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https://img.taocdn.com/s3/m/6ee2b00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c.png)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论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需要动脑的学科,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很难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而通过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设置一些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能够体现数学能力的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在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开展小组或个体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交流,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合作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学实验或调研活动,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提升。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差异,有各自的特长和兴趣。
通过给予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8c2561dbd1f34693dbef3e38.png)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
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
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
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
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
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之我见论文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之我见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72690e90c69ec3d5bb75de.png)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之我见摘要: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该始终贯穿和体现这一基本理念。
课堂教学除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外,主要就是要出色地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提高,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数学教学参与意识主体地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直接、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教学的动机。
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3+5。
+99=?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落实新课标小学数学
![落实新课标小学数学](https://img.taocdn.com/s3/m/94a00c56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81.png)
落实新课标小学数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落实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
一、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通过购物、旅行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学习货币、时间、距离等数学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数学思维新课标强调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应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虽然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概念、公式、运算规则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基本技能。
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测量、统计、规划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工具。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5dd42461561252d380eb6e4c.png)
浅析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摘要】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控制着课堂,学生只是课堂的听众,是接收知识的容器,学习的主体意识淡薄。
这不仅与现代教育理论相违背,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培养,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地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是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打好数学基础,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
怎样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方式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动力,是成功的秘诀。
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主观意愿,才能真正以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相反地,如果学生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没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连参与学习的激情都没有,更何谈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
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是我们所要摒弃的。
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是高效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
因此,作为教师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学习的主体地位参与到教学中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我问学生:“有一位老爷爷73岁了,可是他只过了18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大多都是一年过一个生日,老爷爷73岁应该过了73个生日,他怎么会只过了18个生日呢?这样的教学环节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的经验却无法解释这个现象,从而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10bd702b0722192e4536f6b2.png)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摘要: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除了把书本上知识教给学生,而且通过书本上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重视过程改革评价增强自信鼓励质疑一、让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行为中得以充分体现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懒惰者。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课堂教学不仅要看教师如何教,而且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出发点上来看教师怎样实施教学行为。
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弊端。
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
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注重抓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和有了多个模式学习方式。
这样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05efc4075901020207409c57.png)
谈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是双边活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使学生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
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努力以教师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暗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用亲切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自己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
通过学生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从而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心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装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c566f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9.png)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刘 林(威宁县炉山镇茶园小学 贵州 威宁 55310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要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同时要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是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体现地位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要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二、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
在许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例如、要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要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1”的来历,使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近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收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f24974f0700abb68a982fb5d.png)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
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
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
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48296203169a4517723a3ec.png)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摘要: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于学生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与了解,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从重视教师的教学引导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把握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另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真正的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与健康发展。
本文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入手,谈一下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关注策略一、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于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对于学生的需求点、不足之处进行一个全面的认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数学知识的需要,以需要促使他们产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通过创设生活化、活动化的教学情景,运用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组织趣味性、群众性的学习活动,进行灵活性、可操作性的检测反馈,使学生内心萌动学习数学的需求。
如在加法练习课上,结合元角分的知识,创设生活情境:你想浏览哪些景点?需花多少钱?你带的钱够不够?等等。
这样,学生的数学计算服务于生活需要,学习就会积极主动,且有浓厚兴趣。
二、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润滑剂,小学时期正是学生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垃圾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课堂教学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发展的过程。
积极的情感可促成学生大胆联想。
所以我们要重视情感的作用。
首先,必须创设有利于情感发展的学习情境。
例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操作情境、激励情境等。
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https://img.taocdn.com/s3/m/51820625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7.png)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意味着教师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下面就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建立信心。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学生因为害怕犯错误,就不敢发言,害怕尝试,害怕犯错。
而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和鼓励。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地为学生树立信心,要让学生知道,犯错是成长的一部分,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学习,不要害怕失败。
只有让学生建立了信心,他们才会在学习数学时敢于思考,敢于尝试,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强烈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第四,小学数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学习途径和学习资源,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富有创造性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断进行思维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
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和应用,通过开展小组探究、综合作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878d9cf0c22590102029d80.png)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摘要: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主体兴趣操作因材施教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教师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哪些物体上有圆?”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教师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的和椭圆形的?”学生回答:“做成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不平稳。
”“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平稳呢?”教师的追问令学生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
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研究了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利用讲台给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讲题,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https://img.taocdn.com/s3/m/0b5c18c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d.png)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极为重要。
学生主体地位指的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
而在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着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材料,使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喜爱和积极性。
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独立地运用和应用。
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仅能被动接受知识,还能主动地积累和运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和帮助。
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b9892c11fad6195f312ba689.png)
数学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 的学科。在教学 “ 数学概念 、 数学 公式” 等问题时 , 教 师可 以让学生多观察 。如 , 教学 “ 数 的产生 ” 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 书中的插 图从 中发现 了什么?教学 “ 直线 、 射 线和角 ” 时, 教师组织学 生通过实践观察 发现直线 、 射线和角 的联
关键词 : 数学教 学; 观察 ; 思考 ; 讨论
数学作为~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 的学科 , 《 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
2 . 让 学 生 多 思 考
标准》 明确指出在学 的过程 中使学生 由被动接受变 为主动探索 , 发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必须动脑思考 的课堂 ,知识 的获取不是 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十分重要 。 轻 而易举 的。数学概念十分抽象 , 公式运用起来 十分灵活 , 而推导
3 . 让学生多讨论
数学课堂教学 中很多知识都需要学生 去讨论 ,学生讨论 的方 式可以采取 同桌之 间、 合作学 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然而 , 不是所
学 习起着举足轻重 的作用 , 直接影 响学生学 习的情趣 , 是不可缺失
的重要环 节。 只有为学生创设好 的学 习动机 , 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才
三、 发 挥 实 践 活 动 在 数 学 教 学 过 程 中 的 作 用
示范 的作用 , 生动有效 的课堂教学 , 让学生 以教师为榜样 , 让教 师 通过观察 、 动手实践 、 合作学 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投 好的言谈举 止影 响学生 的一生 , 只有这样学生才敬佩你 , 教师 的召
有的问题都 去讨论 。在一节课 中, 只要本课 的重点 、 难点学生不易 能对学习产生浓厚 的学 习兴趣 , 才能发挥学生 主观学习的动机 , 才 懂 的时候 , 多种学习方式仍然无法解决时 , 在通过合作小组讨论来 能精力充 沛地投入 到学 习活动 中去 。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d671c9451e79b896802261b.png)
江 苏省海 门市 东洲 中学
在初 中阶段 , 学生 的学 习不仅仅是为 了中考 , 更是 为了以后
郭唐 娟
现对 问题进行调整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将 自己充分置身于学生
的角 度 。教 师 也 会 因 为 充 分 考虑 学 生 的实 际情 况 而 积 累 丰 富 的
不能忽略 , 学生 的主体地位的有效体现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
因此 , 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 数学思维能力 的提升 , 都 离不开教
师的主导性作用 。所 以 , 教师要在 教学过程 中不断地反 思和实
的解题过程 , 教师每给 出的一个问题都 是学生需要集 中思维去
突破 的地方 , 这样能充分激发 学生 的思 维。教师要抛 出一系列 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 ,在设计这些 问题时需要教师进行再三思 考。在课堂提 问的过程中 , 教师还要根据 学生课堂 中的实际表
我们还要 根据学生掌握 的情 况进 行科 学合理 的引导 。如果我们
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好 ,就不需要 引导学生去复 习平移 的定义和 性质等概念 , 而是重点练 习如何利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 。
二、 主导主体 。 与学生“ 共渔”
容, 能对学 习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反馈 , 并依据这个反馈信息指导
的学 习或工作打下 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教 学中 ,教 师应体现学
生的主体性 , 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 习。 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和理论学 习 ,就如何有效体现 学生 的主体地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教学经验 ,从而提升教 学水平 。而教师 的示范性讲解过程并不 是单纯 的讲解或板书 , 而是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启发学生 , 提 问 学生 , 帮助学生逐一突破 困难 。这个过程 中 ,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 得到 了充分的体现 , 学生 的思维紧跟着教师 的问题 , 而学生 的思 维又因为问题的细化而感受 到思维 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从而感 受到“ 存在性问题” 的一般解题方法 和特 殊处理方法 , 学生 的解
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0e9059d552d380eb63946dc4.png)
数学教学应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就是说新的教学模式必须视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等一切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应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的“主角”。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可见师生之间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引导。
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善待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要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不怕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指出教师教学中的错误,相反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
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学氛围是安全的、自由的,进而他们会大胆愉快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热烈气氛,学生在和谐、宽松、愉快地环境中生动活泼地学习。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一旦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会不断提高,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40dfae19a2161479171128e9.png)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新教材的设置也与旧教材不同,以前是重视知识的接受,单一的认识,而现在转向重视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多维的体验性。
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全面实施。
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增强、摆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形势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应转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重视个性的发展。
能由学生自己完成都应交给学生完成,最大可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理念最终的目的是应用在实践中。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标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均是为学生学习服务,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要学,变被动提问为主动提出问题。
比如,在讲解题得过程中,允许学生对疑问点随时提问,对疑难问题可以要求讲解相关知识点,无论是先前讲过的内容还是没讲过将要讲授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求知听课习惯,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不同,所以教师不能对学生都统一要求,学生主体性发展水平有差异,要因材施教,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在课堂提问,如果是基础熟记的知识点,提问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既可以促使他们及时复习,也可以让他们认识到努力就可以得到肯定,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16eaffdd2e3f5727a4e9626b.png)
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可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应情感投入,重视情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
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
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
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
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
我先叫了一位中等生,这位学生手里拿着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走上讲台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
接着引导学生向他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他们都积极思考,都想问一个问题难住他,后来有几位学生问了几个问题,他都一一做了解答,而且讲解的很清楚;最后,我让没有机会上讲台的学生在他们小组进行讲解。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b66410a300a6c30c229fef.png)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三个弊端:一是教师讲得多;二是学生“参与少”;三是教师“目中无人”,缺乏民主。
于是造成学生依赖性过大,自信心不足,主动参与的心态不强,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学习效率不高。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呢?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重视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又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老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哪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
再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因此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1.教学生“读一读”。
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
2.让学生“讲一讲”。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让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
在讲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试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思维和动手能力。
4.引导学生“想一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2006年4月
赤峰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Ch ifeng C olleg e
V ol.22N o.2
A pr.2006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赵舒平
(赤峰市林东一中,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必须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关键词:主体作用;学习动机;实践活动;学习环境;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06)02-0094-01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设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质量;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1 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识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前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样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2 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1)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2)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3)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3 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
(下转第页)
.98
教师根据上面的实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2.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2 创设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生活实践,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是生活”.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既显示数学的活力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2.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例如,我讲《图案设计》这节课时,会首先用投影给学生放许多美丽、好看的图案让学生观看,看完后,教师问学生:这些图案美不美?你知道它们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吗?你想不想也自己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迫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提出本节内容,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自己动手、动脑,学会本节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教师应多给学生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创新中发展.
(上接第94页)
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4 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