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素养(初高中)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
摘要:阅读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做到戛戛独创地解读文本,必须具有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必须历练世事,慎思明辨,锻炼出一双烛照古今的“火眼金睛”。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师素养学识才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态、最重要的教学活动。
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审美情趣的陶冶、知识视野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升、精神生命的润泽,都有赖于阅读教学。
阅读如一条航船,把学生由个体生命的狭小港湾引向人类文明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大海。
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师就是这条航船的舵手和船长。
阅读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取决于语文教师是否能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做到游刃有余、戛戛独创地解读文本,必须具有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务求“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必须历练世事,慎思明辨,锻炼出一双烛照古今的“火眼金睛”。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的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支离破碎,言不及义,让听者如同背着一块大石头看戏,苦不堪言。
而有的语文教师却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既能洞幽烛微,又能高屋建瓴,让听者如坐春风。
这不仅仅是才气的差别。
当你艳羡别人十倍于你的才气时,其实,后面往往是超越你百倍的功力!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史家需具备才、学、识三种素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三者兼具,而其中“学”最为基础。
无学,则东涂西抹,左支右绌;有学,则源头活水,汩汩滔滔。
下面试举两例谈一谈宏博深厚的文史哲背景对文本解读的重要作用。
《左传?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
我们在解读这篇课文时往往把重心放在鲁庄公与曹刿的这段对话上: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从这段对话我们总结出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弱胜强的战略条件:仁者无敌。
其实这样的思想早在儒家产生之前就有萌芽,如《尚书》中就有“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至治馨香,感于神明。
粟稷非馨,明德惟馨”的相关论述,曹刿只不过是历史观念的继承者,他在这方面的论战并没有什么原创性可言。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析与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析与解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文本解析与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析与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本文将从文本解析的重要性、文本解析的方法以及文本解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解析的重要性文本解析是理解文本内涵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文本解析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文本的解析,学生可以学会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文本解析的方法1. 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文本解析方法。
通过分析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解析一篇古文时,可以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推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 细节分析法细节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来理解整体内容的方法。
通过仔细观察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学生可以推测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文本的主题和内涵。
例如,在解析一首诗歌时,可以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节奏等细节,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比文本中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来理解文本内涵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观点。
例如,在解析两篇文章时,可以通过对比它们的写作风格、立意和表达方式等,来理解它们的异同之处,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文本解读的意义文本解读是对文本深入理解的过程,通过解读文本,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表层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深化文本理解,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教师工作计划——深化文本理解,提高文学素
养
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创作。
二、教学内容
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式和特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品味作品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学习文学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文学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写作训练
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
1. 互动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法
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语言、结构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特点和优缺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
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一.在语文教学中什么叫“文本解读”文本解读: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
二.解读文本的重要性及意义所在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
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人、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
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学会解读文本,更是因为只有深入解读了文本,我们才有可能想出办法在语文教学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三.文本解读可以解读哪些东西?解读文本,就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本的文即为文本所表现或反映的客观事物,文本的质即为隐藏于文本外在物象之内的思想,它包括文本作者及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文本之文为语言文字,文本之质为思想内容,那连接语言文字与思想内容之间的是什么呢?是文本之道!解读文本,还要解读文本之道!文本之道是什么,说得简单一点,文本之道是文本之构成法则。
例如:诗歌、童话、散文……是不一样的体裁,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也不应是相同的。
老师解读文本要解读出不同体裁的文本特色,以及文章的行文运法。
解读文本,要力争逐级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正确的解读,二是准确的解读,三是有创意的解读。
史绍典老师在《交流沟通对话》中,对什么是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解读、准确的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指出,正确的解读(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弄清词义、了解大意)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要求;准确的解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段不离篇)建立在“正确的解读”的基础之上,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层级;有创意的解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情感体验、迁移启迪)是对文本的一种整体的贯通的解读,是有主体性的有个性的解读,体现出来的是阅读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素养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 一首名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 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 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 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称“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 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 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 影响,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则称 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2、景情关系的独特:既非“有我”亦非“无我”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 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 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绝对的“无我”是 不存在的。那么,无我之境的“无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无我”,乃是审美主体“我”,“无丝毫生活之欲存”,“与 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自然而然的 融入外物之中,与外物俱化的优美境界,因而“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关于“教材仅仅是个例子”
●仅把文本作为某种知识的载体 ●仅把文本作为某种思想的载体 ●仅把文本作为写作的示例 ●仅把文本作为解题的训练材料 ●教材可以是例子;教材不仅是例子,教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种享受,只有在学生对文本感兴趣的情况下,他们才会主动去解读。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生动有趣的文本,或者引导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文学讲座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揭示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隐含信息、象征意义等。
例如,当学生阅读一篇诗歌时,我们可以问他们:诗中的花朵是什么意象?作者通过描绘花朵的方式,想要表达什么情感?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另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文本解读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意图,更重要的是要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
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思考。
例如,当学生阅读一篇议论文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分析作者的论证是否充分,是否存在逻辑漏洞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互联网资源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维度上感受文本。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图像、声音等方式来理解文本。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并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表达出来。
提高文学素养 深入解读文本_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文本解读
提高文学素养深入解读文本_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文本解读“文学素养”是长期以来语文老师的专业素养开展被无视的一个方面,而它恰恰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一根本理念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要充分发挥文学因素的情感熏陶、形象感染、审美情趣等独特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老师当然首先必需大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否那么无法真正走进文本,充分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挖掘教材深含的意蕴,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架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精确、深化地传达语文课程的文学美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
老师只有提高文学素养才能真正走出文本,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地实施教学。
一、读通文本,整体把握大千世界是一个具有必须组织、构造的整体,也正是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表达了事物的美,以及它的完整性。
以这样的视角看语文学科,“它是由多重性质构成的统一体”,语文教学要注意各个侧面“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特点。
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应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整体提炼、整体升华。
我们应特殊重视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通读小学语文的整套教材,熟读全册语文教材。
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课本,这些精选的文章从命题到立意、谋篇再到布局。
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
都是一个个逻辑严密、首尾圆合的整体,一个个浑然天成的有机体。
我们对课文的解读,即在整体感知、理解的根底上,进入局部的重点赏析,再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回来和感悟。
对课文的整体解读,就是要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构造,体会思想感情:要把握课文创设的语境和基调,作者的根本倾向和观点;要把握人物(事物)的本质属性等等。
离开了这些。
我们无法理解、判定、赞许、指责某一字词是否用得精确,某种修辞手法是否用得恰当。
某种句式是否用得合理,某个细微环节的描绘是否传神,某一思路的绽开是否清楚。
我们能不把花瓶打碎了再一片一片地去观赏。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一、提高教师素养
中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素养,不断掌握最新的语文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文本的精华,可以借助一些较好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二、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在理解文本时,教师可以充分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把握主要、次要信息,如果文本涉及哲理、文学话语则要能分析领会其它次级信息,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以及文本的情节、现象、问题、结构等等。
三、提高教师对文本的综合分析能力
在讲解文本时,可以同时运用比较法和反身法来综合分析文本,分析文本的学术价值,把握文本的内在联系,挖掘文本的丰富意蕴。
四、提高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能力
除了分析一般文本内容之外,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运用推理分析法来解读文本,挖掘事物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本的主旨,从而
提高语文素养,拓展文本解读能力。
【教师发展】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
【教师发展】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如果说我们的教学是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深入,语文教学这棵大树就越生机勃发。
常记起8年前在昆八中参加的一次课赛,那次讲的课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抽到课题,我马不停蹄的备课,直到深夜1点才勉强做好课件和教案。
为了上出新意,我搜遍了网络,拉网式捕获文章的各种解读,反复整理课文的各种上法,唯独没有的就是自己的思考和主见。
当我上完课,背起行囊走在校园中时,评委老师叫住了我,非常真诚的说:“小姑娘,你上课基质很不错,但是你没读懂这篇文章。
”我当时心下委屈,非常不服气,以为是评委专家说话不够靠谱。
一个上了十七八年语文,在当地评价还不算差的人,怎么可能读不通一篇散文呢?不过,不服归不服,从那以后,每次备课,我都不自觉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读懂这篇文章了吗?因为这一问,我养成了“自己”读书,“用自己的脑子”品味文章的习惯。
我才渐渐明白了评委专家的课堂高度和说那句话的深远内涵。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说“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呀。
应该说上出好课的根本就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如何解读文本?怎样培养文本解读能力呢?解读教材文本一定要有细读精读的态度有专家认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是课堂教学神之所在,教学操作是课堂教学形之所在,神形兼备方乃成功。
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的走,细细的品,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知道自己教多少,学生学多少;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好决定怎么教,怎么学;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课堂教学的各种生成。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语文教师是学校中的重要岗位之一,他们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才能胜任这一重要的工作。
下面就浅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语文教师要求能够熟练掌握汉字的基本写法和用法,对于成语、俗语等语言文字常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词汇量和语法功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解释和分析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和特点。
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一基本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有条不紊地进行。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
语文教师不仅要求对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有深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更要求具备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领悟能力。
只有对文学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才能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更多的文学魅力和感悟。
艺术修养也是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只有具备了这一素养,才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表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自身也必须具备这一能力。
只有具备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语文教师具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学生的评价和指导等方面。
教师还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使教学更具有效性和吸引力。
只有具备了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使命和任务。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师德素养、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
文本解读与教师素养西南大学附中张爱明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
孙绍振:“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
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袁枚)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1.懂点训诂学(1)因形识意,发挥汉字的表意功能。
如:孝、教、学、企、武、干、辐、砭、祖。
(2)打通训诂与义理经典中的几处训诂:乃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庄子》)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诗经·褰裳》)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诗经·氓》)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2.加强文艺学、美学修养(1)以康德崇高美观照山水诗词① 崇高美界定② 示例曹操《观沧海》、李白《蜀道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中国山水诗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被强大的自然所征服。
优点:通过研究作者与自然的关系,洞察主体心灵的强悍或孱弱。
(2)原型批评① 概说② 示例《诗经·木瓜》→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晋书·潘岳传》)→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
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本细读——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文本细读是近年来在小语界逐渐流行的一个新名词,它取代的是我们这代人曾经耳熟能详的四个字——钻研教材。
至于两者有何区别,专家这样解析:钻研教材是直接为了上课,功利性较强,而文本细读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师诗意生活的组成部分。
这是否又是一个形而上的文字游戏,在风行正盛的今天,我们无法考量其生命力和客观性,唯有交给“时间”去检验和沉淀。
但我想,任何一个新概念的诞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而文本细读这一概念,就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备课提出的又一个高标准和新要求。
其实文本细读这个概念并不是小语界某位高人所创,它根植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涌现的“新批评”文学流派,其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强调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二是强调把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内部组织结构上、放在细节的解剖上、放在对语言价值的追求上。
而语文教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细读,就是吸收了“新批评”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教师眼里,文本是有生命的,是独立存在的,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激活、去点燃。
这个时候,他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教师,不会只把文本作为学习语言的工具,而是以一个纯粹的阅读者进入,去享受“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阅读风景,去追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至美大境界。
而此时的文本细读,已然超越了语文教学的需要,蜕变成了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甘饴的私密旅行。
而行至这样的阅读高处,教师更容易从文本中见人之所未见,听人之所未闻,感人之所未感,才能有机会与最原始的阅读美景不期而遇。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个成年的阅读者,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文本细读呢?一、品味语言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揣摩语言,潜心涵泳,不轻易放过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惟其这样,方能体察作者的匠心独运、文思精妙,以至达到与作品、与作者情感共振的深度融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读引言: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分析与解读是一项基本而关键的任务。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审美视野。
本文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分析与解读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文本分析与解读的重要性文本分析与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对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解读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语言运用和文学素养。
具体来说,文本分析与解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意义和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准确。
2.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文本分析与解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推理、分析和判断,思考文本中的隐含信息、主题和结构,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这对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培养审美视野: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形成独立的审美情趣。
二、文本分析与解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有效地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的教学,教师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本。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文本分析与解读教学方法和策略:1. 提供背景知识:在进行文本分析与解读之前,教师应先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了解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特点。
2. 逐段解读:将文本按段落进行细致的解读,注重理解每个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本的表达结构。
3. 引导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中的细节和主题。
例如:“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表达了他的情感?”“文本中的隐喻有什么寓意?”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作者:林依雄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08期【摘要】文本解读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越强,他所能给予学生的也就越多。
当然,教师的解读能力再强,也不能代替学生阅读,更不能限制学生思考、探究。
【关键词】文本解读探究批判精神阅读效率自主学习熏陶文本,就是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上的课文和教材外的阅读材料。
解读,就是在整体性阅读基础上对阅读内容所作的理解,包括分析、评价、探究等活动。
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指这样的阅读,也是一种再创造。
文本解读也是一种高级的阅读方式。
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阅读中当然不能停留在阅读内容的故事性、趣味性上,而应当具备自觉的解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独具慧眼。
因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具备慧眼,才能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才能“帮助学生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概每个教师都会讲到“湘江寒秋图”和革命豪情,因为是教参上的内容,但未必都会对学生讲解“独立寒秋”的“独”之内涵。
字面上只是“独自”之意,其实隐含了“孤独”。
这是缺少知音、同志的孤独感,是革命先驱者“呐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孤独甚至悲哀。
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和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孤独都不同。
孤独不是肉体的,而是心理的、精神的体验。
通过教师的解读示范,引导学生体会“孤独感”的不同,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认识水平。
“文以载道”,“在教学中,要注意全面地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功能”,“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浅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老 师在 指 导 学生 进 行 写 作 时 .几 乎 将
杨 朔 散 文 视 为 散 文 创 作 的 “ 二 法 不 门 ” 是 不 可 取 的 。但 其 “ 径 通 幽 ” 。 曲 、
成一人 . 们有“ 形” , 有“ 形 ” 它 圆 的 也 扁 的 。《 财 奴 》 守 中的 主 人公 很 显然 是 一
内 容 . 且 组 织 它 , 造 它 , 定 它 的 而 中 有 学 生 让 其 提 出 文章 中 的 人 物 的 确 刻 画得 好 , 但
其 吝 啬 到 没有 一 点 人情 味 ,则 是 不 可
信 的 。教 师对 此 进 行 了肯 定 , 为 “ 认 守
解 , 能 以教 师 的 分 析 取 代 学 生 的 阅 不 读 实 践 。教 师在 文 本 解读 中主 要 是 担
中游 刃 有 余 地发 挥 其 主 导 作 用 ,为学
生 解 读 文 本 打 开 ~ 角 扇 全 新 的大 门 。
负 主导 的角 色 , “ 等 中 的首 席 ” 也 是 平 。
财 奴 ” 然 形 象深 刻 , 它 是 以牺 牲 人 虽 但 物 的 真 实性 为 代 价 的 。 我 认 为 , 果 可 如 教 师 能 进 一 步 进 行 更 深 的理 论 解 说 ,
謦 憧谫
.埠 j 商
蒎 ,T …。
浅论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林 涛
( 南省 长 沙广播 电视 大 学 ) 湖
曾经 在 相 当 长一 段 时 间 里 ,受传
统 的 教 学观 念 的 影 响 , 语 文 教学 中 , 在 教 师 拥 有 对 教 材 文 本 的 绝 对 的 解 释 权 , 生 对 课 文 的理 解 被 限 制 在 教 师 学 的 理 解 范畴 之 内 。但 学 生 作 为 一 个个 性 鲜 明 的 生 命 个 体 , 是 带 着 自己 已 总 有 的知 识 、经 验 和情 感来 接 触 新 的 阅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素养语文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语文不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为他们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
而语文教师则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任。
高中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和指导者,他们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成长。
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是什么呢?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学科素养。
这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
语文教师应该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
教师还应该熟悉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语文学科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科要求,给学生传递正确的学科信息,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文学阅读和鉴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文化传统是其根基,人文情怀是其灵魂。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文化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只有了解并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教师还应该具备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敏锐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审视当下社会和文化现实,培养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该具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形式。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包括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学科素养、广泛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
以“文本解读”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的意图, 读懂课本提供 的概念 、 原理 、 案例 、 情境 、 问题 、 活动设计等各类 内容的教学价值 ,并在此基础上把握
内容优 化 的切 人点 和关键 处 , “ 增” 、 “ 删” 、 “ 并” 、 “ 转” 运 用 之妙 应存乎 一心 。
美 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说 ,有效教学始于准确
地知 道需要 达 到的教学 目标 是什 么 。 课 堂上 , 我们要 引 师 了然于胸 的 预设 。 课 程标 准提 在 日常 每一课 的教 学 目标 中。“ 重读” 课本 , 我 们需 要在梳 理文本 脉络 、 澄 清教 学疑 点 的基础上 去追 问 “ 这 一课 主要是 学什 么 ” 、
晰而立体地呈现 , 三维 目标不再是从课标 、 教参中抄写 到备课本 中的“ 八股文” , 而是立在教师心中的坚 固航
标。
教学往往会迷失在热闹活跃的课堂表象中。只有
明晰 了教学要 抵 达 的 目的地 , 资源 、 技巧 和策 略 的追 求 才不会 成 为徒有 其 表 的装 饰 。一 位青 年教 师 上 “ 世 界 文化 的多样 性 ” 一课 , 图片 、 歌 曲、 视频、 故事 、 游戏让 学
高中思想政治各模块课本有正文和辅助文两种文 政治教学指导意见》 的要求 , 正文宋体字部分一般不做 “ 增删” 或“ 替换” , 但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调整顺 序; 正文仿宋体部分即每框虚线框 内的内容是编写者 设计的探究活动 ,其内容由情境素材和探究问题两部 分组成,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和运用。从数量上 看, 某些框题“ 探究活动” 较多 , 限于课时不可能一一开
在“ 怎么看” 即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和价值 , 落脚点在“ 怎
么办 ” 即如何 正确 面对 文化 多样性 。 教 学 中应 引导 学生
谈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
谈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作者:何建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年第03期高中语文应该回归到真正的文化上来,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文本解读能力也就是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本解读要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一个文本而言,作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整个文本的预设、创作以及情感思想的表达都应该基于作者的内心世界。
所以,解读一个文本,不妨先从研究文本的作者开始,所谓“知人论世”,读懂他们的内心,为后续的解读做准备。
对作者的认知可以从他的生平事迹开始挖掘,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寻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图。
读懂作者的内心才能寻找到新的视角,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有了新的方向和思考空间。
然而我们老师往往习惯性地按照教参固定不变的思路进行,这样的分析,这条路上走得太久的话,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固化,老师的解读能力也会在慢慢退化。
因此,老师在备课初期就可以尝试着从文本的作者入手,为探寻挖掘作者深层次的表达做准备。
二、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根基熟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语文教学中,我们为了追求一些新意,往往会从文本中寻找一些只言片语大做文章,加上自己一些主观的推断和想象强加给文本一些特定的解读,这样的断章取义,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的思考,对整个文本的解读就会支离破碎,失去了文本本身的美感和整体感,也会背离作者写作的初衷。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都基于一定的情感和缘由,这是解读的核心。
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挖掘文本,追求创新而忽略了这一点。
否则,解读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背离作者的意图,失去了文本解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文本解读必须抓住“文本”这个根基,由此生发开来,寻找到文本的新意。
三、语文教师如何去练就文本解读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都怀念那些静静读书的日子,常常会被书本中的文字深深感动,会为某处精彩的描写拍案叫绝,会对某个典型的形象久久感怀……可是这一切在繁忙和喧嚣中,在自己的倦怠中慢慢地被遗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文教师要形成三个“力”
语文的一个个文本,有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 巨匠,有古代最出色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军事 家,有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他们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的有限,在创作中 寻找情感的对应物作为书写情致、表达思绪的方式,直 接点逗活泼鲜明的形象,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 意致隐匿其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加以呈现,抒发个体 生命的审美情致和精神风采。因此,阅读文本就是与这 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与交流,透过他们的言说我们窥见他 们独特的美的心灵、情的世界和思的智慧。
3、作者审美观照视角的独特:欣赏者(旁观者) 评论:‚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 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 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 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 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 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我们能否从诗里读出教‛和学生的‚学‛, ‚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 ● 语文教师的思辨色彩:形式与内容之关系,文本的核心 内容、核心要求和核心价值,课堂最佳切入和最有效线索…… ● 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文本意义、单元意义和课程意义, 知识、能力的序列认识,‚用教材教‛和‚教教材‛…… ● 语文教师的课堂理解: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课堂地 位及关系,语文课堂的生命对话性质,阅读教学的目的…… ● 语文教师的选择能力:教师阅读所得和学生阅读所得, 文本意义和教学意义,文本的‚无限‛和课堂的‚有限‛…… ………… 例:《瓦尔登湖》、《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课堂一:
● 学生随笔《画堂春》两首 ● 引出秦观、纳兰性德各一首《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 春?‛ ● 解题:‚春‛、‚江‛、‚花‛、‚月‛、‚夜‛五个意 象及其关系 用四字成语概况标题:良辰美景、赏心悦事——精神家园 ● 读诗,找出韵脚:九个小节相当于九首绝句 ● 四句四句分析:(首四句) 生:平,把整个画面放得很大,是作者思念情的一种舒放 生:生,有动态感,活生生地生长出来,有生命力 ………… ● (分析了十二句下课)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仅存的 一首名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 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 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 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清末王闿运称‚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 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 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 影响,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则称 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二、文本解读的三个价值层面
1.‚规定性‛的认知价值:有助于形成认知层面的 基本积累。如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和文本中涉及的其他 知识,其所涉及的相对宏观意义上的基本概念等; 2.‚类‛的能力养成价值: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内容 与形式,有助于实现‚类‛的认识与把握,帮助读者举 一反三,形成‚类‛的解读能力。如关键词句背后意义 的品读和挖掘,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等; 3.‚个性‛独具的审美价值:文本独特的情感、思 想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在语文教师的阅读中往往上 被忽略,却实际上可能是语文学科最核心的价值。
● 语文教师的文本意识:形式与内容,知识与情感, 信息、语言、生活与思想,共性意义与个性意义…… ● 语文教师的阅读起点:背景意识,时代意识,文化 意识;信息提取,语言品味,内容发掘,思想碰撞,文 化对话…… ● 语文教师的语言敏感:关键词句的捕捉,核心信息 的提取,语境语用的解读,字面意义与字后意义的‚顿 悟‛…… ● 语文教师的解析能力:语言的前后勾连,文本的逐 层推进,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文本的多层和多元解 读…… ● 语文教师的整体把握:文本的规定性,文本的时代 性,作家的规定性,作品的思路流程,文本的逻辑框 架…… ………… 例:《我有一个梦想》\《百合花开》
‚两节不同时代的课‛:
作品定位的理解不同:文化的与时代的; 诗歌阅读的视角不同:古典诗歌和优秀文学; 诗歌内涵的解读不同:‚具象‛的和‚抽象‛的; 教学过程的追求不同:过程的和结果的; 课堂教学的基点不同:‚怎么‛和‚什么‛; 课堂呈现的形态不同:共同品味和‚完型填空‛; 课堂过程的走向不同:浸润体验和获取启迪; 由此,课堂的成效和学生的感悟是不同的。其核心, 则是教师的学科理解、认知习惯、综合素养和教学理 念的差异,导致对文本解读和课堂定位的差异。 ● ● ● ● ● ● ●
1、语文教师的“解读力”
语文教材是文本的集合,而文本则是语言的集合。 从功用角度来看,文章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承载物, 是个人情感和社会意识的物化呈现,也是作者生命的 另一种存在和表现形式,所以,对文本的学习,其最 终旨归不是文本的语言符号本身,而是这些文本语言 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和情感,及其如何实现这种承载的。 如此,文本阅读过程便成了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进行的 一场生命和生命的对话。问题是,作为语文教师,应 该怎样进行这样一场生命的对话?它对语文教师的 ‚解读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寻找自我的“美丽倒影”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师素
养
孙 宗 良
引子:“文史哲贻害社会”(2012/6/24)
孙文俊教授,46岁,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物理专业,留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2006年回 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任教,教授决策 理论与方法、系统开发方法等课程。 24日,由于劝说朋友的女儿不要报考北大历 史系未果,上微博称:‚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 ‛,并说‚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 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 挺中医,将贻害社会‛。
4、诗歌中作者思维流程的独特:由‚天上‛到 ‚人间‛ 评论:‚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 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 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评论:‚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 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 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 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 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 (一般思维的景、情、理与张若虚的景、理、情)
课堂二:
● 音乐伴奏、画面衬托的一段优美的导入语 ● 音乐伴奏中教师诵读诗歌 ● 作者通过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 美的景色,美是月光,忧郁而美丽的情感 ● 找出表现月光变化轨迹的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 初升——朗照——斜月——落月 ● 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分析:神秘,落隐落现…… ● 展示一组月色图片(音乐),你想到什么?——思念 ● 分析‚扁舟游子‛和‚楼台思妇‛ ● 情感升华: 人们不能只有一个‚小我‛,而要有一个‚大我‛;有现代 思想的我们,如何拉长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你会怎么做?
3、语文教师的“建构力”
文本解读不仅是教师的事情,更是学生的事情。 阅读是对文本意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建构,只有当文 本解读成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和自主感悟的过程, 由此打破了以往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常规,重建起主体 与语文的为我关系,成为主体精神高扬和渗透的领地,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见成效。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 生实现这样一种建构,因此首先是教师的‚建构力‛。 清代学者叶燮言:‚我谓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 基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 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 解读者同样有了这种胸襟才能真正实现建构。
一、案例:《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百合花开》案例:
● 百合花是怎样一步步开成一片‚百合谷地‛的? 自然环境:偏僻、遥远、几千尺(极其恶劣) ; 外部阻碍:杂草、蜂蝶、鸟雀(讥讽嘲笑) 百合:战胜环境(生:像海伦·凯勒一样) ● 百合花的成功靠的是什么? 信念+努力=成功 ● 为什么写恶劣的环境? 衬托信念的力量 ● 我们受到哪些启迪? 不能骄傲,要有信念……
● ‚逆流沙‛:‚对一个你根本不擅长的领域提出 这样的观点,真的具有科学性吗?以偏激的语言攻击诋毁 一个群体,这种行为本身就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黑龙江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爱丽:‚单独具备科 学素质而缺乏人文精神的人,对社会可能危害更大。‛ ●微春秋:只能遗憾他没学好哲学,不懂反思。认识 世界的方式不只是科学,还有哲学、艺术、宗教等。 ●自然子:哲学的精神,其实就是追根究底的科学精 神,研究数理化,不懂哲学思维的人,大致就是人们归纳 的‚理科男‛——机械、僵化! ●薰衣草:(撤了文科)没了经典,没了文学,没了 传承,没了婉约,只有冰冷的机器,无情的算计,干涸的 数字,简单的语言。谁愿意活在这种世界?
● jiang:学理科吧,搞点发明创造,别老是中 国制造! ●双生树123:在这个社会里,这样的道理大家 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没人敢说出来罢了。这位教授 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才会说出来,这没什么。 ●梦里轻舟:话糙理不糙。文傻这种歧视性称呼 固然不恰当,却也描绘出了当今某些所谓文科专家 和受文科教育的学生们的现实。与其谴责这种措辞 不当的微博,不如反思一下当今文科教育的问题。 ●北方阿蒙:不可否认我们的文史哲研究方法、 观点存在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其危害已显而易见 。
2、景情关系的独特:既非‚有我‛亦非‚无我‛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 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 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绝对的‚无我‛ 是不存在的。那么,无我之境的‚无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无我‛,乃是审美主体‚我‛,‚无丝毫生活之欲存‛,‚与 外物无利害之关系‛,审美时‚吾心宁静之状态‛,自然而然的 融入外物之中,与外物俱化的优美境界,因而‚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