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讲解学习
功能翻译学派讲解
•
Basic underlying rules of skopo theory
• • • • • a. A translatum (or TT) is determined by its skopos b. A TT is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target culture and TL concerning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source culture and SL. c. A TT does not initiate an offer of information in a clearly reversible way. d. A TT must be internally coherent. e. A TT must be coherent with the ST. f. The five rules above stand in hierarchical order, with the skopos rule predominating.
功能翻译理论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 • • •
1.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2.功能翻译的代表人物 3功能翻译的形成与发展 4.功能学派翻译实例
功能翻译形成的背景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纽 伯特(A. Neubert)、卡德(O. 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派(the Leipzig School)和以威 尔斯(W. 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Saarbrucken School)。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 语法,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对等”成为翻译研 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 形式的重新组合。这种语言科学研究范式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语言 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 令译者感到不满。 功能派翻译理论就在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中的薄弱 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 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 、最活跃的学派。 它是以目的论(Skopostheory)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_1672918320
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译文 接收
者所理解和接纳;
•-’ -
' - . ,'-•'•'CFi.i'rt* • L •*_»*1 -••*. 7 • k.•
昏喝涵_ -4 ;么祕釋蠢/ ;
?、■:I:?獨痛衡,•站 /
广
•“篇际连贯”(inter-
1/ textual coherence),或
目的论是_美尔在1978年出版的<< 普遍翻译结构》里第一次提出的.
M的论的理论基础是“行 为理 论"” (action theroy).行为理论 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有箕目的的,或更 为精 确地说,“目的”是人_zr为的属 性.因 此,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其方法 和策略 也取决于目的.“目的论”还杂 、T.和.: 了“交际理论” (theory of 象communication)和“文化理 论” (theroy of culture)等理论,认为 任何行为都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和特 定 文化背景下为某个特定目的和特定 接收 者制作的一个文本.
能K分为爻献型翻捧(documentary
ttrraannssllaattiioonn)),和提工出具了型忠翻诚译((loinysatlrtuym)原enWtaJl ,补充了目的论的缺陷
•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 “厨的”。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ies)是将
、:. " Skopos概念运用于瓣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
Functional School
人
动、厶
匕 匕
丰
和完
3
建
功冃 派 译 理
核_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功能性和目的性。
本文将介绍该学派的背景、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及应用举例,最后对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为代表。
该学派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和功能的重要性,强调翻译行为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
功能学派的发展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德国功能学派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交际过程,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主体间的互动。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不仅要传达原作的语言信息,还要根据翻译要求和目的实现文本功能的转换。
弗米尔将文本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和操作型(operative),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类型的特点和目标读者需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策略应遵循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这一原则,译者可根据原文的不同类型和目的,采取直译、意译、增译、省译等策略,以确保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
以下是一则应用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翻译实例:原文:Please note that our office will be closed for the Christmas holiday from December 24th to December 26th. We will resume business on December 27th.译文:请注意,我们的办公室将于12月24日至12月26日圣诞节假期期间关闭,将于12月27日恢复营业。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是关于办公室圣诞节假期安排的通知,属于信息型文本。
译者在翻译时,根据目的原则采取了直译的策略,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实现了文本的功能。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
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探析翻译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和科学,而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则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进行探析,从其起源、核心概念、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起源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科尔马(Hans J. Vermeer)提出。
传统翻译研究主要关注源语与译语的对应关系,而功能学派则主张将翻译置于交际语用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核心概念1. 策略(Strategies):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策略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任务要求和交际情境选择的一系列决策和操作。
不同的翻译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影响。
2. 动态平衡(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平衡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源语的意义和结构,还要考虑到译语的表达效果和接受者的需求。
3. 功能(Function):功能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追求的目的和效果。
在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中,功能的观念十分重要,翻译的功能可以是达到源语文本的功能,也可以是适应译语文化和读者需求的功能。
三、方法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1. 目的论翻译学(Skopostheorie):目的论翻译学是功能学派翻译行为理论的核心方法之一,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效果。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实现通信功能、达到交际目标或满足文化需求等。
2. 本质对等和功能对等(Essential Equivalence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本质对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的信息与功能的重要性;功能对等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交际功能,即将源语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以便与接受者进行交际。
3. 策略分析(Strategies Analysis):策略分析关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策略和决策,研究翻译策略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和效果。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PPT课件
百姓。 覆盖中国所有航线,广告投入少,收效显著。
一起奔向中国市场的广阔天地
-
16
CAAC INFLIGHT MAGAZINE CHINASKIES THE FIRST
INFLIGHT MAGAZINE IN CHINA
Official speech
expressive
Sermon Electoral speech advertisemen
Operativ7e
费米尔的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
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
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
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
Circulated in all major airlines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lights in China
Over 40 million passengers in 1994 60,000 seats
200,000 copies, every 2 months audited circulation
-
23
On june 15-16, the Third China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Forum was held at TJ Hotel. The forum was jointly sponsored by Tianjin municipal gov., 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mmission and the Cyber Century Forum. Present at the forum were officials and reserchers from China’s central govt. and Tianjin Municipality.
功能翻译理论ppt课件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是 在语言学派翻译理论之后产生的。它的提出 有重要的背景,即单纯依靠语言学的理论已 无法解释全部的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
6
Vermeer 认为,行动皆有目的,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 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 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 ,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 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 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 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 达到预期目标的策略”,也就是说 ,译文应对预定的 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这个观点对传统的原文中心 论是一个颠覆。
2
功能翻译理论非常重视翻译的文本形式,强 调文本在翻译中的功能。文本功能概念是理 解功能翻译的基础,功能翻译理论的翻译单 位与文本功能密切相关。赖斯认为文本分类 可以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 的对等程度。
3
她从两种角度对文本进行了分类 :
一是按主体交际功能来 二是根据文本的语言特
划分
点和习惯 ,对文本体裁
信息型 (informative)
或变体进行划分 ,可分 为工具书 、讲稿 、讽
文 本
表达型 (expressive) 刺作品或者广告等 。
使役型 (operative)
4
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
当代翻译界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理论争奇斗艳。20世纪70年代, 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界出现了面 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 ,使读者更 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Skopostheorie and beyond) 3.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4.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function plus loyalty)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翻译流派之功能翻译学派
例:About 1993, however, it was accidentally introduced into Florida, where the climate allowed it to survive over winter and establish populations. 译文:但是,大约在1993年,这种螺旋锥蝇意外传入到佛罗 里达州,那儿温暖的气候使他们得以平安过冬导致种群大 量繁殖。
翻译学派之 功能翻译理论
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 功能的研究(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Nord, 2001:1), 是对此类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a broad term)。
功能翻译理论
1 2 3
文本类型 和语言功 能
赖斯
翻译行为 理论
目的论
霍尔兹-曼塔利
维米尔
文本分类——赖斯V.S 纽马克
赖斯的文本分类
信息型文本
表情型文本
操作型文本
视听型文本
不同类型的文本的功能特征及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
语言功能 语言维度 语篇重点 译文功能 翻译方法
信息类
信息性(描述物体 和事实) 逻辑性 关注内容 传递指示的内容 传递原语指示性或 概念性内容。语言 应直白无冗余,病 根据需要使用明晰 化技巧。
例:--共同纲领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一边
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中国农村一直流行“养儿防老”的说法。
译:--The Common program gives the force of law to the three major policy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通用课件
翻译功能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翻译过程中译文所应发挥的作用。
详细描述
根据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翻 译功能强调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预期作用和效果,包括信息传递、表达思想、诱导行动等方面。
翻译目的
总结词
翻译目的是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或 目的。
当前
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翻译研 究的重要流派之一。
核心观点与原则
翻译目的论
翻译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强调译文在 目标文化中的功能。
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
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确保译文 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
忠实与自由度
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但允许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 和改写。
案例二:商务翻译中的目的论应用
总结词
商务翻译中,目的论强调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需求选 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详细描述
商务翻译中,目的论强调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需求选 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案例三:法律翻译中的翻译纲要制定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法律翻译中,制定翻译纲要对于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一致 性至关重要。
05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
案例一:文学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总结词
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要求译文在语言 风格、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与原文保 持一致,以传达原文的艺术效果。
VS
详细描述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应 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语义、语用和语篇等 层面的信息,以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 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例如,在翻 译诗歌时,需要保持诗歌的韵律、节奏和 意象,以传达原诗的意境和美感。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是涉及翻译的一门学术性质的研究和教学范畴。
首先,其核
心内涵是以语言学、跨文化沟通、认知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来探讨翻
译过程和产品,研究如何将一种语言中的句子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中的句子。
翻译理论以启发式和规范性方法指导翻译实践,主要研究范畴是包括翻译
方法、翻译过程、翻译产品、翻译实践等。
首先,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
分析文本结构,理解原文的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精粹,把握和定位翻译
手法,以此达到尽可能地贴近原文的效果,使译文信息内容丰富准确,可
读性好,表达恰当。
其次,翻译理论可以帮助译者分析阅读原文困难度,
考虑译文读者的知识水平,发现译文风格和读者彼此之间的联系,并准确
把握译文的翻译标准和要求,达到目的语接受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译文的要求。
总之,翻译理论可帮助译者更准确、更高级地把握翻译的原则,提高
翻译的水平和效率,取得更好的翻译结果。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全解PPT教案学习
目的论(skopos theory)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试图弥合翻译 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 (skopos theory)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 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与老师莱斯合著的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一书中对该理论的基 本架构进行阐述。
功能学派有时也被称为目的学派。 “skopos”一词来自希腊语,指行为的目标、 功能或意图。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
第22页/共35页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的目标语转向推翻了原文的权威 地位,使译者摆脱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理论史上有 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 出,并在商业文本及政治文本翻译中取得较大成功。
第23页/共35页
三、 德国功能学派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
3.1 对世界译论界的影响
1.德国功能学派以巨大的勇气摆脱直译和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定义 从翻译即文本从原语一一对应地 转换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扩展 成为翻译行为,包括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把翻 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中。 2.功能学派从某一个角度上丰富了传统翻译研究的内容,其理论并不能 成为翻译学建构中的主干框架,它只是和操纵论派,诠释论派、文化构 建派等国外译论的不同派别一样成为多元中的一支,在实践中存在着缺 陷甚至负面影响。 3.功能派理论重视翻译发起人、委托人、译文读者等对于翻译的影响和 制约作用,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开阔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了人们 对于翻译本体论的认识。
第2页/共35页
一、发展背景
• 在功能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 言学派在德国翻译学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威尔 斯(Wolfram Wilss)和科勒(Werner Koller)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论文《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一文中,莱 斯在语篇类型学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翻译过程的步骤,以 及语篇类型和体裁对翻译交际中出现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她把 翻译过程分为 ❖ 分析阶段要明确原文的功能类型(text type)和文本体裁 (text variety),然后进行文本外部语言分析。 ❖ 重述阶段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组织目标文本的结构,文本 功能决定一般翻译方法,体裁语言和篇章结构。文章还提议建 立翻译类型学。
2. 代表人物
•凯瑟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 •汉斯·弗米尔→目的论 •贾斯塔·霍茨→翻译行为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功能加忠诚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
文本类型理论
•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毕业于海德堡大学翻译 学院,是德国翻译功能学派早期重要的创建者之一。
•主要论著: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1971)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984与其师费米尔合著) 《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 尤金` 奈达则是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翻译的科学这一概念,他 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把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交际,提出了动态对等 的翻译原 则并进而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
•但是奈达的理论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形式英国学者皮特 ·纽马克针对他的不足提出 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方法。前者致力于重新组织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语句明 白流畅,符合译文规范,突出信息产生的效果;后者则强调译文要接近原文的形式。
后期理论:
在自身翻译实践的启发下,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实现 真正的对等,在有些情况下,对等甚至也并非是人们所期望达 到的效果。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光转向翻译的目的,并和弗 米尔一起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的倡导者。
• 莱斯反对莱比锡学派学者卡德含混的语篇概念,她 借鉴了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将语篇类 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操作型三种类型,并指出 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的翻译方法。一篇文章可能同时 具备几种功能,但总有一种处于主导地位,能否传 达原文的主导功能是评判译文的重要因素。 •同时,她认为目标文本的形态首先应该由目标语境 中所要求的功能和目的决定,目的随接受者的不同 而改变。
二、功能翻译理论
•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 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
• 莱斯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 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在 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并把这样 的翻译称为综合性交际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然而在实践中,她又意识到等值不仅不可能实现, 而且有时并非是人们所期望的,因此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 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卡特福德运用韩礼德的理论对翻译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描写研究,提出了翻译是用一种 等值的语言(译语)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 并指出对等是翻 译研究和实践的中心问题,这些观点在译学界也影响很大。
•从以上代表人物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从源语转换为目的语过程中的变 化规律,而对等是他们理论共同点和契合点. 虽然此时的翻译研究有了朦胧的学科意识,进 入了科学的理论层面,但过分强调对等, 使翻译沦为语言学的附庸而不是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不满。
1. 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以莱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判的可能性与 限制》一书为标志。建立了功能派理论的雏形。
• 第二阶段,莱斯的学生费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成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 第三阶段,在费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特瑞进一步 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
•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诺德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 功能翻译理论》,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合了功能派各 种学术思想,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她对 目的论理论即继承又发展,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目的论功用主义的批评,扩大了 其影响。
早期理论:
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她认为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 篇层面的对等,而非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将翻译策略 和语言功能、语篇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合起来考察。作为 长期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莱斯的功能研究法起初是为了 使译本评估系统化,提出将文本功能作为翻译批评的标准, 从原文和译文二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
针对翻译研究中对等理论的薄弱环节,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于上 世纪70年代后期而生,它是以目的论( Skopostheory) 为核心的 强调文本和翻译功能的一种翻译流派, 它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 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 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
功能目的翻译论旨在于翻译应该基于以译文和译文读者的反应 来进行翻译,而不是依据传统理论中的翻译应以原文和原文读 者的反应进行 。可以说,目的论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从另一 个新的角度来进行翻译研究.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语文学派 文艺学派 阐释学派
西方翻译 流派
对等学派
语言学派 功能学派 认知学派
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概论、规范理论、操纵理论) 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 后殖民主义理论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
一、发展背景
• 在功能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 言学派在德国翻译学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威尔 斯(Wolfram Wilss)和科勒(Werner Koller)等。
• 对等论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 中得以保留。但是,“在翻译实用性文本(如广告,使用说 明书)而非文学作品时,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倾向于 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他们对不同的语篇体裁和文本 类型选择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标准来制定翻译方 法,这使得对等论更加让人迷惑不解。”
• 雅格布逊从语言学角度对语言首次把翻译分为三种类型即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和符际 翻译 这一分类准确概括了翻译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