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岸景观)解说词

各位游客: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两大壮举,人们一定会联想到“一城一河”,城是万里长城,河是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它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它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全长1794公里,贯穿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业,孕育了运河两岸无数城市、乡村的繁华与富庶。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往的京杭大运河已破败不堪,多处河段淤塞,不能通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沟通了运河航道,建设了通航船闸。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加快建设运河的步伐迈得更大,公元2006年10月1日,总投资20亿元的运河一期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胜利峻工,至此,饱经风雨、历尽沧桑的古运河重放昔日的光彩。如今,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运河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新景。

【御码头】

游客们:今天我们将循着千年运河的足迹,以运河沿岸风光为主要观赏点,从南到北,来依次参观“御码头、乾隆舫、江涨桥、卖鱼桥、富义仓、香积寺、大兜路历史街区、小河直街、桥西历史街区、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伞、扇、刀剪剑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拱宸桥、运河天地、浙窑公园”等一系列具有浓厚运河文化元素的景观。

首先,我们以运河御码头为起点,开始今天的行程。

说起御码头,一个“御”字理所当然地把它和与皇帝联系了起来。相传位于湖墅南路江涨桥旁运河边上的御码头,就是乾隆皇帝坐船来杭州时,上岸换乘车马进城的第一个落脚点。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从1751年开始,至1784年为止,曾六下江南。乾隆南巡,其中前四次带了皇太后、皇后和众多妃嫔,随同的王公大臣,章京侍卫官员等多达2500多人,巡幸的船队有1000多艘,首尾相连、旌旗招展。每次南巡前,都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早有“打前站”的官员沿途勘察道路,修桥铺路,修葺行宫。巡幸所经过三十里外的地方,地方文武百官都要身穿朝服前来接驾。到了御码头一带,更是呈现一派盛世太平的繁荣景象,迎接皇上的彩棚,用红黄两色绸带搭建,棚内焚香、燃灯,灯火彻夜通明,百姓们“巷舞衢歌”。乾隆六次南巡,花费的开支达2000多万两白银,消耗之大,浪费之多,时间之长,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请看,在御码头旁的一堵大理石墙上,有一幅长约50米的浮雕,向人们形象地呈现了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的空前盛况。

【乾隆舫】

瞧!御码头往北的河道一侧,有一座大型的龙舟画舫,古色古香,华贵绚丽,这就是按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所乘“宝莲航御舟”的外型式样精心制造的“乾隆舫”。它参照了历史图片资料,分上下四层,外观极像停泊在水上的一艘豪华古龙舟,跳板、锚链、船舷、舵仓一应俱全,从外表看不出与其它航船有什么不同,差别在于“任凭风吹浪打,此船岿然不动”,画舫虽卧于水中,其实船底与地基是紧紧相连的,严格的讲,它只是一幢别具一格的四层楼房。

乾隆画舫实际是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身的综合接待场所,内有雅间、卡拉OK,现代设备应有尽有,联匾字画随处可见,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身穿旗袍的服务小姐热情周到,菜肴味道颇具“御膳”特色。

【江涨桥】

乾隆舫旁的这座桥叫江涨桥。早在北宋时期,桥名就有记载,“江涨”顾名思义,就是指钱塘江的大潮来临,大雾弥天,云气涨满,一直涨到此地而得名,古时候湖墅八景中,曾有“江桥暮雨”一景,指的是指傍晚时分,江涨桥上暮雨潇潇,炊烟袅袅,渔舟唱晚,倦飞的鸬鸟也已归巢,一幅绝美的“运河人家桥畔图”。

江涨桥附近以前是有名的货物集散码头,南宋时期,“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分布于大运河两岸,人流不息。卖鱼的,卖米的,卖酱油的,形成了繁华的交易市场。如今,这里也是拱墅区的商贸、旅游、文化的中心地带,著名的信义坊商业步行街就建立在附近。

提起江涨桥古时候的美景,我们不妨从明代著名词人聂大年的《临江仙,江桥暮雨》中来感悟其意境:“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郊外,隐隐见归樵。鸿雁欲飞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空漾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词人通过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把古时江涨桥一带水天一色的美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当暮色降临,潮水上涨,运河两岸雾气霭霭,烟云密布,一叶小舟,似隐似现,投林的飞燕在浓雾中被打湿了翅膀,晚归的樵夫背着沉重的柴担,小心翼翼地走在湿滑的下山路上。远处传来了寺庙里的钟声,两岸的芦苇,随风摇曳,这是一幅多么具有诗情的图画啊。

江涨桥原是座三孔古石桥,原桥早在元末就已坍塌。明宣德年间重建时,仍为三孔石拱桥。民国年间加固,改为混泥土桥面,1995年被拆除。今天我们看到的江涨桥,是在原桥址偏北点一处地方新建的,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桥。建成后的江涨桥,20几年来由于桥的负重过大,在2006年2月21日又开始封桥修缮,并用重型钢材加固桥体,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延长其服役期限,增加其景点功能。今天看来,结合其历史地位,回忆其民间典故,江涨桥就更有韵味了。

【卖鱼桥】

江涨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卖鱼桥,它的名声要大得多。从名字可以看出,这里当年是杭州最大的渔市,运河上的储运中心,外乡水产大多运到这里卸货。卖鱼桥最早的名字叫归锦桥,当地有的百姓也叫它通市桥,此桥位于湖墅路中间,西有草营巷,北有信义巷,又于华光桥相对,余杭塘河自西向东流经此桥汇入大运河。

提起归锦桥,根据《湖墅小志》记载,明英宗朱祁镇帝的正统年间,这里出了个名叫夏时正的进士,高风清正,从不趋炎附势。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夏时正官居大理寺正卿。但朱见深是个昏君,当政期间,朝纲混乱,宦臣专权,妖僧术士祸乱后宫,大臣们为了自保前程,在群魔乱舞的小人面前有的唯唯诺诺,有的敬而远之,只有夏时正不随波逐流,针对时弊,多次上奏,希望皇上励精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