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县志(6)
湖口赋
湖口赋一湖口,是江西省北部的一个县。
中国最长的河流万里长江流经这里时,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相遇,形成唯一的交汇口。
站立高处俯望,但见江流浩浩,江水浑莽;湖面汤汤,湖色青苍。
深浅不一的水色,标识着江湖水交汇时,两个不同的气场在拒斥、纠缠、相拥与融合,直到无法分清江水和湖水的色差与质地——而彼时,又有新的水流毫无间歇地冲荡而来,碰撞交缠,形成江湖之间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
有人曾赋诗形容这一景象:鄱湖接近长江处,二水相交奇景生;澈液浑流互排斥,浊清界线见分明。
谈不上这首诗有多么深奥的意境,但却以写实的笔触告知人们客观的物理事实,同时,也似乎隐藏了一种暗示: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分界,就是从湖口开始。
湖口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生命生长,因此,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定居——这可以从当地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明。
按照“禹分九州”的古老说法,上古时期的湖口,属于扬州境域。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已,湖口乃至更广阔范围的江西(亦曾被称为江右),便先后隶属于吴、越、楚国——所谓“吴头楚尾”的说法,即来自那样一段争斗不息的历史。
汉代,高祖派遣大将灌婴平定南方,灌婴率部筑城于豫章,其北部置彭泽、枭阳二县,湖口全境属彭泽统辖。
据说东晋大名鼎鼎的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彭泽治所(县衙所在地)即在湖口境内。
如此看来,陶渊明先生的“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感士不遇赋》),毅然弃官而去的想法,最终即确定于湖口也未可知。
湖口山水相映,钟灵毓秀,但官场之庸俗疲累,酬酢虚伪,让英雄空怀壮志,徒抱怅惘,不得不慨叹奈何,于是乎封印挂冠,抽身而去,归隐田园,躬耕陇亩——从而造就了一位开宗立派的伟大诗人!南北朝时,始设湖口戍,虽仍属彭泽县所辖,但湖口的地位由此得到提升。
南唐时期,湖口终于从彭泽县析出,成为独立而正式的行政区域——此时,距今恰好千年左右。
二湖口为江西、湖北、安徽交界之地,素有“江湖锁钥,三省通衢”之称。
吴郡志
47
856 857 858 859 860 861 862 863 864 865 866 867 868 869 870 871 0645 0646 0647 0643 0644 0640 0639 0641 0638 0636
琴川续志草十卷 琴川三志补记十卷 琴川三志补记续八卷 [道光]虞乡志略十二卷 [光绪]常昭合志稿四十八卷首 一卷末一卷 穿山小识二卷 [乾隆]吴江县志五十八卷首一 卷 [光绪]吴江县续志四十卷首一 卷 [乾隆]震泽县志三十八卷首一 卷 垂虹识小录六卷 黎里志十六卷首一卷 黎里续志十六卷首一卷 无锡志四卷 [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三十六卷 锡金识小录十二卷 锡金考乘十四卷首一卷
《苏州掌故丛书》1986 年苏州市古 旧书店复印抄本 清道光十一年(1831)张大镛刻本 清道光十四年(1834)刻本 《苏州掌故丛书》1986 年苏州市古 旧书店复印抄本 清光绪三十年(1904)活字本 清光绪间铅印《小方壶斋与地丛钞 补编》本 民国石印本 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 清光绪十九年吴郡徐元圃刻本 《苏州掌故丛书》1986 年苏州市古 旧书店复印抄本 清嘉庆十年吴江徐氏孚远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五年禊湖书院刻本 影印本 1950 年无锡泰伯文献馆筹备处油印 本 清乾隆十七年纂 光绪二十二年王 念祖活字本 清道光间纂同治九年世瑞堂活字本 4 册 [1 函] 8 册 [1 函] 6 册 [1 函] 4 册 [1 函] 6 册 [1 函] 12 册 [2 函] 16 册 [2 函] 8 册 [2 函] 17 册 [3 函] 2 册 [1 函] 6册
(清)陈揆纂 (清)黄廷鉴纂 (清)黄廷鉴纂 (清)邓琳纂 (清)郑钟祥等修 庞鸿文等纂 (清)邵廷烈纂 (清)丁元正等修 倪师孟等纂 (清)金福曾等修 熊其英等纂 (清)陈和志修 沈彤等纂 (清)费善庆纂 (清)徐达源纂 (清)蔡丙圻纂 佚名纂 (明)吴凤翔修 李舜明纂 (清)黄卬纂 (清)周有壬纂
寻根问祖叙乡愁,《徐氏族谱》背后的故事
家谱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国家正史、方志并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学、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经济学等有价值的史料。
徐寨宗祠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初谱手稿成于清代晚期,毁于民国战乱之兵火。
其间中断八十余年无文字记载,成我族人之念之怨。
2008年,退休后的徐大义老师召唤志士宗亲持奉献、节俭、快速之原则,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电子排版之首卷谱书,乃徐氏家族之幸事。
此族谱乃徐寨徐氏之大成,澄清了各大宗支系及族谱人脉的真实,重振徐氏之正气,增进了宗亲的亲情互爱、互敬、互帮共进。
在编撰次谱中,徐大义老师对传统谱体做了重大改革,形成了简化易懂的支系表,被罗山县志办评为最新谱书,为本县数家效仿。
三皇五帝到如今,徐国得姓贵似金。
风雨苍桑四千载,顶天立地徐氏人。
文武英才多盖世,五湖四海遍子孙。
当今盛世修谱志,枝繁叶茂万年春。
01 徐氏图腾释义:徐,与余字通用。
在甲骨文中,徐、余都是鸟巢状。
起源:徐姓源于嬴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伯益的。
夏禹封伯益的儿子若木于徐国(江苏泗洪县一带)。
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
到西周初年,由于国君徐偃“偃称为王”,被周穆王派兵所“灭”,被降封为子爵性质的诸侯国。
春秋末年为强国吴国所并,后代子孙遂以国为姓,称徐氏。
得姓始祖:徐若木始祖地:江苏徐州郡望堂号:东海、琅琊;东海堂、高平堂当今排序/人口:第11位/约1930万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50位02 徐氏先祖追溯盖闻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人一庙,庶人一庙,庶民祭于寝。
庙也者,所以承先裕后也。
春露秋霜远绍千年,禋祀水源木本,永振家声,代蒸當溯。
吾先祖于江西迁罗邑还数十传矣,以至洪武二年徐公讳成才始为立庙。
於是宗支藩衍,子孙众多,及其后嘉庆七年徐公讳永福迁泌陽。
嘉庆十四年徐公讳思敬迁确山。
道光四年徐公讳金元迁息县。
其离群而拆居者已不一方矣。
尚其远耳之兴,何以验其有道之家风,昭穆不分溪以杜无规之世绪。
然我之祖自天爵、天禄二公以前久订为族谱文書,以定宗之派,豈知代远年湮,所存者不过余烬耳。
怎么写《湖口豆豉》300字优秀作文 百度网盘
怎么写《湖口豆豉》300字优秀作文百度网盘
湖口豆鼓,是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的汉族传统调味品。
江西湖口豆豉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成就了江西湖口菜肴的家乡味。
据《湖口县志》记载,湖口豆豉源于明朝万历年间。
相传,有一丐娘,携儿带女来鄱阳湖口沿岸乞讨,其时当地农民均种乌豆养生糊口,丐娘挨户讨豆为饭,其儿女久食为厌,便瞒娘倒入篓中,并采野外黄荆枝叶遮之,醇香日溢。
试食之,酥而鲜甜,香而不腻。
其后逢初一、十五将其奉给寺庙供道人斋餐佐料,香客食之,无不赞绝。
问何味,答曰:“豆嗜!”这也是豆鼓俗称豆嗜的原因。
此后,湖口石钟山佛堂为扬斋客菜肴特味,令住持仿其法并加以改进,长年制作,扩至供家户佐餐调味。
明朝万历年间,正名为“豆豉”,之后,豆豉制作地逐渐传至当地各家各户。
它以“味美香幽、香而不腻,肉松皮酥,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之独特风味称具于市,“中华一绝——湖口豆豉”制作,保持着古老传统食品风格、乡土气息。
此豆豉色泽黑亮,颗粒均匀,香味浓郁,美味可口,用这种豆豉烹饪的“豆豉烧肉”“辣味凤尾鱼”“家乡豆腐”等菜肴,已成为湖口县传统风味名菜,颇受中外客人的青睐,蜚声四海。
从湖口高腔辨南戏戏神
( 一 ) 湖 口戏神 崇 拜
君供奉在中央 ,以示老郎君为最。 祭 拜 开 始 ,土 铳 冲天 ,鞭 炮 不 断 , 由戏 班 班 主焚香 叩拜 ,口中念念有词 ,大意是请求祖师爷
保佑平安 ,一切顺顺利 利。祭拜一完 ,便 响起操
台锣鼓 ,招 揽 四 面八 方 的观 众 。如 果 是 新 台板 破
e
N 0 1 j
从 湖 口高 腔 辨 南 戏 戏 神
陈 凌
( 江西师 范大学 国际教 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2 2 )
摘要 : 古代 戏 子地 位低 下 , 经 典 不传 其 行 状 , 以致后 人 产 生许 许 多 多的传 说 。 传说 既 有 后人想靠名人望族心理 , 但也夹杂着一些真实信息。从湖 口高腔 看, 戏神原 系一位普普通通
・2 0・ ຫໍສະໝຸດ 九江学院学报 2 0 1 3年第 2期
在湖 口高 腔戏班里 ,丑角 享有崇 高 的威望 , 所 以在大多数情况下祭拜老郎君 由丑角一手操办。 老郎君牌位及其塑像 随班 随箱 出行 ,一般另具箱
笼整治 ,放在后 台正 中央 的位置。该箱不得 随便 触摸 ,更不得坐在上面 ,尤其是扮演旦角 的男演
纪念 ,不忘 祖 恩 。如 果 是 演 唱 几天 几 夜 的 大 戏 或
业戏班子一般供有戏神 ,祈求万事顺利 、吉祥 如 意 、演 出成 功 。
湖 口高腔亦 如此 ,专业戏 班子 自有 清 以降 ,
名之 为 秀兰班 。据湖 口县 志 记载 ,先 后 有 秀 兰 班 、
新台板破 台,不仅要摆上牌位 ,还得 请 出老郎君
员或女演员更加如此 ;因为在戏班里 ,最下 等的
是旦角 ,闲谈不准坐戏箱 ,吃饭不能坐上席 ,行 路 不可走 前头 。 如果学戏为的是谋生 ( 并非一般村庄散班学 唱) ,那么必须请拜师酒 , 并在老郎君神龛前举行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目录
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①日本内阁文库藏清康熙七年[1668]刊三十二年[1693]增修後印本。
版心书名及大题<真>皆剜补为<徵>。
雍正元年[1723]<仪真>改称<仪徵>,故此本印年雍正元年以後。
残阳渐逝,血红冲天。
半是夕阳余光,半是狰狞血雨。
是的,血,到处都是冷腥的鲜血。
整个皇宫之内,血流成河,白玉理石全被洗涮成黑红之色,到处是断壁残肢,尸横一片,到处是厮杀后的痕迹。
“为什么?”百里冰左手紧捂着胸口,瞪大着眼睛看着对面十米敌对方处,挥手点兵之人。
那是她的未婚夫,她倾尽一生所爱之人。
亦是绝杀她百里一族,将她迫入绝境之人。
她不懂,为何倾尽所有的爱,换来的是百里一族的灭顶之灾。
台下之人仍是一身儒雅白衣,清俊的脸上,就连平日里对她宠溺的笑容都没有变过。
冷逸辰就这样含笑相对,却不肯多说只字片语。
权利?利益?她虽是寒月帝国唯一的继承人,可是她早已与身为寒月帝国帝皇的外公达成协议,她与冷逸辰成婚后,冷逸辰为帝,她为后,她会做好他的贤内助,她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他为何要如此对她?冷逸辰仍是气定神闲的坐在不远处,手中的白羽扇仍旧轻摇着,完全不惧百里冰眼中的怒意,只是仿佛没有听到她的问话般,仍一派温和之笑,却坚定的吐出一个字,“杀!”百里冰怒上心头。
手中剑气如虹,眼看便要破势而出,却听到远处传来震天动地,撕心裂肺的愤然吼声,“冷逸辰,我百里一族与你不死不休!”“噗!”百里冰同一时刻,一口鲜血狂喷而出,心脏之处传来剧痛。
她突的单腿倒下。
是皇帝外公的声音。
百里冰痛苦的闭上眼睛。
果然,冷逸辰在派人围杀她的同时,也对她的皇帝外公与其他族人动手了,看来百里一族今日恐怕难逃灭族之祸了。
她看着惜日对她呵护倍至的爱人,指甲恨得深入掌心,却感觉不到半丝痛意。
血阳残光,打在百里冰的脸上,映红了她的眼,也血洗了她的心。
“冷逸辰,你借我生辰之名,将我百里一族全部聚此,竟是为了灭我全族。
江西都昌县冯氏家族与南峰古镇的渊源
江西都昌县冯氏家族与南峰古镇的渊源江西省都昌县四大古镇之一“南峰镇”(民国以前称长宁乡,包括今之南峰芗溪万户乡)位于县东南边陲,南濒鄱阳湖,周边与芗溪乡、中馆镇、狮山乡、鄱阳县银宝湖乡接壤,是周边各乡镇的经济文化、交通物流中心。
南峰环抱鄱湖,物华天宝,鱼米之乡,风光旖旎,素有“山水图画里,书声古今传”之誉。
南峰老街街道成一条长龙形,街面用麻石砌铺,早前的老街有麻石路直通石桥村。
街西北五里许的石桥村,古称长宁乡灵芝山,北宋致和年间(公元1055年),饶州郡守冯评字公甫号长者奉祖训,寻访吉地,将曾祖冯延鲁公从客居地“江苏金坛县五叶村”(宋末,侃公一支后裔从抚州回迁五叶村)迁葬灵芝山,并举家从故乡安徽休宁县冯村迁入,守护陵园,灵芝毓秀,书香数里,人才辈出,宋代进士及第17人,乃江南文明古村,是江右冯氏主要发祥地之一。
冯评(公甫公)定居石桥村时,方圆十里几无人烟,相传“长宁乡”名称是公甫公“观鄱阳湖水域长远、且思念故乡休宁”而取的。
石桥村南頭原有气势恢弘古朴典雅的冯氏宗祠。
由九江市政协编著的《九江历史名人传》有冯评传记。
南峰街往南两里许的湖畔有一幢雄伟古朴的冯氏宗祠(仟四公祠),建于光绪后期,由永修“样式雷”著名建筑师设计、都昌众多名匠组团施工、梅树园四房村冯宗贤之祖父监造),座东北朝西南(面临鄱湖、背靠山坡),徽派建筑风格,占地近3千平方米(含文昌阁),气势恢宏,典雅精美,平面为台阶三进式,第三进两边有耳房,呈“品”字形(寓意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为官有品阶);第一进是戏台、游厅与天井,戏台为四柱三间式上有藻顶,极为豪华,戏台两边是上下两层“八间头”厢房芜廊,中间的大天井12米见方,天井四周有甬道,拾级登上第二进;第二进是议事堂,两侧走廊,右廊悬钟,左廊悬鼓,匾额柱楹及壁画图表,寓意深远,有冯氏元祖毕公姬高(周文王第15子,周初四圣之一)、1世祖唐公(入传《史记》)、8世祖异公(东汉开国元勋)、22世祖弘公(北燕昭成皇帝)、28世祖慈明公(隋朝尚书、上柱国,本宗江南始祖)、45世祖延鲁公(南唐户部尚书)、48世祖公甫公(都昌冯氏始迁祖)、54世祖致中公(南峰冯氏始迁祖)、57世祖仟四公(七族五房发祖)之画像以及书刻“大树遗风”、“北燕皇族”、“南唐世家”、“新安郡望”的金匾,议事堂十分宽敞,可摆酒席上百桌,穹顶鹊阁造型优美,巧夺天工,天井为10米长3·6米宽,通风采光,天井两头台阶直上第三进;第三进是享堂寝堂,三开式,供奉列祖列宗神主牌位。
"舟船逐疫"傩俗初探 - 中国傩文化
"傩船"禳灾初探——从临武县还傩愿“造船收瘟”谈起曾志巩在湖南临武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大冲乡油湾村表演了“舞岳傩神”,包括当年正月“许愿”和翌年正月“勾愿”。
“勾愿”即还傩愿,程序甚多,其中造船、行船、送船仪式值得深究。
法师将稻草编结草龙船放在主家人,舞剑请神,先造五方河水,后请鲁班师傅伐木造船,又请丹青祖师彩绘装饰,随将百怪精邪收入船中,宁宅靖境。
再请唐葛周三将军和五营兵马,给扮神人戴面具、着神装、附神魂,摆兵布阵。
傩神队伍绕村串巷,三娘行前,掌船人将村中牲畜栏门口放的盐、茶、米纸包收起放在船上,关云长随后,在畜栏门口杀三刀,表示斩尽余孽。
傩队行至村外,云长斩杀小鬼后,又将草船送到村口或溪边焚烧,法师一边磔鸡,一边念咒送邪,将一切疫鬼送走,至此还愿程序结束,主家和村民当年获得安宁。
上述造船收瘟、迎船逐疫、送船禳灾,是以舟船为载体的驱鬼逐疫仪式,不仅在一些乡傩中流传,而且各地风俗多有记载。
笔者以江西记载为主,选取邻省方志记载和遗存共25条,借用“傩船”一词(明代管时敏《題宁波乐节妇卷(其夫观傩船溺死)》:“岁俗傩船渡未休,孤灯白发几多愁?至今九派江头水,不尽当年妾泪流。
”)概括这种禳灾风俗,并对其形态作初步探讨。
限于篇幅和查阅不足,很多地方“傩船”禳灾风俗未能列入。
一、“傩船”禳灾的各地记载(一)江西(10例)1、赣北南昌、湖口、安义3例:清同治《南昌府志•风俗》:“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十人舁之,传葩代鼓,填溢充衢。
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
”同治《湖口县志•风俗》:“五月十八日为干船,五钜制龙文装戏游市中,备极巧丽。
十七日及是日,先后送北门外焚之。
所过家投以五谷、盐、茶,曰‘收瘟’。
历任知县屡禁屡复,今始禁绝焉。
”同治《安义县志·风俗》:“上元近城内外,灯火辉煌,笙歌嘹呖,起十一,终十五,烟火鳌山,龙灯鹤焰,所在皆有禳灾船,最为钜观。
其制以竹编成巨筏,糊以红纱,上置小纱笼千百。
「组合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和俞樾《春在堂笔记》阅读理解与答案译文(2023南京学情调研)
(江苏省南京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3分)(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
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
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
天下水中之山多矣。
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
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
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
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
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
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
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
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
探寻消失在鄱阳湖中的汉代枭阳城
探寻消失在鄱阳湖中的汉代枭阳城摘要枭阝阳县建于汉高祖六年,是江西最早建置的十八个县之一,废于南朝宋永初二年。
枭阝阳古城遗址的发现与今后的发掘,对研究西汉时期的江西历史与鄱阳湖地理的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枭阝阳城遗址考古枭阝阳城遗址位于都昌县周溪镇泗山村委会大屋场邵家以南1000米的湖洲上,地处鄱阳湖水域之中。
地理坐标为东径116°21’43.4",北纬29°06’54.2"。
西距都昌县城约30公里。
一、枭阝阳县的得名与由来枭阝阳之名是因人事而立的。
枭阝,音同枭。
枭为古极刑名,即杀人斩其首而悬于木上。
查阅《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就可发现,淮南王黥布就是在这里被杀的。
黥布,秦末人。
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他在番阳聚兵数千,跟随项羽攻秦,被封为九江王,后又叛楚归汉。
刘邦立其为淮南王,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
汉高祖十一年,韩信、彭越接连被诛。
黥布心恐,遂举兵反。
刘邦带兵亲征,黥布与百余人败走江南。
刘邦令别将追之。
番君吴芮曾将女儿嫁给黥布。
吴芮之子长沙成王吴臣是黥布的妻弟。
在黥布兵败,汉将穷追的情况下,他假意要和黥布亡走东越。
黥布信而随之,结果被杀于兹乡民田舍。
兹乡,《史记索隐》注释为“鄱阳,枭阝乡县之”。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兹乡,枭阝阳县之乡也”。
枭阝阳古城遗址附近的村民传说这里有“英王坟”。
可见黥布被杀于枭阝阳当确有其事,黥布被杀时,还未立枭阝阳县,这块土地归番阳县管辖。
所以《史记·鲸布列传》记为“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
《史记·高祖本记》记为“追得斩布鄱阳”。
只是汉将于高祖十二年追灭黥布后,从鄱阳和彭泽两县划出部分土地,另置一县以志其事,名为枭阝阳。
这就是枭阝阳古县设立的经过和名称由来。
二、枭阝阳县的历史考证最早记载枭阝阳县的史书为西汉班固修撰的《汉书·地理志》,其记曰:“豫章郡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一,口三十五万一千九百六十五,县十八,……十六曰枭阝阳,……。
大断面的计算
1.55 1.35 2.05 2.35 3.25 3.75 2.85 7.55 3.25 12.38 13.58 15.11 18.21 20.21 22.07
历年最高水位21.71m(作什么用?)
备注 历年最低水位水位5.80m(作什么用?)
测时水位12.35m(作什么用?)
表2-1 湖口水文站(1988年4月8日)大断面计算表(图解分析表)
22.06 19.93 17.66 17.23 17.38 14.69 12.42 11.45 11.35 10.85 10.45 8.35 4.85 3.05 0.95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右岸
890 930 990 1050 1110 1170 1190 1210 1230 1271 1288 1313 1315 1318 1319
高程水位(m)
起点距(m)
左岸
右岸
水面宽43;B i+1)
分级水位
∆Z=Zi+1-Zi
面积(m2)
增加
累加
0.95 5.80 7.55
870 1217 1249
870 0.00
663
554
613
636
水道断面面积计算见 表2-3
595
4.85 1.75
1650 1040
表2-1 湖口水文站(1988年4月8日)实测大断面成果表
点次 起点距(m) 河底高程(m)
点次 起点距(m) 河底高程(m)
左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0 16.0 24.0 57.0 102 149 192 253 299 371 487 590 690 790 870
杨大鲲松棚办公
人才资源开发2019.6|书香人社窑名人掠影|MINGRENLUEYING杨大鲲松棚办公□李呈融徐伟刚清康熙年间,杨大鲲受命署事江西湖口县两年,坚持自建松棚办公,并作《松棚记》明志,在湖口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当地百姓至今还在传颂这位清廉官员的事迹。
杨大鲲,明末清初人,籍贯江苏武进。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江西新建县丞、湖口署事、九江知府,最终官至山东按察使。
康熙初期,湖口县令一职空缺,邻县土匪和当地土贼纠集在一起,趁乱洗劫湖口文桥集市和县城,抢夺财物,破坏房屋,杀害无辜。
匪盗横行,加上几年来湖口又是大旱大涝,一时境内满目疮痍、遍地狼藉。
为了稳定一方,朝廷紧急下诏,令时任九江府同知杨大鲲立即赴湖口署事,戡乱安民。
杨大鲲到任后,见湖口贫乱,县署办公的地方也已遭破坏,百姓申诉求助无门。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县衙办公之地,让老百姓看到衙门有人管事,从而稳定人心。
翌日,他带上主簿和役卒,找刀找斧找锄,在原县衙破院里清理瓦砾,利用就近山上的松树做柱子横梁,并沿鄱阳湖边搜寻破帆布当瓦,找些稻草搓成绳,割些芭茅松枝扎成椽桷,搬来山上石块和原有残砖开始叠墙。
杨大鲲一边带领人建临时县衙,一边在尚未完工的松棚内办公。
老百姓找他有事,就在此处理,无拦无阻,两相方便。
一个月下来,终于在内署建起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办公松棚,杨大鲲将之命名为“荫松堂”。
从衙厅往后有松树若干棵,但与之相连有一磵(山间的水沟),不利百姓通行。
杨大鲲又组织人手在磵上搭亭,使之通便。
亭子建成后,他题诗曰:“红亭新置翠微中,谡谡天声吼磵松。
未比秦王聊避雨,应知陶相故当风……寄语仙山尘外史,自来佳政在丝桐。
”署事湖口期间,杨大鲲走访调查,救济灾民。
他为民请命,发起募捐,带领百姓修筑损毁的城门、整治街道,组建民团防御匪患,修县学、兴水利,发展生产,可谓宵衣旰食、殚精竭虑。
杨大鲲大刀阔斧、清廉为政的作风,给当地老百姓带来莫大的鼓舞。
湖口高腔源流辨
湖 口高 腔源 流 辨
陈 凌 .
( 江西师范大学 国际教 育学院 江 西南昌 3 3 0 0 2 2 )
摘要: 江西省湖口高腔被称之为青 阳腔 , 而且认为是 由徽 商从安徽青 阳县 带到湖 口县 的。至于为什 么如此, 目 前没有见到任何可靠的证据。然而 , 从 民间传说和移民史考察, 湖 口高腔应该来 自江西省鄱阳县瓦西坝 , 当是弋阳腔的直接传承。由此可见 , 湖 口高腔和青阳 高腔 是 同源异流 的关 系, 是姐 妹 关 系, 而 不是 源与 流的 关 系。
一
根 据前 辈老 师傅 说法 ,辅 之各 方 面材 料 证 据 , 笔者试 着从 几个 方 面探讨 湖 口高 腔之源 流 。 从宗谱 和 方志 辨源流
一
致认 为 湖 口高腔 属 于 青 阳腔 ,源 自安 徽 省 。对
、
此观点 ,看似很 有道理 ;然 而通过 各方 面考察 , 笔者认 为有 必要 进行修 正和 补充 。 在文 革之 前 ,湖 口高腔 普 及 程 度 远 甚 于 弹 腔 戏 、采茶 戏 和 黄 梅 戏 ,虽 不 说 村 村 落 落 有 高 腔 , 三五 七里 高 腔 不绝 ,决 非夸 张 。 由于 高 腔 一 般 要 求阵容浩大 ,大村落可以单独组 织班子演出;小 村落则只能座厂演唱,要 么小村 落与小村落联合 演出,要么和大村落搭班演出。只要有红 白喜事 , 或 随便找 个 由头 ,就可 以拉 起 “ 家伙 ” ( 湖 口对 乐器的统称)演 唱起来。其 阵容之规模、声势之 浩 大 、普 及之程 度都 是空 前 的 。在 改 革 开放 之 后 , 八十年代湖 口高腔又火 红了一小 阵子 ,但是 随着 生产 队大集体 的解体 ,业余 班社 也 随之一 蹶 不振 。 湖 口高腔 主要兴 盛于 上 片,即流泗、大垅、 张青 、马 影 、傅 垅 、文 桥 和 武 山 等 乡 镇 。然 而 , 在省赣剧团成立之前 ,无论哪个 乡镇 ,湖 口人从 来就不 知道高 腔还 有别 名,叫什 么 “ 赣 剧 ” 或 “ 青 阳腔 ” ;甚 而 至今 ,湖 口老 百姓 从 来 都 不 想把 自己的高腔更名换姓。考之 当地高腔师傅或资深 演员 ,谁都认为高腔就是湖 口的,是湖 口土生土 长 的剧种 。如果非 得探 其来 源 ,不 少 人无 言 以对 ,
矶头
矶头作者:来源:《椰城》2011年第02期矶头是块石头,一块生根于石钟山临江崖壁,悬空突出的天然巨石。
查字典,矶指水边突出的小石山。
由此分析,这块石头叫矶头,那所依之矶就是指石钟山了。
从长江和鄱阳湖交汇处乘舟眺望,据江湖之险,当吴越之冲,号称“江湖锁钥”的石钟山不正是一座耸峙江边的小石山吗。
《湖口县志》记载,矶头原有“天灯亭”,早毁。
矶头之上到边到角也不过四五平方米,而且周边圆滑,形状不整,在上面建亭子实在难以想象,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是误记。
后来我去山西恒山金龙峡,见到上载危崖,下临深谷,结构惊险,楼阁悬空的悬空寺,才感叹古人设计思想之奇绝,建筑艺术之真高。
悬崖峭壁上能建寺,矶头之上何以不能建亭呢?只可惜没有图形保存,以至现今无法还原其貌。
小时候,矶头是我最爱去玩的地方。
那是七十年代中期,由于破“四旧”,石钟山上所有的匾额被打碎,镶嵌在墙壁上的石碑许多也被捣毁,佛殿神座及房屋上的龙头、翘角、雕花门窗等统统被砸烂,山上残垣断壁,破烂不堪。
革命列士纪念塔当时就建在石钟山上,到了清明,各单位、学校会组织集体去扫墓,平日则很少有人上山。
石钟山上因此到处蛇虫出没,鸟类聚集,一片荒凉。
放了学,或是星期天,我和一群同样大的孩子喜欢登上石钟山。
捉迷藏是最常玩的游戏,随便往哪处石缝一躲,就不容易找到。
还可以玩打仗、玩工兵抓强盗,大家追追打打,满山乱跑,乐此不疲。
玩累了,出了一身大汗,我就会和小伙伴们爬到矶头上去乘凉歇息。
去矶头,要绕过位于山巅西南面状如旱船的船厅,矶头就在船厅下方的山崖上。
矶头地势虽险要,但根部一侧有条细窄的小径可以攀沿上去,这侧的石面微微凹入,而且由于攀爬的人多的缘故,非常圆溜,闪着黝暗的光泽。
爬矶头,手足并无牢固的着力点,必须全身匍匐,小心翼翼,儿时的我们,凭的不仅仅是勇气和技巧,更多的应该是懵懂。
矶头上面相对宽敞,可以坐人,大人可以坐两到三人,小孩就多些,有一次,我们五六个小孩居然都能挤坐在上面。
日军在湖口暴行
日军在湖口暴行日军在湖口暴行2006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了全省30个县抢救日军祸赣史料工作,时任中共湖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沈晖抽调人力,成立湖口课题组(王显道、沈文初、许奇胜三人)。
湖口课题组花了半年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收获甚丰,形成了9万余字的文字、图片和一些录音资料,并制成光盘,上呈于江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亦为本轮修志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史料。
抢救日军在湖口暴行资料首先是采访80岁以上的亲历老人,其次是查阅受害村庄的宗谱。
其中有原侵华日军驻湖口的119联队二大队翻译官孙渺二郎(孙渺生);有亲眼看见日军残杀其家人的蔡十园;有汪伪湖口县政府的通讯员邹克培;有为日军征去洗衣洗被的许仙桃等86人。
查阅记载了日军集体屠杀平民的马影张大屋村宗谱、双钟周家坞宗谱、流泗鸟林峦村宗谱。
这些宗谱准确无误地记录了无辜平民被害的时间和地点,极具史料价值。
第一节日军使用毒瓦斯日军侵略军13师团119联队(指挥官为上柱大佐)二大队(营级)于1939年进驻到与都昌交界的老头山,大队长小林次郎住在都昌县苏山乡徐上舍村徐时淮家中进门右边厢房里,把八仙桌锯断降低按日本方法使用,把对面厢房鼓皮板锯断开大窗,让他的警卫值班居住。
他们于农历4月份来,看到上舍村“四佬倌”(人名)腰里有一根皮带,就抓去活活打死。
村民们都逃走了,家家户户住了日军,见到年轻的女人就强奸。
据该村徐增员说,有10多个女人被强奸。
当时在翠来舍(小村社名)还有一个随军慰安所。
10个慰安妇,是朝鲜女人和扬州女人。
有一次中国军队派游击小队奇袭日本侵略军,烧了二大队的慰安所。
日军翻译官毛利住在该村,写了一对联贴在大门上:“一个弹,平定天下;三分钟,收回中华。
”二大队下辖三个中队(连级),一中队驻都昌横塞,二中队驻老头山脚下,三中队驻小红山(其中有两个小队留在县城联队部)。
每个中队110人左右。
二中队下属还有一个曲炮队,4门曲射炮、2门战防炮、2门60炮,100人左右。
乌兔周的来历
乌兔周氏来历《乌兔献瑞》念七公(901-983),乌兔周氏第一世始祖。
讳礼,号达庵。
皆天资聪颖,博通五经,登后唐天成二年宏词科进士,官至翰林掌制诰。
五代十国时期,后周显德丙辰(956年),公元九五六年,周氏继任字念七,与兄继珇字念六、弟继瑜字念八,为避战乱意欲离开安庆舒城麻地渡肥水。
好友陈抟老祖字希夷为之践行曰:“尔等远行,平安在上,我给你们占了一卦,你们往南方行走。
念六遇黄土择之,念七遇乌兔择之,念八遇屏风择之”。
于是念六至湖口十一郡,有地名黄土,遂家焉。
念八至湖口十七郡,有地名屏风,遂家焉。
黄土屏风果有其地,惟乌兔一语不知何指。
厥后,行至江西湖口县东三十里大垅花尖山下,憩息树荫,适有一兽从林中出奔,跃于念七公车前,公谓从者曰:噫嘻﹗非熊非罴非虎非貔,此乃何物也?从者曰:其色如漆,其形似狐,殆所谓乌兔非耶?公遂欣然有感曰: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相其地,则土肥而生物蕃。
其山林旋绕之势,后者如阵前者如案,列左右如拱,如抱,乃谓中昔异人之言亦,于是刈蓬蒿,斩荆棘,买地筑室而居之。
买地筑室而居之。
此乌兔之所由名也。
洞其喻意,乌兔冠氏意念深矣!金乌乃日之精,玉兔乃月之精,乌兔者,盖合日月之精,而取其义者,乃日月同辉矣!自此,乌兔周氏,瓜瓞绵绵,蠡斯蛰蛰,而人文蔚起,因非日月之所照临,则何得尽泥于异人之说哉?念七公娶妻赵氏,生八子:禧、祯、祺、祎、祐、祚、祗、祧,祧就是简公。
后来其余的七子不知道埋名远迁到了哪里,只有小儿子简公继承父志在花尖山,繁衍生息。
为别于念六公的黄土周氏和念八公的屏峰周氏,念七公的后裔便称乌兔周氏。
念七公传至十世:畿ji 公迁枫林,念二迁塘源,念四迁芦丛,师渊迁流澌,易泊迁荷垅,梓槐桂迁逢凤垅,公才迁棠山,德懋迁横山,柏公迁棠坡,远凉迁东泽。
即此形成十大派;十世祖生活年代在北宋仁宗至南宋绍兴年间,十大派迁徙应在北宋末年的靖康年间,约为公元1130年前后。
《玙公石谱》玙公,乌兔周氏始祖念七公第六世孙,生卒不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口县志
序
曹志平
新编《湖口县志》告成之时,欣逢建国40周年之际,快慰之情,匪可言喻。
众嘱为序,岂容推诿,聊敷数语,权当应命,并致祝贺。
湖口建县,始于南唐。
有据可稽,县志已修6次,明,一修于嘉靖,继修于崇祯;清代有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四修之举。
最后一次成书于同治十三年,至今已一百余年矣。
在此期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交相侵逼。
民国年间,二次议修而未成;建国之初,一修因故而搁浅。
今日湖口县,政通人和,百业腾飞,生活改善,科技日新。
古老的湖口呈现出一派空前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
盛世修志,正值其时。
甲子之春,治平供职于县政府,其时志书已在编纂之中,余受命领衔参与其事。
时经两载,仅成初稿,未变付梓。
今年夏日,县政府新领导人继续组织人马,分工负责,焚膏继工,上溯千年,下限已巳,分析考证,爬梳整理,择要钩玄,删繁就简,数写横排,秉笔直书;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遵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
可谓“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立足当代,详近略远”;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有较强的政治性,是一部详而不芜,博而精当的社会主义新县志。
湖口,据江湖之险,当吴越之冲。
双钟镗鞳,八景旖旎,天赐其时,地献其宝,物阜民勤,风行草郾,自古人才辈出,堪称文明礼仪之城;近代志士迭兴,富有光荣革命传统。
新志翔实记述了本县之自然风貌、经济形态、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历史任务、风俗民情,从中可以悟出社会改革、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也可以领略创业之不易,改革之艰辛。
新志之成,必将有益当代,荫及后世,经世致用,兴利革弊,为湖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修志过程中,承蒙省、市方志界领导、专家学者的正确指点,兄弟县(区)和全县各界的大力支持,以及前后修志工作者用力之勤,劳心之苦,得以甫成辉煌百万言之巨著,成为千秋盛事。
在此一并致以衷心谢意!
1989年12月28日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