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京杭大运河的规划思想与传承

作者:孙景亮发表:《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6):39-41

摘要:京杭大运河有着千年的历史,千里的长度,沟通五水系,流经六省市,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是古代中国南北方向唯一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工程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本文结合南水北调从规划京杭大运河工程地理位置因素的考虑、对历代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规划思想、治理策略进行了研讨。

关键字:京杭大运河;地理位置因素;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规划思想与传承

京杭大运河,全长2400多公里,联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五大水系,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北京六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人工大运河。这条集航运、灌溉、防洪工程于一体的运河工程,历经二千余年,一度成为古代中国沟通华北、中原与江浙地区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沿河千百座城镇商阜的兴起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巩固、军事防务、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深入研讨和传承京杭大运河恢弘的规划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义。

1. 规划京杭大运河工程地理位置因素的考虑

中国的地形地势是西高东低,其诸多的天然大江大河基本都是由西流向东。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水路运输曾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人们靠肩挑背扛牲口驮,运载能力极其低下,陆路运输费用至少是水陆运输的30倍以上,就现代而言,其水路、铁路和公路的运费仍大致比例为1:5:10。

人类社会利用天然河流发挥舟楫之利上千年的历史,水运对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欧经济发达国家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就是由水路运输形成的。曾有专家撰文指出:“古代中国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理因素”。众所周知,我国的黄河流域是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流域内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上千年来,东西纬度方向气候基本变化不大,使得上下游农作物的种植品种大致相同,夏粮小麦,秋粮菽粟。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古代中国,东西方向上农产品的一致性,使得上下游地区之间农产品输送不存在比较利益,利用水路运送农产品获取不到经济收益,不能有效地刺激商品贸易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从河流特性上,在中国夏秋两季河流洪水涨满,泥沙俱下,时常河水泛滥成灾;到冬春两季,则几乎是干涸断流,水位变幅大,河床宽浅,航运能力极其低下且难以建立码头,不利于发展水运。然而,我国南北纬度方向跨度大、气候变化大、农作物品种差异也较大。例如:北部旱地产麦粟,南部水田产水稻。另从货物总量上看,南粮北运,北盐南运,商品运输比较利益大。但是,由于南北方向上却没有天然河道供开辟

水上运输,路陆运输的费用又极其高昂,这就极大地桎梏了古代中国南北方向上的商品物资流通与交换、制约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的工程位置及线路规划,充分体现了大水利的规划思想。运河绵延2400多公里,流经江、浙、鲁、冀、津、京六省市、联通钱、长、淮、黄、海五水系;贯穿华夏大地与南北、弥补中国南北方向无天然河流之短、扬内陆水上运输之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其规划思想之恢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值得我们当代人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2. 开凿京杭大运河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因素

京杭大运河是在历代运河工程基础上扩建、续建而成的。而最早的河段史称邗沟,始建于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末年。在公元604年,隋朝的隋炀帝杨广登基,次年便下令大开运河,公元605年开成通济渠、公元608年在黄河北岸引黄河水开挖永济渠至蓟城(今北京)、610年又开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送余杭(今杭州)入钱塘江,至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全部告成,曲折连通了京杭两地。而航线上最关键的工程通惠河段则是续建于元朝(即公元1293年)。

首先,出于经济上的考虑。隋朝建都城于长安,关中地区虽然是有名的富庶地区,但其出产物却远远不能满足皇室贵族、朝廷百官和

中央军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从其它地区转运菽粟布帛,为了大量攫取关东和江南的民间财富,隋朝有必要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其次,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考虑。隋灭陈统一全国以后,时常受江南土族叛乱和人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对于这些反抗斗争,隋王朝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常常无法及时平定。而开凿一条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军队调遣的行程和时间。另外,隋朝建立后,多次征伐高丽。隋文帝时,就曾派兵三十万进军东北,终因运输不继、军队乏食、疾疫流行而告失败。隋炀帝即位后,又用兵高丽。开凿大运河,有“以通运漕”,保证军队供给,以利再战的目的。

到了元朝28年(公元1291年),元朝已新建了大都(今北京)。为了完成漕粮北运的任务,元朝除积极发展海运外,还先后用了十几年时间,进一步疏通了南北大运河,使维系统治者生命的粮赋可以源源不断地水运至通州。到了通州至大都,每年几百万石漕粮的转运任务仍十分艰巨。通州至大都的北线运河运力不足,只得依靠陆路运输,而遇秋雨连绵季节,道路泥泞难行,“驴畜死者不可胜计”。

解决大都水源,开发通惠河工程的宏伟规划便应运而生,并经过二年施工,于元朝30年(公元1293年)的秋天竣工。当一支满载江南漕粮的船队浩浩荡荡驶入大都城内的积水潭,元世祖忽必烈兴高采

烈地给这段通州至大都的运河赐名为“通惠河”。负责这段运河规划、设计、施工的“总工程师”就是中国元代最著名的科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

元、明、清三朝均在北京建都,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而漕粮又多取之于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对当时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起着巩固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巩固了国家军事防务。

3 京杭大运河规划治理演革与策略

京杭大运河所经地区地形复杂,存在洪水侵泛、水源缺乏、泥沙处理等技术问题。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工程治理规划中,融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历代统治者把它视为“建国之本”,百计经营,其采取的洪水渲泄、节制水量、平衡水位等技术措施技艺精湛。

3.1 规划治理演革

京杭大运河开凿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末年,处在长江三角洲的吴王夫差战胜楚国、越国以后,雄心勃勃,企图北上中原争做霸主。

于公元前486年,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尾闾,修建邗城,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