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书推荐《教育为何是无用的》
内容简介:
《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一书大量引用了文学、哲学、艺术、电影、历史以及其他领域的材料,以对教育的敌视是历史和当代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这一推论为导火线展开论述。全书包括序言、人性、爱、美、身份、生存和功用七个部分,在正文的六个章节中叙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抨击和作者自身的观点。
首先,科顿姆对于教育为什么是无用的,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教育无用,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的常识,让我们脱离了实用性,脱离了理想,它让我们丧失人性以外的东西,使我们的心变得麻木,意志变得消沉,身体变得虚弱,它让我们自命不凡、得意的昏了头,让我们的个性变得沉闷,它让我们沦为奴仆,又让我们变得叛逆,它使我们陷入贫穷,让我们变得骄纵,它使我们成为乐观主义者,同时又是悲观主义者,它导致教条主义,又导致怀疑,它让我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又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它使我们成为了骗子、书呆子。我们也许会感觉这些原因彼此之间有些矛盾,但科顿姆解释到,他在概述这一主题的时候所指的教育的概念并不总是完完全全一成不变的。
丹尼尔·科顿姆认为,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教育变得无用了。可是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如何应对呢?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教育无用远远不止是我们偶尔抨击一下夸夸其谈者、知识分子或者是浮夸的装腔作势者这么简单。教育无用这一话题就像甩不掉的幽灵一样,将行诸于我们所有的社会关系、文化形式、活动和追求当中,并威胁到它们的重要性。所以科顿姆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但在审视教育本质之前,我们必须要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必须承认这样一条真理,即现行的教育不得不教会我们绝望。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只有强调无用性即无功利的教育才能挽救其在现代体制下的没落。
其次,科顿姆的研究主要是关注于近30年来在美国出现的对教育,尤其是对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采取的种种抵制形式。因而他在本书中运用了三章的篇幅论述了人性、爱和美。并对现行教育中,特别是高等教育中这三者的漠视与缺失进行了抨击。他在书中这样阐释在大屠杀和近期与之有关的学术丑闻的背景下,我着重于分析教育为何不能让我们变得仁爱这一问题。对人文学科理论地位的抱怨既而激发我思考为何教育不能让我们变得更有爱心。当我将注意力转向艺术过于商品化的问题时,我力求解释教育为何不能让我们对美更有敏感性。在书中,科顿姆对教师使用了差劲的演员这几个字来形容,看似在贬低教师,其实他是在批评人们过分对教育工作者抱有理想化的态度,他认为这种对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化概念···一直得到重申···它愚蠢之至、危害极大。对于爱,科顿姆认为,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词。爱是一种缺陷,就像是亚里士多德说的爱是情感的过渡表现;爱既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释放;爱是包容;甚至爱令人厌恶。爱的涵义甚广···就像一个无底的容器,它顾及所有与它有关联的词,维持着它传统的形象。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使我们只有在放学后才可以尽情想想高雅与低俗,因为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做和艺术相关的事情。
再次,科顿姆用书的第五章和第六章来论述了身份和生存。他说正如国家灾难和自然灾害肯定会引发我们思考为何教育不能使我们更易生存一样,赞助性行
动和多元文化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育为何不能让我们对身份更自信的问题,而我同样会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在身份这一章中,科顿姆暗示出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他对‘你应该怎么称呼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黑人?’回答就是‘黑鬼’这一则笑话深感不安,他认为这其实预示着受教育机会和社会公正之间的不协调。他在呈现决定你身份的不是教育这一事实的同时,忧虑着教育与公正之间不协调的程度到底为何种。此外,他认为教育让我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外,因为它没有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挫折;教育使我们陷入现实生活的困境中,由于保守主义和教条主义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相信现实中的谎言,却错过了想象中的真实。言下之意,他是在批评我们那些无用的知识,正是这些无用知识的学习让我们越来越不会生存。
最后,在此书最后一个章节――功用中,科顿姆对于教育功利化这种倾向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并且对教育的无用性进行了总结性的阐释,指出教育的无用性正是教育本身无法估量的价值,无用性即无功利。
推荐理由:
我们一直在强调知、情、意、行统一于一个活动之中,但是实际的操作,我们却一直停留在表层,只做到了知的灌输和间断地行的实践,因而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更加有针对性地使用多种德育模式,而不是局限于一种。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加强对学生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更有效地进行道德内化。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学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教育过程是个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这里内因的作用是很大的。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任何有效的德育过程,都应该是在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中进行的。就如同互动德育模式中所强调的:把德育过程看作师与生、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活动过程,注重双方情感的交流、知识的互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反对灌输,我们强调的是,这种灌输必须能引起学生自己的思考、反思,能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约束,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
以上是本人对现行德育所存在问题的一些建议。其实我认为我所提出的这些建议与以往研究者所提的建议差异性并不大,而且从文章一开始我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在量上也是相当的多。可是在我们意识到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研究之后,我们的态度是什么呢?我觉得可以用科顿姆的话来说,我们确实在绝望面前屈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