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十种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十种酶及其同工酶的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周凤敏(山东省东明县人民医院,东明274500) 近年来,诊断肝脏疾病的方法很多,但酶类检测,以及一些酶的同工酶的检测结果的变化紊对肝病的诊疗非常重要,现对临床上常用的十种酶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1 转氨酶及其同工酶(G PT、G OT或A LT、AST) G PT几平分布于所有组织中,但以肝脏组织中最多,均占80%,其次是肾、心、骨骼肌中,它有A LT s及A LT m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及线粒体,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倍,肝细胞坏死血清中以A LT m为主。
AST按含量多少顺序为心、肝、骨骼肌和肾等,肝中70%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它有AST s及AST m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可溶性的细胞质和线粒体。
细胞轻度损伤时AST s 升高显著,而严重损伤时,则AST m大量出现于血清中。
A LT是反映肝损伤的一个很灵敏的指标。
急性黄疸型肝炎时,A LT的阳性率几乎高达100%,无黄疸型者阳性率约80%,中毒性肝炎时,阳性率也很高,而且G PT的升高出现在临床和其他肝功试验阳性结果之前。
故测定A LT的活性对急性肝炎,中毒性肚炎和潜伏期肝炎的早期诊断和发现有重要意义。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 LT仅轻度升高,但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可明显升高。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消失后,如A LT仍不下降或不稳定,提示病情尚不稳定。
如果A LT已正常,而又升高或持续不降时,提示肝炎再发向迁延转化。
故A LT的测定,也是随访肝炎预后的指标。
如同时测定AST并计算DeRitis比值,即AST/A LT之比,则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转归也特别有价值。
急性肝炎时DeRitia比值<1,肝硬化时DeRitis比值≥2,肚痛时D eRitis比值≥3。
A LT测定虽然是肝细胞的灵敏指标,但由于A LT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中,许多肝外病变时,如心梗、急性胰腺炎等,服用某些药物,如异烟肼,红霉素及有机磷中毒等,在一些特殊生理善状态下如妊娠期等,A LT均可升高。
生化检验项目临床意义5
序号:41
英文缩写:UA
检验方法:尿酸酶法
计量单位:μmol/L
参考值:儿童:120~320男:210~410女:150~350
临床意义:尿酸增高:常见于痛风、子痫、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重病肝病、铅及氯仿中毒等。
尿酸降低:常见于恶性贫血、乳糜血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后。
计量单位:U/L
参考值:酶法:8~40
临床意义:此酶增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
名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序号:57
英文缩写:ALT或GPT
检验方法:速率法
计量单位:U/L
参考值:酶法:5~40
临床意义:此酶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指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名称: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序号:60
英文缩写:ALP或AKP
检验方法:速率法
计量单位:U/L
参考值:婴儿:50~240儿童:20~220成人:20~110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骼系统活跃,可使碱性磷
检验方法:改良J.G法
计量单位:μmo1/L
参考值:0~8.6
临床意义:直接胆红质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名称:血清间接胆红质测定
序号:44
英文缩写:IBIL
检验方法:计算法
计量单位:μmo1/L
参考值:1.7~11.97
临床意义:间接胆红质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临床医师多从疾病出发,将酶测定结果和其它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起来,分清主次,辨证地加以应用;对一个检验医师而言,单从这方面考虑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对具体每个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临床提供咨询,解释好各项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以常用的具体酶为中心,系统介绍该酶在临床论断中的应用,包括该酶的作用、性质特点、组织分布与其临床应用价值。
一、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肌酸激酶(CK)催化下列反应:以前临床常习惯将此酶称为肌酸磷酸激酶(CPK),此名称不确切,目前国外已摒弃不用。
此反应逆向反应速度约为正向反应速度6倍,与大多数激酶一样,Mg2+为它的辅基,需双硫键维持酶的分子结构。
测定酶活性时必须加入巯基化合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目前最常用的激活剂。
CK作用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在3种肌组织和脑组织中含量最高。
CK是由两种不同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这样正常人体组织常含3种同工酶,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别为: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除细胞质外,在心肌、骨骼肌和脑等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还存在另一种结构不同的CK,它也是二聚体,常简写为CK-MiMi,电泳时速度最慢,故命名为CK4。
【组织分布】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脑组织中,此外还存在于一些含平滑肌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内。
而在肝、红细胞中含量极微或者没有。
骨骼肌无论在每克组织含量(328U/G湿重)还是绝对含量上都大大超过其它组织和器官。
其中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
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313U/G湿重),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中是绝无仅有的。
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它同时也是人胚胎中CK 的主要存在形式。
【生理变异】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生化指标检验及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泻,呕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
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失血等。
4.血清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
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病,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5.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转移癌、骨折恢复期。
另外,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骨胳系统活跃,可使ALP增高。
注意:使用不同绶冲液,结果可出现明显差异。
6.血清r-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或r-GT)测定的临床意义:升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7.血清总胆红质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肝脏疾病肝外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慢性活动期肝炎闭塞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胰头癌肝硬化输血错误8.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9.血清甘油三酯测定的临床意义:增高:可以由遗传、饮食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等。
TG值 2.26mmol/L 以上为增多;5.65mmol/L以上为严重高TG血症。
降低:常见于甲亢、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肝实质性病变、原发性B脂蛋白缺乏及吸收不良。
10.血清总胆固醇测定的临床意义:1、高脂蛋白血症与异常脂蛋白血症的诊断及分类;2、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的判断;3、CHO增高或过低可以是原发的(包括遗传性),营养因素或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甲状腺病、肾病等。
同工酶在临床上的意义
生物工程12 万晓佳同工酶(isozyme,isoenzyme)广义是指生物体内催化相同反应而分子结构不同的酶。
按照国际生化联合会(IUB)所属生化命名委员会的建议,则只把其中因编码基因不同而产生的多种分子结构的酶称为同工酶。
最典型的同工酶是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
同工酶的基因先转录成同工酶的信使核糖核酸,后者再转译产生组成同工酶的肽链,不同的肽链可以不聚合的单体形式存在,也可聚合成纯聚体或杂交体,从而形成同一种酶的不同结构形式。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的一组酶。
在动、植物中,一种酶的同工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形成各组织特异的同工酶谱,叫做组织的多态性,体现各组织的特异功能。
大多数基因性同工酶由于对底物亲和力不同和受不同因素的调节,常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例如动物肝脏的碱性磷酸酯酶和肝脏的排泄功能有关,而肠粘膜的碱性磷酸酯酶却参与脂肪和钙、磷的吸收。
对LDH催化的可逆反应,心肌中富含的LDH1及LDH2在体内倾向于催化乳酸的脱氢,而骨骼肌中丰富的LDH4及LDH5则有利于丙酮酸还原而生成乳酸。
所以同工酶只是做相同的“工作”(即催化同一个反应),却不一定有相同的功能。
在医学方面,同工酶是研究癌瘤发生的重要手段,癌瘤组织的同工酶谱常发生胚胎化现象,即合成过多的胎儿型同工酶。
如果这些变化可反映到血清中,则可利用血清同工酶谱的改变来诊断癌瘤。
此外。
因同工酶谱有脏器特异性,故测定血清同工酶常可较特异地反映某一脏器的病变,如血清的LDH1(B4)或MB型肌酸激酶(CK-MB)增加是诊断心肌梗塞较特异的指标,较测定血清LDH或肌酸激酶(CK)总活力更为可靠。
目前,同工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意义。
同工酶的分布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或细胞内的定位不同,使其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意义。
1)同工酶在不同组织中差异的临床意义:因为存在组织差异,所以可根据其变化来推测受损的组织或器官。
1诊断酶学
诊断酶学一、血清酶(一)血清酶的分类1.血浆特异酶: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酶。
如胆碱酯酶、脂蛋白脂肪酶、铜氧化酶等。
大多数在肝内合成。
血浆特异酶活性的改变,除了反映血液功能外,还反映来源器官的功能。
2.非血浆特异酶:在血浆中浓度很低,且无功能。
(1)分泌酶:来源于外分泌腺的酶。
如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
血液中分泌酶以失活状态存在,不发生催化作用。
在血液中的浓度和其分泌腺体的功能活动和疾病有关,例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就会升高。
(2)代谢酶(细胞酶):在细胞内发挥催化功能的酶。
正常时这些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血浆中酶活性很低。
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
当酶来源的组织细胞发生病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坏死时,细胞内酶大量进入血浆,导致血浆酶活性显著增高。
其下降的临床意义很少。
这一类酶较多,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它们在肝病、心脏病时都可能出现变化。
(二)血清酶生理变异及其病理生理机制1.血清酶生理变异(1)性别:CK和GGT都是男性高于女性。
(2)年龄:碱性磷酸酶(与骨生长发育相关)。
(3)进食:酗酒可引起γ-GGT明显升高。
(4)运动: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如CK、LD、AST等。
(5)妊娠与分娩:妊娠时ALP升高,分娩时可能有CK、CK-BB、LD升高。
2.血清酶病理改变机制:(1)酶合成异常:血浆特异酶大多数是在肝合成,当肝功能障碍时酶浓度常下降。
如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在有肝功能障碍时可能下降。
由于酶基因变异也可引起特定酶减少或消失,如肝-豆状核综合征患者血中铜氧化酶活性可明显下降。
如有骨细胞增生时,血中ALP可上升。
(2)细胞酶的释放: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影响细胞酶释放的主要原因有:1)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2)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的形式;3)酶蛋白分子量的大小:酶释放的速度和分子量成反比。
例如LD分子量大于CK,而当有心肌梗死时,LD在血液中升高的时间就晚于CK。
肝生化检查及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八)血清5'核苷酸酶(5'N)
• 是一种特殊的磷酸酯水解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仅作用于 5‘磷酸单核苷酸,正常人血清5’N活性为 2-15国际单位/升。 • 肝胆疾病病人的血清5‘N活性升高,但骨 骼疾病病人不升高,故对肝胆疾病的诊 断价值比ALP高。 • 正常妊娠者的5'N活性亦升高,对此应 加以鉴别。
㈨单胺氧化酶(MAO)
• 所测定的是血清中的结合胆红素,即直 接胆红素,正常值:一分钟胆红素 1.71 –7.0微摩尔/升,总胆红素为1.7117.1微摩尔/升 • 临床意义如下: • (1).诊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疾病 • (2).早期诊断某些肝胆疾病。 • ( 3).协助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和 阻塞性黄疸。
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
• (3).如果血清胆红素增高,但是尿中 胆红素阴性,提示为高非结合胆红素血 症,因为只有结合胆红素才能经尿排出。 临床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及一些先天性遗 传性疾病。 • (4).溶血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呈阴 性反应;阻塞性黄疸病人尿胆红素阳性; 肝细胞性黄疸病人亦呈阳性反应。
二、肝脏功能的检测指标
• • • • (一) 胆红素测定 (二)蛋白质代谢的检测指标 (三) 肝脏脂肪代谢的检测指 (四) 肝脏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一)肝脏胆红素代谢的检测指标
• • • • 1、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 2、血清总胆红素测定(TB) 3、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4、尿液尿胆原测定
1、血清一分钟胆红素测定
3、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 正常时为阴性。如为阳性有以下临床意义: • (1).怀疑有黄疸的病例,本试验可立即得 到结果,是快速、简便的肝胆疾病筛选检查。 • (2).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的病人, 在血清胆红素甚至一分钟胆红素升高前,尿中 即可查到胆红素,比尿胆原还早,故可用于早 期诊断。在肝炎恢复期病人,尿胆红素可在黄 疸完全消退前即消失,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常用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测定(TC)
概述TC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血液之中,它是合成胆
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维生素D的原料,也 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
参考值 成人 ≤ 5.17 mmol/L
为合适水平
5.20~5.66 mmol/L 为边缘水平
5.69mmol/L
升高
临床应用↑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肾病综
是体内逆向转运胆固醇的
主要载体,把外周组织内
多余的胆固醇运输到肝脏
处理降解,有利于防止动
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参考值 男性 0.08~1.80 mmol/L 女性 0.80~2.35 mmol/L
临床意义
HDL-c水平与CHD的发病率呈负相 关HDL-c增加1mmol/L,CHD发病 率减低2~3%。
13
症阻塞性黄疸、DM、长期高脂饮食和 甲减等
11
甘油三脂测定(TG)
概述 由肝、脂肪组织和 小肠合成,参与胆 固醇和胆固醇 脂的合成,为细胞 供能并储能。
12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HDL-c
Bile
A-I
LCAT A-I
Liver
Mature HDL
概述
FC Nascent
ABCA1
HDL
Macrophage
16
血清肌红蛋白(Mb)测定
概述
参考值
临床意义
Mb是心肌和骨 骼肌细胞中含量 丰富的氧合血红 蛋白,当肌细胞 受损时Mb就释 放至血液中,引 起血中Mb水平 明显升高。
男性 18~74ng/ml 女性 18~66ng/ml
在AMI症状出现后
1.5-4小时,Mb↑↑ 4~12小时达峰值 72小时后开始恢复 比肌酸激酶(CK)早
血清肝酶及临床意义
高胆红素血症可由于: 高胆红素血症可由于: 胆红素产生过多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 这包括: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障碍; 这包括:①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障碍;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障碍( ②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障碍(肝细胞中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降低); );③ 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降低);③肝细 胞对胆红素的排泄障碍
血清中胆红素水平是由于胆红素生成和清除两种 因素决定的 胆红素每日生成250mg,但正常肝每天能处理胆 胆红素每日生成 , 红素达1500mg 红素达 由于肝处理胆红素的储备能力甚大, 由于肝处理胆红素的储备能力甚大,因此血清胆 红素并非肝功能的敏感试验 有黄疸并非就是肝炎 反映肝损害程度和判断预后 判断疗效和指导治疗
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随胆汁排泄至 肠管后,在回肠末端至结肠部位, 肠管后,在回肠末端至结肠部位,在肠管菌丛的 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 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脱下葡萄糖醛酸,然后逐 步被还原成二氢胆红素、中胆红素、 步被还原成二氢胆红素、中胆红素、二氢中胆红 中胆素原、粪胆原及少量 及少量d-尿胆原, 素、中胆素原、粪胆原及少量 -尿胆原,后三 者与重氮试剂的呈色反应相同,统称为胆素原。 者与重氮试剂的呈色反应相同,统称为胆素原。 正常人每天从粪便排出的胆素原为40-280mg, 正常人每天从粪便排出的胆素原为 , 胆素原在肠管下段接触空气后分别被氧化成为尿 胆素原在肠管下段接触空气后分别被氧化成为尿 胆素、粪胆素和 尿胆素 三者统称为胆素), 尿胆素( 胆素、粪胆素和d-尿胆素(三者统称为胆素), 随粪便排出,成为粪便的主要色素。 随粪便排出,成为粪便的主要色素。 在小肠下段生成的胆素原约有10% % 在小肠下段生成的胆素原约有 %-20%可被肠粘 膜重吸收 再经肝门静脉入肝, 吸收, 膜重吸收,再经肝门静脉入肝,重吸收入肝的胆 素原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道,构成肠肝循环, 素原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胆道,构成肠肝循环, 小部(每日0.4-4.0mg)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小部(每日 )经体循环随尿排出。
血液生化及其临床意义
肝胆:患有阻塞性黄疸、胆囊炎、胆囊破 肝胆 裂、胆石症、胆汁淤积性肝炎,以及脂肪 肝、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化、肝破损、 中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中毒、原发性与 继发性肝癌(肿瘤)(淋巴、血管、细胞 肉瘤、转移性癌)等时,肝细胞过度制造 ALP 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 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引起血清中的 碱性磷酸酶偏高。 皮质类固醇过多:应激、肾上腺皮质机能 皮质类固醇过多 亢进、外源性皮质类固醇及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治疗等诱导引起的肝脏疾病,有时升 高60~70倍。
诱发高血脂和脂肪肝的疾病:糖尿病、猫甲状腺 诱发高血脂和脂肪肝的疾病 机能亢进、急性胰腺炎。 饲喂低蛋白食物。 饲喂低蛋白食物 新生瘤:淋巴肉瘤、混合乳腺瘤、肉瘤、癌。 新生瘤 小肠碱性磷酸酶增加:小肠粘膜疾病、腹泻、寄 小肠碱性磷酸酶增加 生虫、手术后局部缺氧、肠阻塞。 药物:抗惊厥药物(二苯乙内酰脲、扑癫酮、苯 药物 妥英钠、苯巴比妥,升2~4倍)、杀虫药(迪尼 耳丁)。 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埃立希氏体病。 感染 人为:血样室温放置12h,可增加5%~30%。 人为 血清碱性磷酸酶值升高而血清胆红素值正常则表 明肝淤血或肝肥大。
心肌梗塞和骨骼肌坏死通常CPK值升高。 但中枢神经损伤时只有CPK值升高,故可 以确诊。 代谢性疾病:磷酸果糖激酶缺乏、甲状腺 机能减退(30%)、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犬恶性高热、犬猫肌肉营养不良。 CK降低 降低:血样放置时间过长(>2小时) 降低
6.LDH: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意义: 意义 GGT增高 增高: 增高 肝胆: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时此酶在肝内 肝胆 合成亢进(指标超出正常5倍以上甚至达10 倍);阻塞性黄疸时此酶因排泄障碍而逆 流入血;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 硬变失代偿、胆道感染时轻中度升高。如 果持续性升高可能存在肝坏死。皮质类固 醇诱发肝脏疾病时中度升高。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1)
2017年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生化检验第五章重要考点(1)诊断酶学本章考点:1.血清酶(1)分类、生理变异与病理生理机制(2)酶活性与酶质量测定方法及其评价(3)同工酶及其亚型测定的临床意义2.血清酶活性检测技术(1)酶活性概念和表示方法(2)酶活性测定方法分类、原理、优缺点及应用(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4)工具酶的概念、代谢物测定中常用的指示反应3.常用血清酶及同工酶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肌酸激酶及同工酶和其亚型(2)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3)氨基转移酶及同工酶(4)碱性磷酸酶及同工酶(5)谷氨酰基转移酶及同工酶(6)淀粉酶及同工酶(7)酸性磷酸酶及同工酶4.代谢物酶法测定第一节血清酶一、血清酶的分类根据酶的来源及其在血清中发挥催化功能的情况,可将血清酶分为两大类。
(一)血浆特异酶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酶。
如凝血酶、胆碱酯酶(CHE)、脂蛋白脂肪酶、铜氧化酶等。
它们大多数在肝内合成,在血浆中的浓度甚至超过器官细胞内浓度。
有的可以作为肝功能试验的一部分。
血浆特异酶活性的改变,除了反映血液功能外,还反映来源器官的功能。
(有少部分酶在细胞合成后分泌到血液中行使其功能,如凝血因子及有关的纤溶因子。
它们以酶原状态分泌人血,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活,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
)(二)非血浆特异酶在血浆中浓度很低,且无功能,分为两种。
1.分泌酶:来源于消化腺或其他外分泌腺的酶。
如α-淀粉酶(AMY)、前列腺酸性磷酸酶(ACP)、脂肪酶(LPS)、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ALP等。
正常体液中外分泌酶活性低而稳定,不发生催化作用。
在血液中的浓度和其分泌腺体的功能活动和疾病有关,来源增加或排泄受阻时,血浆中此类酶活性增高。
例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就会升高。
2.代谢酶:(细胞酶)在细胞内发挥催化功能的酶。
正常时这些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血浆中酶活性很低。
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
当酶来源的组织细胞发生病变,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细胞坏死时,细胞内酶大量进入血浆,导致血浆酶活性显著增高。
临床常用血清酶
某些血清酶可作为疾病预后的指标,有助于评估 患者的康复状况和生存期。
血清酶的分类与特性
转氨酶类
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用于
反映肝脏功能。
脂肪酶类
如脂肪酶(LPS)、酰基甘油水解酶 (ACHE),参与脂肪代谢,可用于
诊断胰腺炎等疾病。
肌酶类
如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 用于反映肌肉损伤。
提高检测准确性与灵敏度的方法
标准化操作
制定血清酶检测的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一 致性。
质量控制
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比对和校准,确保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新型检测方法
研究和发展新型的血清酶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发光、质谱分析等, 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个性化医疗与血清酶检测
CK-MB是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其升高 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
肿瘤诊断与监测
要点一
α-L-岩藻糖苷酶(AFU)
AFU升高常见于肝癌等肿瘤疾病,对于肝癌的诊断和监测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要点二
癌胚抗原(CEA)
CEA是一种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升高 ,对于结直肠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诊断和监测具有 一定的意义。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 血清酶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医 生会根据个体情况给出正常参考 值。
结果解读
医生会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临床 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血清酶活性变化的意义,为诊断 和治疗提供依据。
报告发放
检测报告应包括检测方法、正常 参考值、检测结果及医生对结果 的解读和建议。患者应妥善保存 报告,以便日后复查和就诊时使 用。
血清酶测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清酶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用血清酶的测定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 学会运用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等方法进行血清酶活性测定。
二、实验原理血清酶测定是临床生化检验的重要项目,通过检测血清中酶的活性,可以了解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酶催化反应: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催化底物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特定的产物。
2. 底物消耗法:在酶催化反应中,底物被消耗的速率与酶活性呈正相关,通过测定底物消耗的速率,可以计算出酶活性。
3. 产物生成法:在酶催化反应中,产物生成的速率与酶活性呈正相关,通过测定产物生成的速率,可以计算出酶活性。
4. 分光光度法:利用酶催化反应产生的特定产物或底物,在特定波长下对光有吸收作用,通过测定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酶活性。
5. 电化学法:利用酶催化反应产生的电子转移,通过测定电流或电位变化,可以计算出酶活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化学分析仪、恒温水浴箱、移液器、试管等。
2. 实验试剂:底物溶液、酶标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剂、酶活性测定试剂盒等。
3.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患有肝脏疾病、心肌疾病等患者。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采集实验对象的静脉血,分离血清。
2. 酶活性测定:(1)底物消耗法:取一定量的底物溶液和血清,在恒温水浴箱中孵育一定时间,测定底物消耗的速率,计算出酶活性。
(2)产物生成法:取一定量的底物溶液和血清,在恒温水浴箱中孵育一定时间,测定产物生成的速率,计算出酶活性。
(3)分光光度法:取一定量的底物溶液和血清,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酶活性。
(4)电化学法:取一定量的底物溶液和血清,在电化学分析仪上测定电流或电位变化,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酶活性。
3. 结果分析:比较实验对象和正常对照组的酶活性,分析其临床意义。
五、实验结果1. 正常对照组血清酶活性:(1)谷丙转氨酶(ALT):10-40 U/L(2)谷草转氨酶(AST):8-28 U/L(3)碱性磷酸酶(ALP):35-125 U/L(4)乳酸脱氢酶(LDH):100-180 U/L2. 患者组血清酶活性:(1)肝脏疾病患者:ALT:100-200 U/LAST:50-100 U/LALP:150-300 U/L(2)心肌疾病患者:ALT:20-50 U/LAST:40-80 U/LLDH:200-300 U/L六、实验结论1. 血清酶测定是临床生化检验的重要项目,可以反映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
各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各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1)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主要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等。
长期白蛋白、胆碱脂酶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补充维生素K不能纠正时,说明正常肝细胞逐渐减少,肝细胞合成蛋白、凝血因子功能差,肝脏储备功能减退,预后不良。
(2)反映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间接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及碱性磷酸酶(ALP)等。
肝细胞变性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者肝内胆汁淤积时,可以出现上述指标升高。
溶血性黄疸时,可以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
(3)反映肝实质损害的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其中ALT是最常用的敏感指标。
1%的肝细胞发生坏死时,血清ALT水平即可升高1倍。
AST持续升高,数值超过ALT往往提示肝实质损害严重,是慢性化程度加重的标志。
检测代码“小三阳”“大三阳”因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人因康复获得免疫力的人未接触过乙肝病毒的人注释乙肝表面抗原HBsAg + + - - -检验乙肝感染的最直接指标,但在感染初期和在病毒被清除之后很可能检测不到(阴性)。
连续6个月以上阳性表示慢性肝炎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这个指标阳性表示有传染性。
另外在注射乙肝疫苗72小时之内呈阳性。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 - + + -如果病毒被清除,表面抗原则为阴性,表面抗体阳性。
表示感染过乙肝病毒已经痊愈,或者是注射过乙肝疫苗。
乙肝e抗原HBeAg - + - - -检验治疗进展的检验。
通常在表面抗原出现后不久就出现(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在大量复制,传染性强。
但有些种类的乙肝病毒并不产生e抗原。
乙肝e抗体HBeAb + - - - -在e抗原出现后如果身体可以自动清除病毒则e抗体会出现(阳性),通常表示身体正在大量杀死病毒,表示HBV复制水平低。
通常和e抗原不会同时阳性。
但也有由于病毒基因变异而出现e抗体,这种情况下e抗体阳性并不表明病毒正在减少,即“假小三阳”。
医学检验--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1.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2.连续监测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总活性3.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6.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中谷氨酰基转移酶(GGT)7.淀粉酶(AMY)测定8.比色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
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CK作用后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CK需要镁离子激活。
1.原理酶偶联反应测定CK活性浓度。
在340nm监测NAD(P)H的生成量,可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
3.参考值男性38~174U/L(37℃);女性26~140U/L(37℃)。
4.临床意义升高:(1)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生后2~4h此酶即开始升高,12~48h达最高峰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
(2)病毒性心肌炎。
(3)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骨骼肌损伤。
(4)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
降低:甲亢,长久卧床者总CK(主要为CK-MM)可下降。
5.CK同工酶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CK同工酶,称为CK-Mt。
(1)检测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 同工酶免疫特性和电泳迁移率各不相同。
在电泳时,CK-BB 迁移最快,走在阳极白蛋白区;CK-MB 居中,位于α2和β球蛋白区;CK-MM 最慢,位于阴极γ-球蛋白区;CK-Mt 迁移率最低,位于CK-MM 之后。
临床常用血清酶
ALT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其次为肾、 ALT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其次为肾、 大量存在于肝脏组织中 骨骼肌等。血清ALT活性升高, ALT活性升高 心、骨骼肌等。血清ALT活性升高,通常表示 肝脏损伤。ALT有两种不同活性的同工酶 肝脏损伤。ALT有两种不同活性的同工酶 α(ALTs)、β(ALTm), α(ALTs)、β(ALTm),分别存在于细胞质及线 粒体,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 16倍 粒体,后者的活性为前者的16倍。肝细胞坏死 血清中以ALTm为主。 ALTm为主 血清中以ALTm为主。
AST主要存在于心肌,以往多用于AMI的诊断。 AST主要存在于心肌,以往多用于AMI的诊断。AMI 主要存在于心肌 AMI的诊断 发病6 8h即升高 48~60h达到高峰 即升高, 达到高峰, 5d恢复正常 恢复正常。 发病6~8h即升高,48~60h达到高峰,4~5d恢复正常。 但由于AST AMI时升高迟于CK,恢复早于LD AST在 时升高迟于CK LD, 但由于AST在AMI时升高迟于CK,恢复早于LD,故诊断 AMI价值不大 在急性肝炎时,AST虽亦显著升高 价值不大。 虽亦显著升高, AMI价值不大。在急性肝炎时,AST虽亦显著升高,但 升高程度不及ALT 而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 ALT, 升高程度不及ALT,而在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时, AST升高程度超过ALT。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升高程度超过ALT AST亦可升高 AST升高程度超过ALT。胆道疾患时AST亦可升高。 临床上血清ALT AST表现为轻度增加的有胰腺炎 ALT、 表现为轻度增加的有胰腺炎、 临床上血清ALT、AST表现为轻度增加的有胰腺炎、 乙醇性脂肪肝、肝硬化、肉芽肿、肿瘤; 乙醇性脂肪肝、肝硬化、肉芽肿、肿瘤;中度增加的 有传染性淋巴增多症、慢性活动性肝炎、 有传染性淋巴增多症、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外胆道梗 心肌梗死;重度增加的有病毒性肝炎、 塞、心肌梗死;重度增加的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 炎等。肝硬化、 炎等。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心肌梗死常有 AST>ALT。 AST>ALT。
医学检验--血清酶基本知识
血清酶(一)血清酶的分类(二)血清酶生理变异及其病理生理机制(三)酶活性和质量测定方法及其评价(四)酶活力测定的影响因素(五)工具酶(六)标本采集要点及酶活性表示法(七)同工酶和亚型测定的临床意义血清酶的分类根据酶的来源及其在血清中发挥催化功能的情况,可将血清酶分为两大类。
1.血浆特异酶在血浆中发挥特定催化作用的酶。
如凝血酶、纤溶酶、胆碱酯酶(CHE)、脂蛋白脂肪酶、铜氧化酶等。
特点:(1)大多在肝内合成;(2)以酶原状态分泌入血,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激活;(3)有的可以作为肝功能试验的一部分。
血浆特异酶活性的改变,除了反映血液功能外,还反映来源器官的功能。
2.非血浆特异酶在血浆中浓度很低,且无功能,又可分为两种。
(1)分泌酶:指来源于外分泌腺的酶。
如α-淀粉酶(AMY)、前列腺酸性磷酸酶(ACP)、脂肪酶(LPS)、胃蛋白酶、胰蛋白酶、ALP等。
在血液中的浓度和其分泌腺体的功能活动和疾病有关,来源增加或排泄受阻时,血浆中此类酶活性增高。
例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就会升高。
(2)细胞酶:存在于细胞内,参与细胞内新陈代谢的酶。
正常时这些酶存在于组织细胞中,随细胞的不断更新和破坏经常释出极少量进入血液,血浆中酶活性很低。
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悬殊。
当酶来源的组织细胞发生病变,细胞内酶大量进入血浆,导致血浆酶活性显著增高。
这一类酶临床应用较多,如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它们在肝病、心脏疾病时都可能出现变化。
血清酶生理变异及其病理生理机制1.生理变异:(1)性别:多数酶无性别差异,CK和GGT都是男性高于女性,因此不能以一个参考值作为判断标准。
(2)年龄:如新生儿的CK和LD活性常为成人的2~3倍,ALP和GGT到老年时可能有轻度升高。
(3)进食:酗酒可引起GGT明显升高。
(4)运动:剧烈运动可引起血清中多种酶升高,如CK、LD、AST等。
(5)妊娠与分娩:妊娠时ALP(因有胎盘ALP同工酶)升高,分娩时可能有CK、CK-BB、LD升高。
化验单上的各种酶检查有什么意义
化验单上的各种酶检查有什么意义
正常人体内酶活性较稳定,当人体某些器官和组织受损或发生疾病后,某些酶被释放入血、尿或体液内。
因此,借助血、尿或体液内酶的活性测定,可以了解或判定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清和尿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当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某些肝胆疾病,特别是胆道梗阻时,血清r-谷氨酰移换酶增高等等。
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脏受损,肝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强,大量转氨酶释放入血,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心肌梗塞时,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明显升高。
常见生化检验指标临床意义
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
理化性质:
• 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在电泳分离时, 常显示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仅约 12小时。因此,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 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肝功能不全、比之白蛋 白和转铁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第七页
临床意义:
除了作为一种灵敏的营养蛋白质指标,PA在急性炎症、 恶性肿瘤、肝硬化或肾炎时其血浓度下降。
孕妇总胆汁酸偏高的原因
• 主要是由于胆汁酸代谢异常,孕期激素水平改变造成的
产生的危害
• 抑制胆道平滑肌蠕动,造成胆汁引流不畅,易发生肝内胆汁淤 积症。
• 胆汁中的胆红素及胆汁酸,经肝窦状隙返流入血,随血循 环带到孕妇及胎儿全身,过高的胆红素可透过胎儿血脑 屏障形成“核黄疸”影响智力发育;过高的胆酸盐刺激 孕妇皮肤神经未稍引起搔痒.其主要危害是增加早产,胎 儿宫内窘迫及胎儿宫内死亡率,并增加孕妇产后出血发 生。
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升高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 损或滤过负荷是否增加的情况;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尿液β2—MG也有升高。
第十七页
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
是检测肾损伤,特别是肾小管缺血、坏死的 敏感指标。
第十八页
载脂蛋白
血浆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主要分A、B、C、D、E五类,主要在肝 (部分在小肠)合成,载脂蛋白是构成血浆脂 蛋白的重要组分。
TBA测定比传统肝功能指标任何一项都敏感。
第十页
总胆汁酸的临床应用
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TBA有差异: 急性肝炎时患者血清TBA 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一样,呈显著增高,平均增高幅 度是正常的31倍,说明TBA对急性肝炎早期诊断价值与 ALT(阳性率100%)测定相同,经积极治疗后随肝细胞损害的 控制很快转为正常,而TBA则随肝功能的恢复逐渐转为正常。 慢性肝炎时,TBA阳性率为65.7%,平均升高幅度为正常的 10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血清酶和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1.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2.连续监测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总活性3.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6.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中谷氨酰基转移酶(GGT)7.淀粉酶(AMY)测定8.比色法测定酸性磷酸酶(ACP)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
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和CK-MM(CK3)。
CK作用后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
CK需要镁离子激活。
1.原理酶偶联反应测定CK活性浓度。
在340nm监测NAD(P)H的生成量,可计算出CK的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含量都有一定影响。
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
3.参考值男性38~174U/L(37℃);女性26~140U/L(37℃)。
4.临床意义升高:(1)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发生后2~4h此酶即开始升高,12~48h达最高峰值,可高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在2~4天降至正常水平。
(2)病毒性心肌炎。
(3)肌营养不良症、皮肌炎、骨骼肌损伤。
(4)脑血管意外、脑膜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一些非疾病因素如剧烈运动、各种插管及手术、肌肉注射冬眠灵和抗生素。
降低:甲亢,长久卧床者总CK(主要为CK-MM)可下降。
5.CK同工酶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CK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和B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体中有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CK同工酶,称为CK-Mt。
(1)检测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同工酶免疫特性和电泳迁移率各不相同。
在电泳时,CK-BB迁移最快,走在阳极白蛋白区;CK-MB居中,位于α2和β球蛋白区;CK-MM最慢,位于阴极γ-球蛋白区;CK-Mt迁移率最低,位于CK-MM之后。
电泳后进行酶促反应显色,观察结果。
(2)临床意义:正常血清中绝大部分为CK-MM的活性,含有少量的CK-MB,CK-BB含量极少,用一般方法测不出。
CK同工酶活性的变化见于以下情况。
1)CK-MB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生化指标。
(诊断心梗现多用免疫化学法测定其质量)2)肌营养不良:肌肉创伤、皮肌炎患者CK-MM明显增高。
3)心肌梗死以外的心脏疾患有时也可有血清CK-MB的轻度升高。
连续监测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总活性乳酸脱氢酶是一种含锌的氧化还原酶类,人体以心、肾、骨骼肌含量最丰富,其次为肝、脾、胰及肺组织含量亦较多。
1.原理340nm处吸光度的增加速率与样品中LD活性成正比。
2.生理变异血清LD高低和性别关系不大,婴儿酶活性可达成年人两倍,儿童和少年活性比成年人高10%~l5%。
3.参考值血清LD-P法:109~245U/L(成人)。
4.临床意义血清LD活性增高主要见于心肌梗死、肝病、肺梗死、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的辅助诊断。
某些肿瘤转移后所致的胸、腹水中LD活性往往也升高。
5.LD同工酶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LD是由H亚基和M亚基构成的四聚体,不同的组合方式构成五种同工酶。
1)方法琼脂糖电泳法血清LD同工酶目前常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
2)临床意义LD同工酶在组织中的分布可将其分为三类。
以LD1为主,主要在心肌,可占总酶的50%,也存在于红细胞内;以LD5为主,存在于横纹肌,肝中也有;以LD3为主,存在于肺、脾等。
在成年人存在着如下规律:LD2>LD1>LD3>LD4>LD5①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早期,LD1升高更早更明显,可致LD1/LD2比值增高。
②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某些溶血性疾病,肾坏死、假性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等,LD1及LD2的活性也升高。
③当急性肺部病变、白血病、胶原病、心包炎、病毒感染等LD2及LD3增高。
而恶性病时,LD3也常增高。
④肝炎、急性肝细胞损害及骨骼肌损伤时LD5常常增高。
而当心肌梗死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LD5也可升高。
常见疾病LD总酶和LD同工酶的变化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LT和AST是体内最重要的两种转氨酶,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AST有两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细胞质(c-AST)和线粒体(m-AST),ALT绝大多数在细胞质内,可能有极少量在线粒体中。
ALT和AST在于体内多种器官和组织中,以含量从多到少为序:AST为心脏、肝、骨骼肌和肾等;ALT为肝、肾、心、骨骼肌等。
1.原理:采用酶偶联反应测定ALT的底物是α-酮戊二酸和丙氨酸。
在340nm处连续监测吸光度下降速率,从而计算出ALT活性浓度。
2.生理变异:此酶生理变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
3.临床意义:ALT常作为判断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轻度损伤即升高,肝病早期诊断。
但其他疾病或因素亦会引起ALT不同程度的增高。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阳性率为80%~100%,最高可达500U以上,多为ALT>AST。
监测ALT可以观察病情的发展,并作预后判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ALT轻度增高(100~200U),一般不超过参考值的3倍,或属正常范围,且AST>ALT。
(3)肝硬化、肝癌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
(4)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可使ALT、AST明显升高:某些化学药物如异烟肼、氯丙嗪、苯巴比妥等可不同程度的损害肝细胞,引起ALT的升高。
(5)骨骼肌损伤、多发性肌炎等亦可引起转氨酶升高。
应注意两种情况: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此时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酶胆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
另一种情况是少数人血清中ALT长期持续升高,肝穿无明显病理改变,预后良好。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原理基质是门冬氨酸与酮戊二酸。
在340nm处监测吸光度的下降速率,从而计算AST活性。
2.生理变异:此酶生理变异较小。
3.参考值:成人<45U/L。
4.临床意义①主要用于诊断AMI;②AST也是肝炎患者的观察指标,且AST/ALT比值对判断肝炎的转归特别有价值;③m-AST在判断肝实质细胞损害程度、急慢性肝炎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ALP指一组底物特异性较低,在碱性环境中(最适pH10左右)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的酶。
ALP广泛存在各器官组织中,含量以肝为最多,其次为肾、胎盘、小肠、骨等,妊娠时胎盘产生胎盘ALP。
一般认为骨中的ALP和骨的钙化作用关系密切。
血清中的ALP主要来自肝脏和骨骼。
ALP主要用于骨骼和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
1.原理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ALP水解底物产生的酚。
磷酸苯二钠做底物,2-氨基-2-甲基-1-丙醇或二乙醇胺为磷酸酰基的受体。
在碱性环境下经ALP作用后产生黄色的对硝基酚,根据405nm处吸光度增高速率来计算ALP活性单位。
2.生理变异ALP变化与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ALP略高于成年人,以后逐渐增高,20岁后降至成年人值,到老年期又轻度升高,可能与生理性的激素变化有关。
孕妇血清ALP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是升高最明显的酶,9个月可达峰值,约为正常值的2倍。
升高的ALP来自胎盘,和胚泡壁的细胞滋养层的发育程度直接相关。
高脂餐后,血清ALP活性升高。
无黄疸肝脏疾病患者血中发现有ALP升高应警惕有无肝癌可能。
3.参考值女性:1~12岁<500U/L;>15岁40~150U/L;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15岁40~150U/L。
4.临床意义:在临床上,血清ALP活力测定常作为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1)血清ALP活性升高:见于骨Paget病、胆管梗阻、恶性肿瘤骨转移或肝转移、佝偻病、骨软化、成骨细胞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骨折愈合期。
(2)血清ALP活性降低:比较少见,主要见于呆小病,磷酸酶过少症,维生素C缺乏症。
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性贫血等也可见血清ALP下降。
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谷氨酰基转移酶(GGT)GGT是一种底物特异性不高的酶,能作用于一系列含谷氨酰基的化合物。
各器官GGT的理化性质有差异,用琼脂糖电泳可分出4个区带。
在405~410nm处吸光度增高速率与GGT活性呈正比关系。
+谷氨酰双甘肽L-γ谷氨酰-3-羧基-4-硝基苯胺+双甘肽GGT2-硝基-5-氨基苯甲酸黄色2.生理变异年龄与妊娠对GGT影响不大。
男性血中GGT含量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前列腺有丰富的GGT有关。
酗酒会引起GGT明显升高,升高程度与饮酒量有关,诊断疾病时必须排除这一因素。
3.参考值:男性:11~50U/L(37℃);女性:7~30U/L(37℃)。
4.临床意义(1)肾脏含GGT最高,测定尿中该酶活性有助于诊断肾小管疾患。
(2)GGT主要用于诊断肝胆疾病。
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和乏特壶腹癌时,血清GGT活性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GGT同工酶Ⅱ与AFP联合检测可使原发性肝癌阳性率明显提高;在肝炎恢复期内,该指标仍升高时,指示肝炎未愈。
(3)嗜酒慢性酒精中毒或长期服用苯巴比妥等药物血清GGT活性常升高,口服避孕药会使GGT 值增高20%。
常见疾病谷氨酰基转移酶的变化淀粉酶(AMY)测定淀粉酶作用于淀粉的α-1,4糖苷键,Cl-是该酶的激活剂。
1.方法(1)碘-淀粉比色法测定。
(2)对-硝基苯麦芽七糖苷法。
PNP(对硝基苯酚)的生成引起405nm处吸光度的上升,上升速率与AMY的活力成正比。
(3)2-氯-4-硝基苯麦芽三糖苷法。
2.生理变异成年人血中AMY与性别、年龄、进食关系不大,新生儿AMY缺乏,满月后才出现此酶,逐步升高,约在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老年人AMY开始下降,约低25%。
碘-淀粉比色法:血清80~180U/L;尿液100~1200U/L。
对-硝基苯麦芽七糖苷法:血清淀粉酶:220U/L(37℃)。
尿淀粉酶:1200U/L(37℃)。
不同的方法血和尿淀粉酶测定值无可比性。
各实验室应针对本实验室选定的方法制定参考值。
4.临床意义淀粉酶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可通过肾小球滤过。
升高:(1)急性胰腺炎:血和尿中的AMY显著增高。
发病后8-12h血清AMY开始增高,12~24h达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
尿AMY约于发病后12~24h开始升高,下降比血清AMY慢,在急性胰腺炎后期测定尿AMY更有价值。
碘-淀粉比色法结果如超过500U有意义。
(2)流行性腮腺炎(3)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胰腺癌、胆石症、溃疡病穿孔及吗啡注射后等均可见血清AMY增高,但常低于500U。