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最新-副县长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思考 精品
副县长: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若干思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课题,这是对文明体系建设的深化,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就**而言,通过生态县建设,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关系着**的生存与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本文试从**实际出发,就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生态县建设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客观分析**生态县建设的现状我县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进程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发挥**生态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县今后的生态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全国县市区生态环境测评中,**名列第十位,并在全市率先创成省级生态县。
一是生态产业协调发展。
在生态农业方面,我县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村生态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先后被评为省级食用菌产业强县、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中国优质雪梨基地重点县,全县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达到41%。
在生态工业方面,以木制玩具产业为支柱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的集群优势。
虽然玩具生产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但全县玩具生产所需木材九成是从东北、俄罗斯、马来西亚等木材资源富集地组织供给,确保了我县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良好态势。
我们还通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和问责制,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工业增加值占比重从2000年的335%提高到2019年的376%。
在第三产业方面,我们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围绕山水资源、玩具产业优势,积极打造生态**特色旅游品牌,不断加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总投资达20亿元的**湖赤石景区等旅游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生态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生态治理成效显著。
通过全县上下多年来的积极努力,**各项生态指标持续向好。
关于加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
关于加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实力**、开会**、绿色**、幸福**”的目标,绿色**是建设“四个**”的本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笔者就加强我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讨,仅供参考。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地处中西结合部,自然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我县实施“旅游带动、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宝贵经验,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新的发展路子,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道路。
我县是**的工业基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我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尽快改变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增长方式,对于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振兴**的希望所在,更是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共同愿望。
广泛的群众基础将是深入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生态文明建设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体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事业,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规划。
在城乡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合理规划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用地。
在农田建设和农业发展中,要注重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品质。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要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环境法律法规,但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是执行力度不够,有些法规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另一方面是法规制定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才能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
因此,要加强环境监测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评估的科学研究,提高环境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制定环保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问题还很严重。
要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推动工业企业、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污染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要加快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重点治理重点地区和污染源,恢复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企业要加强环保意识建设,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供应链的建设。
公众要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和政策措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瓜州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瓜州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龚天文瓜州县地处西北戈壁,生态环境脆弱,大风、沙尘暴自然灾害高发,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近年来,瓜州县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未来瓜州仍须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绿色产业开发上持续发力,把瓜州建设成为“生态、和谐、休闲、宜居”的戈壁生态文明新城。
生态文明是文明诞生和延续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应以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人格文明为目标。
构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是瓜州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瓜州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瓜州县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国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这里植被稀 疏,土质沙化严重,水资源缺乏,生态 环境非常脆弱。
县境内祁连山和马鬃 山南北相望,形成独特的东窄西宽的 喇叭口状,西伯利亚冷空气经由喇叭 口由西进入低气压的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大气对流活跃,风能资源丰富,素 有“世界风库”之称。
全县在长达250 公里的风沙线上有大小42个风沙 口,大风、沙尘暴天气易发、高发。
近年 来,瓜州县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 略高度,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思 想,致力打造“生态、和谐、休闲、宜居”的戈壁生态文明新城。
至目前,全县森 林禮盖面积达183.25万亩,湿地面积 达150万亩,森林覆盖率5.18%。
生态 环境改善成效明显,大风天气由140 天/年减少到42天/年,沙尘天气由 36天/年减少到14天/年。
二、瓜州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一)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城市规划编修5城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编修城市规划必须坚持系统思维,要对城市的战略定位、空间格局、要素配置进行通盘考虑。
瓜州县紧紧围绕“生态文明新城、文化旅游名城”的科学定位,充分考虑瓜州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城市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发展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心三轴四片区”总体布局。
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互融,重点打造城市生态文化创新区,打通9纵11横城市路网,将创新区建设成“文化产业展示区、绿色人居示范区、产城融合样板区'以此带动整个瓜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升级。
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
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是引领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
县域生态文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举足轻重如何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生态文明;县域;途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独立成篇集中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显示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创新和价值取向的升华。
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任务。
当前,我国县域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如何积极探索生态经济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共存,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县级从来都是最为重要的行政单位之一,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
“郡县治,则天下治”,生态保护的成效怎样,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全国2000多个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搞不好,所谓”美丽中国”就只是空中楼阁。
没有根基,成为无法实现的梦幻。
(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得到持续高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县域单位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只有啃下这块硬骨头,才能顺利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县域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
它的基本要求是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生态文明意识不強,认识不到位;行政管理空间的“封闭性”、“条块性”;资金供给不足;生态政策法规缺失、规划滞后等问题。
标签:县域生态文明思考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由此可见,对于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来说,除了要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之外,我们还必须高度认识和把握“生态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和“新四化”同等重要的高度,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化道路。
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县域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主体,它的成效影响甚至决定着总体效果的实现。
如果在县这一级出现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扭曲,则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会走形甚至是落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会是一句空话。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随地区的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而我们甘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全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1
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我们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下面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建议1.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政府应该制定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方面面,切实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推动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动员全民参与环保行动。
3.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4.加强对生态问题的科学研究:加强对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深入研究,加强环保科技研发,找到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5.加强生态教育和宣传:营造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加强生态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大众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思考1.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如何打造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园区?如何创造有益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和方法?3.如何推动“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如何改变社会和人们的消费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4.如何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解决当前环境问题和生态系统问题?5.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只有全面深入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问题日益突出。
对此,中央和地方各级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
2003年,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决定。
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
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又专题研究了台州生态市建设,首次提出生态优市,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如何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当前各县(市、区)需要认真研究并抓好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结合仙居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以贯彻市委三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契机,着力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县建设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两个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仙居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区,生态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县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和整体工作合力。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雷多荣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大新县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着手,积极探索县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脚点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各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必须形成新思路、选准有效载体、采取有效措施。
从大新县的实践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有效载体,示范区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消费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等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利于把自身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真正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效应: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双赢”生态能源建设进一步增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
通过加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能源快速发展,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53081座,占农户总数的74.9%。
同时,通过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极大地推进生态林业发展。
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258.6万亩,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61.5%,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石山绿化率达97%。
生态林业建设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林得以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气象。
加快奉节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面积6 1 4 . 7 6 万亩 , 其 中耕地 1 2 6 . 2 1 万亩 , 园地 8 . 2 4 万亩 , 林地3 1 3 . 2 6 万亩 , 牧草地4 3 . 1 6 万亩 ,
居 民点及 工 矿 用地 2 5 . 3 7 万 亩 ,交 通 用地 2 . 5 6 万
源质量达标率 1 0 0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超 过5 8 分贝。 万元G D P 能 耗0 . 7 0 4 吨标 准煤 , 同比下 降3 . 1 6 %, 超降0 . 1 4 个百分 点 , 超额完成重庆市
文化 、 军 事文 化 、 移 民文 化积 淀 深厚 。丰 富的 自 然 人 文特 色 资源 为奉 节 生态 经 济 大发展 奠 定 了
良好基 础 。 二是 生 态承载 力 差 , 系统退 化 。 由于 以前不
水土流失面积 1 0 0 0 余平方公里 。基本解决4 5 . 1 万 人 饮 水 不 安 全 问 题 ,农 村 沼 气 使 用 率 达 到
经济 社会 发 展具有 十分重 要 的意 义 。 生态 环境 与 资源保 护 现状 奉节县幅员面积大 , 气候温润 、 资 源丰富 ,
一
地质灾害1 9 0 多起 , 损毁房屋6 0 0 余 间, 损毁土地 2 0 0 0 余亩 , 涉 及 灾 民2 5 0 户1 0 0 0 余 人 。受 三峡 工
区 域 经 济
2 0 1 3 ・ 3 章壤抒 肾
I j t t t  ̄奉节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 李 光 荣
奉节县地处三峡库 区核心 ,是全 国主体功 能 区划定 的 限制 发 展 区和 重 点 生 态 功 能 区 , 生 态修复和建设的任务光荣而繁重 。大力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 , 促进科学规划 、 制度先行 , 对 区域
工作建议:对XX县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建议
对XX县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建议XX县是首个全国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在国家和省、市的关心重视下,通过XX县委、县政府十余年来的艰辛努力,勤劳、智慧的XX人民逐步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建的科学发展路子。
通过本单元的课堂教学,XX的现场教学、特别是XX县政府和县党校领导的情况介绍,结合自己前些年参与XX县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工作的一些体会,我对XX县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有了一些认识,体会到了XX县的做法在三个方面特别难能可贵(可概括为三个“不易”)。
一、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战略“不易”。
XX县有地近上海、杭州等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交通便捷,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竹子、茶叶等资源丰富,如果采取传统的发展方式,可以说,得天独厚、条件优越。
但是,十余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和XX人民以超前的生态意识、科学的发展理念,理性地克服了在我国、尤其是我省四处泛滥的城市化发展冲动。
面对周边地区工业发展强劲、本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巨大压力,XX县领导依然成功地抵御了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诱惑。
尽管XX县走上生态立县的发展道路,确实有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的直接触动,但纵观该县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依然能够看到其坚持绿色发展的清晰路径、坚定步伐,简要回顾XX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发展阶段,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1998年——2002年,起步阶段。
XX开始摸索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2000年开始酝酿“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01年,制定《关于“生态立县——生态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正式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02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
2003年——2006年,创建阶段。
2003年,XX正式提出争创全国生态县;2004年,在全国率先将每年的3月25日定为“生态日”;2006年,荣获首批“国家生态县”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
关于加强县域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县域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关于加强县域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环境保护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之一,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更是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县域环境保护工作是基础,只有持续改善县域环境质量,才能促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抓实抓好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促进县域地区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县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一)环保意识不强。
环保工作愈来愈重要,环保约束越来越严格,这是县域地区干部的一种共识。
但是,在认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是环评准入关坚守不严。
在许多新项目上马时,没有坚持环评准入第一关,存在以办公室会、协调会、交办会等代替环评,环评与征地拆迁、土地报批等一样成为一件常规性工作,要求“先上车、后补票”,导致部分项目选址、工艺先天性不足,矛盾纠纷不断。
二是环保与发展关系处理不好。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地方美誉度和吸引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但是有部分企业和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
认为环保执法是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环保约束是对地方发展的严重束缚,对环保管理工作不配合,对环保规定不执行或者变样执行,甚至还有的地方制定土政策,限制环保监管。
比如,一些地方规定,进入园区企业进行环保执法必须经管委会同意。
一方面,这给少数企业闲置污染处理设施、偷排漏排等创造了有利条件,极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另一方面,对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来说,明显有失公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不利于培养一个地方公平的竞争环境,甚至导致守法企业学习违法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压力,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三是重视程度不够。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同样是基本国策,但政府在抓工作的力度存在较大差距。
计划生育工作做得不好的单位和个人不但会丧失评优评先的资格,个人的提拔使用也会受到影响,而环保工作并没有这样的力度。
辽宁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思考
、
辽 宁省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态 文明建设 的科学定位
展之 路 , 通 过调整社会 的发展模式 和 自身 的作 为 . 才 能保 证 辽宁在经 济与社会发展 的同时 , 建设好生 态文明
二、 辽宁省县域 生态文 明建设的切入 点
就辽宁省来讲 县域生态 文明建设 的定 位包括理 念 定位 、 目标 定位与模式 定位三个方 面 。 在 生态文 明价 值观 的指引下 , 就是要优化 人居生活 环境 . 让 群众在共享 改革
的位置
一
生态 之间的结合 点 , 才会 有助于维持 人与 自 然 以及经济 、
环境 、 社会 发展 的均衡 态势 . 构 建稳定 、 健康 、 安全 的生态 环境 。 为 了 自身和子孙 后代 的幸福 生存 , 唯有走可持续 发
U 3 工 度重视。 要找准定位, 才能将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合适
发 展成果 的同时 , 更好 地共享生 态文 明成果 。 ( 一) 县域 生 态文 明建设的理念 定位 : 坚持 科 学发展 理念 的变革 是一切行 动的先导 . 具体说来 . 就是 以科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
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思考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城乡发展协调的重要途径。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健康。
以下是我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一些思考。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
在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决反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确保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此外,要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保护好湿地、水源、森林等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美好的环境。
第二,要完善基础设施。
农村交通系统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着力改善农村公路、桥梁、渠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农村路网,提升交通服务质量,打通贫困地区的“断头路”,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三,要发展现代农业。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要积极发展高效、绿色农业,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耕作手段,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推广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农民的收益水平。
同时,要保护农业资源,恢复和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第四,要加强文化传承。
乡村文化是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双向互动。
同时,要注重乡风文明建设,提高乡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文明乡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积极推进。
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研究
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县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单元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基础。
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成为当前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县域生态文明现状分析1.自然资源丰富而脆弱我国县域的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受过度开采和污染等问题困扰,部分县域的自然资源已经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枯竭。
部分县域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2.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参差不齐在我国,一些先进地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也有一些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滞后、薄弱的问题,需要加强建设。
二、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重要性1.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经济活动和社会建设才能健康发展,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可以通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承担生态功能,推动区域发展县域作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单元之一,具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可以加强县域的生态功能,发挥其在生态系统维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推动区域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通过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美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
三、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加强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好生态环境中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优化生态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生态产业的发展,培育和壮大生态产业,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环保等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
对承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对承德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通过生态县的建设,最终实现我县的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进步;城市、乡村环境整洁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承德县境内东西宽89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
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跨北纬40°34′06″--41°27′54″,东经117°29′30″--118°33′24″。
东邻平泉,南接宽城、兴隆县,西靠承德市和滦平县,西北接隆化县,东北、西南分别与内蒙古宁城县、北京市密云县接壤。
2007年,全县有147816户450666人,其中农业人口382690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117.11人。
民族有汉、满、蒙、回、壮等民族。
设7镇、17乡(含2满族乡)、1个街道办(下板城),401个村、8个居委会。
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下板城。
县城规划区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县城人口6.8万,2007年获省“宜居城市建设燕赵杯竞赛”金奖。
2005年被省确定为首批扩权县[1]。
几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特色经济强县、建设山水园林县城、建设文明生态乡村、建设和谐承德县”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强力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
工业上,形成了钒钛冶金业、食品饮料业、石材建材业、冶金白灰业、针纺服装业、造纸印刷业、电子信息业等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实力不断增强。
农业上形成肉鸡、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绿色时差蔬菜生产加工为主的蔬菜业;农家采摘游为主的果品业。
此外,生猪、玉米种子、食用菌等10个特色产业也有长足发展。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篇1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看全球气候变化正在导致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活动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3年全球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时期(1850 1900年)上升了1.09℃,多数学者认为与累积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相关。
美国科学院院刊指出,1979 2023年间,南极每10年平均年融化冰体分别约为400、500、1660、2520亿吨。
多项研究表明,如果对碳排放不加控制,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明显上升。
中国气象局统计数据表明,2023 2023年登陆我国的(超)强台风数量超过1980 1999年的2倍。
从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角度看有的地方还不能很好处理当前与长远、发展中取与舍的关系,规模扩张惯性依然存在。
有的地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尽合理,耕地开垦、国土绿化与自然地理格局不相适应。
自然资源安全供给压力与粗放利用并存,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节约集约用地还有较大提升潜力。
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生态保护修复科学性系统性还有待提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自然界的变化,特别是累积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劣变化,如果任其长期持续演化,必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我们应该坚持有取舍、守底线,控制人类向自然无度索取的不合理欲望,守住人类活动的有形边界和无形边界,限制人类过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为,包括某些在技术和工程上可行但违背伦理和自然的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性影响,真正构建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思考02
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思考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任务,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成果,必将对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西北内陆省份的甘肃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是国家对我省的战略定位之一。
作为河西走廊狭长绿洲中段的张掖将“生态文明大市”建设确定为主要发展目标,这也成为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和科学内涵1.生态文明的由来生态文明也叫环境文明、绿色文明。
它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前提、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为出发点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克服了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把人类的发展与倡导人在主观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的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之后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虽然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极为严重的问题。
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成本过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太低,环境污染极为普遍而又非常严重,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
我国现有资源已难以支撑我们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现实的国情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中必须加快缓解能源消耗太大的问题。
而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
2.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从理论层面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研究
新时代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保护的有效载体。
本文旨在探讨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的途径。
1.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涉及到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过去的发展中,很多地方着重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可以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将资源分配到更有利的领域,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2. 缓解生态压力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负担。
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能够缓解生态压力,在环境改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工业化速度加快、城市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推动经济发展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有助于扩大经济发展空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提高区域特色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意识不足当前,一些地方对于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认知存在不足,甚至陷入传统发展观念的误区。
一些地方存在牺牲环境资源保护、只注重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错误思想。
因此,如何提高政府、企业、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重要的问题。
2. 技术能力欠缺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需要各方面配合,其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在一些地方,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缺乏了解和应用。
因此,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提高技术能力,深入学习和实践经过科学验证的新兴技术,为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 资金匮乏县域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并且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生态文明意识不強,认识不到位;行政管理空间的“封闭性”、“条块性”;资金供给不足;生态政策法规缺失、规划滞后等问题。
标签:县域生态文明思考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由此可见,对于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来说,除了要抓住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新四化”之外,我们还必须高度认识和把握“生态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和“新四化”同等重要的高度,坚定不移的走生态化道路。
而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
县域是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主体,它的成效影响甚至决定着总体效果的实现。
如果在县这一级出现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扭曲,则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就会走形甚至是落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就会是一句空话。
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微观基础,随地区的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而我们甘肃,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全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甘肃的大多数县区,特别是白龙江、洮河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主要面临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生态文明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紧迫而艰巨,但是作为这一任务实践主体的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认识水平却并未普遍达到应有的程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生态文明观念是在工业化高度发达,至少是在工业化接近完成的阶段产生的新思想、新理念,而甘肃大多数县区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文明的渗透力弱,这就导致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达不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和深刻程度,因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识必然滞后。
另一方面,观念决定行动。
由于欠发展地区干部群众的普遍观念是经济发展第一、GDP第一,,缘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方式和认知水平,干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明显不足,表面应付的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少,会议文件上讲得多,实际工作中落实的少,成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阻碍。
2.行政管理空间的“封闭性”、“条块性”直接影响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就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而言,严格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条块分割是必需的,行政权力能在这一相对封闭的行政管辖区域内运行并发挥作用,达到有效的行政管理。
但生态系统却是开放的,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来看,山、水、树木、空气、村庄、道路等等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这就要求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具备系统性、整体性的观点和思路,从统筹兼顾的角度进行全面把握,而不能够就事论事。
这种行政管理的封闭性和条块性,极大地削弱了县域之间资源统筹、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力量,直接影响着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如白龙江、洮河的跨界污染,一市一县就很难达到治理效果。
3.资金供给不足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巨大工程,作为彻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的巨大工程,作为治理污染、彻底改善环境面貌的巨大工程,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甘肃的大多数县级财政至今仍未摆脱“吃饭财政”的困局,这些地区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本要求满足之后,很难再拿出足够的钱来投入到实质性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再加上领导决策者的观念问题,认为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所以,不仅正常的环保经费难以及时、足额拨付,就连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资金困扰成为制约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瓶颈之一。
4.生态政策法规缺失,规划滞后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由于观念和历史的原因,有关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规划制定缓慢,甚至出现空白,导致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法规依据,这严重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而执法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实,又在某种程度上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5.环保形势严峻,治理任务艰巨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一时一地的发展,盲目追求GDP,致环境的承载力于不顾,不惜血本,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只要能为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哪怕有些项目是高耗能、高污染也在所不顾。
加上急功近利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和不顾环境的生活方式,导致山不再青,水不再绿,天不再蓝,食不再安全;现在除了部分地方的山泉、小溪外我们再无可以直接饮用的地表水。
空中、地表、地下立体污染加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
二、解决的途径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宣传舆论部门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利用一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强化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决策落实过程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县级党校要在干部培训的课程设置中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有针对性地、不间断地举办企事单位、乡、村负责人的生态文明建设培训班,从而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成为决策和行动的自觉。
2.完善生态保护政策法规,实行最严厉的生态保护制度在严格执行已颁行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法规,以弥补生态文明建设法规缺失和滞后的现象。
编制切合实际的县域生态文明规划,确立长远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县乡两级领导要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换任务,围绕生态建设规划,一任接一任地抓下去,确保持生态法规、规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现生态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标准、奖励办法,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抓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实行“一票否决制”。
针对“守法、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环保执法软肋,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把那些违法违规、破坏环境的企业、个人罚疼、罚怕;同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使他们不敢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资金筹措机制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资金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确保环保行政和事业专项经费支出,并逐年增加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
二要县财政每年向省上积极申请安排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保护、污染减排、农村环保等方面。
三要加强排污费等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效益。
四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资融资机制。
五要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绿色金融政策;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环保工程项目。
4.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提高县域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谁治理,谁受益谁谁补偿”的原则,坚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城区要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配套建设,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彻底改变污水直排入河,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
尽快实施集中供暖工程,改变城区采暖方式,以减少碳硫的排放量。
在乡镇,鉴于目前绝大部分行政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的现状,一方面要及早谋划,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使污染物能集中堆放及时处理,改变“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在农村广泛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残留量;着力推进“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继续巩固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果,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在招商引资中,环保部门要严把准入关,坚决防止引进“两高一资”项目、淘汰类项目和产能过剩项目,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发生。
除此而外,還要加强矿山、水电站、河道取沙的治理整顿工作,特别是在水电站的设计、建造中,要为鱼类的回游产卵留一条“生命通道”,以保证区域生物多样性特征不受影响。
5.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在环保人员编制、机构设置上建立健全环保工作三级网络体系,即县有环保局、乡(镇)有环保所,村(社区)有环保员。
做到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
调整和优化环境保护行政监管和专业技术队伍结构,加强在职教育,分级分类开展全员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过硬、管理水平高的环境保护队伍。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我们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我们要想与自然和谐共处,给自己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给子孙后代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我们就必须给自然以足够的人文关怀,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正确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享受到“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1]李春才.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27-29.[2]魏晓双.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3]王潜. 县域生态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08.作者简介:张海泉(1968-)男,汉族,甘肃宕昌人,任职于宕昌县委党校,本科学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