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诗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年代:唐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的大意是:「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我们在李白〈鹦鹉洲〉诗提到,李白读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后,写了〈鹦鹉洲〉诗,想与崔颢一较长短。
写完后,李白自己读了觉得比不上崔颢,便在黄鹤楼上题下一首打油诗:「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上头。
」掷笔而去。
因为诗人看见美丽的风景,总忍不住要写首诗歌颂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写了〈鹦鹉洲〉诗,自觉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
由于白的作品发表于崔颢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尤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颢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那首打油诗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颢争胜。
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
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赏析以下是为您提供的《登金陵凤凰台》全文及赏析:
11 《登金陵凤凰台》全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1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登临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写凤凰台的传说,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祥瑞,然而如今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水依旧自流。
诗人通过描绘凤凰台的今昔对比,营造出一种寂寞、苍凉的氛围。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的纵深,昔日吴国宫殿的花草已埋没在荒凉的小径,晋代的达官显贵也都变成了一抔黄土。
此联抒发了对历史兴衰无常的感慨。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诗人远眺城外,只见三山若隐若现,耸立在青天之外,秦淮河被白鹭洲从中分为两支。
这一景象壮阔而优美,展现了金陵城的雄伟气势。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以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自己报国无门,长安难以望见,不禁心生忧愁。
这既是对国事的忧虑,也是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整首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沉思,又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登金陵凤凰台唐诗原文及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唐诗原文及鉴赏原文: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
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自流”!一个“自”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
这里的“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
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
“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
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心,使二水分流,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
这无尽的*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已,惆怅难忘。
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里的“浮云蔽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
《古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李善注引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长安”指朝廷,“长安不见”是指自己远离朝廷,不被重用,所以才使人无限的忧愁。
这样,将登台吊古伤今的感慨,自然地结合起来,抒发了深沉的历史叹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人运用七律的形式吊古伤今,借景抒情,自然浑成,这是很不容易的。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登⾦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全诗译⽂赏析李⽩《登⾦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全诗译⽂赏析《登⾦陵凤凰台》是唐代伟⼤诗⼈李⽩登⾦陵凤凰台⽽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句五⼗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起兴唱叹,把天荒地⽼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情,⽤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韵⾼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诗歌以⽓夺⼈的艺术特⾊。
登⾦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冠成古丘。
三⼭半落青天外,⼆⽔中分⽩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长安不见使⼈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陵。
3、⾐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物今已剩下⼀堆古墓了。
5、三⼭:⼭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清楚。
7、⼆⽔:⼀作“⼀⽔”。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长江,⽩鹭洲横其间,乃分为⼆⽀。
8、⽩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西门外,因多聚⽩鹭⽽得名。
9、浮云蔽⽇: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古⽼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耸的三⼭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派⽀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登⾼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发愁?赏析《登⾦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然⽽然,明快畅顺;虽然⼗四个字中连⽤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硬的⽑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六年,有三鸟翔集⼭间,⽂彩五⾊,状如孔雀,⾳声谐和,众鸟群附,时⼈谓之凤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全诗译文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诗配画《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赏析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译文及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登金陵凤凰台》是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4]整体《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
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
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
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鉴赏一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登金陵凤凰台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主要描写了什么情景呢?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文解释】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
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
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
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
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
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词语解释】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台山。
相传刘宋元嘉年间因异鸟集于山而建。
吴宫:三国时孙吴建都金陵(今江苏南京)。
衣冠:指王公贵族。
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二水:秦淮河流经南京西入长江,因白鹭洲横其间而分为二支。
鉴赏一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翻译及赏析
韵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抒情诗。
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优秀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赏析优秀《登金陵凤凰台》创作背景篇一《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译文及注释篇二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不仅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更蕴含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和对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金陵凤凰台,位于今天的南京市,是古代著名的游览胜地。
李白在诗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这两句诗通过凤凰的意象,展现了凤凰台的辉煌与落寞。
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尊贵,而“凤凰游”则形象地描绘了凤凰台昔日的繁华景象。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凤凰已去,台空江流,昔日的辉煌不再,只剩下江水依旧东流,诗人的笔触中流露出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接着,诗人又写道:“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里,李白用“吴宫”和“晋代”两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来表达历史的变迁和人事的更迭。
吴宫,指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宫殿,而晋代则是指东晋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最终都成为了过去,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
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李白转向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写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里,“三山”指的是南京附近的三座山,而“二水”则是指长江和秦淮河。
诗人通过描绘山水的壮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种向往与现实的束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最后,李白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为结尾,再次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里的“浮云”象征着世间的纷扰和阻碍,而“长安不见”则暗喻了诗人对长安(唐朝的都城)的怀念和对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以其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艺术魅力的诗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登金陵凤凰台》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原文】《登金陵凤凰台》作者: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丘:坟墓。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入清以后,因不断受到战火与人为的破坏,以致景物凋零,园林萧瑟,一代名园已成遗址。
民国期间,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将该处建为“白鹭洲公园”。
至日伪期间又遭摧残,公园沦为一片废墟。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韵译】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金陵凤凰台朝代:唐代李白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美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仍然屹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原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已辟为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该园在明朝初年是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家族的别业,故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
后徐达后裔徐天赐将该园扩建成当时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园林,取名为东园。
该园成为园主与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著名文人诗酒欢会的雅集之所。
明武宗南巡时,曾慕名到该园赏景钓鱼。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原文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原文及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原文及赏析登临送目脉脉含情,告急催人奏木兰,昔日龙门飞甲第,今朝云梦见炎炎。
飞阁流丹青,丹青郁古今。
百丈金陵尘,三阳火转阴。
天光云影随,峨眉天都夜。
秋草独寻愁,日暮乡关情。
伏闻叠翠巍,宜览凤还明。
轻舟已过汉江去,千帆过尽寸波平。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叙事诗。
这首诗以文人登临金陵凤凰台为背景,通过描绘台上的景物和回忆往事,表达了诗人对旧时辉煌的怀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文章以写景的方式拉开序幕,诗人登上凤凰台,眺望四周,儿女情长,情意绵绵,让人心生感叹。
接下来,诗人告知急切之事催人奏木兰,展示了时光的变迁和青史留名的渴望。
接着,诗人通过叙述过去的辉煌,构建了金陵龙门飞甲的景象,体现了辉煌一去不复返的现状。
而今朝之时,诗人眺望云梦间的景象,炎炎火热,暗示着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
下一段描述了凤凰台的艳丽景象,飞阁流丹青,丹青郁古今。
通过这些描绘,诗人传递出凤凰台的美轮美奂,同时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
百丈金陵尘,三阳火转阴,表达了时光流转的无情和人事变迁的寂寞。
接着诗人用几个简短的字句描绘了天光云影的飘渺景象,夜色笼罩的峨眉山和天都地方的景象。
在这种暗淡的氛围下,诗人又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往日情景的回忆。
最后一段中,诗人表现出秋草独寻愁的心情和日暮乡关的情感,以及叠翠巍峨的山川美景和凤还明亮的景象。
通过这种对比,诗人既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又对光阴逝去所带来的感慨。
最后两句“轻舟已过汉江去,千帆过尽寸波平。
”是整篇诗的高潮和点睛之笔。
诗人通过轻盈的舟身和千帆的繁盛,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的悲凉。
同时,描述汉江的波平,给人以平淡、未来的展望。
通过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分析和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旧日辉煌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之情。
通过诗人丰富的描写和意境的构建,展现了凤凰台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辉煌往事,带给读者深入思考和景物交融的艺术鉴赏愉悦。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二水一作:一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注释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江:长江。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解: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
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
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古诗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登金陵凤凰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前言】《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注释】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4、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5、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另在南京城东南建有白鹭洲公园,是南京城南地区最大的公园。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10、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翻译】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b/1763htm,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原文】登金陵凤凰台⑴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⑵。
吴宫花草埋幽径⑶,晋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鹭洲⑹。
总为浮云能蔽日⑺,长安不见使人愁⑻。
【注释】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
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
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
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⑷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⑸三山:山名。
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看不大清楚。
⑹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鹭,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位于今南京市江东门外。
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日:一语双关,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⑻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白话译文】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息。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里了,早已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创作背景】《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集中为数不多的七言律诗之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作者奉命“赐金还山”,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并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写的,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也没有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
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
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
《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
其实,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荡着的那种充沛、浑厚之气。
气原本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从先秦时代起就被广泛运用。
随着魏晋时期的曹丕以气论文,气也就被当做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在许多的艺术门类里加以运用。
虽然,论者对气的理解、认识不完全相同,但对所含蕴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与艺术情调,又都一致认同。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明显地充溢着一股浑厚博大之气,它使李白观古阅今,统揽四海于一瞬之间,且超然物外,挥洒自如。
浑厚博大之气使李白渊深的思想,高妙的见解,阔大的心胸,成为编织巨大艺术境界的核心与精神内含。
就像透过“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巨大立体时空,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与诗人的呼吸一样,通过李白的举重若轻,从容自在,以浩然雄大之气充塞整个诗歌境界的努力,也能更进一步感受到他整个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点。
李白此诗的艺术特点,又在于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
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
李白强调的自然永恒不朽,一方面是宣传他的以自然为中心的“物我为一”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揭露历史上的统治神话。
因为从古而来,几乎所有的统治者他们都宣扬自己的世代永存与精神不灭,并且还把这样一种模式灌输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当中,使人深信不疑。
但是,李白则对此不以为然。
他认为即或是极为强有力的统治者,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然而他终归也要“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古风;秦王扫六合》),烟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李白看来,宇宙万物之中,能够获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
一切的繁华与骄奢淫逸都会烟消云散;如果说它们还存在,似乎也只是作为自然的反衬而存在的。
另外,李白在表现自然力量的雄大与变化的时空观时,则选取了最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与“二水中分”之辽阔,从而构造出阔大的境界,并且把历史的变迁,即时间的改变与地点的依旧,即空间的不改整体地表现出来,启发人们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艺术特点,还在于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
由于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凤凰”的高飞与“凤凰台”的“空”,洁净、疏朗,与诗人潇洒的气质和略带感伤的情怀相一致,且意到笔到,词义契合,起到了内外呼应的作用。
另外,整首“登临”的内在精神,与“埋幽径”“成古丘”的冷落清凉,与“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与忧谗畏讥的“浮云”惆怅和不见“长安”无奈凄凉,都被恰切的语词链条紧紧地钩连在一起,从而当得起“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的赞誉。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