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合集下载

五台山灵验事迹

五台山灵验事迹

五台山灵验事迹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据说有很多灵验的事迹。

以下是一些关于五台山灵验事迹的传说:
1. 五爷庙显灵:据传,在很久以前,五台山是一个海底,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慢慢浮上来。

在五台山,据说五爷最喜欢听戏,每到夏天,就有大班的戏班来唱戏给五爷听。

在五爷庙中,有一个大香炉,香炉的熊熊香火中曾显现出火龙形般的瑞像。

2. 文殊菩萨显灵: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最重要的菩萨之一,据传他曾化身为乞丐来救一位在三步一拜五台山路上遇到大雪和病苦的虚云老和尚。

在五台山的释迦文佛真身设立的礼拜仪式中,据说一束阳光正好照在了文佛舍利塔上,出现了七彩佛光。

3. 佛母显灵:据传在五台山,有人肆意在庙内大声嬉闹,对着寺内的尼姑评头论足,甚至对着佛像开玩笑,说看到了佛母的心肝五脏。

那个开玩笑说看见佛母心肝五脏的人,胸前被玻璃扎出了血,那个反着转起法轮的人额头被磕破了,对尼姑品头论足的则是嘴破了一个口子,但最奇怪的是,其余的人则丝毫没有受伤。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传说并非科学事实,而是基于人们的信仰和传说。

在五台山旅游时,游客应该尊重当地的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故事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故事

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故事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被誉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
萨之一,主要负责智慧和文化的培养。

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故事。

据传,很久以前,五台山原是一片荒山野岭。

有一天,文殊菩萨乘坐五色祥云
从天而降,来到五台山。

文殊菩萨的身姿庄严端庄,头上戴着宝冠,手持智慧宝剑,身披罗佛袈裟,身后还有五色法轮。

文殊菩萨的出现使得五台山充满了灵气和光芒。

文殊菩萨游历五台山,拨云见日,感应众生的喜悦和苦难。

他用无尽的智慧帮
助众生解决难题,传播佛法的智慧光芒。

五台山的众多山峰、庙宇、佛塔等都成为了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同时也广泛受到人们的供奉和崇拜。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
客纷纷来到五台山,向文殊菩萨祈福、虔诚礼佛。

五台山的庙宇中供奉着文殊菩萨的像像。

信众们为了感谢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恩赐,常常献上鲜花、香烛和供品。

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的象征。

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智慧之光激励着人们追求智慧、宽容和慈悲。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成为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和学习佛法的圣地。

总而言之,五台山文殊菩萨的故事传承了几千年来的信仰和文化。

文殊菩萨的
智慧和慈悲感化着人们,成为了追求智慧和宽容的榜样。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吸引了无数信众前来朝拜,祈求文殊菩萨的庇佑和加持。

去五台山文殊寺需注意什么

去五台山文殊寺需注意什么

去五台山文殊寺需注意什么五台山文殊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是五台山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

文殊寺依山而建,庄严肃穆,气势雄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寺之一,被誉为“五台之冠”。

前来参观文殊寺的游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 尊重宗教信仰文殊寺是佛教寺庙,是佛祖文殊菩萨的道场,每天有许多信徒前来朝拜祈福。

在寺庙内外,游客应当尊重佛教信仰,保持肃静,不要随意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更不能有损寺庙的风化和形象。

2. 穿着得体在参观文殊寺时,游客要注意穿着整洁得体,不要穿着暴露,也不要穿着过于随便或不合适的服装。

尤其是女性游客,最好不穿短裙、短裤等过于暴露的衣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尴尬。

3. 遵守规定参观文殊寺时,必须遵守寺庙的各项规定和管理条例。

例如,进入寺庙内需购买门票,遵守参观时间,不得在禁火区吸烟等。

对于一些特殊区域和文物,游客更要遵循相关管理规定,不得随意触摸、拍照、涂鸦等。

4. 避开高峰期五台山文殊寺是一个具有深厚宗教底蕴的景区,每年的佛教节日、法会或者是假期期间,文殊寺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

这个时候游客数量众多,交通、住宿等方面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建议游客尽量避开这些高峰期,选择人少的时间前来参观。

5. 注意保护环境文殊寺周围的环境非常美丽,是一个充满灵性和静谧的地方。

作为游客,我们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爱护这片净土。

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卫生,不伤害植被和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6. 注意安全参观文殊寺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有些地方地势较高,台阶较陡,游客要小心行走,防止摔倒受伤。

同时,随身携带贵重物品也要注意安全,尽量不要展示太多财物,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参观五台山文殊寺需要游客注意尊重宗教信仰、穿着得体、遵守规定、避开高峰期、注意保护环境和注意人身安全等事项。

希望每一位游客都能在文殊寺内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和五台山的神秘魅力,同时也能做到爱护寺庙,保护环境,文明旅游。

五台山-悠悠清凉文殊界

五台山-悠悠清凉文殊界

五台山:悠悠清凉文殊界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 公里。

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982 年11 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2 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2007 年 5 月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

2009年6 月26 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可以说,旅游业最高的荣誉称谓―或官方或民间―全被它占了。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所谓“五台”。

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 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

”故冠此名。

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 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

”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

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

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

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 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

”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

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

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

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 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

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 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

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的故事

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的故事

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的故事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后面有一座文殊发塔,和方丈院仅一墙之隔。

塔的形状和大白塔相似,但没有大白塔那么高,也不像大白塔那样雄伟,它的高度仅两丈余。

这座塔也有一个传说故事。

相传文殊菩萨化成贫妇的头发藏在这座塔下,故此塔叫做文殊发塔。

传说在北魏年间,大孚灵鹫寺(塔院寺的前身)每年三月庙会,设“无遮斋”,不分僧俗,不别贵贱,也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赴斋者,都给饱餐一顿。

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婴儿,手里拎着一个小孩,另外还牵有一条狗,随着人流走近寺院,她见众香客施舍金银,自己却身无分文,便剪下几绺头发作为施舍之物。

这时,还不到吃斋的时候,贫妇便对主事僧曰:“吾有急务,遽就他行,请先分我食”。

按斋会规定,每人一份,知客师认为婴儿不会吃,只给她两份。

她立即相争:“我们三人为何两份?”知客僧没有言语又给她一份。

贫妇:“我这里还有一条狗呢?”知客僧犹豫一下再勉强给她一份。

可是她又说话了:“我腹内有子,亦当得食”。

她这种贪得无厌的行为,引起知客僧的不满:“在腹内未生,为何要食?汝求僧食无厌!”她被呵斥后即说:“偈曰:苦瓜连根苦,甜瓜彻地甜,是吾超三界(《清凉山志》上是:直界无著处),致使阿师嫌。

”吟罢,跃身腾空,贫妇化为文殊菩萨,婴儿和小孩变成二天童子,狗也变成了绿毛狮子,文殊菩萨在云光缥缈之处,又吟偈子道:“众生学平等,心随乃境波。

百骸俱舍尽,其如僧爱何?”寺院内上千斋客赶紧面朝菩萨礼拜。

知客僧将贫妇舍下的头发当作发舍利建塔埋藏。

这就是流传的赴斋施发的故事。

关于这段传说,《清凉山志》还载:“斋主自恨不识真圣,取刀欲剜其目,众遮乃止。

即贫女所施之发建塔。

”另外还有一段记载:“在在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年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由此可见,塔下似确有遗物。

事后知客僧,为了弥补心灵上的愧疚,他把所看到的画面刻在一块矩形石板上,菩萨说的那四句话也刻了上去,以示留念。

文殊菩萨简介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文殊菩萨简介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文殊菩萨简介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导语:文殊菩萨简介对于佛教而言,作为一个外行人,也对文殊菩萨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只是一个大概,就像一到大型考试的时候就去拜拜文殊菩萨,这虽
文殊菩萨简介
对于佛教而言,作为一个外行人,也对文殊菩萨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只是一个大概,就像一到大型考试的时候就去拜拜文殊菩萨,这虽然是一个迷信的说话,可能带来的只是心里的安慰。

但我们仍会对文殊菩萨寄托美好的愿望。

通过仔细翻阅书籍了解了文殊菩萨的简介。

文殊菩萨又名曼殊室利,这个名字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

文殊菩萨出生在舍卫国,信仰的是佛教。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一头勇猛的狮子,这个坐骑可以打败恶势力群体。

这些便是文殊菩萨的生平的一些简介。

有关文殊菩萨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文殊菩萨是佛界的师者,是文殊菩萨解救了佛界人士,才重新开始了佛门新气象。

另一种说法就是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徒弟,受到师傅的传授,让文殊菩萨成佛。

不仅如此,文殊菩萨还是智慧佛的象征。

因为有关文殊菩萨的传说是文殊菩萨在刚出生就会说话,而且还是别人不会的本领,因此从小智商就超越他人。

我想文殊菩萨被称为智慧佛一定也和这个有关系。

有关文殊菩萨的简介还有很多。

文殊菩萨作为佛菩萨,有关文殊菩萨的许多日子都变成了佛教中的重大节日。

像文殊菩萨的生日是四月初四,这天佛教信徒都会用各种方式来纪念文殊菩萨的生日。

还有文殊菩萨出家的日子,是阴历十月二十日,这天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摘要: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史料记载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传入五台山,经过一番争斗便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是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僧尼朝礼五台山,祈拜文殊菩萨。

五台山佛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加强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又在与国外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萨信仰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因此,研究北宋时期的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对我们了解宋代佛教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殊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地位和形象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

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

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

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五台山与文殊信仰文殊信仰是一种典型的菩萨信仰,历史上一度得到政权的支持而十分流行,特别是唐代的文殊信仰曾盛极一时,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传播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

此系基于六十华严菩萨住处品所称,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清凉山之说而来者。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

《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

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

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作者:王丹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摘要】菩萨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其面貌、容姿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文殊菩萨图像信仰的形成和传播,与五台山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山西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通过对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以及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殊菩萨形象。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师利”,意为“妙德”、“妙首”、“妙吉祥”。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大乘佛教中专司智慧的菩萨,与专司理德的普贤菩萨并列在佛的两旁。

文殊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位居诸菩萨之首。

印度对文殊的信仰,据传自5世纪已经开始。

随着东汉佛教的传入,部分中国的人们开始对文殊菩萨产生信仰。

文殊菩萨信仰的盛行,与其五台山道场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据《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都与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因此五台山被视为佛教的重要圣地。

从北魏到唐开元间,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极盛,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文殊菩萨的最大道场及朝拜文殊的中心。

五台山寺院的建立,从北魏开始至北齐,有二百余座的记载。

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和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的废佛、灭法运动,早期的寺院建筑基本上已经全部破坏。

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建筑是唐代建造,如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的建筑和部分壁画。

现在五台山地区的五峰间有寺院百余座,这些建筑都是宋金以后元、明、清时代建造的。

早在开皇元年(581),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上就分别建有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像;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像;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像;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像;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像。

文殊菩萨道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五台山

文殊菩萨道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五台山

五台山朝圣:文殊菩萨道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五台山五台山与文殊菩萨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

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

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

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

”相传传入佛教的摄摩腾、竺法兰二僧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

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

“大孚”即弘信的意思。

“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

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我国的佛教中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

自东汉永平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

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三百多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

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

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

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

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圣地五台山历史佛教传入五台山始于东汉。

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

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
迦牟尼九代之祖”“菩萨之父”“法王子”等,在过去无量过去劫中,文殊是早已成 佛的菩萨,名叫龙种。但是文殊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帮助释迦牟尼宣扬佛法,便慈
悲下化菩萨身,方便度化群蒙。文殊弘化,能够让有心修道之人,发至诚之愿,结 修道之缘;使修道者坚定信心,引导其识心见性,自证无生,往他方清净国土;还 能帮助人们消灾解难。故人们都希望能巡礼文殊道场——五台山,祈见文殊菩萨化 现,当巡礼者得以感应神迹时,信仰便愈发坚定,五台山文殊道场的地位也愈发牢
・114・
塞盗焦鲤煎塑堡
清凉山作为文殊道场的最早的文字记载,五台山也因有此经典作为依据而名声大振。华
严学集大成者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中就十分清晰的说明,代州五台山就是文殊菩 萨居住的清凉圣地,之后华严疏主澄观在《华严经疏》中,更是把文殊菩萨的形象与 德行用五台山的山形加以说明。《清凉三传》中也记载了很多华严学者在五台山的活 动,有北魏僧人灵辩顶戴《华严经》入五台,就算是足破血流,他也坚持修行,最终 悟通这部法典,著论百卷。还有北齐阉官刘谦之,因感慨自己身受腐刑苟且偷生,遂上 五台转诵《华严经》,最后恢复根形。另外就是一些高僧大德,例如:解脱禅师在大孚 寺东台之左多次遇到文殊师利并得菩萨指点,修行勇猛精进,后获大悟教化千余人学成 禅业;澄观撰写《华严经疏》时,特地把写作之地选在五台华严寺,并且整个撰写过 程都获得了文殊菩萨的冥应,体现了华严四组澄观对文殊菩萨的浓厚的信仰。
文殊信仰的初传
——有着“清凉世界”美誉的山西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名山之一,并且于
其中居首要地位,而其地位和价值的构建就在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从南北朝以 来,这里就成为僧俗大众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到了唐代,逐渐成为全国性的,甚 至亚洲佛教信仰圈公认的佛教圣地。如果没有文殊信仰,此山就失去了“圣山”的意 义,故文殊信仰是五台山信仰的核心与灵魂。

日本的五台山信仰探析

日本的五台山信仰探析

僧菩提仙拿的介绍和宣传。
日本早 在唐 朝天 宝 中 “ 遣使 及 僧 入 唐 求 内外 经 教及传戒 ” …H , 在其 僧普 照 、 荣睿等的请求下 , 唐
僧道散和南天竺僧菩提仙拿等 的入 日传戒 , 他们在
谒见 日本 天 皇 时说 了这样 的一个 故 事 :
( 菩提 ) 闻 支 那 五 台 山 文 殊 师 利 灵 应 , 本 遥 发
日本早 期 的佛教 主要是 对 于 中 国典籍 的抄写 和 背诵 , 教理 论 是 如 此 的 繁 琐 , 到成 佛 犹 如 登 天 , 佛 得 且不 说 在相 对具 有 创 造 性 的 中国 , 在 日本 , 力 于 “ 致
必须朝拜 的圣地 。 日本人 对于五 台 山的了解和崇
拜, 首先 是 由于 东 渡 日本 的唐 朝 僧 人 道 散 和南 天 竺
道场 , 五台山信仰就在 中国、 印度 、 朝鲜等地区逐渐 流行起来 , 印度 ( 佛陀波利 ) 朝 鲜等 国僧侣千 里迢 、
迢来五台山巡礼 、 朝拜 。关于五 台山文殊菩 萨信仰
的由来 , 因《 乃 大方广佛华 严经 ・ 萨住处 品》 菩 及
《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等佛经皆谓 , 文殊菩 萨住处为五顶 , 名清凉山 , 而代州雁 门五台山即是五 方如来之座, 恰是这样的仙境。 由于 五 台 山 诸寺 同 时亦 弘 扬 天 台 之教 , 于是 这 名山 自 然随文殊信仰一同影响了当时在华 的 日 本 人 唐 留学生 和 入宋 僧 , 台 山成 为 日本 僧 众 人 唐 后 五
也成 为 中 国密教 的 一 大 中心 , 于 五 台 山 上 的 种 种 关
朝, 驾小舟入唐 , 即等五 台山, 山中逢一老翁, 问日:
“ 法师何 之 ? 提 日: 山顶 拜 文殊 。 翁 日 : 文殊 不在 ” “ ” “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广济龙王护法则是本土民间信仰,随着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广济龙王护法被称为文殊菩萨的化现。

12日上午,万佛阁内梵音环绕,中国五台山万佛阁管家常青长老向加国五台山捐赠广济龙王(五爷)护法圣像。

此次捐赠是中国五台山向加国五台山的第二次捐赠。

2011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妙江法师曾向其捐赠9.99米高的五方文殊菩萨圣像。

中国首位到加拿大弘法僧人、92岁的性空长老从加拿大赶来迎请圣像现场,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便是由其带领筹建。

性空长老希望通过此举,将中国汉传佛教传播出去,让更多加拿大主流社会人士认识佛教,学习佛法,以此架起加中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山西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加拿大总占地1350多英亩,于 2013年动工兴建。

其中加国五台山工程占地550英亩,除雄浑壮阔、古朴大方的仿唐大雄宝殿之外,还建有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大山门、钟鼓楼等建筑及八十八佛塔和四十八愿塔等。

“此次捐赠将进一步推动中加两国佛教的友好交往,也进一步推动中国佛教在北美地区的弘扬和发展。

”中国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祈愿中加两国五台山友谊长存。

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

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

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北宋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研究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圣地,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珂巴族藏传佛教名山,也是汉传佛教的圣地。

在五台山,有很多爱信仰文殊菩萨的人,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故受到很多人的爱戴和信仰。

在北宋时期,五台山很受赵宋文化的影响,文殊菩萨信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对北宋时期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进行研究,并从五方面,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

一、五台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5县的边界之处,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

首先,五台山风景优美,青山绿树,景色宜人,这吸引了很多爱好者。

另外,五台山是汉藏交汇的地区,这导致了其佛教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前来瞻仰。

最重要的一点是,五台山自古以来都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这也让文殊菩萨得到了很大的信仰。

在北宋时期,五台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汉界文化和藏界文化一起融合,形成了两大佛教文化圈。

而五台山,正好处于两种文化圈的交汇处。

文殊菩萨被人们所称颂,五台山之所以成为整个中国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极大关系。

当时,五台山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十分之多,其佛教文化也比其他地方更为丰富和真诚。

二、汉藏佛教文化的独特性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史上两个重要的教派,汉藏佛教文化的独特性亦是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的特点。

汉传佛教兴于东汉,早期因为受到阻碍,主要存在于民间,北魏时才兴盛发展。

而藏传佛教源于印度,流传到中国的时间要比汉传更晚。

但在唐宋时期,藏传佛教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繁荣期。

五台山既有汉传佛教,也有藏传佛教,汉藏佛教文化的深入交融,影响着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展。

在五台山,汉传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

乃因其与北宋历史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这让文殊菩萨信仰体现了很多佛教文化的特色。

例如,五台山的一些佛教功德会收集的文殊菩萨经文,大多数是汉传佛教的经典;五台山的一些佛教寺庙,其中的许多佛殿和佛像都具有汉传佛教文物的特点;北宋时期,五台山还制定了许多佛教有关法规,这种汉传佛教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五台山极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化。

文殊菩萨五台山传说故事

文殊菩萨五台山传说故事

文殊菩萨五台山传说故事传说五台山,原为五座独立的山,早在西晋时期,五台山就已经成为中国佛教胜地,及时被舆论称为“五台佛教之地”。

在五台山上,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圣徒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出现在五台山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春秋织梦,据说文殊菩萨在佛经中预言会出现在中国五台山,被称为“五台菩萨”。

文殊菩萨抵达五台山后,他受觥筹交错的四种佛法的影响,开始慈悲,教化众生,建立起一个纯洁、灵性、精神的世界,这称为“五台宝藏”。

后来,文殊菩萨每逢佛灯大典,就会来到五台山,以隆重的佛礼,对五台宝藏进行弘扬,并在佛灯大典上宣扬仁义礼智信,把佛法传播到各个角落,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先河。

随着文殊菩萨的弘扬,五台山逐渐变得著名,众多信仰者纷纷前来朝拜,几乎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拜访佛塔和佛廊,向佛陀表达文殊菩萨的感激,并聆听着关于佛教的传说和历史。

五台山也因此成为佛教各宗派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各大佛教寺院纷纷建立,向文殊菩萨致敬,追随他的弘法传播佛教,把五台佛教文化传遍华夏大地,及远播海外,弘扬佛教文化的热潮没有停止。

如今,五台山一直都被视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信众前来参拜,缅怀佛祖的慈悲救度,体验佛教文化的精髓。

另外,五台山还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被称为“高山流水”,峰峦高耸,森林繁茂,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新世界,安静、宁静,只有遥远的佛光照耀,可以感受到文殊菩萨慈悲救人的浩大能量。

五台山也成为中国文人朝拜新生、文学大家灵感之源,许多古代文学家都把五台山作为古典文学的创作乐园,他们将文殊菩萨的慈悲一心投入文学创作,把五台山的景色写入史册,把文殊菩萨的心灵打开,宣传中国深厚的佛教文化。

今天,在五台山上,文殊菩萨的传奇故事仍在传唱,信仰者们仍然在祈求着文殊菩萨的祝福,在五台山上,文殊菩萨的精神仍然存在,它依然在支撑着佛教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文殊菩萨五台山的传说,不仅把五台山的美丽景色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传承进入了历史,也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永久被记忆。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

文殊菩萨是管什么的文殊菩萨管什么?很多人认为文殊菩萨和其他神佛一样,是平安健康的。

当然,除此之外,它还是智慧的体现。

我们来看看文殊菩萨和宗教文化一起管理什么。

文殊菩萨关心的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文殊菩萨是加持升学的象征。

一种观点认为文殊菩萨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这样文殊菩萨掌管智慧。

文殊菩萨是智慧和善良的化身,文殊菩萨是佛的父母之一。

文殊菩萨,又名法太子,是智慧的象征。

它是紫色和金色的,看起来像一个男孩。

其形象多变,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

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

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

(或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

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蠢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

后世很多信徒,尤其是正在复习备考的人,考前都会祭拜文殊菩萨,因为它是无上智慧的代表。

文殊菩萨手握宝剑、手拿经书弘法,利益无量众生,无漏快乐。

拜文殊菩萨可以获得无上功德。

可以说,人们供奉文殊菩萨,不仅是祈求考试成功,更是顶礼膜拜,追求无上般若智慧。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记载:“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

”《大宝积经卷文殊师利授记会》中记载:“若诸众生见彼佛者,必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持诵文殊菩萨:“嗡阿喇巴札那谛”可消灭罪障,消除违缘,文思敏捷,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

山西省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场。

文殊菩萨诞辰纪念日:农历四月初四。

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载:文殊菩萨为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生时屋宅化如莲花,由其母之右胁出生,身紫金色。

出生即能言语,后诣诸仙人所求之出家法,因酬对者无,故至佛所出家学道,为左胁侍。

文殊菩萨西台讲法故事

文殊菩萨西台讲法故事

文殊菩萨西台讲法故事篇一: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视为智慧、学问、辩才的象征。

西台是五台山中的一个山峰,被誉为“五台山第一高峰”,也是文殊菩萨的驻锡地。

相传,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讲过法。

有一天,文殊菩萨带着弟子来到西台,登上山峰,环顾四周,看到山下的景色美不胜收,便兴起了说法之心。

他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中。

人们的欲望、痛苦和快乐也是如此,转瞬即逝,无法永恒。

文殊菩萨说:“这个世界是空的,是空的表象。

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也不会因为痛苦和快乐而情绪波动。

他们就能够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听了文殊菩萨的教诲,人们开始领悟其中的真谛,他们有的人放下了手中的劳作,有的人停止了争吵,有的人则开始修行。

他们都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体会到了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文殊菩萨和他的弟子在这里说法数日,许多人都被感化,他们开始领悟佛法的真谛,修行得到了提高。

西台也因此成为了佛教圣地之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朝拜和修行。

拓展:文殊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被视为智慧、学问、辩才的象征。

他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智慧的化身。

据说,文殊菩萨的智慧可以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他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烦恼,获得解脱。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或经书,骑着狮子或老虎,象征着他的勇气和智慧。

他在佛教中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年轻的男子,面容清秀,头戴僧帽,身着僧衣,神态安详。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也被认为是考试的守护神,许多学生在考试前会向他祈求保佑。

此外,他还被认为是财富、幸运和幸福的象征,许多人会向他祈求财富、幸福和健康。

篇二:文殊菩萨西台讲法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慈明的法师,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学者,精通多种经书和教义。

他听说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非常灵验,于是决定前往朝拜并求问佛法。

慈明法师来到了五台山,他来到了西台顶,只见这里山峰耸立,景色宜人,文殊菩萨正在这里说法。

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召开

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山西五台山召开

・394-
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
在山西五台山召开
2016年8月28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山西省佛教协会、汉传佛教讲经 交流基地协办,五台山佛教协会承办,以“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达”为主题的2016中 国佛教讲经交流研讨会在五台山万豪酒店召开。此次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 议精神,探研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和方向。与会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佛 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智慧经验,就文殊菩萨信仰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分析、研讨文 殊信仰的中国化过程、形式、内容与借鉴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副会长明生、如瑞、妙江、心澄、宗性、静波法师, 秘书长刘威先生等中国佛教协会领导;山西省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侯文禄先生、五台山风 景区党工委副书记、宗教事务局局长赵永强先生等山西省、忻州市有关方面负责人;中 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山西社会科学院五台山佛教研究会副会长崔正森 教授、中国佛学院教研部可潜法师、忻州师范学院陈龙教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宗 慧法师、河南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朱丽霞教授等专家学者和法师,以及参加2016中 国佛教讲经交流会的评委法师、示范讲经法师、讲经法师,来自杭州中国佛教讲经交流 基地的法师和会议承办方五台山佛教协会的法师、居士近百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由宗性法师主持,魏道儒研究员、崔正森教授、可潜法师、陈龙教授、宗慧 法师、朱丽霞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和法师先后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 魏道儒在其题为《文殊信仰的内涵与价值》的论文中,分享了他对文殊信仰的思 考与研究,对文殊信仰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和文殊信仰中国化表达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 入、系统地阐释;崔正森教授在其题为《文殊菩萨的思想研究》的论文中,对文殊菩 萨诸法平等、自利利他中道不二等思想进行了论述,使我们对文殊思想体系有了更为系 统的认识;可潜法师在其题为《文殊般若经译者小考》的论文中,认为天台宗智者大 师“一行三昧”思想的经典依据便是《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和《文殊师利问 经》两部般若经典,使我们天台思想的渊源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陈龙教授在其题为 《文殊信仰的初传——以(古清凉传)为中心的考察》的论文中,考察了魏晋至隋唐时 期文殊信仰的初传特色,以及五台山由“神仙紫府”到“文殊道场”的转变历程,增 进了我们对文殊文化传播和五台山历史文化的了解;宗慧法师在其题为《圣地搬迁与 五台山信仰的形成》的论文中,对五台山信仰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佛教 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朱丽霞教授发表了题为《文殊与皇权——文殊菩萨 本土化模式之一》的论文,介绍了历史上在西藏和中央王权影响下,佛教实现本深入了解佛教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弘传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论文发表环节结束后,进行了问答互动环节。教界法师和专家学者们就现场听众所 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 最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 达——以山西五台山为例》重要讲话。学诚会长从文殊信仰在中国深植广播的原因, 中国化文殊信仰的历程和呈现面貌,文殊信仰对当代社会的功用和对中国佛教及文化走 出去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翔实的论述。学诚会长认为: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 东汉以来传人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 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信仰。 并指出文殊信仰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昭示了文殊菩萨的般若心法、大乘精神,而 且对当代中国佛教的继承、创新、发展与传播,具有非常珍贵的经验借鉴。在东西方文 化大交融的全球化时代,文殊信仰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佛教心文化,对西方文化可提供 重要的价值反思,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模式,尤其能发挥智慧导向的作用。

镇国与消灾: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五台山文殊信仰研究

镇国与消灾: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五台山文殊信仰研究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1 5
作者简介 : 1 . 赵慧 ( 1 9 6 2 一 ) , 男, 山西原平人 ,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博导 , 主要从事 艺术史 和环境设计研究 。 2 . 许栋 ( 1 9 8 2 一 ) , 男, 山西大 同人 ,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 博士, 主要从事佛教史 、 佛教美术史研究 。
( 一) 文 殊类 经典 。 据 佛经记 载 , 文殊 菩 萨在
大乘佛教中有着重要地位 ,现存的佛经 中有大
量 与 文殊菩 萨关 系 密切 的经典 , 其 中直接 以“ 文 殊” 命 名 的有7 0 余 种 。这 些经典 按 其性 质 , 可分 为显 、 密 两种 , 为文 殊信 仰在 我 国的发展 奠定 了
煌 的流传 》 《 文殊菩萨图像 学研究》 以及《 敦煌 五台山图c 二 0 、 》 等 。这些研究从文献 和图
像等 方 面 , 对 敦煌 地 区 的五 台山文 殊 信 仰 的具 体情 形 进行 了探讨 ,内容涉 及 五 台 山 曲子词 、
五 台 山图 、 新 样 文殊 等 多 个 方 面 , 为 我 们 深 人 研究 该 问题 奠 定 了基 础 。近来 , 笔 者 在 对 现存
的地 位 。 他 不仅 是密 教供 奉 的主尊 之一 , 也 是早
期密教的祖师。 由于真言字数的不同 , 密教中文 殊 菩 萨 又有 一 字 文殊 、 五字 文 殊 、 六 字文 殊 、 八 字 文殊 等 区别 。 同时 , 正 是 由于不 空等密 教僧人
的极 力推 崇 ,五 台山文 殊信 仰才 由一 种地 方信 仰, 发展 成全 国性 的信 仰 。所 以说 , 五 台山文殊 信仰 与 密教典 籍关 系密 切 。 敦煌 文献 中现存 的文殊 类 密教 经典大 致有

文殊菩萨五台山故事

文殊菩萨五台山故事

文殊菩萨五台山故事我到五台山的时候,那心里就跟揣着个小兔子似的,扑通扑通直跳。

为啥呢?这五台山可是文殊菩萨的道场,那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儿。

我就沿着那山路往上走,山风呼呼地吹着,像刀子似的刮我的脸。

路边的树啊,都被吹得呜呜作响,像是在给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走着走着,我就瞧见一个老和尚,那老和尚穿着一身破破旧旧的僧袍,脸上的皱纹深得像一道道沟壑,眼睛却亮得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祥和。

我就凑上去,问他:“老师傅,您能给我讲讲文殊菩萨在五台山的事儿不?”老和尚看了我一眼,慢悠悠地说:“施主,这文殊菩萨的事儿啊,那可多了去了。

”他一边说一边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我也赶紧跟着坐下。

老和尚说:“想当年啊,文殊菩萨骑着青狮到这五台山来,那青狮一落地,这五台山就开始有了灵气。

菩萨就到处看看,发现这地方的人啊,虽然心地善良,但是过得苦啊,好多人连饭都吃不饱。

文殊菩萨那心善啊,就决定留下来,用佛法来教化众人。

”我听着听着就入迷了,脑海里就仿佛出现了文殊菩萨骑着青狮的模样,那青狮威风凛凛的,文殊菩萨呢,一脸的慈悲,眼睛里满是对众生的关爱。

老和尚又接着说:“那时候,有个恶霸,整天在这五台山附近欺负百姓。

百姓们苦不堪言,可又拿他没办法。

文殊菩萨知道了,就化成一个普通的和尚,去找那个恶霸。

恶霸看到菩萨,以为是个普通和尚,就想欺负他。

菩萨也不恼,就跟他讲道理,可那恶霸哪听得进去啊,还想动手。

这时候,菩萨轻轻一抬手,那恶霸就动弹不得了。

菩萨就开始给他讲因果报应的事儿,恶霸一开始还嘴硬,后来听着听着,脸上就露出了惊恐的神色,最后竟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求菩萨饶命,说以后再也不敢做坏事了。

”我听着老和尚讲的这个事儿,心里对文殊菩萨那是充满了敬佩。

我就说:“老师傅,这文殊菩萨可真是厉害,又慈悲。

”老和尚笑了笑说:“那可不,菩萨看这五台山的人啊,对佛法慢慢有了领悟,就更高兴了,还在这山里留下了很多神奇的地方呢。

”我好奇地问:“啥神奇的地方啊?”老和尚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土,说:“施主,跟我来。

文殊信仰方式及其社会特征

文殊信仰方式及其社会特征

夂殊信仰方式氡其社会特征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与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文殊信仰作为民众所选择和认同的信仰类型,早已在中国社会乃至民间信俗中形成为非常重要的信仰方式,而山西五台山也成为佛教史上最具神圣地位的文殊道场。

然而,文殊信 仰方式的佛教社会学特征,文殊信仰的基本内容、传播方式、修持方式、社会呈现方式及其与当代 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是在实践文殊菩萨智慧精神的过程中,从自我、个人出发,发大慈悲,开 大智慧,以一种“共业共修共证”的“菩萨道”精神,解脱与觉悟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 文殊信仰社会方式的关键文章编号:1000-6176(2020)03-0045-05一、文殊菩萨的信仰传承在中国社会中,文殊菩萨是深受老百姓喜 爱、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所谓菩萨,即是“菩 提萨埋”的略称.菩提萨堆,梵语bodhi -sattva , 巴利语bodhi -satta 。

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 有情、道心众生。

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 大心人。

文殊,又称之为文殊师利、曼殊师利等, 是智慧的化身,以智慧著称的大乘菩萨。

佛经中曾经记载,文殊菩萨在过去世时,其 实早已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是释迦牟尼等七 佛的老师,其殊胜的智慧被誉为三世诸佛的成 道之母。

而在现世的娑婆世界中,他又化生为 菩萨,并跟随释迦牟尼四处游化,常以般若智慧 辅助释尊度化众生,以弘扬大乘佛法,足见文殊 菩萨之大觉有情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H “中H 特色宗教社会学话语体系及其•本土知识结构研究”(18ZDA 2;!0),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建设与宗教关系研究”(18CZJ 02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创计划重大项目“中华文明信仰与当 代中国心态秩序重建”(2019-01-07-00-(«-E 000l 1 )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 2020-04-11作者简介:李向平,男,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民族宗教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宗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摘要: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史料记载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传入五台山,经过一番争斗便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是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僧尼朝礼五台山,
祈拜文殊菩萨。

五台山佛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加强了我国各民
族之间的沟通,又在与国外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萨信仰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因此,研究北宋时期的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对我们了解宋代佛教的发展史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殊菩萨,五台山
文殊菩萨地位和形象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

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与般若经典关
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
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

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
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

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五台山与文殊信仰
文殊信仰是一种典型的菩萨信仰,历史上一度得到政权的支持而十分流行,特别是唐
代的文殊信仰曾盛极一时,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传播
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

此系基于六十华严菩萨住处品所称,文殊菩萨住于东北
方清凉山之说而来者。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

《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
居于石盘洞中。

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
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

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

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

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

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

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
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
了在此建寺的想法。

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
此建寺。

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

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

”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
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

其结果,道教经文(除道德经外)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

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

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

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

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
辅轮相,十指皆现。

”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
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
建寺,并取名灵鹫寺。

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

“大孚”即弘信的意思。

“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

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

至今佛教在五台山的传播都有1600余年以上的历史,出现过北齐、隋唐、明清三大兴盛期。

五台山佛教信仰以文殊信仰为核心,具有帝王崇奉、诸宗并存等特点,不仅是中国佛教的渊薮,也是界佛教的中心,具有深广的影响。

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起源于《世华严经》等多部佛经,大意为,震旦东北
方有清凉山,文殊师利菩萨率一万菩萨长住其中应化。

因而,五台山被认为是见于佛
典记载的圣山,其地位自然神圣无比。

同时,文殊菩萨在佛教中被称为七佛之师,菩
萨之母,代表智慧,司掌般若,神通辩才无碍,为释迦佛的法王子,在佛教中具有极
其崇高的地位。

从北魏开始,华严传入五台山,一直到今天,五台山研习尊奉华严的
传统一直未变,始终是佛教华严宗(创立于7世纪,又称贤首宗)的重镇。

这是文殊
信仰的经典、宗派和修行实践依据。

到今天,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更为兴盛,早已传遍了全球。

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文殊信
仰者来到五台山参拜文殊菩萨,2014年5月1日随母亲来到五台山,正逢文殊菩萨生日,带着足够的诚意,爬了一千零八十个台阶只为内心的信仰。

五台山文殊信仰超越
了僧俗、宗派,超越了民族、国界,超越了地位、身份,体现了文殊信仰智慧深广、
圆融无碍、普利众生、平等无二的内涵,也体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历史悠久、基础深厚、生命力蓬勃、辐射面广阔等特点。

宗教信仰及宗教文化是人类一种独特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财富,五台山文殊信仰与现实
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如何了解并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和财富,是一件非常重
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