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学基础与中国地质学概论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推荐下载

⼤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地构造-推荐下载⼤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 ,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岩类, 洋壳主要为⽞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褶皱).年龄:陆壳⽼(最⽼44-45亿年),洋壳新(最⽼2亿年).2.岩⽯圈、软流圈岩⽯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分平缓,具有⼗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少⾃古⽣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般具等轴状展布的⼏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宙岩系组成,厚度⼩,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厚度⼤,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作⽤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较稳定.4.地台区有⾃⼰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些外⽣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定构造单元⾥于⼀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 地壳发展的某⼀构造阶段中,在⼀定的⼤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的具有成因联系的⼀套岩⽯的共⽣组合.按岩⽯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纳古陆⾮洲南美南极澳⼤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中资料试卷问题,⽽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地球表面和内部地质现象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质过程和地质资源的学科。

大地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大尺度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征,包括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形成、地震活动等。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中研究地球构造过程和造山运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变化,研究地球上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和地壳形态的形成,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

大地构造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地球板块运动:研究地球上的板块移动、对撞和分裂等地质现象。

地球的外壳被分为数个板块,它们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发生。

2. 山脉和地表形式的形成:研究山脉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包括造山运动、岩石的变形和隆升等。

通过研究山脉和地表形态的形成,可以了解地质变化的规律以及地壳的演化历史。

3. 地震活动:研究地球上地震的发生机制、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等。

地震活动与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地震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
结构和地壳运动。

4. 火山活动:研究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岩的形成和火山地貌的特征等。

火山活动是地球表面和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通过研究火山可以了解地球上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5. 构造地质资源: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形态对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形成的影响。

通过研究构造地质,可以发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寻找新的矿产资源。

总之,地质学及大地构造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地质灾害的学科,它们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资源的开发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大区域大地构造学课件01绪论及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地质大区域大地构造学课件01绪论及区域大地构造基本概念
➢ 剥露到地表的麻粒岩相下地壳成分以长英质 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 很多新的火山岩携带的大量下地壳包体也以 长英质片麻岩、麻粒岩为主体。
因此现在一般理解的陆壳的下地壳成分仍以长 英质或花岗质成分为主。
大陆岩石圈成分的不均一性
大陆岩石圈的组成和物性变化很大,缺乏一 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大陆岩石圈的组成上部是 由非均一成分和具有复杂构造和热演化史的不 同块体拼合而成,因而它们具有不同的强度。 大陆下地壳的性质因地而异,不同的性质造成 了复杂多样的效应与结果,诸如活动断裂带的 宽度、震后响应和震间应变、造山带高度、沉 积盆地以及被动大陆边缘的下沉速度的差异等.
岩石圈成分结构
大洋岩石圈的成分结构 自上而下: 1、远洋深水沉积 2、为基性枕状熔岩,为大洋拉斑玄武岩 3、为辉绿岩墙或岩床,底部为席状岩墙
群 4、铁镁质深成杂岩,辉长岩、角闪岩 5、橄榄岩(大洋岩石圈地幔)
陆壳成分结构的传统认识
对陆壳成分结构的新认识 (主要针对下地壳成分)
➢ 科拉半岛超深钻揭示,原预测的7km深处的 康拉德面并不存在,在该深度以下仍为斜长 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角闪岩 ,只是随着 深度增加角闪岩夹层增多。
(1)岩石学莫霍面:辉长岩与橄榄岩之间的界面,或者是角闪 岩、中性高压变粒岩与橄榄岩、榴辉岩之间的界面。存在化学 不连续面与相转换面之争
(2)地震莫霍面(壳—幔之间的地震波速不连续面):
正常地壳P波速≤7km/s;其下的波速8.0±0.2km/s;过渡 带(地震莫霍面)P波速6.8~7.8 km/s。
• 课堂授课与文献查阅紧密结合 • 典型性与全面性的结合
课程总体安排
• 理论与术语体系 • 研究方法 • 基本轮廓 • 作业: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实例分析总结 • 考试: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重要区域大地构造类型基本特征 重要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基本地质特征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1)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1)

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1)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理论纲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读者朋友的喜欢和指教。

第一章大地构造学概述一、大地构造学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大地构造学从地球系统的角度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和上地幔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和动力学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

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各种不同尺度和性质的构造单元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特征。

二、大地构造学理论体系以构造模式为主线(中国李四光,国外)以构造演化史为主线(中国黄汲清,王鸿祯,任纪舜)以区域地质为主线(中国杨森楠、杨巍然,程裕淇)以构造解析方法为主线(中国马文璞)三、大陆边缘1、大陆边缘及其分类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即从海岸线至深海底之间)的广阔过渡地带,叫做大陆边缘(Continental Margin)。

大陆边缘按其形态、地貌单元发育情况及其与板块活动的关系分为:⑴、大西洋型(即被动大陆边缘)⑵、太平洋型(即活动大陆边缘)包括:①、岛弧型(沟-弧-盆体系型)②、安第斯型(沟-火山弧型)2、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麓三部分。

⑴、大陆架大陆架(Shelf)是指滨临海岸的浅水区域,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

宽0~1300公里;大陆架外缘平均水深130米,最深可达550米。

⑵、大陆坡大陆坡(Slope)位于大陆架向海洋一侧;坡度较陡(3°~6°);宽数十至数百公里。

⑶、大陆麓大陆麓(Rise)是指大陆坡坡脚下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和缓平坦坡。

宽数百至上千公里;平均坡度1/300;常从2500~3000米水深处开始进入5000米水深大洋盆地。

3、活动大陆边缘⑴、岛弧型岛弧型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单元包括:弧后盆地(边缘海)、岛弧、弧前盆地、海沟。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大地构造学一大地构造学的含义大地构造学(Tectonics或Geotectonics)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和变位)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一般说来,大地构造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整个地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演化的学科,但是受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经过很漫长的道路,目前正在努力之中。

目前,大地构造学是以地质学方法为主来进行研究的,因此还不能真正研究整个岩石圈,更不用说整个地球,实际上重点研究的是大陆地壳表层几千米之内区域的组成、结构、运动和历史演化。

近年来,随着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的引入,大地构造学正在逐渐扩展其研究的深度、广度与时间尺度。

研究地壳形成演化基本动力的大地构造学分支统称为地球动力学(Geodynamics),由于地球动力学是各种学说的立论基础,因而成为当今地质学中最热门的话题。

地球动力总的来讲可归结为五大系统:重力、膨胀收缩与脉动、地幔分异与对流、地球自转与星际作用等,它们又可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学派或假说,而且新的学说仍在不断涌现。

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同学者观察分析手段的不同,分析问题方法的不同,先后提出了以不同地球动力作为自己立论基础的大地构造假说,如地槽地台学、地质力学、板块构造学、地幔柱构造学等,其中在地学领域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槽地台假说(槽台说)和板块构造假说。

槽台说是在长期的大陆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地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被称为经典大地构造理论,深刻影响了地质学的各个领域;板块构造学是在海洋地质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假说,它把地幔对流作为动力来源,主要研究板块间的分裂、漂移、俯冲、碰撞等过程,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大地构造学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地幔柱构造学是针对板块构造说在大陆构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导者认为地幔柱构造学是不同于板块构造学的一种新的全球构造学说,它既能解决大陆构造的问题也能解决大洋构造的问题。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

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壳和岩石圈中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岩石圈(构造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刚性顶盖,厚50-150km。

3、软流圈:岩石圈底部到700km深度左右,容易蠕动变形而能缓慢流动的区域。

是产生岩石圈运动的主要场所,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4、中间圈:软流圈以下的上地幔和下地幔。

5、大地构造学说国际上:经典大地构造假说:隆起说;收缩说;深层分异说;膨胀说;地槽-地台学说;板块构造说;地体构造。

中国:地质力学(李四光院士1965,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断块构造说(张文佑1950,1: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多旋回说(黄汲清1950,1:3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地洼说(陈国达院士1960,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院士1970,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浪桩镶嵌构造》)6、板块构造-新全球构造理论国外:魏格纳大陆漂移;霍姆斯地幔对流-热对流理论;赫斯大洋中脊;狄茨、瓦因、马修斯洋底扩张;柯克斯地磁年表;威尔逊转换断层和威尔逊旋回;勒皮雄岩石圈板块划分。

中国:尹赞勋引入,研究先驱李春昱、郭令智、常承发、王鸿祯、朱夏。

7、地槽-地台说地槽概念是美国的霍尔研究阿巴拉契亚山与中部平原时发现(1859)、丹纳定义。

定义: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巨厚沉积,后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巨大的山系。

与地台相对立,时间上一般指古生代以来曾经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控制,水平运动时次要的,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地球内部物质的重力分异作用,物质受热变轻向上流动造成地表上升隆起,物质冷却变重下沉则造成地表下降凹陷。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第九章大地构造学说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的发展,广泛开展了矿产及区域地质研究,把地质科学推向更高的阶在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史中,曾出现过许多学说,如收缩说、重力均衡说、对流说、脉动说、膨胀说、重力分异说、放射性旋回说(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脉动说和重力分异说等奠定了理论基础)、振荡说、放射性热融化说等,这一事实反映了大地构造学理论尚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阶段,但每一新的大地构造学说的提出,常标志着地质学进入一个更高水平阶段。

现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和现代主要大地构造学说介绍如下。

(补充:收缩说从提出开始就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是无法证实地球表面的构造确实是由收缩造成的,它对广泛分布的由正断层表现的张性区域也无法解释。

20世纪20年代中期,放射性射线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地壳中同位素衰变放热可能导致地球(或地壳)热胀。

冰期和间冰期的发现和证实,表明地球表面可变冷也可变热。

)第一节地槽—地台说1859年,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在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北部,发现受过强烈褶皱的古生代浅海相地层厚度达12km以上,它比此山脉以西同时代几乎没有褶皱的地层厚10—20倍,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霍尔认为,浅海相沉积的厚度是如此之大,它必然是边沉降边沉积形成的。

因此得出结论:这些褶皱山脉曾经是地壳上巨大的拗陷。

1873年,J.丹纳把这种拗陷及其产物称为地槽。

后来前苏联A.Д.阿尔汉格列斯基认为狭义的地槽是不存在的,下降的拗陷(称地向斜)和上升的隆起(称地背斜)是交替出现的,因此把地槽的概念扩大,称为地槽区。

1935年,W.H.史蒂勒把位于大陆稳定地块和大洋稳定地块之间的地槽,称正地槽。

随后,他又把正地槽分为优地槽(eugeosyncline)和冒地槽(miogeosyncline)。

1951年,M.凯伊对地槽问题进行了总结,把有大量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地槽称为优地槽(“优”是希腊语“真正的”意思),优地槽是深成造山活动的场所;把位于大陆架上的没有火山活动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地槽,称为冒地槽(冒是“较次的”意思)。

(精品word)《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精品word)《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大地构造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意义研究对象: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过程的综合学科。

研究内容:①区域或全球尺度的地壳与岩石圈构造变形特征及圈层相互作用,如:大洋-大陆相互作用、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造山带与盆地的形成过程等;②构造变形与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的相互关系;③地壳与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④地球表面海-陆的形成与演变方式及过程;⑤地球深部作用过程及其机制。

研究方法: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需要综合利用地质学其他学科以及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的研究手段与研究成果。

研究意义:大地构造学研究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

二、固体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固体构造几何学与构造运动学的研究。

固体地球的构造几何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成分及结构。

方法有:①研究暴露在地表的中、下层地壳乃至地幔顶部剖面,通过地质、地物、地化综合研究,揭示地壳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性质、岩石矿物及元素的物化行为、温压条件、地热增温率、有关元素及矿物成分的聚散规律;②研究火山喷发携带到地表的深源包裹体,揭示深部物质与构造特征;③人工超深钻探直接取样(目前为止涉及最深深度12km);④地震探测:分为天然地震探测和人工地震探测,利用地震波的折射与反射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特征。

固体地球构造运动学:主要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与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

地质历史时期的大地构造运动学可以利用古地理学(岩相、生物、构造)、古气候分区、地球物理学与古地磁学进行研究;现今固体地球表面的构造运动可以利用空间对地的观测与分析技术。

三、大地构造学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为认识和分析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背景和形成机制提供宏观的上成因解释;实际应用意义:①大型成矿集中区(矿集区)等成矿构造背景、资源规划;②大规模破坏性地震产生于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与稳定性评价;③绝大对数大型、灾难性地震都发生在活动板块边缘带(区)上,或与板块相互作用有关的次级活动构造单元边界区域。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大地构造学有助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为公道开发和利用提供根据 。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

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全文)胡经国本文作者的话本文是根据有关高校大地构造学教学课件和有关资料编写而成的。

现将它作为大地构造学基础知识提要奉献给地球科学爱好者阅读,并将其作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和指教!一、名词简要解释1、大地构造学研究岩石圈的的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岩石圈层。

3、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的塑性圈层、地震波速的低速带。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地震波速通过后增大的界面。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性波。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共生综合体。

7、TTG岩以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8、地幔柱在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呈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为地幔柱在地表的显示。

10、地槽地槽是指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性(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11、地台地台是指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的非长条状地区。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岩、深积岩、泥岩有规律交互组成的海相沉积组合。

13、磨拉石沉积组合板块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槽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对隆起区。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或只有极弱的火山活动的地槽。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变动使地层强烈变形的地壳运动类型。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整体升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的基本内涵概念及其演变是怎样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是研究岩石圈内地质体的形成、形态和形变作用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间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构造地质学包括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Geotectonic)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构造的发生、发展、演化及其运动的科学;是地质学中理论性、综合性很强的分支学科。

关于大地构造学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研究地壳的大型的、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及其它们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学科。

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质力学派创建人李四光院士在1956年曾把构造的研究概括为两个方面:建造和改造。

建造代表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地壳发展演化的物质反映;改造代表形变,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或具体表现。

大地构造学属于广义构造地质学,也是传统的构造地质学组成部分,两者有着发展史上的源渊关系,在研究对象上,同样研究岩石圈地质体的形成和形变之构造作用,形成机制及其相互的影响、时空分布和演化规律;其所不同的是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大型、乃至全球构造的发生、发展,区域构造组合、形变构造、历史演化、地壳运动及其力源等,可以说,它与构造地质学相辅相承。

从大地构造运动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震荡的、波动的、褶皱的,因而说:大地构造学还着重于褶皱、断裂、构造形态形变、特征等的研究,结合岩石组合特征来研究构造演化历史以及动力机制和成因模式。

总的来说,大地构造学是一门具有时空尺度大、多层次、多种类、多类型特点的学科,是地质科学中综合性和理论性很强又具探索性的学科,最早多以学说、假说出现,并酝育有丰富的哲学内涵,被一些地质学家称之为地球科学中的哲学。

由于基础学科成就的渗透,它是一门更为广阔、研究地球深部和内生过程的科学,是技术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融为一体的科学,历史上被命名为“地球学”Geonomy)从近期大陆地质研究中,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进一步认识到:1、大陆地表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因方式,它是一个非均一成分的,结构上不对称的,由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热化过程的不同块体拼合而成;2)在超板块的构造认识中,其流变作用和造山作用突出;3)结合当代地震构造研究,其成果将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壳幔的物质成分、地球内部物质交换等地质作用。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教学大纲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教学大纲

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10155Z10课程名称:大地构造与区域地质概论/An outline of tectonics and regional ge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古生物及地史学等适用专业:地球物理学教材:自编教学参考书:板块构造学基础,金性春,上海科技版,1982大地构造学概论,车自成、姜洪训,陕西科学技术版,1987大地构造学基础及中国区域构造概要,黄帮强等,地质版,1984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葛肖虹、马文璞,地质版,2014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罗金海、刘良,科学版,2011中国大地构造学,万天丰,地质版,2011Global tectonics,Philip Kearey、Keith A. Klepeis、Frederick J. Vine,Wiley-Blackwell,2009Plat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Condie Kent C.,Butterworth-Heinemann,1997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选修专业课,是在学习了地质专业的各基本专业课程后,进一步运用综合性地质知识学习大地构造理论,学习中国区域地质理论,具备对地质现象全球性和区域性整体认识的知识和分析研究能力。

本课程以国际上流行的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来介绍大地构造理论,同时适当介绍传统的地槽地台理论。

通过学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了解大地构造理论探索的特点;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来认识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性质;了解大地构造研究的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特点,加深认识大地构造理论,特别是对陆壳构造的认识。

在学习大地构造理论基础上学习分析中国区域地质问题,不但是对大地构造理论的实际应用研究,也是对成矿地质背景认识的基础。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说.
互移动,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失。
拉张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板块边界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东非大裂谷
噶 尼
( 6500km )中段


挤压型边界
(1)受到挤压而破碎,以至熔融,刺激深部岩浆涌出,带来 火山活动;
(2)被挤压的岩层,也会张裂和隆起,发生断层作用及褶曲 作用;能量通过火山和地震等活动爆发;
(3)俯冲到软流圈,受热熔融并最终成为地幔的一部分。
板块俯冲与沟-弧-盆体系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
拉张型与剪切型板块边界
洋中脊全长超过65000千米
海洋演化,海洋从开始形成到封闭,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大陆裂谷——
红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缝合 线。这一过程被称为大洋发展旋回或威尔逊旋回。
太平洋板块 南北美洲板块 欧亚板块(含波斯板块) 非洲板块(含索马里板块) 澳印板块 南极州板块
板块的划分
(三)板块边界—— 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
拉张型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两个互相分离的板块之
间的边界。
挤压型边界(辐聚型板块边界或汇聚型板块边界):互
相靠近或挤压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 剪切型边界(转换型板块边界):两个板块沿着相反的方向相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多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
板块构造与岩石类型
(六)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
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根据热流值的分布和热点的存在等现象,地幔对流有可能存在,
但缺乏直接证据。至于如何对流,就更不清楚。 2、错断洋脊的巨大断裂的成因? 洋脊的错断是如何产生? 3、洋底出现含煤沉积的原因? 根据深海钻探资料,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垩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

大地构造学与中国区域地质第一章绪论一、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的性质起初,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地台的形成演化,故称区域地质学。

它不同于狭义构造地质学,而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现代大地构造研究以全球岩石圈为对象,同时利用当代科技成果,其研究深度不仅局限于岩石圈,而且深入到了上地幔,因此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

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

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

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二、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内容(一)阐述中国区域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具体包括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矿产等几乎所有地质领域的研究。

因此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中要综合分析某一区域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以查明区域岩石圈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二)进行区域构造发展阶段的分析在区域资料分析基础上,从时间上把各种地质作用联系起来,形成区域动态构造演化序列,并利用古生物、同位素资料与大区域或全球构造演化阶段进行对比。

只有这样才能历史地分析区域岩石圈在地质历史中组成、结构及各种地质作用的演变与作用过程。

(三)对比分析,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差异性为地球岩石圈演化提供了基本动力。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重点第0章绪论1.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大陆、大洋或某一大尺度区域地壳或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目的是了解海洋、大陆、山脉及盆地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和岩石圈的演化规律。

在地球科学中,它明显的具有上层建筑性质。

1).隆起说:其主要论点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侵入到山体的中央部分,使岩层从中央向边缘倾执并挤压成褶皱和断裂。

它的出发点是:垂直运动是基本的,水平运动是派生的。

后因它不能解释褶皱带的特点和褶皱并非由岩浆侵入造成等缺陷而被摒弃。

2).收缩说:地球由于冷却而收缩引起地壳侧向水平挤压的假说,是在1852年由法国的博蒙特(Elie de Beaumont,1798—1874)提出的。

后来休斯(Suess, E., 1831—1914)在收缩说中加进了关于地壳可分成刚性地段和柔性地段的概念,认为地壳结构是不均一的,在地球普遍压缩过程中,刚性地段揉挤和压缩柔性地段形成褶皱山系。

3).地槽-地台学说:在收缩说的基础上美国的霍尔(HalI, J., 1811—1898)和丹纳(Dana, J. D., 1813—1895)创立了地槽理论。

认为地槽是地壳上的巨大拗陷,是在水平挤压力影响下产生的,拗陷被沉积物补偿充填,而以后的压力就把这些沉积物挤压成褶曲。

2.大地构造学的特点大尺度:研究的对象庞大,而且不均一。

大科学跨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外事件等)涉及学科多, 涉及资料量大,综合性强。

大思维:Suess-地球面貌(6卷)------大地构造学之父,全球见识Stille(二战) 全球观“地球科学观”。

3.大地构造学的研究内容壳幔结构及其动力学机制;岩石圈的变形、变位;岩石圈的演化;造山带和各种地质体的形成背景。

4.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地质学:主要通过地质手段研究深部的地质表现及其发展规律。

地球物理学:主要根据地震、重力、地磁和地热资料研究壳、幔的内部结构。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板块构造及沉积盆地
一、基本概念
大地构造学(Tectonics/Geotectonics):是 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包括变形 和变位)和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 地质学分支学科。(万天丰,2004)。
大地构造学是以整个地球和整个岩石圈作 为研究对象,也可称为全球构造学,侧重 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因而富于推理性和探 索性。其基础为区域大地构造学。
主要参考书目 杨桥.2004.地球科学概论.石油工业出版社. 陆克政等.2001.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工业出版社. 张恺.1995.中国大陆板块构造与含油气盆地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
Davies.G.F.1999.Dynamic and Mantle Conve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中国区域构造概论。地质出版社。 张宗命。1982。中国石油大地构造学。石油工业出版社。
示盆地内石油生成的数量与热体制有关。盆地 内温度高不仅有利于石油生成,而且有利于油 气运移。
热流值的常用对数衰变值(据Dickinson)
盆地沉积类型和构造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盆地的板块构造位置
自青海高原至四国海盆剖面,示地壳分异及 第三纪以来沉积发展(据王鸿祯)。 东部为过渡型地壳盆地,沉积类型属外海、边缘海和活 动陆棚类型沉积,然后从东而西为大陆地壳盆地类型, 分别属近海盆地、内陆盆地和山间盆地类型沉积。
国内外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体系,有以下四种:
1)以区域地质学为主线:
杨森楠,杨巍然,1985,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地质出版社。
程裕淇,1994式为主线: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简明教程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简明教程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简明教程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热剩磁:从地球深部喷到地表的岩浆,在其冷凝形成火山岩的过程中,当其经过居里温度时,就会被当时的地磁场磁化具有的磁性,称为热剩磁。

3.沉积剩磁:一些含铁磁性的碎屑在沉积固结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中,铁磁性颗粒也会按当时的地磁场方向排列而使沉积岩获得磁性,称为沉积剩磁。

4.海沟:是平行于岛弧分布并位于洋侧的线形深海槽。

5.威尔士旋回:指大洋开闭的发展旋回,包括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六个阶段。

6.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大陆边缘。

7.主动大陆边缘:是指汇聚型大陆边缘或聚敛型大陆边缘,环太平洋沿岸的大陆边缘属于这类构造环境。

8.B型俯冲是指大洋岩石圈板块在岛弧或山弧外侧的海沟处向大陆岩石圈板块或另一个大洋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消减作用。

9.A型俯冲是指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下的俯冲作用。

10.C型俯冲是指内陆盆地边缘坳陷向古老造山带之下的俯冲作用。

11.冷地幔柱是指地幔范围内存在因板块俯冲消减和重力陷落而形成的非刚性的板块残片。

12.热地幔柱是指核幔边界上涌形成的热物质。

13.弧前盆地:是指海沟与火山岛弧之间的深海洋盆。

一侧毗邻火山弧,另一侧为从俯冲洋壳刮削下来的增生杂岩围限。

14.弧后盆地:是板块消减俯冲带的火山弧后方(陆侧)与大陆之间的深海盆地。

15.地槽:又称地向斜,指长期持续沉降并接受巨厚沉积的带状地壳活动构造单元。

16.地台:是指地壳上稳定的、具有双层结构特征、形成后未受褶皱或微弱褶皱的地区。

17.克拉通盆地:发育在大陆板块内部,在平面上呈椭圆状,在剖面上呈碟状,是地质历史时期长期处于下沉的区域性凹地。

18.压陷盆地:通过岩石圈挠曲而产生的盆地。

19.坳拉谷:指以正断层为边界的长期发育的一种沟槽状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槽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优地槽,冒地槽,地背斜,地
山脉,最后成为稳定的克拉通的完整演化过程。
直接产物,在造山作用期间,随着大规模逆掩断层的形成, 答:①厚度:陆壳厚,洋壳薄②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 向斜中间板块,边缘凹陷,山间凹陷,山前凹陷
21,克拉通: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地壳中长期 导致了地壳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随着强烈的构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 3,地台内部构造单元划分为地盾,地轴,台背斜,台向斜,
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核幔边界上产生的柱状上升的热 是一次强烈构造作用的产物,代表了地壳经历过一次下降- 粒土杂基多;底部有冲刷面,含砾石(为下伏页岩碎屑及生 19,简述地幔柱构造对威尔逊旋回的解释
物质流。
抬升-再下降的过程,是造山作用发生的最明显证据。实际 物碎屑等),岩层底面各种印模构造发育,砂岩中有异地浅 答:①地幔柱上涌,超大陆裂开②分裂的大陆随时间移动
26.大陆漂移:地史时期陆壳由于在其下的洋壳相对软弱, 3,软流圈波速及其衰减的可能机制? P21
特点:①地台一般具有面状层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起 9,大陆边缘的类型: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而在地球表面漂移的过程。
答:软流圈 Vp 从深 60km 处的 8.2km/s 下降到深 150 km 处 伏较小,整体高度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放射
柱在地表的显示。
答:概念:由于中立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岩石圈地幔,大陆 脊在断层两侧的错距并不变化,既不增大,也不减小;而
4,莫霍面:地壳与上地幔之间,波速通过后增大的断面。 57.贝尼奥夫带: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的板块实体,常与海 下地壳或洋壳沉入软流圈或地幔的过程。
平移断层活动时,错距不断增大②转换断层的相对位移只
24.大洋中脊: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环 入体的麻粒岩相岩石。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是,随深 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根据变质特征基底类型可分为两 —陆碰撞,陆—陆碰撞
绕全球最大的海底山系。
度增加石英含量减少、长石含量增多,按照一般地温梯度 类①结晶基底:即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 7,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太平洋板块,亚欧
6,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枕状玄武 1,造山作用存在的六个主要标志?p170
接接触,引起地幔对流,从而对下地壳迅速加热而发生广 ③转换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在洋脊之间相对洋脊的视位移
岩,远洋沉积物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答:造山作用是造成岩石圈横向收缩,垂向增厚,隆升成 泛的部分熔融,引起造山带范围内广泛的酸性岩浆活动。 方向是相反的,而平移断层的标志层错移方向与断层位移
22.陆内造山带的主要特征和类型 p188
降的地壳运动,在地层记录上表现为沉积间断。
大的构造挤压作用,可使断裂带附近或整个地壳岩石发生 E 层(外核):2885~4640km,镍铁成份,氧化铁
填空,选择题
19,构造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表现为岩石的倾斜,褶 普遍动力变质作用。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逆掩断层附近, F 层(外核):4640~5155km,二硫化铁
25.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周边为裂谷,俯冲带和转换断 (30℃/km)推算,上述分层界面的大致深度为 5 km、15 km、 基底,常形成绿岩带②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 板块,非洲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层围限着的岩石圈块体。
25 km 左右。
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
8,板块俯冲的类型:B 型俯冲 A 型俯冲,C 型俯冲
5,地震波:地震时从震源处释放出来,并向周围传播的弹 沟相连,在地表上由地震带反应。
原理:重力不稳定是拆沉作用的驱动力,直接结果是岩石 发生在被错开的两端洋脊之间,而洋脊外侧转换断层的两
性波。
简答题
圈地幔和下地壳沉入软流圈并引起热的软流圈与下地壳直 盘是同向位移的,而平移断层两盘位移是遍及断层全长的
1,地球圈层划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壳,地幔,
皱,破裂的地壳运动。
因应力相对集中而常常出现动力变质带,甚至可产生高压 G 层(内核):5155-6371km,铁镍合金
地核。
20,地槽旋回:从地槽沉降开始,至造山运动变形成褶皱 动力变质岩。⑥岩浆活动:剧烈的岩浆活动是造山作用的 11,简述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的差别?
14,地背斜:地槽内部或地壳之间沉积层变薄或缺失的相 较强的构造事件均会产生同造山磨拉石沉积组合。所以, 沉积岩、花岗岩类和变质岩组成,下部硅镁层或玄武岩质 发生在板块边界的现象能做出很好的解释,对远离板块边
对隆起区。
磨拉石沉积组合一直被认为是造山作用发生的直接标志。 层主要由相当于基性岩类的变质岩组成
9,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 上,由于强烈的构造作用影响,使已形成的地层普遍发生 水化石;②下平行纹层:由粉砂、细砂及泥组成,也显粒 到超大洋内,并任意散布在其中③在大陆分散期间,俯冲
10,地槽:地壳中长期强烈沉降并被沉积物充填的槽状凹 了褶皱、断裂等较强的构造变形,并使造山作用过程中所 序性,具平行层理构造;③流水波纹层:粒度变化不大, 带在地球表面任意发育,它们提供冷物质进入地幔④冷物
7,TTG 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岩类的麻 山的作用。
9,鲍马序列的完整序列?
方向是相同的④转换断层两盘的错开洋脊之间断层错距处
粒岩为主,构成古大陆和现代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
存在标志:①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层的角度不整合 答:①底部粗粒递变层:由砾-砂-粉砂组成,具正粒序, 处相等,而平移断层错距在中部最大,向两端减少。
起作用的重要程度不同。
的地壳运动类型。
使地壳物质发生了强烈构造变形,如强烈褶皱和大规模逆 D 层(下地幔):660~2885km,主要为硅酸盐,还有金属 21,沉积盆地的类型和特征 p147
18,造陆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表现为大范围的整体升 冲推覆构造等。⑤动力变质:造山作用过程中,由于较强 氧化物和硫化物
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堑。
岩套形成于洋中脊、边缘海等海底扩张环境。在海洋关闭、 入保护③转换断层特点:转换断层最初发现于洋脊带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 55.转换断层:横切洋脊的一种剪切断层在方向上平行于扩 大陆碰撞过程中,推覆到大陆板块之上,卷入到褶皱带中。 连接两段洋脊。
地幔构造说提供了一种解释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相互作用的
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砂砾岩组成的岩石成熟度低, 用使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而隆升,并遭受剧烈剥蚀而形成 10,地球 ABCDEFG 七大层位的界面深度与物质?
动力学框架②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讨论板块的水平运动,而
相变急剧的陆相沉积组合。
快速堆积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造山作用过程中,每一次 答:A 层(地壳):0~33km,上部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主要由 地幔构造说主要讨论地幔内部的垂直运动③板块构造说对
27.海底扩张:地幔物质沿洋中脊上升,充填裂谷,产生新 的 7.7 km/s,在深 250km 处又上升为 8.2 km/s,Vs 从相 层结构④地台盖层的沉积组合是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 虫沉积层
的海底并逐渐向洋中脊两侧扩张的过程。
应的 4.6km/s 降至 4.0km/s。
成的⑤地台岩浆活动较微弱⑥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比较 11,幔枝构造一般由核部岩浆—变质岩浆,外围盖层拆离滑
界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释,而地幔构造说能很好地解释④
15,优地槽:靠海一侧,火山活动强烈的地槽。
③沉积组合性质的突变:造山作用发生之前多为稳定型的 B 层(上地幔):33-410 km,以橄榄石结构的铁镁硅酸盐 在俯冲带未发育时,板块构造受地幔柱控制,当俯冲带发
16,冒地槽:靠近大陆一侧,通常没有货只有极弱的火山 沉积组合,而在造山作用期间则以火山-沉积组合和磨拉石 为主
区。
②磨拉石沉积组合:磨拉石沉积组合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 化石及其碎片,具微细水平层理。以上四个小层是一次浊 大陆,俯冲带将环绕超大陆发育。
12,复理石沉积组合:形成于大陆边缘,大陆坡麓,由浊积 巨厚的砾岩和砂岩占优势的沉积组合,产出于山间坳陷和 流形成的,共厚几毫米至 6 米或更厚;⑤深海页岩层:由 20,简述地幔构造说与板块构造说的关系
用。
②软流圈的顶、底部不是一个平整的面,而是逐渐过渡的 台:古生代以前基底固结形成的地台;新地台:古生代以 断块,菱形断块
29.A 型俯冲:大陆岩石圈板块向另一个大陆岩石圈板块之 层带,一般在大约 60 km 深处地幔开始由脆性向塑性过渡, 来基底固结的地台。
到某一阶段时所形成的一套具有特定岩相组合的沉积岩 答: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上地壳由绿片岩相岩石组 12,简述地台的组成和类型:
元构成。
系。
成;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 答:地台: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 5,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为离散型,汇聚型,转换型
23.海沟:太平洋边缘平行于岛弧的线性深海巨型凹地。 化的角闪岩相岩石;下地壳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 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为稳定的沉积盖层, 6,根据两侧陆壳的性质,板块碰撞可分为弧—弧碰撞,弧
育时,板块构造不受地幔柱构造约束⑤从行星的构造演化
活动的地槽。
沉积组合为代表的非稳定型沉积组合类型为主。④强烈构 C 层(上地幔):410-660 km,以铁镁硅酸盐变成尖晶石结 角度看,地幔柱构造和板块构造在地球演化的不同时期所
17,造山运动:地槽阶段出现的褶皱作用使地层强烈变形 造变形:也是造山作用存在的直接标志。造山作用期间, 构为特征
圈层。
张方向。
标志着洋盆的消亡,是鉴别古俯冲带、缝合线的标志之一。 18,转换断层和平移断层的主要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