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浅谈在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在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让学生参与教学,成绩就会提高,能力就可以得到发展,素质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本人几年教学体会,总结如下,愿与读者分享。
1 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叶圣陶曾经说:“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生亲自参与问题的发挥与解决,自己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思路进行系统整合,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往往比教师一人精解,再三叮嘱有更好的效果。
1.1 演示实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往往比教师独自演示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比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我们需要称量反应前后药品及装置的质量,观察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会不会改变,该实验中要用到天平,涉及到天平操作的注意事项,此时让一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学生观察,该学生走上讲台,先检查天平是否平衡等,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开始称量,先将装置及药品放在左盘,然后用手向右盘放砝码,,此时下面的学生大喊:“不对不对,应用镊子取用法码。
”该生恍然大悟,及时改正,然后用手在移动游码,下面学生大喊错了,该生又回忆,及时改正,整个过程就在正确—错误—正确—错误中进行,虽然略有坎坷,但学生都身入其中,热情高昂,既准确掌握了知识,又深刻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效果更佳。
1.2 敢于质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讲授自己的一些见解,会使学生获得终生难忘的体验,真正激励起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热情,它有利于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例如:有一次我们在听课时,讲课老师可能出现紧张,将反应条件“点燃”写成“燃烧”,这时,下面有些学生小声议论,但都不好点出错误,准备等下课和老师交流,这时,一位男生举起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站起来,向老师说:“老师,你给我们讲过燃烧不是反应条件,点燃才是反应条件,今天这么多老师听课,你是不是太紧张了,也忘了。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几年来,课堂教学倡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独立的个体,一切活动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怎么学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个性特点。
这已完全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角意识。
于是,学生的活跃度(热闹)成为评判课堂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学生是否有“惊世骇俗”的新发现成为课堂的闪光点。
结果如何呢?很多课后效果并不理想.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我颇有感悟,学生的学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方针教学, 这里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出来了,但这里也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
我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然要考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忘。
其实,不管是哪堂课,不管是哪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处不在。
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整个课堂。
在一次习题课的讲评中,我的手裂了口子,实在疼的拿不住粉笔,于是,我试着让优秀生板演,讲评,并给予指正,点评。
也让学生对这几个同学的讲评来评价,比一比,看谁表述更清晰更准确,看谁最能把问题讲清楚。
我发现,这一节课,班里学生积极性都很高,那几个优秀生更是不甘示弱,同学们也感觉耳目一新。
这一节课,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好主导的作用呢?首先,我想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中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任务是什么。
我国普通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我们要完成这种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发挥主导性。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学要求,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如果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引领,让学生盲目自学,盲目探究,那一切将进入无序状态,不能保证目标的顺利完成。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学教师主导作用课堂表现
【浅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学教师主导作用课堂表现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多年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更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仍是关键之关键,“自主”应该是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合作”应该是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更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为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再创造”,要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等等,而这一切没有教师的主导能行吗?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点拨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或对学生碰到的疑难问题和理解上的偏差、认识上的模糊,去进行巧妙的点拨,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或促其顿悟,该做必要讲解时也不应回避,当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想像,善于质疑。
这一切有哪一项又能离得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呢?教师要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思想,但这并不是说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应该说,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一步地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可能使学生的活动由自主有序变为自流无序。
在缺失教师主导作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可能变得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合作学习可能出现相互排斥、不当竞争;探究学习可能导致漫无边际,空泛无果。
因此,在倡导学生自主发展的同时,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不可缺位,在当前课程改革实践中,课堂气氛的活跃已成为师生互动状态的一个重要表征,但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则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意味着教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下面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建立信心。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因为害怕犯错误,就不敢发言,害怕尝试,害怕犯错。
而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和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树立信心,要让学生知道,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习,不要害怕失败。
只有让学生建立了信心,他们才会在学习数学时敢于思考,敢于尝试,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小学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断进行思维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通过开展小组探究、综合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
浅谈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什字小学行风评议调研文章提倡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对于怎样才是一名好教师,我们除了对其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有共识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这样直接导致了我们对教师看法的某些误区,它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教师从某种意义上应该是"活字典"和"百科全书";教师必须以知识渊博的学者的身心建立自己的知识权威和影响力;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有一桶水;教师的作用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等等。
总而言之,教师就是起着一个主导的作用,一个权威的作用。
学生应该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导。
二、对教师角色的传统看法导致的弊病1.教师的权威压制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缺乏创造力。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雪化了是什么?一个学生回答是春天。
结果被判为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教师也有许多苦衷和无奈,但一个明智的教师决不会把这么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答案"枪毙"。
为什么这时候我们不多想想学生的创造力?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往往缺乏学生的提问呢?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提问反而越少了呢?2.教师的权威使学生缺乏个性。
"肯听话,读好书,考高分。
"这无疑是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标准。
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学生也是有头脑、有思想的人?我们是否应该给学生一双自己的眼睛和一个自己的脑袋?3.教师的权威剥夺了学生思想的自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很早就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把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和空间、时间都解放出来。
但大部分教师真的这样做了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作文课上,美国教师会告诉学生需要哪些参考书,去哪儿找,并且强调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极为重要。
学生主体地位指的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而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着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喜爱和积极性。
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运用和应用。
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能被动接受知识,还能主动地积累和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帮助。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浅谈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教师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引导者和指导者,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能够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体会和领悟更深刻的道理,增进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感受和道德理念的认识,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识别正义、公正和平等的个人价值观,从而引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情感表达能力。
其次,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关键人员。
教师除了扮演知识的传授者之外,还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弘扬文化传统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更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和鼓励者。
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精通科学文化知识,并以优秀的业绩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科考试成绩。
同时,他们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最后,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提高个人素质水平。
教师扮演着学生的朋友、亲密顾问和日常指导者的角色,他们不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也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和身体健康。
他们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成才之路,一路帮助和鼓励学生,在探索和实践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教师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促进和贡献。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在日常的工作中努力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增加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经验,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文档资料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关于教师和学生谁是课堂教学主体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种认识虽有一定道理,符合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但这种表述方式有些含糊其辞,让人难以把握,同时也给不少中小学教师带来一些困惑。
事实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实现,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如果仅仅体现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作为课堂教学平台上相对独立的点与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足以体现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要素的基本关系的,也就必然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和约束,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只有通过实施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和教学相融,让教师和学生对各自角色的定位和协调,加强心理与行为的沟通和理解,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有机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更新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个新的世纪,教育必定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
而课堂教学正是开展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之一,只有明确了新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展示舞台,只有了解了学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但是,在新课改中既要改变过去的强制灌输模式,又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却成了教师最大的难题。
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
一、由教学的纯组织者变为课堂情景的创设者、参与者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今学生的知识面宽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纯组织者的弊端已不可避免的凸现出来,学生成了教师完成课堂教学的工具。
想要上好课,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何把课堂活动的场景设置在学生的兴趣点并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更多地站在学生那一边,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在实施中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老师也将渐渐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也应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
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浅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苏晓燕【摘要】“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
“教师的主导性”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也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一教学观点就被大家所提出。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又要如何去对待学生。
这些就成为了这一观点所追求的成果。
一、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的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去的教师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控制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和练习。
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指导和点拨等方面,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学习。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运动素材的再创造,都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
二、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1.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
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可以是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可以被视为“顾客”或“上帝”;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老师就不教。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滩教与学的关系作者:杨丰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他们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
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
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
然而,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乃至教师不同的教育修养和个性品质影响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
浅析如何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析如何发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布时间:2022-11-13T17:02:34.42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10月作者:刘名[导读] 教育领域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分别是学生和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范围不同,但是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彼此配合,互相帮助才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学成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过于强化,很多学校的教师并没有认清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认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跟随自己的安排和指导前进,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教师也具备主导作用,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是为了学生服务,所以,进行教学之前,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目标。
刘名海城市第二中学辽宁鞍山 114200【摘要】教育领域最常见的教育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分别是学生和教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然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范围不同,但是缺一不可,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彼此配合,互相帮助才可以真正的实现教学成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过于强化,很多学校的教师并没有认清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认为所有的学生都需要跟随自己的安排和指导前进,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教师也具备主导作用,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是为了学生服务,所以,进行教学之前,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清楚自身的地位和目标。
【关键词】教师;学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10-176-01引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指的是学生所学的内容,整个班级所有学生所学习的内容都是由教师布置和安排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和安排之下进行学习,如果整个班级的学生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学习状态,那么则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是正确的,如果整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果并不如意,且学生出现了盲目学习的状况,那么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认识学生的地位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所服务的对象,了解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有效展开。
本文将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学生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是知识的接收者和实践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其具备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
因此,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我们需认识到了解学生的重要性。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特点和心理状态,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通过了解学生,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效益性。
因此,认识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接着,我们应该探讨如何更好地了解学生。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其次,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问题,识别他们的发展阶段和特点。
此外,还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信息和反馈,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
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为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对于促进教育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认识学生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解学生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提要: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对人民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具备了新的价值追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教育事业的辉煌,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师角色。
由传统的简单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
语文新课程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去掉“教书匠”这顶帽子,向学习型、合作型、反思型、创新型的教师转变。
在此转变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成为学习的引领者、育人的引导者和创新的点拨者。
在这些新型的教师地位中,教师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在学生的发展点看,教师在他们的起飞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人才的培养与造就,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
关键词:新课标;课程改革;教师发展;角色转变;教师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一新课程的诞生启动现代化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一个接一个的出现,而我国紧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正努力前进着,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伟大的教育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的教育模式,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德智体美劳兼顾。
摆脱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十年如一日的为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主宰,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的情况。
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有意识的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原来的教育课程体系滞后性日益显现。
因此,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5月启动了第八次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6月,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反复修改,经过教育部党组审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
2001年秋,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20个学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这标志着这次课程改革的启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核心,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人,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来源。
教师通过讲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
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方法和个人风格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
其次,教师是学生德育的重要指导者。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道德、思想、品德、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和指导。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他们的言行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挖掘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品质。
最后,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教师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和创新,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强烈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氛围。
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意识,推动学校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身体力行,激发学生成为班级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主体,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无法低估的。
他们的重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教师应该时刻保持教学热情,关注学生情感需求,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品牌。
同时,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丰富的培训机会,确保教师能够在教育事业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教育更加成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在学习中成长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学习者、探究者、参与者、思考者等。
这些角色都表明了学生是在学习中拥有主体地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者。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来掌握新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探究者。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新的问题或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参与者。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参与来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自己的参与来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参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思考者。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巩固新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
总结起来,学生是在学习中拥有主体地位。
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究、参与和思考来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掌握新的知识。
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作为教育的主导者,负责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知识传授和引导学习的作用。
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所需的知识。
他们可以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教师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规范和引导学生行为的作用。
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想、言行等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教师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进行科学指导,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教育的引导和塑造学生的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教师的言传身教将对学生的人格、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行为规范。
教师的言谈举止、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而且,教师也能够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和管理的作用。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特点,设计和准备教学活动,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场景,搭建学习的平台。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提供学习的工具和技巧,管理和组织学生的学习环境,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他们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引导学习,规范行为,塑造人格,还能够创设环境,管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浅谈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摘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辅助和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导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掌握着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讲解和理解。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了重视,教学模式也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辅助和服务。
本文将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是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核心。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服务,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
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和交流思想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注重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人性化、情感化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情感教育。
通过互动交流、情境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呢?采用互动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是一种以学生的体验、思维为中心,采用多元、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互动学习环境的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并辅导学生
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并辅导学生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他们扮演着教育教学和学生辅导的重要角色。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并辅导学生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
通过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形式。
他们不仅掌握着广泛的学科知识,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以便个性化地进行教学。
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定期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其次,教师在学生辅导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关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他们与学生建立信任和支持的关系,倾听学生的问题和烦恼,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开展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社交活动。
他们也是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和行为表现,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道德模范。
教师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并辅导学生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塑造人格和培养灵魂的过程。
教师的工作是艰巨而有挑战性的,但也是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他们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升。
教师应该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教育研讨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
同时,教师应该保持良好的与家长和同事的沟通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共同关爱和培养学生成长。
总之,教师负责教育教学并辅导学生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他们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和指导者。
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和学生辅导,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试分析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关系,教育史上存在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争论,这也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根本分歧之一。
(1)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学生中的权威作用,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都应以教师为中心。
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作手段,而应当作过程的目的和结果.)教师中心论把教师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压制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2)学生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认识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卢梭和杜威。
“学生中心论"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而只能作为“自然仆人”。
同时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
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就不应当由教师直接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学生中心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做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学生中心论把学生放在绝对主体的地位,片面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教师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学生中心论强调教育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抹杀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而都是错误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建立在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同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一)关于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作用的不同观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一问题是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
总的来说,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是“学生中心论”,一派是“教师中心论”。
为了正确认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考察和分析。
1.“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等人为代表。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过程,认为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
他们还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
例如,杜威就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只应充任“看守者”(watcher)和“助手”(helper),他不应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而应站在学生背后。
“学生中心论”者一般都把学生看做教学过程的一称自变量,看做能够完全决定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结果的主体。
从哲学观来分析,他们较多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因的作用,贬低甚至否定外因的作用。
从心理观来分析,他们比较倾向于人本主义,认为学生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能,不需外力帮助便可展现出和谐的社会行为。
他们的学习理论极为重视学生的需要、态度、情感等动机系统或内部机制等因素,认为主要是这些内部因素的变化才引起学习行为的变化。
他们主张教学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一种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
这些人大多对教育问题持理想主义态度,一般不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实践家而是教育思想家。
2.“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
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认为“把人交给自然,甚至引向自然,并在自然中锻炼只是一种蠢事”。
他把人的自然本性比作航行中的大船,认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犹如舵手一般,学生的心智成长全仰仗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求工和定式指导。
为此,他十分重视教师的权威,强调发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并断言“在教育的其他任何职能中,学生是直接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教师中心论者一般都重视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影响,把环境变化和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看成一种函数关系,视社会或教育影响的代表者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并单纯强调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而无视其主体地位。
从哲学观分析,他们大多数是外因论者或机械唯物论者。
从心理观分析,他们则倾向于行为主义,认为不应从人的内部世界寻求对人的行为的解释,而应从决定行为的外部条件来寻求对行为的解释,教师完全可以按预期的目标并通过由他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应答反应矫正或形成学生的行为。
这些人大多对教育问题持比较现实的态度,一般不是富于浪漫色彩的思想家而是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职业教育家。
上述两派观点,从理论上分析各有偏颇之处,从实践上看,在提高教学成就上收益不大。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他们不能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并将教与学的关系看成是一种直接的、简单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或自发的主本活动与外部条件的关系。
从主客体的角度,可以把“学生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约地为“学生惟一主体论”与“教师惟一主体论”。
这是在师生双方地位、作用问题上的两种极端观点,目前已不多见。
近年来出现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1)主导主体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2)双主体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3)过程主体论,存在教与学两个并行的活动过程,在教的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4)阶段主体论,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或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主体的承担者会有所变化。
此外,还有“三体论”、“复合主体论”、“层次主体论”等。
这些观点总体上可看做存在于两个极端观点之间的认识,它们的影响力与范围尚不能与历史上这两种观点并提,故不再展开叙述。
(二)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1.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简单地说,教育乃是社会通过种种途径把自然的人培养为社会的人的活动。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人,是人的身心。
进一步说,是尚未完成社会化的年轻一代的身心。
教学就其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这一点而言,其对象无疑是受教育者。
人的身心之所以构成了教育这一人类实践的对象世界,首先是由人的身心的本质所决定的。
人所具有的可教性,是人可以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
可以说,人本身因具有可教性和发展的巨大潜力,才得以使人成为教育的对象,并能够通过接受各种社会影响而日趋完善,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除人之外,一般动物都不具有可教性。
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器官及其机能就趋于成熟,遗传的许多行为方式就已本能化、固定化,这种本能行为就是在基因中业已编码的简单定型的行为。
正因如此,它们的发展可能性,它们在后天环境影响下的习得行为相对来说就极为有限。
人类则不然。
“人的基本特点就在于素质未被特殊化这一点。
”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先天的特殊能力已经消失,新生儿的极度居弱性乃是这一进化过程的结果。
相反,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大脑日益发达,从而使人在生理上具备了可塑的机制。
人脑有多达100亿~150亿个神经元,靠其突触相互连结而成无数条通路。
这些通路构成了人类后天学习结果的无限多样性的生理基础,并使人的行为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在同类影响下,在社会生活或教育活动中获得发展,身心机能不断提高,成为万物之灵。
可见,可教性是人的根本特征之一,是人的一种“先天的性格”,而教学则是施教的基本途径。
可以说,参与或被纳人教学过程体系中的儿童或学生,首先是作为教育的对象而存在和活动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学的对象,这也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首要角色。
2.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实施的并不是简单的加工改造,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来获取知识,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使之“个性化”,构成自己个性的基本部分。
无论是知识准备、认知能力还是态度和动机,学生的学习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会逐步地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社会为之预定的某些教育目标,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参与和推动教学活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由于学生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并推动教学活动的,学生的主动学习便构成了与教师的教并行且相互依存的另一活动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不可分割,二者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影响,从而向教学目标步步逼近。
没有教师的教,便不存在有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教学活动;而没有学生的学,也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充其量只是形式的、表面的,与实现教学目标毫无联系。
虽然在学校里也存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但实质上,这些学习活动仍然通过教学目标的导向、教师要求的约束和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规定而受制约于教师的教之下。
因此,尽管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教育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仍然受制约于教师的教。
(三)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社会角色是“知识的源泉”“伦理的化身”“社会价值的代表”,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求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及反映社会需要的教育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
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事实也证明,成功的教学活动也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
教师的这一职责和职业特征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其他任何因素所不能代替的。
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教师作为教育者,一般都受过专门的训练,“学业在先,术有专攻”,对儿童发展和教学原理有一定的认识,并且绝大多数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思想、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要高于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
这就使他们能够胜任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帮助,并能科学而合理地设计、组织和实施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和环境,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要求或教育要求,并努力达到这些要求。
如果说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干什么”,那么,教师的素养就表示教师在教学中“能干什么”。
一般而言,受过专门训练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能够凭籍自己的学识、能力和教学艺术引导教学的方向并因此而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
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并不表示他“在干什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在起导向组织作用呢?通过考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教师(就大多数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在起导向组织作用,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第二,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第三,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