等;依据化学性质,又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等。

例如,一些天然存在的毒素,如蛇毒、河豚毒素等,具有强烈的毒性。

而人工合成的毒物,如农药、工业化学品等,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若不注意防护,也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三、毒物的毒性作用毒物的毒性作用表现形式丰富。

急性毒性通常在短时间内接触高剂量毒物时发生,症状明显且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接触低剂量毒物引起的,往往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但可能会引发慢性疾病。

局部毒性作用局限于接触部位,如皮肤刺激、呼吸道炎症等。

而全身性毒性作用则会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导致全身性的病理变化。

四、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

吸收后的毒物会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在体内,毒物会经历代谢过程,主要通过肝脏中的酶系统进行。

代谢可能会使毒物的毒性增强(称为活化)或减弱(称为解毒)。

最终,毒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等途径排出体外。

排泄速度和效率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蓄积程度和毒性作用的持续时间。

五、毒作用机制毒物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复杂多样。

有的毒物直接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强酸强碱对细胞的腐蚀。

毒理学基础_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毒理学基础_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毒理学重点总结第一二章基本概念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3.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4.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6.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因素:a化学因素;b机体因素c环境因素7.选择毒性存在的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4)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5)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的亲和力的差异7.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可分为接触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1)接触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2)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3)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8.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

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人卫第六版毒理学基础笔记(GXMU预防)解读

毒理学笔记(人卫第六版)第一章绪论◎机制毒理学作用:①、评定危险度;②、排除实验动物有害反应发生于人类的可能性;③、帮助设计和生产安全的化学品以及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其他疾病(★第一个禁用药品:反应停);④、准确了解人和实验动物间的差异,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20世纪20年代,美国科学家开始了早起神经毒理研究,发现磷酸三甲苯酯(TOCP)、甲醇、Pb都是神经毒物。

◎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实验、人体观察、流行病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性: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是化学物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以影响毒效应。

◎毒物: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毒效应普: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

◎毒作用分类:1、速发型和迟发型;2、全身或者局部‘3、可逆或不可逆;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

◎毒理学动物实验分类:急性毒性实验(1次或24h内多次染毒)、短期重复(≤1m重复染毒)、亚慢性(1~3m重复染毒)、慢性(3m以上重复染毒)。

◎合理利用剂量-反应关系概念前提:1、所研究反应由接触化学物引起;2、强度与剂量有关;3、有定量测定方法和准确表示毒性大小手段。

◎剂量-反应关系重要意义:1、确认效应是该化学物或者药物的毒性反应;2、确定研究群体的平均反应和易感性范围;3、其斜率给出有效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收影响对象比例的变化。

◎烷烃类的H若被卤素取代,其毒性↑,取代↑,毒性↑,CC l4>CHC13>CH2C12>CH3Cl。

◎带两个基团的苯环化合物毒性是:对位>临位>间位,对称>不对称。

◎靶器官:外源性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

◎生物标志:暴露标志(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剂量标志,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标志,可评价暴露水平或建立生物阈值)、效应标志(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疾病)、易感性标志(可筛查易感人群,保护高危人群)。

自己总结部分毒理学重点

自己总结部分毒理学重点

自己总结部分毒理学重点第一篇:自己总结部分毒理学重点毒理学: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毒作用机制的科学。

分描述、机制、管理毒理学。

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能力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改变。

毒物:在较低剂量时即可导致机体损害的物质。

生物学标志:指能反映已被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

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损害的重要因素。

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被机体吸收或直接导致机体损害的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者浓度。

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

最大非致死剂量(LD0、LC0):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只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剂量与引起的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重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未观测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是大剂量/高浓度一次或者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后,研究短时间内化学物对实验动物所引起的各种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急性毒性:指实验动物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毒效应。

生物转化:将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发生化学变化并形成分解产物的过程。

类型:第Ⅰ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

是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 –NH2-SH-COOH。

增加其水溶性以便于排泄,并形成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同时也改变外源化学物分子原有的某些基团,或产生信的功能基团使毒物解毒或活化。

第Ⅱ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指化学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程。

毒理学重点(人卫第六版)

毒理学重点(人卫第六版)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要点: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外/内源化合物、毒物、毒性、毒作用;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性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损害的能力。

同等剂量,损害能力越强的其毒性越高;相对同一损害,剂量越小毒性越大。

毒作用: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者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不良效应、损害效应毒物:较低剂量进入生命体能够引起疾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理学: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基础学科、和生命大科学同步发展研究领域(分类):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替代法(3R原则):优化、减少、替代、责任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目的要求:掌握毒物、毒性和毒效应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剂量、量反应与质反应、剂量-量反应关系与剂量-质反应关系的概念;熟悉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和转换;掌握常见毒理学参数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安全限值的有关概念。

重难点:毒性与毒效应的概念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的划分;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和意义;LOAEL与NOAEL的概念和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已经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生理功能或生化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物无绝对)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学改变、病理损伤、功能紊乱,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

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CHO,V79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低剂量下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

毒理学重点整理

毒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定义】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定义】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原理&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其机理的科学。

3)4个毒理学阶段:、古代毒理学、中世纪毒理学、启蒙时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4)毒理学的2大功能:危害性鉴定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危险度评价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5)3个主要类别:描述毒理学(毒理鉴定)、机制毒理学(研究毒性机制)、管理毒理学(制定管理条例)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定义】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定义】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定义】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的定义和分类: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又称外剂量(ex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又称内剂量(in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5)【定义】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6)【定义】NOAEL: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_总结复习资料

毒理学_总结复习资料

毒理学_总结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modern T 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物(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外源化合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集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特点:①与内源化学物相对;②生物学作用;③与毒物的联系。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机体损害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同等条件下)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的化学物质,毒性越高。

相对于同一损害指标,需要剂量越小的化学物质,其毒性越大。

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外源化学物是否对生物体造成有害影响,不仅取决于该物质本身的理化特性和毒性大小,还与接触途径和方式有直接关系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3R原则: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 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3R”法:优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物(toxicant/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急性:一次或24 h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1个月;亚慢性: 3个月左右;慢性:大于6个月毒性(toxicity): 是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的能力。

毒性是物质的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危险度(risk):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频率归因危险度:是指人群接触某因素而发生有害效应的可能频率相对危险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的比值危害性(hazard):是指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安全性(safety):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可为社会接受(即危险度可忽略),即笼统地指在通常条件下接触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不会引起有害作用毒作用及其分类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反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化学物质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1.按毒作用发生的时间分类➢急性毒作用(acute toxic effect):指短时间内(24h)一次或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内(2W)出现的毒作用➢慢性毒作用(chronic toxic effect):指长期甚至终生接触小剂量化学物缓慢产生的毒作用➢迟发性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后,中毒症状缺如或虽有中毒症状但似已恢复,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表现出来的毒性作用➢远期毒作用(remote toxic effect):指化学物作用于机体或停止接触后,经过若干年,而后发生不同于中毒病理改变的毒作用2.按毒作用发生部位分类➢局部毒性作用(local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接触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性作用(systemic toxiceffect):是指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到达其他组织器官引起的毒作用3.按毒作用损伤的恢复情况分类➢可逆毒性作用(reversible toxic effect):是指停止接触后可逐渐消失的毒性作用➢不可逆毒性作用(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是指在停止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其毒性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4.按毒作用性质分类➢一般毒性(general toxicity):指化学物质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经一定的接触时间,按照一定的接触方式,均可能产生某些毒作用➢特殊毒性(specific toxicity):指接触化学物质后引起不同于一般毒作用规律或出现特殊病理改变的毒作用➢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某些化学物可以作为半抗原与内源性蛋白质结合成抗原,从而激发抗体产生,反复触该物质后,可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典型的、与一般毒性表现明显不同的过敏症状。

也称为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过敏原:引起这种过敏性反应的外源化学物质➢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特点:(1)机体的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可能缩短;(2)机体功能容量下降;(3)机体维持稳态能力降低;(4)机体对其它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的易感性增高非损害作用: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都属于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引起的生物学作用,而在生物学作用中,量的变化往往引起质的变化,所以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仅具有一定的相对意义➢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表现为: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亚临床改变→临床中毒(致癌、致突变和致畸胎作用)→死亡适应(adaptation)是指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抗性(resistance)指某一群体对于应激原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至与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性耐受(tolerance)是由于试验前对某化学物或结构类似化学物的暴露导致该化学物毒作用反应性降低的状态靶器官(target organ)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但靶器官不一定是该物质浓度最高的场所选择性毒作用(selective toxic effect):是指在接触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某种生命物质的毒性仍可较大,而对另一种生命物质的毒性较小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有毒作用的现象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又称生物学标记或生物学标志物,是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人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接触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接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用于人群可定量确定个体的暴露水平➢效应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是指可以测出机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或病理组织学方面的改变,可反应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包括反应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三类标志物。

➢易感性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反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敏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剂量(dose)是指给予机体的量或机体接触的量➢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又称外剂量,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此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一定时间的接触➢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又称内剂量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人体内的剂量➢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又称靶剂量或生物有效剂量,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效应(effect):表示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量效应可以转换成质效应➢量效应(graded effect):观察结果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质效应(quantal effect):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或“无”、“异常”或“正常”等计数资料来表示,如死亡率、肿瘤发生率等反应(response):是指接触一定化学物后,表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效应仅涉及个体,即一个人或动物;可以用一定计量单位来表示其强度;反应则涉及群体,如一组动物或一群人;其强度用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如反应率、死亡率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即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毒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曲线基本类型➢S-状曲线(图B线)➢直线型(图C线)➢抛物线型(图A线)绝对致死量或浓度(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 或LC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实验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LD0 或MTC,LC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或浓度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inimal lethal dose MLD,LD 01 或MLC,LC 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实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半数效应量/浓度(ED 50 /EC 50 ): 是指能使受试动物出现效应的概率为50%的剂量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se,LD50/LC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

LD50数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则毒性越低阈剂量或浓度(threshold dose 或threshold concentration):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阈值(threshold): 是对机体不发生损害的浓度或剂量,是指“刚开始”发生有害效应的浓度。

指化学物刚开始引起个体出现效应的最低浓度,即个体阈值。

对同一物种,相同染毒途径,相同效应和相同观测方法,在个体间的阈值可差异很大,且在不同时间中有波动。

个体阈值大致在LOAEL 到NOAEL之间绝对阈值(absolute threshold): 在此浓度下,该化学物不会与靶细胞相互作用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level)最大无作用剂量即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根据现今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试验方法和观察指标,亦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简称无作用剂量,是用最敏感的方法未能检出外源化学物毒性效应的最大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能检出外源化学物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基准剂量(benchmark dose,BMD):指ED1或ED5,或ED10的95%可信限下限,是用实验中全部剂量组的数据经统计处理而得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即Zac=LD50 /Limac➢意义: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即Zch=Limac/Limch➢意义:Zch值大,说明Limac 和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质(空气、水、食物、土壤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所规定的限量要求每日容许摄人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最高容许浓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MAC):某一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浓度阈限值(threshold limit value,TLV):指绝大多数工人每天反复接触不致引起损害作用的浓度参考剂量(reference dose, RfD):为环境介质(空气、水、土壤、食品等)中化学物质的日平均接触量的估计值,即人群(包括敏感亚群)终生接触该剂量水平化学物质条件下,预期在一生中发生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低至不能检出的程度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是根据所得的有害作用阈剂量或最大无有作用剂量提出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实验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安全限值=最大无有害作用剂量/安全系数生物转运(biotransport):是指外源化学物主要依据物理学规律,本身不发生化学结构改变,从接触部位吸收,转运进入血液、再转运至组织与脏器、最终转运到排泄器官离开机体过程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是指外源化学物的代谢变化过程,即外源化学物在代谢器官由一系列酶介入,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的过程研究ADME过程的意义➢阐明毒物在体内毒作用机制➢阐明多种毒物在体内的联合作用机制➢为急救和治疗措施提供参考➢提供接触生物学标志和中毒诊断指标和疗效指标毒物动力学(toxicokinetics):是指研究机体对化学毒物的作用(ADME过程)和靶器官中化学毒物或其活性代谢物量的变化毒物效应动力学(toxicodynamics):是指研究靶器官内化学毒物或其代谢物与大分子(靶分子)的作用及所引起的局部或整体的毒性效应* 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浓度/水相中浓度脂/水分配系数:气体在呼吸道内的吸收速度与其溶解度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