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3da0b75284ac850ad0242f4.png)
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09-07-21T16:59:33.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张华 (黑龙江省巴彦县中医院黑龙江巴彦 1518 [导读] 在治疗护理上必须抓住各期的主要环节,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使病人早日康复。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肾脏损伤为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疾病,病情复杂多变,典型病例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在治疗护理上必须抓住各期的主要环节,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使病人早日康复。
1 病例介绍患者男:26岁、农民。
因腰痛六天,头晕、头痛、眼眶痛、伴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入院。
入院时体温35.4℃,脉搏86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1.3/17.3kpa,颜面潮红,颈胸V三角潮红,球结膜及咽部充血,前胸及腋下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以索条状排列。
肾区叩击痛明显,有少尿倾向,继而出现抽搐,口唇樱桃红色,颈强弱阳性,意识恍惚,腹部舟状内陷,尿储留等,尿常规:蛋白(+++),红细毛(++),白细胞(++),尿中膜状物。
临床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
2 护理体会2.1精确记录出入量记好出入量可帮助掌握进液量,维持体液平衡,判断肾功能改变情况。
排出量包括尿、便、呕吐物、汗液。
少尿期记录尿量以小时记录,如尿太少在容器里计量不准确时,用针筒在容器中抽吸记数,必要时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插导尿管观察,但不能久置。
应用利尿剂时要作前后比较。
少尿期病人严格控制水的入量,要限制含蛋白质、钾高的食物,保证足够热量摄入,最好以口服为主。
记录入量时病人吃的饭菜、水果、导泻剂等都要做记量,折合成水份记录。
给予病人固定的杯、碗、尿瓶都要标有刻度,要求病人解尿便在容器中,量过后倒掉。
记录出入量每班值班人员做小结,24小时做总结。
入量分清是口服还是补液,出量中尿量另做小结。
2.2补液的护理病人输液时间较长,所以要有计划的使用静脉,从远端开始,做到一针见血,集中抽血标本,减少重复穿刺,避免出血,保护静脉,同时还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静脉炎。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58f1f7ed83d049649a66584d.png)
护理重点
护理结局评价
( 患者 出院宣
第
教
天) 痊愈
出院
指导协助患者 、饮食:加强营 办理出院手续。 养。
做好回访登记 、休息:劳逸结 及满意度调查。 合,保证足够的 、完善患者出 睡眠。 院资料登记和 、定期随访复查 病历整理。 肾功能。
患者及家属掌 握宣教知识。
健康教育
、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简历家属防鼠措施。 、注意个人防护,尽量不要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防止鼠
.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
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 小时尿量少于,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
多。第~日多见,持续~天,尿量每天~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 尿量减至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LOGO
流行性出血热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重症患者病死率高,是目前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 病之一。
的血液回输的整个过程称为血
、遵医嘱予止痛治疗。
液透析。
血热。 识缺乏。 、跟踪各项检验、检查
结果。
、体液 、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 、防心衰, 、合理掌握饮
(天) 少
过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尿 、排便
度。
低钾、低钠、 控制患者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7bb21a866fb84ae45c8d1e.png)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作者:刘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
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
病程长、变化快,病死率高。
该病在诊治过程中,护士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我科于2008年——2012年共收治20例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42岁。
其中农民12例,野外作业者4例,市郊居民3例,机关干部1例。
本组病例均出现高热,体温波动在38~410C;典型的“三痛”症状者15例;12例出现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小于600ml。
本组病例住院时间最长45天,最短19天,平均住院25天。
1.2 临床观察与护理EHF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针对不同病期进行对症处理。
此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近治疗,配合严密的病情观察和精心护理,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大出血的发生【2】。
1.2.1 发热期的护理卧床休息,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过多活动可加重血浆外渗和组织脏器的出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本组病例中均有高热或超高热,热型为稽留热和弛张热,体温过高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物理降温,主要采用冰袋、冰帽冷敷大血管走行及头部;禁用酒精擦浴,慎用温水擦浴,以免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倾向。
忌用强热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导致休克。
定时测量体温,并及时准确记录。
物理降温后,注意保暖,出汗多者,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以免受凉。
鼓励患者多饮水,以利于毒素的排泄。
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严格记录病人的出入量,以保证液体的补充。
1.2.2 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本病多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或退热后发生,可先出现代偿性低血压、低血压倾向、低血压最后发展为休克。
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1次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温湿度改变,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及脉搏和尿量的变化。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e6029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b.png)
THANKS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 个案护理流程 •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的护理 •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心理护理 • 出院指导与随访
01
流行性出血热概述
定义与特点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
类等啮齿动物的排泄物传播。
该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发热、 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等症
心理护理措施
建立信任关系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建立 良好的信任关系,以缓 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 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 对疾病的认识,减少不
必要的恐慌。
疼痛护理
对于因疾病产生的疼痛 ,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 的疼痛护理措施,如药 物治疗和心理疏导。
家属的心理支持
提供信息
向家属介绍患者的病情和 治疗情况,让他们了解患 者的状况。
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 ,可达39℃以上。
出血
皮肤、黏膜、消化道和 呼吸道出血,严重时可
出现颅内出血。
低血压
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 克。
02
个案护理流程
护理评估
患者基本信息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 基本信息,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健
康状况。
流行病学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流行性出血热的 接触史或旅行史,了解可能的感
情绪疏导
关注家属的情绪状态,为 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 和支持。
协助照顾
指导家属如何照顾患者, 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患者 的护理中。
05
出院指导与随访
出院前的指导
01
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预 防疾病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并发症与处理对策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并发症与处理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620607a6bd97f192279e98e.png)
流行性出血热护理常规
一、执行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执行体表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隔离,室内防鼠、防螨灭螨。
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用具,需消毒处理。
护理人员如皮肤破损,应加以防护或戴手套操作。
三、卧床休息,病情较重者绝对卧床休息,至恢复期可允许病人下床活动。
四、发热期的护理
1.给予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
2.密切观察体温、血压、皮肤粘膜出血现象及尿蛋白等。
3.高热者头部和体表大血管处冷敷或放置冰袋,不易用酒精擦浴,也不易给予退热剂,以免大汗虚脱。
4.液体疗法是本期的主要治疗措施。
备好常用平衡盐液、5%小苏打、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新鲜血浆及白蛋白等,液体种类、数量、使用的先后次序和速度,都要按医嘱要求准确输入。
加强输液护理,严防液体外漏、输液反应和肺水肿等。
5、遇有皮肤、粘膜或腔道出血,及时汇报医师,并进行止血、抗凝等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c3a9d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69.png)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第一篇: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
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病理征阴2性。
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
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
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四、入院后治疗: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五、知识回顾: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92e43576eeaeaad0f33050.png)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严密临床观察及护理,及时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6年在我院住院的96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结果:①有26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出血与肾功能损害)及五期经过;②有70例临床表现五期经过不典型,存在中毒症状及脏器损害;③护理计划及健康指导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可行性,并根据病情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让病人了解病情及该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最佳心态配合治疗。
④本组96例病人中,治愈94例,死亡2例,有13例出现不同并发症。
结论:严密临床观察及护理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极为重要。
标签: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观察;护理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1],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并发症多。
病程长,病死率高。
该病诊治过程中,护士的严密观察及精心护理对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抢救成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院2001~2006年收治了96例EHF病人,围绕三大主症、结合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96例EHF病人中,男性68例,女性28例,年龄18~56岁。
其中,农民37例,民工23例,市郊居民19例,野外作业者10例,教师4例,机关干部3例。
本组有46例表现为稽留热,体温39~40℃,持续5~10 d;32例为弛张热,体温38~41℃,持续6~8 d,不规则热18例。
典型的“三痛”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有26例,表现为头痛及腰痛45例,表现为双下肢膝关节痛14例,仅有头痛11例。
该组病例均经ELISA法检测EHF特异性抗体IgM阳性,按1997年卫生部颁布的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2]分型,其中,轻型15例,中型62例,重型14例,危重型5例。
住院天数3~62 d,平均24 d。
本组病人中36例出现“酒醉貌”,39例血小板减少,24例有出血点,19例在入院前已出现黑便,4例出现呕血、便血及注射部位大片瘀斑。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与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4afea7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2.png)
流行性出血热一、定义流行性出血热(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休克、出血、肾损害等为主要特征。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虫媒等途径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以男性青壮年发病较多。
有明显季节性,其中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5~7月为小高峰,家鼠传播者3~5月为高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为本病致病病毒。
本病发病过程复杂,可能与病毒及其产物直接损伤机体尤其是广泛的血管损伤有关(此为引起发病的重要始动环节);此外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紊乱亦为主要原因,已知与Ⅲ型变态反应、Ⅰ型变态反应的参与以及自身免疫损伤等均密切有关。
三、临床表现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为4~46天,一般为7~14天,典型病例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5期经过,亦可有越期或几期重叠现象。
①发热期: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
具体表现为高热,多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热程多为3~7天。
发热同时伴有剧烈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征)及颜面、颈部、前胸皮肤潮红(三红征)。
全身皮肤、黏膜均可有充血、出血、水肿现象。
穿刺部位可见大片瘀斑,球结膜充血、水肿,重者可呈水疱样。
肾损害表现为蛋白尿和尿镜检发现管型等。
②低血压休克期:多在病程的第4~6天出现,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出现血压下降,一般持续数小时至3天,持续时间长短与病程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
主要为全身小血管病变、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下降所致原发性休克。
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若血容量继续下降则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
当脑供血不足时出现烦躁、谵妄。
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灌注不良出现发绀,并促进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观察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e5469083d049649a66580f.png)
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观察护理摘要: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于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管的广泛性损害,典型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与恢复期,可以出现越期或重叠现象。表现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肾功能损害为特征。要能积极救治出血热病人,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观察各期病变、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流行性出血(简称EHF),是本地区的常见病,冬、春季发病较多,病人年龄在10~65岁之间,其中以青壮年男子发病率居多,而病情较重。2005年我院收住以门诊初诊为“重感发热原因检查”86例病人,经三日确诊,58例确患流行性出血热。本护理组人员加强对每个患者各期的认真观察治疗、护理,结果56例出血热患者全愈出院。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8例出血热患者,10岁~18岁4人;19~45岁44人;46岁~65岁12人,其中女性13例,住院时间最长的28天,最短的15天。出血热的基本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管广泛受损伤而血管壁有脆性和通透性增加,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出血现象和肾脏损害。发热期轻者皮肤粘膜有出血点,重者出现皮肤粘膜广泛淤斑,常合并腔道大出血。一经感染出血热病毒,病程规律一般要经过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有的症状典型,分期明显病程较长,有的病程短,各期不典型,低血压休克期重叠,少尿期短1~2天就进入多尿和恢复期。不论是轻型重型,确诊为出血热住院治疗期间都要给予认真护理。早发现各期病变,及时对症处理,赢得治疗时间。2 对出血热各临床分期观察及护理要点2.1 发热期类似重感冒。体温在38~40℃之间,一般3~5天,有的可达到7天。临床表现持续高热2天后伴有头痛、腰痛、眼眶胀痛,护理上侧重休息,尽量不下床活动。饮食少量多餐,吃清淡无渣饮食。常以菜稀饭(煮烂)为宜,放少许盐。室温在18~20℃为宜,湿度在70%左右,要通风,但避免门窗对流受凉而加重病情。体温在39℃以上作冷敷降温,禁用发汗退热,不能作酒精浴,因发汗和酒精浴却会使血管扩张而加重病情。出汗者注意皮肤清洁和口腔护理。控制并发症。严格4小时一次体温监测并绘制在体温单上。2.2 低血压休克期随着病理损伤的进一步发展,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系统的病变加剧,血浆大量渗出,出血现象更加广泛,血容量更趋减少,则是导致低血压休克发生的主要病变。此期体温渐退可其它临床症状加重,神萎,表情淡漠、血压下降,脉细。应严格绝对卧床休息。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一次,若收缩压低于90mmhg(12Kpa)脉搏细表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作好补充血容量和抗休克准备。必要时可行双管补液,滴速严格遵守医嘱。2.3 少尿期一般4~5天,病人出现浮肿,建立静脉通道较难。穿刺要求一次成功。此期常与低血压期无明显界限,两期经常重叠或接踵而来。如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症状明显,要密切观察每次尿的色、质量。每日需送检尿常规复查1~2次,密切观察肾功能情况,对症下药帮助利尿。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以及肾功能损害程度,把好量出为入的原则。2.4 多尿期一般4~5天。此期因肾小球毛细血管功能降低,尿量增加,平均24小时尿量约4000~5000ml,体液丢失钾离子降低。护理上应注意嘱患者多吃含钾较高的食物,静脉液体量补足,预防脱水和低钾,统计好全日尿量,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严防电解质紊乱。2.5 恢复期度过以上几关也不能掉以轻心,适当下床活动,避免情绪激动,饮食要逐渐增加,少吃多餐,慢慢添补很重要。要顺利度过这期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之,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整体病情护理,首先应严格绝对卧床,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详细做好各种护理观察记录。病室空气清毒用食醋熏蒸每日1~2次。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每天静脉输液或抽血要求一次成功,减少对静脉血管的损伤。危重病员最好使用留置针。要充分保证长时间有效静脉给药而顺利度过病变的各期。其次,心理护理对出血热病员也十分重要。患者和家属思想很紧张,心理负担特别重,每日都担心着疾病的转归。因此,对待出血热患者树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治疗和护理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思想状况,针对性的作耐心细致的开导、安慰、解释和健康指导,让病员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更有利于流行性出血热病病的康复。。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课件传染病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f56ea0f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c.png)
2.休息与活动
• 症状明显或有并发症者,发病后即应绝对卧床休息, 且不宜搬动,以免加重组织脏器出血。恢复期患者 注意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
3.饮食
• 发热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质 或半流质饮食,如糖水、米汤、鱼汤等,少量多餐, 适当补充液体量;少尿期给予高糖、高维生素、低 钾、低钠、低蛋白饮食,限制饮水;多尿期应补充 足量的液体及钾盐,患者应多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 如香蕉、橘子等。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
• 空气被病鼠排泄物污染后,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
• 进食被病鼠排泄物污染后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3)接触传播
• 被鼠咬伤或破损的伤口接触病鼠的血液或排泄物而 感染。
(4)母婴传播
• 孕妇感染后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
• 寄生于鼠类的革螨或恙螨可能通过吸血传播本病。
3.易感人群
• ③高热予物理降温,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量出 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中毒症状重者可予激素等对症 治疗。
• ④适当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丹参,可降低血液黏稠度, 预防DIC;必要时使用肝素。
(2)低血压休克期
• ①补充血容量:遵循早期、快速和适量的原则。常用液 体有平衡盐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及白蛋白等。
PART.03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 了解患者有无被鼠类咬伤史;有无与流行性出血热 患者接触史;了解患者发病后有无发热、头痛、腰 痛、眼眶痛等症状及发病后的诊疗经过等。
(二)身体状况
• 本病潜伏期为4~46天,一般7~14天。典型病例 有5期经过。
1.发热期
• 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伤和 肾损害。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情况报告
![关于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情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431fc9e31b765ce04081402.png)
When you can't fight daddy, you can only do it hard!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关于流行性出血热护理情况报告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8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0岁。
住院时间1~30天,发病季节为春秋两季。
轻型162例,重型5例,分别并发肺炎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其中伴急性左心衰0例。
1.2 结果临床经过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疗法等治疗,除1例因病情危重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治愈。
2 护理2.1 发热期的护理2.1.1 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耐心劝导患者,鼓励患者多进食物,少量多餐。
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本病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则越重。
因此,护士应随时注意体温的变化,做好详细记录。
体温过高时,及时通知医生,并按高热护理常规及时采取物理降温。
以冰敷为主,不宜用酒精擦浴,忌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而进一步丧失血容量导致休克。
发热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此时定期测血压,以便及早发现低血糖倾向,以利早期治疗。
2.1.2 由于发热期患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损伤,眼周围组织及肾充血和水肿,临床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症状。
应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给患者摆好舒适体位,减轻疼痛。
避免按摩肾区疼痛部位,以免发生肾破裂出血。
由于毛细血管的损害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患者可表现为醉酒貌和鼻出血、咯血、黑便和血尿。
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胃肠道的中毒症状与出血倾向,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护理工作。
注意观察尿量及尿色等,及时留取尿标本送验,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 .2低血压休克期的护理2.2.1 多数患者发热末期或热退时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此时应有专人守护。
患者绝对卧床,取平卧位,严禁搬动。
注意给患者保暖和氧气吸入,以防血压波动。
准备抗休克有关药物与器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出血热个案护理
一、案例介绍:患者李XX,男,63岁。
患者于4月4号受凉后出现发热,伴咳嗽,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等不适,在当地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且于4月7号出现大小便失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门诊于4月8号以“发热待查”收入感染科;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结核”等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起病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有失禁,体力下降,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1995年患有败血症,有长期抽烟、饮酒史。
体格检查:T37.8℃,P108次/分,R 21次/分,BP95/48mmHg ,神清,精神差,皮肤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啰音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病理征阴性。
请我科会诊后转入我科。
体格检查可见右侧颈部见一5×5cm2皮下血肿,面部皮肤及胸部皮肤潮红,眼睑充血,无尿。
行机械通气,床边CVVH,升血压,输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逐渐稳定,于4月13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阳性结果:淋巴细胞16.5%,异型淋巴细胞13.5% ,白细胞32.42* 10^9/L, 红细胞数 6.25*10^12/L, 血小板数 18.0 *10^9/L ,血红蛋白192.0g/L, 尿镜检细菌计数 36.30 /μL, 葡萄糖 +, 隐血 3+,胆红素阴性,尿蛋白2+,红细胞3178.1/μL,尿比重1.014。
二、诊断:出血热
三、诊断依据:1、根据病史:发热四天
2、血生化检查:异型淋巴细胞13.50%
四、入院后治疗:
①针对患者躁动焦虑的神经症状使用力月西+吗啡各2mg/h静脉;
②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改善呼吸功能;
③胃肠道保护:奥美拉唑40mg(Q12h),翰康6mg24h静脉泵入;
④病原体:病毒唑0.5q12h
⑤肺部感染:美罗培南0.5q12h
⑥血小板减少症:吉巨芬3mgiH
⑦增强抵抗力:迈普新1.6mgiHq12h
⑧肾衰竭:行床边CVVH
五、知识回顾: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
2.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呼吸道、消化道、接触、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临床表现:
1.发热期
(1)发热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达到39~40℃,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持
续3~7日。
(2)全身中毒症状
1)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2)多数病人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3)重症病人可出现嗜睡、烦躁不安、谵妄、抽搐等精神神经症状。
(3)毛细血管损伤表现
1)充血特征三红(颜面、颈、胸部潮红),呈醉酒貌;眼结膜、软腭与咽部充血(黏膜“三红”)。
2)出血皮肤出血多在腋下和胸背部,呈点状、搔抓样条索状淤点;黏膜出血可见眼结膜和软腭黏膜,尤以软腭出血更具有特征;少数病人内脏可出血变现为呕血、咯血、黑便等。
3)渗出与水肿主要表现为球结膜水肿,斜视时在内眦部出现“涟漪波”。
2.低血压休克期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和休克,多在体温下降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
多发生在病程的第4~6天,一般持续1~3天,血压下降初期病人颜面仍潮红,四肢温暖;随休克加剧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尿量减少;重症病人出现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3.少尿期多发生在起病后的第5~8天,一般持续2~5天。
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第9~14天,一般持续7~14天。
多尿期分为三个阶段:1)多尿早期(移行期),尿量每天500~2000ml。
2)多尿期,尿量超过2000ml/d,多3000~5000ml/d,症状逐日减轻,氮质血症逐渐好转,此期易引起水电解质的紊乱,如低钠、低钾等。
3)多尿后期,尿量由高峰回复至正常,主要表现基本消失。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
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五、护理问题及措施
(1)护理问题: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主要与病毒血症有关
护理措施:1、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
2、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
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免加重皮肤出血。
少用解热镇痛药,以免大量出汗引起低血压,定期测量血压。
3、予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4、液体疗法是主要治疗措施。
评估:体温下降
(2)护理问题:皮下血肿
相关因素:静脉穿刺有关
护理措施:着24h内禁止热敷,用冷敷,冷敷后用50%硫酸镁湿敷,观察皮下血肿的面积有无扩大,有无加重。
评估:患者血肿无增大,逐渐好转。
(3)护理问题:组织灌注量改变
相关因素:与广泛小血管损伤、DIC、出血有关
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体液不足,必要时应用升压药,观察药物使用反应及效。
果。
评估: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组织灌注量不足好转
(4)护理问题:压疮的风险
相关因素:与患者皮肤潮红,水肿,出血,镇静,长期卧床有关
预防措施: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保持皮肤清洁,翻身q2h,观察患者皮肤情况,做好交接班,严格记录24h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减轻水肿。
评估:患者未出现压疮。
六、小结体会
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患者,护士应当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
对患者的护理要有前瞻性和连续性,及早发现患者的护理问题,预防并解决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对症护理的同时,做好饮食,睡眠,安全的各项护理工作,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不适,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